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CECS 616-2019 隧道施工超前地质预报技术规程(完整正版、清晰无水印).pdf

  • T/CECS 616-2019  隧道施工超前地质预报技术规程(完整正版、清晰无水印).pdf为pdf格式
  • 文件大小:37.9 M
  • 下载速度:极速
  • 文件评级
  • 更新时间:2021-04-29
  • 发 布 人: 13648167612
  • 文档部分内容预览:
  • T/CECS 616-2019 隧道施工超前地质预报技术规程(完整正版、清晰无水印)

    利用电磁波的反射原理,探测隧道掌子面前方一定范围内地 质情况的一种预报方法

    利用电法勘探原理,探测隧道掌子面前方一定范围内地质情 况的一种预报方法。

    在隧道开挖掌子面进行钻探园林工艺、表格,以获取隧道掌子面前方一定范 围内地质情况的一种预报方法,

    沿隧道开挖方向进行小洞径掘进,以获取地质信息的一种预 报方法。

    物探探测到的物理场参数明显高于或低于围岩正常值的地 质体。

    由地球的地质作用产生的,对工程建设具有危害性的 质体。

    2.0.15不良地质现象

    由地球的内外营力造成的,对工程建设具有危害性的地 或现象。

    遂道开挖向前推进的工作面。

    3.0.1勘察设计单位在完成隧道勘察设计工作后,应依据隧道 地质条件复杂情况提出隧道施工超前地质预报建议。 3.0.2隧道施工超前地质预报工作流程宜包括预报设计、收集 资料和现场调查、预报技术方案编制、预报实施细则编制、试验 准备工作、试验工作、现场预报、资料处理与解释、预报成果验 证等。现场预报、资料处理与解释、预报成果验证应循环进行。 3.0.3预报前应收集隧道勘察阶段的勘察设计资料;当隧道地 质条件、施工条件复杂时,宜补充地表地质调查,收集和分析 近隧道、导洞的地质资料。

    3.0.1勘察设计单位在完成隧道勘察设计工作后,应依据隧道 地质条件复杂情况提出隧道施工超前地质预报建议。 3.0.2隧道施工超前地质预报工作流程宜包括预报设计、收集

    3.0.4隧道施工超前地质预报技术方案宜包括下列内容

    1概况,包括隧道工程概况、超前地质预报设计情况、可 能存在的工作难点。 2 工作任务,包括工程量、质量技术要求。 3 编制依据。 4 预报方法与技术。 5 质量控制措施。 6 预期成果,包括成果形式、成果图件、成果报告。 7 项目组织机构和设备,包括人员组成与分工、仪器设备。 8 工作进度与工期安排。 9 现场安全、职业健康和环境保护措施。 10 现场配合、协调工作要求

    3.0.5进场预报实施前,应根据项目建设单位、施工等各方管 理要求,编制超前预报实施细则。实施细则宜包括下列内容: 1概况。

    3.0.5进场预报实施前,应根据项目建设单位、施工等各方管

    试验成果可作为预报成果。

    3. 0. 12预报工作期间应填写下

    1 地质调查记录、地下水观测记录、地质素描。 2 物探原始记录、资料检查验收记录。

    3超前钻探班报、导坑地质记录。 3.0.13物探原始记录应包括仪器检查记录、班报、仪器计算机 记录。 3.0.14记录不应涂改、擦拭或撕页,记录内容应齐全,预报班 报中记录的数据文件路径、名称应与计算机记录一致。 3.0.15地质调查和观测资料应整理成相应的地质图件、图表和 文字说明。 3.0.16超前钻探和超前导坑应根据现场地质和施工记录,整 理、绘制相应的钻孔柱状图或导坑展示图。 3. 0.17牛 物探预报资料应先整理原始记录和测试数据文件。 3.0.18物探预报应根据每种预报方法的特点,选用相应的计算 机软件进行数据处理。 3.0.19 物探成果应结合地质资料进行地质解释,并应绘制预报 地质成果图。 3.0.20同一期多种预报方法应进行相互印证、相互补充,得出 综合结论。 3.0.21超前地质预报制图应做到资料完整、真实准确、数据无

    3.0.22超前预报制图资料准备、构图设计应符合下列规

    1构图的基本资料应是预报的各种物探观测数据、解释推 断结果、地质调查和测绘资料、有关的地形图、地质图及施工的 原始材料。 2构图的同类物探数据宜采用同一量纲、同一校正方法 同一正常场或背景值;构图比例宜与选用的地形图或地质图 一致。 3构图设计应在充分研究全部预报资料的基础上进行,并 宜将相关的资料结合或组合在一张图上;推断成果宜绘成综合 图,综合图中宜包括预报推断成果和相关的地质资料。 4构图设计宜包括图的内容、比例、等值线间距或色调谱、

    图例和注记要素、图的分幅方法和方位等。 3.0.23地质分析法图件应包括平面图、剖面图、柱状图、成果 表等,制图应符合下列规定: 1地表地质调查、观测和推断的平面图宜在相应的隧道 察地质图上编制,平面图的比例尺应根据预报洞段的地质复杂程 艾、范围和水文地质条件选用。 2地质平面图可根据需要绘制相应预报洞段范围内的地质 图、水文地质图、地貌图等。 3剖面图宜包括垂直隧道的横断面图、沿隧道方向的纵部 面和平部面图,内容宜包括地层、构造、地下水及不良地质体分 布情况。 4隧道洞壁地质展示图绘制内容宜包括地层、构造、裂隙 地下水及不良地质现象。 3.0.24物探预报图件应包括布置图、平面图、曲线图、部面 图、三维图,制图应符合下列规定: 1预报工作布置图内容宜包括隧道平面或纵部面轮线 物探观测系统空间分布、现场地质施工要素,测线应以沿隧道掘 进方向为起点。 2预报推断平面图宜包括目标体或异常体平面位置、范围 大小、形状规模、延伸方向等要素,宜标注地质界线及解释构造 线、测线及编号、钻孔位置及孔号、隧道主要地物标志等图形 符号。 3平面等值线图可包括等电阻率、速度分布图等,平面等 值线图应选取恰当的数值间隔并进行标注,宜绘制成灰度图或色 谱图。 4曲线图可包括波速、泊松比、电阻率、自然电位等内容: 应根据测试数据分布范围和纵坐标长度确定横向比例尺,在保证 大部分曲线记录不超值的情况下宜选用大比例尺,同一洞段的曲 线宜绘制在同一剖面上。

