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J50/T-364-2020 绿色轨道交通技术标准(完整正版、清晰无水印).pdf
- 文档部分内容预览:
DBJ50/T-364-2020 绿色轨道交通技术标准(完整正版、清晰无水印)
0.8山地城市A型车辆type Avehicles in mountain ci
在山地城市轨道交通线路上可编人列车中运行的单节 地城市A型车辆可以是有动力的动车(含一半动力的半 E)或无动力的拖车。山地城市A型车辆简称As型车。
2.0.9 节能坡Energy saving slope
在地铁线路纵断面设计中,地下铁道车站设在线路纵断面的 最高处时,设置在车站两端符合列车运行规律的下坡
各个阶段垫圈标准,各专业应相互配合,综合考虑轨道交通全寿命期的技 术与经济特性,采用有利于实现其可持续发展的绿色技术
3.0.3绿色轨道交通的运营组织设计应根据城市轨道交通线网
规划、预测客流量和乘客出行需求,明确运营需求,确定高 的运营规模、模式和管理方式。
控制系统,实现不同线路的轨道、车辆、供电、信号、通信、 及运营组织等相互兼容
3.0.5绿色轨道交通项目施工过程中应制定并实施保护
具体措施,控制由于施工引起的大气污染、土壤污染、噪声和振动 影响、水污染、光污染以及对场地周边区域的影响,同时应考虑节 约施工资源,提升施工水平及效率
效率能源管理、高质量运行维护,同时保障舒适健康的乘车候车 环境。
4.1.1在满足结构强度和刚度条件下,车辆制造应采用轻量化
结构或者轻量化材料,以减小车辆自重,降低车辆牵引能耗。
4.1.3车辆零部件应采用模块化设计,满足互换性。
1在车体结构的内表面、底架下部应喷涂阻尼浆、粘贴防 振膜; 2在车体结构的内外墙板之间及底架与地板之间应敷设吸 湿性小、膨胀率低、性能稳定的隔热、隔音材料; 3在车轮上应设置减振环; ? 宜采用径向转向架、弹性踏面车轮等新型减振降噪驱动 技术。 4.1.5 车辆涂装、贴膜和车内外标识应采用绿色、环保、安全的
4.1.5车辆涂装、贴膜和车内外标识应采用绿色、环保
材料,满足现行标准《铁路机车车辆涂料及涂装涂料》TB 系列要求
4.1.6车窗应具有良好的隔热防辐射性能,应符合《铁道
安全玻璃》GB/T18045和《铁道客车单元式组合车窗》TB/T310 的规定。
4.1.7车辆应采用全密封、免维护的轨道车辆专用型蓄
电池应采用阻燃的外壳,且在外壳破裂情况下不溢漏电
产生影响操作人员健康及造成环境污染的有害物质。蓄电池在 寿命期后进行处理时,应满足资源化、无害化回收要求。
4.1.9车辆在设计时,宜根据线路条件,采取适宜的任
4.1.10空调机组能效比应满足现行标准《铁道客车空调机组》
.10空调机组能效比应满足现行标准《铁道客车空调机维 T1804的要求;宜采用高低压隔离的直供式供电和变频控 术,并具有能耗记录功能
符合标准《灯具第1部分:一般要求与试验》GB7000.1和《室内 照明应用技术要求》GBT3183要求的LED照明灯具,并设置智 能调节亮度功能,能根据自然光亮度自动调节灯具的照度
4.1.13车体结构和车辆内装应采用可降解的材料制造。
电站再生制动能量吸收装置密切配合,实现列车剩余能量的再 利用,
4.1.16车辆应采用环保的轮缘润滑材料。
4.1.16 车辆应采用环保的轮润材科 4.1.17 胶轮导轨车辆应考虑选用长寿命、高耐磨的轮胎 4.1.18 车辆宜采用灵活多样的编组形式,以实现精准的客流 匹配。
4.2.1车辆密封性能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城市轨道交通组装
后的检查与试验规则》GB/T14894的要求;车辆应具有良 封性车辆进出隧道或交汇时司机和乘客无明显不适的耳叫
辆门窗关闭时能有效地隔热、隔声,在机械清洗时不应渗水, 漏水。
