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CSPSTC 43-2019 城市轨道交通地下结构健康检测监测技术规范.pdf
- 文档部分内容预览:
4.2.2车站日常巡查内容
4.2.2.1车站巡查一般规定
a)车站的日常检查包括对地下、地面、高架车站的外露主体结构、附属结构、装饰面及附属设施的 外观检查。主体结构的日常检查包括钢结构、钢筋混凝土结构、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的外观检 查;附属结构的日常检查包括出入口、疏散口、风道、炮台、过街天桥、地下通道的外观检查;装 饰面的日常检查包括墙面、顶面、柱面、地面、屋面、门窗、盟洗设施、安全疏散标志及排水设施 的外观检查;附属设施的日常检查包括栏杆、雨棚等; b)装饰面的日常检查每周至少一次; c)日常检查以人工检查为主,辅以简单的检测工具
a)检查钢结构表面油漆是否脱落、锈蚀 b)检查钢结构表面有无裂纹; )检查钢结构柱脚螺栓有无松动、脱落或断裂。
压力容器标准a)检查钢结构表面油漆是否脱落、锈蚀 b)检查钢结构表面有无裂纹; c)检查钢结构柱脚螺栓有无松动、脱落或断裂
T/CSPSTC432019
4.2.2.3钢筋混凝士结构及预应力混凝土结构
a)检查结构表面有无渗漏水; b)检查结构表面混凝土有无锈斑、剥落: C)检查结构有无露筋、开裂、破损。
检省车站屋顶、屋面装 检查采光板屋面及金属屋面是否有污点、腐蚀,采光是否良好,隔热层及防潮板功能是否有效 b)检查屋面防水卷材是否起鼓、开裂,封边是否牢固, ,屋顶是否烟水、漏水,女儿墙是否尿檐
a)对涂饰类装饰面,检查有无起皮、脱落或开裂;对干挂类装饰面,检查是否平整,有无开裂,嵌缝 是否密实,金属挂件是否结实,吊挂是否牢固、翘起;对于湿贴类装饰面,检查表面是否平整,有 无空鼓、裂缝,绑扎或黏贴是否牢固。 b)检查变形缝是否完好.局部是否翘起.装饰面是否开胶.每周不少于一次。
按照4.2.2.5的规定
按照4.2.2.5的规定
a)对于整体铺设地面,检查是否平整,有无脱皮、空鼓、裂纹、麻面和起砂等现象;对于板块地面, 检查是否平整,有无松动、空鼓、裂纹、掉角、缺楞、翘曲等现象;对于大理石地面,检查是否有开 裂、破损、渗漏水等现象。 D 检查站内沟盖板有无出槽、变形、断裂或丢失,胶皮是否脱落。 C 检查站台板是否松动,有无空鼓、破损。 d) 检查盲道砖是否空鼓,防滑功能是否有效;检查无障碍标志是否翘起、脱落和破损。每周不少 于一次。 e)检查散水是否破损
对普通门窗,检查是否完好,有无松动、开焊、开裂和变形;开关是否灵活;小五金是否有缺损; 玻璃安装是否牢固,有无缝隙裂纹等。 b)对特种门,检查开启是否正常,配件是否齐全、位置是否正确、是否牢固,插销件是否损坏、掉 漆,骨架是否腐蚀,功能是否满足使用及性能要求
4.2.2.9盟洗设施
内卫生间洁具设施是否完好、小五金配件是否缺先
4.2.2.10 安全疏散标志
检查站厅、售票厅、出人口、通道柱、墙面和台阶等处的安全疏散标志及导向标识是否清晰,有无 脱落或破损,每周不少于一次
T/CSPSTC432019
a)检查台阶有无破损、松动、露筋或裂缝;防滑条有无破损、翘起;水泥抹灰有无脱落。 b) 检查木质扶手、栏杆是否存在缺失、线条不顺直、对缝不严密整齐的情况。 c)检查不锈钢扶手、栏杆是否存在变形、连接处开焊的情况。 d)检查钢质扶手、栏杆是否存在变形、开焊、锈蚀、掉漆的情况
4.2.2.12出入口
检查出入口顶面、墙面、地面以及楼梯有无渗水
检查风道外观是否有破损,运行是否正常,
检查炮台外立面是否破损
检查炮台外立面是否破损
4.2.2.15过街天桥
检查内容参照4.2.2.2和4.2.2.3的规定;同时检查过街天桥栏杆、扶手是否存在变形、开焊、锈蚀及 掉漆情况,每年不少于两次
4.2.2.16地下通道
检查内容参照4.2.2.12的规定
4.2.2.17附属设施
兰杆和雨棚等附属设施是否破损或锈蚀,雨棚是否
4.2.2.18排水设施
检查雨落管、排水管和排水漏斗是否堵塞、破损,水算子是否破损。
4.2.2.19汛期检查
