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34/T 4021-2021 城市生命线工程安全运行监测技术标准.pdf

  • DB34/T 4021-2021  城市生命线工程安全运行监测技术标准.pdf为pdf格式
  • 文件大小:20.3 M
  • 下载速度:极速
  • 文件评级
  • 更新时间:2021-09-28
  • 发 布 人: 13648167612
  • 原始文件下载:
  • 立即下载

  • 文档部分内容预览:
  • 将风险分析结果与预先设定的风险准则进行比较,确定风险 等级的过程。

    一种能够把危险发生的可能性和伤害的严重程度综合评估 风险大小的定性的风险评估分析方法。

    onitoring and alar

    safety warning

    通过对监测信息进行科学分析农业标准,确定即将发生或正在发 安全事件或威胁,并针对性的提前或及时发出安全性警示 程。

    2.0.9城市生命线工程安全运行监测中心

    接收、储存和处理城市生命线工程安全运行监测数据,承担 监测值守、分析研判、辅助决策的机构

    3.0.1城市生命线工程安全运行监测的建设包括监测系统

    3.0.1城市生命线工程安全运行监测的建设包括监测系统和运 行机制建设。城市生命线工程安全运行监测的建设与系统运行维 户应统筹规划,遵循工程建设程序与要求,确定各阶段目标,有 十划、有步骤地开展工程建设和系统运行维护

    评估、确定监测对象、设置监测系统等,运行机制建设包括 安全预警与应急响应机制和工程验收与运行维护的管理要求

    3.0.3城市生命线工程安全运行监测的建设应根据监测对象的 安全需求,通过风险评估确定需要防范的具体风险。下列场所和 设施应纳人监测对象范围: 1城市核心区、大型公共建筑、国家机关办公建筑等重要 区域与人员密集场所; 2老旧及其他泄漏风险高的管段及其相邻空间; 3特别重要的城市特大桥梁,超载严重、易受撞击的主十 道桥梁和历史保护桥梁; 4本标准风险评估为III级对象及以上的场所和设施。 3.0.4监测对象中影响安全运行的日常监测运行数据和城市燃 气、供水、排水、热力、桥梁等业务管理平台内的相关数据应接 入监测系统,接入监测系统的相关数据应符合本标准附录A的规 定。

    3.0.5新建城市燃气、供水、排水、热力、桥梁等系统和设施

    的安全运行监测应与相应的市政工程统一规划,同步建设。改建 工程可依据本标准规定的风险分析结果,通过加装前端监测设备 等措施进行风险隐惠监测,满足城市生命线工程安全运行要求。

    3.0.6监测系统的数据采集应根据监测设备使用环境

    3.0.7监测系统的数据传输应根据带宽、连接方式等条件选择, 可采用智能网关通过有线、无线或其组合的方式传输,宜采用专 用网络传输。

    3.0.8监测系统宜将各类监测数据信息通过筛选、清洗,

    规范的数据格式,统一数据交换接口,建立监测管理平台并实现 与城市燃气、供水、排水、热力、桥梁、交通、应急等业务管理 平台及智慧城市级管理平台的数据共享和协同管理。