    5地震、探地雷达、瞬变电磁应绘制相应的成果剖面;物 探成果部剖面图可作为插图附于报告中,当存在对应的地质部面 时,宜采用与相应地质部面图同比例尺成图;绘制同一工程的物 探成果剖面图或断面图宜采用统一的数值比例,当绘制为灰度图 或色谱图时应采用统一的色阶比例。 6解释推断图与物探成果图宜绘制在一张图上,上部应绘 制物探成果图,下部应绘制解释推断图;多种物探方法的解释推 断结果宜绘制在同一张图中。 7进行三维探测预报时应根据三维数据体绘制立体图,图 中应标明隧道位置和里程坐标。 3.0.25超前钻探和超前导坑应绘制钻孔柱状图、导洞地质展示 图及纵部面地质图

    4.0.1隧道勘察设计报告编制过程中,应根据隧道地质条件, 开展超前地质预报设计工作。 4.0.2 隧道施工超前地质预报应包括下列内容: 断层、断层影响带、节理密集带的位置、规模和性质。 2 岩溶、米空区的位置、规模和性质。 3 涌泥突水情况。 4 软弱地层、膨胀地层的位置、规模和性质。 煤层、煤系等高瓦斯地层的位置和规模。 6 围岩级别、风化程度的分界位置。 7 其他可能发生地质灾害的位置和规模 4.0.3 隧道地质条件复杂程度分级应按很复杂、复杂、中等复 杂、简单划分为4个级别。 4.0.4隧道地质条件复杂程度应依据隧道勘察设计资料进行分 级,可针对地质条件复杂的洞段进行补充现场地质调查。 4.0.5隧道地质条件复杂程度分级应在评定出隧道理藏深度 遂道长度、断层规模、构造复杂程度、水文地质条件复杂程度 岩溶发育程度、预测涌泥突水量级、围岩完整性程度、地层瓦斯 含量的基础上,按本规程附录A的规定确定 4.0.6地质条件很复杂的隧道施工超前地质预报设计应符合下 列规定: 1应采用地质、物探、超前钻探相结合的综合预报方法 宜结合导洞施工进行超前导坑预报。 2应以地质分析为主线,其他预报方法和资料分析应在地 质分析的指导下进行。

    3物探预报应选用长短或中短组合:每种预报方法应循环 进行。 4组成物探长短组合或中短组合预报的两种方法宜参数 互补。 5地质分析预报应地表预报和洞内预报相结合。 6超前钻探应循环进行。 4.0.7地质条件复杂的隧道施工超前地质预报设计应符合下列 规定: 1应采用地质、物探相结合的综合预报方法,宜在复杂洞 段进行超前钻探预报。 2,物探预报应选用长短或中短组合,每种预报方法应循环 进行。 3组成物探长短组合或中短组合预报的两种方法宜参数 互补。 4地质分析预报宜地表预报和洞内预报相结合。 5异常洞段的超前钻探应循环进行。 4.0.8地质条件中等复杂的隧道施工超前地质预报设计应符合 下列规定: 1 宜采用地质、物探相结合的综合预报方法。 2 物探预报应选用中短组合,每种预报方法应循环进行。 3 组成物探中短组合预报的两种方法宜参数互补。 4异常洞段应进行超前钻探 4.0.9地质条件简单的隧道施工超前地质预报设计应符合下列 规定: 1宜采用地质和一种物探预报方法。 2物探预报宜选用中距离或短距离预报方法,循环预报。 3当预报隧道前方地质条件复杂程度升级时,应增加预报 方法或提高预报等级。 4.0.10超前地质预报方法的应用范围和适用条件应符合本规程

    附录B的规定。 4.0.11隧道施工超前地质预报距离和方法选择应符合下列 规定: 1长距离预报宜适用于掌子面前方不少于100m的范围, 宜选用地震波法、地质分析法。 2中距离预报宜适用于不少于60m的范围,宜选用地震波 法、瞬变电磁法、地质分析法。 3短距离预报宜适用于不少于20m的范围,宜选用探地雷 达法、电法、超前钻探法、超前导坑法、地质分析法。 4.0.12隧道施工超前地质预报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在预报 初期应不断总结预报经验,及时调整或改进预报技术和成果解释 方法。 4.0.13在隧道施工超前地质预报实施过程中,在隧道地质条件 复杂程度与勘察资料存在较大差异的洞段,宜根据实际开挖和预 报资料调整隧道地质条件复杂程度分级,

    4.0.14隧道施工超前地质预报设计报告宜包括下列内容

    1概况,包括隧道工程概况、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 拖工设计要求。 2编制依据。 3隧道地质条件复杂程度分级,根据本规程附录A的规定 对隧道地质风险源进行综合评价分析:得出复杂程度的级别。 4超前地质预报目的和内容。 5预报体系,包括预报方法、预报流程、循环方式、成果 内容与形式。 6超前地质预报工作量。 7预报安全措施和配合工作。 8其他需要说明的问题

    5.1.1用于超前地质预报的仪器设备应符合现行有关行业标准 的有关规定, 5.1.2物探预报时,激发和采集应在背景相对安静、信号相对 稳定时段进行。

    的有关规定, 5.1.2物探预报时,激发和采集应在背景相对安静、信号相对 稳定时段进行。 5.1.35 物探预报测试在异常点、信号质量不佳时应进行重复 观测。 5.1.4 当物探预报发现较大或重大地质异常时,应安排超前 钻探。

    5.1.3物探预报测试在异常点、信号质量不佳时应进

    1.4当物探预报发现较大或重大地质异常时,应安排走 探。

    5.1.5预报资料解释应以地质分析为基础,综合分析多

    方法的成果资料,相互印证,得出最终的预报结论,并摄 措施建议

    5.2.1地质分析法可采用地表和洞内地质调查及观测方法,并 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的有关 规定。 5.2.2地表地质调查应在分析已有隧道勘察资料的基础上进行, 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地表地质调查应先收集已有地质勘察成果资料。 2地质调查线路布置应与隧道轴线一致,可视地层、岩性、 构造出露情况布置左右穿插呈S形,绘制沿隧道的带状图。 3地质调查或观测点布置原则应为控制特殊地质界线、标

    5.2.1地质分析法可采用地表和洞内地质调查及观测方法,并 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的有关 规定。

    1地表地质调查应先收集已有地质勘察成果资料。 2地质调查线路布置应与隧道轴线一致,可视地层、岩性, 构造出露情况布置左右穿插呈S形,绘制沿隧道的带状图。 3地质调查或观测点布置原则应为控制特殊地质界线、标