每年汛前对车站出入口、地面厅、屋面等处防洪、排水设施进行检查。检查内容参照4.2.2.4、 4.2.2.7和4.2.2.12的规定 汛期应每天对车站出人口地面厅等处防洪、排水设施进行一次检查
4.2.2.7和4.2.2.12的规定 b)汛期应每天对车站出入口、地面厅等处防洪、排水设施进行一次检查
查成果应包括日常巡查记录表以及必要的图示、
1.1隧道、暗挖和车站结构出现病害时,应及时检测病害参数,确定隧道暗挖和车站结构健康度。 1.2检测病害类型及参数应根据CJ/T289的检查类型确定。 1.3病害检测方法根据检测病害参数、精度要求和场地条件等综合确定,并应遵循下列规定:
T/CSPSTC432019
a)当同一病害存在多种检测方法时,选择便捷、无损、经济的检测方法; b)当选用有损的检测方法时,应保证隧道结构的安全性。 5.1.4检测精度应根据病害类型及特征、健康度评定标准等因素确定。 5.1.5 隧道结构健康度根据病害程度、发展趋势以及病害对运营安全和结构安全的影响进行评定。 5.1.6检测数据标准化,应以单个区间隧道为单元进行数字化管理, 5.1.7检测新技术、新设备应用前,应与传统方法比对验证,检测精度应满足要求 5.1.8现场的检测人员应培训上岗,人数不少于两名。应采取安全保障措施确保现场检测人员的安全 和轨道交通正常运营, 5.1.9盾构隧道结构病害类型应包括裂缝、渗漏水、剥落剥离、压溃、材料劣化、钢筋(螺栓、钢管片)锈 蚀、管片强度、混凝土碳化深度、管片背后空洞、隧道变形、接缝张开或错台、道床病害等。 5.1.10 盾构隧道结构病害检测采用目测与仪器相结合的方法。 5.1.11 目测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a 表观病害的位置、走向、状态进行目测法预判 目测时应采用手持照明灯具辅助。 5.1.12 仪器检测时符合下列规定: a 同一检测回次,同一检测参数采用同一检测仪器; ) 检测结果应为相同环境下连续3次观测值的平均值;如最天值和最小值之差超过平均值的 15%,应重新测量。 5.1.13 采用隧道结构快速检测设备检测时参见附录A,
5.2.1裂缝检测参数包括裂缝位置、 、长度、宽度、深度 5.2.2裂缝检测采用目测法确定位置 及走向后,按表1选择检测方法及仪器设备
.2.!裂缝检测参数包适裂缝
表1裂缝检测方法及仪器设备
3裂缝位置以纵向和环向位置标识,裂缝纵向位置应以里程桩号或管片环号标识;环向应以块号 距离和部位标识。采用以下方法和要求实施检测: a)裂缝位置应以裂缝中间位置确定; b)可采用且测法、直接量测法量测:
C 采用目测法时,纵向位置目测标记管片坏号;环向位置目测标记分块号; d)采用直接量测法时,纵向位置使用钢卷尺量测裂缝中间位置与隧道起始桩号距离。环向位置 使用钢卷尺测量裂缝中间与隧道拱顶中线或道床边线的距离,并标明部位; e) 直接量测法时,裂缝位置检测精度不应低于5cm。 2.4裂缝按走向应分为纵向裂缝、环向裂缝和斜裂缝。宜采用以下方法和要求实施检测: a) 检测点宜布置在裂缝起始端与终端的连线与隧道任一纵轴平行线的夹角位置: b) 宜采用量角器、地质罗盘直接量测法; C) 采用量角器时,应将量角器中心与角顶点重合,零刻度线与角的一条边重合,读取角另一条达 对应的角刻度即裂缝走向; d 采用地质罗盘时,应将罗盘长边与裂缝起始端和终端连线紧贴,并应使底盘水准器水泡居中 读取指针所指刻度即裂缝走向; e) 裂缝走向检测精度不应低于1°。 2.5裂缝长度宜采用以下方法和要求实施检测: 应测量裂缝起始端沿裂缝轨迹到终点的距离; 可采用钢卷尺直接量测; 裂缝长度检测精度不应低于1cm。 2.6 裂缝宽度宜采用以下方法和要求实施检测: a) 检测点宜布置在裂缝最宽处。混凝土表面应保持清洁、平整,裂缝内部不应有灰尘或泥浆; 可采用游标卡尺直接量测,也可采用裂缝显微镜、裂缝测宽仪量测; C 采用游标卡尺检测时,应先在裂缝最宽处两侧贴、埋检测标志固定点,使两侧量爪分别内贴两 标志点,且量爪平行于裂缝两侧延伸线,卡尺不应倾斜,读出宽度值; 采用裂缝显微镜时,应在裂缝最宽处的两侧标记检测点,检测时应将物镜对准待测裂缝检测 点处,旋转旋钮使图像聚焦,通过目镜读出裂缝宽度; e) 采用裂缝宽度检测仪检测时,应符合以下规定: 1)应在裂缝最宽处的两侧标记检测点 2) 应调试好仪器后将探头(摄像头)放置在待测裂缝测点上。 