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4403/T 24-2019 海绵城市设计图集

  • DB4403/T 24-2019  海绵城市设计图集为pdf格式
  • 文件大小:9.4M
  • 下载速度:极速
  • 文件评级
  • 更新时间:2019-12-27
  • 发 布 人: 13648167612
  • 原始文件下载:
  • 立即下载

  • 文档部分内容预览:
  • DB4403/T242019

    指充分利用不同的立地条件,选择攀援植物及其它植物裁植并依附或者铺贴于各种构筑物及其它空 间结构上的绿化方式,包括立交桥、建筑墙面、坡面、河道堤岸、屋顶、门庭、花架、棚架、阳台、廊」 柱、栅栏、枯树及各种假山与建筑设施上的绿化

    4.1本图集中设计图纸如用于高地下水水位、软土地基、围海造地及其他特殊地区时,应根据相关规 范的规定或专门研究另作处理。 4.2当依据的标准规范进行修订或有新的标准规范出版实施时,本图集与现行工程建设标准不符的内 容、限制或者淘汰的技术或产品,视为无效。工程技术人员在参考使用时石油标准,应注意加以区分,并应对设 计图纸相关内容复核后选用。 4.3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工程设计应根据深圳市、区海绵城市建设专项规划等上位规划资料确定的指 标进行计算,工程设计应提供完整设计说明。 4.4本图集中未尽事宜应满足国家、地方相关法规、规范、规程的要求。

    5单项海绵设施设计要点

    5.1单项海绵设施设讯

    5.1.1单项设施设计图纸需与建筑与小区系统、绿地系统、道路及广场系统和河湖水系的图纸一并使 用,相关设计图纸参照附录A。 5.1.2根据深圳市、区海绵城市建设专项规划,深圳宜采用的技术措施如表1所示。 5.1.3附录F海绵设施中推荐种植植物选择参考《深圳市海绵型公园绿地建设技术指引》制定

    DB4403/T242019

    表1单项技术选用表(续)

    5.2.1以入渗功能为主的设施分为绿地入渗、设施入渗及硬化地面入渗三类。 5.2.2入渗系统的土壤渗透系数应为10°m/s~10~m/s之间。 5.2.3雨水入渗不应引起地质灾害及损害建筑物。下列场所不得采用雨水入渗系统: a) 可能造成塌、滑坡灾害的场所; b) 对居住环境以及自然环境造成危害的场所: c) 自重湿陷性黄土、膨胀土和高含盐土等特殊土壤地质场所。 5.2.4 透水砖铺装,要求如下: 透水砖路面的设计应满足深圳市2年一遇的暴雨强度下,持续降雨60min,表面不应产生径流 的透(排)水要求。合理使用年限宜为8年~10年; b) 透水砖路面下的土基应具有一定的透水性能,土壤透水系数不应小于1.0×10~mm/s,且土基 顶面距离地下水位宜大于1.0m。当土基、土壤透水系数及地下水位高程等条件不满足本要求 时,宜增加路面排水设计内容; c) 透水砖的透水系数不应小于等于1.0×10cm/s,外观质量、尺寸偏差、力学性能、物理性能 等其他要求应符合GB/T25993《透水路面砖和透水路面板》的规定; 5.2.5透水水泥混凝土,要求如下: a) 建设项目中道路可采用透水水泥混凝土进行建设,当选用透水混凝土时,应满足CJJ/T135《透 水水泥混凝土路面技术规程》相关要求: b) 全透水结构的人行道基层可采用级配砂砾、级配碎石及级配砾石基层,基层厚度不应小于 150mm。全透水结构的其他道路级配砂砾、级配碎石及级配砾石基层上应增设多孔隙水泥稳定 碎石基层,基层应符合下列规定:

    DB4403/T242019

    1)多孔隙水泥稳定碎石基层不应小于200mm; 2)级配砂砾、级配碎石及级配砾石基层不应小于150mm。 c)半透水结构应符合下列要求: 1)水泥混凝土基层的抗压强度等级不应低于C20,厚度不应小于150mm; 3)稳定土基层或石灰、粉煤灰稳定砂砾基层厚度不应小于150mm d)3 全透水结构设计时应考虑路面下排水,路面下的排水可设排水盲沟,排水盲沟应与道路设计时 的市政排水系统相连,雨水口与基层、面层结合处应设置成透水形式,利于基层过量水分向雨 水口汇集,雨水口周围应设置宽度不小于1m的不透水土工布于路基表面。 5.2. 6 。下沉式绿地,要求如下: a) 下沉式绿地内一般应设置溢流口(如雨水口),保证暴雨时径流的溢流排放,溢流口顶部标高 一般应高于绿地50~100mm; b) 绿地土壤的入渗率应满足现行行业标准CJ/T340《绿化种植土壤》的相关规定: c) 绿地应低于周边地面和道路,其下凹深度应根据设计调蓄容量、绿地面积、植物耐淹性能和土 壤渗透性能等因素确定,下凹深度宜为50mm250mm; d) 其他设计要求可参考GB50400《建筑与小区雨水控制及利用工程技术规范》等规范。 5.2.7 渗井应符合下列规定: a) 井壁外应配置砾石层,井底渗透面距地下水位的距离不应小于1.5m;硅砂砌块井壁外可不敷 砾石; b) 底部及周边的土壤渗透系数应大于5×10m/s c)入渗井砾石层外应采用透水土工布或性能相同的材料包覆; d) 有效储水容积应为入水口以下的井容积。 5.2.8渗透塘应符合下列规定: a 上游应设置沉沙或前置塘等预处理设施,并应能去除大颗粒污染物和减缓流速; b) 边坡坡度不宜大于1:3,表面宽度和深度的比例应大于6:1; c) 底部应为种植土,植物应在接纳径流之前成型,植物应既能抗涝又能抗旱,适应洼地内水位变 化; d) 宜能排空,排空时间不应大于24h; e)应设有确保人身安全的措施; f有效储水容积应按设计水位和溢流水位之间的容积计

