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SY 1502-2012 地下水封石洞油库施工规范.pdf
- 文档部分内容预览:
Q/SY 1502-2012 地下水封石洞油库施工规范
mn=t(a+bD)
式中: mp一一测距中误差,单位为毫米(mm); a一一标称精度中的固定误差,单位为毫米(mm); b一标称精度中的比例误差系数,单位为毫米每千米(mm/km); D一测距长度,单位为千米(km)。 5.6施工前应建立统一的施工平面坐标、高程控制系统。 5.7 施工高程控制网应与规划勘测设计阶段的高程系统一致,应与邻近的国家水准点进行联测,其 联测精度不应低于四等水准测量的要求。 5.8 洞内导线宜直接与主网连接进洞。 5.9 洞内平面控制测量,应布置控制导线并符合下列规定: a) 洞内导线分为闭合导线和自由导线。 b) 施工导线点的布设,埋设点位视通视条件而定,延长点位宜闭合到控制导线网上。 c 导线宜沿洞壁两侧布成自由导线或闭合导线,并及时算出各导线点坐标值以指导施工。 5.10 洞内外的高程控制,宜采用四等水准测量,也可用同等精度的三角高程代替,进行两组独立的 观测, 以便于进行校核。 5.11 洞库施工测量除应符合GB50026的规定外,还应符合下列要求: a 开挖轮廓点的放样误差,相对于洞轴线应不大于50mm。 b 洞内断面测量的间距宜为5m,对断面变化较大的部位,宜适当加测断面。断面测量各测点 的误差为洞轴线±50mm。 应及时测绘开挖峻工断面,计算开挖工程量。
开挖断面尺寸应符合设计要求。 b) 宜采用钻爆法进行开挖作业。 c 开挖作业应保证安全。开挖时宜减少对围岩的扰动,爆破后,应及时撬除危石;开挖面及未 加固地段应随时检查,险情应及时处理。 d 施工期间应做好量测、地质核对和描述,并根据实际情况提出变更意见。 e) 开挖作业时应对掌子面前方进行超前钻孔探水。探孔间距3m~4m,孔径40mm~60mm, 孔深为一次掘进长度的2倍~3倍,当单孔涌水量大于设计要求时,应停止掘进并进行注浆 处理。
车库设计规范和图纸6.1.2地下水位观测孔应符合下列规定
a 开挖前在库区四周应按设计要求布置地下水位观测孔。 地下水位观测孔深度应低于洞室底板标高。 ) 施工期间应安排专人对地下水位进行观测,并及时反馈数据,若水位低于设计水位,应停止 掘进施工并注浆处理,待地下水位恢复至设计标高后才能继续进行开挖施工。 5.1.3 洞库开挖不应欠挖,应尽量减少超挖,径向最大超挖值不应大于400mm,竖井不应大
6.2.1施工过程中应进行超前地质预报,了解前方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情况。 6.2.2开挖掘进中,根据围岩条件,可采用物探、钻探、洞内地质调查等手段进行探测。 6.2.3综合对比多种探测的相关结果,对作业面前方围岩、水文情况进行评价及分析,以便选取正 确的施工方法和处理措施。
6.3洞口及洞口段开挖
6.3.1洞口土石方工程施工应满足下列要求: a) 开挖前,应做好影响开挖范围以内的危石处理和坡顶排水工作。必要时,应对边(仰)坡进 行加固。 b 开挖中应随时检查边(仰)坡,如有滑动、开裂等现象,应立即采取措施或停止作业,保 证边(仰)坡稳定和施工安全。 C 洞口排水系统宜在施工期的雨季之前完成。 6.3.27 洞口段施工应符合设计要求,并考虑地质条件及保障施工安全等因素,设计无要求的应符合 下列规定: 洞口段开挖应根据围岩地质情况及断面大小确定采用分部或全断面开挖的方法。 b) 开挖进洞时,宜用钢支撑对开挖面进行支护,围岩差时可用管棚支护围岩,支撑作业应紧 跟开挖作业。 6.3.3洞口削坡开挖应采用自上而下分层开挖,不应上下垂直作业
6.4.1水幕与洞室间不应出现失水,投入运营的水幕钻孔宜超前洞室开挖面40m以上。 6.4.2水幕巷道开挖方法应根据围岩类别、工程规模(巷道长度、断面尺寸、工程量等)、支护方 式、工期要求、施工机械化程度、施工条件等因素选定,宜选用全断面开挖法施工。 6.4.3水幕孔施工应符合下列规定: a)钻孔相对于理论轴的偏差不应超过3°,孔长度偏差不应超过5%;当钻孔偏差大于规范要求