3)应使裂缝图像与刻度尺垂直,根据裂缝图像所占刻度线长度读取宽度值。 4)读数时应确保裂缝最宽处位于测宽仪屏幕正中央,并及时保存、记录数据。 f)裂缝宽度检测精度不应低于0.1mm。 2.7裂缝深度宜采用裂缝测深仪检测,应符合以下规定: a 检测点宜与宽度测点位置保持一致,待测部位混凝土表面应清洁、平整,必要时采用工具磨平 被测裂缝内不得有耦合介质(如水、泥浆等); b 调试好仪器后应设置构件名和裂缝编号; C 宜将仪器发射和接收换能器置于裂缝测点位置,两个换能器与砼表面之间应使用耦合剂耦合 采集不少于3组波形图; d) 拟合波形图,计算裂缝深度,并保存数据;
5.2.6裂缝宽度宜采用以下方法和要求实施检测
表2渗漏水状态判定标准
5.3.2渗漏水检测参数包括渗漏水位置、范围、水量、浑浊、冻结、pH和水质。 5.3.3渗漏水检测先采用目测法初判其位置、水量、浑浊、冻结情况后,按表3选择检测方法及仪器 设备。
5.3.2渗漏水检测参数包括渗漏水位置、范围、水量、浑浊、冻结、PH和水质。
表3渗漏水病害检测方法及仪器设备
5.3.4渗漏水位置采用以下方法和要求实施检测:
T/CSPSTC432019
a)可采用直接量测,也可采用红外热成像仪检测; b)采用直接量测法时,采用粉笔或油笔圈出渗漏水范围,参见附录B用钢卷尺测量渗漏水面积 计算尺寸,根据区域形状计算面积。 ) 采用红外热成像仪检测时,应符合以下规定: 1)应选择适当测点位置安放仪器,开启并调整仪器,使其处于稳定工作状态,并应根据隧道 材料和表面状态设置仪器发射率值: 2) 检测时应保持安全距离和适当角度测量,拍摄时应选择目标物表面拍到最少反射物的角 度,拍摄角度不宜超过45°,超过45°时则需在红外热像图旁注明; 3)应对准渗漏水区域拍摄红外热像,进行同角度的可见光图像拍摄并保存。当一幅热像图 或照片不能拍完整个渗漏水区域时,应分区拍摄,分区间重叠部分面积应不少于分区面积 的10%; 4 应准确记录、标识拍摄部位,时间及红外热像图和可见光照片,并保存、处理数据,计算渗 漏水面积。 d) 检测精度不宜低于10cm。 .3.6渗漏水量采用以下方法和要求实施检测: a) 检测点通过目测布置在渗水明显位置; b) 渗漏水量可根据渗水状态,采用触摸法或吸墨纸报纸贴附法、容积法、计数法、流速法确定; 采用触摸法或吸墨纸报纸贴附法时,用干手触摸或吸墨纸、报纸直接贴附后观察颜色变化; d) 采用容积法时,可直接用有刻度的容器收集测量,或用带有密封缘口的规定尺寸方框,安装在 规定量测的隧道内表面,将渗漏水导人量测容器内,计算24h的渗漏水量; 采用计数法时,可用秒表结合目测法计取每分钟或数分钟内的滴落数目,计算出该点24h的 渗漏水量: f) 采用流速法时,应将渗漏水引入排水沟中利用流量计检测。 渗漏水浑浊状态采用以下方法和要求实施检测: a) 采用目测法或容积法检测。 采用目测法时,按浑浊程度可分为透明、浑浊和明显浑浊3种。 c)采用容积法时,沉淀处理后测出单位体积沙的质量。 .3.8渗漏水冻结应检测冻结位置、范围,采用以下方法和要求实施检测: a) 冻结位置检测应按照5.2.3的规定; b) 冻结范围采用钢卷尺直接量测; ) 检测精度不低于10cm .3.9pH采用以下方法和要求实施检测: a) 可采用pH试纸或pH测量仪检测; b) 采用PH试纸检测时,应取一试纸置于表面皿或玻璃片上,将待测渗漏水滴于试纸的中部,颜 色变化稳定后与标准比色卡对比,读取pH值; c) 采用pH测量仪检测时,应用干净容器收集渗漏水,纯净水清洗电极,启动仪器后应将pH极 放入被测渗漏水中直至浸没线处,待数据稳定后读取pH。 .3.10 存在溶出性腐蚀、结晶性腐蚀等水体腐蚀时应进行水质检测,检测方法及要求按DL/T5152 丸行。
