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13(J)T210-2016:海绵城市建设工程技术规程
- 文档部分内容预览:
雨水调蓄构筑物中用于调蓄径流峰值流量的容积
设计降雨量designrainfall
为实现一定的年径流总量控制自标(年径流总量控制率),用 于确定低影响开发设施设计规模的降雨量控制值,一般通过当地 多年日降雨资料统计数据获取,通常用日降雨量(mm)表示。
2.1.8流量径流系数dischargerunoffcoefficie
2.1.9雨量径流系数
利用降雨厚度、雨水径流厚度控制初期径流排放量的设施 有自控弃流装置、渗透弃流装置、弃流池等
一场降雨初期产生一定厚度的降雨径
一场降雨初期产生一定厚度的降雨径流,
在高出地面以上,与自然层不相接的各类建筑物 的顶部以及天台、露台上由覆土层和疏水设施构建的绿
2.1.15透水铺装地面
2.1.16透水路面结构
2.1.16透水路面结构perviou
路表水能够渗透至面层、基层、垫层、路基的道路结构,分 为半透水路面结构和全透水路面结构。
2.1.17透水沥青路面
2.1.17透水沥青路面
perviousasphaltpavement
由较大空隙率混合料作为路面结构层,容许路表水进入 或路基)的一类沥青路面。
由具有较大空隙的水泥混凝土作为路面结构层、容许路表水 进入路面(或路基)的一类混凝土路面
绿地建设时,使绿地高程低于周围地面一定的高程,以利于 周边雨水径流的汇入。
可以转输雨水,在地表浅沟中种植植被,利用沟内的植物和 上壤截留、净化雨水径流的设施
在地势较低的区域通过植物、土壤和微生物系统滞蓄、 水径流,由植物层、土壤层、过滤层(或排水层)、蓄水层
2.1.22渗透塘infiltrationpoo
2.1.24入渗井infiltrationwel
水通过侧壁和并底进行入渗白
2.2.1 流量、水量
2.2.2水头损失、几何特征
2.2.3计算系数及其他
3.0.1海绵城市建设应通过“渗、滞、蓄、净、用、排”等措施 削减地表径流与控制雨水面源污染,充分利用雨水资源以实现低 影响开发和节制用水。
3.0.1海绵城市建设应通过“渗、滞、蓄、净、用、排
3.0.3低影响开发设施应采取确保公众安全、便于使用及维护的 安全措施。
3.0.3低影响开发设施应采取确保公众安全、便于使用及维护的
3.0.7雨水入渗场所应有详细的地质勘察资料,地质勘
包括区域滞水层分布、土壤种类和相应的渗透系数、地下水动态 等。
设计降雨重现期标准。
4.1.1降雨资料应根据建设区域内或临近地区雨量观测站30年 以上降雨资料确定,雨水控制与利用设计降雨量应按多年平均降 雨量计算。 4.1.2低影响开发设施的设计计算,一般采用1~2年一遇24h 降雨量数据:对于规模较小、雨水汇流时间短,以雨水入渗为主、 雨水调蓄为辅的雨水利用工程,应以降雨强度作为雨水利用设施 的设计标准。河北省主要城市暴雨强度公式可参照附录A。
4.1.1降雨资料应根据建设区域内或临近地区雨量观测
4.1.2低影响开发设施的设计计算,一般采用1~2年一遇241
降雨量数据:对于规模较小、雨水汇流时间短,以雨水入渗为主、 雨水调蓄为辅的雨水利用工程,应以降雨强度作为雨水利用设施 的设计标准。河北省主要城市暴雨强度公式可参照附录A。
不同种类下垫面的径流系数应依据实测数据确定,缺乏资料时 可参照表413取值
表4.1.3雨量径流系数与流量径流系数
综合径流系数应按下列公式计算:
式中:z 综合径流系数: 汇水面积(hm),按水平投影面积计算; F 汇水面上各类下垫面面积(hm) 业 各类下垫面的径流系数。
土壤渗透系数K应以实测资料为准,在无实测资料时,可参 照表4.1.4中数值选用。
表4.1.4土壤渗透系数
雨水收集回用系统处理后的雨水水质指标应符合国家理 长标准规定。雨水同时回用为多种用途时,其水质应按最高
