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11/T 1735-2020 地铁正线周边建设敏感建筑物项目环境振动控制规范.pdf

  • DB11/T 1735-2020  地铁正线周边建设敏感建筑物项目环境振动控制规范.pdf为pdf格式
  • 文件大小:1 M
  • 下载速度:极速
  • 文件评级
  • 更新时间:2020-12-17
  • 发 布 人: 13648167612
  • 原始文件下载:
  • 立即下载

  • 文档部分内容预览:
  • 6.3.1地下线环境振动预测经验公式应按照DB11/T838相关要求执行,地面线和高架线环境振动预测 经验公式应按照HJ453相关要求执行。 6.3.2对于已运营地铁线路,源强数据宜来自于现场实测;对于未运营地铁线路,源强宜通过类比测试 获得。振动源强的测量应采用环境振动预测经验公式对应的测量方法。 6.3.3结构噪声预测的经验公式应按照HJ453相关要求执行。 6.3.4当经验公式的使用条件与实际情况存在差异时,应对其进行修正,必要时进行验证,

    3.4.1采用数值仿真法进行环境振 声预测分析时,应根据实际的振源特性、场地振动传播特 性及建筑结构动力特性建立数值仿真模型,具体包括:

    b 场地振动传播特性参数:地铁线路与建筑物位置关系、土层条件及岩土物理力学参数等; CJ 建筑结构动力特性参数:建筑基础类型、结构类型、建筑平(立)面布置、结构构件几何 及材料物理力学参数等

    未运营的地铁线路,应采用类比条件相同或尽量相似的地铁振动源测试数据作为数值仿真预测的激励 源。 6.4.3数值仿真模型计算结果应满足地铁环境振动及结构噪声评价的频率范围要求,进行环境振动数值 仿真预测时,需满足1Hz~80Hz的频率计算范围要求;进行结构噪声数值仿真预测时,需满足16Hz~ 200Hz的频率计算范围要求。 6.4.4数值仿真模型应至少包含完整的敏感建筑物预测目标,并沿预测目标四周适当外延,数值仿真模 型边界应考虑人工边界条件,消除模型边界应力波反射产生的计算误差。 6.4.5为保证数值仿真预测结果的准确性,可利用已有数据对数值仿真模型进行校核,再进行敏感建筑 物振动及结构噪声影响预测或控制措施效果分析。

    6.4.4数值仿真模型应至少包含完整的敏感建筑物预测目标,并沿预测目标四周适当外延,数值仿真模 型边界应考虑人工边界条件,消除模型边界应力波反射产生的计算误差。 3.4.5为保证数值仿真预测结果的准确性装修施工组织设计 ,可利用已有数据对数值仿真模型进行校核,再进行敏感建筑 物振动及结构噪声影响预测或控制措施效果分析。

    7.1.1敏感建筑物环境振动控制方案制定应保证其室内环境振动、结构噪声均满足标准要求,并按 附录B的工作流程进行技术方案论证,综合考虑经济成本后确定最终方案。 7.1.2敏感建筑物目标减振量应在振动预测超标量的基础上留有裕量。 7.1.3应对振动控制措施的室内环境振动和结构噪声控制效果分别进行评价。 7.1.4采用两种以上振动控制措施时,应考虑多种控制措施共同使用的综合效果。 7.1.5环境振动控制工程应保证其在使用周期内的安全性及时效性,必要时应进行跟踪监测

    DB11/T17352020

    7.2.1振源控制包括轨道减振措施、轨道不平顺管理和车辆走行部状态管理等综合措施 7.2.2未建成地铁线路周边建设敏感建筑物应根据轨道减振措施适用条件进行轨道减振设计和敷设;已 建成线路周边建设敏感建筑物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轨道减振改造, .2.3轨道减振措施应符合GB50157、HJ2055、DB11/995等规范的要求

    7.3传播途径振动控制

    7.3.1传播途径振动控制的主要形式是隔振屏障。隔振屏障一般适用于地上线,类型包括隔振沟(墙)、 隔振排孔(桩)和波阻板等。 7.3.2隔振屏障的设计和实施应综合考虑有效性、工程可实施性、经济性、维护保养便利性及环境友好 等因素。 7.3.3隔振屏障的类型、尺寸、所用材料及空间布置应根据目标减振量、振源特性、岩土体密度和波速、