a)可采用直接量测,也可采用红外热成像仪检测; b)采用直接量测法时,采用粉笔或油笔圈出渗漏水范围,参见附录B用钢卷尺测量渗漏水面积 计算尺寸,根据区域形状计算面积。 C 采用红外热成像仪检测时,应符合以下规定: 1)厂 应选择适当测点位置安放仪器,开启并调整仪器,使其处于稳定工作状态,并应根据隧道 材料和表面状态设置仪器发射率值: 2 检测时应保持安全距离和适当角度测量,拍摄时应选择目标物表面拍到最少反射物的角 度,拍摄角度不宜超过45°,超过45°时则需在红外热像图旁注明; 3 应对准渗漏水区域拍摄红外热像,进行同角度的可见光图像拍摄并保存。当一幅热像图 或照片不能拍完整个渗漏水区域时,应分区拍摄,分区间重叠部分面积应不少于分区面积 的10%; 4 应准确记录、标识拍摄部位,时间及红外热像图和可见光照片,并保存、处理数据,计算渗 漏水面积。 小拾测精底不宜低王10m
5.3.6渗漏水量采用以下方法和要求实施检测
5.4.1剥落剥离、压溃检测参数应包括位置、范围、深度。 5.4.2剥落剥离、压溃检测先采用目测法对位置初判后,按表4选择检测方法及仪器设备。
表4剥落剥离、压溃检测方法及仪器设备
4.3剥落剥离、压溃位置采用以下方法和要求实
,4,水剂洛求、压项 力法和安求实施检伙: a)检测点应布设于剥落剥离、压溃区域中心位置。 b)剥落剥离、压溃位置检测方法及要求应按照5.2.3的规定。 5.4.4剥落剥离、压溃范围采用直接量测法,应利用铁锤敲击管片表面圈定其面积,参见附录B用钢卷 尺测量计算尺寸,根据区域形状计算面积。检测精度不应低于10cm。 5.4.5剥落剥离、压溃深度采用以下方法和要求实施检测
a)检测点应布设于剥落剥离、压溃区域中心位置 b)剥落剥离、压溃位置检测方法及要求应按照5.2.3的规定。 5.4.4剥落剥离、压溃范围采用直接量测法,应利用铁锤敲击管片表面圈定其面积,参见附录B用钢卷 尺测量计算尺寸,根据区域形状计算面积。检测精度不应低于10cm。 5.4.5剥落剥离、压溃深度采用以下方法和要求实施检测: a)剥落剥离、压溃深度应布置在病害最大深度处。 b 可采用直尺和深度游标卡尺直接量测,测量时直尺应沿着管片的纵向轴线紧贴在管片表面 用深度游标卡尺测量剥落剥离、压溃最深处至管片表面的最大距离。
a)剥落剥离、压溃深度应布置在病害最大深度处。 b 可采用直尺和深度游标卡尺直接量测,测量时直尺应沿着管片的纵向轴线紧贴在管片表面 用深度游标卡尺测量剥落剥离、压溃最深处至管片表面的最大距离。
5.5.1起毛、酥松、起鼓等材料劣化检测参数应包括位置、范围、程度。 5.5.2起毛、酥松、起鼓等材料劣化检测方法及要求按照5.4的规定。
5.5.1起毛、酥松、起鼓等材料劣化检测参数应包括位置、范围、程度
5.6钢筋、螺栓、钢管片锈蚀
钢筋、螺栓、钢管片锈蚀检测参数应包括位置、范围和程度。有害物质含量检测包括氯离子 硫酸根离子含量等 2螺栓、钢管片锈蚀应先采用目测初判位置。钢筋、螺栓、钢管片锈蚀检测方法及仪器设备按表5确定
表5钢筋、螺栓、钢管片锈蚀检测方法及仪器设
用以下方法和要求实施检测: a)应根据构件的环境差异及外观检查的结果确定测区,每种条件的测区数量不宜少于3个;测区 面积不宜大于5m×5m;测区混凝土表面应平整、清洁,无涂料、浮漆、油脂、污物或尘土等。 b) 可采用半电池电位法、混凝土电阻法、剔凿检测法检测。 c)采用半电池电位法时,可选用钢筋锈蚀检测仪检测,应符合以下规定: 测区中测点数不宜少于20个,测点与构件边缘的距离不应大于50mm;应在测区布设测 试网格,网格间距宜选20cm×20cm,30cm×30cm或20cm×10cm等,网格节点应为 电位测点。测点处混凝土应湿润,两测点间不应留有自由表面水 2)电极铜棒应清洁、无明显缺陷。应连接好仪器将仪表的负输人端接钢筋,且应保证仪器连 接点钢筋与测点钢筋连通,导线与连接钢筋有良好的电连接。 3) 检测时应先设置参数再进行电位测试,且应在测点读数稳定后读数并保存记录,电位读数 变动不超过2mV,重复读数差异不得超过10mV。 测试时应避免各种地磁场的干扰,应注意环境温度对测试结果的影响,必要时应进行 修正。 5)测试结果应按一定的比例绘制测区平面图得到数据阵列,并应绘制电位等值线图。 6)检测精度不宜低于1mV。 6.6.4钢管片涂层厚度采用干漆膜测厚仪进行检测。可按GB50621实施检测。 .6.5混凝土中氯离子的含量采用滴定条法和试验室化学分析法。滴定条法参见附录C。试验室化学 分析法宜按GB/T50344中附录C的规定。
表6管片强度检测方法及仪器设备
