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J41/T 215-2019 碳纤维发热线缆地面辐射供暖技术标准
- 文档部分内容预览:
3.4.1豆石混凝土填充层材料强度等级宜为 5mm~12mm。 3.4.2水泥砂浆填充层材料应符合下列要求:
3.4.1豆石混凝土填充层材料强度等级宜为C15,豆石粒径宜为 5mm~12mm。 3.4.2水泥砂浆填充层材料应符合下列要求:
1应采用中粗砂,且其含泥量不应大于5%; 2宜选用硅酸盐水泥或矿渣硅酸盐水泥: 3水泥砂浆体积比不应小于1:3; 4强度等级不应小于M10
4.1.1 供暖地面的承载能力,应会同建筑、结构设计专业统筹寿 考虑。 4.1.2系统管路及设备布置应与建筑、结构、电气、给水排水、 装饰等专业相互协调,统筹布局。 4.1.3采用碳纤维发热线缆地面辐射供暖方式时,地面的表面平 均温度应符合表4.1.3的规定。
TZZB标准规范范本4.1.3辐射供暖表面平均温度
4.1.5采用碳纤维发热线缆地面辐射供暖系统时,房间内的生 活给水管道、电气系统管线等不得与发热线缆敷设在同一构造 层内。 4.1.6采用碳纤维发热线缆地面辐射供暖系统,应提供以下施 工图设计文件: 1设计说明; 2主要设备、材料表: 3楼栋内供暖系统和碳纤维发热线缆平面布置图 4配电系统图和相关管线平面图 5温控装置及相关管线布置图,当采用集中控制系统时,应
4.1.5采用碳纤维发热线缆地面辐射供暖系统时,房间内的生
提供相关控制系统布线图; 6地面构造及伸缩缝设置示意图、局部详图。
4.1.7施工图设计说明应说明以下内容:
1室内外空气计算参数; 2房间总热负荷、碳纤维发热线缆材料相关技术参数: 3碳纤维发热线缆的配电方案、类型、每组功率、总根数、 工作电压、工作温度等技术参数; 4绝热材料的类型、导热系数、密度、规格及厚度等; 5采用的温控措施和温控器型式,电控系统的工作电压、工 作电流等技术数据和条件:当采用集中控制系统时,应提供相 关控制系统布线图; 6分户电能表的计量方式; 7填充层、面层伸缩缝的设置要求
4.1.8碳纤维发热线缆地面辐射供暖系统及相关部件平面布置
1碳纤维发热线缆的具体布置形式,标明敷设长度、间距、 碳纤维发热线缆规格(线功率)、各碳纤维发热线缆环路或回 路的敷设长度; 2配电线路布置平面图(包括电气安全保护)。
4.2.1碳纤维发热线缆地面辐射供暖系统的供暖热负荷,应按现 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 GB50736的有关规定进行计算。 422采用全面辐射供腰时室内设计温度可降低2℃
4.2.2采用全面辐射供暖时,室内设计温度可降低2℃。
4.2.2采用全面辐射供暖时,室内设计温度可降低2℃
4.2.3局部地面辐射供暖系统的热负荷可按整个房间全面辐射 供暖热负荷乘以表4.2.3中的计算系数确定。
表4.2.3局部辐射供暖热负荷的计算系数
4.2.4进深大于6m的房间,宜以距外墙6m为界分区,分别计 算供暖热负荷和进行管线布置。 4.2.5对敷设发热线缆的建筑地面,热负荷不应计算地面的传热 损失。 4.2.6采用分户热计量或分户独立热源的系统,应考虑间歇运行 和户间传热等因素。
4.3地面传热量的计算
4.3.1辐射面传热量应满足房间所需供热量的需求。辐射面传热 量应按下式计算:
4.3.2计算的供热量应包括地面向上的有效供热量和向下的传
4.3.2计算的供热量应包括地面向上的有效供热量和向下的传
热量或向土壤的传热损失。房间所需单位地面面积向上供热量 应按下式计算:
β一考虑家具等遮挡的安全系数,取值可参照《全国民 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一暖通空调·动力》表2.6.10的修正系 数; Qi——计算的供热量(W); F一房间内敷设发热线缆的地面面积(m); Q一一房间热负荷(对于地面辐射供暖系统,为地面向 上的有效供热量)(W): Q2——向下的传热量或向土壤的传热损失(W)。 4.3.3确定辐射供暖地面向上的供热量时,应校核设计工况下地 表面平均温度,并确保其不高于本标准第4.1.3规定的限值;否 则应改善建筑热工性能或设置其它辅助供暖设备,减少辐射供 爱系统负拍的执负益,满足限值要求
4.4.1应根据房间的使用特点、房间位置分布、辐射面结构及 面层材料等确定系统设置区域。如靠近外窗、外墙等热负荷较 大区域,碳纤维发热线缆应铺设较密,以补偿房间热损失。 4.4.2碳纤维发热线缆长度和布线间距应按下列公式计算:
4.4.2地面向下传热量占发热线功率白
注:计算条件为:发热线缆外表面温度为45℃、辐射间距为200mm;绝 热层采用聚苯乙烯泡沫塑料板,绝热层厚度为20mm,填充层厚度为40mm 4.4.3碳纤维发热线敷设间距应不小于100mm。碳纤维发热线 与外墙面内表面距离不得小于100mm,与内墙表面距离宜为 200mm~300mm。 4.4.4碳纤维发热线缆宜采用平行型布置,其布线方式详见附录 A 图 A.0.1。
4.4.5温控器的设置及选型应符合下列规定:
1温度传感器及室温型控制器应设置在附近无热源体、周围 无遮挡物、不受风吹直晒、通风干燥、能正确反映室内温度的 位置,且不宜设在外围护墙体上; 2在需要同时控制室温和限制地表温度的场合,应采用双温 型温度调控装置; 3对于开放大空间场所,室温调控装置应布置在对应的系统 数设区域附近。当无法实现时,可采用地温型温控器,地温型 温控器宜设置在发热线缆之间、上方经常有人员停留的位置,
传感器不应被家具、地毯等覆盖或遮挡: 4温控器的控制器设置高度宜距地面1.3m~1.4m,且宜与 照明开关在同一水平线上。 4.4.6每个房间应独立设置发热线回路。确定每个回路发热线的 最大总功率时,发热线的最大工作电流不应超过所选温控器的 额定工作电流。
全部或部分组成,参见附录B。 1面层; 2找平层; 3填充层; 4发热线缆; 厅信息公 5绝热层(含均热层) 6防潮层(对与土壤相邻的地面); 7楼板或与土壤相邻的地面; 4.5.2直接与室外空气接触的楼板或与不供暖房间相邻的地板 作为供暖辐射面时,应设置绝热层。 4.5.3作为供暖辐射面的地面构造做法应符合下列规定: 1当与土壤接触的底层地面作为辐射地面时,应设置绝热层 设置绝热层时,绝热层与土壤之间应设置防潮层: 2当工程充许地面按双向散热进行设计时,各楼层间的楼 板上部可不设绝热层。
4.5.4供暖辐射面的面层宜采用热阻小于0.05m2·K/W
不宜采用架空木地板面层
4.5.6采用混凝土作为填充层时,填充层和面层构造应符合下 列规定: 1填充层材料及其厚度宜按表4.5.6选择确定: 2发热线缆不应与绝热层直接接触,应敷设于填充层中间; 3豆石混凝土填充层上部应根据面层的需要铺设找平层; 4没有防水要求的非潮湿房间,水泥砂浆填充层可同时作为 面层找平层
表4.5.6地面填充层材料和厚度
4.5.7当地面面层采用水泥、石材、陶瓷时,可不设填充层,
但面层下的水泥砂浆和粘结层的总厚度应不小于35mm。
4.6.1电气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
水泥砂浆和粘结层的总厚度应不
