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编制技术指南(2018版 湖南省住建厅等2018年10月)
- 文档部分内容预览:
(1)确定与城市发展相适应的大中运量快速公共交通 (如轨道交通、BRT、无轨电车等)网络,确定公共交通系 统组织模式。 (2)确定城币大中运量快速公共交通线位控制原则及 控制要求,提出相应配套停车场、保养场规划布局原则和用 地规模控制指标。 (3)确定公共交通枢纽、常规公共汽(电)车停保场、 首未站布局原则及用地规模控制指标,提出充电桩设施配备 建议标准。 (4)确定常规公共交通专用道网络布局,提出设置原 则和技术要求。
(5)结合城市道路网络提出一般中途站点制式形式, 提出港湾式常规公交站点设置原则和控制指标。 (6)提出出租车发展策略和出租车营业点布局原则和 用地控制指标。 (7)提出各种型式城市公共交通一体化发展原则,提 出一体化衔接规划指引!。 (8)提出城乡公交一体化规划管理体系。 (9)提出公交公司经营管理建议及投融资政策。
桥梁工程2.5.3 规划控制要求
1)各层级城市公共交通运载方
公共交通走廊层级划分及运载方式参考表
拟建地铁的城市一般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应在300亿元以 上,地区生产总值在3000亿元以上,市区常住人口在300 万人以上。拟建轻轨的城市一般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应在150 亿乙元以上,地区生产总值在1500亿元以上,市区常住人口 在150万人以上。
(2)与城市轨道交通站点相衔接的交通设施要求
(2)与城市轨道交通站点相衔接的交通设施要求 1)城市轨道交通站点衔接换乘设施配置应符合表规定
注:1、^表示应配备的设施,△表示宜配备的设施:
2)城市轨道交通应优先与集约型公共交通及步行、自 行车交通衔接。 3)城市轨道交通站点周边800m半径范围内应布设高 可达、高服务水平的步行交通网络。 4)城市轨道交通站点停车场选址宜在站点出入口50m 内。 5)城市轨道交通站与公交首末站衔接,站点出入口与 首未站的换乘距离不宜大于100m;与公交停靠站衔接,换 乘距离不宜大于50m。 6)城市轨道交通线路首末区段的车站可根据周边用地 条件设置小汽车换乘停车场,并宜立体布设。 (3)城市常规公交规划目标
表10城市公共汽(电)车规划且标表
注:公共交通机动化出行比例指标包含轨道交通等其他大中运量公共交通出行比 例
表11配建首末站的人口与就业岗位要求
宜符合表12中规定:
表12城市公共交通枢纽用地规模
注:城市公共交通场站与城市公共交通枢纽合并设置时,城市公共给交通场站等非枢纽功能 的面积另计
2.6慢行交通系统 2.6.1 基本要求 坚持以人为本位,以“通达、有序、安全、舒适”为原 则,结合城市用地及空间布局,合理规划布局慢行交通系统。 2.6.2 主要内容 (1)划定步行分区及自行车网络分区,明确不同分区 的发展目标和发展策略,确定规划控制要求。 (2)基于步行分区,确定步行空间规划布局原则、步 行过街通道规划原则,提出与其他形式交通衔接指引!。 (3)基于自行车网络分区,确定自行车专用道、自行 车停车设施规划布局原则,提出与其他形式交通衔接指引。 (4)依托重点街区、历史文化保护区、风景名胜区规 划构建直行车、步行示范区,并提出相应规划控制要求。 (5)确定无障碍设施规划原则及要求,构建中心城区 无障碍交通出行系统。 2.7客运枢纽 2.7.1 基本要求 以与客流需求相适应、高效连接、集约用地为原则,一 体化规划为导向,按照“零距离换乘”和“无缝化衔接”的