座椅的设计应衬合人体工程学要求,衣面应其有良好的 防滑性、耐磨性且易于清洁,并具有充分的强度、刚度和乘坐舒 适性。
保证送风均匀,客室内温差均衡,减小吹风感
4.2.4,空调机组应设置空气净化器和过滤功能。空气净
够去除气态污染物、固态污染物和微生物等,过滤装置性能应符 合现行国家标准规定,应采用不低于中效级的过滤器材料,并应 能重复使用、易拆卸、清洗
时,车辆功能与性能应满足全自动无人驾驶系统的可靠性、可用 性以及安全性要求。
4.3.5车辆应设置智能分析系统,能够自动采集和分析车辆设
4.3.6乘客信息系统应对客室内环境的温度、湿度、空气
4.3.7乘客信息系统应显示各站点与其余交通方式的换乘信息 及换乘方式。
4.3.7乘客信息系统应显示各站点与其余交通方式的换
4.3.8车辆应设置乘客计数系统,实时监控各车厢内的
量,并将计数信息反馈在站台显示屏上。
4.4.1客室、司机室应配置便携式火火器具,应采用环保无毒的 水基灭火器,安放位置应有明显标识且便于取用 4.4.2车辆应设置自发光材料制成的紧急疏散指示标识,疏散 标识应与客室内饰融为一体,当进行疏散时,能够对乘客进行有 数引早
5.1.1城市轨道交通线路的规划应纳人城市规划管理中,对轨 道交通设施用地、沿线空间资源进行规划控制
5.1.1城市轨道交通线路的规划应纳人城市规划管理
地区的土地储备及开发条件,宜考虑以公共交通为导向发展模式 的一体化开发,实现轨道交通引导规划引领城市发展的作用
泥石流及化学污染土壤的威胁,场地安全范围内应无电磁辐射危 害和火、爆、有毒物质等危险源。如无法避开,应提供专项分项报 告,并提供改善措施,减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5.1.4轨道交通线路应避让文物、永久基本农田、生态保护线红
5.1.6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资源应进行充分共享,城市轨道交通
5.1.7线路敷设方式应根据沿线的土地利用规划自然条件、环
境保护、建设工期、资金投入及其功能定位等因素综合确定
5.1.8宜根据列车运行速度,合理控制站间距。 5.1.9城市轨道交通站点应靠近大型商业、居住、交通枢纽等客 流集散区或生活性道路
5.1.10在满足规划要求和服务要求的前提下,线路应尽量顺 直,曲线段落宜采用大半径曲线。 5.1.11沿城市主干道、城市快速路、高速路敷设的高架线路,宜 敷设于路中绿化带;沿城市主干道、城市快速路、高速路敷设的地 面线路,宜敷设于路侧绿化带。
5.1.13线路纵断面采用节能坡设计时,宜综合考虑车辆牵引能 耗、区间水泵房设置与运营能耗、区间埋深、行车安全等多方面 因素。
5.1.14地下区间宜设置在围岩条件较好且埋深较浅的
5.1.15山地城市地形、地势复杂,线站位选择及敷设方式选择 应与周边环境相适应,减少对自然景观、植被的破坏。 人
告景观协调、特色突出的站点,
城市轨道交通高架区间沿线有声环境保护目标,区间噪 设计应根据环评报告采用声屏障等降噪措施
5.1.17城市轨道交通高架区间沿线有声环境保护目标
成本、投资与功能配比、资源共享、空间高效利用、设计技术等 措施。
5.2.2车站项目选址应符合所在地城乡规划,且符合各
区、文物古迹保护的建设控制要求,场地安全,无排放超标污 染物。
5.2.3车站应满足适用、经济、安全、绿色、美观的要求
5.2.4车站总体设计应满足远期客流量和运营管理需
制宜布置车站,最大限度吸引客流,同时应考虑与机场、 交场站等换乘的便利性,客流组织合理、快捷、避免交叉。
制宜布置车站,最大限度吸引客流,同时应考虑与机场、铁路、公 交场站等换乘的便利性,客流组织合理、快捷、避免交叉。 5.2.5车站总体设计应与周边规划条件相结合,应综合利用车
站及外部地上、地下空间进行一体化协同设计,明确对接要求禾 规划控制条件。
5.2.6车站应与城市综合交通枢纽接驳,新建车站应纬
纽集中式布局,统一规划,统筹实施。