1电能表的设置应符合当地供电部门规定并满足节能管理 的要求; 2当碳纤维发热线缆地面辐射供暖系统用电需要单独计费 时,该系统的供电回路应单独设置,并应独立设置配电箱和电 能表; 3当碳纤维发热线缆地面辐射供暖系统与其他用电设备合 用配电箱时,应分别设置回路; 4系统配电回路应装设短路、过负荷及剩余电流动作保护电 器,可采用两极漏电断路器。剩余电流动作保护电器的额定剩 余动作电流不应大于30mA,动作时间不大于0.1s,其他应符 合设备用电相关要求。 4.6.2碳纤维发热线缆地面辐射供暖系统应采用电压等级为 220V的交流供电方式。 4.6.3碳纤维发热线缆地面辐射供暖系统应做局部等电位联结 (见附录A图A.0.2),并满足下列要求: 1局部等电位联结装置应按供暖子系统设置,每个供暖子系 统设置一套等电位联结装置。 2联结线应为铜导体,有机械保护时,导线截面积不应小 于2.5mm,无机械保护时,导线截面积不应小于4mm。 3局部等电位联结应包括碳纤维发热供暖系统钢丝网、温控 器的PE线、建筑物钢筋网以及其它外露金属可导电体、设备
等电位联结端子等。 4.6.4碳纤维发热线缆地面辐射供暖系统配电设计时,应合理布 置温控器、接线盒等位置,减少导线连接点,并应符合下列规 定: 1导线应采用铜芯导线:导体截面应按敷设方式、环境条件 确定,且导体载流量不应小于预期负荷的最大计算电流和按保 护条件所确定的电流: 2固定敷设电源线的最小芯线截面不应小于2.5mm; 3电气线路的敷设方式应符合安全要求,导线穿管应满足国 家现行相关标准的要求,与碳纤维发热线缆设备或元器件连接 的部分宜采用柔性金属导管敷设,其长度应满足国家现行相关 标准的要求。 4.6.5温控器的工作电流不得超过其额定工作电流;当所控制回 路的工作电流大于温控器的额定工作电流时,可采用温控器与 接触器等其他控制设备相结合的形式实现控制功能 4.6.6碳纤维发热线缆地面辐射供暖系统的电气设计尚应符合 《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JGJ16、《低压配电设计规范》GB 50054和《建筑电气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303等相 关标准的规定。
4.6.5温控器的工作电流不得超过其额定工作电流;当所控制回 路的工作电流大于温控器的额定工作电流时,可采用温控器与 接触器等其他控制设备相结合的形式实现控制功能 4.6.6碳纤维发热线缆地面辐射供暖系统的电气设计尚应符合 《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JGJ16、《低压配电设计规范》GB 50054和《建筑电气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303等相 关标准的规定。
5.1.1施工单位应具备相应资质,施工人员应进行必要的岗 训。
5.1.2所有材料和产品应经进场检查确认合格后,方可使用,
1应编制施工组织设计或施工方案,采用的技术标准和质量 控制措施文件应齐全,并已完成技术交底; 2施工现场应具备供水和供电条件,应有储放材料的临时 设施或场地: 3土建专业应已完成墙面粉刷(不含面层),外窗、外门应 已安装完毕,地面应已清理于净,卫生间应做完闭水试验并通 过验收; 4直接与土壤相邻的地面,已完成铺设防潮层; 5相关水电管路施工已完成。 5.1.4系统相关部件的运输、存储应符合下列规定: 1应进行遮光包装后运输,不得裸露散装: 2运输、装卸和搬运时,应小心轻放,不得抛、摔、滚、拖: 3不得曝晒雨淋,宜储存在温度不超过40℃且通风良好和干 净的库房内; 4应避免因环境温度和物理压力受到损害,并应远离热源。 5.1.5进场材料、设备的型号规格及技术参数等应符合设计文件 要求,设备外表面无损伤、密封良好,随机文件和配件齐全。