a) 钻孔相对于理论轴的偏差不应超过3°,孔长度偏差不应超过5%;当钻孔偏差大于规范要求 时,应进行注浆封堵,重新定位钻孔。 b) 钻孔完成后,应将孔冲洗干净,并及时安装孔口装置,经测试合格后安装供水管道。 C) 当水幕孔注水后,水位仍继续下降到设计要求以下时,应对该水幕孔进行注浆处理
.1竖井的开挖方法可根据其断面尺寸、深度、倾角、围岩特性、工期要求、施 和施工技术水平等因素选择
.5.1竖井的开挖方法可根据其断面尺寸、深度、倾角、围岩特性、工期要求、施工设备、地形条 和施工技术水平等因素选择。 .5.2竖井开挖时,除应符合DL/T5407的规定外,还应符合下列规定: a 应锁好井口,确保井口稳定,采取措施,防止井台上杂物坠入井内;对于露天竖井,应预留 宽3m~5m的井台,井台高度不低于20cm,边坡与井台交接处应挖排水沟。 b 竖井开挖应有防水、排水措施。 井壁有不利的节理裂隙组合时,应加强支护。 .5.3 开挖过程中,宜采用机械通风,应对并内有害气体进行检测,有害气体超标时,应加强通风。 .5. 4进、出油竖并钻孔偏斜率不应大于 1.7%
件、施工机械性能及运输通道条件综合考虑确定: a) 若围岩稳定性较差时,宜采用加强支护(预支护)、减小台阶开挖高度的方法进行;围岩稳 定性极差时,宜采用加强支护、缩小断面等方法。 b)顶部开挖宜一次成形,中、下部宜采用分层开挖方法。 6.6.2与其他洞室交叉处应先进行预加固再施工。
其他通道的开挖应参照6.6.1的要求执行
6.8.1钻爆施工应符合下列规定:
a 开挖前,应根据工程地质条件、开挖断面、开挖方法、掘进循环进尺、钻眼机具和爆破材料 等进行钻爆设计,并根据爆破效果及时修正有关爆破参数, b) 钻爆开挖,在硬岩中宜采用光面爆破,软岩中宜采用预裂爆破。 c 爆破参数的选择、钻孔布设等应符合GB50299的有关规定。 5.8.2应做好爆破试验与爆破监测记录、整理和分析,及时提出试验报告和监测报告
7.1.1需要支护的地段,应参照附录A的要求确定支护参数。 7.1.2支护形式要适应围岩变形要求,除特殊地段外,应优先采用锚喷支护。根据围岩特点、断面 大小等条件选择混凝土喷射、锚杆、钢筋网、钢架等单一或组合的支护形式
7.2.1锚喷支护类型及参数选择,应根据围岩特点、断面大小、施工方法等条件通过工程类比或试 验确定。施工过程中,应根据现场监测结果,及时调整支护参数,
确定。施工过程中,应根据现场监测结果,及时调整支护参数。 2.2喷射混凝土除应符合GB50086和GB50119的规定外,还应符合下列要求: 应根据喷射混凝土的技术要求做好混凝土配比设计。 b) 初喷混凝土应在开挖后及时进行,厚度不少于40mm,喷射时应先填平岩面较大凹洼处;复 喷应根据开挖工作面地质情况和量测反馈信息分层进行。 c) 喷混凝土应采用湿喷工艺。 d) 喷混凝土作业前,应设置控制喷射混凝土厚度的标志。 e 喷射作业应分段、自下而上连续进行。 f 后一层喷射应在前一层混凝土终凝后进行。若终凝1h后再喷射,应先用风、水清洗喷射 表面。 g) 喷射作业紧跟开挖作业面时,下一循环爆破应在喷射混凝土终凝3h以后进行。 2.3 锚杆施工除应符合GB50086的有关规定外,还应符合下列要求: a) 钻孔机具应根据锚杆类型、规格及围岩情况选择,钻杆应保持直线,宜与其所在部位的围岩 主要结构面垂直,钻孔深度及直径应与杆体相匹配。 b) 初喷混凝土之后,施作锚杆,锚杆孔内砂浆应饱满。 c) 在砂浆体的强度达到10MPa后,安装垫板,垫板应用螺帽上紧并与喷层面紧贴。 2.4 钢筋网支护应符合下列要求
