DB65/T 3776-2015 在用曳引式电梯风险评价规则.pdf

  • DB65/T 3776-2015  在用曳引式电梯风险评价规则.pdf为pdf格式
  • 文件大小:2.1 M
  • 下载速度:极速
  • 文件评级
  • 更新时间:2021-06-05
  • 发 布 人: 13648167612
  • 原始文件下载:
  • 立即下载

  • 文档部分内容预览:
  • 通过考虑对人身、财产或 程度“1”:高; 程度“2”:中; 程度“3”:低; 程度“4”:可忽略。

    通过考虑情节发生的概率、暴露于危险中的频次和持续时间以及影响、避免或限制伤害的可能性所 现定的因素,可以评价伤害发生的概率。伤害发生的概率等级应被评价为下列之一: 等级“A”:频繁; 等级“B”:很可能; 一等级“C”:偶尔; 等级“D”:极少; 等级“E”:不大可能; 等级“F”几平不可能

    通过综合衡量严重程度和概率等级来确定风险等级。 示例:如果严重程度和概率等级分别评价为“1”等和“A”等,则风险等级为“1A”

    圆钢标准DB65/T37762015

    一旦风险等级被评价,就可进行风险评定,以决定是否需要采取保护措施来降低风险。基于所评价 的风险等级,通过确定对应的“风险类别”来评定风险。风险等级所对应的风险类别,见表1。风险类 别应被评定为下列之一: 类别“I”:需要采取保护措施以降低风险; 一 一类别“I”:需要复查,在考虑解决方案和社会价值的实用性后,确定是否需要采取进一步采 取保护措施来降低风险: 一类别“II”:不需要任何行动。

    7.1电梯使用年限达到15年的,风险评价 电梯使用管理情况、电梯维护保养情况、使用环境情况。法规、安全技术规范或者委托单位对电梯能效 指标情况有要求风险评价的,还应对电梯能效指标进行风险评价。 7.2电梯使用未达到15年的,风险评价机构可根据委托单位的委托项目,适当调整相应的风险评价内 容。 7.3风险评价项目、内容详见附录A。

    8.1风险评价报告是风险评价过程的具体体现和概括性总结,文字应简洁、准确。应根据客 真实的原则,严谨、明确地做出评价意见。 8.2风险评价机构应根据各项目的评价结果,结合零部件更换的情况、技术条件和成本,提出修理、 改造或者更换的建议。如果电梯存在风险类别为I、II的风险,可以通过修理改造消除或者降低风险的 建议只对其进行修理或者改造;如果电梯存在风险类别为I、II的风险,且无修理改造价值的,建议更 换。 8.3风险评价机构按8.4.3所列的相应内容给出评价结论。 8.4风险评价报告主要内容包括电梯设备概况、风险评价依据、仪器设备、电梯运行情况分析、电梯 本体状况分析、使用单位安全管理情况分析、维保单位维保情况分析、能效指标情况分析(如需要) 综合分析与降低风险的措施、风险评价综合结论等。 8.5电梯使用年限未达到15年的,风险评价报告可根据委托单位的委托项目作相应调整。 8.6风险评价报告的结论页须有风险评价审核、批准人员的签字和风险评价机构检验专用章或者公章 风险评价报告中的电梯设备概况、综合分析内容与风险评价综合结论应当按照下述规定的内容描述

    8.6.1电梯设备概况

    电梯设备概况内容应当包括: a)设备代码; b)电梯基本参数;

    c)电梯使用单位、制造单位、维护保养单位名称; d)电梯安装、改造、重大维修与电梯故障、事故情况

    8.6.2风险评价综合分析内容

    电梯风险评价综合分析内容应当包括: a)结合电梯使用安全管理情况、维护保养情况分析,提出加强电梯安全管理与维护保养的建议; b) 电梯状况分析和电梯故障分析; c 分析存在风险类别为I和I项目的风险,提出相应的降低风险措施; d)电梯能效状况分析,提出节能措施(如需要)