(3)承担城乡客运组织、旅游交通组织职能和包含航 空运输方式的城市综合客运枢纽集散与转换用地可适当增 加。 2.8城市停车系统 2.8.1基本要求 综合城市用地及地下空间布局,考虑多规协调为技术特 征,以“建管控”并重为原则,合理规划城市停车系统供应 体系,着重改善居住停车条件,适度满足出行停车需求,逐 步形成以配建停车为主、路外公共停车为辅、路内停车为补 充的城市停车格局,推动城市静态交通资源社会共享。 2.8.2主要内容 (1)确定城市停车发展总体策略、发展目标。 (2)确定城市机动车停车分区,制定分区发展战略, 提出分区停车供应指标。 (3)基于分区,提出公共停车场规划布局策略、城市 配建停车标准制定策略、路内停车泊位供应策略,提出相应 管理对策。 (4)开展老旧小区停车改造试点研究。 (5)提出充电桩设施配备指标。 2.8.3规划控制要求 (1)不同类型停车设施供应比例要求 1)建筑物配建停车位应是城市机动车停车位供给的主 体,应占城币机动车停车位供给总量的85%以上。 2)城币公共停车场提供的停车位可占城币机动车停车 位供给总量的10%~15%。
(3)承担城乡客运组织、旅游交通组织职能和包含航 空运输方式的城币综合客运枢纽集散与转换用地可适当增 加。 2.8城市停车系统 2.8.1 基本要求 综合城币用地及地下空间布局,考虑多规协调为技术特 征,以“建管控”并重为原则,合理规划城市停车系统供应 体系,着重改善居住停车条件,适度满足出行停车需求,逐 步形成以配建停车为主、路外公共停车为辅、路内停车为补 充的城市停车格局,推动城市静态交通资源社会共享。
3)机动车停车位供需矛盾突出的城市可通过临时设置 路内停车位作为城市机动车停车供给的补充,临时设置路内 停车位的规模不应大于城币机动车停车位供给总量的5%。 (2)停车场用地规模控制要求 城市公共停车场规划用地总规模可按规划城市人口核 算,人均城币公共停车场占地规模宜控制在0.5m2~1.0m。 (3)充电基础设施配建要求 各类建筑物配建停车场及社会公共停车场中充电设施 建设比例原则上应达到以下标准:新建住宅配建停车应100% 建设充电基础设施或预留建设安装条件,大型公共建筑物配 建停车场、社会公共停车场建设充电基础设施或预留建设安 装条件的车位比例不低于20%。 2.9公共加油(加气)站 2.9.1 基本要求 以需求量及分布预测为依据,考虑空间分布密度要求, 实行总量控制、分级布设、分区规划的原则,集约建设,留 有弹性,合理布局城币公共加油(加气)站。 2.9.2 主要内容 (1)预测城市近远期加油(加气)量分布。 (2)确定城市加油(加气)站规划总自标。 (3)确定公共加油(加气)站规划布局原则、用地规 模控制指标。 2.10物流与货运系统 2.10.1 基本要求 积极对接“一纵一横”物流大通道体系,依据城市产业
空间分布,搭建货运系统总体布局框架,合理布局物流节点 和货运交通系统。 2.10.2 主要内容 (1)提出物流节点选址原则,确定重要物流节点布局 方案,确定城市货运道路网络。 (2)确定城市货运枢纽、场站规划布局、规模和用地 控制指标。 (3)启动农村物流试点研究规划,推进城乡物流发展。 (4)确定物流节点、货运枢纽的管理对策。 2.11交通管理与交通信息化 2.11.1 基本要求 坚持以“和谐高效、服务民生、节约资源”为交通发展 理念,以科学管理决策为实施手段,明确交通管理内涵与对 象,合理制定交通管理策略。确定交通信息化发展机制。 2.11.2 交通管理主要内容 (1)确定交通系统管理基础设施规划布局原则和建设 要求。 (2)确定交通需求管理原则,提出交通需求管理主要 对策及评价方法。 (3)针对共享经济下新兴的“共享汽车”、“共享单 车”、“网约车”等,提出相应管理策略。 2.11.3交通信息化主要内容 (1)提出适合城市的信息化发展模式,针对面向群体 不同分别筹划,搭建信息化发展框架,制定分期实施计划。 (2)制定信息共享机制及提出信息共享类别。
2.11.4交通信息化规划控制要求
(1)交通信息宜包括城市和交通地理信息、土地使用 信息、交通参与者信息、交通出行信息、交通运行信息、交 通事件和交通环境信息等。交通信息应整合政府和民间的信 息资源、定期更新。 (2)交通信息采集设施应覆盖城区,以及与城区联系 紧密的城镇,采集对象应包含主要交通设施和交通参与者。 规划人口规模100万及以上的城市宜提高交通信息采集的密 度。 (3)规划人口规模100万及以上的城市应建设城市交 通信息共享与应用平台,平台应具备交通出行基础性信息服 务、交通运行状态监测与预报、交通运营管理、交通规划与 决策支持等功能。 2.12 近期规划 2.12.1 基本要求 针对当前重点问题,兼顾发展需求和现实可能,制定“合 理、有序、经济”的近期交通发展策略,提出近期交通基础 设施安排计划。 2.12.2 主要内容 (1)提出当前重点棘手交通问题解决措施及策略。 (2)制定近期发展目标,提出近期交通发展政策。 (3)提出近期城币交通系统规划方案。 (4)确定近期建设交通项目和建设时序,并进行投资 估算。 (5)针对近期各个交通子系统存在的问题提出交通改