1.2.2喷射混凝土除应符合GB50086和GB50119的规定外,还应符合下列要求: 应根据喷射混凝土的技术要求做好混凝土配比设计。 初喷混凝土应在开挖后及时进行,厚度不少于40mm,喷射时应先填平岩面较大凹洼处;复 喷应根据开挖工作面地质情况和量测反馈信息分层进行。 c) 喷混凝土应采用湿喷工艺。 d) 喷混凝土作业前,应设置控制喷射混凝土厚度的标志。 e 喷射作业应分段、自下而上连续进行。 f 后一层喷射应在前一层混凝土终凝后进行。若终凝1h后再喷射,应先用风、水清洗喷射 表面。 g) 喷射作业紧跟开挖作业面时,下一循环爆破应在喷射混凝土终凝3h以后进行。 .2.3 锚杆施工除应符合GB50086的有关规定外,还应符合下列要求: a) 钻孔机具应根据锚杆类型、规格及围岩情况选择,钻杆应保持直线,宜与其所在部位的围岩 主要结构面垂直,钻孔深度及直径应与杆体相匹配。 b) 初喷混凝土之后,施作锚杆,锚杆孔内砂浆应饱满。 c 在砂浆体的强度达到10MPa后,安装垫板,垫板应用螺帽上紧并与喷层面紧贴。 网拍合下
a 钢筋网搭接长度应为1个2个网格。 6 钢筋网应在初喷后铺挂。 采用双层钢筋网时,第二层钢筋网应在第一层钢筋网被混凝土覆盖后铺设,其覆盖厚度不应 小于30mm。 钢筋网应与锚杆或其他固定装置连接牢固
7.3.1钢架应在开挖或初喷混凝土后及时架设。
a) 安装前清除底脚下的杂物。 b) 钢架安装允许偏差:横向和高程±5cm,垂直度±2°。 钢架安装可在开挖面以人工进行,各节钢架间宜以螺栓连接 d) 沿钢架外缘每隔2m应用钢楔或混凝土楔紧。 e) 钢架安装时应预留注浆管,待支护完成后应进行回填注浆
7.4超前支护和预加固处理
7.4.1洞库在开挖后自稳时间小于完成支护所需时间的地段,应根据围岩特点、断面大小、开挖 式、进度要求、机械配套等情况,选择下列一种或几种措施进行超前支护和预加固处理: 超前锚杆或超前小导管支护。 b) 管棚超前支护。 c) 小导管周边注浆或围岩深孔注浆。 7.4.2 超前锚杆、小导管支护应满足下列要求: a) 宜和钢架配合使用。 b) 超前锚杆长度宜为3.5m~4.5m;小导管长度宜为3.5m~5m,搭接长度不小于1.0m。 c) 超前锚杆、小导管外插角宜为10°~20°。 7.4.3 管棚超前支护应满足下列要求: a) 钢管直径宜为70mm~120mm,钢管中心间距宜为管径的2倍~3倍。 b) 长度应根据地层情况选用,不宜小于10m。 c) 纵向两组管棚的搭接长度应大于3m。 7.4.4 在软弱围岩及富水层地层施工时,宜根据实际情况选用小导管周边预注浆、深孔注浆或地
4.2超前锚杆、小导管支护应满足下列
7.4.3管棚超前支护应满足下
a 钢管直径宜为70mm~120mm,钢管中心间距宜为管径的2倍~3倍。 b 长度应根据地层情况选用,不宜小于10m。 C) 纵向两组管棚的搭接长度应大于3m。 7.4.4 在软弱围岩及富水层地层施工时,宜根据实际情况选用小导管周边预注浆、深孔注浆或地表 注浆。
衬砌施工应符合TB10204的规定。
8不良工程地质段施工及处理
主通过不良工程地质段时,施工前应根据工程及水文地质资料,结合现场实际情况 案。 不良工程地质段施工时,应做好超前地质预报和监控量测等工作
8.1.2不良工程地质段施工时,应做好超前地质预报和监控量测等工作
8.1.2不良工程地质段施工时,应做好超前地质预报和监控量测等工作。
8.2富水软弱破碎围岩施工
富水软弱破碎围岩段洞库开挖应符合下列要求: a) 采用物探和钻探手段,了解前方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条件,采取防塌措施,保证开挖工作面 的稳定。 b 爆破作业前应采用注浆堵水措施
8.3.1塌方地段应加强监测、预报工作。处理塌方前,应调查其范围、形状、塌穴的地质构造,查 明诱发原因和塌方类型,确定处理方案。 8.3.2塌方后,应先加固未塌方地段,防止塌穴扩大。 8.3.3塌方规模较小时,宜先加固塌体两端洞身,采取相应的支护措施封闭塌穴顶部和侧部,然后 清渣。 8.3.4方规模较大,塌渣体完全封堵洞身时,宜采取先支护后开挖的方法,待查清塌穴规模和穴 顶位置后,宜采用管棚法或注浆固结法稳固围岩体和渣体,待其稳定后,再按先上部后下部的顺序清 除渣体。 8.3.5塌方冒顶后,应对塌穴和地表进行加固及防排水处理
