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CECS 701-2020 城市道路工程设计建筑信息模型应用规程(完整正版扫描、清晰无水印).pdf

  • T/CECS 701-2020  城市道路工程设计建筑信息模型应用规程(完整正版扫描、清晰无水印).pdf为pdf格式
  • 文件大小:35.2 M
  • 下载速度:极速
  • 文件评级
  • 更新时间:2020-12-30
  • 发 布 人: 13648167612
  • 文档部分内容预览:
  • T/CECS 701-2020  城市道路工程设计建筑信息模型应用规程(完整正版扫描、清晰无水印)

    geometricinformation

    使用几何数据表达工程对象的空间形态,包括空间位置、空 间形状、拓扑关系等信息

    使用属性数据表达工程对象除几何信息以外的其他信息

    括材料、性能、生产、制造、价格、数量等信息

    反映模型中所容纳的模型单元丰富程度的指标出口标准,用于衡量模 型架构中可拆分的最小模型单元的等级

    反映模型单元儿何信息在可视化表达时真实性和精确性的 指标。

    反映模型单元可承载属性信息详细程度的指标。

    符合约定交付要求的正式交付内容,包含工程模型及其应 果,可用于向其他专业或下一阶段传递

    可以一次创建定义、多次实例化复用的模型单元样板,其复 用过程可基于尺寸参数、数学表达式、外部几何元素等一种或多 种组合驱动实现

    使用BIM软件从概念到详细逐步完成设计模型创建,并可 利用设计模型生成所需的设计图纸,使得设计数据完整一致,并 可向后传递

    3.1.1BIM应用应包括工程模型的创建、使用和管理。 目需求及工程特点,使用BIM软件创建工程模型,然 设计阶段中使用该工程模型开展具体的应用任务。

    施工图设计阶段等过程,也可根据工程实际情况只应用于某些 节或任务

    图性等特点,直接或间接地创造技术价值、经济价值、社 介值。

    .1.5BIM应用应支持工程相关方约定的数据交换格式、共 办作机制。

    3.1.6 BIM应用应根据任务需求选用具有相应专业功能的BIM 软件。 3.1.7 BIM应用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信息模型应用统

    3.1.6BIM应用应根据任务需求选用具有相应专业功能

    3.1.7BIM应用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信息模型应

    3.2.1工程模型应包括场地模型和设计模型。场地模型应表

    3.2.1工程模型应包括场地模型和设计模型。场地

    3.2.1工程模型应包括场地模型和设计模型。场地模型应表达 工程周边环境的现实状况,设计模型应表达工程建设内容的虚拟 场景。

    工程模型应采用统一的度量单位、城市坐标系统和高程

    3.2.2工程模型应采用统一的度量单位、城市坐标系统

    2.3工程模型应由模型单元分级创建组合而成,可嵌套设置 型单元的分级应符合表3.2.3的规定

    表3.2.3模型单元的分级

    3.2.4模型单元宜包含儿何信息和属性信息。儿何信息和属性 信息宜相匹配,当几何信息与属性信息不一致时,应优先采用属 性信息。

    模型精细度基本等级划分应符合表3.2.5的规定

    表3.2.5模型精细度基本等级划

    2.6几何表达精度的等级划分应符合表3.2.6的规定,用一 足不同等级几何信息的精细度需求。

    满足不同等级几何信息的精细度需求。

    表3.2.6几何表达精度等级划分

    2.7信息深度的等级划分应符合表3.2.7的规定,用于满 同等级属性信息的精细度需求

    不同等级属性信息的精细度需求

    表3.2.7信息深度等级划分

    3.2.8在满足工程应用需求的前提下,应采用适当等级的模型 精细度、几何表达精度和信息深度。 3.2.9模型单元应选用相应等级的几何表达精度和信息深度

