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T 51438-2021 盾构隧道工程设计标准(完整正版、清晰无水印).pdf
- 文档部分内容预览:
GB/T 51438-2021 盾构隧道工程设计标准(完整正版、清晰无水印)
盾构到达接收位置的施工过程
2.1.5盾构工作并shieldworkingshaf
盾构组装、解体、调头、空推、吊运管片和输送渣土等使用 的竖井供暖标准,包括盾构始发工作井、盾构接收工作井、检查工作 并等。
在管片衬砌内部设置的第二层永久性支护结构,一般采 浇钢筋混凝土或混凝土。
隧道顶部岩层和土层的厚度之
两侧环面平行的管片衬砌环。 2.1.9楔形环tapered ring
两侧环面不平行的管片衬砌环,亦称转弯环。
两侧环面不平行的管片衬砌环,亦称转弯环。 1.10楔形量taper 楔形环最大环宽与最小环宽之差。
2. 1. 10 楔形量
一种通用的楔形环,可以通过该楔形环的不同组合形成直 遂道和不同半径的曲线隧道,
2.2.1荷载及荷载组合
2.2.2材料性能和抗力
R—一抗浮力; Ra—结构构件抗力的设计值; f。一混凝土轴心抗压强度设计值; La 环向螺栓允许拉应力。
2.2.4设计参数和计算系数
Fa、Fu 场地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峰值位移调整系数; Kf 抗浮稳定安全系数; K. 竖向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与水平峰值加速度的 比值; αM 弯矩系数; α 充填系数; βT 拉伸轴力系数; βc 压缩轴力系数; βe 混凝土强度影响系数; βi 混凝土局部受压时的强度提高系数; YEHYEV 水平和竖向地震作用分项系数; YG、Q、c 永久荷载、可变荷载、人防荷载作用分项系数; 干斤顶顶推力分项系数; YL 可变荷载考虑设计使用年限的调整系数; Y 结构重要性系数; 入1、入2 内、外侧地震时的侧压力系数; 入、入 内、外侧侧压力系数:
弯矩传递系数; dc.第i个可变荷载的组合值系数; 可变荷载的准永久值系数。
Ts 地层固有周期; Umax 地表水平向设计地震动峰值位移; UmaxII Ⅱ类场地地表设计地震动峰值位移; s、Vo 地层剪切波波速、计算基准面地层的剪切波 波速; B1、β2 内、外侧产生最大推力时的破裂角; 土体重度; Yw 地下水重度; 轴向拉伸或压缩范围: ? 地震角; 土柱两侧摩擦角; VG 地层的泊松比; d 地震波的传播方向与隧道轴线的夹角; 中o 隧道横截面中性轴半径处与隧道中心水平线的 夹角; 围岩计算内摩擦角 P8
T, 地层固有周期; Umax 地表水平向设计地震动峰值位移; Umaxl Ⅱ类场地地表设计地震动峰值位移; V、Vo 地层剪切波波速、计算基准面地层的剪切波 波速; β1、β2 内、外侧产生最大推力时的破裂角; 土体重度; Yw 地下水重度; 轴向拉伸或压缩范围: ? 地震角; 土柱两侧摩擦角; VG 地层的泊松比; ? 地震波的传播方向与隧道轴线的夹角; 中o 隧道横截面中性轴半径处与隧道中心水平线的 夹角; 围岩计算内摩擦角
3.1.1盾构隧道工程设计前,必须按基本建设程序进行岩土工 程勘察。
3.1.2盾构隧道工程总体布置应满足隧道正常使用功能、盾构 施工工艺、运营管理与维护、防灾救援等要求。 3.1.3盾构隧道设计应计及隧道施工和建成后对环境造成的不 利影响,并应根据规划条件计及未来周围环境发生改变时对隧道 的影响。 3.1.4当盾构隧道衬砌设计时,应根据结构破坏可能产生后果
严重性,采用不同的安全等级。盾构隧道衬砌安全等级的划 符合表3.1.4的规定。
表3.1.4盾构隧道衬砌安全等级
3.1.5城市轨道交通、铁路、城市道路、公路、水利和电力行 业盾构隧道,以及给水、燃气和城市地下综合管廊盾构隧道设计 使用年限应为100年;排水、热力盾构隧道设计使用年限宜为 100年,
