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11/T 1673-2019 海绵城市建设效果监测与评估规范

  • DB11/T 1673-2019  海绵城市建设效果监测与评估规范为pdf格式
  • 文件大小:1.2M
  • 下载速度:极速
  • 文件评级
  • 更新时间:2020-01-09
  • 发 布 人: 13648167612
  • 原始文件下载:
  • 立即下载

  • 文档部分内容预览:
  • EMC 一污染物(SS)平均浓度,单位为毫克每升(mg/L); Q(t) 监测点t时的流量,单位为立方米每秒(m3/s); c(t) 监测点t时的污染物(SS)浓度,单位为毫克每升(mg/L); 1 入流或出流过程的历时,单位为秒(s)。 .1.7透水铺装地面的渗透性能采用综合渗透系数表征,即透水铺装结构的整体渗透系数,按照附录 的方法通过原位入渗试验测定,测点数按照表2选取,取各测点综合渗透系数的平均值。

    污染物(SS)平均浓度,单位为毫克每升(mg/L); 监测点t时的流量,单位为立方米每秒(m3/s); 监测点t时的污染物(SS)浓度,单位为毫克每升(mg/L); 入流或出流过程的历时,单位为秒(s)。

    1.7透水铺装地面的渗透性能采用综合渗透系数表征,即透水铺装结构的整体渗透系数,按照 的方法通过原位入渗试验测定,测点数按照表2选取,取各测点综合渗透系数的平均值。

    安全标准规范范本透水铺装地面综合渗透系数和下凹绿地土壤渗透

    DB11/T 16732019

    4.1.8透水铺装地面、下凹绿地、生物滞留设施、植被浅沟等源头减排设施的服务面积比由实测的不 透水汇水面积与设施自身面积按式(7)计算。如服务的汇水区是绿地、透水铺装等透水区域,则按20% 折算为不透水面积。

    式中: αin 一某源头减排设施的服务面积比; Fot 一设施服务的不透水面积,单位为平方米(m) 一设施自身的面积,单位为平方米(m)

    4.1.9下凹绿地、绿化屋面、生物滞留设施、植被浅沟等设施的土壤或基质层渗透系数应采用附录B 的方法测定。应根据单个设施的面积按表2、表3设置监测点数量,测点应呈梅花状布置,以各监测点 渗透系数的平均值作为该设施的渗透系数。对于土壤或基质层不满足附录B试验条件的,可采用环刀法 在室内参照GB50123中常水头渗透试验的方法测定渗透系数。

    化屋面、生物滞留设施及植被浅沟土壤渗透系数

    1.10下凹绿地平均下凹深度通过实测绿地内及周边地面多点高程,以两者平均高程的差值计集 数量依据单块下凹绿地面积按照表4选取,绿地内测点呈梅花状均匀布设,周边测点沿下凹绿地 均匀布设。高程测量应符合GB50026的规定。

    表4下凹绿地平均下凹深度测点选取

    4.1.11绿化屋面种植基质层的田间持水量,采用环刀取表层原状土按照NT/T121.22的方法测定。按 照表5选取测点数,测点呈梅花状均匀布设 点田间持水量的平均值

    表5绿化屋面基质层田间持水量测点数

    生物滞留设施有效调蓄深度为溢流口与滞留设施底的高差,植被浅沟有效调蓄深度为植被浅沟 沟底的高差,采用钢尺或高程测量设备测量计算

    4.2.1对于建筑小区、道路、停车场及广场、公园与防护绿地的海绵城市建设效果,按照场地尺度进 行效果监测和评估。开展监测与评估时,应校核场地内绿地的形状、有效调蓄容积是否满足规划指标的 要求。

    4.2.2具备排水监测条件的建筑小区、道路、停车场及广场、公园与防护绿地,应同步监测其排水口 降雨径流的流量和水质过程,分析计算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年径流污染物(SS)总量削减率、雨水收集 利用率等指标。监测时段不少于一年,且有径流的降雨场次不少于4场。 1.2.3当不具备排水监测条件时,应通过实地测量,分析计算场地的雨水调蓄模数、绿地下凹率、透 水铺装率等指标。