1应进行遮光包装后运输,不得裸露散装 2运输、装卸和搬运时,应小心轻放,不得抛、摔、滚、拖: 3不得曝晒雨淋,宜储存在温度不超过40℃且通风良好和干 争的库房内; 4应避免因环境温度和物理压力受到损害,并应远离热源 5.1.5进场材料、设备的型号规格及技术参数等应符合设计文件 要求,设备外表面无损伤、密封良好,随机文件和配件齐全
5.1.6施工时不宜与其他工种交叉施工作业,地面留洞应在填 充层施工前完成。 5.1.7严禁带电作业。
5.1.6施工时不宜与其他工种交叉施工作业,地面留洞应在填
5.1.8施工的环境温度不宜低于5℃:在低于0℃的环
时,现场应采取升温措施 5.1.9碳纤维发热线缆地面辐射供暖系统的表面上应有明显的标 识,不得进行打洞、钉凿、撞击、高温作业等活动。
5.1.10施工全部结束后,应绘制竣工图,准确标注发热线缆的
5.1.10施工全部结束后,应绘制竣工图,准确标注发热线缆的 铺设区域,传感器及其他连接管道的理埋设位置。
5.2.1铺设绝热层的原始工作面应平整、干燥、无杂物,边角交 接面根部应平直且无积灰现象 5.2.2泡沫塑料类、板类绝热层的铺设应平整,保温板间的拼缝 应严密。直接与土壤接触或有潮湿气体浸入的地面应在铺设绝 热层之前铺设一层防潮层。
5.2.3在铺设绝热层的同时或在填充层施工前,应由供暖系统
安装单位在与辐射面垂直构件交接处设置不间断的侧面绝热层 则面绝热层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绝热层材料宜采用挤塑聚苯乙烯泡沫塑料板,且厚度不宜 小于10mm;绝热层材料也可采用密度不小于20kg/m3的模塑聚 苯乙烯泡沫塑料板,其厚度应为20mm; 2保温板应采用搭接方式连接,搭接宽度不应小于10mm; 3侧面绝热层应从辐射面绝热层的上边缘做到填充层的上边 缘:交接部位应有可靠的固定措施,侧面绝热层与辐射面绝热
合下列规定: 1在房间墙上标记出发泡水泥绝热层浇筑厚度的水平线 2施工浇筑中应随时观察检查浆料的流动性、发泡稳定性, 并应控制浇筑厚度及地面平整度;发泡水泥绝热层自流平后, 应采用刮板刮平; 3发泡水泥绝热层内部的孔隙应均匀分布,不应有水泥与气 泡明显的分离层; 4当施工环境风力大于5级时,应停止施工或采取挡风等安全 措施; 5发泡水泥绝热层在养护过程中不得振动,且不应上人作业
5.2.5发泡水泥绝热层应在浇筑过程中进行取样检验:宜
续施工每50000m2作为一个检验批,不足50000m时应按一个检 验批计。 5.2.6均热层铺设时应注意铝箔面朝上,铝箔间不得有间隙,且 应平整无皱折 5.2.7金属网满铺在反射膜上,网间无空隙,且应用扎带固定 5.2.8侧面绝热层宜用20mm~30mm聚苯乙烯紧贴内墙面铺设 铺设高度70mm
5.3.1碳纤维发热线缆应按照设计规定的线缆间距和走向布置, 线缆应保持平直,线缆间距的安装误差不应大于10mm 5.3.2碳纤维发热线缆的铺设面应平整、干燥、无杂物、无积灰。
5.3.3施工过程中应防止油漆、沥青或其他化学溶剂接触污染 发热线缆的表面。 5.3.4施工过程中,线缆敷设区域,不得穿凿、穿孔或进行射 钉作业;不得踩踏铺设的线路。 5.3.5碳纤维发热线缆下铺设金属网,应符合下列规定: 1金属网应铺设在填充层中间: 2除填充层在铺设金属网和发热线缆的前后分层施工外,金 属网网眼不应大于100mm×100mm,金属直径不应小于1.0mm; 3应每隔300mm将发热线缆固定在金属网上。 5.3.6碳纤维发热线缆的安装还应符合以下规定:
皮然线缆的衣面 5.3.4施工过程中,线缆敷设区域,不得穿凿、穿孔或进行射 钉作业;不得踩踏铺设的线路。 5.3.5碳纤维发热线缆下铺设金属网,应符合下列规定: 1金属网应铺设在填充层中间 2除填充层在铺设金属网和发热线缆的前后分层施工外,金 属网网眼不应大于100mm×100mm,金属直径不应小于1.0mm 3应每隔300mm将发热线缆固定在金属网上。 5.3.6碳纤维发热线缆的安装还应符合以下规定: 1安装前和安装完毕应分别进行电阻检测和绝缘性能检测, 并做好自检记录,测试记录表可参考附录C。 2碳纤维发热线缆施工前,应确认线缆冷线预留管、温控器 接线盒、地温传感器预留管。 3碳纤维发热线缆的热线部分严禁进入冷线预留管。 4碳纤维发热线缆的冷热线接头应设在填充层内,接头处 150mm内不应弯曲。 5发热线缆系统必须做接地处理,接地线一端与金属网连接 另一端与电路地线连接
1安装前和安装完毕应分别进行电阻检测和绝缘性能检测, 并做好自检记录,测试记录表可参考附录C。 2碳纤维发热线缆施工前,应确认线缆冷线预留管、温控器 接线盒、地温传感器预留管。 3碳纤维发热线缆的热线部分严禁进入冷线预留管。 4碳纤维发热线缆的冷热线接头应设在填充层内,接头处 150mm内不应弯曲。 5发热线缆系统必须做接地处理,接地线一端与金属网连接 另一端与电路地线连接
5.4.1填充层施工应具备以下条件: 1碳纤维发热线缆经电阻检测和绝缘性能检测合格; 2侧面绝热层和填充层伸缩缝已安装合格: 3温控装置的安装盒、碳纤维发热线缆冷线穿管已经布置完
毕; 4通过隐蔽工程验收。 5.4.2施工过程中,线缆铺设区域应设施工通道或采取加盖等 保护措施,不得踩踏线缆 5.4.3水泥砂浆填充层应与发泡水泥绝热层结合牢固,单处空 鼓面积不应大于0.04cm,且每个自然房间不应多于2处 5.4.4水泥砂浆填充层表层的抹平工作应在水泥砂浆初凝前完 戎,压光或拉毛工作应在水泥砂浆终凝前完成。 5.4.5填充层施工中,不得使用机械振捣设备:施工人员应穿 软底鞋,使用平头铁锹。 5.4.6系统初始供暖前,水泥砂浆填充层养护时间不应少于7d 或抗压强度应达到5MPa后,方可上人行走:豆石混凝土填充 层的养护周期不应少于21d。养护期间及期满后,应对地面采 取保护措施,不得在地面加以重载、高温烘烤、直接放置高温 物体和高温设备。 A 5.4.7填充层伸缩缝设置应与发热线缆系统的安装同步或在填 充层施工时进行,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当地面面积超过30m2或边长超过6m时,应按不大于6m 间距设置伸缩缝,伸缩缝宽度不应小于8mm:伸缩缝宜采用高 发泡聚乙烯泡沫塑料板,或预设木板条待填充层施工完毕后取 出,缝槽内满填弹性膨胀膏; 2伸缩缝宜从绝热层的上边缘做到填充层的上边缘: 3伸缩缝应进行有效固定,泡沫塑料板也可在铺设辐射面绝 热层时挤入绝热层中。 国
5.4.4水泥砂浆填充层表层的抹平工作应在水泥砂浆初凝前完
5.4.7填充层伸缩缝设置应与发热线缆系统的安装同
充层施工时进行,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当地面面积超过30m?或边长超过6m时,应按不大于6m 间距设置伸缩缝,伸缩缝宽度不应小于8mm;伸缩缝宜采用高 发泡聚乙烯泡沫塑料板,或预设木板条待填充层施工完毕后取 出,缝槽内满填弹性膨胀膏; 2伸缩缝宜从绝热层的上边缘做到填充层的上边缘: 3伸缩缝应进行有效固定,泡沫塑料板也可在铺设辐射面绝 热层时挤入绝热层中。
5.4.8填充层的施工、养护过程中,应定时检查记录
压力,保持压力处于正常状态;填充层施工完毕后,应进行碳 纤维发热线缆的标称电阻和绝缘电阻检测,并做好记录。 5.4.9填充层应在铺设过程中进行取样检验;宜按连续施工每 10000m2作为一个检验批,不足10000m2时按一个检验批计