9.1.1应根据洞库的围岩条件、支护类型和参数、施工方法以及所确定的量测目的和设计要求编制 量测计划,并纳人工序管理。
9.1.2监控量测应达到以下目的:
a)掌握围岩和支护的动态信息并及时反馈,指导施工作业。 b)通过对围岩和支护的变位、应力量测,修改支护系统设计
9.2.1洞库施工应按附录B选择量测项目。表B.1中的1项~4项为必测项目,5项~12项为选测 项目,应根据围岩条件、地表沉降等要求确定。 9.2.2爆破开挖后应立即进行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状况的观察和记录,并进行地质描述。地质条件 变化处和重要地段,应有照片记载。支护完成后应进行喷层表面的观察和记录,并进行裂缝描述 9.2.3作业面开挖后应及时对围岩、支护的周边位移、拱顶下沉进行量测;安设锚杆后,应进行锚 杆抗拔力试验。当围岩差、断面大或地表沉降严重时,宜进行围岩体内位移量测和其他量测。位于软 弱围岩地段且覆盖层厚度小于40m的作业面,应进行地表沉降量测。 9.2.4量测部位和测点布置,应根据地质条件、量测项目和施工方法等确定。 9.2.5 初次读数应保证在爆破后24h内或下一次爆破前完成。 9.2.6 测试频率应根据围岩和支护的位移速率及距开挖面的距离确定。 9.2.7 加强对地表下沉、拱顶下沉的监控量测,适当增加量测频率,
9.3量测数据处理与应用
应及时对现场量测数据绘制时态曲线和空间关系曲线 当位移一时间曲线趋于平缓时,应进行数据处理或回归分析,以推算最终位移和掌
Q/SY1502—2012
自位移一时间曲线表现为不收敛时,应加强监测与支护;出现反弯点时,应密切监 施工进行处理。 A
9.3.3当位移一时间曲线表现为不收敛时,应加强监测与支护;出现反弯点时,应密切监视围岩动 态,暂停施工进行处理。 9.3.4表1中的围岩分类按照GB50086的规定执行。洞库周壁任意点的实测相对位移值或用回归 分析推算的总相对位移值均应小于表1所列的数值。当位移速率无明显下降,而此时实测位移值已接 近表1所列数值,或者喷层表面出现明显裂缝时,应立即采取补强措施,并调整原支护设计参数或开 挖方法。
表1洞库周边允许相对位移值
注1:周边相对位移值系指两测点间实测位移累计值与两测点间距离之比。两测点间位移值也称收敛值, 注2:脆性围岩取本表中较小值,塑性围岩取本表中较大值。 注3:本表适用于高跨比0.8~1.2的下列地下工程:III级围岩跨度不大于20m,IV级围岩跨度不大于15m, V级围岩跨度不大于10m。
0.1.2 石渣的堆放和利用,应综合考虑。弃渣场的布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a) 不应影响附近各种设施的安全。 b) 不应侵占主河道。 ) 弃渣场应保持自身稳定。 d 符合环保要求,不占或少占农田,有条件时应结合造地
0.2.1竖井采用吊罐出渣运输时,应符合下列要求: a) 井深大于40m时,宜设吊罐导向装置和断绳保险装置。 b 吊罐升降的限制速度为:井深在40m以内无导向设备时,不应超过0.7m/s;井深在40m~ 100m沿导向设备升降时,不应超过1.5m/s;井深在100m以上沿导向设备升降时,不应超 过3m/s。 c) 吊罐载重不应超过设计载重量。 0.2.2 竖井运输应有可靠的通信和信号联系,信号应声光兼备。 0.2.3 提升设备应有防止过卷、过速、过电流和失电压等保险装置及可靠的制动系统,并加强维护 验查工作。 0.2.4提升设备的联系装置和钢丝绳的安全系数应符合SL400关于起重机具的有关规定。 工版质用用租工机发