    性应满足监测对象的安全监测、联动响应所需要的响应时间与处 置时间的要求。

    (市)级辖区和监测对象较多的园区或建筑群可设置城市生命线 工程安全运行监测中心,并应将各类数据上传到上二级监测中心。

    B.0.12监测系统的安全部署、运行等应满足现行国家及行业标 全中相关的您码动能要我家码技术尚用西我秘铂管理再我及

    3.0.12监测系统的安全部署、运行等应满足现行国家及行业标 准中相关的密码功能要求、密码技术应用要求、秘钥管理要求及 安全管理要求。

    4.1.1城市生命线工程安全运行监测的建设应通过风险评估确 定需要防范的具体风险。 4.1.2风险评估应包括计划与准备、风险识别、风险分析和风 险评价阶段

    4.1.2风险评估应包括计划与准备、风险识别、风险 险评价阶段。

    4.2.1风险评估的计划与准备应对城市生命线工程基础数据进 行收集和整理。风险评估的基础数据宜包括风险评估主要遵循的 法律法规、国内标准规范、国际标准及各种基本数据库信息等资料 4.2.2 燃气风险评估的计划与准备基本数据信息宜包括以下内容 燃气管道、门站、储配站等设计/竣工资料; 燃气管道、门站、储配站等运行情况记录资料; 燃气管道、门站、储配站等管理资料; 燃气管道、门站、储配站等突发事件应急处置资料; 5 燃气管道检验检测相关资料; 燃气管道、门站、储配站周边情况资料。 4.2.3 供水风险评估的计划与准备基本数据信息宜包括以下内容: 1 供水管网、水厂等设计/竣工资料: 供水管网、水厂等运行情况记录资料; 3 供水管网、水厂等管理资料; 供水管网、水厂等突发事件应急处置资料; 供水管网、水厂周边情况资料。 4.2.4 排水风险评估的计划与准备基本数据信息宜包括以下内容: 入 排水系统设计/竣工资料;

    4.2.1风险评估的计划与准备应对城市生命线工程基础数 行收集和整理。风险评估的基础数据宜包括风险评估主要遵 法律法规、国内标准规范、国际标准及各种基本数据库信息等

    2排水系统运行情况记录资料; 3 排水系统管理资料; 4 排水系统突发事件应急处置资料; 5 排水系统周边情况资料。 4.2.5 热力风险评估的计划与准备基本数据信息宜包括以下内容: 设计/竣工资料; 2 供热管网、热源和热力站等运行情况记录资料: 供热管网、热源和热力站等管理资料: 4 供热管网、热源和热力站等突发事件应急处置资料; 热力管道检验检测的相关资料: 6 供热管网、热源和热力站等周边情况资料。 4.2.6 桥梁风险评估的计划与准备基本数据信息宜包括以下内容: 1 桥梁设计/工资料: 地方 2 桥梁养护资料; 3 桥梁日常运行监测数据: 4 桥梁突发事件应急处置资料; 桥梁周边情况资料。

    4.3.1风险识别应通过基础数据的收集和整理,对监测区域的 风险源、风险事件及其原因和潜在后果进行归类并完成风险识别, 4.3.2风险事件应包括初始事件,可包括次生事件、衍生事件 和耦合事件。

    4.3.3风险识别可采用访谈法、检查表法、情景分析法和故障 树法等。

    4.4.1风险分析应包括安全风险的可能性分析和后果严重性分析。 4.4.2T 可能性分析宜包含历史发生概率、现有控制措施有效性等 因素,且可根据城市实际情况对可能性等级准则进行适当调整。

    4.4.3后果严重性分析宜包含人员伤亡、财产损失

    4.4.3后果严重性分析宜包含人员伤亡、财产损失、脆弱性目

    标影响、基础设施损坏或中断等因素,且可根据城市实际情况对 后果等级准则进行适当调整。

    4.5.1风险评价应对监测对象进行安全风险等级划分。安全风 险等级按严重程度从高到低分为四级,分别为重大风险、较大风 险、一般风险和低风险,分别以1级(红色)、Ⅱ级(橙色)、 Ⅲ级(黄色)、V级(蓝色)表示。 4.5.2安全风险等级划分可根据行业或地区风险管理的相关规 定、风险范围及相应的风险事件归类和风险分析结果等要素确定。 4.5.3安全风险等级划分可采用基于可能性等级和后果等级的 风险矩阵法。风险等级划分应符合图4.5.3的规定。

    图4.5.3风险等级划分图

    4.5.4安全风险等级划分应提供城市生命线工程四色等级 分布图。

    5.1.1城市生命线工程监测对象的确定应符合四色等级风险分 布图的规定,应包括监测布点和监测指标的确定。

    5.1.1城市生命线工程监测对象的确定应符合四色等级风险分

    5.1.4系统监测设备应满足环境适应性要求,且运行稳定 靠、实用。

    区域进行布点: 1高压、次高压管线和人口密集区中低压主干管线,燃气 场站; 2燃气阀门井内,燃气管线相邻的雨污水、电力、通信等 管线及地下阀室; 3有燃气管线穿越的密闭和半密闭空间和燃气泄漏后易通 过土壤和管线扩散聚集的空间;