    1)多孔隙水泥稳定碎石基层不应小于200mm; 2)级配砂砾、级配碎石及级配砾石基层不应小于150mm。 c)半透水结构应符合下列要求 1)水泥混凝土基层的抗压强度等级不应低于C20,厚度不应小于150mm; 3)稳定土基层或石灰、粉煤灰稳定砂砾基层厚度不应小于150mm d)3 全透水结构设计时应考虑路面下排水,路面下的排水可设排水盲沟,排水盲沟应与道路设计时 的市政排水系统相连,雨水口与基层、面层结合处应设置成透水形式,利于基层过量水分向雨 水口汇集,雨水口周围应设置宽度不小于1m的不透水土工布于路基表面。 5.2.6 。下沉式绿地,要求如下: a) 下沉式绿地内一般应设置溢流口(如雨水口),保证暴雨时径流的溢流排放,溢流口顶部标高 一般应高于绿地50~100mm; b) 绿地土壤的入渗率应满足现行行业标准CJ/T340《绿化种植土壤》的相关规定: c) 绿地应低于周边地面和道路,其下凹深度应根据设计调蓄容量、绿地面积、植物耐淹性能和土 壤渗透性能等因素确定,下凹深度宜为50mm250mm; d) 其他设计要求可参考GB50400《建筑与小区雨水控制及利用工程技术规范》等规范。 5.2.7 渗井应符合下列规定: 井壁外应配置砾石层,井底渗透面距地下水位的距离不应小于1.5m;硅砂砌块井壁外可不敷 砾石; b) 底部及周边的土壤渗透系数应大于5×10m/s c)入渗井砾石层外应采用透水土工布或性能相同的材料包覆; 有效储水容积应为入水口以下的井容积。 5.2.8 渗透塘应符合下列规定: a 上游应设置沉沙或前置塘等预处理设施,并应能去除大颗粒污染物和减缓流速; b) 边坡坡度不宜大于1:3,表面宽度和深度的比例应大于6:1; c) 底部应为种植土,植物应在接纳径流之前成型,植物应既能抗涝又能抗旱,适应洼地内水位变 化; d) 宜能排空,排空时间不应大于24h; e)应设有确保人身安全的措施;

    3.1雨水收集回用系统应优先收集屋面雨水,不宜收集机动车道路等污染严重的下垫面上的雨 3.2雨水收集回用系统的雨水储存设施应采用景观水体、旱塘、湿塘、蓄水池、蓄水罐等。景 、湿塘应优先用作雨水储存。 3.3当采用中水清水池接纳处理后的雨水时,中水清水池应有容纳雨水的容积。

    .3.1 5.3.2雨水收集回用系统的雨水储存设施应采用景观水体、旱塘、湿塘、蓄水池、蓄水罐等。景观水 体、湿塘应优先用作雨水储存。 5.3.3当采用中水清水池接纳处理后的雨水时,中水清水池应有容纳雨水的容积。 5.3.4 湿塘应符合下列规定: a) 储存雨水的有效容积应为景观设计水位或湿塘常水位与溢流水位之间的容积; b) 雨水储存设有排空设施时,宜按24h排空设置,排空最低水位宜设于景观设计水位和湿塘的常 水位处; c) 前置区和主水区之间宜设水生植物种植区; d)湿塘的常水位水深不宜小于0.5m:

    a)储存雨水的有效容积应为景观设计水位或湿塘常水位与溢流水位之间的容积: b) 雨水储存设有排空设施时,宜按24h排空设置,排空最低水位宜设于景观设计水位和湿塘 水位处: 前置区和主水区之间宜设水生植物种植区; d)湿塘的常水位水深不宜小于0.5m:

    进水口和溢流出水口应设置碎石、消能坎等消能设施,防止水流冲刷和侵蚀:

    DB4403/T242019

    b) 雨水湿地应设置前置塘对径流雨水进行预处理; C 沼泽区包括浅沼泽区和深沼泽区,是雨水湿地主要的净化区,其中浅沼泽区水深范围一般为 0~0.3m,深沼泽区水深范围为一般为0.3~0.5m,根据水深不同种植不同类型的水生植物。 d)[ 雨水湿地的调节容积应在24h内排空: e) 出水池主要起防止沉淀物的再悬浮和降低温度的作用,水深一般为0.8~1.2m,出水池容积约 为总容积(不含调节容积)的10%。 3.6 蓄水池应符合下列规定: a) 蓄水池应在室外设置。埋地拼装蓄水池外壁与建筑物外墙的净距不应小于3m。 b) 蓄水池应设检查口或人孔,附近宜设给水栓和排水泵电源。室外地下蓄水池(罐)的人孔、检查 口应设置防止人员落入水中的双层并盖或带有防坠网的并盖。 C 蓄水池应设有溢流排水措施,溢流排水宜采用重力溢流排放。室内蓄水池的重力溢流管排水能 力应大于50年雨水设计重现期设计流量, d 当蓄水池的有效容积大于雨水回用系统最高日用水量的3倍时,应设能12h排空雨水的装置