    电梯风险评价综合分析内容应当包括: a) 结合电梯使用安全管理情况、维护保养情况分析,提出加强电梯安全管理与维护保养的建 b) 电梯状况分析和电梯故障分析; c 分析存在风险类别为I和I项目的风险,提出相应的降低风险措施; d)电梯能效状况分析,提出节能措施(如需要)

    8.6.3风险评价综合结论

    风险评价报告中使用下列综合结论: a)经风险评价,该电梯存在xxx问题,建议加强使用管理和维护保养。 b)经风险评价,该电梯×××部件存在×x×问题,建议进行修理或者改造。 c)经风险评价,该电梯存在×××问题,进行整改的费用较高,无修理改造价值,建议更换电

    风险评价报告中使用下列综合结论: a)经风险评价,该电梯存在xxx问题,建议加强使用管理和维护保养。 经风险评价,该电梯×××部件存在×××问题,建议进行修理或者改造。 c)经风险评价,该电梯存在×××问题,进行整改的费用较高,无修理改造价值,建议更换电梯。

    附录A (规范性附录) 风险评价项目、内容

    电梯风险评价项目及内容详见表A.1。

    附录A (规范性附录) 风险评价项目、内容

    DB65/T37762015

    注:打☆项为委托单位如需要时测试。

    A.2电梯使用单位管理

    A.2.1电梯使用登记证一致性; A.2.2电梯保养合同的有效性; A.2.3 电梯制造、安装、维保、修理、改造单位资格符合性; A.2.4 电梯安全管理机构或安全管理人员落实情况: A.2.5 建立各项电梯安全管理制度和检查制度情况: A.2.6 各项电梯安全管理制度和检查制度落实情况; A.2.7 电梯安全管理人员职责履行和记录情况: A.2.8 建立电梯安全技术档案情况; A.2.9日常维护保养及维修改造资金落实情况。

    A.3电梯维护保养质量

    A.3.1维护保养单位资质的有效性; A.3.2 作业指导文件的有效性; A.3.3 维护保养单位履行职责义务情况; A.3.4 维护保养工作执行情况; A.3.5 维护保养单位自检情况; A.3.6 维护保养单位对维保质量的考核情况; A.3.7 使用单位对维保服务质量评价情况; A.3.8维护保养人员资格。

    DB65/T 37762015

    B.1电梯风险评价基本信息 B.1.1设备概况 B.1.2评价依据 B.1.3主要检验仪器 B.1.4风险评价人员组成 B.2电梯设备本体状况评价报告 B.2.1风险评价各项目的评价内容、评价结果、严重程度、概率等级、风险类别以及是否需要采取降 低风险的措施; B.2.2风险评定汇总及主要风险和对策措施分析。 B.2.3风险评价分析 B.3电梯使用管理、维护保养评价报告 B.3.1电梯使用单位评价分析 B.3.2电梯维护保养单位评价分析 B.4能效指标评价报告(如需要)

    B.6见证资料(如需要)

    DB65/T37762015

    表C.1严重程度(续)

    C.2.2当评价伤害程度时,应考虑下列所有因素

    通过考虑C.3.2~C.3.4所规定的因素,可以评估伤害发生的概率。伤害发生的概率等级应

    C.3.2情节发生的概率

    当评估伤害事件(原因和后果)发生的概率和伤害事件发生时人员暴露于 会用到下列因素: a)电梯部件和电梯系统作为一个整体的可靠性。当评价一个过程(如:维护电梯或培训维护技工 时,宜考虑该过程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b) 统计数据; c) 事故的记录; d) 伤害性质和程度的记录; 与类似的电梯装置、部件或过程的比较。 注1:触发伤害事件的原因可能是技术上的、自然的或人为的因素。 注2:当评估情节发生的概率时,可以考虑区域性的统计数据,因为概率可能受区域性的操作规程和法规的影响, 如:涉及电梯系统的安装、维护、定期测试、检查等规程和法规。