    4人口密集区用气餐饮场所; 5燃气爆炸后易产生严重后果的空间。 5.2.2供水管网运行监测应根据风险评估结果优选以下部位或 区域进行布点: 1重点监测供水主十管、老旧管道、管网水力分界线、大 管段交叉处; 2存在各工程交义相关影响、地质灾害影响的供水管线; 3水厂原水管段,出厂管段,相邻及其他供水爆管漏失影 响城市片区安全供水、后果严重的供水管线,爆管漏失造成严重 后果影响的公共基础设施旁边的供水管道; 4供水生产调度水力模型校验点; 5人员密集区域主十道路上的市政消火栓。 5.2.3排水管网运行监测应根据风险评估结果优选以下部位或 区域进行布点: 1重点监测防涝设施,包括雨水主十管网、雨水泉站、调 蓄设施、道路易积水点、河道、闸门、下穿式立体交文道路和隧 道等; 2重点监测污水系统设施,包括污水接户井、污水主干管 网、污水泵站前池、截流设施、污水处理厂等; 3重点监测交通枢纽、重要路段周边排水管网等; 4存在各工程交叉相互影响的排水管线 5.2.4热力管网运行监测应根据风险评估结果优选以下部位或 区域进行布点: 1位于或穿越重要交通枢纽设施、公共基础设施以及人密 地段的供热管线; 2存在地质灾害影响的供热管线; 3经常启停和改变供热介质参数的管线; 4重点监测管网主干管、老旧管道、脆弱性管道等; 5城市基建区域内易形成交义施工的管线, 5.2.57 桥梁运行监测应优选以下桥梁作为监测对象:

    1下列安全状况差的桥梁: 1)在技术状况评定中被认定为3类或4类的穿越城市的 公路桥梁; 2)II类养护~III类养护被认定为C级或D级的城市桥梁。 2下列运营风险大的桥梁: 1)服役年限超过30年且存在明显病害的桥梁; 2)超载频繁,易遭受车、船等撞击的桥梁; 3)城市道路高架桥单跨跨径超过100m的重要路口段、匝道 段和独柱墩段。 3下列重要或复杂结构的桥梁: 1)位于城市主要交通要道、出人城、交通繁忙、有重车 经常通行的桥梁; 2)桥长大于1000m或单跨大于150m的桥梁; 3)特殊结构如斜拉桥、悬索桥、系杆拱桥等。 4省级及以上的文物保护单位的桥梁

    5.3.1城市生命线工程安全运行监测指标应包括燃气管网、供 水管网、排水管网、热力管网、桥梁等相关系统和设施的运行参 数及监测设备的技术要求。

    邻地下空间、燃气场站、人口密集区用气餐饮场所的附属设施。 应实现对燃气管网的压力、流量,相邻地下空间内甲烷气体浓度 燃气场站内浓度、视频监控,人口密集区用气餐饮场所的可燃气 体浓度等指标进行监测,且应符合表5.3.2的规定

    表5.3.2燃气监测对象及主要指标表

    续表 5. 3. 2

    续表 5. 3. 2

    续表 5. 3. 2

    5.3.3供水管网运行监测对象应包含配水管网和原水管网管 道、阀门及附件、水锤防护设施、市政消火栓等,应实现对管网 及设备的流量、压力、漏水声波及水质等进行监测,且应符合表 5.3.3 的规定。