3.1.6盾构隧道内净空尺寸应满足建筑限界、使用功切能、施工 工艺等要求,并应考虑施工误差、测量误差、结构长期变形、位 移及后期沉降等的影响。 3.1.7盾构隧道设计应采用以概率论为基础的极限状态法,并 应对承载能力极限状态和正常使用极限状态分别进行计算。 3.1.8盾构隧道应按施工阶段和正常使用阶段分别进行结构强 度、刚度和稳定性计算。对于钢筋混凝土结构,应对使用阶段进 行裂缝宽度验算;荷载偶然组合可不验算结构的裂缝宽度。 3.1.9一般环境钢筋混凝土结构正截面受力裂缝控制等级应为 1.9的规定
主:1当保护层厚度大于30mm时,最大裂缝宽度计算式中的保护层厚度计算 取为30mm; 2厚度不小于300mm的钢筋混凝土结构可不计干湿交替作用; 3处于冻融环境或化学侵蚀环境下的结构,其最大计算裂缝宽度允许值按 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标准》GB/T50476的规定取值,
注:1当保护层厚度大于30mm时,最大裂缝宽度计算式中的保护层厚度计算值 取为30mm; 2厚度不小于300mm的钢筋混凝土结构可不计干湿交替作用; 3处于冻融环境或化学侵蚀环境下的结构,其最大计算裂缝宽度允许值按现 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标准》GB/T50476的规定取值。
3.1.10盾构隧道的耐久性应根据隧道结构的设计使用年
B.1.11水工隧道的内水压力应呈现单一压力状态。有压隧道顶 部应有不小于2.0m的内水压力水头,无压隧道出口段可在汛期 出现明满流交替运行方式。当遇到明满流交替运行工况时,应采 取有效工程措施应对气蚀、振动等不利影响
3.2.1盾构隧道选线时应避开滑坡、崩塌、地陷、泥石流、地 裂缝、活动断裂等危险地段。
裂缝、活动断裂等危险地段。
1盾构隧道平面、纵断面设计应符合国家现行相关行业的 隧道设计标准的规定。 2隧道线路平面宜为直线或大半径曲线;确定隧道线路平 面最小曲线半径时宜计及盾构设备的转弯能力。 3隧道线路纵断面坡度不宜小于0.1%,确定最大坡度时 宜计及盾构机及后配套运输设备的爬坡能力。 4盾构始发和盾构接收位置应根据地形、地质及环境条件。 结合盾构施工工艺要求综合确定
1直径10m及以上隧道的覆盖层厚度不宜小于10m,直径 小于10m隧道的覆盖层厚度不宜小于隧道外径。 2有压水工隧道的垂直和侧向覆盖层厚度,当围岩较完整 且无不利结构面时,不宜小于最大内水压力水头的40%。 3并行有压水工隧道间的净距不宜小于后施工隧道外径的 2倍;直径10m及以上并行无内压隧道间的净距不宜小于10m, 直径小于10m并行无内压隧道间的净距不宜小于后施工隧道 外径。 4:上下叠落隧道或交叉隧道,当先施工下方隧道时,隧道 间的净距不宜小于后施工隧道外径的50%;当先施工上方隧道 时,隧道间的净距不宜小于后施工隧道外径。 3.2.4当隧道覆盖层厚度或相邻隧道间距离不能满足本标准第 3.2.3条规定时,应结合隧道所处的地质和环境条件,对隧道和 地层变形进行分析,并采取相应的加强措施
2.5盾构隧道不宜穿越下列地层,确需穿越时,应采取针 工程措施。
1长区段的半软半硬地层、孤石或漂石地层。 2岩溶发育、暗河、采空区、富含可燃气体、高膨胀性等 不良地质体。 3长区段且深厚的欠固结软土地层。 4地质断裂带或地裂缝。 3.2.6盾构隧道不宜位于可液化地层中。当隧道周边存在可液 化地层时,应根据地层的液化等级、液化范围及与隧道的位置关 系等因素,分析地层液化后对隧道结构强度和稳定性的不利影 响,并应采取相应的地层消除液化或隧道结构加强措施, 3.2.7下穿水域的盾构隧道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隧道宜选择河·(海)床稳定、冲刷深度小的地段通过 不宜穿越河(海)床的局部深槽、深坑区域。 2纵断面设计时应根据河流最高和最低设计水位、河床最 大冲刷深度及最大冲刷线等因素综合确定最小覆盖层厚度。 3覆盖层厚度不宜小于隧道外径,并应大于水利及航运部 门对规划航道深度和船舶锚击深度的要求。 4河床最大冲刷深度应按不低于百年一遇的洪水频率确定 5当存在驳岸、码头、沉船等既有构筑物或地下障碍物时 宜绕避或从下方穿越,也可从地面清除障碍物后再通过。
