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34/T 3712-2020 跨座式单轨交通运营管理规范.pdf
- 文档部分内容预览:
1.1运营单位应建立客运组织与服务质量管理体系,制定车站岗位职责与人员培训、应急预案 、客运设施设备管理、票务管理、环境卫生管理、信息发布、乘客投诉受理、乘客遗失物保管利 制度。 1.2运营单位应根据车站规模、客流情况、客运设备设施布局、设备系统自动化程度、服务标 众需求等,科学设置客运人员岗位,合理配备符合要求的客运人员。上岗前应经过岗位培训,掌 位知识和技能。
6.1.3运营单位应根据车站规模、客流特点、设备设施布局、岗位人员情况等,编制工作日
重要活动以及突发事件的车站客运组织方案与应急预案,做到“一站一方案”,并根据车站实际客流变 化情况及时修订完善。发生突发事件时,应确保乘客能够迅速、安全地疏散,并确保救援人员及时、顺 利地到达救援地点。
6.1.4运营单位应与出入口属地、连通的物业和商铺、客运枢纽等相关单位明确车站管辖界线和安全 管理责任。 6.1.5当有两条以上具有换乘功能的运营线路时,应具备乘客一次购票(卡)连续乘坐不同线路的功 能,实现线网一票(卡)通用功能。
管理责任。 6.1.5当有两条以上具有换乘功能的运营线路时,应具备乘客一次购票(卡)连续乘坐不同线路的功 能,实现线网一票(卡)通用功能。 6.1.6运营单位应确保跨座式单轨交通线路的全天运营时间不少于15h。 6.1.7运营单位应确保车站各类标志明显,符合GB/T18574的相关规定,并满足以下要求: a)车站控制室、设备房、轨行区等区域应设置醒目的禁行标志,应急装置应设置醒目的警示标志; b)车站广告、商业设施、宣传品等的设置不应遮挡标志标识钢结构设计图纸,不应影响车站行车和客运组织。 6.1.8运营单位应通过标志、广播、视频设备、网络等多种方式按照下列要求向乘客提供运营服务利 安全应急等信息:
车站控制室、设备房、轨行区等区域应设置醒目的禁行标志,应急装置应设置醒目的警示 b)车站广告、商业设施、宣传品等的设置不应遮挡标志标识,不应影响车站行车和客运组 1.8运营单位应通过标志、广播、视频设备、网络等多种方式按照下列要求向乘客提供运营月 全应急等信息:
在车站醒目位置公布首末班车时间、轨道交通线网示意图、进出站指示、换乘指示和票价信息; b) 在站厅或站台提供列车到达、间隔时间、方向提示、周边交通方式换乘、安全提示、无障碍出 行等信息; C 在车厢提供轨道交通线网示意图、列车运行方向、到站、换乘、开关车门提示等信息; d 首末班车时间调整、车站出入口封闭、设施设备故障、限流、封站、越站、暂停运营等非正常 运营信息,
6. 2 客运组织管理
6.2.1车站应根据本站客流流线组织乘客进出站、换乘。因新线开通、车站客流变化、车站设施设备 布局改变、枢纽站衔接等,需要对客流流线进行调整的,应对车站整体客流流线、人员疏散进行统筹论 证,必要时可组织专家进行风险评估,保证乘客进出站、换乘流畅,避免客流交叉。 6.2.2车站客运人员在每日运营前、首班车到站前、末班车前一列车驶离车站后、列车退出运营前以 及车站关闭前,应做好出入口、换乘通道和自动扶梯、电梯的开启关闭等相关工作。 6.2.3车站客运人员应对车站出入口、站厅、站台、通道等公共区域进行巡视,检查应急设施、乘客 信息系统、自动售检票设备、标志标识、照明设施、自动扶梯、电梯、站台候车椅、站台门、卫生间和 无障碍设施等客运设施设备的工作状态,巡视频率不应低于每3h一次,发现异常情况及时进行处理; 遇客流高峰、恶劣天气、重大活动等情况,应根据需要增加视次数。 6.2.4车站客运人员应维护站台候车和上下车秩序,查看车门和站台门的开闭状态,防止夹人夹物动 车。 6.2.5因节假日、重要活动等原因造成客流量上升时,行车调度员可采取调整停站时间、增加运力等 措施满足客流需求;车站客运人员应加强监控站台乘客的滞留情况,采取有效的客流控制措施,保障车 站客运组织的安全有效。大客流可能影响运营安全时,运营单位可以采取限流、封站、越站等措施。 6.2.6因发生自然灾害、社会安全事件等运营突发事件以及发生故障、发现严重安全隐惠等其他原因 危及运营安全时,运营单位可以暂停部分区段或全线网的运营,根据需要及时启动相应应急预案,做好 客流疏导和现场秩序维护,并报告城市轨道交通运营主管部门。 6.2.7运营单位采取限流、封站、越站、暂停运营等措施应及时告知社会公众,其中采取封站、暂停 运营措施应向城市轨道交通运营主管部门报告。 6.2.8当设施设备发生故障影响正常运行时,行车调度员宜尽量安排故障区段内的列车停于站台范围; 若故障列车无法自行运行至站台时,应安排列车救援或区间疏散。 6.2.9运营单位应在车站醒目位置公示轨道交通禁止、限制携带物品目录。安全检查中被发现携带禁 止、限制携带物品的乘客,运营单位应拒绝其进站乘车。 6.2.10运营单位对车站内无人认领的物品,应立即转移至远离乘客的区域,并进行安全检查。如发现 易燃易爆化学危险品,应及时进行处理,必要时应向有关部门报告,
运营单位应每年向社会公布运营服务质量承诺并报城市轨道交通运营主管部门备案,定期报告
6.3.1运营单位应每年向社会公布运营服务质量承诺并报城市轨道交通运营主管部门备案,定期报告
