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小城镇绿色建筑设计导则(浙江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2021年5月).pdf

  • 浙江省小城镇绿色建筑设计导则(浙江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2021年5月).pdf为pdf格式
  • 文件大小:25.9 M
  • 下载速度:极速
  • 文件评级
  • 更新时间:2021-11-01
  • 发 布 人: 13648167612
  • 原始文件下载:
  • 立即下载

  • 文档部分内容预览:
  •                     前言

        美丽城镇建设是浙江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突破口,是浙江城镇高
    质量发展、统筹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抓手。其中,推广普及绿色建筑,
    是将该地区建设成为绿色、低碳、节能、生态城镇的必然要求。制定《浙
    江省小城镇绿色建筑设计导则》,就是要在满足国家、地方、行业相
    关法律、法规、规章、标准、规范、规划成果的基础上,总结近年来
    绿色建筑的实践经验,参考国内外相关标准和应用研究成果,并结合
    浙江省小城镇建设发展的需求,建立一套适合浙江省小城镇实施的绿
    色建筑设计要求的技术导则。
    本导则共 9 章,主要技术内容包括:1. 总则;2. 术语;3. 基本
    规定;4. 场地生态保护与城镇风貌协调;5. 土地集约利用与空间高
    效利用;6. 场地微气候优化;7. 气候适应性建筑设计与室内环境质
    量;8. 资源节约利用和能源优化使用;9. 建筑安全性和以人为本设
    计等。本导则在第 4、5、6、7 章在城镇风貌协调、城镇历史传承、
    地域性建筑设计等方面加强了适宜性、地域性和针对性。第 8 章中电
    气、暖通等相关内容有所简略,详细可参考《浙江省绿色建筑设计标准》
    DB33/1092。
    本导则由浙江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负责管理,由浙江大学建筑工
    程学院编制并负责条文解释,各地在执行过程中如有意见或建议,请
    寄送至浙江大学建筑工程学院(地址:杭州市西湖区浙江大学紫金港
    校区月牙楼 214, 邮编 310000,邮箱:947181802@qq.com)
    主要编写人员:
    王 竹  何青峰 马新振  王焯瑶  江 勇
    钱振澜  郑 媛  张红虎  浦欣成  傅舒兰
    苗丽婷  张艳琼  陈奋飞  应国红  赵登仕
    孙 卓

    ......

    2.0.4建筑全寿命期 buliding life cycle

    2.0.5被动措施 passive technicues

    2.0.6主动措施 active technigues

    术语 Terminology

    汽车标准建制镇、乡、独立于城区的街道建成区范围以及仍具备集镇功 能的原乡政府驻地。

    能的原乡政府驻地。 在全寿命期内,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 适用、高效的使用空间,最大限度地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 高质量建筑。

    生全寿命期内,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 适用、高效的使用空间,最大限度地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 高质量建筑。

    在设计中体现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在满足建筑功能的基础上 实现建筑全寿命期内的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为人们提供健康、 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 建筑从立项、规划、设计、建造、使用到拆除的全过程。包括 原材料的获取,建筑材料与构配件的加工制造,现场施工与安装, 建筑的运行和维护,以及建筑最终的拆除与处置。 直接利用阳光、风力、气温、湿度、地形、植物等现场自然条 件,通过优化建筑设计,采用非机械、不耗能或少耗能的方 式,降低建筑的供暖、空调和照明等负荷,提高室内环境性能。 通常包括天然采光、自然通风、围护结构的保温、隔热、遮阳、 蓄热、雨水入渗等措施。 通过采用消耗能源的机械系统,提高室内舒适度,实现室内 环境性能。通常包括供暖、空调、机械通风、人工照明等措施。 建筑表面反射的光线和落在目标区域或边界以外的照明装置 发出的光足以引起人们烦躁、不舒适、注意力不集中或降低对 于某些重要信息(如交通信号)的感知能力,以及对于动、 植物产生不良影响的现象。 在全寿命期内可减少对资源的消耗、减轻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具有节能、减排、安全、健康、便利和可循环特征的建材产品。

