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J61/T 163-2019 绿色生态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评价标准(试行)
- 文档部分内容预览:
3.1.1绿色生态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评价应以城市规划用地
3.1.1绿色生态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评价应以城市规划用地范 围内大中型、综合性地下空间为评价对象,并明确地下空间控制 线。
1按以人为本、环境友好、资源节约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已 编制完成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规划设计并通过审查、项目施工图设 计已完成; 2已编制完成属于绿色生态城区范围内的具有交通、商业 公共服务、绿地广场等其中某几项使用功能且满足一定规模的地 下空间的规划设计并通过审查、项目施工图设计已完成; 3对于城市更新区域、工业用地转型区域、城中村改造区 或,编制完成具有交通、商业、娱乐等其中一项或多项使用功能且 满足一定规模的地下空间的规划设计并通过审查、项目施工图设 计已完成。
1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规划设计方案全部实施完成、通过峻 工验收并至少投入使用一年; 2具备涵盖绿色生态地下空间主要实施运管数据的监测或
申报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情况进行经济技术分析,合理确定绿色生 态定位,对相关规划采用的绿色生态技术、成果进行系统总结别墅标准规范范本,并 根据本标准要求,提交规划、设计、实施、运管等申报文件。
3.1.6评价机构应按本标准的有关要求,对申请评价方提交的
报告、文件进行审查,并进行现场考察和公众调查,确定评价等 级,出具评价报告。
.2.1球色生态地下空间评价指标体系应包括地利用与鉴间 分层、环境可持续、资源利用与节约、健康与舒适、联通、安全与防 灾、人文、智慧与管理等8类指标,每类指标均包括控制项和评分 项,每类指标的评分项总分应为100分。为鼓励绿色生态地下空 的技术创新,评价指标体系还统一设置技术创新项作为加分 项。
3.2.2控制项的评定结果应为满足或不满足。评分项的评定
果应为根据条款规定确定得分或不得分。技术创新项的评定 果应为某得分值或不得分
Q5、Q6、Q7、Q8,应按参评地下空间的评分项实际得分值除以适用 于该地下空间的评分项总分值再乘以100分计算。
表3.2.5绿色生态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分项指标权重
3.2.6绿色生态地下空间评价应按总得分确定等级。绿色生态 地下空间升发利用评价结果应分为一星级、二星级、三星级3个 星级。3个等级的绿色生态地下空间均应满足本标准所有控制项 的要求,且每类指标的评分项得分不应小于40分。当绿色生态 地下空间总得分分别达到50分、60分、80分时,绿色生态地下空 间评价等级分别为一星级、二星级、三星级
4.1.1地下空间开发建设的工程选址应避开不良地质条件 段,当无法避开时,应采取相应的工程技术措施确保开发建设安 全。
4.1.2地下空间选址和规划建设应符合所在地国土空间规划 城乡规划和各类保护区的控制要求,并划定地下空间控制线。 4.1.3地下空间规划应注重功能的复合性,并遵循可持续发展 理念。
4.1.3地下空间规划应注重功能的复合性,并遵循可持
4.2.1 地下空间工程的选址