6.3.1运营单位应每年向社会公布运营服务质量承诺并报城市轨道交通运营主管部门备案,定期报告 履行情况。服务质量承诺应至少包括以下内容: a 列车正点率、列车运行图兑现率等列车运行指标; 自动售票机可靠度、自动检票机可靠度、乘客信息系统可靠度等客运设备设施运行指标; c)乘客投诉、意见、建议受理渠道和处理时限; d)服务改进的举措和计划。 6.3.2运营单位应制定本单位客运服务质量标准,建立内部服务质量监督、检查、考核机制,不断改 进客运服务质量,提升乘客出行体验。
DB34/T37122020
规定的使用年限内可靠运转。当车辆技术状态不能满足运营需求时,运营单位应安排车辆全面检修或制 定车辆改造计划。 7.1.8运营单位应根据车辆检修规程、场地、人员等条件编制车辆维修操作文件。 7.1.9车辆保养与维修应加强与信号、通信、轨道梁、供电、道岔等系统的协调与配合。 7.1.10运营单位应建立车辆维修档案管理制度,严格记录和存档车辆维修、使用信息,维修记录保存 年限应不少于10年。 7.1.11运营单位应制定列车卫生保洁消毒制度,规定列车车体和客室的保洁、消毒周期,定期或不定 期对列车进行保洁、消毒。
DB34/T 37122020
应提前购置所需车辆,并补充完善相应配套设施。 7.1.13运营单位应建立车辆维修基础资料档案管理制度,健全和完善相关技术文件。其内容包括:车 辆维修与保养手册、易损易耗件目录、部件功能描述技术文件、车辆电器部件接线图、车辆各系统电路 图、车辆布线图、车辆部件拆装工艺和流程等。
7.2.2车辆基地的设施设备配置,应满足以下要求: 保证试车线不被占用; b 配备应急所需的设备和器材: c) 备品备件、特殊工具和仪器仪表种类齐全。 7.2.3车辆基地周界应设围蔽设施;试车线与周围建、构筑物之间,应有隔离设施;车辆基地有电区 和无电区之间应有隔离设施;进入有电区车底部作业时应设安全连锁防护设施;车内、车顶作业平台两 则宜设安全防护设施。对于全自动运行车辆基地,应设置人员防护开关,全自动运行区域与人工驾驶区 域应设隔离设施和分区标识。 7.2.4车辆基地应具有列车清扫、洗涤的专用场所,根据洗车作业需要,合理配置相应的设施设备。 7.2.5当露天停车对运营作业无影响时,车辆基地内列车可露天存放。 7.2.6车辆基地内设置的物资总库,应满足运营需求;其中危险品存放应设专用仓库,并设专人严格 管理,确保安全。 7.2.7车辆基地宜设置大型物件运输出入的通道及装卸场地。 7.2.8运营单位应保证车辆基地内试车线处于正常工作状态,若试车线不能满足列车最高运行速度测 试时,应选择适当的运营空闲时段和区段,利用正线进行必要的试车,达到试车规定后方可上线载客运 营。 7.2.9 车辆检修设备的使用管理,应满足以下要求: 由专人负责管理,建立设备台账、履历簿、操作手册,对各类设备分别制定管理制度,建立各 级检修保养规程和工艺流程; 保持良好状态,并由专业人员保养维修。特种设备应由具备资质的专业单位负责保养维修,并 按规定进行安全检测; C 检修设备上的计量器具,应根据规定的周期进行计量检定和校准。 7.2.10车辆基地应配置完善的消防设施,并保障消防报警装置状态良好。 7.2.11车辆基地宜设置全自动列车移动授权指示灯
a)由专人负责管理,建立设备台账、履历簿、操作手册,对各类设备分别制定管理制度,建立各 级检修保养规程和工艺流程; b) 保持良好状态,并由专业人员保养维修。特种设备应由具备资质的专业单位负责保养维修,并 按规定进行安全检测; c 检修设备上的计量器具,应根据规定的周期进行计量检定和校准。 7.2.10车辆基地应配置完善的消防设施,并保障消防报警装置状态良好。 7.2.11车辆基地宜设置全自动列车移动授权指示灯。
3.1.1设施设备管理范围包括供电系统、通信系统、信号系统、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环境与设备监控 系统、通风空调与采暖系统、消防及给排水系统、自动售检票系统、电梯、自动扶梯、站台门系统、道 岔系统、车挡、人防等。运营单位应建立以上系统设备的台账,包括设备名称、数量、分布地点、接收 时间、预计使用寿命和备品备件清单等内容。 8.1.2运营单位应保障设施设备技术状态良好,功能使用正常,无侵界现象。 8.1.3不应随意对系统设置进行修改,不应干预系统设备正常运行;不应随意在系统中使用与系统运 行无关的存储介质及软件,防止病毒对系统的干扰,保证各系统软件运行安全。 814运营单位应对跨座式单动交通线路没线控制保护区域内设施设备进行日常巡查测试和维修
3.1.1设施设备管理范围包括供电系统、通信系统、信号系统、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环境与 系统、通风空调与采暖系统、消防及给排水系统、自动售检票系统、电梯、自动扶梯、站台门 岔系统、车挡、人防等。运营单位应建立以上系统设备的台账,包括设备名称、数量、分布地 时间、预计使用寿命和备品备件清单等内容。
DB34/T37122020
保障设施设备技术状况良好和运行正常。 8.1.5线路成网运营后,运营单位可建立集中式的综合运营维修基地,也可将线网划分成不同区域,