    在设计中体现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在满足建筑功能的基础上, 实现建筑全寿命期内的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为人们提供健康 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

    2.0.15生物滞留设施 oioretentionsystem bioretention cell

    术语 Terminology

    不改变物质形态可直接再利用的,或经过再组合、修复后可 直接再利用的回收材料。 通过改变物质形态可实现多次循环利用的回收材料。

    通过改变物质形态可实现多次循环利用的回收材料。 从自然界获取的、可以再生的非化石能源,包括太阳能、风 能、水能、生物质能、地热能、海洋能和空气能(空气能热泵热 水系统)等。

    从自然界获取的、可以再生的非化石能源,包括太阳能、风 能、水能、生物质能、地热能、海洋能和空气能(空气能热泵热 水系统) 等。

    不同于传统地表水供水和地下水供水的水源,包括再生水、雨水、 海水等。

    污水经处理后,达到规定水质标准、满足一定使用要求的非 饮用水。

    低于周边地面标高,可积蓄、下渗自身和周边雨水径流的绿地。 下沉式绿地分为狭义下沉式绿地和广义下沉式绿地。狭义的下沉 式绿地指低于周边地面标高在200mm以内的绿地;广义的下沉式 绿地泛指具有一定的调蓄容积,且可用于调蓄和净化径流雨水的 绿地,包括生物滞留设施、渗透塘、湿塘、雨水湿地、调节塘等。 在地势较低的区域通过植物、土壤和微生物系统滞留、净化雨水 径流的设施,由植物层、蓄水层、土壤层、过滤层构成。包括: 生态滤水带、雨水花园、雨水湿地等。生物滞留设施是广义下沉 式绿地中的一种。 包括生态挡墙和生态护坡,指采用生态材料修建、能为河湖生境 的连续性提供基础条件的河湖岸坡,以及边坡稳定且能防止水流 侵袭、淘刷的自然堤岸的统称。 复合建筑表皮是一种集建筑意向、功能、生态等设计逻辑为一体 的综合化表皮体系,通过对复合表系统化的设计,形成对建筑环 境、文脉、特殊功能等需求的系统性有效回应,形成更加理性客 观的建筑生成逻辑。

    低于周边地面标高,可积蓄、下渗自身和周边雨水径流的绿地。 下沉式绿地分为狭义下沉式绿地和广义下沉式绿地。狭义的下沉 式绿地指低于周边地面标高在200mm以内的绿地;广义的下沉式 绿地泛指具有一定的调蓄容积,且可用于调蓄和净化径流雨水的 绿地,包括生物滞留设施、渗透塘、湿塘、雨水湿地、调节塘等。 在地势较低的区域通过植物、土壤和微生物系统滞留、净化雨水 径流的设施,由植物层、蓄水层、土壤层、过滤层构成。包括: 生态滤水带、雨水花园、雨水湿地等。生物滞留设施是广义下沉 式绿地中的一种。

    包括生态挡墙和生态护坡,指采用生态材料修建、能为河湖生境 的连续性提供基础条件的河湖岸坡,以及边坡稳定且能防止水流 曼袭、淘刷的自然堤岸的统称。 复合建筑表皮是一种集建筑意向、功能、生态等设计逻辑为一体 的综合化表皮体系,通过对复合表系统化的设计,形成对建筑环 境、文脉、特殊功能等需求的系统性有效回应,形成更加理性客 观的建筑生成逻辑。

    术语 Terminology

    利用太阳电池的光伏效应将太阳辐射能直接转换成电能的发 电系统,简称光伏系统。

    以岩土体、地下水或地表水为地温热源,由水源热泵机组、地热 能交换系统、建筑物内系统组成的供热空调系统。根据地热能交 换系统形式的不同,地源热泵系统分为土壤源地源热泵系统、地 下水地源热泵系统和地表水地源热泵系统等。 空气能热水系统是利用热泵原理,以消耗一部分电能为补偿,通 过热力循环,把空气中的低温热能吸收进来,经过压缩机压缩后 转化为高温热能,加热水温。