4.2.1 地下空间工程的选址,直任地质条件较均习而优良地 水位较深且土层较厚的地段,评价总分值为8分,并按下列规则 评分: 1在地质条件较均匀而优良、地下水位较深且土层较厚的 地段选址,得8分; 2在地质条件脆弱、地下水位较浅、土层较浅地段选址,但 采用相应工程技术措施保障地下空间的开发建设,得6分。 间物重
合理、开发有序的地下空间规划,评价总分值为12分,并按下列 规则分别评分并累计:
发,得4分; 2合理规划布局依托轨道交通换乘枢纽的城市地下空间 得4分; 3制定地下空间开发时序规划,得4分。
与通风廊道的改善,评价总分值为12分,并按下列规则分别评 并累计:
1规划中小型城市绿地,得3分;规划天型城市绿地,并 合城市上风向形成城市通风廊道,得6分; 2结合现状地形地貌进行规划设计,得6 分
4.2.5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应注重地下空间功能的复合性,评
和展览展示等功能中的一项,得2分;有二到三项,得5分;大于 三项,得6分; 3地上空间为建(构)筑物,且地下空间具有交通、商业、文 化、娱乐、教育和展览展示功能中的一项,得2分;有二到三项,得 4 分:大于三项,得6 分。
4.2.7地下空间风貌特色、空间形态、公共空间、环境品
识系统等应与周边地面空间相协调,并符合城市设计要求,评价 总分值为6分,并按下列规则评分: 1编制完成城市重点地区相应地下空间城市设计相关文 件,得6分; 2编制完成城市其他地区相应地下空间城市设计相关文 件,得3分。
4.2.8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宜为城市的后续发展预留升级改造空 间和缓冲地带,评价总分值为4分,并按下列规则分别评分并累 计: 1预留地下空间结构以外的外部空间,得2分: 2预留地下空间结构以内的建筑空间及安装设施空间,得2
间和缓冲地带,评价总分值为4分,并按下列规则分别评分并募 计:
1预留地下空间结构以外的外部空间,得2分; 2预留地下空间结构以内的建筑空间及安装设施空间,得2 分。
5.1.1应制定地下空间开发区域内地形地貌、生物多样性
5.1.1应制定地下空间开发区域内地形地貌、生物多样性等目 然生境的管理措施和指标。 5.1.2应制定环境空气、水、噪声与振动、土壤等环境质量控制 措施和指标。
5.1.5地下空间内部环境的温度、相对湿度、新风量等设计
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 GB 50736 的规定
5.1.6地下空间内部环境空气中的甲醛、氨、苯系物、总挥发收
有机物(TVOCs)和等污染物浓度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 筑工程室内环境污染控制规范》GB50325中的有关规定
5.2.1地下空间开发区域内无土壤污染,评价分值为12分,并
5.2.1地下空间开发区域内无土壤污染,评价分值为12分,并 按下列规则评分: 1规划设计阶段,完成土壤污染环境调查评估.得6分:又 存在污染土壤制定治理方案或无污染土壤,得12分; 2实施运管阶段,完成土壤治理并达标,或无土壤污染,得 12分。
地下空间切能分区、鉴向分层和平面布同应充分考虑雨 水就地下渗、滞蓄和再利用,评价总分值为18分,并按下列规则 分别评分并累计: 1预留雨水下渗通道和空间,得6分; 2合理设置绿色雨水基础设施,得6分: 3采取其它有效措施组织雨水就地下渗、滞蓄和再利用,得 6分。
满足上层植被生长需求,评价总分值为6分,并按下列规则评分: 1预留覆土深度满足植物的基本生存需求,乔木大于1.2m 灌木大于0.5m,草坪大于0.3m,得3分;
2预留覆土深度满足植物生长的发展需求,乔木大于3.0m, 灌木大于1.5m,草坪大于0.6m.得6分。
