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45/T 2127-2020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线路结构监测技术规范.pdf
- 文档部分内容预览:
DB45/T21272020
表3长期监测频率表(续》
5.5.2当遇到下列情况时信息安全技术标准规范范本,应提高监测和巡查频率:
符合5.1.3规定的特殊地段; 监测数据异常、变化速率较大或达到预警标准; 城市轨道交通结构出现裂缝、渗漏水等结构病害情况时; 其它需要增加监测频率的特殊情况
5.6.1在开展长期监测的同时,应对结构及监测点进行巡查,巡查频率与现场监测频率一致。 5. 6. 2结构的现场巡查内容见表 4。
6专项监测内容及要求
6专项监测内容及要求
DB45/T21272020
5级,划分标准遵照附录B的规定执行。
6.1.3遇到以下情况应开展专项监测
DB45/T 21272020
表5安全保护专项监测对象及项目(续)
专项监测的基准点除应符合GB50911的规定外,还应符合以下规定: 基准点应设置在受影响范围外的稳定地段; 竖向位移基准点数量不得少于3个,水平位移基准点数量不得少于4个; 高程控制网宜布设成附合水准路线或闭合水准路线形式,平面控制网宜布设成附合导线
6.4.1监测点的布设应结合轨道交通结构自身特点、外部作业影响等级、轨道交通结构安全保 工程经验等综合考虑。
车站、隧道结构竖向位移、水平位移、净空收敛监测点应按监测断面布设,监测断面间距宜 2m~20m;竖向位移、水平位移在两侧边墙各布设1个测点,净空收敛竖向和水平向至少各 设一条测线:
DB45/T 21272020
床结构整同位移在道床两测各布设1个测点: 结构变形缝差异沉降和开合度监测点应布设于结构变形缝两侧; 裂缝监测应选取有代表性部位的裂缝进行监测,监测点宜在裂缝的最宽处及裂缝首、末端按组 布设; 轨道静态几何形位监测点的布设应按运营单位维修、养护要求等进行确定 无缝线路钢轨位移监测,当线路长度<150m时,应在监测范围两端每条钢轨各布设1个监测 点;当线路长度>150m时,应在监测范围内每隔150m每条钢轨各布设1个监测点。
蓝测数据开开 一巡查发现异常, 6.5.3外部作业停工期间且监测数据相对稳定时可以适当调整监测频率 但在外部作业停工后和复工 前应分别进行一次监测。 6.5.4外部作业施工完成后应继续开展延续监测,监测频率应根据监测数据变化情况逐步调整,不宜 低于1次/1季度,监测方式可视监测频率调整情况由自动化监测转为人工监测,变形趋于稳定时,可 结束监测工作
3.6.1在开展专项监测的同时宜对结构及监测点进行巡查。 6.6.2专项监测应在外部作业开工前进行初始巡查,在施工过程中进行过程巡查,完工后进行工后巡 查。并结合影像数据做好相应记录。
专项监测现场巡查内容见
DB45/T 21272020
7.1.1监测方法的选择应根据线路结构形式、工程特点、地质与环境条件、监测对象和监测 点、外部作业影响等级、设计要求、精度要求和当地工程经验综合确定。 7.1.2监测精度应根据监测项目、工程要求、受力或变形特征分析的要求以及国家现行有关 综合确定。
投入使用的监测仪器、设备和元器件应符合下
监测仪器、设备和元器件应满足监测项目要求的精度和量程,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监测仪器和设备应定期进行检定或校准,元器件应在使用前进行标定,标定记录应齐全; 监测过程中应定期进行监测仪器的核查、比对,设备的维护、保养,以及监测元器件的检查 7.1.4监测点埋设完成并稳定后应及时采集监测初始值,至少连续独立进行3次观测,取其算术平均 直作为初始值, 7.1.5工程监测新技术、新方法的监测精度应满足要求,并应采用传统方法对其进行验证。
7.2.1竖向位移监测宜采用几何水准测量、电子测距三角高程测量、静力水准测量、三维激光扫描、 摄影测量等方法,监测精度及频率要求较高或其它特殊情况应采用自动化监测方法。 7.2.2竖向位移监测的技术要求和监测精度应符合GB50911的规定。 7.2.3采用几何水准测量方法进行竖向位移监测时,水准仪的标称精度应满足竖向位移监测等级的精 度要求,i角应≤10”,i角检校应符合GB50911的规定。 7.2.4采用静力水准系统测量方法进行竖向位移监测应符合下列规定: 一应根提监测精度、控制值、现场安装条件等要求选整租应精度和量程的静力水准佳感器 /
DB45/T21272020