    3.6蓄水池应符合下列

    5.4.12 景观水体和湿塘用于调蓄雨水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a) 在景观设计水位和湿塘常水位的上方应设置调蓄雨水的空间: b) 雨水调蓄空间的雨水应能够排空,排空最低水位宜设于景观设计水位和湿塘的常水位处: c) 景观水体宜设前置区,并能沉淀径流中大颗粒污染物;前置区和水体之间宜设水生植物种植区; d) 湿塘的常水位水深不宜小于0.5m; e) 湿塘应设置护栏、警示牌等安全防护与警示措施。 5.4.2 调节塘应符合下列规定: a) 进水口应设置碎石、消能坎等消能设施,防止水流冲刷和侵蚀; b) 应设置前置塘对径流雨水进行预处理; c) 调节区深度一般为0.63m,塘中可以种植水生植物以减小流速、增强雨水净化效果。塘底设 计成可渗透时,塘底部渗透面距离季节性最高地下水位或岩石层不应小于1m,距离建筑物基 础不应小于3m(水平距离); 调节塘应设置护栏、警示牌等安全防护与警示措施, 5.4.3 生物滞留设施应符合下列规定: 生物滞留设施应用于道路绿化带时,若道路纵坡大于1%,应设置挡水堰/台坎,以减缓流速并 增加雨水渗透量;设施靠近路基部分应进行防渗处理,防止对道路路基稳定性造成影响; 生物滞留设施内应设置溢流设施,可采用溢流竖管、盖鼠溢流井或雨水口等,溢流设施顶一般 应低于汇水面100mm; c) 生物滞留设施宜分散布置且规模不宜过大,生物滞留设施面积与汇水面面积之比一般为5%~ 10%;

    5.4.2调节塘应符合下列规定

    a)生物滞留设施应用于道路绿化带时,若道路纵坡大于1%,应设置挡水堰/台坎,以减 增加雨水渗透量:设施靠近路基部分应进行防渗处理,防止对道路路基稳定性造成景 b 生物滞留设施内应设置溢流设施,可采用溢流竖管、盖篦溢流井或雨水口等,溢流设! 应低于汇水面100mm; 生物滞留设施宜分散布置且规模不宜过大,生物滞留设施面积与汇水面面积之比一船 10%;

    5.5.1植草沟应符合下列规定

    a)浅沟断面形式宜采用倒抛物线形、三角形或梯形: 植草沟的边坡坡度(垂直:水平)不宜大于1:3,纵坡不应大于4%。纵坡较大时宜设置为阶梯 型植草沟或在中途设置消能台坎; 植草沟最大流速应小于0.8m/s;

    5.5.2渗透管沟应符合下列规定

    DB4403/T242019

    a)渗透管沟宜采用塑料模块,也可采用穿孔塑料管、无砂混凝土管或排疏管等材料,并外敷渗透 层,渗透层宜采用砾石;渗透层外或塑料模块外应采用透水土工布包覆; 塑料管的开孔率宜取1.0%~3.0%,无砂混凝土管的孔隙率不应小于20%。渗透管沟应能疏 通,疏通内径不应小于150mm,检查井之间的管沟敷设坡度宜采用0.010.02; 渗透管沟应设检查井或渗透检查井,井间距不应大于渗透管管径的150倍。井的出水管口标高 应高于入水管口标高,但不应高于上游相邻井的出水管口标高。渗透检查井应设0.3m沉沙室; 渗透管沟的储水空间应按积水深度内土工布包覆的容积计,有效储水容积应为储水空间容积与 孔隙率的乘积。

    5.6.1初期径流弃流量应按下垫面实测收集雨水的CODcr、SS、色度等污染物浓度确定。 5.6.2截流的初期径流宜排入绿地等地表生态入渗设施,也可就地入渗。当雨水弃流排入污水管道时, 应确保污水不倒灌至弃流装置内和后续雨水不进入污水管道。 5.6.3弃流装置及其设置应便于清洗和运行管理。弃流装置应能自动控制弃流。