    3.2.8在满足工程应用需求的前提下,应采用适当等级的模型

    2.9模型单元应选用相应等级的几何表达精度和信息深度

    3.2.9模型单元应选用相应等级的几何表达精度和

    随着工程项目从前期到后期阶段的不断深化,几何表达精度和信 息深度应逐步提高,

    3.2.10在满足模型精细度的前提下,宜使用文档、图形、图 像、多媒体等形式扩展模型的信息。

    3.3.1工程项目应事先制定BIM应用策划,并按照策划 程管理。

    3.3.2BIM应用策划应与项目总体计划协调一致,宜包含下列 内容,

    3.3.2BIM应用策划应与项目总体计划协调一致,宜包含下列

    1 预期目标和效益; 2 应用范围和内容; 3 应用实施流程; 4 人员组织和分工; 5 软硬件配置要求; 6 应用进度计划; 7 模型创建、使用、共享和交付等管理要求 3.3.3 BIM应用策划及其调整应及时分发给工程相关方

    3.4.1根据项目特点和合约要求,应成立BIM应用管理小组, 对下列内容进行重点管理: 1 应用目标、技术要求; 2 人员分工职责; 3 软硬件设备; 4 应用工作进度; 5 模型质量控制; 6 交付物。

    3.4.2BIM模型质量控制措施应符合下列规定:

    浏览检查:模型内容与工程内容是否对应; 2 拓扑检查:模型单元相互关系是否符合要求; 3标准检查:模型是否符合相关标准要求; 4信息核实:模型信息是否完整、数据是否准确 4.3在项目收尾阶段,宜结合BIM应用目标,对应用效果进 定性或定量评价,总结实施经验和改进措施

    3.5.1交付物应包括一个或多个阶段的工程模型及其

    3.5.1交付物应包括一个或多个阶段的工程模型及其应用 目录和说明。交付内容及要求应与工程相关方达成共识, BIM应用策划中明确

    满足不同阶段设计深度的要求。

    国家标准《建筑信息模型设计交付标准》GB/T51301的有关 规定。

    于各方协同工作的交换格式文件

    于各方协同工作的交换格式文件

    5.5根据成果类型和具体要求,交付物应提交电子文件, 包括纸质文件

    4.1.1场地模型宜涵盖各种现状物理对象所对应模型的集 合,包括地形模型、地物模型、地质模型、水域模型、植被 模型。 4.1.2场地模型应包括工程项目红线范围以内区域,必要时还 应包括周边影响区域。 4.1.3场地模型的分类及编码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信息 模型分类和编码标准》GB/T51269的有关规定 4.1.4场地模型应根据真实有效的现场数据创建并表达工程场 地特征,除因工程措施需要改变的局部数据外,一旦创建完成后 不应改变场地数据值。 4.1.5场地模型可从单一来源数据创建,也可从多源数据相互 补充合成。

    4.1.7大体量场地模型宜进行分区或分块处理,在进行切割、

    .2.1场地模型应根据工程项目和BIM应用任务的需求进

    4.2.1场地模型应根据工程项目和BIM应用任务的

    场地模型应根据 应位用任务的而求进们 创建,不同阶段的场地模型精细度等级应满足表4.2.1的 规定。

    表4.2.1各设计阶段场地模型精细度等级

    4.2.2 工程设计方案导致部分场地现状发生变化的,场地模型 中的相应模型单元应根据设计模型进行修正。 4.2.3场地模型的坐标、长度、厚度、高程、距离、面积、体 积等数据应控制在BIM应用任务的允许误差范围内。

    2 地形模型直标明工程红线、监线、绿线、更线等用地 范围; 3地形模型宜满足场地参数提取和场地分析的应用要求; 4地形模型可附带纹理、材质。 4.2.5地物模型创建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应创建包含地上和地下的现有建筑物或构筑物的地物 模型; 2常规地物模型宜根据需要使用轮廓模型简化表达,重要 地物模型应提高模型精细度,必要时按照相应专业的设计模型要 求进行建模: 3地物模型宜包含建筑物或构筑物类型及其与主体结构最 近间距等信息; 地物档 批纹珊居