    C.3.3暴露于危险中的频次和持续时间

    DB65/T 37762015

    当评估伤害发生的概率时,宜考虑下列因素: a)考虑在电梯上工作或使用电梯的所有人员暴露于与特定的电梯状况或事件相关的危险中。评估 电梯使用者或技工在危险中的暴露宜对一台电梯而言,而不是多台。 暴露和持续时间可能是连续的。 c 当乘客进入或离开轿厢时,即使轿厢地坎与层站地坎间平层很好时,也可能存在乘客纤倒或坠 落后果的危险。 d)危险状态继续存在,但是可能不是经常暴露于危险中并且持续时间短,这意味概率等级比较低。 电梯井道内电梯部件间的相对运动对于在轿顶工作的技工可能存在危险,这可能引起剪切或挤 压后果。然而,因为技工不常在电梯轿顶上工作,且当技工在轿顶上时,轿厢并非总是运动的, 所以暴露于这些危险中的频次很少且持续时间短。只有轿厢移动且技工的身体凸出到轿顶边缘 时,才存在对技工伤害的可能性。技工的培训和危险意识一定会降低事件和后果的概率。 虽然暴露频次可能是较少的,但是持续的时间可能不同。 如果层门或其附件的强度不足以满足任何可预见的误用,如:当轿厢离开层站时,人员撞击关 闭的层门并撞开,就存在门被损坏和人员坠入井道的风险。同时,人员会暴露于可能坠入井道 伤害后果的危险中并遭受严重的伤害。然而,如果门被撞坏后入口仍无防护,则危险状态将会 继续存在,使用者和过路人将会继续暴露于坠入并道的潜在的危险中。 h)通常,当评估暴露的频次和持续时间时,应尽可能考虑所有相关的因素,如:接近潜在的不安 全区域的需要和频次,以及在该区域花费的时间。 示例:将为了维护电梯而进入电梯井道与为了乘运而进入轿厢两种情节相比较,

    .3.4影响、避免或限制伤害的可能性

    当评估伤害发生的概率时,宜考虑下列要素: a) 谁是电梯的使用者? 一公众,包括各年龄段的人员和身体残障人员;或 知道特定风险的经过训练的货物搬运人员或消防人员。 b) 谁在电梯上进行工作? 熟练的技工; 检查人员; 具有有限电梯知识的被授权人员; 不熟练的人员。 c)是否向a)和b)中的人员提供所有必要的对策以协助他们避免或限制伤害?如: 一必要的培训、操作程序和经验; 控制轿厢运行; 提示风险的方法,如:报警信号、指示装置; 适当的工作空间; 逃离危险状态的程序和方法。 d)是否充分地考虑了所有人为因素?如: 一人和电梯设备的相互作用; 人员之间的相互配合,如:当进行复杂的维护作业时; 一心理方面,如:任务的复杂性和幽闭恐怖; 一人类工效学的影响,如:工作空间;

    在特定的情形下,人员意识到风险的能力,这取决于他们的培训、经验和技能: 不遵守指定的和必需的安全工作规程的诱惑; 人员不按预定程序操作的可能性; 所提供的降低某个危险的保护措施是否可能引起另外的危险。 示例:如果轿厢运行进入顶层空间,护栏扶手接近井道顶板时,防止技工从轿顶跌落的护栏扶手可能将他们挤伤。 e)培训、经验和技能能够影响风险,但是,当由设计或安全防护来消除危险或降低风险的措施可 实现时,培训、经验和技能不宜被用作代替这些安全措施。

    C. 4. 1 安全功能的可靠性

    风险评估应考虑部件和系统的可靠性,应识别可能导致后 供电系统故障、电气干扰等。 如果一个以上的与安全有关的装置对安全功能产生影响,当考虑这些装置的可靠性时,这些装置的 选择应使它们具有一致的性能。 当保护措施包括工作方式、特定行为、警示、个人防护装备的应用、技能或培训时,在风险评估中 应考虑这些措施与已证实的技术保护措施相比具有较低的可靠性。