    5.6.4植草沟应符合下列规定: 土壤层宜选择轻质、适宜植物生长的材料,其铺设厚度应根据种植植物的类型确定;当种植养 木时,其厚度应大于600mm;当种植其他植物时,其厚度不宜大于150mm; b) 过滤层应采用透水且能防止泥土流失的材料; 排水层宜采用卵石、碎石或具有储水能力的合成材料,孔隙率宜大于25%,厚度宜为100mm~ 150mm; 保护层厚度应能防止被植物根系穿透; e) 防水层宜选择对屋顶变形或开裂适应性强的柔性材料; f) 找平层宜由水泥砂浆铺成,厚度宜为20mm~30mm; g) 绿色屋顶应设置屋面排水沟或排水管等设施。 5.6.5 当采用初期径流弃流池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a) 截流的初期径流雨水宜通过自流排除; b) 当弃流雨水采用水泵排水时,池内应设置将弃流雨水与后期雨水隔离的分隔装置; c) 应具有不小于0.10的底坡,并坡向集泥坑 d) 雨水进水口应设置格栅,格栅的设置应便于清理并不得影响雨水进水口通水能力; e) 排除初期径流水泵的阀门应设置在弃流池外; 宜在入口处设置可调节监测连续两场降雨间隔时间的雨停监测装置,并与自动控制系统联动; g) 应设有水位监测措施; 服务平台 h) 采用水泵排水的弃流池内应设置搅拌冲洗系统。 5.6.6 渗透弃流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a) 井体和填料层有效容积之和不应小于初期径流弃流量; b) 井外壁距建筑物基础净距不宜小于3m; c) 渗透排空时间不宜超过24h,

    5.6.7绿色屋顶应符合下列规定

    a)根据气候特点及屋面形式, 选择适合深圳屋顶绿化的植物种类,以低矮灌木、草坪、地被植物 和攀援植物等为主,适量种植小乔木, 严格控制大乔木。植物的选择具体可参照CJJ/T236《垂 直绿化工程技术规程》和IGI155《种植屋面工程技术规程》进行选择

    DB4403/T242019

    b)土壤层宜选择轻质、适宜植物生长的材料,其铺设厚度应根据种植植物的类型确定;当种植乔 木时,其厚度应大于600mm;当种植其他植物时,其厚度不宜大于150mm; 过滤层应采用透水且能防止泥土流失的材料; d) 排水层宜采用卵石、碎石或具有储水能力的合成材料,孔隙率宜大于25%,厚度宜为100mm~ 150mm; ? 保护层厚度应能防止被植物根系穿透; f) 防水层宜选择对屋顶变形或开裂适应性强的柔性材料; g 找平层宜由水泥砂浆铺成,厚度宜为20mm~30mm。

    6城市道路海绵城市设计要点

    6.1.1城市道路海绵设施系统设 在满足道路基本功能前提下,因地制宜开展海绵设施系统设计。 6.1.2城市道路海绵设施系统设计应遵循以削减地表径流污染为主、雨水控制和收集利用为辅的原则。 6.1.3城市道路海绵设施系统设计不应降低道路范围内的雨水排放系统设计标准。 3.1.4城市道路海绵设施系统设计应以道路所在区域的控制性详细规划和海绵城市专项规划为主要依 据,并与区域总体规划及相关的专项规划协调。 6.1.5城市道路海绵设施系统的选择应根据项目所在区域水文地质、施工条件以及养护管理等因素综 合考虑确定,要注重节能环保和经济效益。 6.1.6城市道路海绵城市设计图纸宜与单项海绵设施的设计图纸一并使用,相关设计图纸参照附录B

    购建及设施选用上,径流污染控 海绵建设目标的前置条件,应予以重视。 6.2.2城市道路海绵设施系统宜从 重要阶段(源头、中途、末端)来设计,因地制 宜采用”渗、滞、蓄、净、用、

    绿地等,结合道路功能及道路条件,根据水文地质、施工条件、经济适用性及养护管理便捷等 因素综合考虑,因地制宜地确定海绵设施系统形式; b) 城市道路在满足道路基本功能的前提下,应尽量设置连续绿化带,以减少道路红线范围内的径 流量,并利用其作为路面径流雨水的“渗、滞、蓄、净”载体: c 沿线架设轨道线的道路、市区路段道路应利用道路隔离带、周边绿地,建设下沉式绿地、调蓄 设施等,达到海绵城市建设的目的; d)道路在穿越水源地及重要卫生防护区时,应在雨水排放系统入河口处设径流污染控制设施。 6.2.4城市道路应在满足道路交通设施等基本功能的前提下,利用道路周边绿地空间,以及道路自身 落实海绵设施,结合道路横断面和排水方向,利用机动车道(通行轻型荷载交通)、非机动车道、人行

    落实海绵设施,结合道路横断面和排水方向,利用机动车道(通行轻型荷载交通)、非机动车道、人行 道、分隔带、绿化带和城市绿地设置入渗、滞留、调蓄、净化等设施,其各部分所采取的海绵设施比选 详见表2。

    DB4403/T242019

    3.2.6各类型透水路面结构铺装的选用,应结合交通荷载、水文地质条件、道路功能和横断面布置, 以及其他海绵设施综合考虑

    表2城市道路海绵设施比选一览表

    麦3城市道路透水铺装路面结构类型选用一览表

    6.3.1对于立交工程,应根据项目具体情况和工程特点,综合考虑海绵城市建设与排水需求确定。下 穿道路时应以及时排水为主;立交匝道桥梁、立交桥等道路形式,当立交桥下有大面积绿地时,可通过 设置海绵设施对雨水径流进行调蓄与净化,同时,根据实际需求,设置雨水收集利用设施,收集与利用 雨水。 6.3.2对污染严重地区道路海绵设施系统设计,宜谨慎采用下渗措施,若确需采用下渗设施,应经过 相应防污染评估。 3.3.3当道路纵坡大于1.5%时,不宜采用立缘石开口等雨水侧排方式,应采用平算环保型雨水口收集 以面源污染削减为主,径流调蓄为辅开展海绵设施系统设计;人行道或自行车道纵坡大于2.0%时,其 透水垫层应设置隔断层,隔断层顶面应低于垫层顶面20~30mm。 6.3.4附录B中城市道路海绵设计图纸为道路海绵设施系统工艺设计示意图,设施组合及规模应根据 道路排水系统设计标准经计算确定,