Q/SY1502—201210.3无轨运输10.3.1在开挖断面容许时,出渣宜采用正装侧卸式装载机装渣,配备挖掘机和大吨位铰接式自卸卡车运输出渣方式。10.3.2出渣道路行车路面宽度,应按所用设备型号和车型确定。当采用单车道时,应设置调车盘或间隔150m左右设置错车道。10.3.3道路最大纵坡应根据运输车辆性能和出渣设备工作条件确定,一般为9%,最大纵坡限长140m,会车视距宜为40m。局部最大纵坡不宜大于13%。10.3.4运输量大的施工巷道,宜采用混凝土路面,路面应保持平整和良好的排水设施。10.3.5在连续坡道处,应在洞室内设置防溜车或刹车失灵的紧急撞壁洞室,洞口段200m内每50m设置一个,洞内每150m设置一个,撞壁洞室内可设置废橡胶轮胎等缓冲装置。10.3.6在通道分岔处以及通道与水幕巷道直角连接处,应开挖成半径不小于10m的圆弧喇叭口,方便机械设备行驶。11注浆防水11.1一般规定11.1.1应根据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情况确定注浆参数,施工前应进行注浆设计。11.1.2注浆参数应根据注浆试验及注浆效果调整。11.2注浆材料11.2.1注浆工程所采用的水泥品种,应根据注浆目的和环境水的侵蚀作用等由设计确定。一般情况下,应采用普通硅酸盐水泥。当有耐酸或其他要求时,可用抗酸水泥或其他类特种水泥,不应采用火山灰硅酸盐水泥和矿渣硅酸盐水泥。11.2.2注浆用水泥应符合国家现行质量标准,不应使用受潮结块的水泥。采用超细水泥时,应严格防潮和缩短存放时间。11.2.3注浆用水应符合拌制水工混凝土用水的要求。11.2.4根据注浆需要,可在水泥浆液中掺人下列掺合料:a)砂:应为质地坚硬的天然砂或人工砂,粒径不宜大于2.5mm,细度模数不宜大于2.0,SO,含量宜小于1%,含泥量不宜大于3%,有机物含量不宜大于3%。b)黏性土:塑性指数不宜小于14,黏粒(粒径小于0.005mm)含量不宜低于25%,含砂量不宜大于5%:有机物含量不宜大于3%。c)粉煤灰:应为精选的粉煤灰,不宜粗于同时使用的水泥,烧失量宜小于8%,SO3含量宜小于3%。11.2.5根据注浆需要,在水泥浆液中加入外加剂种类如下:a)速凝剂:水玻璃、氯化钙、三乙醇胺等。减水剂:萘系高效减水剂、木质素磺酸盐类减水剂等。c)稳定剂:膨润土及其他高塑性黏土等。11.2.6各类浆液掺人掺合料和加入外加剂的种类及其掺加量应通过室内浆材试验和现场注浆试验确定。11.2.7水玻璃作为注浆材料时,宜用于涌水量较大条件下的临时封堵。11.2.8纯水泥浆液一般可不再进行室内试验。其他类型浆液应根据工程需要,有选择地进行下列各项性能试验:10
a) 掺合料的细度和颗分曲线, b) 浆液的流动性或流变参数。 c) 浆液的沉降稳定性。 d) 浆液的凝结时间。 e) 结石的容重、强度、弹性模量和渗透性
a) 掺合料的细度和颗分曲线 b) 浆液的流动性或流变参数。 c) 浆液的沉降稳定性。 d) 浆液的凝结时间。 e) 结石的容重、强度、弹性模量和渗透性。
11.3.1制浆材料应称量,称量误差应小于5%。水泥等固相材料宜采用质量称量法。 11.3.2各类浆液应搅拌均匀,浆液密度应根据注浆效果调整。 11.3.3纯水泥浆液的搅拌时间,使用普通搅拌机时,应不少于3min;使用高速搅拌机时,不宜少 于30s。浆液在使用前应过筛,自制备至用完的时间宜小于4h。 11.3.4拌制细水泥浆液和稳定浆液应加入减水剂和采用高速搅拌机。高速搅拌机搅拌转速应大于 200r/min。搅拌时间宜通过试验确定。细水泥浆液自制备至用完的时间宜小于2h。 11.3.5集中制浆站宜制备水灰比为0.5:1的纯水泥浆液。输送浆液流速宜为1.4m/s~2.0m/s。 各注浆地点应测定来浆密度,调制使用。 11.3.6寒冷季节施工应做好机房和注浆管路的防寒保暖工作。炎热季节施工应采取防热和防晒措 施。浆液温度应保持在5℃~40℃之间。若用热水制浆,水温不应超过40℃