5.7.2混凝土强度位置检测方法及要求应按照5.2.3执行。 5.7.3回弹法混凝土抗压强度的检测应按现行行业标准JGJ/T23的规定。 5.7.4超声回弹仪检测方法及技术要求应按照CECS02的规定。 5.7.5当隧道受到环境侵蚀或遭受火灾、碰撞、高温等影响、对回弹法、超声回弹法结果有争议时,采用 钻芯法进行混凝土强度检测。检测技术要求应按照JGJ/T384的规定。 5.7.6对于龄期超过1000d,且由于结构构造等原因无法采用钻芯法对回弹检测结果进行修正的混凝 土结构强度推定,按照GB50367确定推定值
疑土碳化深度检测方法及仪器设备按照表7确定
表7混凝土碳化深度检测方法及仪器设备
5.8.2混凝土碳化深度位置检测方法及要求应按照5.2.3的规定
a)测点应布置在有代表性的混凝土强度测区,测点数不应少于强度测区数的30%,且不应小于 3个。 应采用工具在测区混凝土表面形成直径约15mm的孔洞,每个测区应不少于3个测孔。 应清除孔洞中的粉未和碎屑,且不得用水擦洗。 应采用浓度为1%~2%的酚酞酒精溶液滴在孔洞内壁的边缘处,当已碳化与未碳化界限清晰 时,应采用碳化深度测量仪或游标卡尺测量已碳化与未碳化混凝土碳化混凝土交界面到混凝 土表面的垂直距离,并应测量3次,每次读数应精确至0.25mm。 应取3次测量的平均值作为检测结果,并应精确至0.5mm
5.9.1管片背后空洞检测参数应包括位置、范围、程度
5.9.1管片背后空洞检测参数应包括位置、范围、程度 5.9.2管片背后空洞检测方法及仪器设备按表8确定
表8管片背后空洞检测方法及仪器设备
5.9.3管片背后空洞位置检测方法及
.9.4管片背后空洞范围、程度检测采用以下方法和要求实施检测: a 可采用地质雷达检测,也可采用钻孔测量法。 b 采用地质雷达检测时,应符合以下规定: 1) 在分辨率满足且场所条件许可时,应选择中心频率低的天线。 2 现场测线应环向测线为主,纵向为辅。环向测线间距按照5m~8m或1环设置。需确 定背后空洞规模和范围时,应加密测线或测点。 3 地质雷达检测操作、数据处理及解释、管片背后空洞判读参照附录D
.1隧道变形检测应包括水平变形、竖向变形、断面轮廓。检测参数应包括变形位置、最天变形量 .2隧道变形检测方法及仪器设备按照表9确定
表9隧道变形检测方法及仪器设备
5.10.3隧道变形位置检测方法及要求应按照5.2.3的规定。断面轮廓位置采用纵向位置标
T/CSPSTC432019
可采用全站仪检测,也可采用激光断面仪、三维激光扫描仪检测。 采用全站仪检测时,应符合以下规定: 1)应采用钢卷尺测定各断面处轨道中心点位置,并将中心点沿铅垂方向投射到道床上做好 标记。 2 将全站仪架设与检测断面中心点位置,以轨道中心线为基点,采用免棱镜方式采集各测 量点的极坐标数据, 3) 测量并记录隧道断面上不少于20测点距全站仪中心的距离及天顶角。 4) 测量过程中,避开隧道内部的电缆支架及电线管道等配套附属物影响。 5) 断面里程中误差不应超过土50mm,断面限界控制点与线路中线法距的测量中误差不应 超过士10mm,除道床的线路中线点外,其他限界控制点高程的测量中误差不应超过 ±20mm。 6) 测量完成后,应编制断面测量成果表,并绘制断面图 采用激光断面仪检测时,应符合以下规定: 1)检测断面观测断面应沿线路方向布置,曲线段适当加密,平面曲线的关键控制点处、竖曲 线变坡点处应增设观测断面。 2)应先采用全站仪按一定间距放出测量断面中线测点,并记录该点的管片号位置、实际高程 和与中线偏位值。 3) 应在断面测点位置安装调整仪器,应使仪器水平且垂直归零后光点在测量点上;开始测量 后应使仪器能自动测量仪器中心点相对于基准点的高度;测量时应保证扫描断面与隧道 轴线垂直。 4)测量时应设置起始角度、终止角度、测量点数等参数。扫描断面上的测点间距不大于5°。 测量扫描断面时应去除在检测过程中被电缆或其他障碍物遮挡的测点,并记录保存数据。 数据处理应使用专门软件在计算机上编辑设计标准断面或历史扫描断面,并编辑导入检 测断面曲线,对比分析判断断面是否变形或侵限、检测断面变形或侵界的最大值等信息。 7) 测量精度不应低于土2mm。 8)应量测和记录隧道断面的形状,并给出随时间的收敛量及变化速率。 