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D/T 1048-2016 耕作层土壤剥离利用技术规范
- 文档部分内容预览:
- TD/T 1048-2016 耕作层土壤剥离利用技术规范
5.1.1耕作层土壤调查,应充分利用当地最新的土地调查、土壤调查、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耕地 后备资源调查、土壤污染状况调查等成果,并结合耕地质量等级评定、耕地质量动态监测、耕地地力调 查等工作开展。 5.1.2结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规划、土地整治规划、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和基础设施规划等时
1.2结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规划、土地整治规划、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和基础设施规戈 安排,初步选择耕作层土壤剥离区、储存区和回覆区。
TD/T10482016
5.1.3土壤调查内容应包括污染状况、土层厚度、土壤质地、容重、pH值、有机质、土壤类型、剖面 构型等。各地也可参照GB15618的规定,补充土壤污染调查指标,有特殊需求的可增加土壤调查指标。 5.1.4依据土地利用现状图,结合图斑或耕作田块单元,选择调查样点。土壤调查样点的确定可参照 相关土壤调查技术规程的规定,也可根据实际情况自行制定。 5.1.5在进行剥离区耕作层土壤调查评价时,视当地实际情况可增加辅助指标,具体包括孔隙度、 全氮、有效磷、速效钾等。当上述指标不符合GB/T30600等规定时,应在耕作层土壤回覆时提出土壤 改良措施。
5.2.1土壤调查应划分有土区和无土区,分别开展调查工作。对于有土区,应划分调查单元,逐单元 调查土壤指标,重点做好剥离区、回覆区的土壤调查工作。 5.2.2剥离区调查。依据建设占用耕地有关规划、计划,初步选定耕作层土壤剥离区域,划分调查单 元,按有关土壤调查技术规程,调查分析土壤指标。 5.2.3回覆区调查。依据耕作层土壤剥离利用计划,初步选定回覆区位置和范围,征求当地群众意见。 刹离区周边有回覆需求的,优先就近回覆。 5.2.4储存区调查。依据剥离区和回覆区的耕作层土壤利用计划,初步选定储存区位置和范围,补充 调查用地类型、土地权属现状、地形条件、水文条件、地质灾害等,
5.3.1依据耕作层土壤调查、测定的结果,分别开展剥离区和回覆区的耕作层土壤质量评价, 5.3.2耕作层土壤评价内容主要包括污染状况、土层厚度、土壤质地、容重、pH值、有机质、土壤类 型、剖面构型等。评价结果应符合经济合理性原则。
5.3.1依据耕作层土壤调查、测定的结果,分别开展剥离区和回覆区的耕作层土壤质量评价。 5.3.2耕作层土壤评价内容主要包括污染状况、土层厚度、土壤质地、容重、pH值、有机质、土壤类 型、部面构型等。评价结果应符合经济合理性原则。 5.3.3耕作层土壤评价的主要指标包括土壤厚度、质地、pH值、有机质含量、土壤污染情况等。出现 土壤污染超标准时,禁止剥离;其他指标应满足最小限值的规定,当不满足时,应提出相应的措施,并 开展成本分析,说明其经济合理性。 a)土壤剥离厚度不宜小于10cm,壤资源紧缺地区可放宽至5cm。 土壤质地以壤土为主,当土壤出现过沙过粘时,应提出改良措施 C) 土壤pH值应在5.5~8.5之间,超出限值时,应提出改良措施。 d) 土壤中有机质含量应不低于当地耕地土壤的最低限值,回覆后的土壤有机质含量应满足GB/T 30600、NY/T2148的规定。 e) 土壤污染和环境状况指标主要包括铅、镉、汞、、铬、铜、六六六、DDT等有害物质含量 各项指标值应满足GB15618等规定值。 5.3.4根据当地实际需要,在进行土壤评价时,也可增加辅助指标的评价。当评价指标不满足规定值 或成本较大时,应选择其他剥离区域,