    4.2.4场地尺度的排水口流量监测宜参照SL537,监测点位的选择应符合下列规定

    a)当排水通道为圆管或者暗涵时,监测点宜设置在圆管或者暗涵的顺直段,且在观测井或检查井 的上游位置,避免水流受检查井处跌水紊动的影响。 当排水通道为明渠时,监测点宜设置在明渠顺直段的中下游,且无下游回水影响的位置。

    .5场地尺度排水口流量监测方法的选择应符合

    a)对于圆管或暗涵,应选择超声波多普勒流量计。Φ500mm及以下圆管或者宽度≤800mm的暗涵 可采用单探头,其它尺寸宜采用多探头分布式布设,探头数量应根据管道和暗涵的大小确定。 6) 对于明渠,应选择超声波多普勒流量计、电波流速仪,或设置巴歇尔槽,流量计应符合JJG(水 利)004的要求。采用超声波多普勒流量计时,宜采用多探头分布式布设的方式,探头数量 和安装位置根据渠道的大小和水流可能达到的水位量级确定,且应符合HJ斤366的相关要求 采用电波流速仪时,断面位置应无回水影响,监测点设置在断面中泓位置,并设置合理的表面 系数。采用巴歇尔槽时,应利用自动水位计采集的数据通过水力学公式进行计算。

    DB11/T 16732019

    4.2.6采用巴歇尔槽监测流量时应配合水位计使用。管道和暗涵宜选用压力式水位计,且应安装在低 水位以下位置。如果管道和暗涵最大过水达不到满管状态,可采用气介质超声波水位计。明渠水位监测 宜选择雷达水位计。 4.2.7应对流量和水质进行同步监测,且流量监测过程中的数据时间间隔不大于5min。 4.2.8径流水质过程的采样检测应从径流开始产生的最初时刻开始采样,前30min内采样间隔宜为 5min,之后适当延长时间间隔,直到径流结束,且前2h采样的数量不少于8个。 4.2.9宜采用自动采样装置或人工进行径流水质过程采样,并记录采样的具体时间。 4.2.10所采水样应及时送到有CMA认证的检测机构进行水质检测,水质检测应包括SS等指标,检测 方法应符合GB11901。 4.2.11根据排水径流水质过程的监测结果,对于外排雨水中的悬浮物(SS)浓度小于等于30mg/L的 部分,在计算年径流总量控制率时按得到控制的水量计算,对于悬浮物(SS)浓度大于30mg/L的径流 作为未控制的水量。 4.2.12场地的场次降雨径流总量控制率按照式(8)计算。取一年中所监测的各场次降雨的径流总量 控制率与对应场次降雨量的加权平均值作为该场地的年径流总量控制率。

    Ped 一场地的场次降雨径流总量控制率; W. 一未控制的排水量,单位为立方米(m3),由式(9)计算确定。 Pror 一场地的降雨总量,单位为毫米(mm)。 一场地的面积,单位为平方米(m)。

    W.= I" q(t)di

    q(t)一t时刻的流量,单位为立方米每秒(mss); t1一场次降雨过程中,径流水质不符合4.2.11中水质控制目标开始的时间,单位为秒(s); t2一场次降雨过程中,径流水质从不符合到达到水质控制目标的时间,单位为秒(s)。 13场地的场次降雨径流污染物(SS)总量削减率按照式(10)计算。取一年中所监测的各场次 径流污染物(SS)总量削减率与对应场次降雨量的加权平均值作为其年径流污染物(SS)总量削

    4.2.13场地的场次降雨径流污染物(SS)总量削减率按照式(10)计算。取一年中所监测的各场次限 雨的径流污染物(SS)总量削减率与对应场次降雨量的加权平均值作为其年径流污染物(SS)总量削派 率。

    式中: Bcd一 场地的场次降雨径流污染物(SS)总量削减率; α. 一采取海绵城市建设措施的场地雨量径流系数:

    DB11/T 16732019

    α。一未采取海绵城市建设措施的场地雨量径流系数; EMCout一场地实测排水过程的污染物(SS)平均浓度,单位为毫克每升(mg/L),按式(6)计算; EMCin一未采取海绵城市建设措施情况下场地的排水过程污染物(SS)平均浓度(mg/L),参照监 测场地周边未采取海绵城市建设措施场地同期径流水质过程监测数据按式(6)计算。 4.2.14场地的雨水收集利用率,应通过统计场地雨水收集回用于道路浇洒、绿地灌溉、市政杂用、工 农业生产、冷却等的总水量(按年计算,不包括汇入景观、水体的雨水量和自然渗透的雨水量),按式 (11)计算:

    nr一场地的雨水收集利用率; Ws一年雨水收集利用量,单位为立方米(m3); FcD一场地的面积,单位为平方米(m); P,一年降雨量,单位为毫米(mm)。

    nr一场地的雨水收集利用率; Ws一年雨水收集利用量,单位为立方米(m3); cD一场地的面积,单位为平方米(m);

    2.15场地内的雨水 范围内雨水功能的地下或地上雨水 绿地等设施的有效调蓄容积求和计算,调蓄模数按(12)式计算

    M det= Vdet Fimn.

    式中: Maet 一雨水调蓄模数,单位为立方米每公顷(m3/hm); Vaet 一场地内雨水有效调蓄容积,单位为立方米(m3); Fa 不透水硬化地面总面积,单位为公顷(hm)。

    4.2.16绿地下凹率应依据实测的下凹绿地面积与场地内绿地面积,按式(13)计算。

    Fdep ×100% αi dep F

    服务平 式中: αdep 绿地下凹率; 场地内绿地面积,单位为平方米(m)。 4217透水铺装率应依据实

    式中: n,一透水铺装率; Fp 一透水铺装面积,单位为平方米(m2);

    DB11/T 16732019

    4.3.1对于由一个或相邻多个人河排水口上溯的独立排水分区,以及开发或管理的城市单元,按照片 区尺度进行效果监测和评估。 4.3.2片区尺度海绵城市建设效果评估应监测计算年径流总量控制率、雨水SS达标排放率、雨水管网 畅通率、内涝控制能力、雨水资源化利用率等指标。 1.3.3应对片区雨水排口进行不少于一年的降雨径流流量与水质过程的同步监测,其中有径流的降雨 场次不少于4场。测点位置选择和监测方法按照4.2.4~4.2.10。 4.3.4片区场次降雨的径流总量控制率按照式(15)计算。取一年中所监测的各场次降雨的径流总量 控制率与对应场次降雨量的加权平均值作为该片区的当年径流总量控制率,

    p 一片区场次降雨的径流总量控制率; Wap 一片区未得到控制的降雨径流排放量,单位为立方米(m3),参照式(9)计算。 F 一片区面积,单位为平方米(m)。

    1.3.5雨水SS达标排放率为片区雨水排口达到4.2.11中SS目标值的径流排放量与外排径流总量的比 直,依据实测的径流过程和水质过程按照式(16)式计算。取一年中所监测的各场次降雨的雨水达标排 放率与对应场次降雨量的加权平均值作为该片区的当年雨水达标排放率。

    1.3.5雨水SS达标排放率为片区雨水排口达到4.2.11中SS目标值的径流排放量与外排径流总量的比

    = Wt×100% ndb W....

    ndb 一雨水SS达标排放率; Wa W 一外排径流总量,单位为立方米(m3)。

    盖片区各种类型和规格的雨水管与地面雨水口 抽查时间尽量在汛前。依据抽查结果中通畅的地面雨水 口和各级雨水管线长度占所抽查总量的比例,按式(17)计算雨水管网畅通率。