    2地质模型应根据工程地质勘探数据创建:

    3地质模型宜反映地质分区、分层特征,包含地层及土质 等信息; 4地质模型可附带纹理、材质。 4.2.7水域模型创建应符合下列规定: 1可根据需要创建水域模型: 2水域模型应由水域分布形状、深度等参数描述,可根据 设计需要录入水文、水系、航道等信息; 3水域模型可附带材质。 4.2.8不 植被模型创建应符合下列规定: 1可根据需要创建植被模型; 2常规植被模型宜根据需要使用轮廓模型简化表达,重要 植被模型应提高模型精细度,按照绿化和景观设计模型的要求进 行建模; 3植被模型的形状、尺寸、纹理、材质等宜反映真实场地 植被特征,可根据需要录入绿化分布状况和布局等信息; 4植被模型宜附带纹理、材质

    植被模型创建应符合下列规

    4.3.1 场地模型宜与设计模型进行整合,可用于下列应用 一 虚拟漫游展示; 2 环境影响评估; 3 地下空间规划; 4 碰撞检查应用; 5 工程数量统计; 6 施工模拟应用。

    4.3.2在场地模型具体应用中可根据需要对模型整体

    化处理,也可仅对不重要区域的模型适当降低精细度

    4.4.1支持场地模型创建的BIM软件应符合下列规定:

    1支持多源场地模型数据格式导人; 2支持场地数据自动构网、网格编辑和重构、自动化或半 自动化处理奇显点

    4.4.2对于大体量场地模型,BIM软件宜符合下列规定:

    具备对不同区域采用不同模型精细度的快速处理能力; 具备海量数据调度优化和虚拟漫游能力。

    5.1.1设计模型应包含各类工程设计对象所对应模型的集合,

    1.1设计模型应包含各类工程设计对象所对应模型的集合 按阶段划分为工程可行性研究模型、初步设计模型、施工图计 一模型。

    5.1.2设计模型的分类及编码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金

    型分类和编码标准》GB/T51269的有关规定,还可根据项 求进行补充设置

    5.1.3设计模型的模型单元命名规则应符合国家现行标不

    筑信息模型设计交付标准》GB/T51301和《建筑工程设计信息 模型制图标准》JGJ/T448的有关规定。 5.1.4设计模型的颜色设置、图纸化表达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 (建筑工程设计信直模型制图标准》 IGI/T 448 的有关规定还

    筑信息模型设计交付标准》GB/T51301和《建筑工程设计 模型制图标准》JGJ/T448的有关规定

    5.1.4设计模型的颜色设置、图纸化表达应符合现行行

    《建筑工程设计信息模型制图标准》JGJ/T448的有关规定,还 可根据项目要求进行补充设置。

    2.1设计模型应根据工程项目和BIM应用任务的需求进行包 ,不同阶段的设计模型精细度要求应满足表5.2.1的规定

    5.2.1设计模型应根据工程项目和BIM应用任务的需求进行创

    表5.2.1各设计阶段模型精细度要

    5.2.2设计模型创建宜满足正向设计要求。

    5.2.2设计模型创建宜满足正向设计要求。 5.2.3在设计模型创建前,应对输入数据的有效性和准确性 行验证。

    5.2.4根据预可行性研究或工程可行性研究的任务要求,应新

    建工程可行性研究模型,初始化模型单元分级架构,对各模型 元进行初始编辑操作

    5.2.5根据初步设计阶段的任务要求,应在工程可行性研究模

    型基础上创建初步设计模型,深化模型单元分级架构,对各模 单元进行深化编辑操作

    出上创建施工图设计模型,深化和细化模型单元分级架构,对 模型单元进行深化编辑操作

    5.3.1设计模型共享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应与设计图纸内容保持一致: 2 应保证设计模型数据的完整性和正确性; 3 应满足专业协同、各设计阶段协同要求。 5.3.2 对于不同BIM软件创建的设计模型,宜使用兼容的数据