    志层。 4地表地质调查应调查地层岩性在地表的出露及接融关系, 别是影响隧道施工安全性的标志层。 5地表地质调查应调查断层、褶皱、节理密集带等地质构 造在地表的出露位置、规模、性质及产状。 6地表地质调查应进行地表水和地下水露头调查,可对流 动泉水进行观测试验。 7碎屑岩地区应重点调查蓄水构造、断层破碎带、岩脉侵 人体、裂隙集中发育带。 8可溶岩地区应重点调查暗河、大型洞穴、蓄水构造、地 表岩溶漏斗和洼地、泉水等,应调查垂直渗流带、水平径流带、 深部缓流带的分布位置及特征。 9岩浆岩和变质岩地区应重点调查构造破碎带、岩性接触 带、玄武岩柱状节理等的含水性。 10隧道通过地表水体附近和下部时,应调查隧道至地表水 体地段的地层岩性、产状、节理裂隙发育程度、地下水径流排泄 特征、富水程度等。 11地表地质调查应调查煤层、石膏、膨胀岩、含石油天然 气等特殊地层在地表的出露位置、宽度及产状变化。 12地表地质调查应调查人工坑洞位置、走向、高程、赋存 水情况、塌情况及在三维空间上与隧道的关系。 13隧道沿线地表地质调查记录应符合本规程附录C第 C.0.1条的规定。 14地质条件复杂洞段可开展地表物探工作。 15可针对隧洞浅埋段进行地表沉降观测。 5.2.3地表地质观测现场工作应符合下列规定:

    1应对隧道经过的地表附近的泉水、消水函的流量、水 色进行观测,观测频次数可根据隧道掌子面距离的远近确 2应及时获取隧洞地表沉降观测和洞内收敛变形观测

    5.2.4地表地质调查和观测的资料整理可采用地层对上

    作图、地质类比、趋势分析法,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应分析地形地貌和植被与地下水埋藏、补给、径流和排 泄关系。 2应进行地层层序对比和地表及隧道内地层分界线及构造 线相关性分析,确定透水地层及富水地层分布情况 3应估算和测量断层规模、产状,进行断层要素与隧道几 何参数相关性分析,确定断层类型、破碎带宽度及透水性和富 水性。 4应分析褶皱轴的延伸和倾伏方向及两翼产状、节理发育 特征及其富水段位置。 5应分析节理裂隙类型、产状、发育程度及透水性和富水 情况。 6应分析地表水与地下水的水力联系,评价地表水对隧道 施工渗漏的可能性。 7应分析岩溶地区、基岩地区和松散层地区地下水露头群 与地质构造和隧道施工的关系。 8应进行隧道内不良地质体临近前兆分析,推测掌子面前 方可能揭示的地质情况。 9应分析地下暗河系统的类型、组成要素、平面走向、剖 面特征,进出口流量及动态变化特征,暗河系统的汇水面积,地 表水、大气降水与地下水的关系及与隧道的位置关系及影响。 10应将隧道地表补充地质调查分析资料补充绘制到隧道工 程地质平面图和纵部面图上。 11应编制隧道施工超前地质预报地表地质调查报告

    洞壁有岩粉时,应进行清汾

    2洞内地质素描的范围应包括掌子面、顶拱、两侧壁。 3地质素描应在初期支护前进行,地质构造复杂、重点预 报洞段应每开挖一个循环进行一次素描,其他一般地段宜每20m 进行一次。 4洞内地质调查应进行地层岩性识别和层位划分。 5隧道施工掌子面地质素描调查记录应符合本规程附录( 第C.0.2条的规定。 6洞内地质调查应对洞内揭露的地层岩性、地质构造、结 构面产状、溶洞、洞壁岩石含水情况、出水点位置和状态进行记 录,现场绘制素描图。 7洞内地质调查应对煤层、沥青层、含膏盐层、膨胀岩和 含黄铁矿等特殊地层进行描述。 8洞内地质调查应分析和绘制隧道遇到的各种坑道和洞穴 等人为坑洞与隧道的空间关系图。 9洞内地质调查应记录塌方部位、方式与规模及随时间的 变化情况。 10洞内地质调查应对可能产生有害气体的洞段进行测试。 11洞内地质调查应估算每个出水点的水量。 12需要进行室内试验时,应采集试验所需的岩石、水的 样本。 13洞内地质调查可采用照相或图像扫描的方式获取洞壁及 掌子面的照片及影像资料。 5.2.6洞内地质调查资料整理分析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洞内地质调查应对洞壁出露地层进行层序对比。 2洞内地质调查应将地表和隧道内地层分界线、构造线 断层要素与隧道几何参数进行相关性分析。 3隧道内不良地质体前兆特征分析应符合本规程附录D的 规定。 4 洞内地质调查应分析出水点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岩

    溶、暗河等的关系。 5 洞内地质调查应绘制隧道拱顶、左右边墙地质素描图。 6 隧道围岩完整程度分类应符合本规程附录E的规定。 7 洞内地质调查应推测掌子面前方可能揭示的地质情况。 8洞内地质调查应进行地表及洞内水文观察,分析洞内浦 水与地表径流、降雨的关系。 9洞内地质调查应将隧道施工洞内地质素描资料补充绘制 到隧道工程地质平面图和纵部面图上,分段完善和总结。 10洞内地质调查宜编制每期隧道施工地质说明

    5.3.1地震波法预报应根据任务要求、隧道地质条件和施工特

    5.3.1地震波法预报应根据任务要求、隧道地质条件和施工特 点选择地震波反射法或地震波三维层析成像法

    5.3.3地震三维层析成像法仪器性能指标应符合下列规

    2接收道数不应少于9道。 3 最小采样间隔不应大于0.05ms。 记录长度应可选,每道最少采样点数不应少于2048点。 5 模数转换精度不应低于24bit。 放大器动态范围不应小于96dB。 频率响应范围不应窄于2Hz~5000Hz。 8 加速度型传感器频率范围宜为20Hz~2000Hz,灵敏度 不应低于0.5V/g。 5.3.4 预报距离应符合下列规定: 岩体完整、岩质较硬洞段宜每100m预报一次。 岩体破碎、岩质较软的洞段宜每80m预报一次。 3 弯曲洞段应适当减小预报距离。 5.3.5 地震反射预报观测系统布置除应符合本规程附录F第 F.0.1条的规定外,还应符合下列规定: 1相邻两次预报宜布置10m~20m的重叠洞段。 2观测系统应布置在施工掌子面后方100m的范围内。 3观测系统宜采用单壁多点激发,双壁多点三分量纵横波 接收观测方式。 4二维观测时,两侧壁应各布置不少于1个三分量接收器, 激发点不应少于18个,且接收孔和激发孔应在同一平面内。 5三维观测时,应在两侧壁同一断面上各布置2个三分量 接收器,激发点数不应少于24个,且激发点应在同一平面内。 5.3.6地震三维层析成像预报观测系统布置除应符合本规程附 录F第F.0.2条的规定外,还应符合下列规定: 1相邻两次预报宜布置10m~20m的重叠洞段。 2观测系统宜布置在施工掌子面后方50m的范围内。