    式中: Y 一雨水管网畅通率: ncr 一通畅的地面雨水口个数: nc 一所抽查的地面雨水口个数: LcT 一通畅的各级雨水管线量长度,单位为米(m); Lc 一所抽查的雨水管网总长度,单位为米(m)。

    nc一所抽查的地面雨水口个数: LcT一通畅的各级雨水管线量长度,单位为米(m); Lc 一所抽查的雨水管网总长度,单位为米(m)。 1.3.7雨水管渠或管涵内沉积物的最大厚度不大于管道直径、沟渠深度和管涵内高的20%,地面雨水 口内沉积物高度不大于排水管内径20%高度、屋顶雨水口沉积物高度不大于雨水口高度或排水管直径 20%时判定为通畅。 4.3.8内涝控制能力参照GB/T51345的相关规定确定,采用摄像监测资料查阅、现场观测和模型模拟 相结合的方法确定道路积水深度和积水时间,以及居民住宅和工商业建筑底层的进水情况。 4.3.9片区的雨水资源化利用率,通过统计区域内雨水收集并回用于道路浇洒、绿地灌溉、市政杂用 工农业生产、冷却等的雨水量和入河雨水利用量,求和得到年雨水资源化利用量,按式(18)计算。

    式中: n一片区年雨水资源化利用率; W、一年雨水资源化利用量,单位为立方米(m3); P。一年降雨量,单位为毫米(mm);

    DB11/T 16732019

    NF 一易涝点控制率;

    .4.5水环境质量达标率,应通过核算该区域内满足北京市水环境功能要求的河段长度与区域内河段 总长度,按式(20)计算。

    式中: n一水环境质量达标率; L 一满足水环境功能要求的河段长度,单位为千米(km)

    5典型源头减排设施效果评估

    5.1.1进行源头减排设施的效果评估应具有设施的布局、结构等竣工图等资料。对于有进出水监测条 件的源头减排设施,应有监测设施的安装图

    5.2.1有进出水监测条件的源头减排设施采用年径流量削减率、年均流量峰值削减率和年径流污染物 (SS)总量削减率进行效果评估。

    寸于已同步监测得到进水木 过程的源头减排设施,根据监测计算得到的年径 率、年均流量峰值削减率和年径流污染物(SS)总量削减率,按照表6分别赋予相应的分值, )计算设施的效果指数,再按照表7进行效果等级划分

    进出水监测条件的源头减排设施各指标赋分标准

    DB11/T 16732019

    IT一源头减排设施的效果指数; Pw一年径流量削减率监测评估分值; Prp一年均流量峰值削减率监测评估分值; P 。一年径流污染物总量削减率监测评估分值。

    Iyr =0.4Pv +0.2Pr, +0.4P

    表7源头减排设施效果等级划分标准

    5.3.2对于未预留监测条件的透水铺装 定的综合渗透系数和服务面积比按照表8 分别赋予相应的分值,按式(22)计

    表8透水铺装地面各项指标赋分标准

    Irs = P, + 0.2P

    式中: Irs一透水铺装地面效果指数; Pα 一服务面积比评估分值。

    3.3对于未预留监测条件的下凹绿地,应根据测定的渗透系数、有效蓄水深度和服务面积比按 分别赋予相应的分值,按式(23)计算下凹绿地的效果指数,再按照表7进行效果等级划分。

    DB11/T 16732019

    表9下凹绿地各项指标赋分标准

    Ix=0.35P.+0.35P,+0.3P

    Ix4=0.35Px+0.35P+0.3P

    式中: IxA 一下凹绿地效果指数 一下凹绿地渗透系数评估分值; PH 一平均下凹深度评估分值; P.一服务面积比评估分值。

    5.3.4对于未预留监测条件的绿化屋面,应根据测定的渗透系数和田间持水量按照表10分别赋予相应

    绿化屋面评估指标赋分标

    w=0.5P, +0.5P

    w=0.5P, +0.5P

    3.5对于未预留监测条件的生物滞留设施和植被浅沟,应根据测定的透系数、有效调蓄深度 面积,按式(25)计算其控制降雨量,按照表11对渗透系数、服务面积比和控制降雨量赋予相 值,按式(26)计算设施的效果指数,再参照表7进行效果等级划分,

    11生物滞留设施和植被浅沟评估指标赋分标

    式中: hyk一设施的控制降雨量,单位为毫米(mm); K一设施渗透系数,单位为毫米每分钟(mm/min) t一降雨过程中的入渗历时,取60分钟(min); Hx一设施有效调蓄深度,单位为厘米(cm); α一设施服务面积比,无量纲。