善措施,列出近期道路交通组织、交通设计、设施建设等清 单。 2.13规划实施保障措施 2.13.1 基本要求 遵循利于促进规划实施和管理原则,提出规划实施策略 和措施。 2.13.2 主要内容 (1)提出规划实施的管理机制和对策。 (2)提出保障规划实施的技术经济政策和对策。 3.技术要点 3.1 现状调研 3.1.1资料收集要求 (1)应收集由权威部门发布的统计数据、政策文件、 相关规划文本与图纸、主管部门核准的其他资料等。 (2)用于现状研究的数据资料宜采用规划起始年的前 一年资料,特殊情况下可采用前两年的资料。 (3)反映发展历程的数据资料不宜少于5年,且最近 的年份不宜早于规划起始年的前两年。 (4)收集的相关规划资料宜采用最新批复的规划成果 和在编的各项规划草案。 (5)5年之内的居民出行调查等起点交通调查资料可 用于现状与发展趋势分析,5年以上的调查资料可作为参考 需进行补充调查修正后方可采用。 (6)通过信息化采集和挖掘的数据、现场调研获得的 其他数据应通过修正后方可采用。
善措施,列出近期道路交通组织、交通设计、设施建设等清 单。 2.13规划实施保障措施 2.13.1 基本要求 遵循利于促进规划实施和管理原则,提出规划实施策略 和措施。 2.13.2 主要内容 (1)提出规划实施的管理机制和对策。 (2)提出保障规划实施的技术经济政策和对策。
(1)应收集由权威部门发布的统计数据、政策文件、 相关规划文本与图纸、主管部门核准的其他资料等。 (2)用于现状研究的数据资料宜采用规划起始年的前 一年资料,特殊情况下可采用前两年的资料。 (3)反映发展历程的数据资料不宜少于5年,且最近 的年份不宜早于规划起始年的前两年。 (4)收集的相关规划资料宜采用最新批复的规划成果 和在编的各项规划草案。 (5)5年之内的居民出行调查等起点交通调查资料可 用于现状与发展趋势分析,5年以上的调查资料可作为参考, 需进行补充调查修正后方可采用。 (6)通过信息化采集和挖掘的数据、现场调研获得的 其他数据应通过修正后方可采用。
3.1.2资料收集内容
(1)主要包括:区域交通、自然及历史文化环境、社 会经济、土地利用、城市交通需求、城币交通供应、交通设 施、交通运行与管理、交通政策与法规、相关规划资料等。 (2)资料收集一览表
表13资料收集一览表
3.2.1城币交通调查一般包括:居民出行、车辆出行、 道路交通运行、公共交通运行、出入境交通、交通设施、停 车设施、吸引点、货运等调查项目。 3.2.2应根据城币基础资料状况,结合规划编制要求确 定具体交通调查内容。 3.2.3具备条件的城市可在利用信息化数据的基础上,对 城市综合交通调查的调查项目及调查内容进行适当调整。信 息化数据利用技术可包括: (1)利用视频数据、检测数据等对道路机动车流量的 分析技术; (2)利用车辆GPS数据对行程车速的分析技术; (3)利用公交车GPS数据及公交IC卡数据对公交客流 特征的分析技术; (4)利用移动通讯数据对居民出行特征和流动人口出 行特征的分析技术等;
3.2.4通常情况下,主要交通调查项目及内容如下: 表14主要调查内容及调查信息
行调查一并开展,并应结合道路交通调查数据和机动车出行 相关的信息化数据进行校核与补充。 (3)城市道路机动车流量和交义口机动车流量调查可 采用抽样调查,抽样率应根据城市道路设施规模和交通量情 况合理确定,具体调查中应分车型、分时段,重要路段连续 调查2h,一般路段调查16h、12h或8h,调查数段应覆盖全 天的高峰时段,或可利用交通监控系统自动采集数据,校核 线调查一般不少于12h。 (4)出入境调查时段应为白天12h,必要时调查时段可 延长至16h或24h。出入境道路交通调查可采用人工观测和 兰车问询法。有条件的城市可采用高速公路收费系统、牌照 识别等信息化数据利用技术来采集数据。 (5)公共交通调查时段应包括早高峰、午间平峰、晚 高峰和晚间时段,必要时可为全日运营时段。