采用三维激光扫描仪检测时,应符合以下规定: 1)检测时应对三维激光扫描仪进行整平,各测站的局部坐标系Z轴均垂直水平面。 2)测站应设置在稳定的位置,选择合适的测点距离。 扫描仪架设在隧道中线上,若测站无法架设在中心线上,则应距离中线先就近布置。扫 描站扫描范围应覆盖整个扫描目标物,均匀布设,且设站数量尽量少,通视困难或线路有 拐角时应增加扫描站。 4) 标靶应在扫描范围内均匀布置,且高低错落;每一扫描站的标靶个数应不少于4个,相邻 两扫描站的公共标靶个数应不少于3个。 5)扫描时应先扫描靶点,结束后再进行隧道全景扫描,并保存扫描数据。 6)室内扫描数据处理时应先进行拼接,完成后应根据隧道设计断面或历史扫描断面提取相 应的断面数据并进行对比,得出隧道断面轮廓变形值。 三维激光扫描仪标靶点的测量中误差应小于土2mm,连续传递配准次数不应超过4次
5.11接缝张开或错台
5.11.1接缝张开或错台检测参数应包括 张开或错台的位置、范围和程度, 5.11.2接缝张开或错台检测先采用目测法对位置初判后,按表10确定检测方法及仪器设备
表10接缝张开与错台检测方法及仪器设备
5.11.3接缝张开或错台位置检测方法及要求应按照5.3.4的规定。 5.11.4 接缝张开或错台范围采用以下方法和要求实施检测: a 可采用钢卷尺直接量测,也可采用三维激光扫描仪检测; b) 采用直接量测法时,采用钢卷尺量测接缝张开或错台起始端到终端的长度; c) 采用三维激光扫描仪检测时,按照5.10.4的规定,数据处理后读出接缝张开或错台范围; d) 检测精度不宜低于1cm。 5.11.5 接缝张开或错台程度采用以下方法和要求实施检测: a) 测点布设在张开量或错台量最大位置处; b) 可采用钢尺、游标卡尺量测,也可采用三维激光扫描仪检测; c 采用直接量测法时,采用钢尺、游标卡尺量测接缝张开最大处的位置; 采用三维激光扫描仪时,接照5.10.4,数据处理后读出接缝张开或错台量; e 检测精度不宜低于1mm
5.12.1螺栓孔或注浆孔填塞物脱落检测参数应为位置。接缝止水条脱落检测参数应包括位置和 范围。 5.12.2螺栓孔或注浆孔填塞物脱落位置检测方法及要求按照5.2.3的规定。接缝止水条脱落位置检 测方法及要求按照5.3.4中管片接缝渗漏检测要求。 5.12.3接缝止水条脱落范围宜采用钢卷尺直接量测,检测精度不宜低于1cm
5.13.1道床病害检测应包括道床裂缝、下沉、隆起、渗漏水、翻浆冒泥、道床脱空等。 5.13.2 道床裂缝检测按照5.2的规定, 5.13.3道床下沉、隆起检测按照5.10.5的规定。 5.13.4 道床渗漏水检测按照5.3的规定。 5.13.5道床翻浆冒泥检测参数应包括位置、范围。应先采用目测法初判位置。位置检测方法及要求 按照5.2.3的规定。范围按照5.4.4的规定。 5.13.6道床脱空检测参数应包括位置、范围和程度。先采用目测法对位置初判后,按表11确定检测 方法及仪器设备
表11道床脱空检测方法及仪器设备
5.13.7道床脱空位置采用以下方法和要求实放
a)道床脱空纵向位置应以管片号标记,环向位置用左右侧或中间标记: 检测精度不低于5cm。 13.8 道床脱空范围宜采用以下方法和要求实施检测: 当道床两侧边缘与管片脱开时,采用直接量测、地质雷达检测, 1)采用直接量测法时,采用钢卷尺测量道床脱空起始端沿到终端的距离; 2)采用地质雷达检测时,应通过数据分析确定道床脱空范围。 b 当道床中间底部轨枕区域与管片脱开时,采用地质雷达检测。 ) 检测精度不宜低于2cm。 13.9 道床脱空程度采用以下方法和要求实施检测: a) 采用地质雷达检测,必要时采用钻孔取芯法验证。 b) 采用地质雷达检测时,应符合以下规定: 1)地质雷达主机及天线的技术指标除符合一般通用标准之外,采用单体天线或分离天线 天线应具有屏蔽功能,天线的有效探测深度应大于道床的厚度: 2) 测线布置应以纵向布线为主,环向布线为辅。现场检测以纵向布线进行时,测线布置在 整体道床上,每方向线路测线不少于2条。现场检测以点测方式进行时,测点连线方向为 纵向,测点间距不大于0.5m。检测中发现不合格地段,应加密测线; 3) 地质雷达检测操作、数据处理及解释、道床脱空判定参见附录D。 C)采用钻孔取芯检测时,应符合以下规定: 1)取芯点应避开钢筋、预理件或管线位置,每个测区取芯数量不得少于3个。 2 钻孔深度不应破坏管片。取芯后宜在孔内用直尺量测数据,或用内窥镜观察道床脱空 情况。 3)检测结束后应立即修复钻孔破坏位置