动更换元器件、部件及其他维护性工作等措施,保持设备状态良好; 故障修:设备或部件出现故障导致其全部或部分使用功能丧失时,运营单位应进行修复性工作。 直接影响行车且无备用的设备,不应采取故障修方式: d)运营单位应根据不同设备的使用特点,逐步实现由计划修向状态修的转变。 8.1.7设施设备维修管理模式一般分为自主维修和委外维修两种,在满足运营安全的前提下,运营单 位可采取多种保养维修渠道相结合的模式。 8.1.8对采取委外维修方式的,运营单位应与服务商签订书面协议,明确服务项目、监测及维护周期、 需求响应时间、质量要求、安全作业要求和违约责任等,并能有效控制维修活动,且维修活动不应影响 运营安全。运营单位应建立委外服务评价体系,对服务商响应及时性、故障处理速度、维护计划完成率、 监测和维护质量等进行综合评价,并制定切实可行的委外考核管理细则,加强委外服务管理。 8.1.9运营单位应明确维修施工组织模式,根据施工作业影响范围和时间,划分施工计划的类别,明 确施工维修作业的手续和凭证,对施工计划执行情况进行统计分析。 3.1.10影响行车的维修施工,应经运营控制中心行车调度员确认后方可进行;不影响行车的维修施工, 正线经车站值班站长、场段内经车场调度确认后方可进行。 8.1.11运营单位应保持设施设备的采购合同、安装调试验交手册、竣工资料、操作手册、维修保养手 册、图纸和培训手册、备品备件清单等基础资料完整,并针对各设施设备建立包括日常维修记录、故障 记录和统计分析等的基础资料档案管理制度。
列车服务可靠度:全部列车总行车里程与发生5min以上延误次数之比不应低于8万列公里 次; 列车退出正线运营故障率:不应高于0.4次/万列公里; C 车辆系统故障率:因车辆故障造成2min以上晚点事件次数应低于4次/万列公里; d) 信号系统故障率:不应高于0.8次/万列公里; e 供电系统故障率:不应高于0.16次/万列公里; 站台门故障率:不应高于0.8次/万次; 信息服务平 g 自动扶梯可靠度:应大于或等于98.5%; h 电梯可靠度:应大于或等于99%; i 售票机可靠度:应大于或等于98%; j 储值卡充值机可靠度:应大于或等于98%; k 检票闸机可靠度:应大于或等于99%。 3.1.13 运营单位应按月统计设施设备故障情况,定期开展设施设备故障发生次数、平均无故障运行时 间、故障发生率等重点指标分析,对设施设备运行状况和服役能力进行持续评估,为设施设备维护及更 新改造提供支持。 8.1.14运营单位宜依托城市轨道交通智能管理系统,对设施设备运行维护工作实施全生命周期的信息 化、痕迹化管理,实现设施设备履历管理、运行监测、运维工单流转、故障记录和统计分析等功能,提 高设施设备运行维护的科学管理水平。
DB34/T37122020
(网)、电力监控系统等设施设备进行巡视与维护,确保列车不间断运行。 8.2.2各变电所均应有两路可靠的电源供电,一级负荷应确保由双电源双回路供电,主变电所数量和 牵引变电所数量应满足负载需要。当有外电源点退出、相邻外电源点跨区供电时仍能满足负载需要。 8.2.3运营单位应通过巡视、监测等手段,对接触轨(网)进行状态监测,并满足以下要求: a 定期对接触轨(网)进行巡视,对接触轨(网)外观等情况进行检查,对巡视检查中发现的影 响行车安全的缺陷,应立即处理;对一般性缺陷,应纳入检修计划,及时处理;遇有大风、暴 雨、大雾、大雪等恶劣天气,应加强巡视; b 定期对接触轨(网)进行检测,利用测量仪器等,在静止状态下测量接触轨(网)的技术状态; 利用检测车等动态检测装置,在运行中测量接触轨(网)的技术状态;准确记录检测结果,做 好数据分析,及时处理问题; C 发生事故或自然灾害(暴风、洪水、雷击等)后,应对相应接触轨(网)的状态变化、损伤 损坏等情况进行全面检查; d 定期对接触轨(网)进行保养维护,并根据接触轨(网)状态进行必要的参数调整、防腐处理、 注油和零部件紧固、更换等。 8.2.4 在双边供电情况下,供电系统的容量应满足线路高峰小时列车最小行车间隔的牵引用电量。 8.2.5运营单位不应擅自增加用电负荷,除向车站商户转供电外,运营单位不应擅自向外单位转供电, 8.2.6运营单位应对电能质量进行监测,对电能进行计量、统计和分析,并采取相应的节能措施。 8.2.7 低压AC380/220V插座的电源应与照明电源分路供电,不应超负荷运行。 8.2.8 牵引变电所接地应保证设备工作可靠和人员安全。 8.2.9 接地、安全标识应齐全、清晰,配备必要的安全工具,并放置到位。 8.2.10 电力监控系统应功能完善,具备对设备遥控、遥信、遥测和遥调的功能。 8.2.11 运营单位应确保供电系统的继电保护自动装置完好,设备故障时保证实现投/退保护功能。 8.2.12车站及区间照明系统的照度应符合GB/T16275的要求,并出具照度测试报告;应急照明、应 急电源和电能计量装置的配置应符合规范要求。 3.2.13运营单位应确保人员停留、通行和工作场所的常规照明和应急照明 8.2.14运营单位应确保变电所内、外部设备间整洁,设备间距符合规定,电缆夹层、电缆沟及隐蔽工 程内清洁、无杂物,变电所外部满足防火要求,具备巡视和检修条件。 8.2.15运营单位应及时封堵电缆孔洞,安装防鼠板,悬挂电缆走向标示牌。 8.2.16供电系统维修班组应根据供电设备沿线分布特点合理设置,发生故障时快速反应、及时处置, 8.2.17运营单位应配备满足检修需求的跨座式单轨交通电力检修设备,
DB34/T37122020