2预留覆土深度满足植物生长的发展需求,乔木大于3.0m, 灌木大于1.5m,草坪大于0.6m,得6分。 5.2.5合理选择地下空间绿化方式,配置绿色植物,评价总分值 为12分,并按下列规则分别评分并累计: 1采用两种及以上的生态绿化系统技术,得6分; 2因地制宜采用乔、灌、藤、草相结合的复层绿化,得6分。 5.2.6地下空间无排放超标的大气污染源,评价总分值为12 分,并按下列规则分别评分并累计: 1饮食业油烟、锅炉大气污染物等的排放符合国家现行相 关标准的规定,得6分: 2地下车库具有汽车尾气收集净化处理设施并正常运行 得6分。
灌木大于1.5m,草坪大于0.6m得6分。
为12分,并按下列规则分别评分并累计:
1采用两种及以上的生态绿化系统技术,得6分; 2 因地制宜采用、灌、藤、草相结合的复层绿化,得6分。 5.2.6 地下空间无排放超标的大气污染源,评价总分值为
5.2.7采取有效措施充分利用天然光,评价总分值为12分,并 按下列规则分别评分并累计: 1地下空间平均采光系数不小于0.5%的面积与首层地下 空间面积的比例达到10%以上,得6分; 2有合理的眩光控制措施,得6分。 5.2.8地下空间中人员密度较高且随时间变化大的区域设置室 内空气质量监控系统,评价总分值为16分,并按下列规则分别评 分并累计: 1对室内的二氧化碳浓度进行数据采集、分析,并与通风系 统联动,得6分; 2对室内的甲醛、PM10、氨、苯、TVOCs等空气污染物进行监 控,超标实时报警,并与通风系统联动,得10分。
5.2.7采取有效措施充分利用天然光.评价总分值之
内空气质量监控系统,评价总分值为16分,并按下列规则分别 分并累计: 1对室内的二氧化碳浓度进行数据采集、分析,并与通风系 统联动,得6分; 2对室内的甲醛、PM10、氨、苯、TVOCs等空气污染物进行监 控,超标实时报警,并与通风系统联动,得10分。
6.1.3冷热源、输配系统和照明等各部分能耗应进行独立
6.1.4不应采用电直接加热设备作为供暖空调系统的供暖热 和空气加湿热源。
6.1.5精细划分地下空间供暖、空调区域,并对供暖、空调系
进行分区控制,且空调冷源的部分负荷性能符合现行国家标准 《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的规定,
控制措施。 6.1.7地下空间内部环境各区域的照明功率密度值不应高于理 行国家标准《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50034规定的现行值。
6.1.8建立水资源优化利用制原
1采取用水安全和水质保障措施,各类水质应符合现行相 关国家标准的要求; 2采取有效措施避免管网漏损: 3给水系统无超压出流现象,用水点供水压力不大于 0.20MPa,且不小于用水器具要求的最低工作压力。
6.1.9应采取以下措施节约水资
1采用节水器具和设备; 2按使用用途、付费及管理的要求,分别设置用水计量装置 并正常运行。 65.1.10建筑材料的选择应符合以下要求: 1建筑材料中天然放射性核素应符合《建筑材料放射性核 素限量》GB6566的相关规定; 2不得采用国家和陕西省禁止和限制使用的建筑材料及制 品; 3现浇混凝土应采用预拌混凝土,建筑砂浆应采用预拌砂 浆; 4混凝土结构中梁、柱纵向受力普通钢筋应采用不低于 400MPa级的热轧带肋钢筋
6.2.1地下空间围护结构热工性能比国家现行相关节能设计标 准规定提高幅度达到5%,得2分;达到10%,得4分。 6.2.2供暖空调系统的冷、热源机组效能均优于现行国家标准 《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的规定以及现行有关国家标 准能效限定值的要求,评价总分值为8分,按表6.2.2的规则评 分。
6.2.3采取有效措施降低供暖空调系统的输配及末端系统育
1通风空调系统风机的单位风量耗功率比现行国家标准 《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的规定值低20%,得2分; 2集中供暖系统水循环泵的耗电输热比、空调冷热水系统