5.2.7中心城区外围的远端车站,应根据轨道交通换乘
5.2.8车站设计应合理布置通道、出入口、风亭、冷却塔的位置 充分考虑与地下过街通道、人行天桥及地面建筑相结合的一体化 设计与建设
充分考虑与地下过街通道、人行天桥及地面建筑相结合的一体化 设计与建设
站地面附属设施宜设置在地下,减少车站总占地面积
站地面附属设施宜设置在地下,减少车站总占地面积
1出入口应靠近地面公交车站、出租车停靠点及社会停车 场,实现与地面公共交通的无缝或短距离接驳; 2出入口应与下沉广场、过街天桥、过街地道、地下街,临近 公共建筑物相结合或连通; 3出人口应预留与周边拟建或在建工程的连接条件; 4出入口应根据所处的具体位置,在满足使用及规划要求 的条件下,与相邻建筑物或景观一体化设计
5.2.11车站风亭、风井的设置应满足下列要求
1其设计不影响周边环境和景观,且不影响室外人员的舒 适性和周边建筑的通风; 2口低风亭四周应设有宽度不小于3m的绿化; 3噪声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及 重庆市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相关要求
5.2.12地面及高架车站场地风环境应有利于冬季
地面及高朵牛车站场地风环境应有利子冬李室外舒适行 走和过渡季、夏季的自然通风。地面及高架车站建筑周围人行区 域距离地面1.5m高度处风速放大系数应小于2.0,风速应小于 5m/s。
5.2.13地面及高架车站与周边建筑之间应满足《重
地面及高架车站与周边建筑之间应满足《重庆市城市规
划管理技术规定》的间距要求,避免遮挡周边建筑,不降低周边建 筑的日照标准。
定现行国家 标准《玻璃幕墙光热性能》GB/T18091的要求,可见光反射率不 大于0.2。
理,光污染的限制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城市夜景照明设计规范》 JGJ/T163的规定
5.2.16为缓解城市热岛效应,车站场地设计应满足下列
地上车站建筑外墙和屋面宜采用浅色饰面; 2 结合周边市政工程,车站站前广场及出人口集散场地的 硬质地面,应铺设路面太阳辐射反射系数不小于0.4的浅色铺装 材料。 3结合周边市政工程,宜采取遮荫措施降低车站场地地表 温度; 4宜采用透水铺装
5.2.17站厅、站台设计应合理组织客流,减少交叉干扰,方便乘 客进、出站,各部位的乘客运营设施通过能力应与客流相匹配,紧 急状态下能迅速疏散人流。
5.2.18有条件的车站应在车站公共区设小型商铺及广告、厂
5.2.19建筑平面布局应合理确定设备负荷中心机房的位置,冷 冻机房及冷却塔宜靠近车站冷热负荷中心设置,缩短能源供应输 送距离。
冻机房及冷却塔宜靠近车站冷热负荷中心设置,缩短能源供应 送距离。
要求,并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无障碍设计规范》GB50763
有关规定。 1从站台至出入口应设地面盲人导向带,并与车站外城市 首路的盲人导向系统连通; 2位于城市主、次干道上的车站、枢纽车站、换乘车站等重点 车站的出入口,应至少在2个主客流方向设置无障碍电梯,位于城 市支路上的普通车站,应至少在1个主客流方向设置无障碍电梯。 3站台至站厅、站厅至地面,应设置无障碍电梯; 4 自动检票机附近应设置一处能通过残疾人轮椅的专用检 票口; 5公共卫生间处应设置无障碍专用卫生间。 5.2.21车站站台、楼梯、通道、坡道、卫生间等有水房间等应设 置防滑措施,防滑等级应符合以下要求: 1车站出入口及站台、公共走廊、通道、卫生间等设置防滑 借施,防滑等级不应低于现行行业标准《建筑地面工程防滑技术 规程》JGJ/T331规定的Ad、Aw级; 2车站室内外活动场地应采取防滑地面,防滑等级应达到 建筑地面工程防滑技术规程》JGJ/T331规定的Ad、Aw级; 3坡道和楼梯踏步应采用防滑条等构造措施,防滑等级应 达到《建筑地面工程防滑技术规程》JGJ/T331规定的Ad、Aw级。