    录F第F.0.2条的规定外,还应符合下列规定: 1相邻两次预报宜布置10m~20m的重叠洞段。 2观测系统宜布置在施工掌子面后方50m的范围内。 3当在近掌子面左右边墙布置激发点时,应在远离掌子面 左右边墙及顶拱布置多点单分量接收检波器。 4当沿隧洞两侧边墙布置多个激发点时,应在双壁及顶拱

    共面布置3个三分量接收检波器。 5对于TBM施工法,可使用TBM搭载的自动机械震源或 锤击震源

    5.3.7地震反射法现场工作应符合下列规定:

    1应根据设计的观测系统进行接收孔位、炮孔位放点,并 进行编号。 2孔内传感器接收或孔内击发的仪器设备应按设计的观测 系统进行钻孔,孔口位置充许偏差应为土0.1m,激发孔应下斜 10°~20°,接收孔应上斜5°~10°,在岩体较破碎洞段,炮孔施 工完成后宜插人PVC管进行保护。 3采用表面锤击时,锤击点位置允许偏差应为士0.1m。 4安装孔内传感器的套管宜使用环氧树脂作为耦合剂安装 接收器套管,套管安装过程中不应使管壁产生变形,套管的倾斜 允许偏差应为士5°。 5安装孔内传感器的套管在安装前应使用清洁杆清洗套管 内部,三分量检波器探头的X、Y、Z方向应与设计方向一致。 6表面传感器可根据现场情况采用打孔安装或石膏粘贴安 装,三分量检波器探头的X、Y、Z方向应与设计方向一致。 7三维观测时宜以接收点隧道横断面底板为坐标原点建立 三维坐标系,测量观测系统布置范围内的炮点、接收点和不规则 同壁段的坐标。 5.3.8地震三维层析成像法现场工作应符合下列规定: 1应根据设计的观测系统,进行接收点和激发点位置测量 放点,并进行编号标识。

    1应根据设计的观测系统,进行接收点和激发点位置测量 放点,并进行编号标识。 2锤击点应选在裂隙少、岩体完整、稳定的位置,锤击点 位置允许偏差应为士0.1m。 3接收点应按设计的观测系统进行钻孔安装或使用石膏粘 贴安装,孔口位置允许偏差应为士0.1m,孔径宜为Φ10mm,孔 深宜为5cm。

    4单分量检波器极性应指向隧道开挖方向,三分量检波器 极性应为隧道开挖、水平和垂直方向。 5应以最外层检波点所在位置构成的圆弧断面为起点建立 三维坐标系,测量观测系统布置范围内的掌子面里程、击发点与 接收点的坐标,

    5.3.9地震反射法现场数据采集应符合下列规定: 1数据采集前,应对仪器进行检查和环境噪声测试,获取 环境噪声的参数。 2爆破激发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爆破安全规程》GB 6722的有关规定。 3药量大小应通过试验确定。 4应先将装药包安置在炮孔底部,后用水或其他介质充填, 封住炮孔。 5应根据现场噪声强度、频率分布、探测范围等条件设置 义器采集参数。 6采集系统采用爆炸激发时,触发延迟时间不应大 于50uS。 7采集系统采用线路锤击开关计时,应保证各激发点计时 精度一致。 8激发触发应选在噪声振幅峰值较小的时段进行。 9应现场检查激发点记录质量是否合格,记录不合格时 应香明原因,重新激发。 10每次激发时,应核对激发点编号、准确填写班报 5.3.10地震三维层析成像法现场数据采集应符合下列规定: 1数据采集前,应对仪器进行检查和环境噪声测试,消除 噪声施工影响。 2锤击能量大小应通过试验确定。 3现场数据采集应根据现场噪声强度、频率分布、探测范 围等条件设置仪器采集参数

    4现场数据采集应先检测无线计时精度,延迟误差不应大 于25μS。 5采集系统采用爆炸击发时,触发延迟时间不应大 于50uS。 6锤击触发应选在噪声振幅峰值较小的时段进行。 7现场数据采集应现场检查激发点记录质量是否合格,记 录不合格时,应查明原因,重新击发。 8如果是由于信号能量弱造成记录质量差,可采取多次击 发叠加成一个记录。 9每次击发时,应核对锤击点编号、准确填写班报。 5.3.111 单炮记录存在下列情况之一者应为不合格: 1 预报目标体的反射波信号信噪比低,有效信号无法分辨。 2 记录延时大于50μs。 班报记录的炮孔号与记录文件对应关系错误。 5.3.12 单个系统记录存在下列情况之一者应为不合格: 观测系统错误的记录。 2 全部单炮记录合格率低于80%。 3 相两炮点的记录不合格。 5.3.13地震反射法数据处理宜按下列处理步骤和规定进行: 1 数据处理前应根据现场测量数据建立二维或三维几何 模型。 2数据处理应根据现场测量数据计算每个炮点的偏移距, 利用现场测量的接收探头套管或检波器姿态参数将三分量地震数 据转换到建立的坐标系中。 3三分量数据模块的时间窗口长度不应小于预报距离的2 倍双程时间。 4数据处理宜将初至信号前的信号进行归零处理。 5数据处理应对信号进行频谱分析,确定优势频率范围, 滤除声波、面波成分:也可根据隧道岩性物理特占、选择带通

    5.3.13地震反射法数据处理宜按下列处理步骤和规定进

    1数据处理前应根据现场测量数据建立二维或三维儿何 模型。 2数据处理应根据现场测量数据计算每个炮点的偏移距 利用现场测量的接收探头套管或检波器姿态参数将三分量地震数 据转换到建立的坐标系中。 3三分量数据模块的时间窗口长度不应小于预报距离的2 倍双程时间。 4数据处理宜将初至信号前的信号进行归零处理。 5数据处理应对信号进行频谱分析,确定优势频率范围。 滤除声波、面波成分;也可根据隧道岩性物理特点,选择带通

    5应采用波速扫描对比分析方法,测算预报范围段的岩体 波速、提高三维成像精度。 6可选用波形、强度、相关等不同参数进行叠加成像,可 选择单一纵波、单一横波、纵横波综合成像进行分析。 5.3.15 5地震反射法资料解释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对反射地震剖面或三维图应从隧道已揭露的洞段确定 岩性。 2对岩性相似的反射层应进行汇总、分别着色和确定边界 3 资料解释应计算每层或边界的相对距离、里程。 4资料解释应根据各反射层绝对波速和波速相对变化确定 岩层软弱、断层破碎带、节理密集带的位置和规模。 5资料解释应结合隧道勘察、掌子面附近的地质资料进行 解释和推断。 6资料解释可结合岩体泊松比等力学参数和围岩软硬、含 水情况、构造影响程度、节理裂隙发育情况等资料对围岩级别进 行初步评估。 5.3.16地震三维层析成像法资料解释应符合下列规定: 1资料解释应从隧道已揭露的洞段确定岩性。 2资料解释应根据各反射层反射图谱以及波速的相对趋势 确定岩层软弱、断层破碎带、节理密集带的位置的规模,并应对 围岩级别进行初步评估。 3资料解释应根据三维成像结果图,确定掌子面前方岩层 软弱、断层破碎带、节理密集带的位置和规模。 4资料解释应结合隧道勘察、掌子面附近的地质资料进行 解释和推断。 5资料解释应根据波速、三维成像结果图进行综合分析, 编写隧道预报综合解释成果图表。 5.3.17现场工作完成后应编写成果简报。