5.14结构健康度评定
5.14.1隧道结构健康度应以隧道单个区间为基本单位评定,可采用单项指标法和综合评定法分别评 定,健康度等级宜划分为五级。 5.14.2隧道结构病害检测后,应根据检测结果采用单项指标法评定结构健康度,当遇到下列情况之 时,应在单项指标法健康度评定的基础上,采用综合评定法分区段对隧道结构健康度进行评定: a)隧道病害类型3种以上目覆盖区间隧道30%以上管片:
b)受到灾害、环境侵蚀等重大影响时。 5.14.3隧道结构单项指标包括裂缝、渗漏水、剥落剥离、压溃、材料劣化、钢筋(螺栓、钢管片)锈蚀、管 升强度、混凝土碳化深度、管片背后空洞、隧道变形、接缝张开与错台、螺栓孔或注浆孔填塞物、接缝止水 条脱落、道床病害等。 .14.4采用综合评定法评定隧道结构健康度参见附录E。 5.14.5应依据健康度评价结果,采取不同的养护措施。单项指标法评定的健康度对应的养护措施应
5.14.4采用综合评定法评定隧道结构健康度参见附录E。 5.14.5应依据健康度评价结果,采取不同的养护措施。单项指标法评定的健康度对应的养护措施应 按照CJJ/T289中3.0.6。综合评定法评定的健康度对应的养护措施应按照表12执行
表12综合评定法评定的健康度对应的养护措施
6.1.1为掌握车站、隧道结构及道床的变形动态,保证地铁安全运营,降低车辆损耗,应由专业队伍对 运营期地铁进行安全监测。 6.1.2编制安全监测方案,监测方案应根据地铁结构埋深、结构特点、支护类型、开挖方式以及岩土工 程条件、建筑场区变形区内环境状况和施工设计等因素制定,并应包括地铁结构和环境条件产生异常时 的应急监测方案。 6.1.3监测可采用几何测量、物理传感器测量方法。 6.1.4监测网应分为平面监测网和高程监测网,并应分别由基准点、工作基点和变形监测点组成。 6.1.5监测必须事先确定预警值,监测预警值应满足工程设计、地下结构设计及周边环境中被保护对 象的控制要求。监测预警值由监测项目的累计变化量和变化速率值共同控制。实测值超出控制值应及 时上报,加强监测频率并启动对应预案
6.1.1为掌握车站、隧道结构及道床的变形动态,保证地铁安全运营,降低车辆损耗,应由专业队伍对 运营期地铁进行安全监测。 6.1.2编制安全监测方案,监测方案应根据地铁结构埋深、结构特点、支护类型、开挖方式以及岩土工 程条件、建筑场区变形区内环境状况和施工设计等因素制定,并应包括地铁结构和环境条件产生异常时 的应急监测方案
6.1.4监测网应分为平面监测网和高程监测网,并应分别由基准点、工作基点和变形监测点组成。 6.1.5监测必须事先确定预警值,监测预警值应满足工程设计、地下结构设计及周边环境中被保护对 象的控制要求。监测预警值由监测项目的累计变化量和变化速率值共同控制。实测值超出控制值应及 时上报,加强监测频率并启动对应预案
6.2.1监测内容应综合考虑工程地质条件与水文地质条件、工程规模与施工技术特点及周边环境条件 的等因素,同时兼顾经济性的要求,根据设计要求和实际情况选择。 5.2.2地铁运营监测不限于以下监测项目:
a) 轨道线路沉降监测; b) 轨道线路水平位移监测 c)隧道断面收敛监测; d)车站结构物的沉降监测。 6.2.3重点监测对象、特殊区段、变形缝均需要加密布设测点。 a)重点监测对象指穿越或临近铁路、高速公路、桥梁、河流湖泊、重要建构筑物的区段以及地层较
a) 轨道线路沉降监测; b)轨道线路水平位移监测; c)隧道断面收敛监测; d)车站结构物的沉隆监测。
点监测对象 要加密布设测点 重点监测对象指穿越或临近铁路、高速公路、桥梁、河流湖泊、重要建构筑物的区段以及地层较 差沉隆较大的区段:
T/CSPSTC432019
b)特殊区段指施工过程中发生过线路偏差或结构变形,需进行线路和限界调整的区段: c)变形缝指车站及区间纵向变形缝,明挖车站和盾构区间接口也应按变形缝考虑; 不良地质地段是指岩堆、崩塌、滑坡、岩融、偏压地层、高应力、高强度地层、软土地段等不利 隧道工程的不良地质区段