循环水泵的耗电输冷(热)比比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供暖通风 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50736规定值低20%,得2分。
表6.2.2冷、热源机组能效提升幅度评分规则
6.2.4采取各种技术措施降低地下空间各类建筑的能耗,评价 总分值为8分。地下空间各类建筑的能耗比现行有关建筑节能 标准降低10%,得4分;降低20%,得8分。 6.2.5地下空间内部环境各区域的照明功率密度值达到现行国
家标准《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50034中规定的目标值,评价分 值为4分。
规则分别评分并累计: 1三相配电变压器满足现行国家标准《三相配电变压器能 效限定值及能效等级》GB20052的节能评价值要求,得2分: 2水泵、风机等设备,及其它电气装置满足相关现行国家标 准的节能评价值要求,得2分。 6.2.7合理采用节能控制措施,评价总分值为6分,并按下列规 则分别评分并累计: 1地下空间人工照明随天然光照度、使用时间及空间功能 自动调节,得2分; 2垂直电梯或提升设备应采取程序群控或集中调控、变频 调速或能量回馈、储存等节能措施,自动扶梯、自动人行道应采用 变频感应启动、空载停运或低速运转等节能控制措施,得2分; 2具有高次谐波抑制和治理的措施,使供配电系统的谐波 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电能质量、公共电网谐波》GB/T14549及相 关标准的要求,得2分。
6.2.8合理利用可再生能源,评价总分值为6分。可再生能沁
6.2.8合理利用可再生能源,评价总分值为6分。可再生能源 更用量占总能耗的比例达到5%,得2分;达到10%,得4分;达到 20%,得6分。
6.2.9地下空间各类建筑平均日用水量满足国家标准《民用建 筑节水设计标准》GB50555中的节水用水定额的要求,评价总分 值为6分,达到节水用水定额的上限值的要求,得2分;达到上限 值与下限值的平均值要求,得4分;达到下限值的要求,得6分
分,并按下列规则评分: 1全部卫生器具的用水效率等级达到2级,得2分; 250%以上卫生器具的用水效率等级达到1级且其它卫生 器具用水效率达到2级,得4分: 3全部卫生器具的用水效率等级达到1级,得6分。 6.2.11绿化灌溉采用节水灌溉方式,评价总分值为4分,并按 下列规则评分: 1采用节水灌溉系统,得2分: 2在采用节水灌溉系统的基础上,设置土壤湿度感应器、雨 天关闭装置等节水控制措施,或种植无需永久灌溉植物,得4分。 6.2.12空调设备或系统采用节水冷却技术,评价分值为4分 并按下列规则评分: 1循环冷却水系统设置水处理设施;采用加大集水盘、设置 平衡管或平衡水箱的方式,避免冷却水泵停泵时冷却水溢出,得2 分;冷却塔的蒸发耗水量占冷却水补水量的比例不低于80%,得 2分; 2采用无蒸发耗水量的冷却技术,得4分。 6.2.13合理利用非传统水资源,评价分值为8分,并按下列规 评分
Ⅲ材料资源利用与节材
列规则评分并累计: 1预制部品部件占同类部品部件用量比例达到35%以上的 部品种类,达到1种,得1分;达到2种,得2分;达到3种及以上 得3分; 2工业化内装部品占同类部品用量比例达到50%以上的部 品种类,达到1种,得1分;达到2种,得2分;达到3种及以上,得 3分。
6.2.15合理应用绿色建材及本地建材,评价总分值为11分,
1应用符合绿色建材定义和基本要求的建材产品比例不低 于30%,得2分,不低于50%,得4分; 2应用获得绿色建材评价标识的建材产品比例不低于 30%,得4分; 3应用本地建材的重量占建筑材料总重量的比例不低于 60%,得2分,不低于90%,得3分。 6.2.16地下空间各类公共建筑中可再利用材料和可再循环材 料用量比例达到10%,得2分;达到15%,得4分。 6.2.17合理采用耐久性好的建筑材料,评价总分值为4分,并 按下列规则评分: 1耐久性材料占同类建筑材料比例不低于60%,得2分; 2耐久性材料占同类建筑材料比例不低于90%,得4分。 6.2.18使用以废弃物为原料生产的建筑材料,评价总分值为3 分,并按下列规则评分: 1选用一种以废弃物为原料生产的建简材料,且其用量占