    5应采用波速扫描对比分析方法,测算预报范围段的 速、提高三维成像精度。 6可选用波形、强度、相关等不同参数进行叠加成像, 择单一纵波、单一横波、纵横波综合成像进行分析

    1资料解释应从隧道已揭露的洞段确定岩性。 2资料解释应根据各反射层反射图谱以及波速的相对趋势, 确定岩层软弱、断层破碎带、节理密集带的位置的规模,并应对 围岩级别进行初步评估。 3资料解释应根据三维成像结果图,确定掌子面前方岩层 软弱、断层破碎带、节理密集带的位置和规模。 4资料解释应结合隧道勘察、掌子面附近的地质资料进行 解释和推断。 5资料解释应根据波速、三维成像结果图进行综合分析, 编写隧道预报综合解释成果图表。

    质分析解释成果图表。

    5.4.1探地雷达仪的性能和技术指标应符合下列规定: 1探地雷达仪应具有信号叠加、滤波、点测与连测、手动 与自动位置标记等功能。 2 脉冲重复频率不应小于100kHz。 3 模数转换精度不应低于16bit。 4 最小采样间隔不应大于0.05ns。 5 动态范围不宜小于120dB。 6探地雷达仪应具有自动和手动增益调节功能,增益点数 不应少于3个。 7 探地雷达仪应具有32次以上信号叠加功能。 探地雷达仪应具有垂向滤波功能。 5.4.2 雷达天线性能和技术指标应符合下列规定: 1 雷达天线的中心频率宜为50MH.z~100MHz。 2 天线中心频率允许偏差应为士5%。 3 天线频带范围不应小于中心频率的1/4~2倍。 5.4.3 预报距离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岩体完整的低电导率和低磁导率的洞段宜每30m预报 一次。 2岩体破碎、构造发育、含水较高的高电导率和高磁导率 的洞段宜每20m预报一次。 3相邻两次预报宜布置5m的重叠洞段。 5.4.4 测线布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在掌子面宜采用十学形或井字形布置测线。 2宜沿左壁、掌子面、右壁腰线高度位置布置U形测线。 3当隧道洞径较大、边墙较高时,可增加沿左壁、掌子面、

    4.4测线布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在掌子面宜采用十字形或井字形布置测线。 2 宜沿左壁、掌子面、右壁腰线高度位置布置U形测线。 3当隧道洞径较大、边墙较高时,可增加沿左壁、掌子面 右壁上、下两条U形测线。

    4当隧道偏平率较大时,可沿洞底中线、拿子面、顶拱布 置U形测线。 5两侧壁、洞底、顶拱测线应延长至上次雷达预报掌子面 位置后5m。 6有异常时,可针对异常位置加密测线。 7左壁、右壁及顶拱雷达测试不宜在隧道进行工字钢或钢 筋网片支护后进行。 5.4.5现场工作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测线起始点、测线在掌子面的边界点和中心点应测量 定位。 2 测试过程中的测量应使用非金属测量尺或测量绳。 3可根据探测面平整程度选择连续测量法和点测量法,天 线不便匀速移动或信号较弱时,应采用点测法。 4应根据探测目的和围岩介质情况选择天线频率;进行洞 氏或下边墙测试时,宜选择低频屏蔽天线。 5支撑天线的器材应选用绝缘材料,天线操作人员不宜佩 带含有金属成分的物件,不应携带无线通信工具,并应与工作天 线保持相对固定的位置。 6天线与主机的连接电缆应散开,测试过程中应保持连接 电缆与天线的位置相对固定。 7测试过程中,应保持工作天线与探测面基本平行,距离 相对一致。 8异常位置应进行重复观测。 9记录标注应与测线桩号一致,采用自动标注时,应避免 标注信号线的于扰;采用测量轮标注时,应每间隔一定距离校对 一次。 10可在侧壁采用宽角法或支洞位置采用穿透法进行岩层电 滋波速度测试。 11应记录包括测线附近干扰物、地质特点等情况的台班

    5.4.6现场数据采集应符合下列规定:

    1采样点数应大于512个点,采样频率应大于所用天线中 心频率的6倍。 2连续测量时,扫描速率应与移动速度相适应。 3垂向高通频率宜小于天线频率的1/4,垂向低通频率宜 大于天线频率的2倍。 4设置的叠加次数应使目标体反射信号清楚,目标体反射 信号弱时,应适当增加叠加次数。 5.4.7雷达预报部面记录存在下列情况之一者应为不合格 1 测线号与电子文件编号、测量桩号等班报主要内容出现 错误。 2天线参数、采样率、增益、记录长度等主要参数设置 错误。 3信噪比低,干扰波严重影响到预报范围的反射波信号。 4重复观测雷达图像异常位置、范围、特征不对应。 5雷达图像距离桩号标注错误。 5.4.8数据处理应符合下列规定:

    5.4.8数据处理应符合下列

    5数据处理应通过宽角法或穿透法测试成果计算预报地层 的电磁波速度,并应将雷达时间剖面转换为深度剖面。 6数据应采用合适的增益和雷达图像形式绘制雷达成果图 5.4.9资料解释应符合下列规定: 1资料解释前应根据现场记录及波形、能量强度、频率、 多次反射波的特征识别十扰波。 2资料解释应依据雷达成果图像上的反射波、能量强度 反射波初始相位、反射界面延续性等特征,并结合现场地质情况 划分异常。 3层状界面反射波组可根据波形同相性、相似性进行识别 4单个异常体可根据波形双曲线特征、能量和频率特征进 行识别,与背景场进行区分。 5平行面的雷达深测数据,应通过比较相测线的雷达 剖面图,找出不同雷达图上相似图像特征的反射信息,进行比对 分析。 6 资料解释可依据反射波相位、能量变化特征识别富水 异常,