    K·t,+10Hx α, +1

    hk一设施的控制降雨量,单位为毫米(mm); K一设施渗透系数,单位为毫米每分钟(mm/min); t。一降雨过程中的入渗历时,取60分钟(min); Hx一设施有效调蓄深度,单位为厘米(cm); αin一设施服务面积比,无量纲。 Izs = 0.3Pk +0.3Pα +0.4Phy (26) 式中: Izs一生物滞留设施或植被浅沟的效果指数; Pk一设施渗透系数评估分值; Pα-服务面积比评估分值; PHy一设施控制降雨量的评估分值。

    6.1.1场地尺度海绵城市建设效果评估应具有场地1:500地形图和雨水管网、透水铺装地面、下凹绿 地、雨水调蓄设施等的竣工图等资料

    6.2.1当被评估场地具备排水监测条件时,依据监测数据采用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年径流污染物(SS) 总量削减率和雨水收集利用率进行效果评估。 5.2.2当被评估场地不具备排水监测条件时,采用雨水调蓄模数、绿地下凹率、透水铺装率、设施使 用效率等指标进行效果评估。

    DB11/T 16732019

    3.1具备排水监测条件的场地,根据监测计算得到的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年径流污染物(SS) 减率和雨水收集利用率,按照表12分别赋予相应的分值,按式(27)计算场地的海绵指数,再 13进行效果等级划分。

    表12有排水监测条件场地的效果评估指标赋分标准

    Icp = 0.4P, + 0.4P, + 0.2P

    IcD一场地的海绵指数; P。一年径流总量控制率评估分值; Pp一年径流污染物(SS)总量削减率评估分值; P.一雨水收集利用率评估分值。

    IcD一场地的海绵指数; P。一年径流总量控制率评估分值; P一年径流污染物(SS)总量削减率评估分值; P.一雨水收集利用率评估分值。

    IcD一场地的海绵指数; P一年径流总量控制率评估分值; PB 一年径流污染物(SS)总量削减率评估分值; P.一雨水收集利用率评估分值。

    表13场地尺度效果等级划分标准

    3.2不具备排水监测条件的场地,依据监测计算得到的雨水调蓄模数、绿地下凹率,透水铺装 表14分别赋予相应的分值,

    14无出口监测资料的场地尺度效果指标赋分标

    施使用效率是指场地内源头减排设施相互衔接并充分发挥各自径流与污染减排能力的有效程 现场查看的方法按照表15给出得分,再按照表14赋予相应分值。

    表15设施使用效率评分表

    cd =0.25PMd +0.23Paa +0.22Pr +0.30P

    cd =0.25PMd +0.23Pua +0.22Pr +0.30F

    脚手架标准规范范本DB11/T 16732019

    1.1对于只包含一个地块或一个建筑小区的片区,可按照场地尺度的方法进行海绵城市建设交 1.2片区海绵城市建设效果评估所需的雨水管网及下垫面资料参照附录C的有关要求。 2评估指标 2.1片区的海绵城市建设效果采用年径流总量控制率、雨水管网畅通率、内涝控制能力、雨水 标排放率、雨水资源化利用率指标进行评估

    7.1.1对于只包含一个地块或 估。 下垫面资料参照附录C的有关要求

    2.1片区的海绵城市建设效果采用年径流总量控制率、雨水管网畅通率、内涝控制能力、雨水 标排放率、雨水资源化利用率指标进行评估

    3.1内涝控制能力的评估应依据4.3.8中采用内涝防治设计重现期降雨的模拟结果,按表16中 素分值的平均值确定分值

    幕墙标准规范范本表16内涝控制能力各项指标赋分标准

    7.3.2片区的海绵城市建设效果应按表17对评估指标赋予相应的分值,按式(29)计算片区的海绵指 数,再按照表18进行等级划分。

    表17片区海绵城市建设效果评估指标赋分标准

    ....
  • 相关专题: 海绵城市  

相关下载

常用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