1长区段的半软半硬地层、孤石或漂石地层。 2岩溶发育、暗河、采空区、富含可燃气体、高膨胀性等 不良地质体。 3长区段且深厚的欠固结软土地层。 4地质断裂带或地裂缝。 3.2.6盾构隧道不宜位于可液化地层中。当隧道周边存在可液 化地层时,应根据地层的液化等级、液化范围及与隧道的位置关 系等因素,分析地层液化后对隧道结构强度和稳定性的不利影 响,并应采取相应的地层消除液化或隧道结构加强措施
1隧道宜选择河·(海)床稳定、冲刷深度小的地段通过 不宜穿越河(海)床的局部深槽、深坑区域。 2纵断面设计时应根据河流最高和最低设计水位、河床最 大冲刷深度及最大冲刷线等因素综合确定最小覆盖层厚度。 3覆盖层厚度不宜小于隧道外径,并应大于水利及航运部 门对规划航道深度和船舶锚击深度的要求。 4河床最大冲刷深度应按不低于百年一遇的洪水频率确定 5当存在驳岸、码头、沉船等既有构筑物或地下障碍物时 宜绕避或从下方穿越,也可从地面清除障碍物后再通过。
3.3.1城市轨道交通盾构隧道内净空尺寸应符合下
3.3盾构隧道内净空确定
3.3.1城币轨道交通盾构隧道内净空尺寸应符合下列规定: 1地铁盾构隧道限界设计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地铁设计 规范》GB50157和《地铁限界标准》CJJ/T96的规定。 2单洞双线盾构隧道宜在线路间设置耐火极限不低于 3.00h的防火隔墙;防火隔墙及每隔一定距离设置的联络通道和 防火门设计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地铁设计规范》GB50157和 (地铁设计防火标准》GB51298的规定。 3在满足建筑限界及其他使用功能要求下,沿径向应预留 不小于100mm的施工误差和后期变形富裕空间
3.3.2公路盾构隧道内净空尺寸应符合下列规定
1公路盾构隧道内净空尺寸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公路隧 道设计规范第一册土建工程》JTG3370.1中车道宽度、侧 向宽度及建筑限界高度的规定。 2当采用路面结构下部专用管线廊道时,可不设置检修道, 但应保留不小于0.25m的余宽。 3当特长及长隧道内未设置硬路肩或硬路肩宽度小于2.5m 时,单洞双车道隧道内应设置紧急停车带,单洞三车道隧道可不 设置紧急停车带,单洞四车道以上可不设置紧急停车带。紧急停 车带宽度、间距等设置要求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公路隧道设计 规范第一册土建工程》JTG3370.1相关规定。 4当利用车道下层空间作为人行蔬散通道时,通道净宽不 宜小于2m,净高不宜小于2.2m。 5在建筑限界之外,应满足烟道、风机、信号灯、照明灯 等设备及各类管线布置的要求。 6在满足建筑限界及其他使用功能要求下,沿径向应预留 不小于150mm的施工误差和后期变形富裕空间。
3.3.3城市道路盾构隧道内净空尺寸应符合下列规定:
1内净空尺寸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 范》CJJ37中车道宽度、侧向净宽及道路最小净高的规定 2两车道及以上的盾构隧道可不设置检修道和应急车道。 3利用车道下层空间作为人行疏散通道时,通道净宽不应 小于1.2m,净高度不应小于2.1m。 4在建筑限界之外,应满足烟道、风机、信号灯、照明灯 等设备及各类管线布置要求。 5在满足限界及其他使用功能要求下,沿径向应预留不小 于150mm的施工误差和后期变形富裕空间。