    5.4.10地质雷达法预报应编制探测成果简报。

    5.5. 1 瞬变电磁仪发射部分主要技术指标应符合下列规定: 1 瞬变电磁仪应具有过压和过流保护功能 2 发射电流不应低于3A,发射信号宜为双极性方波。 3 发射基频频率宜能在2.5Hz~225Hz范围内分档。 4 最小关断时间不应大于0.5μS。 5 发射线圈最大边长不应大于2m。 5.5.2 瞬变电磁仪接收部分主要技术指标应符合下列规定:

    1通道灵敏度不应大于0.5mV。 2最大叠加次数不应小于1000次。 3最小采样率不应大于10us。 4带宽不应窄于 10Hz~7.5kHz。 5最大时窗不应小于160ms。 6增益范围宜为0dB~140dB。 7本底噪声应小于1μV。 8工频干扰抑制宜大于60dB。 5.5.3采用线框接收时应采用重叠回线装置,采用磁探头接收 时应采用中心回线装置。 5.5.4预报距离应符合下列规定: 1岩体完整、低导电率和低导磁率的洞段宜每80m预报 一次。 2岩体破碎、含水率高、高导电率和高导磁率的洞段宜每 60m预报一次。 3弯曲段应适当减小预报距离。 5.5.5测线布置应符合本规程附录H及下列规定: 1相邻两次预报宜布置20m的重叠洞段。 2当隧道洞径较小时,宜以掌子面为中心点布置一组水平 和铅垂的扇形扫描测线。 3当隧道洞径较大时,宜布置相距一定间距的多组水平和 铅垂的扇形扫描测线。 4水平测线宜以线框的法线方向与隧道左壁垂直为起点 (0°),顺时针方向每15°布置一个测点,当线框的法线方向与隧 道开挖方向一致后(90°),每隔0.5m布置一个测点,依次进 行扇形扫描,直至线框的法线方向与隧道右壁垂直(180°)。铅 垂测线宜以线框的法线方向与隧道开挖方向呈45°为起点,每 隔15°布置一个测点,直至线框的法线方向与隧道开挖方向呈 125°

    5掌子面水平测点间距宜为0.5m,扇形扫描角度间隔宜 为15° 5.5.6现场工作应符合下列规定: 掌子面桩号应与施工桩号一致。 2测线中点、端点应进行测量放点并标识。 3测试过程中的测量应使用非金属测量尺或测量绳。 4测试前应移开近掌子面附近洞段的金属物体,测试过程 中不应有金属、磁性物质接近线框。 5工作前应检查仪器,发射线圈、发射机的高压连接点应 绝缘。 6仪器参数设置应与预报距离、线框参数等条件相适应。 7当地质条件复杂时,宜增加线框法线方向与隧道开挖方 向呈上下或左右30°、60°夹角的测试。 8使用磁探头时,探头方向应与发射线框的法线方向一致。 9每个测点、各种倾角状态下应进行3次重复测试,曲线 形态应与地层物性构造相一致,3次测试的曲线形态应相近。 5.5.7预报记录存在下列情况之一者应为不合格: 1测点、测线编号与电子文件编号、测量桩号等班报主要 内容出现错误。 2仪器主要参数设置错误。 3信噪比低,干扰严重。 4重复观测曲线形态不一致。 5.5.8 数据处理应按下列步骤进行: 1 先对每个测点的各测道数据曲线进行跳点平滑预处理。 2分别生成各测线的不同装置倾角姿态下的剖面测深曲线 图,反演出每条测线的视电阻率一时间剖面图。 3根据试验或开挖验证所率定的时间与深度关系函数,将 视电阻率一时间图转换成视电阻率一深度图。 5.5.9资料解释应符合下列规定:

    5.5.6现场工作应符合下列判

    5.5.8数据处理应按下列步验

    5.5.9资料解释应符合下列规定:

    1资料解释应根据试验或开挖验证所得到的异常幅值与背 景值来划分异常范围。 2单一或十字形测线布置时,应进行各角度及多测线的相 关解释,确定异常的范围和走向。 3多组测线测量时,应进行各角度三维相关解释,确定异 常的范围和走向。 4资料解释应结合地质勘探、地质分析和其他预报成果解 释异常的性质

    1电法仪应具有测量一次场电位和电流、二次场电位和衰 成时间的功能。 2电法仪应有与发射机、电极转换控制器相配套的控制管 理功能。 3采样频率不应小于100Hz。 4模数转换精度不应低于16bit。 5 测量电流误差不应大于1%,分辨率不应低于0.01mA。 6 测量电压误差不应大于1%,分辨率不应低于0.01mV。 7 极化补偿范围不应小于土1V。 8 输人阻抗不应小于10M2。 9工频干扰抑制应大于80dB。 10工作环境温度范围宜为一20℃~40℃。 11最大工作环境湿度不应低于150%。 5.6.2恒流发射控制器主要功能和技术指标应符合下列规定:

    2每路输出最小电流不应小于50mA。 3各路发射电流均方相对误差不应大于5%。 4各路发射电流控制时间均方相对误差不应大于5%。 5.6.3预报距离应符合下列规定: 1在钻爆施工法的洞段预报时,应每30m预报一次:相邻 两次预报洞段宜重叠5m。 2搭载在TBM上的预报系统宜能快速预报, 5.6.4预报方法可选择电阻率法,激发极化法、自然电位法 则量装置应选择三极、二极装置或聚焦测深装置,电极布置应符 合下列规定: 1电阻率、激发极化预报时,观测系统布置宜符合本规程 附录G的规定,并宜在距掌子面后方80m范围内均匀布置多个 供电A极,N极应布置在隧道出口方向,距A极的距离不应小 于10倍预报距离,B极距掌子面远于电极N,且与N极的距离 不应小于10倍的探测距离,测量点宜在掌子面呈网状布置。 2TBM掘进时,应将多个同性源供电电极A均匀搭载在 TBM的护盾或边墙上,各电极间应进行电流屏蔽,测量电极应 采用伸缩方式布置在刀盘上。 5.6.5现场工作应符合下列规定: 1电极布置前,应清理隧道掌子面、拱顶及边墙危石。 2金属施工机械应远离A极和M极布置洞段。 3供电电极A的布置宜根据预报要求合理选择电极数量 司性源电极系数量和位置。 4供电电极宜为直径不小于2cm、长度不小于10cm的铜 电极;激发极化应使用不极化电极。 5电极位置的允许偏差应为5cm。 6TBM停机探测时,TBM刀盘应后退脱离掌子面,收起

    1电极布置前,应清理隧道掌子面、拱顶及边墙危石。 2金属施工机械应远离A极和M极布置洞段。 3供电电极A的布置宜根据预报要求合理选择电极数量 同性源电极系数量和位置。 4供电电极宜为直径不小于2cm、长度不小于10cm的铜 电极;激发极化应使用不极化电极。 5电极位置的允许偏差应为土5cm。 6TBM停机探测时,TBM刀盘应后退脱离掌子面,收起 撑靴脱离边墙。 7TBM搭载电极宜采用液压驱动、具有柔性端头的接触