    第三章 基本规定 CHAPTER 3: BASIC RULES

    3. 0. 1 总体目标

    3.0.2 绿色建筑营建原则

    在浙江省小城镇建设过程中贯彻落实绿色建筑理念,遵循因地 制宜的原则,结合浙江省小城镇的气候、环境、资源、经济和 文化等特点,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和能源,减少对自然环境的 破坏,营造健康、舒适、高效的使用空间。

    绿色建筑设计必须符合浙江省小城镇的城镇规划和项自选址等 相关要求。

    (1)因地制宜原则 在小城镇建设过程中,需要因地制宜,结合地方气候地理条件、 经济技术水平、社会文化习俗等特点,选用适宜的绿色建筑设 计策略与生态技术。同时,需要从纵向的历时性和横向的共时 性出发,整体性地把握地域文脉,既重视地域传统建筑的绿 色智慧与生态技术的传承与转译,也要强调小城镇与自然山水 格局、城镇风貌航理、街港空间尺度等自然与人文环境相协调。 (2)适宜技术原则 绿色建筑的建造、使用、维护是一个复杂的技术系统问题,高 投入、高技术的绿色建筑虽然可以反映出人类科学技术发展的 高端水平,但是并非只有高技术才能实现绿色建筑的功能、效 率与品质,采用适宜技术与地方化材料及地域特点的建造经验 系统地采用集成技术提高建筑功能的效率,优化管理调控体系, 用较小的投入和代价,获得较大的绿色。 (3)以人为本原则 在小城镇建设过程中,充分考虑小城镇居民的生活方式与行为 习惯,以使用者为核心进行绿色建筑设计,营造宜居舒适的坏 境,最大限度地满足居民身心健康、安全舒适、生活便利等需求, 引导居民形成绿色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考虑到小城镇居民 中儿童和老人的占比较高,需要强调适老化设计和全龄化设计。

    3.0.4 整合设计理念

    (4)全寿命周期考虑 建筑领域的全寿命周期指的是从规划、设计、施工、运营管理、 维修保养,直到拆除的全过程。在小城镇的建设过程中,需要 引入全寿命周期理念,并将绿色建筑的理念贯彻落实到建筑的 全过程,提升建筑设计的绿色性。

    建筑领域的全寿命周期指的是从规划、设计、施工、运营管理、 维修保养,直到拆除的全过程。在小城镇的建设过程中,需要 引入全寿命周期理念,并将绿色建筑的理念贯彻落实到建筑的 全过程,提升建筑设计的绿色性。 绿色建筑设计应体现共享、平衡、集成的理念。在设计过程中 规划、建筑、结构、给水排水、暖通空调、燃气、电气与智能化、 室内设计、景观、经济等各专业应协同工作。 根据浙江省小城镇的地貌特征、气候条件等特点,将浙江省小 城镇分为滨海岛屿类、山地丘陵类、平原类和水乡类共四种类 型小城镇。应结合各类型小城镇中的特征,因地制宜地进行绿 色建筑设计,选择性利用本导则的条款,尤其在城镇风貌协调、 城镇自然格局协调、建筑适灾设计等方面有所侧重,详见具体 条款。

    绿色建筑设计应体现共享、平衡、集成的理念。在设计过程中, 规划、建筑、结构、给水排水、暖通空调、燃气、电气与智能化、 室内设计、景观、经济等各专业应协同工作。

    根据浙江省小城镇的地貌特征、气候条件等特点,将浙江省小 城镇分为滨海岛屿类、山地丘陵类、平原类和水乡类共四种类 型小城镇。应结合各类型小城镇中的特征,因地制宜地进行绿 色建筑设计,选择性利用本导则的条款,尤其在城镇风貌协调、 城镇自然格局协调、建筑适灾设计等方面有所侧重,详见具体 条款。