8.4.1跨座式单轨交通系统的运行管理模式与要求,应与所选用的信号系统制式、功能及系统构成相 符合。涉及行车安全的系统应满足“故障一安全”原则。全自动运行系统,应具有更高的可靠性和可用 性,具有抗干扰能力,具备远程控车及故障恢复能力,关键运行设备应采用元余技术,减少影响运营的 故障。全自动运行系统宜兼容非全自动运行的运营需求。 8.4.2信号系统应具有列车自动防护功能、运营控制中心和车站的列车自动监控功能,应具备列车自 动驾驶功能。车辆基地自动化区域与非自动化区域之间应严格分区,并设置自动化区域和非自动化区域 转换区,满足驾驶模式转换需要。结合全自动运行场景,运营单位可委托第三方根据危害程度与发生概 率在运营阶段进行危险源分析,并在运营过程中对危险源进行管控, 8.4.3信号系统应根据信号系统技术水平以及线路参数、车辆性能和道岔限速等确定线路通过能力和 折返能力,并进行列车模拟运行。 8.4.4任何人员不应擅自减弱、变更信号系统中涉及行车安全的软硬件设备配置;确需变更时应对变 更部分进行安全认证。 8.4.5负责信号系统操作维护的人员应记录信号系统设备状态,生成故障统计报表。运营单位应对信 号系统的设备监控和报警信息进行专项分析和整理。维护监测子系统宜实现智能运维功能,包括实时故 障诊断定位、实时预警提示、健康度评估和数据挖掘分析等。 8.4.6当轨道占用状态检测设备发生故障时,列车自动监控系统应持续显示占用状态;故障排除后 未经人工确认,不应自动复位。 8.4.7信号设备故障修复后,应检查相关设备开关、铅封的状态,应由当事人员负责复原,并做好相
号系统的设备监控和报警信息进行专项分析和整理。维护监测子系统宜实现智能运维功能,包括实时故 障诊断定位、实时预警提示、健康度评估和数据挖掘分析等。 8.4.6当轨道占用状态检测设备发生故障时,列车自动监控系统应持续显示占用状态;故障排除后 未经人工确认,不应自动复位。 8.4.7信号设备故障修复后,应检查相关设备开关、铅封的状态,应由当事人员负责复原,并做好相
8.4.8涉及与其他系统相关的信号设备故障修复后,运营单位应对信号系统和与其相关的其他系统进 行联合调试,确保信号系统安全可靠。 8.4.9信号设备机房的温度、湿度和防电磁干扰,应符合GB/T12758的规定。 8.4.10运营单位在建立日常巡查、测试与检修制度的基础上,应根据信号系统运用特点,制定、健全 言号设备的维护/维修保养规程及计划,并根据设备运行状况及故障情况及时调整,确保信号系统正常 运行。 8.4.11信号系统维修班组的设置,应充分考虑信号设备沿线分布特点,一般应在车辆基地、运营控制 中心、折返站和大型联锁集中站安排专人值班,负责信号系统的维护。信号设备发生影响正常运营的故 障时,运营单位应立即组织维修,并通过变更行车组织模式以降低对客运服务的影响,将相应的运营信 息及时通知乘客
8.4.11信号系统维修班组的设置,应充分考虑信号设备沿线分布特点,一般应在车辆基地、运营控制 中心、折返站和大型联锁集中站安排专人值班,负责信号系统的维护。信号设备发生影响正常运营的故 章时,运营单位应立即组织维修,并通过变更行车组织模式以降低对客运服务的影响,将相应的运营信 息及时通知乘客
8.5 通风、空调与采暖系统
8.5.1运营单位应制定正常、非正常和应急情况下的通风模式,保证通风系统功能使用正常。 3.5.2运营单位应对有机械通风的隧道、车站内通风、空调与采暖区域的环境温度、湿度和新鲜空气 供应量进行监测,并控制二氧化碳、粉尘等有害物质的浓度不应超标。运营单位应保证公共区域卫生满 足GB37488和WS394的要求。 3.5.3运营单位应充分利用自然冷、热源,设置通风、空调与采暖方式,满足节能要求。 8.5.4通风、空调与采暖系统的维修与保养,应能保证系统正常运行,为设备正常工作提供必需的温、 湿度环境。 8.5.5运营单位应制定设备维修计划和维修模式,确定设备检修项目的实施周期和修程,可采用日常 巡检、月度检修、季度检修、半年或年度检修。 8.5.6通风、空调与采暖系统设备新投入运用时,以及高低温季节、高湿度季节、气候异常时,运营 单位应适当加强巡检 8.5.7通风、空调与采暖系统应由接受过专业培训、掌握设备性能、熟知设备操作规程的人员严格操 作。 8.5.8地上车站不宜采用中央空调,但站台层宜根据气候条件设置空调候车室。运营单位应加强对空 调室内的设备巡视。
8.6消防及给排水系统
8.6.1运营单位应建立消防安全责任体系,确定专(兼)职消防安全员,明确消防安全职责。 8.6.2运营单位应确保消防安全疏散通道等设施完好、可用,落实消防安全措施。 8.6.3运营单位应控制车站站厅内商业场所数量和占用面积,满足消防安全管理规定。车站站厅内乘 客疏散区、站台及疏散通道内不应设有商业场所。
DB34/T37122020
3.6.7消防设施不应擅目停运或挪作它用。每次消防火火后,运营单位应及时对消防系统和加压泵进 行全面检修,保证其处于正常运行状态。 8.6.8运营单位应对水消防系统与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联动定期进行功能测试,做好相关记录及存档。 8.6.9给水系统的配置应保证不间断地安全供水,给水系统的水量、水压和水质应满足生产、生活和 消防用水的要求。 3.6.10运营单位应确保站外地面给排水系统及消防水设施完好,并设置明显标识。 8.6.11运营单位应保证给水系统按设计规定方式运行,改变给水管网上阀门的工作状态应按规定程序 批准或报备。 3.6.12运营单位应保持排水系统持续运行,排水设施的配置应满足污水、废水和雨水分流排放的要求, 运营单位应保持排水管道畅通,定期消除集水池和化粪池的沉积物,定期对污水和废水进行监测。 3.6.13运营单位应在隧道口设置排雨水泵站,雨水超过设计排水能力时应采取防洪措施;应储备一定 的防洪、防内涝物资和工具,建立外部救援联系。