公共交通调查 可采用人工调查和信息化数据利用技术相结合的方式。公共 汽(电)车客流调查可采用人工观测和跟车法,有条件的城 市可采用公交IC卡系统、公交车辆GPS系统等信息化数据 利用技术来采集数据。轨道交通客流调查可采用轨道交通自 动售检票系统数据,有条件的城市可采用移动通信等信息化 数据利用技术来采集数据。 1)城市公共汽(电)车跟车调查抽样方法宜采用两阶 段抽样法,第一阶段根据线路功能、走向、长度、客流规模 等对线路进行抽样;第二阶段根据调查线路的发车频率对公 交车辆进行抽样,并宜符合表15规定。
表15城市公共汽(电)车跟车调查抽样率
2)乘客出行特征调查地点可选择车内或车站,车内调 查宜采用等距抽样法,抽样规模根据调查线路客流规模、调 查时段、发车频率等合理确定。车站调查宜采用两阶段抽样 法,第一阶段根据线路、车站类型、车站区位、客流规模等 对车站进行抽样;第二阶段对调查车站的公交乘客进行抽 样,抽样率根据调查时段和问卷问题数量等合理确定,并宜 符合表16 的规定。
表16乘客出行特征调查抽样率
(6)停车调查应根据不同调查自的确定调查规模,停 车使用特征等信息可采用抽样调查。 (7)吸弓引|点调查一般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地点进行典型 调查。
3.2.6交通小区是研究居民、车辆出行及分布的空间最 小单元,交通小区的划分应结合研究自的、城市交通调查、 交通分析和土地使用,一般以规划道路为界限,各交通小区 之间保持延续性;为体现过境交通的影响,应在研究范围周 边划分虚拟外部小区。 3.2.7中等以上城市应逐步建立不同建设用地交通生成 率、交通调查定期普查机制,并每年出台城市交通发展状况 评估报告。 3.3现状分析 以调查数据和相关资料为基础,切实反映城市综合交通 本系的现状特征和存在问题,提出发展思路。现状分析应包 括以下主要方面: 3.3.1城市概况 城市区位、自然地理、历史文化、城市功能定位、现状 城市人口与用地规模等基本状况。 3.3.2城市经济与产业 城市经济发展规模、水平与增长态势、城市产业结构、 城市财政能力、基础设施投资规模与结构比例、存在问题等。 3.3.3城市空间结构与土地使用 现状城币空间结构、产业布局与交通发展的关系,结合 城市土地利用的历史演变,分析城市发展过程的内外驱动 力,明确城币发展与交通系统的关系。 3.3.4城市交通需求 居民出行特征,典型客流走廊和客流断面分布特征,居 民出行方式中各类交通工具所占比例,各类交通工具规模、
保有量变化情况、使用特点以及影响因素,城币重要集散点 的交通吸弓特征,城市主要物流节点分布特征以及货运交通 集散特征等。 3.3.5城市交通供应 (1)对外交通 现状对外交通设施种类、规模,对外交通系统布局、场 站设置情况,各类对外交通的客货运输规模和增长情况。 (2)城市道路交通 现状城市道路网规模指标(总量、密度、面积率、人均 拥有水平)、路网功能、断面形式、道路等级与布局特点, 现状道路服务水平,平面交叉口信控组织方式、交叉口断面 形式,主要道路、交叉口交通流量状况等。 (3)公共交通 现状公交体系构成(包括轨道交通、快速公交、常规公 交等),各种公交方式发展水平、发展历程、公交网络与车 辆规模、公交站点覆盖率、公交线网布局、场站设施和换乘 系统、票制票价,优先发展公交的保障措施,公交专用道、 港湾公交站、公交优先信号设置状况,公交车辆完好率和舒 适度,公交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4)慢行交通 步行、自行车交通的分布及主要交通特征,步行街区布 局及管理,步行、自行车交通设施和运行管理现状,以及存 在的问题等。 (5)停车设施 现状停车泊位总量、分类、结构分布,不同地区停车供