5.2.22地下车站设计应根据远期客流量控制建设规
站建筑各层层高,减少车站覆土深度和附属工程规模。车站公共 区、设备管理用房等主体建筑功能区面积,在满足远期功能前提 下,进行适当控制。
5.2.23车站配线上方或剩余空间宜进行综合开发利
5.2.24车站建筑设计应采取合理的保温隔热防潮措施,防止外 围护结构内表面温度低于室内空气露点温度,避免表面结露和 发霉。
5.2.24车站建筑设计应采取合理的保温隔热防潮措施,防止外
5.2.25应妥善处理地下车站与城市交通、地面建筑(
筑)、地下管线(规划管线)、地下构筑物的相互关系,做好综合平 衡,减少房屋拆迁、管线迁移和施工时对地面建(构)筑物、城市交 通、商业活动及市民生活的影响
效果,减少相邻空间的噪声十扰以及外界噪声对车站室内的影 响,并在装修完成后进行声学指标测试,
5.2.27车站应充分利用天然采光,并采用措施改善室 境,合理控制眩光。
的顶棚设施,同时宜延续顶棚与公交站台进行连接 5.2.30车站建筑的屋顶透光部分面积不应大于屋顶总面积 的20%
的顶棚设施,同时宜延续顶棚与公交站台进行连接。
5.2.31车站的单一立面外窗(包括透光幕墙)应设可开启窗扇
采用直接自然通风的空间,通风开口有效面积不应小于该房间地 面面积的1/20;当不能满足时,设备、人员等功能房间应设置机械 通风系统。
5.2.32车站及各部位的气密性要求如下:
1车站封闭建筑空间的外门、外窗的气密性分级应符合国 家标准《建筑外门窗气密、水密、抗风压性能检测方法》GB/T7106 的相关规定; 2车站封闭建筑空间外窗的气密性不应低于6级,外门的
气密性不应低于4级; 3出入口与地上车站的幕墙的气密性应符合国家标准《建 筑幕墙》GB/T21086中的规定,且不应低于3级
5.2.33车站建筑外窗应结合
5.2.37应采取措施避免大体积混凝土开裂
5.2.41装修设计应以安全、适用、美观为原则,力求简洁
朴实、经济、不追求豪华、并在全线整体风格统一的模式下,以灵 活的手法体现各站的个性特点。
2.43地下车站装修应改善地下空间封闭、沉闷和压抑白 ,创造舒适的乘车环境
5.2.45车站建筑的装饰装修宜采用装配化装修技术和工业化
5.2.46应采用耐久性好、易维护的装饰装修材料 5.2.47室内装修设计宜进行室内空气质量预评估,并在装修完 成后进行环境检测
5.2.47室内装修设计宜进行室内空气质量预评估,并在
达路径、列车行驶方向等信息标识,描述车站不同交通接驳系统 信息的设施设备,并设置与其余交通工具的换乘信息的实时显示 设备
5.2.49车站内应设有室内外温湿度、空气品质等主要环境数据
用信息图形符号》GB/T1001、《公共信息导向系统导向要素的设 计原则与要求》GB/T20501的规定
5.2.51导向标志应能保持视觉连续,与人流方向相垂直,标志 简单明了,易于辨识。
5.2.51导向标志应能保持视觉连续,与人流方向相垂直,标志
城市轨道交通结构工程的安全等级和设计使用年限不应
低于现行国家标准《工程结构可靠性设计统一标准》GB50153和《地铁设计规范》GB50157的规定。结构构件的抗力及耐久性应满足相应设计使用年限的要求。5.3.2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结构设计应结合所在地实际情况,依据勘察成果、结构特点及使用要求,应综合考虑施工条件、场地环境和工程造价等因素,选用资源消耗少及环境影响小的结构体系。5.3.3城市轨道交通结构设计宜进行以下优化设计,并达到节材效果:1结构抗震设计性能目标优化设计,选用规则的建筑形体;2结构体系优化设计;3结构材料(材料种类以及强度等级)比选优化设计;4构件布置以及截面优化设计。