8.7火灾自动报警系统
8.8环境与设备监控系统
3.8.1环境与设备监控系统应实现对通风空调、给排水、照明、电梯、自动扶梯和应急后备电源系统 运行状态、报警、主要运行参数的监控功能。 8.8.2环境与设备监控系统应具备能耗统计分析功能, 8.8.3环境与设备监控系统对事故通风和排烟系统的监控,应采取穴余措施。 8.8.4排烟系统与正常通风系统在车站合用的,应由环境与设备监控系统统一监控。 8.8.5环境与设备监控系统应实现中心级、车站级区间阻塞模式联动功能,并保持24h不间断运行。 8.8.6运营单位应建立日常巡查、测试与维修制度,宜制定中心级、车站级与现场级维修计划。控制 中心级系统维修范围应包括中心级环控各工作站、调度员工作站、维修工作站等;车站级系统维修范围 立包括监控工作站和车站综合后备控制盘等;现场级系统维修范围应包括可编程逻辑控制器、远程IO、 各类传感器等
系统的综合网络管理、维修管理、培训管 能。运营单位应根据系统特点建立完备的网络管理、维修管理、培训管理等制度。
DB34/T37122020
3.12.1站合1应能承受设计人群荷载的挤压和隧道(或轨行区)活塞风载荷的作用,能够以足够的结 构强度和运行可靠性保证乘客的通行安全。站台门应采取安全措施,保证列车与站台电位差不对乘客安 全造成影响。运营单位应确保站台门系统工作正常。采用全自动运行模式下,站台门滑动门与列车车门 应有对位隔离功能。 8.12.2站台门应具有系统级、车站级和手动操作三级控制方式。正常情况下,站台门应由列车驾驶员 或信号系统监控;非正常情况下,需要切换为手动操作,手动操作由经过培训后的站务人员负责完成, 并明确优先级。站台门处于不正常开关状态时,列车应接到当事车站行车值班员或信号系统指令后再进 站或启动离站。 8.12.3运营单位应根据站台门不同的控制方式,制定单槿、多、整侧单元门故障所对应的多种应急 预案,并进行演练。 8.12.4站台门应在明显位置设置安全警示标志,站台门手动开关应操作简单,具有中英文紧急情况操 作说明。 8.12.5运营单位应定期对站台门关键零部件及应急装置进行检测,对站台门的门体及设备箱盒的外观 状态指示灯显示、提示音播放、门体开关平滑程度等方面进行日常检查。 3.12.6运营单位应制定站台门的设备检修计划和检修模式,确定设备检修实施周期,制定修程,修程 可采用日常巡检、月度巡检、季度巡检、半年巡检和年度检修。站台门检修内容应包括门体结构、电源 系统、控制及监视系统以及控制室内设备等。
8.13门禁、安防系统
8.13.1运营单位应对门禁系统涉及的交换机、服务器、主控制器、工作站、就地控制器、读卡器、密 码键盘、出门按钮等进行日常检修和维护,确保门禁系统处于良好状态。 3.13.2运营单位应对安防系统涉及的周界报警设备、产播设备、视频监控设备等进行日常检修和维护, 确保安防系统处于良好状态,防止漏报和误报。 8.13.3门禁系统应实现与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的联动控制,应能通过车站综合后备控制盘对车站门禁电 锁电源实现直接控制。 8.13.4门禁系统对全线门禁设备应具有远程软件下载、程序修改升级、软件维护、故障查询和软件故 章处理等功能。 3.13.5设有门禁装置的通道门、设备及管理用房门的电子锁,应满足防冲撞和消防疏散的要求。电子 锁应具备断电自动释放功能,设备及管理用房门电子锁还应具备手动机械解锁功能。运营单位应根据电 子锁实际运行状态,定期对电子锁进行检测和维护。 8.13.6车站站台层进入轨行区的实体门或栅栏门处应设置门禁,经授权后方可进入
8.14.1道岔应满足车辆、供电和信号等专业的技术要求。道岔设备的供电应采用一级负荷。道岔系统 应满足“故障一安全”原则。 8.14.2运营单位宜根据道岔转辙频率、功能及对运营影响程度进行分级管理,并根据运营时的道岔状 态合理调整行车组织。 3.14.3运营单位应制定科学、合理、适用的维修计划、维修模式、检修工艺等,明确设备检修周期和 设备负责人的工作职责,建立维修制度、维修记录等,确保道岔系统运行状态满足运营需求。 3.14.4运营单位应根据道岔实际运行状态和检修条件,定期对道岔进行检测和维护,道岔养护维修包 含计划修、状态修及专项修,维修作业考虑在夜间进行。确保安全以及技术成熟前提下,可由计划修过 度到状态修。运营单位应根据道岔各系统部件不同的技术状态,可采用专项修的方式进行维修。道岔维 修后,应对道岔与信号做联合调试。发生极端天气、地质灾害等情况,应对道岔及时进行维护。
DB34/T37122020
DB34/T 37122020
3.15.1运营单位应定期对车挡做检查(检测)和维护,做好以下检查工作: a 检查车挡安装位置是否符合设计要求,安装应牢固,紧固螺栓扭矩符合设计要求; b) 检查零部件是否缺失,做好车挡防锈,确保车挡有良好的缓冲效果,当列车以设定的车速冲 撞车挡时,应能承受和吸收冲击能量阻挡列车至停止。 3.15.2运营单位应建立维修制度、维修记录等,确保车挡运行状态满足运营需求。