5.3.1点位理设可在轨通后现场具备条件时理设 6.3.2监测点需按照专家评审及运营管理单位审批后的监测方案要求布设。 5.3.3轨道线路沉降、水平位移以及隧道断面收敛均按照一定的间距布设监测点,重点监测对象、特殊 区段及变形缝均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加密布设监测点,监测布点原则如表13所示
表13监测点布设原则表
5.3.4沉降基准点应布设在车站道床结构上,采用Φ8mm膨胀螺栓监测标志,打入道床内,缝隙用镭 固剂填充。埋设形式参见图F.1。 5.3.5水平位移监测基准点布设在车站道床结构上,采用强制归心标志,用冲击钻钻出深药10cm的 孔,再把强制归心监测标志放人孔内,缝隙用锚固剂填充。埋设形式参见图F.2。 5.3.6沉降监测点布设在区间道床结构上,标志采用Φ8mm膨胀螺栓,采用钻孔埋入。对于铺设一般 道床、中等减震措施的地段而言,沉降监测点应布设在整体道床上,沉降监测点布设在线路中心线上的 两根轨枕中间。监测点应避开道床伸缩缝以及隧道结构变形缝仿古建筑,且确保监测点避开道床上层钢筋。埋 设形式参见图F.3。 6.3.7水平位移监测点布设在区间道床结构上,采用强制归心标志,用冲击钻钻出深约10cm的孔,再 把强制归心监测标志放人孔内.缝隙用错固剂填充。埋设形式参见图F.4
6.3.8隧道断面收敛点以不破坏隧道结构为前提,采用专用测量标记,并与轨道线路沉降、水平位移监 测点在同一断面处。埋设形式参见图F.5。 6.3.9监测基准点及监测点点位埋设要牢固,能够长期保存,并且不能影响列车运行。 5.3.10监测点编号采用模板喷涂于车站壁上,不得随意手写,应便于识别。编号与点位对应,距地面 约1.5m高
6.4.1轨道线路沉降监测及水平位移监测采用的坐标及高程系统宜与建设期一致。 6.4.2监测需建立稳定的高程及水平监测基准网。基准网应定期复测,初测应在基准网布设完成后进 行,之后每年至少复测一次,且应根据点位稳定情况适当调整复测频次,原则上3年内不少于4次复测 6.4.3沉降基准网监测符合GB50026一2007中二等水准测量技术要求相关规定 6.4.4水平位移监测基准网测量符合GB/T50308一2017中精密导线测量技术要求相关规定。 6.4.5监测宜以“两站一区间”为作业单元进行,车站基准点与隧道内监测点形成附合导线或附合水准 路线。 6.4.6沉降监测可采用几何水准测量方法,水准仪精度每公里往返侧高差中误差不大于0.3mm。 6.4.7水平位移监测可采用导线测量方法。仪器精度要求不低于1",1mm十1.5ppm×D。 6.4.8断面收敛监测采用收敛计或全站仪配合棱镜测量。每个断面至少需测量4条收敛线, 6.4.9沉降监测及水平位移监测等级划分及精度要求符合GB/T50308一2017中表15.1.8的相关技术 要求规定。 6.4.10不同周期监测时,应该基本相同的环境下采用相同的观测路线和观测方法,使用相同的仪器和 设备,并应固定观测人员。 6.4.11一般监测频率如表14所示。监测频率应根据变形速率和变形量进行调整,变形量或变形速率 超过预定报警值后应及时上报并增加监测频率
6.4.12在监测过程中,如有隧道附近地表荷载突然增减、隧道内渗水突然加剧、隧道结构出现异常裂 缝等情况,需增大监测频率,当隧道突然发生大量沉降、不均匀沉降或严重裂缝时,应立即进行连续 观测。
T/CSPSTC432019
7.1.1城市轨道交通隧道结构评价分为技术状况评价、结构安全评价和运营性能评价。 7.1.2定期检查后应进行技术状况评价,定期监测后应进行技术状况评价和运营性能评价。 7.1.3专项检查与专项监测后应进行结构安全评价和运营性能评价。 7.1.4隧道评价单元划分宜满足下列规定: 明(盖)挖法、矿山法隧道宜以1个模板长度为一个评价单元; b) 沉管隧道宜以1管段(节)为一个评价单元;
食用油标准7.1.4隧道评价单元划分宜满足下列规定: a) 明(盖)挖法、矿山法隧道宜以1个模板长度为一个评价单元; b) 沉管隧道宜以1管段(节)为一个评价单元; c)盾构隧道宜以3环~5环管片为一个评价单元
....- 交通标准 检测标准
- 相关专题: 轨道交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