需状况,停车收费情况,路内停车状况,停车管理模式、泊 位周转率等停车设施使用特征及主要问题。 (6)城币公共加油(气)站 现状各类加油(气)站分布,加油(气)站建设与经营 情况,以及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位周转率等停车设施使用特征及主要问题。 (6)城币公共加油(气)站 现状各类加油(气)站分布,加油(气)站建设与经营 情况,以及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3.3.6城市交通管理与信息化建设 (1)交通管理 交通管理措施、交通组织等基本情况,存在的主要问题 等。 (2)交通信息化建设 交通信息化建设(建立交通数据库)、交通信息共享需 求等基本情况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等。 3.3.7现行规划实施评估 归纳城市交通存在的关键问题及其症结,分析交通发展 内外部制约因素,评估现行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的实施状 况。主要评估内容包括:现行规划提出的交通发展自标和战 略的实施情况,已建和在建的交通设施是否与规划一致,城 市交通与经济、资源、环境、城市建设的的协调关系等。 3.4 需求分析 3.4.1应采用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分析手段进行交通需 求分析,综合运用交通调查数据、统计数据、相关规划定量 指标,建立交通分析模型。 3.4.2应符合城币经济发展规律、客运出行特征,遵循 与土地利用相配合、政策相互反馈的原则。 3.4.3需求分析中常用的基础数据包括以下内容:
3.6城市交通管理与信息化建设
(1)人口:基于交通小区的人口规模、构成、分布等。 (2)就业、就学岗位:岗位总量和交通小区分布,就 业岗位应按照行业及交通特征划分。 (3)车辆保有量数据:机动车、非机动车的规模、分 类,通常需要5年以上的历史数据。 (4)交通基础设施相关数据:道路网、公共交通网络 (含轨道交通网、快速公交网和常规公交网)、交通枢纽、 亭车设施等。 (5)交通运行数据:道路路段流量、交叉口流量、车 速、交通延误等。 (6)客货运输数据:各种交通方式的客货运量、客货 司转量、交通节点的交通集散量等。 (7)交通管理政策:区域限行、车种限行、优先发展 公交交通等交通管理措施,停车收费价格、公共交通票制票 价等政策等。 3.4.4需求分析的主要内容及模型 (1)出行生成 出行生成包括出行发生和出行吸引!,是预测研究范围内 每个交通小区所产生和吸引的出行总量,一般可采用原单位 法、增长率法、交义分类法、超势法或回归分析等进行测算 (2)出行分布 将预测研究范围内各交通小区的出行量转换成小区之 间的空间OD量,包含人员全方式出行分布,一般可采用增 长率法、重力模型法、介入机会模型法、最大熵模型法等进 行测算。
(1)出行生成 出行生成包括出行发生和出行吸引,是预测研究范围内 每个交通小区所产生和吸引的出行总量,一般可采用原单位 法、增长率法、交叉分类法、趋势法或回归分析等进行测算 (2)出行分布 将预测研究范围内各交通小区的出行量转换成小区之 间的空间OD量,包含人员全方式出行分布,一般可采用增 长率法、重力模型法、介入机会模型法、最大熵模型法等进 行测算。
(3)方式划分 包括各种交通方式的构成比例和分布,一般可采用转移 曲线法、重力模型转换模型、回归模型、非集计模型等进行 测算。 (4)出行分配 包括各种交通方式分配在道路网络上的交通量和客运 网络上的运输量。按照需求分析目的不同,一般可采用平衡 分配模型、最短路分配模型、多路径概率模型、容量限制模 型等进行测算。 (5)利用通用交通分析软件进行交通需求分析时,交 通模型中的参数需根据本轮综合交通调查的成果重新标定 方可应用。 3.4.5规划方案测试的主要内容: (1)城市机动车发展规模; (2)交通方式构成与交通政策影响; (3)城币道路网络总体容量和各级道路服务水平; (4)城币道路关键走廊与断面容量和服务水平; (5)交通换乘枢纽及重要交通集散点的服务水平; (6)城币重要节点及地区的交通可达性; (7)停车需求规模与停车设施供需关系: (8)公共交通服务水平。
3.5.1规划方案应以详实的交通调查为基础,结合交通 发展需求预测,综合考虑城市地形、地貌和规划的城市用地 布局及空间形态等进行编制。