    表5.3.3供水监测对象及主要指标表

    续表 5. 3. 3

    续表 5. 3. 3

    5.3.4排水管网运行监测对象应包含城市排水管网及其附属设 施,应实现对排水防涝、控源截污、地下空间燃爆等场景进行监 测,且应符合表5.3.4的规定。

    表5.3.4排水监测对象及主要指标表

    续表 5. 3. 4

    续表 5. 3. 4

    5.3.5热力管网运行监测对象应包含城市热力管网及其附属设 施,应实现对热力管网压力、温度、流量等指标进行监测,且应 符合表 5.3.5 的规定。

    表5.3.5热力监测对象及主要指标表

    续表 5. 3. 5

    注:管段需要停送汽切换等特定情况下,应提高数据采集频率和上传 频率以满足监测分析等工作要求。

    注:管段需要停送汽切换等特定情况下,应提高数据采集频率和上传 频率以满足监测分析等工作要求。

    素。应从桥梁结构、外部荷载和气象环境三方面开展监测,且应 符合表 5.3.6的规定。

    表5.3.6桥梁监测对象及主要技术指标表

    续表5.3.6监测监测指标监测设备技术要求对象低频:(0~0.17)Hz加速度(整体)量程:±2g主要用于测量横向灵敏度:1%结构的整体模使用寿命:不少于5年态,应采用超低环境适用性:应具有防腐、防水等抗恶劣环境频或低频传感性能器防护等级:IP67带宽:0.1Hz~1000Hz加速度(构件)量程:±20g主要用于测量横向灵敏度:5%结构的局部模使用寿命:不少于5年态,应采用低频环境适用性:应具有防腐、防水等抗恶劣环境传感器性能防护等级:IP67地方标准量程:(0~±1000)μ8精度:0.1%FS测量频率:≥100Hz分辨率:0.1μ8桥梁动应变使用寿命:不少于5年结构环境适用性:应具有防腐、防水等抗恶劣环境性能防护等级:IP67测量范围:(0~1000)mm或根据桥梁设计最大度2倍值确定精度:0.1%FS分辨率:0.01%FS挠度使用寿命:不少于5年环境适用性:应具有防腐、防水等抗恶劣环境性能防护等级:IP67测量范围:根据设计最大支座反力2倍值确定精度:0.1%FS频率:≥1Hz支座动反力分辨率:0.05%FS环境适用性:应具有防腐、防水等抗恶劣环境性能防护等级:IP6719

    续表 5. 3. 6

    续表 5. 3. 6

    续表 5. 3. 6

    续表 5. 3. 6

    注:针对不同结构类型桥梁,可选择全部或部分指标监测,并应符合 《建筑与桥梁结构监测技术规范》GB50982和《公路桥梁结构安 全监测系统技术规程》JT/T1037等相关标准的规定。

    6.1.1城市生命线安全监测系统应根据系统资源联网共享、事 牛快速处置响应和系统运行安全可控等要求,选择系统集成与联 网方式,确定系统架构。 6.1.2监测系统宜由前端感知层、网络传输层和管理平台构成 6.1.3监测系统所需数据应优先采集城市燃气、供水、排水、 热力、桥梁、交通、气象、应急等业务管理平台内的信息,当无 法获取时,宜根据本标准要求设置前端感知和网络传输设备。 6.1.4监测系统的网络安全策略应根据网络的安全性需求,按 照现行国家标准《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等级划分准则》GE 17859、《信息安全技术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实施指南》GB/T25058 等国家现行标准进行系统定级,并制定相应的防范策略

    6.2.2前端监测设备应符合本标准第5章对监测对象的要求, 立品选型和安装应符合相应的国家、行业和地方标准的规定。对 于腐蚀、水淹风险较大的地下空间,还应提高采集设备相关防护 要求。 6.2.3 在易于产生安全运行风险的区域,应设置人工监测报警 装置。

    应可将前端设备的采集数据进行统一封装,并可将上一级下发的 数据包解析成感知层协议可以识别的信令和控制指令。

    6.2.5智能网关应符合以下规

    6.3.1 网络传输层应包含扩展前端物联网感知传输网络和信息 传输网络

    6.3.1网络传输层应包含扩展前端物联网感知传输网络和信息 传输网络。 6.3.2前端物联网感知传输网络实现前端监测设备到采集平台 的数据传输,宜采用4G/5G、窄带物联网等方式。 6.3.3信息传输网络实现采集平台与业务管理平台的数据传 输,宜采用专用网络方式。 6.3.4数据传输通信应采用系统均可兼容的TCP、UDP标准协 议进行通信。