    DB4403/T242019

    7建筑与小区海绵城市设计要点

    7.1.1总平面布局应根据规划要求,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合理布置建筑、道路广场包括消防车道和登 高面(含道路透水铺装)、绿化(含下沉式绿地)、屋顶绿化以及必要的雨水调蓄池。 7.1.2住宅、公建、工业、仓储项目,宜优先利用屋顶绿化、透水铺装、下沉式绿地、雨水管断接、 渗管(渠)、管道蓄水等设施和措施滞蓄雨水,达到海绵城市技术规定要求。 7.1.3海绵城市竖向设计应按照场地标高确定绿地标高。小区道路(立缘石标高)宜高于绿地标高50mm 以上,场地有坡度时,绿地应结合坡度等高线,分块设计确定不同的标高。在绿地内设雨水排水,雨水 口的标高宜高于绿化地面标高50mm以上,大面积绿地宜考虑排水盲沟。 7.1.4建筑小区的年径流总量控制率由深圳市、区海绵城市建设专项规划等相关规划资料确定。

    7.1.5建筑与小区海绵城市设计图纸宜与单项海绵设施的设计图纸一并使用,相关设计图纸参照附录

    7.2.1应充分结合现状地形地貌进行场地设计与建筑布局,保护并合理利用场地内原有的湿地、坑塘、 勾渠等,并根据场地竖向关系,将地块划分为若于个汇水分区,每个分区内分别对建筑屋面、硬化路面 一场以及绿地进行水量平衡计算,进而采取相应措施分别消解每个汇水分区内的雨水 7.2.2应优化不透水硬化面与绿地空间布局,建筑、广场、道路周边宜布置可消纳径流雨水的绿地。 建筑、道路、绿地等竖向设计应有利于径流汇入低影响开发设施。 7.2.3景观水体补水、循环冷却水补水及绿化灌溉、道路浇洒用水的非传统水源宜优先选择雨水。 7.2.4有景观水体的小区,景观水体宜具备雨水调蓄功能,景观水体的规模应根据降雨规律、水面蒸 发量、雨水回用量等,通过全年水量平衡分析确定。 7.2.5宜采用雨水管断接或设置集水井等方式将屋面雨水断接并引入周边绿地内小型、分散的低影响 开发设施,或通过植草沟、雨水管渠将雨水引入场地内的集中调蓄设施。 7.2.6建筑材料宜优先选择对径流雨水水质没有影响或影响较小的建筑屋面及外装饰材料。 7.2.7应限制地下空间的过度开发,为雨水回补地下水提供渗透路径。 7.2.8路面排水宜采用生态排水的方式。路面雨水首先汇入道路绿化带及周边绿地内的低影响开发设 施,并通过设施内的溢流排放系统与其他低影响开发设施或城市雨水管渠系统、超标雨水径流排放系统 相衔接。 7.2.9路面宜采用透水铺装,透水铺装路面设计应满足路基路面强度和稳定性等要求,

    7.3.1深圳市台风频发,不建议在屋顶(特别是高层建筑屋面和坡屋面)种植乔木和天灌术,特别是生 长快、树冠大、材质脆,易导折树种。高层建筑做垂直绿化应按高层建筑附属设施防风要求做好加固处 理措施。种植植物应有良好的支护、围挡措施,定期修剪,台风来临前做好隐患排查和风险防控措施。 7.3.2已有建筑海绵化改造之前,应对原有建筑进行承载力核算,

    园绿地海绵城市设计要:

    DB4403/T242019

    8.1.1海绵型公园绿地应在满足基本功能的前提下,根据功能、用地构成、土地利用布局、水文地质 等特点合理选择并规划布局低影响开发技术措施。 3.1.2海绵型公园绿地设计应按照CJJ48《公园设计规范》的相关要求,达到上位规划规定的海绵城 市建设目标及指标要求 8.1.3公园绿地是构建优质人居环境和生态环境的核心组成部分,承担生态、游憩、景观、文化、防 灾避险等功能。公园绿地对径流进行消减、净化、滞留的作用是城市绿地生态功能的组成部分,公园绿 地的各种功能之间应维持平衡的状态,应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各种低影响开发设施只对雨水排放起到 铺助和促进作用,并不承担所有的城市排水任务,

    1.1海绵型公园绿地应在满足基本功能的前提下,根据功能、用地构成、土地利用布局、水文 特点合理选择并规划布局低影响开发技术措施。 1.2海绵型公园绿地设计应按照CJJ48《公园设计规范》的相关要求,达到上位规划规定的海