同类建材的用量比例不低于50%,得3分: 2采用两种及以上以废弃物为原料生产的建筑材料,且其 用量占同类建材的用量比例不低于30%,得3分。
7.1.1地下空间内部环境的设计和控制应符合国家及行业各类 标准的强制性要求,并在运行阶段定期进行检查和调控 7.1.2应制定合理的地下空间无障碍设施规划,设立引导标志, 并制定系统、规范的管理制度。 7.1.3通过地下空间节点设计采用色彩标志物绿植与水景
并制定系统、规范的管理制度。 7.1.3通过地下空间节点设计,采用色彩、标志物、绿植与水景 城市家具等,形成良好的心理氛围
7.1.3通过地下空间节点设计,采用色彩、标志物、绿植与水景
城市家具等,形成良好的心理氛围。
7.2.1应提高人们在地下空间活动的视觉舒适度,评价总分值 为20分,并按下列规则分别评分并累计: 1根据现状地形进行地下空间大然采光方式的设计,得3 分;采用大窗实现大然采光,得3分;采用侧窗实现大然采光,并 巴室外景观弓入地下空间,得5分;采用导管、孔道等将天然光弓 人地下空间,得2分; 2对不同功能的地下空间进行光源色温的合理选择,商业 服务功能光源色温3300~5300k,得2分;其他功能色温5300k以 上,得2分; 3合理设计照明方式,得3分。 7.2.2应具有良好的觉环境与空气质量,评价总分值为20 分,并按下列规则分别评分并累计:
7.2.4应具有良好的声舒适度,评价总分值为20分,并按下列 规则分别评分并累计: 1功能分区规划合理,得5分; 2地下空间的噪声值按表7.2.4得分;
4地下主要功能空间噪声级评分规贝
3合理设计不同功能空间的混响时间,混响时间在2s之内, 得5分;混响时间在2~4s之内,得3分; 4合理设计地下空间声景,有效提升声环境品质,得5分。 7.2.5应具有良好的特殊人群使用舒适度,符合现行国家标准 《无障碍设计规范》GB50763的规定,评价总分值为20分,并按 下列规则分别评分并累计: 1地下空间主要出入口设置无障碍电梯或轮椅坡道,得1 分;通过按钮或感应装置设置自动升闭的无障碍门,得2分; 2主要出入口、主要交通节点及人群容易聚集的空间,设置 三种及以上供视觉障碍者使用的信息无障碍设施,得1分;设置 三种及以上供听力障碍者需要的信息无障碍设施,得1分;设置 四种及以上供公众使用的信息无障碍设施,得1分; 3主要室内通道为无障碍通道,得1分;供公众使用的室内 楼梯为无障碍楼梯,得1分;供公众使用的室内电梯为无障碍电 梯,得1分; 4主要人流聚集空间设置可放置轮椅的无障碍休息区,得1 分:设置供导盲犬休息的设施,得1分:设置休息座椅,得1分: 5在每处男、女公厕内设无障碍厕位,得1分;在每处男、女 公厕附近,设置无障碍厕所,得1分;设置育婴室,得1分; 6具有公共服务、商业服务功能的地下空间,在服务窗口设 置低位服务设施,得1分; 7地下公共停车场(库)设置不少于停车数量2%的无障碍 机动车停车位,得2分,设置停车数量1%的无障碍机动车停车 立,得1分;设置无障碍通道、无障碍电梯或轮椅坡道衔接地下公 共停车场(库)与地面层或公共地下空间,得1分;制定管理措施 防止无障碍机动车停车位被侵占,得1分
8.1.1应建立相对独立、完整的地下空间和地面空间的联通系 统,促进交通绿色化发展。 8.1.2地下空间各功能分区之间应具备完善的联通系统,并采 取有效的管理措施。
8.1.3机动车出人口不应对地面交通造成严重王扰,
8.2.1实现轨道交通站点、城市地下综合体与周边地下空