    场地生态保护与城镇风貌协调 Site Ecological Protection and Town Features Coordinatior

    CHAPTER4:SITEECOLOGICALPROTECTIONANDTOWN FEATURESCOORDINATION

    4.1 场地要求与评估

    4.1.1选址安全性 场地应安全可靠,选址避免危险地段。

    4.1.3场地评估 对场地内外的资源和设施进行调查和 利用评估。

    4.1.5场地既有建筑再利用

    将场地内既有建筑纳入场地规划设计, 避免规模拆除。

    4.2.1生态廊道有效延续 保持城镇生态廊道的完整性和连续性。

    4.2.3场地生态修复 对场地内受污染的水体、山体、土壤等 进行生态修复。

    4.2.3场地生态修复 对场地内受污染的水体、山体、土壤等 进行生态修复。

    4.3.1城镇山水格局协调 保护城镇景观,尊重山形水势

    4.3.3地域建筑传承与更新 在建筑风格、色彩和材料上呼应城镇 既有的地域建筑。

    场地生态保护与城镇风貌协调 Site Ecological Protection and Town Features Coordinatior

    4.1.2选址生态性 选址应避开生态敏感区,并不应占用基 本农田、耕地。

    4.1.4废弃场地再利用

    优先选用已开发场地,鼓励对废物场地、 城镇低效用地的再利用。

    4.2.2自然环境有机共生 和周围自然环境建立有机共生关系,保 护场地及周边环境的生态平衡。

    4.2.2自然环境有机共生

    和周围自然环境建立有机共生关系,保 护场地及周边环境的生态平衡。

    和周围自然环境建立有机共生关系,保 护场地及周边环境的生态平衡。

    4.2.4施工污染防治

    减少施工活动造成的污染

    4.3.2城镇轮廓线和街道协调 营造错落有致、显山露水的城镇轮廓线, 考虑从主要道路等看到的建筑视觉感。

    3.4城镇历史景观保折

    继承和保护城镇历史景观,保留居民对 原有地段的认知性

    继承和保护城镇历史景观,保留居民对 原有地段的认知性,

    4. 4 绿化景观设计

    4.4.1绿地指标控制 场地内合理设置绿化用地,并满足绿地 面积、绿地率等指标的要求。

    4.4.3水体生态化设计 运用生态化手法,对场地内水体进行 设计和利用。

    4.4.5低影响开发 通过生态化措施,实现良好的水文循 环。

    4.4.5低影响开发

    场地生态保护与城镇风貌协调 Site Ecological Protection and Town Features Coordinatior

    4.4.2乡土植物配置 选择适宜当地气候和土壤的乡土植物, 合理配置多种植物。

    4.4.4雨洪控制规划

    保证场地排水防涝安全,并对雨水进行 收集利用。

    4.1 场地要求与评估

    4.1.1 选址安全性 控重要性★★★★★ 专业规建结水暖电景

    场地生态保护与城镇风貌协调 Site Ecological Protection and Town Features Coordinatior

    场地条件应安全可靠,选址避开地质危险地段和易 发生自然灾害的地段;远离危险源和散发污染源的威胁。

    1.场地选址和总平面设计时,应保证场地安全可靠: (1)应避开可能产生洪水、泥石流、滑坡等自然灾害地段: (2)应避开应避开地震时可能发生滑坡、崩、地陷、地裂、 泥石流及地震断裂带上可能发生地表错位等不利于建筑抗震的地 段; (3)应避开容易产生风切变的地段; (4)场地内应无危险化学品、易燃易爆危险源的威胁;场地内 部及附近应无水、气、声、固体废物、疾病等污染散发源 (5)场地内大气质量、场地周边电磁辐射、土壤氢浓度应符合 规定。 2.不同类型小城镇应在场地设计中着重注意规避相应的自然灾害 威胁: 滨海岛屿类型小城镇:应注重规避、防范和应对台风、洪涝等自 然灾害; 山地丘陵类型小城镇:应注重规避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地段; 平原水乡类型小城镇:应注意规避和防范河水泛滥、内涝等灾害 >>利用工程技术与景观设计相结合的手段,维持项目开发前后 水文平衡,创造生态化的绿色雨水基础设施来实现自然水循环, 应对台风、暴雨等自然灾害。详见“4.3.5低影响开发”