    5.3.3对于相同地区的工程项目,BIM软件选型和数据交换格

    5.3.3对于相同地区的工程项且,BIM软件选型和数据交换格

    5.4.1支持设计模型创建的BIM软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应支持创建或导入场地模型: 2应支持城市坐标系统,满足工程设计总长要求的设计 范围; 3 应支持模型单元的增、删、改、查等基本操作; 4 宜支持参数化、构件化的建模方法; 5宜具备标准化、模块化的知识重用体系。 5.4.2支持设计模型专业化应用的BIM软件应符合下列 规定: 1应满足工程相关专业和任务要求; 2宜通过软件定制方式满足现行行业标准《城市道路工程 设计规范》CJJ37的有关规定; 3宜支持城市道路工程相关专业的功能定制开发 5.4.3支持设计模型数据交换的BIM软件应符合下列规定: 1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信息模型应用统一标准》 GB/T51212有关数据互用的规定: 2 可支持与工程相关专业软件的数据交换; 3可支持对数据交换功能进行定制开发或二次开发。 5.4.4BIM软件应用前,宜对模型创建、专业化应用、数据交 换等能力进行测试和评估。 5.4.5城市道路工程可使用的BIM软件包括: 1 支持设计模型的建模软件; 2 支持设计模型的可视化展示软件; 3 支持设计模型的计算分析软件; 4 支持设计模型的二维出图软件; 5支持设计模型的工程算量及造价软件;

    5.4.3支持设计模型数据交换的BIM软件应符合下列规

    支持设计模型的建模软件; 2 支持设计模型的可视化展示软件; 3 支持设计模型的计算分析软件; 4 支持设计模型的二维出图软件: 5 支持设计模型的工程算量及造价软件: 支持设计模型的施工仿真软件;

    7 基于BIM的项目协同管理软件; 8 基于BIM、物联网、地理信息系统的集成平台软件; 9 基于BIM的运维管理软件

    基于BIM的项目协同管理软件: 8 基于BIM、物联网、地理信息系统的集成平台软件; 9 基于BIM的运维管理软件

    6.1.1工程可行性研究阶段应根据任务要求创建工程可行性研 究模型。

    包括道路工程、桥梁工程

    工程、交通安全设施、排水工程、照明工程、绿化和景观工程等 子项目级模型单元。这些模型单元宜分别从功能级模型单元分级 创建而成,部分有特殊要求的模型单元可采用构件级模型单元。 6.1.3工程可行性研究模型应包括工程相关各方信息、工程项 目概况、总体设计进度、总体设计标准及各专业设计标准等。总 本设计标准宜包括道路等级、设计速度、道路建筑限界、桥梁 隧道)设计荷载、抗震标准、暴雨强度等。 5.1.4工程可行性研究模型宜使用模板技术复用功能级模型单 元,各专业沿线的功能级模型单元应基于道路中心线进行布置 5.1.5工程可行性研究模型宜用于可视化展示、初步性能分析、 工程量统计、方案出图等应用任务,并对总体设计方案进行可行 性评价和优化。

    6.2.1道路工程BIM应用内容应符合下列规定

    先上 1应对工程沿线实施影响范围内现状场地建立场地模型, 并进行场地可视化展示: 2当道路专业承担总体设计时,应协调各专业创建总体设 计模型,并结合现状场地模型,进行总体设计方案可视化展示、 方案比选和评估等;