8.2.1实现轨道交通站点、城市地下综合体与周边地下空间的 联通,评价总分值为20分,并按下列规则分别评分并累计: 1轨道交通与周边地下空间的内部联系强度小于0.1,得5 分;内部联系强度介于0.1~0.5得8分;大于0.5,得10分: 2城市地下综合体与周边地下空间的内部联系强度小于 0.1,得5分;内部联系强度介于0.1~0.5,得8分;大于0.5,得 10分。
8.2.2建立人性化步行系统,实现不同功能类型地下公共空
1采用功能单一的步行系统联通地下公共空间,得10分: 2采用功能复合的步行系统联通地下公共空间,得15分。 8.2.3实现地下综合交通枢纽与地上、地下的相互联通,评价总 分值为20分,并按下列规则分别评分并累计:
1形成便捷的、可选择使用不同交通工具的地下综合交通 枢纽区域,设置换乘(P+R)停车场,得5分设置出租车专用临 时停车位或停车区域,得5分;合理设置非机动车停车位,有序管 理共享单车、私人自行车和电动车,得5分;各种交通方式换乘距 离不大于500米,得2分: 2与具备其它功能的地上、地下建筑联通,形成功能多元化 的城市地下综合体,得3分。
理共享单车、私人自行车和电动车,得5分;各种交通方式换乘距 离不大于500米得2分: 2与具备其它功能的地上、地下建筑联通,形成功能多元化 的城市地下综合体,得3分。 8.2.4实现城市地下综合体与地上的相互联通,评价总分值为 20分,并按下列规则分别评分并累计: 1采用连续、安全、便捷的步行系统,实现城市地下综合体 与城市广场、绿地相联通,得5分;实现城市地下综合体与地面建 筑相联通,得5分; 2采用低碳、便捷、高效的车行系统,实现城市地下综合体 与城市道路相联通,得5分;采用连续、安全、便捷的自行车系统, 得5分。
的城市地下综合体,得3分。 8.2.4实现城市地下综合体与地上的相互联通,评价总分值为 20分,并按下列规则分别评分并累计: 1采用连续、安全、便捷的步行系统,实现城市地下综合体 与城市广场、绿地相联通,得5分;实现城市地下综合体与地面建 筑相联通,得5分; 2采用低碳、便捷、高效的车行系统,实现城市地下综合体 与城市道路相联通,得5分;采用连续、安全、便捷的自行车系统 得5分。 8.2.5根据地下交通空间的联通,实现地上地下空间一体化,评 价总分值为15分,并按下列规则评分: 1实现轨道交通站点自身空间的地上地下一体化,得5分; 2实现轨道交通站点自身空间以及外围空间的地上地下 本化,得10分; 3实现轨道交通站点自身空间、外围空间以及更大范围的 城市空间的地上地下一体化,得15分。 8.2.6建立综合管廊与沿线开发建设地块在水平和垂直方向上 的联通,并制定有效的管理措施,评价总分值为10分,并按下列 规则分别评分并累计: 1综合管廊人员出入口设置在靠近方便交通运输的地方
8.2.4实现城市地下综合体与地上的相互联通,评价总分值
1采用连续、安全、便捷的步行系统,实现城市地下综合体 与城市广场、绿地相联通,得5分;实现城市地下综合体与地面建 筑相联通,得5分; 2采用低碳、便捷、高效的车行系统,实现城市地下综合位 与城市道路相联通,得5分;采用连续、安全、便捷的自行车系统 得5分。
价总分值为15分,并按下列规则评分: 1实现轨道交通站点自身空间的地上地下一体化,得5分; 2实现轨道交通站点自身空间以及外围空间的地上地下一 本化,得10分; 3实现轨道交通站点自身空间、外围空间以及更大范围的 成市空间的地上地下一体化,得15分。 8.2.6建立综合管廊与沿线开发建设地块在水平和垂直方向上 的联通,并制定有效的管理措施,评价总分值为10分,并按下列 规则分别评分并累计: 1综合管廊人员出入口设置在靠近方便交通运输的地方 得3分;与逃生口、吊装口、进风口结合设置,且不少于2个,得2
分; 2综合管廊作为应急疏散通道与周边地块的地下空间相取 通,得3分;实现兼顾人防的综合管廊设计,得2分。
9.1.1应制定地下空间防火、防洪防涝、抗震以及其它人为意
9.1.1应制定地下空间防火、防洪防涝、抗震以及其它人为意 灾害综合防治规划,并符合国家及地方消防、防洪抗震相关标 和规范的要求。
9.1.2地下空间开发建设前应进行工程勘察,确保工