标准确定,径流雨水水质应以实测水质为准,无实测资料时可参 考附录B。
4.2.1降雨径流量应按下式计算:
.2.1降雨径流量应按下式计算
式中:W一一降雨径流量(m); z一一综合雨量径流系数; hy一设计降雨量(mm); F一一汇水面积(hm),按水平投影面积计算。 初期径流弃流量宜按下式进行计算。当有特殊要求时,可根 据实测雨水径流中污染物浓度确定
F一一汇水面积(hm),按水平投影面积计算。
4.2.3水量平衡分析
1滞蓄、渗透设施的水量平衡应包括雨水来水量、滞蓄量、 排放量; 2雨水收集回用时,水量平衡分析应包括雨水来水量、初期 雨水弃流量、回用水量、补充水量和排放量; 3利用景观水体对雨水进行调蓄时,水量平衡分析应包括雨 水来水量、初期雨水弃流量、回用水量、渗漏量、蒸发量、补充 水量和排放量。
4.2.4雨水回用于景观水体的补水量应按水面蒸发量、
量及雨水处理设施自用水量之和确定。
.1渗透设施的渗透能力按下
透设施的渗透能力按下式计算
W,=aKJAsts
式中:W一渗透量(m"); α—综合安全系数,一般可取0.5~0.8; K一一土壤渗透系数(m/s),参见表4.1.4; J一水力坡降,一般可取J=1.0 As一一有效渗透面积(m); ts——渗透时间(s)。 4.3.2 渗透设施的有效渗透面积应按下列要求确定: 1 水平渗透面按投影面积计算; 2 竖直渗透面按有效水位高度的1/2计算: 3 斜渗透面按有效水位高度的1/2所对应的斜面实际面积计
地下渗透设施的顶面积不计。 建筑与小区入渗系统产流历时内蓄积雨水量应按下式
式中:Vs 产流历时内的蓄积水量(m),产流历时不宜大于 120min; W。一渗透设施进水量(m3) W,一渗透量(m3)。
W =|60×%×(Fywm +F) t 1000
式中: W。— 渗透设施进水量(m); Fy一渗透设施受纳的集水面积(hm); Fo一—渗透设施直接受水面积(hm),埋地渗透设施为0; te一—渗透设施产流历时(min);
c一—渗透设施产流历时对应的暴雨强度,[L/(shm")] 3.5建筑与小区渗透设施的储存容积按下式计算:
式中:W,——渗透设施的储存容积(m); nk——填料的空隙率,不应小于30%,无填料者取1。
在合流制排水区域,用于控制面源污染时,雨水调蓄池 容积,可按下式计算:
式中:V 调蓄池有效容积(m); D 一—调蓄量(mm),按降雨量计,可取4mm~8mm; F 汇水总面积(hm); 径流系数;
β一一安全系数,可取1.1~1.5。
用于削减排水管道洪峰流量时,雨水调蓄池的有效容积 列公式计算:
0.65 b 0.5 0.215 +1.10|1g(α +0.3)+ .t nl2 t n+0.2 ho.15
式中:V一一调蓄池有效容积(m); α一脱过系数,取值为调蓄池下游排水管道设计流量和 上游排水管道设计流量之比: 9一一调蓄池上游设计流量(m/min); b、n一一暴雨强度公式参数; t一一降雨历时(min),根据公式t=t+mt,计算,式中 m=l。 4.4.4用于雨水利用时,雨水调蓄池的有效容积应根据降雨特征 长远期规划、用水需求和经济效益等确定。 4.4.5雨水调蓄池的排空时间,可按下列公式计算
表4.4.5管径估算表
4.4.6调蓄设施的调畜容积及调畜控制应按区域降雨、地表径流 系数、地形条件、周边雨水排放系统及用水情况综合考虑确定, 有条件地区,调蓄设施设计宜采用数学模型法,计算应涵盖降雨 重现期2、3、5、10、20、50年的降雨情况