观测高差较差<0.3mm; 静力水准线路宜布设成附合水准线路,一般由起算点、观测点、转点组成,当需要设置转点时, 宜采用多组串联方式构成观测路线; 测量装置的安装应保证与待监测结构部位的紧密连接,安装位置应在其量程中部附近,并完成 各个系统功能调试及参数设置工作; 应在气象、环境稳定的时段进行观测,在液体静止的状态下进行读数; 对静力水准测量的基准点应采用水准测量方法定期联测。
三维激光扫描宜采用固定设站的静态扫描方式或使用匀速控制的电力采集车移动扫描方式,用 于激光扫描监测的激光扫描仪,25m测程内的距离测量精度不得低于土2mm,数据采集速度宜 ≥100万点/s; 采用固定设站激光扫描仪法时,应根据隧道的内径、激光扫描仪的性能,计算测站间距,满足 点云分辨率的要求,采用切片计算收敛测量时,切片应垂直于隧道轴线,切片的里程计算精度 不得低于土5cm; 采用移动激光扫描法时,扫描螺旋线应垂直于结构中线,应根据分辨率要求,配置行进速度和
DB45/T 21272020
扫描参数,保证螺旋线间隔及每个螺旋线的相邻点间距满足点云分辨率的要求,移动扫描里程 方向的计算精度不得低于土5cm,宜采用里程计、惯导、里程标靶、RFID标靶、匀速控制装置 等方法提高里程方向的计算精度; 激光扫描监测期间应定期采用常规方法检测收敛测量值的正确性,激光扫描测量值与常规方法 测量值的校差的中误差宜≤4mm,激光扫描测量结果存在明显的常数差时,采用定期检测的结 果对激光扫描测量的结果进行修正; 激光扫描监测宜同步采集激光点云的反射率信息,利用反射率信息生成隧道内壁影像
7.5深层水平位移监测
7.5.1深层水平位移监测宜在桩(墙)体或土体中理设测斜管,采用测斜仪观测各深度的水平位移变 量。测斜仪系统精度不宜低于0.25mm/m,分辨率不宜低于0.02mm/500mm。测斜管宜采用PVC工程塑 科或铝合金管制成,管内应有两组相互垂直的纵向导槽。测斜管一对导槽的方向应与所需测量的位移方 保持一致。 7.5.2计算深层水平位移时,应确定固定起算点,起算点可设在测斜管的顶部或底部;当测斜管底部 未进入稳定岩土体或已发生位移时,应以管顶为起算点,并应测量管顶的平面坐标进行水平位移修正。 7.5.3深层水平位移监测应符合GB50911的规定。
7.5.1深层水平位移监测宜在桩(墙)体或土体中埋设测斜管,采用测斜仪观测各深) 量。测斜仪系统精度不宜低于0.25mm/m,分辨率不宜低于0.02mm/500mm。测斜管宜 料或铝合金管制成,管内应有两组相互垂直的纵向导槽。测斜管一对导槽的方向应与所 向保持一致。
2计算深层水平位移时,应确定固定起算点,起算点可设在测斜管的顶部或底部;当测斜管底 入稳定岩土体或已发生位移时,应以管顶为起算点,并应测量管顶的平面坐标进行水平位移修正 3深层水平位移监测应符合GB50911的规定。
7.6.1地下水位监测宜通过钻孔设置水位观测管,采用水位计进行量测
7.6.1地下水位监测宜通过钻孔设置水位观测管,采用水位计进行量测。 7.6.2地下水位监测应符合GB50911的规定
7.7.1挠度监测宜采用0.5”~1”级的全站仪进行三角高程测量;宜在监测对象上固定小棱镜,采用 中间设站、不量仪器高的前后视观测方法,通过观测监测点与后视点之间的高差变化量来推算监测对象 的挠度值。 7.7.2挠度监测的精度和周期应根据荷载情况并结合设计和施工要求确定。 7.7.3挠度监测应符合CB50982的规定。
7.8.1倾斜监测应根据现场观测条件,选用投点法、激光铅直仪法、垂准法、倾斜仪法、全站仪坐标 去或差异沉降法等观测方法,也可采用精度满足要求的其它倾斜监测法, 7.8.2当采用倾斜传感器观测时,宜采用电子倾斜仪、电子水平尺等进行自动化监测, 7.8.3倾斜监测精度应符合GB50911的规定
建(构)筑物、桥梁、既有隧道结构等的裂缝监测内容包括裂缝位置、走向、长度、宽度, 不应监测裂缝深度。
7.9.2裂缝监测宜采用下列方法
爱缝费度监测宜采用装缝欢测仪进 也可在裂缝两侧贴、理标志,采用干分尺或游标卡 尺等直接量测,或采用裂缝计、粘贴安装千分表及摄影量测等方法监测裂缝宽度变化 裂缝长度监测宜采用直接量测法; 裂缝深度监测宜采用超声波法。
DB45/T21272020
7.9.3当采用自动化监测时,宜采用测缝传感器自动测记,且应与人工监测数据比对,并确保数据观 测、传输、保存可靠。 7.9.4裂缝监测精度应符合 GB50911的规定。
7.10轨道静态几何形位监测
DB45/T 21272020
DB45/T 21272020
有明显反差的黑、白相间两色,监测点观测标志应根据监测精度要求设置。 13.4近景摄影测量影像获取和处理,应符合下列规定: 一应采用固定焦距的数码相机,作业前后宜对其进行检定; 一影像数据应完整地覆盖像控点、检查点和监测点。单基线立体摄影时,两摄站点上的影像之间 100%重叠,多基线摄影时,同一摄线上的影响之间应至少80%重叠,相邻摄线上的影像之间 应至少60%重叠; 摄取的影像应清晰完整,反差应适中,并应符合量测要求: 一影像处理宜采用数字摄影测量系统或专门的近景摄影测量数据处理系统进行,处理时应能对数 码相机进行自检校; 一应利用布设的检查点对近景摄影测量成果的精度进行检验 13.5近景摄影测量作业的其他技术要求应符合GB50167、JGI8的规定