5.5.1面层施工前,填充层应达到面层需要的干燥度和强度。 面层施工除应符合土建施工设计图纸的各项要求外,尚应符合 下列规定: 1施工面层时,不得剔、凿、割、钻和钉填充层,不得向填 充层内楔入任何物件: 2石材、瓷砖在与内外墙、柱等垂直构件交接处,应留10mn 宽伸缩缝;木地板铺设时,应留不小于14mm的伸缩缝;伸缩 缝应从填充层的上边缘做到高出面层上表面10mm~20mm,面 层敷设完毕后,应裁去伸缩缝多余部分;伸缩缝填充材料宜采 用高发泡聚乙烯泡沫塑料; 3面积较大的面层应由建筑专业计算伸缩量,设置必要的面 层伸缩缝。 5.5.2以木地板作为面层时,木材应经过干燥处理,且应在填 充层和找平层完全干燥后进行木地板施工。 5.5.3以瓷砖、大理石、花岗岩作为面层时,填充层伸缩缝处 宜采用干贴施工。 5.5.4采用发泡水泥绝热层和水泥砂浆填充层时,当面层为瓷 硅成石材地面时填充层和面层应同时施工
砖或石材地面时,填充层和面层应同时施工
5.6.1碳纤维发热线缆安装完毕后,找平层施工前,应对每个 房间碳纤维发热线缆的每个回路进行电阻检测,找平层施工完 成后再对每个回路进行电阻复测,并均应做好记录。电阻测试 记录表见附录C。
5.6.2电气设备安装使用的专用设备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的规 定,用于电气系统测试的仪表必须经过国家相关计量或校准部 门检测合格
5.6.2电气设备安装使用的专用设备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的
5.6.3电气系统的安装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电气装置安装工
程低压电器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54和《建筑电气工程施工 质量验收规范》GB50303的有关规定。
程低压电器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54和《建筑电气工程施工
5.6.4各类电气附件应严格按照产品说明书进行安装
5.6.4各类电气附件应严格按照产品说明书进行安装,相
5.7.1发热线缆安装完毕,应在填充层或面层施工前
5.7.1发热线缆安装完毕,应在填充层或面层施工前,按隐蔽 工程要求,由工程承包方提出书面报告,由建设单位(或监理 单位)组织设计单位、施工单位进行分项工程验收。其他非隐 蔽单元均可依据工程实际情况分检验批进行验收。工程质量检 验表可按本标准附录E进行填写。
5.7.2发热线缆系统检查和验收应包括下列内容:
】1发热线缆、温控及计量设备、绝热材料等的质量: 2原始工作面、填充层、面层、隔离层、绝热层、防潮层 均热层和伸缩缝等施工质量; 3隐蔽前、后发热线缆标称电阻和绝缘电阻检测:
6试运转、调试及工程验收
6.1.1碳纤维发热线缆地面辐射供暖系统未经调试,不得投人 运行使用。 6.1.2碳纤维发热线缆地面辐射供暖系统的试运行调试,应在施 工完毕且养护期满后,且具备正常供暖和供电的条件下,由施 工单位在建设单位配合下进行。 6.1.3调试与试运行,应在施工完毕的第一个采暖季前完成 6.1.4碳纤维发热线缆地面辐射供暖系统的通电试运行,必须在 面层完全自然干燥后(填充层施工完成至少21d之后)进行。 6.1.5碳纤维发热线缆地面辐射供暖系统初始通电加热时,应 控制室温平缓上升,直至达到设计要求 6.1.6碳纤维发热线缆地面辐射供暖系统调试完成后,宜对下列 性能参数进行检测,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辐射体表面平均温度满足本标准第4.1.3条的规定; 2室内空气温度满足设计要求。 6.1.7碳纤维发热线缆地面辐射供暖系统室内空气温度检测应 符合下列规定: 1宜以房间中央离地0.75m高处空气温度作为评价依据: 2温度测量系统准确度应为0.2℃