    :场地选址和总平面设计时,应保证场地安全可靠: (1)应避开可能产生洪水、泥石流、滑坡等自然灾害地段: (2)应避开应避开地震时可能发生滑坡、崩、地陷、地裂 泥石流及地震断裂带上可能发生地表错位等不利于建筑抗震的地 段; (3)应避开容易产生风切变的地段; (4)场地内应无危险化学品、易燃易爆危险源的威胁;场地内 部及附近应无水、气、声、固体废物、疾病等污染散发源 (5)场地内大气质量、场地周边电磁辐射、土壤浓度应符合 规定

    >>利用工程技术与景观设计相结合的手段,维持项目开发前后的 水文平衡,创造生态化的绿色雨水基础设施来实现自然水循环,以 应对台风、暴雨等自然灾害。详见“4.3.5低影响开发”

    图:低影响开发策略示意图

    图:低影响开发策略示意图

    4.1.2 选址生态性 控重要性★★★★★ 专业规建结水暖电景

    场地生态保护与城镇风貌协调 Site Ecological Protection and Town Features Coordinatior

    >>通过工程防范和生物防范应对地质灾害: (1)加强场地的地质勘察,进行充分全面的实地勘查与监测工作。 (2)工程防范:排(截)水工程、支挡工程、加固工程、护坡工程、 般迁和避让等。 (3)生物防治:与场地自然景观设计相结合,通过种植护坡、植树 造林等方式改善周边生态环境

    设计策略与措施 生态缓冲带

    场地选址应避开生态敏感区,且不应占用基本农田 耕地。

    1.场地选址应避开湿地、海滩、森林、河流水系等生态环境敏感区 和生态环境脆弱区,且不应占用基本农田和耕地。如确实需要在生 态敏感区和生态脆弱区建设,需尽量减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并设 置生态缓冲带。

    2.不同类型小城镇应在场地选择时中着重注意规避相应的生态敏感 区和生态脆弱区: 滨海岛屿类型小城镇:不应占用和破坏自然海岸线,不应破坏近岸 海域;不应在重点海湾、海洋自然保护区、水生生物自然保护区、 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的核心区等重点保护区和生态脆弱区实施围填 海建设。 山地丘陵类型小城镇:选址应避开山地丘陵生物多样性维护区、水 源涵养区、水土保持区等生态敏感区域; 平原水乡类型小城镇:选址应避开湿地、湖泊、水库、河流水系等 生态环境敏感区。 >邻近湿地、公园、林地、河流等生态敏感区的地块内设置一定范 围的禁建或限建区域作为缓冲带

    4.1.3 场地评估 +控重要性★★★★ 专业规建结水暖电景

    场地生态保护与城镇风貌协调 Site Ecological Protection and Town Features Coordinatior

    设计策略与 措施 1.自然资源和 生物资源评估

    3.可再生能源 评估

    对场地内外可资利用的自然资源和生物资源、可再 生能源、基础设施是和公共服务设施等进行调查和利用 评估。

    >》应对场地内外可资利用的自然资源和生物资源进行调查与利用评 估,并满足下列要求: (1)应调查场地内的植物资源,保护和利用场地原有植被,对古树 名木采取保护措施; (2)应调查场地内地表水体与周边原有水系的关系,保护和利用湿 地、湖泊、河流等水系,保持地表水的水量和水质; (3)应调查场地内土壤条件和地质条件,宜保留和利用原有地形地 貌

    >》应对场地和周边市政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是进行调查与利用 评估,并满足下列要求: (1)应调查场地内外市政基础设施,尽量利用原有市政基础设施; (2)应调查场地和周边公共服务设施,公共建筑宜结合场地周边居 民需求,提供差异化的公共服务