11.4.1预注浆施工应符合下列要求: a) 应根据设备能力、掘进面前方岩层裂隙状态、地下水情况、浆液有效扩散半径、钻孔偏斜率 和对注浆效果的要求等,确定注浆孔数、布孔方式及钻孔角度。 b) 应根据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条件、钻孔设备及工期要求确定预注浆的分段长度,一般宜为 20m~30m,但掘进时应保留止水岩盘的厚度。 11.4.2 后注浆施工应符合下列要求: a) 应在断层破碎带、裂隙密集带、围岩与岩脉接触带或水量较大处布孔,注浆加固深度宜为 3m5m。 b) 钻孔深入围岩不应小于1m,孔径可根据渗漏水的情况确定且不宜小于40mm。 11.4.3 预注浆或后注浆的压力,应大于静水压力0.5MPa~1.5MPa。 11.4.4 压浆顺序应从下而上,从无水、少水的地段向有水或多水处,从下坡方向往上坡方向。 11.4.5 应对压浆孔编号及位置、水泥品种及标号、砂浆成分及水灰比、延散度、压浆压力、注浆数 量等记录。
11.4.1预注浆施工应符合下列要求: a) 应根据设备能力、掘进面前方岩层裂隙状态、地下水情况、浆液有效扩散半径、钻孔偏斜率 和对注浆效果的要求等,确定注浆孔数、布孔方式及钻孔角度。 b) 应根据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条件、钻孔设备及工期要求确定预注浆的分段长度,一般宜为 20m~30m,但掘进时应保留止水岩盘的厚度。 1.4.2 后注浆施工应符合下列要求: 应在断层破碎带、裂隙密集带、围岩与岩脉接触带或水量较大处布孔,注浆加固深度宜为 3m5m。 b) 钻孔深入围岩不应小于1m,孔径可根据渗漏水的情况确定且不宜小于40mm。 11.4.3 预注浆或后注浆的压力,应大于静水压力0.5MPa~1.5MPa。 1.4.4 压浆顺序应从下而上,从无水、少水的地段向有水或多水处,从下坡方向往上坡方向。 1.4.5 应对压浆孔编号及位置、水泥品种及标号、砂浆成分及水灰比、延散度、压浆压力、注浆数 量等记录。
11.4.1预注浆施工应符合下列要求
2.1洞库施工供水方案的选择及设备的配置应符合GB50268的有关规定,并应符合下列要求: a 供水量应根据施工、消防、生活用水的要求确定。水池的容量应能满足洞库内外集中用水的 需要。 b 有高位自然水源时,应建水池蓄水利用,水池高程应满足巷道或洞室掘进到最高点时能保 持0.3MPa的水压。 ) 采用低位抽水向水池供水时,抽水站水泵扬程应选取取水点与水池高差的1.5倍~2倍,并 配有备用水泵。 水池和水管应根据当地的气候情况采取防寒保温措施
e)无条件建造高位水池的洞库工程,可采用增压泵供水 12.2洞库开挖的工作水压应满足施工机械的要求,水管的直径应根据最大供水量、管路长度、弯头 数量、闸阀等条件确定。 12.3同时供几个开挖工作面时,在分管处应安装闸阀,以保证各个工作面的供水独立性,防止互相 干扰
12.4地表排水处理应符合下列要求!
a 洞库覆盖层较薄和渗透较强的地层、地表不应积水。 b) 洞口附近和浅埋巷道应整平,洞顶地表不应积水。 洞顶有流水的沟槽应确保水流畅通
12.5洞口排水应符合下列要求
a) 洞口应根据地形和水文条件,采用经济合理的排水设施,不应使地表水流倒灌入洞和冲塌洞 口及附近构筑物。 b) 洞口排水应保证设计或临时过渡的排水系统畅通无阻。
洞内施工遇到大面积渗漏水时,应进行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情况调查分析并提出设计变更 要求。 b 洞内工作面及运输道路路面不应积水,可在适当地点设置集水井或积水箱并用水泵排水。 c) 开挖工作面和局部地段的集水,宜用潜水泵排至集水井。 d 开挖中洞内大面积渗漏水时,宜采用钻孔将水集中汇流引入排水沟,并应对钻孔部位、数 量、孔径、深度、方向和渗水量等做记录。 .7洞库污水处理应符合GB20426的规定,并应符合下列要求: 对可能造成地下水污染时,应采取隔离措施。 b 因地下渗漏水水量的不确定性,污水处理构筑物中应设有水量调节池。 C 根据勘察得出的水质情况及施工产生污水的水质情况,充分考虑排入水体的条件和施工利 用,确定污水的处理程度,设计污水处理工艺