    7.3.2隔振屏障的设计和实施应综合考虑有效性、工程可实施性、经济性、维护保养便利性及环境友好 等因素。 7.3.3隔振屏障的类型、尺寸、所用材料及空间布置应根据目标减振量、振源特性、岩土体密度和波速 线路和敏感建筑物位置、既有和规划的市政管网布置等综合因素进行设计。 7.3.4隔振沟(墙)、隔振排孔(桩)、波阻板的隔振设计应符合GB50463相关要求

    7.3.4隔振沟(墙)、隔振排孔(桩)、波阻板的隔振设计应符合GB50463相关要求。

    7.4.1建筑物振动控制应优先考虑建筑物空间布局、功能布局、构件布置调整及采取有利于抑振的建筑 结构形式等规划及设计措施。 7.4.2建筑物振动控制工程措施包括建筑基础隔振、层间隔振和房中房等,其方案制定应综合考虑目标 减振量、建筑基础的振动激励特性和建筑结构动力特性。 7.4.3建筑基础隔振为通过在建筑基础底部设置弹性垫层等隔振单元对其上部结构进行整体隔振,建筑 间隔振为通过在竖向承力构件间设置弹性支座等隔振单元对其上部楼层进行隔振,隔振效率的计算方 法可参考附录C。

    7.4.4建筑物隔振单元应满足如下要求:

    a)隔振单元的静荷载极限不应小于上部建筑的结构设计荷载的准永久组合的 为准永久组合效应设计值的1~1.25倍; b)目标隔振频率f1与隔振系统固有频率fO的频率比f1/fO宜为2.5~5。

    .5建筑基础隔振应满足如下要求: a 建筑基础底部弹性垫层宜采用满铺布置,特殊情况可根据隔振位置处的结构特点采用条铺或点 铺布置; b 建筑地下部分的外侧壁(边)宜铺设弹性垫层,其铺设范围应与基础底部弹性垫层铺设位置相 对应,且应满足侧向土压力的设计要求; C 建筑基础底部弹性垫层变形量应计入地基变形中,隔振系统地基变形应按照GB50007规定的 地基变形允许值执行; 用于地下水位以下的弹性垫层材料应具有耐水稳定性。

    7.4.5建筑基础隔振应满足如下要求

    DB11/T 17352020

    7.4.6层间隔振应满足如下要求

    a)采用弹性支座隔振系统的结构高宽比宜小于4,应委托专业机构进行结构安全性研究,并符合 GB50011的相关要求; b) 振动隔离区与非隔离区结构应脱开,水平方向应设置变形缝,宜采用柔性材料填充; c)应预留弹性支座安装和维修空间。 7.4.7房中房为通过内、外房间结构在空间六面中均无刚性连接的方式进行振动隔离,适用于对振动与 结构噪声有特殊要求的房间,应满足如下要求:

    振动隔离区与非隔离区结构应脱开,水平方向应设置变形缝,宜采用柔性材料填充; 应预留弹性支座安装和维修空间。 中房为通过内、外房间结构在空间六面中均无刚性连接的方式进行振动隔离,适用于对振动与 有特殊要求的房间,应满足如下要求: 墙身、天花板应避免采用声辐射效率高、易于激发结构噪声的轻质板材; 进入房中房的管线应进行柔性连接处理

    7.5振动控制产品的要求

    7.5.2隔振屏障填充材料应满足其强度、弹性模量、密度、阻尼等物理力学性能及耐久性指标的要求。 7.5.3建筑物振动控制产品及材料的性能应满足其垂向刚度、阻尼、压缩永久变形等力学性能及耐久性 指标的要求,产品进场检验时宜进行垂向刚度、压缩永久变形性能的测量,以满足设计要求或相应国家 标准的要求;建筑基础振动控制产品及材料设计使用寿命应符合相关国家标准及设计文件的规定;建筑 间隔振产品及材料应满足易更换或维修的要求。 7.5.4振动控制产品及材料的力学稳定性、化学稳定性、耐热稳定性、耐化学腐蚀及耐候性等应满足相 关标准规范要求,并应避免产生二次污染。

    3.1.1施工单位应具有相关工程经验和相应资质等级 定完善的施工组织方案和质量 保证措施。 3.1.2振动控制措施应严格按照设计图纸、技术文件进行施工。减振设计单位应对安装预留条件、基础 处理、环境振动控制工程施工提供技术指导。 3.1.3环境振动控制工程相关产品的现场存储应符合相关规范提出的产品存储要求,且在产品安装前应 按照相关规范以抽检方式对产品外观及性能指标进行检测。 8.1.4轨道减振措施的施工应按照HJ2055等规范的要求执行。 8.1.5隔振屏障的施工应注意开挖场地土的边坡支护,填充材料应受力均衡。 3.1.6建筑基础弹性垫层的施工应保证面层的平整度,注意垫层拼缝的处理,注意防水和表层防护,尤 其应注意避免异物贯穿弹性垫层形成刚性连接。 3.1.7建筑层间弹性支座的施工应注意各支座的找平校准及受力均衡,支座严禁出现偏压或产生过大的 初始剪切变形,与上下部结构不得出现脱空现象