8.16.1设置区间防护密闭隔断门开关到位状态信号干结点,由综合监控系统或环境与设备监控系统在 线采集,车站控制室显示。 3.16.2运营单位应定期对人防设备进行检查(检测)及维护,区间隔断门的定位应保持在允许误差范 围内。
8.16.1设置区间防护密闭隔断门开关到位状态信号干结点,由综合监控系统或环境与设备监控系统在
9.1.1土建设施管理范围包括轨道梁和轨道梁桥、隧道、线路附属设施、车站、车辆基地、运营控制 中心及变电所房屋建筑等。 9.1.2运营单位应采用日常养护、综合维修、大修或更新改造等维修方式,保持土建设施的完好,能 正常使用。 9.1.3土建设施的维修一般不宜影响正常运营,不宜过度维修。 9.1.4运营单位应制定土建设施的专项设施维修计划,确定检修项目的实施周期,制定相应的修程。 9.1.5运营单位应制定土建设施维修班组的工作职责与维修管理办法,合理配置维修班组和值班人员。 9.1.6土建设施在使用过程中发现异常情况并影响运营时,应采取应急措施保障正常运营;在确定需 要大修前,应有专业单位进行鉴定和论证,并经专项设计批准后再开展大修工程的施工。
9.2轨道梁和轨道梁桥
9.2.4轨道梁下部支座锚箱内应无积水、洁净;道岔区应有良好的排水设施,不应有积水。运营单位 应对以上排水设施定期清淤、维保,确保排水系统通畅、道岔区无积水;寒冷季节,道岔区应采用防雪、 防冰冻措施。
9.2.5运营单位应定期对正线、辅助线、车场线的轨道梁伤损情况进行无损检测,如
DB34/T37122020
应及时进行维修或更换。 9.2.6维修轨道梁和轨道梁桥及其部件时,应根据维修部件所在位置,拟定不影响或少影响行车的修 理、加固或改建方案。
9.3.1运营单位应对隧道结构进行检查和检测,包括主体结构、附属结构、防排水设施、检修疏散通 道、区间防火门等,并对隧道结构的渗水量进行监测。 9.3.2运营单位应建立隧道结构的变形监测系统,定期对变形情况进行监测。 9.3.3运营单位应根据监测(检测)数据评估隧道结构的强度、刚度和耐久性,确定需要维修的内容 和方案。
9.4.1运营单位应定期对线路标志标线进行检查和维护,确保基标、线路及信号标识等标志标线设施 完整、鲜明及准确,安装位置不应影响行车安全。 9.4.2线路标志的材质、规格、图案字样均应符合相关规范及设计要求;各种标志应设置端正,涂料 均匀、色泽鲜明,图像字迹清晰完整;标志的数量、位置、高度应符合设计要求;标志设置牢固,标示 方向正确。 9.4.3运营单位应定期对倾斜和错位的线路标志进行调整,修补变形、破损的标牌,紧固松动的连接 构件;对破损的线路标志进行修补和更换。 9.4.4运营单位应定期对防护网、防护栅栏、声屏障等线路附属设施进行检查、维修与保养,确保线 路附属设施完好、功能正常。 9.4.5跨座式单轨交通的区间应设置检修疏散通道,满足设施设备的日常检修、应急情况的乘客疏散 等要求,运营单位应加强检查及维护
9.5.1建筑包括车站、车辆基地、运营控制中心及变电所房屋建筑。建筑附属包括风亭、冷却塔、出 入口、围墙、支挡防护、排水沟等。 9.5.2车站、车辆基地、运营控制中心及变电所房屋建筑的维护应贯彻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养修 并重的维护原则。 9.5.3运营单位应对车站、车辆基地、运营控制中心及变电所房屋建筑定期进行检查(检测),并进 行必要的保养和维护,确保结构的强度、刚度和耐久性处于设计指标范围内。 9.5.4运营单位应对车站、车辆基地、运营控制中心及变电所房屋建筑维护制定管理办法,并建立土 建班组养护记录、维修台账等。 9.5.5运营单位应制定建筑构件、部件、建筑装修装饰及防水等日常检查和特定检查的周期和要求。 9.5.6对于车站、车辆基地、运营控制中心及变电所房屋建筑日常检查或特定检查中发现的缺陷与损 伤,运营单位应制定分级维修处理措施。当无法判定或存在缺陷与损伤严重时,运营单位应组织有资质 的机构进行检查评估、专项检测鉴定,并根据严重程度采取相应的应急处理措施。 9.5.7当发生影响建筑、结构安全的灾害等特殊情况时,运营单位应对相应建筑、结构分部进行特定 检查。 9.5.8地下车站建筑防水日常检查重点应为室内顶板、侧墙、地面、穿墙管根,卫生间等有水房间 变形缝处等的渗漏状况,必要时应进行补漏等处理措施。 9.5.9建筑防火日常检查重点应包含建筑防火间距、检修疏散通道的通畅性、常闭防火门的关闭状态、 防火卷帘和活动式挡烟垂壁的运行状态、重要电气房间防鼠板设置情况等。
DB34/T 37122020
9.5.10运营单位管辖的景观绿化,应定期进行维护管理。绿化区应采用无公害病虫害防治技术,不应 对土壤及地下水环境造成损害。 9.5.11运营单位应对建筑物做好消防、环保、防雷、防淹的工作。在禁入区域,应设阻挡设施,阻挡 外界人、物进入。
9.6.1当其他设备、设施与跨座式单轨交通线路相互交叉或临近,且影响跨座式单轨结构或运营安全 时,应采用安全防护、防异物侵入设施等必要的安全防护措施,保证跨座式单轨安全;运营单位应定期 对安全防护、防异物侵入等设施进行检查、维修和保养,确保其完整性和可靠性。 .6.2地面、高架线路沿线建(构)筑物或植物不应妨碍行车瞻望,不应侵入跨座式单轨交通线路的 限界。沿线建(构)筑物、植物可能妨碍行车瞭望或侵入线路限界的,运营单位应及时协调责任单位采 取措施消除影响。责任单位不能消除影响,危及跨座式单轨交通运营安全、情况紧急的,运营单位可以 先行处置,并及时报告有关部门依法处理