3.5.2规划方案应满足土地使用对交通运输的需求,体 现城币综合交通体系发展的总体目标和相关要求。 3.5.3交通网络布局、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布局应进行多 方案比选。 3.5.4重大交通基础设施选址应避让环境敏感点、地质灾 害地区、历史文化保护区和风景名胜区,规划布局方案需满 足专业技术规定的要求。 3.5.5规划编制过程中应邀请城市规划、城市交通、经 济社会和工程设计等相关专业的专家,对规划方案进行技术 指导和咨询,并采取多种形式征求社会公众和相关政府部门 意见。 3.6方案评价 3.6.1规划方案评价应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 评价内容主要包括经济、社会、环境、交通运输效能等。规 划方案评价视具体需要在综合报告中可独立成章,亦可纳入 相应章节。 3.6.2方案评价应包括以下主要要素: (1)规划方案能否达到预期的规划自标要求。 (2)交通系统与区域交通衔接效果。 (3)对城市规划布局的引1导和支撑作用。 (4)对资源节约和节能减排的影响程度。 (5)对城市用地资源的占用程度。 (6)地质灾害影响程度。 (7)对城市历史文化、民族风俗、文化古迹和各类保 护区的影响。
(8)规划的工程规模与投资。 3.6.3方案评价需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常 用方法包括:层次分析法、单纯矩阵法、主成分分析法、模 糊综合评判法和费歇尔综合评价方法等,一般推荐采用层次 分析法。 3.7强制性内容确定原则 3.7.1强制性内容必须落实政府规划管理的约束性要 求。 3.7.2强制性内容应当根据各地具体情况和实际需要, 实事求是地加以确定。 3.7.3强制性内容的表述必须明确、规范,符合国家有 关标准。 4.成果要求 4.1 成果形式 4.1.1规划成果由规划文本、规划说明书、规划图纸、 基础资料汇编组成。 4.1.2成果形式为纸质文档和电子文档。 (1)电子文档采用通用的文件存储格式。其中文本可采 用WPS、DOC、PDF等文本格式或图形格式,图纸文件应 采用CAD、GIS等矢量文件格式存储。 (2)电子文档应包括交通分区、重要交通断面及节点交 通量等原始数据,OD出行需求调查数据文件,数据模型数 据等数据文件等,其格式均采用通用的储存格式,比如调查 基础数据采用 EXCEL、ACCESS 等储存格式。
(1)规划文本应当以条文方式表述规划结论,内容明 确简练,具有指导性和可操作性。 (2)强制性规划内容应采用与其他规划内容有明显区 别的字体或格式进行表述。 4.2.2规划成果文本大纲 (1)总体要求 规划成果应确定城市综合交通发展战略、政策和保障措 施;明确规划目标;确定城市交通设施布局方案、控制性规 指标和强制性内容;提出对城市交通各子系统规划的指导 生技术要求;提出近期规划的策略与方案。 (2)具体要求 1)总则 规划背景、编制依据、指导思想、规划原则、规划范围 规划期限等。 2)规划目标 近远期综合交通体系总体发展目标,城市交通方式结 构,各交通子系统的发展自标等。 3)交通发展战略与政策 城市综合交通体系发展与城市发展的关系,城市交通总 体发展战略、分区发展战略,交通资源配置的原则和策略, 各交通子系统的功能定位、相互关系和发展策略,重大交通 发展政策等。 4)综合交通体系组织
城币综合交通体系构成,城市内外交通衔接关系,客货 交通组织模式和总体布局框架,城市于路系统组成,城市应 急救援、防灾减灾道路规划布局原则,城市客运枢纽结构, 慢行交通系统总体布局框架,城市停车供给策略,公共加油 (加气)站布局策略,交通信息化建设与交通管理的基本策 略等。 5)对外交通 各种对外交通方式的网络布局,场站功能、等级和用地 规模控制指标等。 6)道路网 于路网布局,支路网规划目标要求,道路网等级结构、 密度要求、主要规划控制指标、道路红线与断面形式、主要 交叉口选型,城市应急救援、防灾减灾、大型装备运输道路 组织等,规划道路、主要交叉口列表。 7)公共交通 公共交通发展目标、系统构成,各种公共交通方式的场 站设施功能、布局和用地控制指标,公共交通网络重要控制 点规划布局,公交专用车道布局,公共交通线网和站点规划 建设要求等,规划城市大中运量公共交通线网和公共交通场 站列表。 8)慢行交通 步行、自行车交通系统网络分区、规划指标,慢行交通 设施规划布局,无障碍设施布局要求,步行、自行车示范区 规划控制要求等。 9)停车设施