9.1.2地下空间开发建设前应进行工程勘察,确保工程建筑物 的安全稳定。
9.1.3地下空间开发利用不应产生次生灾害,应采取有效措施
9.1.4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应采取有效措施避免对周边地下建
道交通及地面交通所产生振动对地下建筑结构安全、人群身心 康、精密仪器运行造成的不利影响,并将其控制在安全范围内
9.1.6湿陷性黄土场地的地下空间,基础、地基处理措施及防
应急疏散水平,采取有效措施规避踩踏事件发生并保障应急处置 得以实施。
时、有效的进行通风、排烟
时、有效的进行通风、排烟。
时、有效的进行通风、排烟。
.2.1制定综合防灭规划,两失发灭 难、应急保障救护、应急物资储备和应急指挥的要求,评价总分值 为18分,并按下列规则分别评分并累计: 1合理规划布局应对突发灾害的避难场所、应急道路系统 及疏散通道,得8分; 2合理规划布局应急避难弓引导标识系统,得5分; 3合理规划布局防灾救灾指挥场所、应急物资储备场所以 及医用急救设施或设备,得5分。 9.2.2采取有效措施防治不良地质作用和地质灾害,评价分值 为10分,并按下列规则分别评分: 1场地无不良地质作用和地质灾害,建设场地稳定,适宜地 下空间工程建设,得10分; 2场地有不良地质作用和地质灾害,经采取有效的工程防 冶措施后,场地稳定,适宜地下空间工程建设,得7分。 9.2.3配备火灾、洪涝灾害、毒气灾害应急救援器材设施,并定 期检测和更换,评价总分值为12分,并按下列规则分别评分并累 计: 1配备符合要求的火灾应急救援器材、设施,并定期检测和 更换,得4分; 2配备符合要求的洪涝灾害应急救援器材、设施,并定期检 测和更换,得4分; 3配备符合要求的毒气灾害应急救援器材、设施,并定期检 测和更换,得4分。
统,实行灾害监管,评价总分值为20分,并按下列规则分别评分 并累计: 1具有应急指挥调度系统,能接受基层报警,实现应急指 挥,得5分; 2其有事件预警蔬散系统,遇到紧急情况能对公众发出警 报、广播告知、播报灾情信息以及指示疏散,得5分: 3具有灾害监管控制系统,能对火灾自动报警、水消防、消 防排烟、通风、人员应急疏散指示、应急照明等相关系统实现定期 检测、维护和动态监测,灾害发生时保证上述系统运转良好,得5 分; 4系统平台应与所在区域的相应平台实现对接,得5分。 9.2.5建立地下空间公共安全保障管理机制,评价总分值为16 分,并按下列规则分别评分并累计: 1具有安全指挥制度,包括:机构设置、人员配置、班组管 理,得2分; 2具有安全保障制度,包括:安全生产控制指标、安全投入 保障制度、安全奖惩制度,得2分; 3具有安全排查制度,包括:事故隐患的清查、治理、监控 安全检查制度的制定与落实,得2分; 4具有安全监控制度,包括:实时监控措施,设备与人员配 备,得2分; 5具有安全救援制度,包括:应急预案启动与实施,各救援 力量的职责,得2分; 6具有安全培训制度,包括:安全培训制度、各种人员的安 全培训,得2分; 7具有安全信息制度,包括:信息交流机构、意见反馈、意见 处理.得2分:
统住宅楼标准规范范本,实行灾害监管,评价总分值为20分,并按下列规则分别评分 并累计: 1具有应急指挥调度系统,能接受基层报警,实现应急指 挥,得5分; 2其有事件预警蔬散系统,遇到紧急情况能对公众发出警 报、广播告知、播报灾情信息以及指示疏散,得5分: 3具有灾害监管控制系统.能对火灾自动报警、水消防、消 防排烟、通风、人员应急疏散指示、应急照明等相关系统实现定期 检测、维护和动态监测,灾害发生时保证上述系统运转良好,得5 分; 4系统平台应与所在区域的相应平台实现对接,得5分。 025一建立地下宝间公共宏全保陪悠珊制评价首分估为1
9.2.7采取措施提高地下空间建筑结构、构造及空间功能上的