    8.1.3公园绿地是构 游想、景观、文化、防 灾避险等功能。公园绿地对径流进行消减、净化、滞留的作用是城市绿地生态功能的组成部分,公园绿 地的各种功能之间应维持平衡的状态,应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各种低影响开发设施只对雨水排放起到 铺助和促进作用,并不承担所有的城市排水任务。 8.1.4应限制地下空间的过度开发,为雨水回补地下水提供渗透路径。

    8.2.1海绵型公园绿地建设应最大限度保护原有的河流、湖泊、湿地、坑塘、沟渠等水生态敏感区, 维持并优化公园绿地及周边区域开发前的自然水文特征。充分利用公园内自然水体、低洼地设计调蓄水 塘、雨水湿地等低影响开发设施, 8.2.2公园绿地及周边区域径流雨水宜通过有组织的汇流与传输,经截污等预处理后,引入绿地内的 低影响开发设施,并衔接区域内的下游水系、雨水管渠系统和超标雨水径流排放系统,提高区域内涝防 治能力。 8.2.3海绵型公园绿地在其规划和设计阶段应包括低影响开发设施相关内容,并应与项目主体工程同 步规划、同步设计、同步施工。 8.2.4公园绿地海绵城市设计可选用滞留渗透设施(透水铺装、下沉式绿地、雨水花园、植被缓冲带)、 传输设施(植草沟、旱溪)和受纳调蓄设施(调蓄水塘、植草沟、雨水湿地、多功能调蓄设施)等低影 响开发设施,并采用合理的土地保护与修复等低影响开发技术措施。 8.2.5公园绿地设计宜优先选用简单、非结构性、低成本的低影响开发设施,不同的低影响开发设施 应与总平面、竖向、建筑、道路、场地等相协调。 3.2.6公园绿地内的调蓄水塘、雨水湿地、多功能调蓄设施等受纳调蓄设施应采取水质控制措施,利 用雨水湿地、生态堤岸等设施提高水体的自净能力,

    8.3.1公园绿地内规划新水体或扩大现有水域面积宜具有雨水调蓄功能,并与雨水系统控制目标相协 调。 3.3.2低影响开发设施内植物宜根据设施水分条件、径流雨水水质等进行选择,宜选用耐盐、耐淹 耐污等能力较强的乡土植物。

    8.3.1公园绿地内规划新水体或扩大现有水域面积宜具有雨水调蓄功能,并与雨水系统控制目标相协

    9河湖水系海绵城市设计要点

    9.1.1河湖水系海绵城市设计应结合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在满足城市水系基本功能的前提下,确保水 系安全的同时,兼顾水质提升、水景结合的生态化效果。 9.1.2河湖水系海绵城市设计不应降低河道防洪标准。 9.1.3河湖水系海绵城市设计应满足以下要求:

    雨水管网不得有污水直接排入水体,非降雨时段,合流制管渠不得有污水直排水体

    DB4403/T242019

    b)雨水直排或合流制管渠溢流进入城市内河水系的,应采取低影响开发设施或者生态治理后排入 水体。 9.1.4雨水花园、雨水湿地、滞留(流)设施(植被缓冲带、生态驳岸、生态浮岛等)、植草沟、雨 水排出口末端处理设施(沉砂过滤池等)、透水铺装等海绵设施,均适用于河道水系海绵系统。针对具 本项目进行设计时,应根据城市面源径流污染情况、水体的水质净化要求及陆域缓冲带的宽度等,选用 单项或者多项技术组合,确保达到设计目标。雨水花园等海绵设施的设计形态应根据场地要求,符合相 关美学原理。 9.1.5河道管养单位宜定期开展监测监控和维护管理,保障各类设施功能的正常发挥。 2.1.6河湖水系海绵城市设计图纸宜与单项海绵设施的设计图纸一并使用,相关设计图纸参照附录D

    9.2.1生态岸线设计宜采用多样化的断面形式,并结合周边地块的开发利用情况、水体的水文特征、 可利用空间及景观需求等,合理选择生态护岸材料。 9.2.2生态岸线设计包括陆域缓冲带,生态护岸、水域生物群落构建及已建硬质护岸绿色改造等内容 9.2.3陆域缓冲带是指陆域控制线到水体常水位边线或者挡墙边线之间的区域,主要设置有排水管、 陆域植物群落、低影响开发设施及功能设施。 9.2.4陆域缓冲带范围内防汛通道,慢行道,休憩平台等功能设施采用的透水铺装、人工湿地,下沉 式绿地、植草沟等低影响开发设施的设计见第5章。具有拦截净化功能的陆域缓冲带坡度不宜过大,宜 采用2%~4%。