    >》应对可资利用的可再生能源进行勘查与利用评估,确定合理利用 方式,确保利用效率,并应满足下列要求: (1)利用地下水资源时,应取得政府相关部门的许可,并应对地下 水系和形态进行评估,不得对地下水环境产生不利影响; (2)利用地热能时,应对地下土壤分层、温度分布和渗透能力进行 周查,评估地热能开采对地下空间、地下生态环境的影响; (3)利用太阳能时,应对场地内太阳能利用条件进行调查,评估太 阳能利用对场地内及周边环境的影响; (4)利用风能时,应对场地及周边风力资源进行调查,评估风能利 用对场地及周边声环境的影响

    寻重要性★★★ 专业规建结水暖电景

    场地生态保护与城镇风貌协调 Site Ecological Protection and Town Features Coordinatior

    优先选用已开发场地,鼓励对废弃场地、城镇低效 用地的再利用

    合理选用废弃场地和城镇低效用地进行建设。其中,城镇低效用地 指不符合现行规划用途、利用粗放、布局散乱、设施落后、闲置废 弃以及不符合安全生产和环保要求的存量建设用地,主要包括空闲 场地、废弃道路、废弃宗教用地、旧厂矿、旧城镇等。

    对场地内有利用或保护价值的既有建筑纳入场地的 规划设计,避免大规模拆除。

    >》对场地内有利用或保护价值的既有建筑,通过对加建、改建、扩 建等方法,实现再利用

    既有建筑再利用示意图

    4. 2. 1 生态廊道 有效延续 寻+控重要性★★★★★ 专业规建水暖电景

    场地生态保护与城镇风貌协调 Site Ecological Protection and Town Features Coordinatior

    在场地规划中, 保持城镇生态郎道的 生和任续 性,并结合区域地形特点和功能需求,利用城镇生态廊道

    应结合上位规划,保持城镇生态廊道的完整性和连续性: (1)应严格控制城镇中重要水系(河、湖、塘、库等自然水体)、 滨海自然岸线、湿地与自然防洪区等生态廊道周边的建设活动; (2)对建设活动应采取措施进行生态补偿。 >>结合小城镇地形特点和功能需求,利用城镇生态廊道: (1)宜结合小城镇居民需求,充分利用城镇生态廊道的休憩娱乐功能 如设置社区湿地公园、社区运动公园、社区娱乐公园等。 (2)宜结合雨洪规划,充分利用城镇生态廊道的雨水调蓄、泄洪等 作用。

    生态廊道与雨水调蓄利用的关系示意图

    生态廊道与雨水调蓄利用的关系示意图

    场地生态保护与城镇风貌协调 Site Ecological Protection and Town Features Coordinatio

    场地规划与设计应因地制宜,和周围自然环境建立 有机共生关系,减少对场地和周围生态环境影响,

    .场地规划设计应尊重地域气候特点,尽可能保持和利用原有地形 地貌、水体水系,保护用地及周围的自然环境。 2.场地规划设计时,应保护场地内的植物资源,对古树名木采取保 护措施。 3.浙江省小城镇生物种群丰富,建设时应注重保护场地及周边环境 的生态平衡,保持生物多样性发展,

    >>古树名木保护 宜结合古树名木进行景观设计,科学配置古树名木周边的植物;宜结 合古树名木的生长情况、生长环境、特征、树龄等,实施土壤改良、 补排水系统、喷雾保湿系统、病虫害防治等措施,保护树木的生长。

    场地生态保护与城镇风貌协调 Site Ecological Protection and Town Features Coordinatior

    对场地内受污染的水体、山体、土壤等进行生态修复。

    场地规划设计应尊重地域气候特点,尽可能保持和利用原有地形 也貌、水体水系,保护用地及周围的自然环境。 :场地规划设计时,应保护场地内的植物资源,对古树名木采取保 户措施。 保护场地及周边环境的生态平衡,保持生物多样性发展。 >通过物理、化学和生物方法,转移、吸收、降解和转化棕地中的 壤污染物,使其浓度降低到可以接受的水平。对于旧矿、旧工 等场地的再利用,需要注意土壤中煤矿渗出物、重金属污染物和 化学污染物的处理。 >通过景观设计策略对污染较轻的水体进行净化,从生物系统角度 出发,重新构建水体各类生物需要的能量、营养和食物链结构,常 用的水体生态修复技术包括生态浮床、人工湿地、河道缓冲带、河 道底质改良、砾间接触氧化工程等