    式电极,并应符合TBM和预报设备安装手册的规定。 8供电和测量导线绝缘电阻不应小于100M2。 9掌子面应平整,且不宜有大量积水。

    5.6.6数据采集应符合下列规定:

    1数据测试前应进行仪器检查、导线漏电检查、测量电极 极差检查、接地电阻检查,各项检查指标应符合本规程第5.6.1 条、第5.6.2 条的规定。 2数据采集过程中,应减少现场人工电流或电磁干扰。 3+不极化测量电极极差不应天于2mV。 4数据采集应根据任务要求选择仪器的自然电位、电阻率、 激发极化或三者同时测量的工作方式。 5数据采集应根据观测系统要求进行单个或多个供电极距 方式下的测量。 6数据采集可测试供电电流强度与半衰时关系的曲线。 7TBM停机探测时,应记录每次刀盘上电极的位置。 8测试过程中,应对异常观测点进行重复观测,重复观测 相对误差不应天于5%。 5.6.7预报记录存在下列情况之一者应为不合格: 1采用的观测系统不符合本规程第5.6.4条的规定。 2使用的测试仪器、测量电极不满足本规程第5.6.1条、 第5.6.2条和第5.6.5条的规定。 3漏电检查不符合本规程第5.6.5条第8款的规定。 4纸质记录与电子记录不对应。 5重复测试误差不满足本规程第5.6.6条第8款的规定。 5.6.8数据处理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数据处理应整理纸质记录和电子记录。 2对于TBM施工隧道,应根据TBM干扰特征的统计分析

    1数据处理应整理纸质记录和电子记录。 2对于TBM施工隧道,应根据TBM干扰特征的统计 观测数据进行预处理,压制观测数据中TBM干扰。 3数据处理应使用预报系统设备相应的处理软件,整

    个测点对应极距的电流、电位差、视极化率、半衰时和自然电位 等参数。 4数据处理应绘制视极化率,半衰时曲线。 5数据处理应反演计算掌子面前方电阻率分布,针对多解 性,宜采用已知地质信息和先验约束。 6数据处理应确定二维或三维图像的电阻率异常,圈定异 常范围。

    5.6.9资料解释应符合下列

    1资料解释应结合地质分析资料、其他预报成果和现场地 质情况进行解释。 2高电阻率、低视极化率、短半衰时异常可判断为高阻弱 富水或空洞。 3低电阻率、高视极化率、长半衰时异常可判断为低阻 富水

    5.6.11成果图件宜包括观测系统布置图、电法预报成果图、预 报地质成果图

    5.7.1高瓦斯、水文地质条件复杂及以上风险类型的隧道,以 及隧道掌子面前方存在涌泥突水威胁、瓦斯煤层异常、构造异 常、物探异常的洞段,应进行超前钻探。 5.7.2超前钻探前,应先进行地质分析和物探预报,明确钻探 自的和任务,制定超前钻探方案。 5.7.3超前钻探可选择取芯地质钻、凿岩钻、加深炮孔:钻探 方法选择应符合下列规定: 1取芯地质钻孔可用于隧道围岩相对完整,断层、破碎带、 暗河相对集中的洞段。

    2凿岩钻可用于隧道围岩结构松散,溶洞、暗河、瓦斯地 层和地下水发育相对集中的洞段。 3掌子面前方地质条件,应利用掌子面进行炮孔加深探测 5.7.4取芯地质钻、凿岩钻、加深炮孔预报范围和孔深宜符合 下列规定: 1取芯地质钻、顶锤式凿岩钻每次预报孔深宜为50m,两 次循环钻孔应重叠5m。 2TBM上搭配的潜孔锤式凿岩钻每次预报孔深宜为30m, 两次循环钻孔重叠洞段长度不应少于5m。 3加深炮孔宜较爆破孔深3m。 4当遇涌泥突水、岩溶、断层破碎带时,钻孔应适当加深 5.7.5超前钻孔布置数量应符合下列规定: 1地质风险一般的洞段应布置1个循环超前预报钻孔。 2涌泥突水、冒顶、瓦斯地层高概率洞段除应布置1个循 环超前预报钻孔外,还应针对物探预报的异常布置多个钻孔。 3加深炮孔应根据其他预报成果资料和开挖断面大小确定 孔数,每循环宜为3个~8个孔。 5.7.6超前钻孔布置、孔径、钻进方向应符合下列规定: 1循环预报的取芯地质钻、顶锤式凿岩钻孔位宜根据掌子 面前方的地质情况布置,钻进方向指向隧道掘进方向,终孔位置 应位于隧道开挖轮廓线内。 2TBM上搭配的潜孔锤式凿岩钻孔位宜根据钻机设计位 置、钻孔夹角确定孔位和钻孔深度。 3对其他预报方法进行验证的超前钻孔应根据异常分布 深度确定孔位和钻孔夹角。 4除加深炮孔外,超前钻孔径不宜小于76mm。 5位王拱部、边墙可采用炮孔方式沿与隧道轴线45°方向

    1 地质风险一般的洞段应布置1个循环超前预报钻孔。 2涌泥突水、冒顶、瓦斯地层高概率洞段除应布置1 超前预报钻孔外,还应针对物探预报的异常布置多个钻孔 3加深炮孔应根据其他预报成果资料和开挖断面大小 数,每循环宜为3个~8个孔

    5.7.6超前钻孔布置、孔径、钻进方向应符合下列规定

    1循环预报的取芯地质钻、顶锤式凿岩钻孔位宜根据掌子 面前方的地质情况布置,钻进方向指向隧道掘进方向,终孔位置 应位于隧道开挖轮廓线内。 2TBM上搭配的潜孔锤式凿岩钻孔位宜根据钻机设计位 置、钻孔夹角确定孔位和钻孔深度。 3对其他预报方法进行验证的超前钻孔应根据异常分布 深度确定孔位和钻孔夹角。 4除加深炮孔外,超前钻孔径不宜小于76mm。 5位于拱部、边墙可采用炮孔方式沿与隧道轴线45°方向 钻进。

    5.7.7超前钻探现场控制应符合下列规定:

    1在掌子面的孔位允许偏差应为士10cm。 2钻机机座应锚定,在钻进过程中机座不应产生移动。 3对可能存在浦泥、突水、突气的超前钻孔应安装孔口管, 孔口管安装应牢固,并安设高压闸阀 4顶锤式凿岩钻后端应配备钻孔导向系统。 5 钻孔下沉量不宜大于孔深的2%。 6 当岩层由软变硬时,应采用慢速、轻压钻进一定深度。 7对于水平长度超过30m的超前孔,宜根据隧道围岩岩 性、隧道坡度和转向、钻杆特性、钻具下沉量等参数,设计孔 位、方位角和倾角。 5.7.8超前钻探安全防护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应制定针对高压突水、有害气体扩散的安全处理预案。 2 应根据不同的地质条件采取相应的钻进工艺和技术。 3在高压水、有害气体富集洞段,应安设孔口管,并应将 孔口管固定,装上阀门。 4当水压超过10MPa时,应在孔口管上焊接法兰盘,并用 锚杆将法兰盘固定在岩壁上。 5孔口管锚固可采用环氧树脂、锚固剂,亦可采用HSC 浆液或性能相近的TGRM浆液锚固,浆液水灰比宜为1:0.3~ 1:0.4,锚固长度宜为2.0m,孔口管外端应露出工作面0.2m。 6严禁利用爆破残眼进行钻探和物探测试。 5.7.9超前钻探现场钻探台班记录、地质班报、测试应符合下 列规定: 1在钻井工作期间,应作好钻探台班记录,资料满足钻孔 地质编录要求。 2取芯地质钻探过程中应记录钻机转速、返水情况,同时 应进行岩芯地质编录、照相。 3凿岩钻机钻探过程中应做好现场钻探记录,记录内容应 包括钻进压力、钻进速度、冲洗液颜色和流量变化或外排岩粉颜

    色变化情况,以及各参数对应的深度和时间,并应同时进行钻孔 地质编录。 4当钻孔内有水时,应进行流量和压力估算。 5瓦斯地层钻孔时,应在孔口进行有害气体监测试验。 6钻孔遇到溶洞等空腔时,应对钻孔进行钻孔全景数字成 像测试或采用其他物探方法测定空腔规模。 7应详细了解岩层结构、构造,并应进行钻孔全景成像 单孔声波测试。 8可采用孔内雷达探测钻孔周围一定范围内的溶洞、暗河、 水体等不良地质体。 5.7.10超前钻探现场工作完成后,应及时进行资料整理、绘制 相应的图表,成果内容应符合下列规定: 1成果应对钻探班报、岩芯编录或钻孔地质记录、钻孔观 测试验等原始资料进行整理、计算。 2单孔声波测试孔应绘制声波速度曲线,对岩体完整性进 行评价和划分。 3钻孔电视或全景成像孔应形成全孔壁展开图像,对孔壁 地层、结构、裂隙、岩溶等地质现象进行描述、统计。 4钻孔雷达测试孔应进行雷达图像处理,对异常进行定性 和定量解释;对涌泥突水异常体应通过多个钻孔雷达图像进行定 量解释,确定异常体深度、方向和延伸范围 5同一钻孔的观测试验和测试成果宜绘制在一张图上。 6同一掌子面的多个钻孔资料应进行对比分析,绘制综合 预报成果图。 7成果应对比分析同一洞段其他方法的预报成果

    8.1 超前导坑预报应利用隧道交通洞、辅助洞、施工 坑。

    超前导坑预报应利用隧道交通洞、辅助洞、施工超前

    5.8.3超前导坑预报应根据隧道导坑的设计和施工特点合理选 择地质分析、物探和钻探预报方法,现场预报工作应符合下列 规定: 1正洞导坑预报工作应和隧道施工超前地质预报工作进行 2平行导坑预报工作应按本规程第5.2节要求开展地表地 质调查分析工作,确定预报的目的、内容和方法。 3现场预报应进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调查。 4现场预报应对揭露岩溶的分布位置、规模、形态、充填 情况及展布情况进行调查。 5现场预报应测量废弃矿巷与隧道的空间关系。 6现场预报应对有害气体及放射性危害源分布层位进行 测试。 7现场预报应采用物探或超前钻探预报方法对平行导洞掌 子面前方一定距离的地质情况进行预报。 8现场预报应对超前导坑顶拱和两侧壁进行地质素描。 9特殊情况下,可对较大出水点、沉降洞段、含有害气体 地层段进行观测试验,

    8.4超前导坑资料分析应符合下列规定:

    1超前导坑资料分析应对补充地质调查资料进行分析,掌 握导洞通过洞段的主要地层岩性、构造、水文地质的分布规律, 对导坑前方一定范围可能存在的涌泥、突水及高地应力现象进行 宏观预报。 2超前导坑资料分析应通过分析洞内地质素描、物探、钻 探预报成果,对导洞掌子面前方进行预报。 3超前导坑资料分析应根据导洞与正洞的空间或平面关系 根据既有隧道、导洞及超前预报资料,对施工隧道进行地质 预报。 585超前导坑预报成里应句妊下列内容

    5.8.5超前导坑预报成果应包括下列内容

    1导洞地质展视图、预测地质平面图,比例宜为1:100~ 1 : 500。 2导洞工程地质纵断面图,宜包括地层岩性、褶曲、断裂 的分布与产状,破碎带及塌和变形地段的位置、性质及规模, 地下水出露的位置、水质、水量,分段围岩分级等内容。导洞工 程地质纵断面图的横向比例宜为1:500~1:5000,纵向比例宜 为1:200~1: 5000。

    6.1.1隧道施工超前地质预报设计应分析隧道各阶段工程地质

    6.1.1隧道施工超前地质预报设计应分析隧道各阶段工程地质 与水文地质条件,分析可能存在的地质风险类型建设工程标准规范范本,选择与预报对 象相适应的综合预报方法,建立相应的预报体系

    6.1.2预报的主要风险地质对象宜包括断层、岩溶、岩层等不

    6.1.2预报的主要风险地质对象宜包括断层、岩溶、岩 良地质体以及随之产生的涌泥、突水、塌方、冒顶、瓦期 现象。

    6.1.3地质条件复杂、

    适用性好的多种方法进行综合预报,应做到地质与物探相结合、 间接预报与直接预报相结合、长短距离预报相结合、地表与地下 预报相结合,并应相互验证

    6.2.1预报内容应包括断层破碎带位置、产状、宽度以及伴随 断层而可能存在的涌泥、突水、塌方等地质情况。 6.2.2断层破碎带预报应在分析隧道地质勘察资料和现场地质 调查资料的基础上,初步了解断层是否存在、破碎带宽度、围岩 结构、物质组成及固结程度、产状及与隧道空间关系、地下水 情况。

    6.2.3断层破碎带预报应根据预报方法特点、隧道断层

    点、隧道施工方法选择预报方法,宜以地质分析法、地震波法 瞬变电磁法、探地雷达法为主,其他方法为辅进行预报

    钢丝绳标准6.2.4预报体系流程应为长短距离循环预报、近距离验证

    ....
  • 相关专题: 隧道  

相关下载

常用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