停车分区和规划供给指标,建筑物停车配建标准,机动 车公共停车场设施规模和布局原则,路内停车泊位规划指弓 以及非机动车停车设施规划要求等。 10)公共加油(加气)站 公共加油(加气)站规划布局原则,用地规模控制标准。 11)客运枢纽 客运枢纽分类与分级方案,客运枢纽规划布局、功能、 等级和用地规模控制标准,配套设施安排等。 12)物流与货运交通 城市货运枢纽、场站规划布局、规模和用地控制指标, 货运道路安排等。 13)交通管理与信息化 交通管理设施布局原则和要求,交通需求管理系统框 架,城市交通信息化发展模式,交通信息化系统框架,交通 言息共享机制和共享信息类别等。 14)近期建设 近期建设目标和建设策略,重大交通设施建设时序与投 资规模,重点地区交通改善对策与方案,交通综合和长效治 理主要策略、相关政策建议等。 15)规划实施保障措施 规划实施的管理机制,技术经济政策,对城市交通各子 系统规划的指导性技术要求等。 4.3规划说明书
4.3.1规划说明书由止文和附录两部分组成。
对规划文本条文做出详细说明。 4.3.3规划说明书附录主要包括以下主要内容: (1)现状分析评价报告; (2)交通调查分析报告; (3)交通模型报告; (4)其它专题研究报告; (5)相关部门建议; (6)公众意见。
4.4.1 主要规划图纸
电力弱电设计、计算(1)城市区位图 (2)市(县)域综合交通现状图 (3)中心城区综合交通现状图 (4)城市内外交通衔接现状图 (5)市域综合交通规划图 (6)城市对外交通衔接规划图 (7)城市道路网规划图(含道路横断面规划图) (8)城市公共交通系统规划图 (9)城市大中运量交通线网规划图 (10)城市公交场站规划图 (11)城币客运枢纽布局规划图 (12)城市慢行交通规划图 (13)城市停车系统规划图 (14)城市公共加油(加气)站规划布局图 (15)城市物流与货运交通规划图
(16)城市综合交通近期建设规划图(含重大设施布局 与环境敏感区域位置关系)
(16)城市综合交通近期建设规划图(含重大设施布局 与环境敏感区域位置关系)
4.4.2 规划图纸一般要求
(1)规划图纸所表达的内容应当清晰、准确,与规划 文本内容相符。 (2)现状图、规划图和分析图应保持图例一致。 (3)规划图纸比例一般采用:大中城市为 1/10000~1/25000,小城市为1/5000~1/10000。 (4)规划图纸应当根据各地具体情况和实际编制需要, 加以增减。 4.5基础资料汇编 4.5.1基础资料汇编,包括规划涉及的文件、相关基础资 料、主要参考资料及重要环境影响因素影响分析。 4.5.2基础资料汇编按下列顺序进行编排: (1)文件; (2)基础资料; (3)参考资料; (4)重要环境影响因素影响分析。 5. 附则 5.1指南解释权 本技术指南由湖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发布,由湖南省 建筑科学研究院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 5.2施行日期 本技术指南自颁布之日起施行
(1)规划图纸所表达的内容应当清晰、准确,与规划 文本内容相符。 (2)现状图、规划图和分析图应保持图例一致。 (3)规划图纸比例一般采用:大中城市为 1/10000~1/25000管件标准,小城市为1/5000~1/10000。 (4)规划图纸应当根据各地具体情况和实际编制需要, 加以增减。
常住人口100万以上500万以下的城市为大城市,其中300 万以上500万以下的城市为1型大城市,100万以上300万 以下的城市为11型大城市;城区常住人口500万以上1000 万以下的城市为特大城市;城区常住人口1000万以上的城 市为超大城市。(以上包括本数,以下不包括本数)。
....- 交通标准
- 相关专题: 交通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