1按100年进行耐久性设计,得2分;按120年进行耐久性 没计,得4分;按150年进行耐久性设计,得8分: 2建立地下空间结构耐久信息模型和监测系统,实现对结 沟劣化影响因素和程度的监控及预测报警,得4分: 3采取提升建筑适变性的措施,采取通用开放、灵活可变的 更用空间设计,或采取建筑使用功能可变措施,同时采用与建筑 功能和空间变化相适应的设备设施布置方式或控制方式,得4 分。
10.2.1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过程中,公众参与的组织形式和参与 机构应实现多样化,评价分值为8分,并按下列规则分别评分并 累计: 1公众参与组织形式达两种,得2分;达四种,得4分; 2公众参与机构类型达两种,得2分;达四种,得4分。 10.2.2开展地下空间使用满意度调查,且根据调查结果制定并 落实改进措施,评价总分值为7分。满意率达80%以上,得5分 达到90%以上,得7分。 10.2.3设置公共服务设施并实现免费开放使用,评价总分值为 8分。免费升放率达60%,得5分;达80%,得7分;达90%,得8 分。
并按下列规则分别评分并累计: 1采用开敬性设计,得2分; 2具有明显标识性,得2分; 3结合广场、绿化进行设计,得2分: 4具有两种辅助性设施,得1分;具有三种及以上,得2分; 5具有方位图示和导向标识提示,得2分。 10.2.5地下休憩空间、停车空间设计人性化,评价总分值为10 分,并按下列规则分别评分并累计: 1休憩空间提供休息座椅,得2分:休憩空间附近设置两种 以上的功能场所,得2分; 2停车空间设置智能导向系统,得2分;依托新技术新方法 实现收费模式的简洁高效,得2分;其有三种及以上停车场配套 服务功能,得2分。 10.2.6具有服务特殊群体的人性化设施,评价总分值为9分 并按下列规则分别评分并累计: 1具有游乐中心、看管中心等儿童友好型设施,设置一种得 4分,两种及以上得6分; 2为外国人设置国际通用标识系统、双语电子导引系统等 服务设施,设置一种得2分,两种及以上得3分。 10.2.7地下公共空间应配建育婴室,评价总分为8分,并按下 列规则分别评分并累计: 1母婴经常停留的地下空间,设置面积不小于6m的育婴 室,得2分; 2用地面积不小于2万m的下沉式开地下公共空间,设 置面积不小于6m的独立育婴室,得2分;沿步行路径每0.5~ 1km设置1处,得2分; 3每5000m~建筑面积或日客流量每超过1万人次的地下
公共空间,设置1处面积不少于10m的独立育婴室,得2分。
钢筋工程10.2.8合理保护历史建筑、保存区域环境风貌特色
理保护历史建巩、保存区域环境貌特色,评价息力 值为10分,并按下列规则分别评分并累计: 1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未对历史建筑造成不利影响,得4分; 2地下空间开发利用与区域环境风貌特色相协调,未造成 不利影响,得4分: 3就地保护展示地下遗迹、文物,形成富有特色的地下空间 文化氛围,得2分。 10.2.9历史遗存富集区域的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有利于改善区 域的交通、市政和公共服务等基础设施,评价总分值为6分,并按 下列规则分别评分并累计: 1规划建设两种地下交通系统,得1分,三种及以上,得2 分; 2将两种及以上市政设施转入地下,得1分,建设地下综合 管廊,得2分; 3地下公共和商业设施对历史遗存富集区域的地面城市功 能,具有补充和完善作用,得2分。 10.2.10地下空间规划设计和开发利用有利于传承历史文脉 本现地域特色,有利于当地特色文化的展示和宣传,评价总分值 为8分,并按下列规则分别评分并累计: 1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利于继承和发扬历史文明、传统文化 得4分; 2地下空间开发利用与地域文化、传统民俗相协调,得4 分。
....- 相关专题: 地下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