    采用2%~4%。 9.2.5陆域缓冲带的设置宜遵循以下步骤: a)首先构建陆生植物群落,尽量保留和利用原有滨岸带的植物群落,特别是古树名木和体形较好 的孤植树; b 其次配置陆域植物群落,宜遵循土著物种优先、提高生物多样性等原则,利用不同物种在空间 时间上的分异特征进行配置,形成养、灌、草错落有致、季相分明的多层次立体化结构,特别 是地被植物宜选择覆盖率高、拦截吸附性能好的物种。 9.2.6不同生态护岸材料的特性指标应执行国家、地方及行业内的相关规范标准。生态护岸的选用宜 遵循以下原则: a)对没有相应规定的材料,在设计时应慎重采用,可通过材料的测试报告、应用条件、规模化工 程案例的效果评估材料科,结合治理水体的水文特征、设计断面形式等核算该材料的边坡稳定性: 根据核算结果提出生态护岸材质的相关指标值,确保满足结构安全、稳定和耐久性等要求; b)对于水土流失不严重、水位变动幅度不大的水体,生态护岸材料防护的范围宜为常水位土0.3m; 对于水土流失严重、水位变动幅度较大的水体,宜对岸坡整体进行防护。 常用的生态护岸材料类型包括石笼、生态袋、生态混凝土块、开孔式混凝土块、叠石、干砌块石、网垫 植物、植生土坡以及抛石。生态护岸的设计参照CECS353《生态格网结构技术规程》、CECS361《生 态混凝土应用技术规程》、CECS456《格网土石笼袋、护坡工程袭应用技术规程》等相关规范执行。 9.2.7水生植物群落的构建宜根据水体水深、水质、透明度、流速、风浪等状况,结合水生植物生长 习性及生物节律等,尽量选择土著种,优先选择耐污、净化能力强和养护管理简易的品种。

    9.2.5陆域缓冲带的设置宜遵循以下步骤:

    9.2.8水生植物群落的设置宜遵循以下原则:

    a)挺水植物主要布设在滨岸带浅水处,种植水深以小于0.2m为宜; b) 浮叶植物可布设在0.5~1.2m水深的低流速、小风浪水域; C) 透明度低于0.5m的流动水体内不宜人工种植沉水植物: d) 漂浮植物的配置不受水体深度的影响,因其扩散繁殖快、维护工作量大,宜少布设或不布设。 9.2.9水生动物的选用宜遵循以下原则:

    DB4403/T242019

    a)水生动物宜主要选用以滤食性及碎屑食性为主的鱼类和底栖动物,适当配置肉食性鱼类; b)各类水生动物应考虑自身的繁殖能力,投放的数量不宜过多。 9.2.10河湖水质原位净化技术的主要内容包括机械增氧、生物膜、水体循环等。宜根据水体规模、水 文条件、污染物削减要求等选择一种或者多种组合技术,有效改善水体水质。 9.2.11当水体溶解氧低于3mg/L且流速较小时,可采用人工增氧技术,但应考虑控制增氧量,避免过 高增氧而浪费能耗,一般控制水体的溶解氧含量在5mg/L为宜,可为水生动物提供良好的生境。 9.2.12生物膜净化技术宜在水质较差、流速不宜过大的水体中使用。 9.2.13水体循环技术一般用于水体流动缓慢或者封闭水体,利用潜水回流泵等动力设施构造水体垂直 循环或水平微循环等。

    9.3.1硬质护岸绿化改造应确保不影响河道基本功能,可在临水侧河底设置定植设施并培土抬高或者 设置种植槽等,种植挺水植物、浮叶植物或者沉水植物。 9.3.2硬质护岸挡墙顶有绿化空间的,可在绿化空间内布置攀援植物或藤状灌术;挡墙顶无绿化空间 的,可在挡墙外沿墙面设置种植槽,槽内种植攀援植物或藤状灌木。所采用的措施应确保已建挡墙的安 全性及稳定性。

    10雨水收集回用系统设计要点

    10.1.1根据项目对用水安全的要求,采取多种方式对水质进行检测,保证用水安全。 10.1.2尽可能多的收集雨水并处理回用,达到城市节能减排的目的。 0.1.3注重收集雨水的水质保持问题,保证雨水收集利用安全、可靠。 10.1.4结合项目用水情况,确保方案既经济又合理。 10.1.5雨水储存回用相关设计图纸参照附录E。

    10.2.1雨水收集回用系统一般包括收集、弃流、储存、回用四部分。建筑小区屋面雨水收集通过屋面 雨水斗、雨水管道系统收集、输送雨水径流;市政道路、绿地雨水通过收集绿化带或树池等溢流雨水: 弃流则是通过拦截措施将初期雨水径流导流排入市政污水管网,弃流装置说明详见5.6节。 10.2.2弃流后的雨水收集至雨水储水设施,雨水储水设施可采用混凝土水池、成品模块水池、雨水桶 等。储存容积应根据雨水收集量及雨水回用量综合考虑,存储时间不宜超过48小时,雨水储存设施可 未用理地式或设置于地下室形式, 10.2.3雨水宜回用于景观补水、绿化喷灌、地面冲洗。针对不同的回用用途,雨水回用水质要求不同, 水质处理方式宜采用沉淀、普通过滤、快速过滤等物理方法。对雨水回用水质较高要求时,应根据来水 水质特点、回用水质要求,采用物理、化学等多种处理工艺组合对收集的雨水进行处理。 0.2.4雨水收集回用系统储存量及回用量计算参照GB50400《建筑与小区雨水控制及利用工程技术 规范》及SZDB/Z49《雨水利用工程技术规范》执行。 0.2.5景观补水水质应符合水景的相关水质标准。 10.2.6绿化喷灌系统分为人工浇洒和自动旋转喷头。人工浇洒宜采用胶皮管和绿化中已设计安装的给 水接口连接进行灌溉,该浇洒方式对水质要求不高,一般需简单的沉淀就可达到人工浇洒的水质要求。