a) 对可能造成地下水污染时,应采取隔离措施, b) 因地下渗漏水水量的不确定性,污水处理构筑物中应设有水量调节池。 根据勘察得出的水质情况及施工产生污水的水质情况,充分考虑排入水体的条件和施工利 用,确定污水的处理程度,设计污水处理工艺。
13通风、防尘与风水电供应
通风、防尘与风水电供应应符合TB10204的规定
14.1在浇注密封塞前,应将洞罐、水幕巷道清洗干净。 14.2洞罐底板上应按设计要求铺设素混凝土。 4.3洞罐清理:在进行验收以前,应将与洞罐清洁工作无关的所有设备和材料拆除并移出洞库 4.4洞罐清洁:应清除所有松散的岩石、砂砾、细沙、泥浆或施工过程带入的外来材料和物体。
15.1密封塞施工应符合GB50204的要求,并应符合下列要求:
密封塞施工应符合GB50204的要求,并应符合下列要求: a) 按设计要求在符合规定的岩石上定位塞子。 按设计尺寸开挖键槽。 对键槽进行详细测量
d)按设计要求对键槽周围岩体进行加固和注浆 15.2应按设计的要求进行钢筋混凝土的施工。 15.3应安装混凝土传输管道、水循环冷却管和注浆管道。 15.4应浇注混凝土,养护21d后注浆封堵裂隙,确保密封可靠
16水幕系统测试和仪表安装
6.1水幕孔钻孔结束后,扎应清洗十净。 6.2应在孔口安装单向阀、流量表、压力表等仪器并连接供水系统。 6.3进行定时流量、压力测试,初始测量时,应每5min测试1次,共测9次,再1min测试1次, 直至流量值、压力值稳定。 6.4试压测试时间不应小于1h,流量值、压力值波动范围在设计规定值5%以内为合格
17.1内外交通控制应符合下列要
17.1内外交通控制应符合下列要求: a)汽车在洞内的行驶速度,在作业地段不应超过15km/h,成洞地段不应超过25km/h;当车 辆刹车失灵时,应进入躲避洞室。 b)外来车辆应经安全部门检查登记并发给“车辆进洞许可证”后,经确认许可后方可进洞。 17.2进洞作业人员,应戴好安全帽、穿好安全鞋和反光背心,佩戴好防尘口罩等个人安全防护 用品。 17.3洞内通风与防尘、照明除应符合第13章的规定外,通信应保持畅通;电缆管路应布置合理, 并留有人员的安全通道。 17.4爆破器材管理应符合GB6722的规定。 17.5洞内爆破作业,由当班安全员统一指挥,进行爆破作业时,所有人员、设备应撤至安全地点 安全警戒线(警示带)应由当班安全员负责设立,领工员负责协助安全员做好警戒和人员撤离工作。 17.6重点部位应配备相应的消防设备,变压器及各种车辆上应配有合格有效的灭火器。在洞外修车 汤、台车间、料库、油库、炸药库等危险点源处应配有足够的灭火器和消防沙、消防水管和专用消防 龙头。 17.7洞内的关键位置和每500m的间距应安装一部紧急疏散的警报(电铃),由安全部门控制。在 洞内靠有灯的一侧每隔50m应设有一块紧急疏散标志牌。 7.8在主巷道、分巷道及洞库内设置相应的应急物品储存箱和避难室
18.1验收应包括以下内容:
a 罐容标定:清洁洞罐以后,测量洞室和连接巷道的纵剖面面积,编制洞罐总容积、沿轴向每 5m对应的容积、罐容一高度曲线并进行复核,两次测定的数值误差不应大于5%。 b 地下水监测:通过地下水监测孔对洞库的地下水位进行持续监测,取监测孔水样进行分析, 编制洞罐的安全性和密封性报告。 C 围岩监测:在洞室上方施工巷道及水幕巷道中对围岩进行监测,监测内容包括围岩变形及围 岩应力,并按要求编制围岩稳定性报告。 d)地下水幕监测:水幕监测内容包括对水幕压力或水位进行监测,并按要求编制压力和流量
报告。 e) 按照设计要求进行气密性试验及渗水量试验。 交工资料除根据规定要求提交的文件外,还应包括: a) 罐容一高度曲线表。 b) 洞库容量表。 c) 气密性试验报告。 d) 渗水量试验报告。 e) 地下水报告。 f) 水位水质监测报告。 g) 围岩和支护变形监测报告。 h) 最终地质图。 i) 竣工图
报告。 e) 按照设计要求进行气密性试验及渗水量试验。 8.2 交工资料除根据规定要求提交的文件外,还应包括: a) 罐容一高度曲线表。 b) 洞库容量表。 c) 气密性试验报告。 d) 渗水量试验报告。 e) 地下水报告。 f) 水位水质监测报告。 g) 围岩和支护变形监测报告。 h) 最终地质图。 i) 竣工图