    G 4. 2 使保护措施失去作用或不使用保护措施的可能性

    风险评估应考虑使保护措施失去作用或不使用保护措施的可能性和动机。 示例:保护措施可能减慢在电梯上的工作,如:查找故障,或可能对工人较喜欢的工作方法有所妨碍,另外,保护 借施可能不易使用, 使保护措施失去作用的可能性取决于保护措施的设计特性和类型,如:选择可调整的或可移去的防 拍装置选择可编程的安全装置而不选择非可编程的安全装置。

    C.4.3维持保护措施的能力

    风险评估应考虑保护措施所提供的保护是否能保持在有效的状态, 以达到需安的体 注:如果保护措施不易保持在其正确的工作状态,则可能促使人员取消或不使用保护措施,并继续使用电梯 行必要的修理。

    C.4.4可预见的误用、故意损坏行为和人为错误的

    基于与普通电梯或特殊电梯场所有关的经验,风险评估应考 损坏行为的敏感性。这适用于设计、符合性评定程序或任何其他程序的风险评估。可预见误用和故意损 环行为包括:强行进入、超载、拆除部件、点火、喷漆、水浇入井道、撞坏层门及使井道入口无防护等。 在任何评估中应考虑人为错误的可能性,如:忘记执行安全程序。

    衡量严重程度和概率等级来确定风险等级,见表C.3。 表C.3,如果严重程度和概率等级分别评估为“1”等和“B”等,则风险等级为“1B”

    通过综合衡量严重程度和概率等级来确定风险等级,见表C.3。

    DB65/T37762015

    表C.3风险评估和评定

    C.6.1一旦风险等级被评估,就可进行风险评定厂房标准规范范本,以决定是否需要采取保护措施来降低风险。基于所 评估的风险等级,通过确定对应的“风险类别”来评定风险。 C. 6. 2风险等级按表C. 4 分类:

    C.6.2风险等级按表C.

    C.6.3风险评定按表C.5分类!

    注:社会可能不允许残留某些特定的风险。然而,进一步的措施可能使电梯的使用、维护等等成为不切实际的或不可能 的。

    注:社会可能不允许残留某些特定的风险。然而,进一步的措施可能使电梯的使用、维护等等成为不切实

    C.7降低风险保护措施

    螺钉标准C.7.1降低风险的过程应按以下方式进行

    DB65/T37762015

    b 如果依照a),被识别出的危险不能消除,则宜进一步采取与设计有关的措施来降低风险。这 些措施包括: 1)重新进行设备设计,如:提高其可靠性、减少暴露: 示例:提高可靠性的措施可包括:提高安全系数;对于有故障倾向的部件采用允余法设计,如:电磁继电器、电子 和软件部分、余的制动系统、使用寿命试验等等。 2)减少暴露于危险中的频次和(或)持续时间; 3)根据具体情况,改变使用、维护、清洁程序; 4)增加保护或安全装置,一且电梯部件发生故障,这些装置将起作用; 示例:保护装置包括与安全钳、缓冲器、安全制动器、人员探测器等类似的装置。 5)增加将人员与危险设备或空间隔离的防护装置。 示例:这些防护装置包括隔离电梯设备与公众可到达区域的井道围壁;运动部件上防止人员意外接触的护罩。 c) 如果依照a)或b),所识别的危险不能被消除或降低,应告知使用者该装置、系统或过程的 遗留风险。这些措施包括: 1)信息; 2) 培训的必要性和范围; 3)增加警告标志; 4)使用个人防护装备,等等。 d)消除或降低使保护措施(如:防护装置、安全装置等等)失去作用或不使用保护措施的可能性。 c.7.2值得强调的是:附加保护装置、人员防护装备、提供给用户的信息不宜替代根据C.7.1a)进行 的设计改进。 C.7.3本标准风险类别主要是从安全性和可靠性来考虑的,但降低风险的具体行动措施要受到经济因 素的制约,由于降低每种风险所采取的措施其费用各有不同且差异较大,因此,对于具体的行动措施应 规定一个完成该措施的时间表。

    ....
  • 相关专题: 电梯  

相关下载

常用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