.7.1运营单位应建立包括主建设施竣工图纸及设计说明、工程检修竣工图纸、土建设施检修设计、 施工技术和操作技能要求、维修保养手册、故障记录及日常维修记录等的土建设施的基础资料档案管理 制度。 9.7.2建立包括“三权移交”记录清单、资产台账、施工合同技术内容、检修规程、操作规程、故障 处理预案、安全规程、备品备件清单等的土建设施的运维档案。
10.1.1运营单位应制定岗位工作标准,进行岗前和在岗操作技能培训;对参与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工作 的人员,运营单位还应进行特定业务培训和定期演练。 10.1.2专业岗位人员应经过岗位培训考核合格后持证上岗;特种设备作业人员应参加专业培训,取得 特种作业操作证或特种设备作业人员证,并持证上岗。 10.1.3运营单位应制定年度员工教育培训计划,落实培训资金,开展相应培训,做好培训记录,建立 培训档案。 10.1.4运营单位应根据线路运行等级、设备功能以及规章制度等变化情况,组织对相关专业岗位人员 开展专项培训和考核。
10.2列车驾驶员、车上值守人员
10.2.1列车驾驶员应符合以下要求:
10.2.1列车驾驶员应符合以下要求: a 接受不少于300学时的理论知识培训和不少于2个月的岗位技能培训,培训包括出退勤作业 列车整备和出入场作业、正线和车辆基地作业、列车设备基本操作、正常和非正常情况下行车、 列车故障应急处置和救援、乘客紧急疏散等; b) 通过理论知识考试和岗位技能考试; 在经验丰富的列车驾驶员指导和监督下驾驶,驾驶里程不少于5000km,其中在本线上的里程 不少于1000km 10.2.2 运营单位应按规定对列车驾驶员进行心理测试,对不符合要求的应及时进行调整
10.2.3车上值守人员应符合以下要求
DB34/T37122020
a 掌握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流程,熟悉全自动运行系统的新增风险点和安全措施,确保乘客和行车 安全; b 根据全自动运行系统的值守方式掌握乘客问询与帮助、服务礼仪、急救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 独立值守的车上值守人员在非全自动运行模式下的累积运行里程应不少于5000km; 经过系统的理论知识和实操技能培训,并接受针对所属线路的全自动运行场景、作业指导书等 方面的专项培训。 0.2.4运营单位应定期组织车上值守人员开展进入和退出全自动运行模式的操作练习、手动驾驶训练 应急故障和突发事件处置演练等。 0.2.5脱离驾驶岗位或值守岗位6个月以上、发生过事故的列车驾驶员或车上值守人员,应进行身体 检查和心理测试,并经过上岗考试合格后方可继续上岗。 0.2.6运营单位应根据跨座式单轨交通的运行模式,配备数量合适的列车驾驶员或车上值守人员。
0.3.1调度员负责监视列车运行及设备运转状况,及时准确下达控制命令,处理运营申 并做好相关记录
行车值班员应符合以下要求: a) 接受不少于150学时的理论知识培训和不少于1个月的岗位技能培训,培训包括车站行车作业、 客运服务、票务管理、检修施工、设备基本操作、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全自动运行系统新增风 险点及操作事项等; 饭多 b 通过理论知识考试和岗位技能考试; C 在经验丰富的行车值班员指导和监督下进行操作,时间不少于1个月。
,1.1安全管理是运营单位的核心任务,应贯穿于运营管理的全员、全方位、全过程,应坚持 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和“以人为本”的原则。
DB34/T 37122020
11. 2 安全管理制度
1.2.1运营单位应制定安全管理制度,使安全生产工作制度化、规范化、标准化。 1.2.2 运营单位应制定以下安全管理制度: a) 安全教育培训和考核制度; b 劳动防护用品管理制度; 安全生产目标考核与奖惩制度; d) 网络安全管理制度; e) 安全事故责任追究制度: f) 突发事件逐级报告制度: g) 运营安全重大故障和事故报送制度: h) 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惠排查治理双重预防制度。 1.2.3 运营单位应严格限制可燃物品的使用,并制订可燃物品安全使用管理规定。 1.2.4 运营单位应对安全管理制度的落实情况开展监督检查,根据运营工作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对名 类操作规程、制度进行复查、修订
11. 3 安全隐患管理