    当由于网络波动或其他突发事件的影响时,全年数据去失应低于 0.5%。

    6.4.1管理平台包括数据服务层、应用软件层、用户交互层和 信息安全。 6.4.2 数据服务层由数据接口、数据存储、数据服务和数据备 份组成

    6.4.3数据接口应符合以下要

    1数据接口应提供数据共享接口、WEB应用接口、APP接 口、小程序接口等类型接口,可通过监测数据推送请求、监测数 据获取请求、元数据推送请求、元数据获取请求等类型以满足实 时数据接收、系统集成需求; 2元数据提供方系统在元数据推送和获取时,应向系统发 送元数据推送请求,当系统同意接收后,方可通过此接口进行元 数据的传输; 3数据接口应按照传输内容采用适用的传输数据协议格 式,业务数据宜采用JSON、XML、PROTOBUF、YAML等数据协 议格式,空间数据可采用 GML、GEOISON等文件格式。

    6.4.4数据存储应符合以下要求

    1储存信息应包含生命线运行的各类基础数据、地理信息 数据、三维模型数据、风险隐惠数据、监测数据、报警数据、分 析数据、处置数据等; 2储存信息应按适宜的、标准化的数据格式组织入库,流 程应包括数据预处理、数据检查、数据入库和入库后处理; 3信息储存根据数据重要性和分析要求设置存储年限。 6.4.5 数据服务应符合以下要求: 1当通过约定的WEBSERVICE接口格式提供数据服务时 应有详细的接口规范文档; 2可采用数据交换共享平台提供数据交换共享服务;

    1各类数据库中的数据应不低于7天备份的频次,并设置 固定的存放路径,定时检查备份状态; 2系统内所有数据缓存应不低于7天,若某个时间点主机 数据全部丢失,应能恢复到丢失时间点的所有数据。

    5.4.7应用软件功能应符合以下要求:

    城市内涝模拟分析等; 7辅助管理:可对风险评估、监测设备、实时监测、监测 报警、警情联动处置等按照不同要求进行分类统计分析和结果展 示;支持查看警情联动处置记录、预警分析报告、风险评估报告 以及城市生命线工程相关知识库、专家库、案例库等。

    衍生出多个任务流程。可通过大屏、桌面端、移动终端APP等多 种形式对应用功能进行展示和输入。

    6.5.1管理平台应符合信息安全防护级别的三级等保及以

    6.5.1管理平台应符合信息安全防护级别的三级等保及以上要 求,应定期对监测系统开展信息安全评测检测工作。 6.5.2前端监测设备应通过工控加解密机将数据传输到采集平 台。

    6.5.4 服务器和数据库等各类涉及数据存储切能的软件应设直 强密码。密码应由大小写字母、数字和学符组成,长度不少于10 位。密码应定期修改,最长有效期不超过90天,到期后应强制 更换且不能与以往的密码重复

    进行合法性认证,认证通过的用户应按权限访问相关资源。

    7.1.1城市生命线工程安全运行监测应结合监测对象、监测 指标、监测数据种类,采用专业模型软件与人工处理相结合的 方法。

    7.1.2城市生命线工程安全运行状态应基于动态监测数据,并

    7.1.2城市生命线工程安全运行状态应基于动态监测数据

    结合工程结构、运行体系、地质条件等进行数据预处理、监测报 警,通过监测管理平台诊断和综合分析后确定安全预警级别

    7.2.1监测系统应将接收的结构化数据写人数据消息队列,管 理平台应部署大数据处理能力电梯标准规范范本,应将消息队列中的数据进行去毛 、采样、模型计算,且应将对应的数据存储到不同存储地,供 管理平台进行不同维度的数据获取、展示和报警。

    刺、采样、模型计算,且应将对应的数据存储到不同存储地,供 管理平台进行不同维度的数据获取、展示和报警。 7.2.2毛刺处理时,超出动态國值的采集值需进行缓存,应保 留不少于30天。缓存后需进行与动态阈值的对比,当不再超过 动态阈值则应判断是毛刺值,则管理平台应使用动态阈值的平均 直替换缓存值,并对数据进行替换存储。

    7.2.2毛刺处理时,超出动态阈值的采集值需进行缓存,应保

    留不少于30天。缓存后需进行与动态阈值的对比,当不再超过 动态阈值则应判断是毛刺值,则管理平台应使用动态阈值的平均 值替换缓存值,并对数据进行替换存储。

    7.2.3采样处理应针对不同类型设备上传数据,采用适配

    勘探标准7.2.4模型计算应符合以下要求:

    ....
  • 相关专题: 安全  

相关下载

常用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