以统筹有关建设计划为指导,结合耕作层土壤调查评价结果,编制耕作层土壤剥离利用方案 指导耕作层土壤剥离、运输、储存和回覆等工作
TD/T 10482016
6.1.2耕作层土壤剥离利用方案内容主要包括:剥离、回覆、储存等区域选择,土方量平衡计算和运 输线路选择,投资估算,实施计划和保障措施
6.2.1根据建设项目施工时序安排计划,选择剥离区;再根据土壤调查结果,划定剥离区范围。经工 壤调查评价后适宜于剥离的土壤,均应进行剥离。 6.2.2根据土地整治项目实施计划和其他耕地开发、土壤改良计划,选择土壤回覆区,划定回覆区范 围,明确拟回覆的耕作田块或图斑。 6.2.3对于不能做到“即剥即用”的土壤,应暂时存放在储存区。土壤储存区应综合考虑堆放安全、 回填便利与运输成本低等因素,并远离村庄、集镇等人群密集以及可能对土壤造成污染等的区域。
6.3.1根据土壤调查评价结果,考虑施工技术要求,以耕作田块或图斑为界限,划分实施单元,分别 十算剥离量、储存量和回覆量。 6.3.2根据剥离量和回覆量的计算结果,进行土方量平衡分析。当剥离量大于回覆量时,应调整回覆 区面积,或增加储存区的储存量,直至剥离量和回覆量基本平衡。在土方量平衡计算中应考虑实方与虚 方的换算关系。 6.3.3对于耕作层土壤稀少或贫的区域,可在剥离耕作层土壤的基础上,增加土壤质地较好的犁底 层和心土层的剥离量。 6.3.4直接用作回覆区的耕作层土壤,一次剥离厚度应不大于30cm。对于土层深厚的区域,可扩大土 展剥离厚度,但需分层剥离、分层储存;耕作层以下主壤可用于土地开发、复垦项目的底层覆土或绿化 用土。 6.3.5不同剥离区、回覆区的设计厚度,应由当地国土部门会同农业部门共同认定
6.4.1当剥离区和回覆区之间可以一一对应时,应按照运输线路最短的原则,设计剥离区和回覆区之 间的土方运输线路,确定土方运输方案。 6.4.2当剥离区和回覆区之间不能一一对应时,应开展不同区域之间的运输线路优化设计,设计不同 的运输线路,选择运输成本最低的土方运输线路,作为土方运输方案。 6.4.3当剥离区土方暂时不用于回覆区时,可在剥离区附近选择储存区,堆存多余的土方,分别设计 由剥离区到储存区、再由储存区到回覆区的土方运输方案。 6.4.4根据上述运输线路,绘制不同方案的土方运输路线图,并标明不同运输路线的土方量和不同单 元的土方量。
6.5.1根据不同的土方运输方案对应的运输线路和运输土方量,分别计算土方运输单价和对应线路的 运输费用,汇总计算土壤剥离、储存、回覆的费用,并载明运输路线。 6.5.2土方运输单价可参照《土地开发整理项目预算定额标准》或当地公路、水利等预算定额进行计 算,也可直接采用当地公布的不同货品公路运输单价。 6.5.3按照不同的建设项目,分别计算耕作层土壤剥离利用(包括剥离、运输、储存和回覆)全过程 的总费用,作为一个建设项目的耕作层土壤剥离利用总成本。
TD/T10482016
7.1.1在耕作层土壤剥离之前,应按有关规定做好土壤调查工作,视土壤评价结果确定剥离区域和厚 度,选择合理的施工工艺,提高土壤剃离率。 7.1.2耕作层土壤剥离应尽量与土壤回覆同步进行;不能同步时,再行选择临时堆放场地。 7.1.3在耕作层土壤剥离中,应考虑分区、分层剥离措施,保持分层土壤理化性状的稳定,并减少对 土壤结构的破坏。剥离前后的地面高程应与区域地面高程协调一致。 7.1.4不应在雨天实施剥离工作。雨后实施剥离时,应严格控制土壤的含水量。