A.1支护(Q值)计算公式和影响参数
A.1支护(O值)计算公式和影响参数
采取国际岩体力学学会推荐的计算公式:
Q/SY15022012
附录A (资料性附录) 支护类型计算及其影响参数
附录A (资料性附录) 支护类型计算及其影响参数
A.1围岩ROD分类
A.1.3节理发育程度L
通过增加洞门和洞室交叉段J.取值的办法来获得较低的Q值:交叉连接段取值3×J.,洞门口处取 值2×J。,从而达到加强支护的目的。 交叉支护加强段除交叉段外,还需向交叉段两侧各延伸一个跨度长。 对J.取值时,特别注意围岩所处的是普通段还是交叉支护加强段,应分别进行考虑(参见表 A.2)。
表A.2围岩节理发育程度J.取值
A.1.4节理粗糙度 L
若节理之间存在剪切带且宽度大于10cm时,则通过判定剪切带的成分来确定J.取值。Q系统分 类法规定当节理的平均间距大于3m时,J.值增加1.0。 当节理面为平面状且粗糙、不规则时,J.取值1.5。在节理粗糙度难以确定的情况下可取1.5, 该取值在J.系列取值中偏于安全。J.取值参见表A.3。
表A.3围岩节理粗糙度J.取值
A.1.5节理蚀变程度J
Q系统分类法将岩壁接触分为三个类型: a)岩壁接触,无矿物充填,节理面仅有一层膜。 b)岩壁接触,剪切带宽小于10cm,仅有薄层矿物质充填。 c 剪切带为破碎的岩体。 由于没有直接测定节理蚀变的专门仪器,只能凭经验对节理蚀变程度进行评定。 节理粗糙度J,与节理蚀变程度J.代表了岩体的抗剪强度,与软弱带或黏土充填的不连续带有关, 如果一组节理J./J值较小,但对稳定有利时,则应取J./J.值较大的另一组节理来评估Q值。J.取 值参见表A.4。
表A.4围岩节理蚀变程度L.取值
A.1.6节理水折减系数L
取值时可考虑采用注浆后的效果。涌水区节理比较稀少,注浆后只有个别地方滴水,此时可取 I、为1,但要注明是注浆后的结果;涌水区节理比较密集,注浆后往往有很多地方滴水,此时探孔涌 水虽然不超标,但为确保安全仍取J为0.66。注浆后围岩涌水明显减小或几乎不涌水,在围岩完整 性好时,即使涌水很大也可考虑将J取值降低一个级别即取0.66。当围岩存在煌斑岩脉或破碎带的 规模较小时,可不必将其当作剪切带处理。 围岩干燥无水或少量涌水,局部水量小于5L/min取Jw为1;断层大量涌水带,注浆后取J为 0.33以提高安全系数。J取值参见表A.5。
A.1.7地应力折减系数SRF
考虑其埋深和充填物的特性来确定其SRF取值。SRF取值参见表A.6
表A.5围岩节理水折减系数J.取值
蝶阀标准表A.6应力折减系数SRF取值
A.2Q系统分类法围岩支护
Q系统分类法根据围岩Q值大小将其分为几个类型。各类型由好到差取值依次为40~1000,10 40,4~10,1~4,0.1~1及0.01~0.001。因各工程所处的地质情况不同,Q值的取值范围也可 能不同。 Q系统分类法设计图(参见图A.1)是对不同类型围岩进行支护设计的依据。设计表给出了不同 跨度和高度的洞室在不同Q取值下所需支护的对数关系曲线。左侧轴是不同开挖支护率ESR下洞室
春代跨度和高度,水平轴为不同的Q值,右侧轴为ESR=1时所需锚杆的长度,中 支护类型的分界
高度,水平轴为不同的Q值变电站标准规范范本,右侧轴为ESR=1时所需锚杆的长度,中间几条线为
注:①不支护;②Sb局部锚杆;③B.系统锚杆;④B(+S)系统锚杆(和喷混凝土4cm~10cm);5Sfr+ B.钢纤维喷混凝土及锚杆,5cm~9cm;③Sfr+B.钢纤维喷混凝土及锚杆,9cm~12cm;①Sfr+B.钢 纤维喷混凝土及锚杆,12cm~15cm;③SfrRRs+B.钢纤维喷混凝土及锚杆>15cm,钢筋混凝土拱肋 及锚杆;CCA.现浇混凝土衬砌。 图A.1Q系统分类法支护图
附 录 B (规范性附录) 洞库现场监控量测项目及量测方法
....-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