11.3.1运营单位应承担运营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工作主体责任,逐级分解责任,确保责 王落实到部门和岗位。 11.3.2运营单位应根据运营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工作制度,保证经费投入,将运营安全 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惠排查治理工作纳入年度安全工作计划并组织实施,确保运营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 患排查治理工作得到有效落实。 1.3.3运营单位应对跨座式单轨交通运营安全风险点进行辨识、评估,结合运营管理水平和运营险性 事件等情况,逐项确定安全风险等级并制定风险管控措施,形成运营安全风险数据库 11.3.4运营单位应按规定开展风险全面辨识和专项辨识工作天然气标准规范范本,每年应对所辖线路开展1次风险全面辨
11.3.1运营单位应承担运营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工作主体责任,逐级分解责任,确保责 任落实到部门和岗位, 11.3.2运营单位应根据运营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工作制度,保证经费投入,将运营安全
DB34/T37122020
识,持续发现术知安全风险,开及时更新运营安全风险数据库。 1.3.5运营单位应对照运营安全风险数据库,逐项分析所列风险管控措施弱化、失效、缺失可能产生 的隐患,确定隐患等级,并分解到岗位,形成各岗位的隐患排查手册,明确排查内容、排查办法、排查 周期等内容。 11.3.6运营单位应按照日常排查、专项排查等方式组织开展隐患排查工作。日常排查应结合班组、岗 位日常工作,覆盖日常生产作业环节,每周应不少于1次。专项排查可与运营单位专项检查、安全评估、 季节性和关键时期检查等工作结合开展。 11.3.7运营单位应结合隐患排查、事故经验教训等,对风险管控措施的有效性进行跟踪,掌握风险状 态和变化趋势,补充新认知风险,补强和完善风险管控措施,并及时更新运营安全风险数据库和修订相 关管理制度、作业标准或应急预案。 11.3.8运营单位应按年度对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情况进行分析,总结工作开展情况,研判风 险演变趋势和隐患升级苗头等问题。有关分析情况应书面报送城市轨道交通运营主管部门。
11.4.1运营单位应制定年度安全生产教育培训计划,合理安排培训事项,认真组织实施。 1.4.2运营单位应配置满足运营需求的从业人员,按相关标准进行安全和技能培训教育,运营单位主 要负责人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初次安全培训时间不少于32学时。列车驾驶员、行车调度员、行车值班 员、信号工、通信工等重点岗位人员应参加考核,考核不合格的不应从事岗位工作。重点岗位人员应通 过安全背景审查。 11.4.3当采用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和新设备时,应充分掌握和了解其安全技术特性,运营单位应 对相关岗位从业人员进行专门的安全生产知识和操作技能培训。 11.4.4运营单位应及时组织开展典型事故案例分析,宜将事故案例编制成册,吸取事故经验教训,强 化安全教育,落实防范措施。 11.4.5运营单位应建立安全生产教育培训档案,如实记录安全生产教育培训的时间、内容、参加人员 以及考核结果等情况。 11.4.6运营单位应通过电视、广播、报纸、互联网等多种途径,加强轨道交通安全文明出行、安全乘 车理念和突发事件应对知 引导理性应对突发事件
11.5.1运营单位应组织开展定期和不定期安全检查,对发现的各类安全问题应制定整改措施,及时整 改完成。 1.5.2安全检查宜采用日常安全检查、定期安全检查、专业安全检查、季节性专项安全检查、节前节 后安全检查和重大活动前安全检查等形式。 1.5.3运营单位应加强安全保护区的安全检查,维护安全保护区提示或警示标志,做好安全保护区的 日常巡查及设施设备保护工作。
11.6.1跨座式单轨交通应急机制、应急预案、应急演练、应急物资及应急能力等应急管理体系中的各 要素应涵盖不同运行模式的相关要求。 11.6.2运营单位应储备必要的应急物资,配备专业应急救援设备,建立应急救援队伍,配齐应急人员 完善应急值守和报告制度 旅游标准,定期组织开展应急培训,提高应急救援能力。 1.6.3运营单位应建立运营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体系,制定综合应急预案、专项应急预案和现场处置方 案,组织专家对专项应急预案进行评审,并向相关行政主管部门备案。应急预案编制应符合相关规定,
DB34/T 37122020
11.7.1运营单位应按照“四不放过”(事故原因未查清不放过、责任人员未处理不放过、责任人和群 众未受教育不放过、整改措施未落实不放过)的原则进行运营事故调查处理。 11.7.2运营单位应落实运营安全重大故障和事故报送制度、运营险性事件信息报告与分析制度,及时 组织对重大故障和事故原因进行分析,并建立健全运营安全重大故障和事故档案。
....- 交通标准
-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