5.3.42城市轨道交通高架区间结构设计时宜采用资源消耗少、环境影响小、材料利用率高的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或装配式钢结构。5.3.5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挖方高陡边坡设计宜考虑边坡绿化功能需求,同步实施。5.3.6城市轨道交通下穿城区时,宜采用安全、高效的TBM、盾构及悬臂式掘进机等机械施工工法。5.3.7城市轨道交通地下车站及地下区间结构防排水设计应结合具体围岩条件、地下水发育情况、环境条件等,减少运营期间隧道的抽排水量。5.3.8轨道交通工程应采用高耐久混凝土,或提高受力钢筋保护层厚。5.3.9混凝土结构中梁、柱纵向受力普通钢筋,隧道环向受力钢筋应采用不低于400MPa级的高强热轧带肋钢筋;钢结构应采用耐候结构钢或耐候型防腐涂料。18
相关规定前提下,还应满足以下要求: 1不应破坏水源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永久性农田、森林、生 态廊道、水库、湿地及其它生态保护区,保护文物和重要建筑物 保护地下资源: 2应避开洪灾、泥石流、滑坡等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不良的 地段; 3应遵循方便运营、减少列车空走距离、少占用土地的原 则,宜靠近接轨站,出入线长度不宜超过1.5km,
6.1.2车辆基地内的综合办公楼、宿舍等民用建筑工
6.1.3车辆基地内的车辆运用、检修作业必须采取必要
6.1.5车辆基地设计应综合考虑重庆山地城市特点、建设目标、
制成本、投资配比、功能配比,资源共享与空间高效利用、设 术措施。
6.2.1车辆基地应结合线路长度、运行交路布局,提升行车经济 合理性。
在满足内部运输要求的前提下,合理设置基地内部标高,以达到 土石方平衡
人车分流,并应做到以下规定:
1在有轨道区域,轨道中心线与道路安全距离应大于4m, 并应设置安全防护措施,并设置安全警示标语等。 2实现列车自动行驶区与有人区域应隔离,保证无人驾驶 情况下的人员安全。
6.2.4车辆基地内严禁排放超标的污
便捷联系,应满足以下规定其中一条: 1场地主要出入口步行距离500m或者步行时间5min范围 内设置或规划有公共汽车站,或者步行不大于800m范围内设置 有轨道交通站。
配置满足员工上下班交通班车。 车辆基地总体布局应综合考虑物业开发需求,开发物业 考虑并预留条件。
6.3.1建筑形体应规整紧凑,避免过多的凹凸变化,有围护结构
3.1建筑形体应规整紧凑,避免过多的凹凸变化,有围护 温措施的工业建筑应控制体型系数,具体应符合表6. 定:
3.1有围护结构保温措施的工业
6.3.4建筑屋面应采用种植屋面,西侧外墙宜采用垂
6.3.6对于车辆基地内的综合维修楼安全网标准,宿舍楼等建筑外墙,建筑
6.3.7车辆基地内设置有空调的工业建筑房间,其围护
采取保温隔热措施,措施应满足《工业建筑节能设计统一标准》的 相关要求。
6.3.8屋顶透明部分的面积不应大于屋顶总面积的20%
6.3.9室内外地面、检修坡道应采取防滑措施,并满足下列 规定: 1建筑出入口及平台、公共走廊、电梯门厅、厨房、浴室、卫 生间等设置防滑措施,防滑等级不应低于现行行业标准《建筑地 面工程防滑技术规程》JGJ/T331规定的Ad、Aw级。 2建筑室内外活动场地应采取防滑地面,防滑等级不应低 于《建筑地面工程防滑技术规程》JGJ/T331规定的Ad、Aw级。 3坡道和楼梯踏步应采用防滑条等构造措施,防滑等级应 达到《建筑地面工程防滑技术规程》IGI T331规定的AA级
食品添加剂标准6.3.10车辆基地内的有人员活动的办公及辅助用房应设置外
6.3.11建筑布局宜有利于夏季的自然通风,并避开冬季主导 风向。
....- 交通标准
-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