7.2.1应根据剥离区土壤类型、质地的不同,划分土壤剥离单元,分开进行剥离和堆存;当一个剥离 单元内耕作层土壤质地、养分状况差异较大时,应分层剥离和堆存 7.2.2当剥离区地面较平整且土层较厚时,可采用机械施工;当剥离区面积较小、地面起伏大且剥离 土壤的土层较薄时,可采用人工施工。机械施工可选用小吨位的推土机、挖掘机、铲运机等,推荐使用 反铲挖土机配合自卸翻斗车进行剥离、近距离运输。 7.2.3土方剥离后的临时堆放和储存,优先选用封闭容器或编织袋进行封装;当剥离区土层较厚(大 于30cm)时,可直接用自卸汽车运输至回覆区或储存区
当剥离过程中发生较大强度降雨时,应立即停止剥离工作。在降雨停止后,待主壤含水量达到 剥离要求时,再实施土壤剥离工作。因受降雨冲刷造成土壤结构严重破坏的表土面应清除。 b) 禁止施工机械在尚未开展土壤剥离的区域行走。在每次开展土壤剥离之前,应采取措施,确保 施工工作面无积水,土壤中水含革达到要求, C 剥离后的土壤应利用纸薄进行登记,详细载明运输车辆、剥离单元、储存区或回覆区、土壤类 型、质地、土壤质量状况、数量等,并建立备查档案。
TD/T 10482016
3.1.1土壤运输包括将耕作层土壤从剥离区一次性运输至回覆区或储存区,也包括将耕作层土壤从储 存区运输至回覆区的二次运输。 3.1.2土壤运输应遵从线路最短,成本最低的原则。运输线路尽可能选择区域内现有道路,或结合土 地整治项目实施,利用规划的田间道路。
8.2.1根据运输距离的长短和交通条件,合理选择运输机械。运输机械可选用自卸汽车、铲运机、翻 斗车,近距离运输也可选用装载机、推土机等。 8.2.2同一剥离单元的土壤,只能装入同一辆汽车进行运输。禁止将分区、分层剥离的土壤混装入同 一运输车辆中。 8.2.3土壤运输过程中应避免对剥离区土壤的压实。当难以避免时,可在剥离区土壤的上部铺设木质 或钢质模板,减轻施工设备对土壤的压实,
土为卡车装土时,应沿着铲车主轴的后退方向,将土堆挖至其基础层,预留出铲车机位。装土后,应对 堆土的边缘和表面进行修整,保持堆土表面的平整, 3.3.2运输。运输途中应使用塑料膜覆盖等保护措施,减少土料遗撒对当地环境卫生造成影响。采用 自卸汽车运输时,必须在操作区域内指定的运输线路上行使。 8.3.3卸土。自卸汽车倒土时,应保持由一个方向以后退的方式进行卸土,并配合铲车和推土机推平, 同时应避免自卸汽车和轮式铲车对剥离土壤的碾压。
9.1.1剥离后的壤应尽量做到“即剥即用”,减少主壤损耗和结构破环。当剥离后的壤不能当年 回覆时,应尽量缩短储存时间,不宜超过3年。 9.1.2土壤储存区禁止选择在土壤污染区、地质灾害频发或隐患区、水源保护区。储存区应有较好的 排水条件,避免引发新的水土流失。 9.1.3不同剥离单元和不同土层的土壤应分开堆放。平原区堆放时,应做好堆土排水设计;丘陵区堆 放时,应重点做好堆土防洪安全设计,确保堆土区安全。 9.1.4建立储存区土壤档案。在土方堆放时,应将不同储存区的土堆进行编号,并绘制位置图,标明 每个土堆的位置、土量、来源等。
TD/T 10482016
大于50cm。在土方堆筑过程中,严格禁止施工机械对已堆放土方的碾压。 9.2.3土堆的顶部应当用塑料膜、草栅等进行遮盖,防止雨水淋溶。在土堆四周开挖排水沟,防止雨 水侵入土体,造成水土流失。 9.2.4土堆四周应设计围挡设施,保证堆土的稳定。土方堆置完成后,在雨期应定时开展巡防,发现 雨水渗入时,应及时采取围堵和排水措施。 9.2.5土堆的堆置高度必须考虑安全稳定,防止土方塌引起的人身伤害。土堆堆置高度不应大于5m 堆放边坡可按1:1设计,单个堆放体的体积不应大于5000m3。