    DB11/T17352020

    8.2.1振动控制措施验收包括工程验收和振动控制效果验收。 8.2.2工程验收应按照相应专业验收规范和有关国家规定进行。建筑基础弹性垫层施工完成后应检查 垫层搭接处及边缘的密封性,建筑层间弹性支座施工完成后应检查其水平及变形。 3.2.3振动控制效果验收应由具有环境振动检验检测资质的第三方专业测试机构对环境振动控制工程

    DB11/T 17352020

    A.1.1振动测量系统性能应符合相关标准的要求

    A.1.2测量仪器应经国家认可的计量部门检定或校准,并在其有效期限内使用

    地铁正线列车运行引起的敏感建筑物室内环境振动测量方法

    a 对面积不大于20m的房间,应至少选取1个测点;对面积大于20m的房间,应至少选取3 个测点; b) 测点应选在人员主要活动区域的楼板振动敏感位置,当振动敏感位置无法确定时,测点宜选在 室内楼板中央: 注:敏感位置应依次选择卧室或医院病房的床头处、书房的写字台处、学校教室的书桌处、起居室(厅)的沙发处 办公室和会议室的桌子处等。 拾振器应安装在平坦、坚实的楼板上,且应安装牢固; d) 拾振器不得置于地毯、地胶等松软或弹性地面上; e 拾振器灵敏度主轴方向应为铅垂向。

    2.3各测点应连续测量至少20列车(测量对测点影响较大一侧轨道线路通过的列车)运行通过 动数据,夜间测量时间内通过列车数不足20列车时,应以夜间运行时段内实际通过列车数为准 2.4在测量期间,当轨道交通之外的其他振源对振动测量结果产生干扰时,本次测量应视为无

    A.3.1振动测量量应采用最大Z振级(VLZmax)。 A.3.2当被测房间内仅选取1个测点时,在同一测点测得的多次振动测量结果应在剔除异常值后计算算 术平均值作为评价量。 A.3.3当被测房间内选有多个测点时,应对每个测点测得的多次振动测量结果分别计算算术平均值,并 应以各测点算术平均值中的最大值作为评价量。

    A.3.4测量记录应包括下列内容

    a)日期、时间、地点及测量单位、人员: b)仪器型号、编号及其校准记录:

    DB11/T17352020

    c)振源类型及运行工况说明,如轨道结构型式、车型、编组、车速、会车情况等; d)建筑与列车行驶轨道之间的几何位置关系、测点位置图; e)测量项目及测定结果; f)其他应记录事项。

    轨道交通标准规范范本DB11/T1735—2020附录B(资料性)地铁正线周边建设敏感建筑物项目环境振动控制工作流程B.1地铁正线周边建设敏感建筑物项目环境振动控制工作流程如下图B.1所示。敏感建筑物环境振动及结构噪声预测分析是否满足是无需进行环境限值要求振动控制否敏感建筑物目标减振量设计振源传播途径建筑物控制振动控制振动控制分析分析分析提出合理可行的振动控制方案施加环境振动控制措施后的地铁振动及结构噪声预测分析是否满足限值要求I是环境振动控制措施实施服务平台环境振动控制工程验收敏感建筑物建设环境振动控制效果验收图B.1地铁正线周边建设敏感建筑物项目环境振动控制工作流程10

    DB11/T17352020

    隔振系统竖向振动可简化为单自由度体系来考虑,其固有频率f可按式(C.1)计算

    式中: K一一隔振系统的刚度,约等于隔振单元的竖向刚度,N/m; m一一隔振系统的质量,约等于上部建筑的结构荷载的等效质量,kg

    下,传递率TR可按式C

    S 阻尼比,S ,其中c为阻尼系数,c.为临界阻尼系数; fi一一目标隔振频率,Hz。 目标隔振频率为激励频率,应基于场地土实测或建筑基础处振动响应 预测结果的卓越频率来确定

    锅炉标准式中: TR1——隔振前振动系统的传递率; TR隔振后隔振系统的传递率。

    ....
  • 环境标准
  • 相关专题:

相关下载

常用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