    DB4403/T242019

    10.3.1严禁回用雨水进入生活饮用水给水系统。 10.3.2当采用生活饮用水补水时,应采取防止生活饮用水被污染的措施,并符合下列规定: a 清水池(箱)内的自来水补水管出水口应高于清水池内溢流水位,其间距不得小于补水管直径 的2.5倍,且不应小于150mm; 向蓄水池(箱)补水时,补水管管口应设在池外,且应高于室外地面。 10.3.3 雨水供水管道上不得装设取水龙头,并应采取下列防止误接、误用、误饮的措施: a) 雨水供水管外壁应按设计规定涂色或标识; 当设置取水口时,应设锁具或专门开户工具; 水池(箱)、阀门、水表、给水栓、取水口均应有明显的“雨水”标识。 10.3.4雨水回用系统控制及利用系统设计,应设有超标雨水外排措施,并应进行标高控制,防止区域 外雨水流入雨水回用系统。 10.3.5雨水蓄水池宜设置于室外,当设置于室内时,应设置紧急关闭阀门和超越管向室外排水管渠重 力排水,紧急关闭阀门应由蓄水池水位控制,并可手动关闭。 10.3.6雨水进入蓄水池、蓄水罐前,应进行泥沙分离或粗过滤,去除径流中大颗粒污染物。 10.3.7 兼具沉淀功能的钢筋混凝土蓄水池池底应设置集泥坑和吸水坑,池底应设不小于5%坡度坡向 集泥坑;池底应设置排泥设施,当不具备设置排泥设施或排泥确有困难时,应设置冲洗设施,冲洗水源 宜采用池水,并应与自动控制系统联动

    10.3.1严禁回用雨水进入生活饮用水给水系统。 10.3.2当采用生活饮用水补水时,应采取防止生活饮用水被污染的措施,并符合下列规定: a 清水池(箱)内的自来水补水管出水口应高于清水池内溢流水位,其间距不得小于补水管直径 的2.5倍,且不应小于150mm; 向蓄水池(箱)补水时,补水管管口应设在池外,且应高于室外地面。 0.3.3[ 雨水供水管道上不得装设取水龙头,并应采取下列防止误接、误用、误饮的措施: 雨水供水管外壁应按设计规定涂色或标识; b) 当设置取水口时,应设锁具或专门开户工具; c 水池(箱)、阀门、水表、给水栓、取水口均应有明显的“雨水”标识。 0.3.4雨水回用系统控制及利用系统设计,应设有超标雨水外排措施,并应进行标高控制,防止区域 外雨水流入雨水回用系统。 10.3.5雨水蓄水池宜设置于室外,当设置于室内时,应设置紧急关闭阀门和超越管向室外排水管渠重 力排水,紧急关闭阀门应由蓄水池水位控制,并可手动关闭。 10.3.6雨水进入蓄水池、蓄水罐前,应进行泥沙分离或粗过滤,去除径流中大颗粒污染物。 10.3.7兼具沉淀功能的钢筋混凝土蓄水池池底应设置集泥坑和吸水坑,池底应设不小于5%坡度坡向 集泥坑;池底应设置排泥设施,当不具备设置排泥设施或排泥确有困难时,应设置冲洗设施,冲洗水源 宜采用池水,并应与自动控制系统联动

    DB4403/T242019

    附录A (资料性附录) 单项海绵设施设计图纸 至图A.24给出了单项海绵设施设计图纸,包括: 图A.1透水铺装; 图A.2嵌草砖铺装样式图; 图A.3嵌草砖路面构造图; 图A.4溢流式雨水口设计图; 图A.5环保型雨水口设计图; 图A.6线性排水沟设计图: 图A.7渗渠结构设计图; 图A.8植草沟形状示意图: 图A.9渗透型植草沟大样图; 图A.10转输型、干湿式植草沟大样图(一); 图A.11转输型、干湿式植草沟大样图(二); 图A.12复合介质生物滞留设施; 图A.13新型雨水口沉积物高效截污设施、截污雨水口; 图A.14渗管/渗渠/渗沟; 图A.15集水管/排水盲管: 图A.16雨水花园; 图A.17湿塘典型构造示意图; 图A.18高位花坛(一); 图A.19高位花坛(二): 图A.20绿色屋顶示意图(改造屋面一); 图A.21绿色屋顶示意图(改造屋面二); 图A.22绿色屋顶示意图(新建平屋面); 图A.23绿色屋顶示意图(新建坡屋面); 图A.24蓝色屋顶设计图。

    DR4403/T 242019

    图A.2嵌草砖铺装样式图

    DR4403/T 242019

    图A.3嵌草砖路面构造图

    人防标准规范范本图A.4溢流式雨水口设计图

    图A.5环保型雨水口设计图

    图A.6线性排水沟设计图

    DR4403/T 242019

    图A.7渗渠结构设计图

    学校标准图A.8植草沟形状示意图

    图A.9渗透型植草沟大样图

    图A.10转输型、王湿式植草沟大样图(一)

    ....
  • 建筑施工图集
  • 相关专题: 海绵城市  

相关下载

常用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