9.3.1清基、平整。确定储存区后,首先应利用人工或机械清除储存区范围内的树根、石块、建筑垃 圾等异物;其次对堆土区域进行压实修整,做到地面平整。 9.3.2堆放。土方堆放应由里向外进行,后退行驶并将土壤倾倒于距入口最远的地方,依次向入口推 进。运输土方的车辆应在规定的线路和操作区域内行驶,禁止穿越已堆积的土壤。 9.3.3坡面修整。堆土时,应边堆放边加固土堆边缘,做到坡面平整。在每个施工日结束时,应做到 堆土表面平整。当遇到堆土表面淋湿的情况时,应中止堆土,待干燥后再堆土。 9.3.4堆土完成后,应及时利用塑料膜、草栅等进行遮盖,对土堆进行保护。堆土超过一个种植季节 时,可利用堆土边坡种植草本植物,增加土壤活性,提高土壤肥力。 9.3.5其他要求: a) 分区分层土壤的堆置应尽可能一次性完成。 b) 不应在堆土场地内转移土方。 C)在堆土过程中,应防止土壤遭受施工机械润滑剂、燃汕的污染
3.5其他要求: a) 分区分层土壤的堆置应尽可能一次性完成。 b 不应在堆土场地内转移土方。 c)在堆土过程中,应防止土壤遭受施工机械润滑剂、燃油的污染。
10.1.1土壤回覆应尽量结合土地整治项目(含土壤改良、土地复垦),同步实施。剥离土壤优先用于 新增耕地的耕作层,其次增厚现有耕地的耕作层;富余土方可用于城市绿化用土。 10.1.2土壤回覆时,应根据回覆区土壤调查情况,划分有、无表土区。无表土区的覆土厚度,应满足 B/T30600、NY/T2148的规定值;有表土区的覆土厚度,在扣减已有可利用的表土厚度后,计算需要 的覆土厚度。 10.1.3土壤回覆前,先期做好回覆区的土地平整,在达到田面平整要求后,再行开展土壤回覆,提高 土壤回覆率。 10.1.4土壤回覆后,应及时安排农业耕作和种植,加快耕作层土壤结构的形成,提高有机质含量。当 耕作层土壤面结构受损严重、不满足农作物种植时,应及时开展土壤改良工作,满足作物生长对耕作 层土壤的要求,
TD/T 10482016
10.2.2严格区分旱地和水田对耕作层土壤的要求,合理安排回覆土壤的施工工艺。对于原有水田区, 应在不破坏现有水田犁底层的情况下,直接进行覆土;对于新造水田区,应先构筑犁底层后,再行回填 耕作层士壤。 10.2.3当采用分层回填时,应分批安排不同土壤的回填。一种土壤应尽量一次回填至田面设计高程, 避免二次覆土对已覆土区域的碾压
10. 3.6其他要求
避开雨期施工,必要时在回覆区开挖临时排水沟。 b) 土壤回覆时,应在设计高程上预留5cm或20%厚度左右的“虚高”,以保证回填土壤沉实后, 田面设计高程满足设计要求。回覆后的田面高程应符合有关标准的要求。 C) 不同区域、不同土层的土壤应分开回覆
TD/T10482016
附录A (规范性附录) 土壤剥离利用技术流程
图A.1土壤剥离利用技术流程图
TD/T 10482016
简述建设项目基本情况,科学制定耕作层土壤剥离利用指标,包括剥离率和回覆率,提出年度实施 计划。
说明剥离区土壤调查评价过程和剥离方案的选择,说明剥离区范围和剥离厚度 说明回覆区土壤调查评价过程和回覆方案的选择,说明回覆区范围和回覆厚度。 对于不能做到即剥即用的土壤,说明储存区的调查过程、储存区范围,估算储存量。
分别计算剥离区、回覆区和储存区的土方量,并进行土方量平衡计算。 当回覆区为耕地时,回覆计算厚度应根据回覆区的土壤评价结果,在扣除现有土壤厚度后,再行计 算需要回覆的土壤厚度。该回覆量应考虑土壤压实度。
上壤剥离利用中运输线路的选择过程及比选结果
明确耕作层土壤剥离利用各施工工序的关键节点和施工方法,工程质量控制措施,提出施工计划安 排。
说明投资估算依据,按不同建设项目,分别计算土壤剥离利用投资
按照建设项目时序安排,分别制定耕 储存和回覆的施工工期计划;根据
明确组织机构和有关制度,为耕作层土壤剥离利用工作提供制度和组织保障。 明确资金来源,提出资金投入月度进度计划,确保耕作层土壤剥离利用工作的正常进行。 附图:土方运输路线图。
.... - 市政管理 土壤标准
- 相关专题: 土壤剥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