    1.场地规划设计应尊重地域气候特点,尽可能保持和利用原有地形 地貌、水体水系,保护用地及周围的自然环境。 2.场地规划设计时,应保护场地内的植物资源,对古树名木采取保 护措施。 3.保护场地及周边环境的生态平衡,保持生物多样性发展

    >》通过物理、化学和生物方法,转移、吸收、降解和转化棕地中的 土壤污染物,使其浓度降低到可以接受的水平。对于旧厂矿、旧工 一等场地的再利用,需要注意土壤中煤矿渗出物、重金属污染物和 化学污染物的处理

    》通过景观设计策略对污染较轻的水体进行净化,从生物系统角度 出发,重新构建水体各类生物需要的能量、营养和食物链结构,常 月的水体生态修复技术包括生态浮床、人工湿地、河道缓冲带、河 道底质改良、砾间接触氧化工程等。

    场地生态保护与城镇风貌协调 Site Ecological Protection and Town Features Coordinatior

    >》对于受损山体、裸露山体,应以恢复山体形态、提升景观效果、 保持水土为主要目标,通过植物修复、山体基部回填土、边坡景观 重塑等方式进行山体生态修复。

    通过控制水土流失、水道沉积、扬尘产生,减少施 工活动造成的污染

    针对施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污染问题等问题,分类处理和防范: (1)针对空气污染问题,应制定科学的施工组织方案,对施工现场 和外界环境进行隔离,保证酒水作业等按时进行,减少扬尘污染; (2)针对水污染问题,应加强废水的收集,避免和污水废水的直接 排放。 (3)针对噪声污染问题,对于能够产生大量噪音的大型机械应进行 降噪音处理,作业时间要严格根据有关的制度规定制定相应的时间表。 (4)针对固体废弃物污染问题,应对废弃物进行甄别和分类,回收 再利用能继续使用的废弃物,合理处理无法再利用的废弃物。

    4.3.1 城镇山水 AA A 格局协调 寻重要性★★★★★ 专业规建结水暖电景

    场地生态保护与城镇风貌协调 Site Ecological Protection and Town Features Coordinatior

    保护城镇水域景观、山地景观、滨海景 形水势。

    应尊重和利用小城镇的山水格局,因地制宜,保护和充分利用不同 类型小城镇的特点: 山地丘陵类型小城镇宜结合高低错落的地形借势造景工程技术,地势 较平缓山地可采用团状以及带状布局,地势较陡的山地宜采用台式 带状组合布局,营造因山借景的丘陵风貌。 平原水乡类型小城镇宜利用自然水体,营造近水亲水的水乡 风貌,增加与水体的接触面,营造依水势而建的水乡风貌。 滨海岛类型小城镇宜利用岸线形态和地形特征,营造沿岸 线带状内聚的风貌,形成山、海、人融合的格局

    >》为应对浙江省小城镇的破碎地貌,宜采用“单元式”建筑布局模 式,利用庭院、开放广场等室外场地组织多个小体量建筑,以促使“人 居单元”与“地貌单元”的有机融合。

    元式”应对破碎地貌示意图

    场地生态保护与城镇风貌协调 Site Ecological Protection and Town Features Coordinatio

    >》滨水建筑应结合水体、滨水开发空间和滨水区地形地貌,创造多 样的亲水活动空间。

    滨水建筑亲水设计的处理手法示意图

    仿古建筑滨水建筑亲水设计的处理手法示意图

    ....
  • 相关专题: 绿色建筑  

相关下载

常用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