7.14.1下列情况宜采用自动化监测手段 一符合6.1.3规定需开展专项监测的情况; 现场人工监测作业务件
7.14.1下列情况宜采用自动化监测手段:
符合6.1.3规定需开展专项监测的情况; 一现场无人工监测作业条件,或人工监测手段无法满足监测频率及精度的要求; 一设计和施工特殊要求或必须采用自动化监测手段的其它情况。 7.14.2自动化监测方法及选用仪器应根据监测项目、监测对象特点、现场作业条件、监测精度及频率 等因素综合确定,监测项目设置要求见表7。其技术要求应符合本标准相应监测项目的规定。
自动化监测项目设置要
7.14.3宜配备独立于自动化监测的人工监测点,并建立相互联系,在自动化监测设备故障时能采用人 工监测手段进行监测,以保障监测数据连续,必要时也可作为检验自动化监测设备的参照。
7.15.1现场查以目测方法为主,辅以量尺、放大镜等工器具以及摄像、摄影等设备进行。 7.15.2现场巡查人员应以填表、拍照或摄像等方式对城市轨道交通结构、外部作业及监测设施等相关 言息进行详细记录,现场查表格式遵照附录F的规定执行,并及时整理备案。 7.15.3巡查信息应与仪器监测数据进行综合对比分析,发现异常或险情,应按规定程序及时通知相关 单位。
DB45/T 21272020
表8长期监测控制值(续》
8. 1. 2长期监测预警等级见表 9
表9长期监测预警等级
城市轨道交通结构的监测项目控制值、监测预警等级应根据外部作业影响等级、轨道交通结 容许变形量、自身特点和情况、安全管理和运营要求,结合当地工程经验,在现状调查的基础上 患轨道交通结构已有的变形量,通过综合分析及安全评估确定。 2专项监测预警等级见表10。
8.2.2专项监测预警等级见表
表10专项监测预警等级
9.1.1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线路结构监测长期监测成果可分为阶段性报告、警情报告和总结报 监测成果可分为日报、阶段性报告、警情报告和总结报告。成果报告应采用文字、表格、图片 形式,表达直观、明确。
纸质监测成果应保存不得少于3年,电子监测成果宜长期保存。 为实现监测成果资料的全过程管理,宜建立信息化管理系统,并应满足如下要求: 建立结构监测数据库,定期进行数据的保存和备份:
能够对有效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并自动生成各种报表和分析图表等 能够自动发送预警信息
9. 2监测成果内容及要求
9.2.1日报表应包括以下内容
DB45/T21272020
析原因,必要时进行现场核对或复测。
析原因,必要时进行现场核对或复测。
DB45/T21272020
DB45/T 21272020
附录A (规范性附录) 接近程度和外部作业的工程影响分区
DB45/T 21272020
表A.2接近程度的判定(续)
主1:L为城市轨道交通既有结构与外部作业的最小相对净距;H为明挖、盖挖法的基坑开挖深度;w为矿山法的隧 毛洞跨度;D为盾构法的隧道外径,圆形顶管的外径或矩形顶管隧道的长边宽度。 注2:相对净距指外部作业的结构外边线与城市轨道交通结构外边线的最小净距离。 主3:城市轨道交通非轨行区结构可按相关经验进行适当调整。
图A.2矿山法既有结构的接近程度判定
DB45/T21272020
DB45/T21272020
表A.5深埋矿山法和盾构法外部作业的工程影响分区
图A.4明挖、盖挖法外部作业的工程影响分区
浅埋矿山法和盾构法外部作业的工程影响分区
DB45/T21272020
DB45/T21272020
附 录 B (规范性附录) 健康度分级 隧道健康度评定宜采用单项指标法,健康度分级见表B.1。
表B.1健康度分级表
DB45/T21272020
DB45/T 21272020
图C.2道床沉降监测点标志图
暖通空调设计、计算图C.3隧道结构沉降监测点标志图
DB45/T21272020
图C.5支挡结构沉降及水平位移监测点标志图
DB45/T 21272020
暖通空调图纸、图集注1:1—顶部不锈钢;2—磨砂不锈钢。 注2:T型螺栓尺寸应根据预埋滑槽尺寸确定
注1:1——顶部不锈钢:2——磨砂不锈钢。 注2:T型螺栓尺寸应根据预埋滑槽尺寸确定
图C.6预埋滑槽T型螺栓监测点标志图
....- 交通标准
- 相关专题: 城市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