    3宜结合总体设计模型,依据交通量预测数据,进行交通 仿真模拟,初步确定工程总体建设规模: 4应根据总体设计和道路专业设计标准,依据道路专业设 计,初步建立道路设计模型;宜将道路专业主要设计标准作为道 路设计模型的属性信息; 5可依据道路设计模型,对道路工程的车行道路面、人行 道铺装、地基处理、边坡防护、路基填挖方、支挡结构、涵洞、 边沟等进行工程数量统计,满足工程估算要求; 6可结合道路设计模型,生成满足工程可行性研究深度的 平面、纵断面、横断面及主要节点方案等道路设计图纸。 6.2.2道路设计模型应符合下列规定: 1道路设计模型应包括道路中心线模型、横断面模型、路 段模型、平面交叉模型、立体交叉模型、路面模型、路基模型、 边坡防护模型、支挡结构模型、地基处理模型、分隔带模型、边 沟模型、涵洞模型等: 2应根据道路(或匝道)的平面和纵断面设计,初步构建 道路中心线模型; 3宜基于横断面设计模板,初步建立横断面模型; 4应基于道路中心线模型、横断面模型,初步建立路段模 型;应根据路段模型,基于平面交叉、立体交叉设计,初步建立 平面交叉模型及立体交叉模型: 5宜根据路段模型、平面交叉模型、立体交叉模型,基于 满足工程可行性研究深度要求的路基边坡设计模板、路基边坡防 护模板、支挡结构模板、地基处理模板,初步建立路基模型、边 坡防护模型、支挡结构模型、地基处理模型; 6宜根据路段模型、平面交叉模型、立体交叉模型,基于 满足工程可行性研究深度要求的路面结构模板、分隔带结构模 板,初步建立路面模型、分隔带模型: 7当采用边沟排水方式时,可根据路段模型、平面交叉模

    型、立体交叉模型,基于满足工程可行性研究深度要求的边沟模 板,初步建立边沟模型;需要设置涵洞时,可基于满足工程可行 性研究深度要求的涵洞模板,初步建立涵洞模型; 8道路设计模型信息内容宜符合表6.2.2的规定

    2.2工程可行性研究阶段道路设计

    6.3桥梁工程6.3.1桥梁工程BIM应用内容应符合下列规定:1应在场地模型中对桥梁沿线影响范围的建筑物、构筑物、江河湖海等进行重点建模,补充文物保护、地籍权属、工程地质等信息,并进行场地分析和可视化展示;2应根据总体设计模型创建桥梁设计模型,模型应能表达桥梁的平面位置、跨径布置、纵断面布置、横断面布置、桥梁结构形式和主要尺寸等基本信息;3应建立桥梁设计标准,将主要标准指标作为属性信息存诸到桥梁设计模型中;4宜结合桥梁设计模型和场地模型,对桥梁设计方案进行可视化展示;5宜基于桥梁设计模型,对桥梁结构关键节点进行初步的力学性能分析:6对大跨径及超大跨径桥梁,宜结合场地模型,对桥梁线位、跨径、桥型方案进行多方案比选;7宜依据桥梁设计模型,对桥梁上部结构、下部结构、附属设施进行工程数量统计,满足工程估算要求;8可结合桥梁设计模型,生成满足工程可行性研究深度的桥梁总体布置图、单体构造图6.3.2桥梁设计模型应符合下列规定:1桥梁设计模型应包括桥梁总体布置模型、上部结构模型、墩台模型、基础模型、附属设施模型:2宜根据道路中心线模型及桥梁总体布置方案,构建桥梁总体布置模型;宜基于主梁模板,构建上部结构桥跨模型;宜基于墩台模板,构建墩台模型;宜基于基础模板,构建基础模型;宜基于附属设施模板,构建附属设施模型;3桥梁设计模型信息内容宜符合表6.3.2的规定。.20:

    表6.3.2工程可行性研究阶段桥梁设计模型信息内容

    6.4.1 隧道工程BIM应用内容应符合下列规定: 1应在场地模型中对隧道沿线影响范围的地下建筑物、构 筑物、江河湖海等进行重点建模,补充文物保护、地籍权属、工 程地质等信息,并进行场地分析和可视化展示; 2应根据总体设计模型创建隧道设计模型,模型应包含隧 道总体布置、结构形式、断面布置形式和主要尺寸等基本信息: 还应包含隧道附属工程的位置和规模信息: 3应建立隧道设计标准,将主要标准指标作为属性信息存 诸于隧道设计模型中; 4应结合隧道设计模型和场地模型,对隧道设计方案进行 可视化展示,并进行碰撞检查和场地分析; 5宜结合隧道设计模型和场地模型,进行隧道线位方案比 选和实施方案比选; 6宜根据隧道设计模型,对隧道建筑、结构等专业进行工 程数量统计,满足工程估算要求; 7可结合隧道设计模型,生成满足工程可行性研究深度的 遂道线位平面图、工程总体布置图

    6.4.2隧道设计模型应符合下列规定:

    1隧道设计模型应包括隧道总体布置模型、隧道建筑模型 隧道结构模型、附属设施模型 2应根据道路中心线模型及隧道总体布置方案,构建隧道 总体布置模型: 3宜基于隧道总体布置模型,初步构建隧道建筑和结构 模型; 4宜根据总体设计方案,构建隧道附属设施模型: 5隧道设计模型信息内容宜符合表6.4.2的规定

    表6.4.2工程可行性研究阶段隧道设计模型信息内容

    1应对工程范围内的交通安全设施进行建模,配合总体设 计方案进行可视化展示,准确体现主体工程设计的意图; 2可根据交通安全设施设计模型,对交通安全设施进行工 程数量统计,满足工程估算要求; 3可结合交通安全设施设计模型,生成满足工程可行性研 究深度的交通安全设施平面布置图,

    6.5.2交通安全设施设计模型应符合下列规定

    ·.Z 1交通安全设施设计模型应包括交通标志模型、交通标线 模型、防护设施模型、交通信号灯模型、交通监控系统模型、服 务设施模型、管理处所及设备模型; 2宜根据道路设计模型及交通组织方案,建立初步的交通 标志模型、交通标线模型、防护设施模型: 3宜根据交通组织方案及交通标志模型、交通标线模型 初步拟定交通信号灯模型、交通监控系统模型; 4宜根据道路总体设计方案,初步拟定服务设施模型、管 理处所及设备模型; 5交通安全设施设计模型信息内容宜符合表6.5.2的规定

    水利管理表6.5.2工程可行性研究阶段交通安全设施设计模型信息内容

    6.6管线、排水和照明工程

    6.6.1管线、排水和照明工程BIM应用内容应符合下

    6.6.1管线、排水和照明工程BIM应用内容应符合下列规定: 1应对工程沿线合适范围内的管线、排水和照明工程进行 建模,配合总体设计方案进行可视化展示,准确体现主体工程设 计的意图; 2可根据管线、排水和照明设计模型,对道路工程的排水 和照明等专业进行工程数量统计,满足工程估算要求; 3可结合管线、排水和照明设计模型,生成满足工程可行 生研究深度的排水、照明平面布置图。 6.6.2管线、排水和照明设计模型应符合下列规定: 1管线、排水和照明设计模型应包括现状管线模型、排水 管线模型、照明灯具模型、附属构筑物模型等; 2宜基于道路中心线模型、排水工程设计方案,初步构建 排水管线模型,表达主次十线布置走向: 3宜基于道路中心线模型、照明工程设计方案,初步构建 照明灯具模型; 4宜根据排水和照明工程设计方案,初步构建附属构筑物 模型; 5管线、排水和照明设计模型信息内容宜符合表6.6.2的规定

    表6.6.2工程可行性研究阶段管线、排水和照明设计模型信息内容

    电器标准可行性研究阶段管线、排水和照明

    6.7 绿化和景观工程

    6.7.1绿化和景观工程BIM应用内容应符合下列规定.

    ....
  • 相关专题: 城市道路  

相关下载

常用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