5.1.1低影响开发应采取渗透、滞蓄、收集回用、调蓄等系统或 其组合工艺,并符合下列规定: 1建筑与小区地面雨水宜优先采用雨水入渗设施,地下建筑 上层铺装及绿地宜设增渗设施: 2具有大型屋面的建筑宜收集屋面雨水,回用于绿地浇灌、 场地清洗等; 3与建筑相连的下沉区域或市政条件不完善区域,当其排水 标准大于周边市政管网接纳能力时,应设调蓄设施,减少峰值外 排雨量。 5.1.2低影响开发设施系统的组合形式、各系统的设施规模应根 据项目条件、雨水控制利用目标、市政条件、下垫面以及回用水 量、环境与卫生因素等,经技术经济比较后确定。 5.1.3屋面雨水可采用收集回用、雨水入渗或两者的组合形式, 宜优先排入绿地等雨水滞蓄、收集设施。当场均降雨间隔期回用 水量小于屋面日均可收集雨量时,屋面雨水利用宜选用与入渗相 结合的方式,具体利用方式可根据下列因素综合确定: 1当地常规水资源短缺情况 2室外土壤的入渗能力; 3雨水的需求量和水质要求;
5.1.1低影响开发应采取渗透、滞蓄、收集回用、调蓄等系统或 其组合工艺,并符合下列规定: 1建筑与小区地面雨水宜优先采用雨水入渗设施,地下建筑 上层铺装及绿地宜设增渗设施: 2具有大型屋面的建筑宜收集屋面雨水,回用于绿地浇灌、 场地清洗等; 3与建筑相连的下沉区域或市政条件不完善区域,当其排水 标准大于周边市政管网接纳能力时,应设调蓄设施,减少峰值外 排雨量。
项目条件、雨水控制利用目标、市政条件、下垫面以及回 、环境与卫生因素等,经技术经济比较后确定。
5.1.3屋面雨水可采用收集回用、雨水入渗或两者的组
三 水量小于屋面日均可收集雨量时,屋面雨水利用宜选用与入渗 结合的方式,具体利用方式可根据下列因素综合确定: 1 当地常规水资源短缺情况 2室外土壤的入渗能力; 3 雨水的需求量和水质要求; 4 杂用水量和降雨量季节变化的吻合程度:
5.1.4低影响开发设施系统应符合下列要求:
1合理利用场地空间,宜优先采用雨水渗透、滞蓄系统 2收集回用系统应设收集与截污、储存、处理与回用管网等 设施; 3调蓄系统应根据项目条件和要求设雨水收集、调蓄池及溢 流排放等设施,宜与滞蓄系统和收集回用系统组合应用。
1 可收集的雨水量; 2 回用水量、水量平衡分析及与降雨量的吻合程度: 3 回用水的水质要求及使用方管理能力; 4 经济合理性。
5.1.6硬化地面雨水应有组织排向绿地等雨水滞蓄、
5.1.7雨水调蓄设施包括:雨水调蓄池、有调蓄空间的景
.1.8雨水利用系统的规模应满足建设用地外排雨水设计
大于开发建设前水平或规定值,设计重现期不得小于1年,宜按 2年选取。
5.1.9小区内设有景观水体时,屋面雨水宜优先考虑用于景观水 体补水。室外土壤在承担了室外各种汇流面的雨水入渗后,其入 渗能力仍有足够的余量时,屋面雨水可进行雨水入渗。 法然二中回 法
5.1.10建筑与小区中同时设有雨水回用和中水的合用
8当雨水渗透设施埋地设置时,应在其底部和侧壁衬透水土 工布,渗透性能应大于所包覆渗透设施的最大渗水要求,应满足 呆土性、透水性和防堵性的要求。 5.2.5透水铺装的设计应满足当地2年一遇的暴雨强度下,持续 降雨60min,表面不应产生径流的透水要求,并应符合下列要求: 1透水铺装地面宜在土基上建造,自上而下设置透水面层、 找平层、基层和底基层; 2透水面层的渗透系数应大于1.0×10*m/s。可采用透水砖、 透水混凝土、草坪砖等。当面层采用透水砖时,其抗压强度、抗 折强度、抗磨长度及透水性能等应符合国家现行的标准: 3透水垫层厚度应根据蓄存水量要求及蓄存雨水排空时间确 定; 4透水找平层宜采用细石透水混凝王、十砂、碎石或石屑等: 参透系数及有效孔隙率不宜小于面层: 5基层和底基层的渗透系数应大于面层。底基层宜采用级配 碎石、中、粗砂或天然级配砂砾料等,基层宜采用级配碎石或者 透水混凝土; 6铺装地面应满足相应的承载力要求,北部寒冷地区还应满 足抗冻要求。
5.2.6下沉式绿地应符合下列
1下沉式绿地应低于周边铺砌地面或道路,应根据当地土壤 的渗透性能验算,并结合绿地的植物特性综合确定: 2雨水宜分散进入下沉式绿地,当集中进入时应在入口处采 取缓冲措施; 3下沉式绿地植物应选用耐旱耐漆的品种。
....- 相关专题: 海绵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