6.2.1工程验收应在碳纤维发热线缆地面辐射供暖系统性能检 测合格后进行。
6.2.2碳纤维发热线缆地面辐射供暖工程验收时,应检查验收
料,并应包括下列文件及记录: 1图纸会审记录、设计变更通知书和竣工图 2主要设备、材料、成品、半成品和仪表的出厂合格证明及 进场检(试)验报告: 3隐蔽工程检查验收记录: 4系统调试运转记录; 5综合效果检验验收记录。
附录 A 碳纤维发热线缆的布线方式及等电位 联结示意
附录A 碳纤维发热线缆的布线方式及等电位 联结示意
附录B辐射供暖地面构造图示
录 B辐射供暖地面构造
附图B.0.1混凝土填充式发热线缆供暖地面构造
附录 D碳纤维发热线缆的电气和机械性能
安全阀标准附表D.0.1碳纤维发热线缆的电气和机械性能要求
附表E.0.2工程竣工验收单
附表E.0.2工程竣工验收单
为便于在执行本标准条文时区别对待,对要求严格程度不 同的用词说明如下: 1表示很严格,非这样做不可的用词: 正面词采用“必须”,反面词采用“严禁”。 2表示严格,在正常情况下均应这样做的用词: 正面词采用“应”,反面词采用“不应”或“不得”。 3表示允许稍有选择,在条件许可时,首先应这样做的用 词: 正面词采用“宜”,反面词采用“不宜”
为便于在执行本标准条文时区别对待,对要求严格程度不 司的用词说明如下: 1表示很严格,非这样做不可的用词: 正面词采用“必须”,反面词采用“严禁”。 2表示严格,在正常情况下均应这样做的用词: 正面词采用“应”,反面词采用“不应”或“不得”。 3表示允许稍有选择,在条件许可时,首先应这样做的用 词: 正面词采用“宜”,反面词采用“不宜”
光伏发电标准规范范本1 《民用建筑供暖通风及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50736 2 《住宅设计规范》GB50096 3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GB 50016 4 《低压配电设计规范》 GB 50054 5 刘览 《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JGJ16 6 《民用建筑隔声设计规范》 》GBJ118 7 《绝热用模塑聚苯乙烯泡沫塑料》 GB/T10801.1 8 《绝热用挤塑聚苯乙烯泡沫塑料》 GB/T 10801.2 9 《硬质泡沫塑料压缩性能的测定》GB/T8813 10 《家用和类似用途电自动控制器、温度敏感控制器的特殊 要求》GB14536.10 11 《电气装置安装工程低压电器施工及验收规范》》GB 50254 V 12 《建筑地面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9 13 《通风与空调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GB50243 14 《建筑节能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411 15 《建筑工程质量验收统一标准》GB50300 16 《建筑电气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303 17 《地面辐射供暖技术标准》JGJ142 18 《建筑用碳纤维发热线》JG/T538
....- 供暖标准
- 相关专题: 供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