1内净空尺寸应满足现行行业标准《铁路隧道设计规范 B10003中关于铁路隧道建筑限界、隧道净空有效面积、救
通道和安全空间等要求。 2内净空尺寸应满足曲线段限界加宽或隧道中心线偏移的 要求。 3对有雄轨道且有大型机械养护要求的隧道,内净空应满 足大型养路机械作业要求。 4利用车道下层空间作为疏散通道时,通道净宽不应小于 0.75m,净高不应小于2.0m,楼梯处通道净宽可适当减少。 5在满足建筑限界及其他使用功能要求下,沿径向尚应预 留不小于150mm的施工误差和后期变形富裕空间。 3.3.5水工隧道内净空尺寸应满足各种运行条件过流能力要求: 并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水工隧洞设计规范》SL279的规定。 3.3.6给水、排水、燃气、热力等市政隧道内净空尺寸应满足 相应行业管线的使用功能、工艺设计、隧道施工及管道设备安 装、更换和检修维护等要求。
3.3.7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内净空尺寸应根据入廊管线的种类、
3.7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内净空尺寸应根据入廊管线的种类 格、数量、安装、运行、维护等要求综合确定,并应符合现 家标准《城市综合管廊工程技术规范》GB50838的规定。
3.4盾构隧道防火设计
3.4.1盾构隧道的耐火等级应为一级。隧道建筑材料除嵌缝材 料外,应采用不燃材料。 3.4.2盾构隧道结构防火设计标准应根据隧道的用途、交通组 成、通风条件、环境条件和隧道长度综合确定。 3.4.3城市轨道交通、铁路、城市道路及公路盾构隧道防火设 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城市道路及公路隧道盾构主体承重结构的耐火极限不应 低于2h。 2城市轨道交通盾构隧道主体承重结构的耐火极限不应低 于3h。 3铁路隧道盾构隧道主体承重结构的耐火极限不应低
于3h。 4用于安全疏散、紧急避难和灭火救援的平行导洞、横向 联络通道、竖(斜)并、专蔬散避难通道、独立避难间等,其承 重结构的耐火极限不应低于隧道主体结构耐火极限要求。 5隧道附属地面结构的耐火等级不应低于二级,耐火极限 不应低于1.5h。 6钢筋混凝土衬砌应有抗热冲击、耐高温的能力。 7钢管片和铸铁管片应采取防火隔热措施。 8下穿通航河流且河流宽度大于1000m的水底隧道应采取 结构防火措施。 3.4.4盾构隧道结构防火设计应在可能的火灾场景下,对衬砌 结构爆裂损伤、抗渗耐久性、变形及承载力进行测试,并通过采 取合理的措施,使衬砌结构满足防火设计要求。
6钢筋混凝土衬砌应有抗热冲击、耐高温的能力。 7钢管片和铸铁管片应采取防火隔热措施。 8下穿通航河流且河流宽度大于1000m的水底隧道应采取 结构防火措施。 3.4.4盾构隧道结构防火设计应在可能的火灾场景下,对衬砌 结构爆裂损伤、抗渗耐久性、变形及承载力进行测试,并通过采 取合理的措施,使衬砌结构满足防火设计要求。 3.4.5盾构隧道结构防火设计应满足下列规定: 1盾构隧道结构不应失稳或跨塌。 2盾构隧道结构及接头不宜丧失防水能力。 3盾构隧道结构不宜产生不可接受的变形。 4 火灾对结构的损伤宜限制在可接受的范围内,灾后宜可 修复。 3.4.6 盾构隧道结构防火设计采用的火灾场景应计及下列因素 1 隧道内最高温度随时间的变化曲线。 2 隧道横断面上温度的分布模式。 3沿隧道纵向温度的分布模式。
3.5盾构隧道耐久性设计
3.5.1盾构隧道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应包括下列内容: 1确定隧道结构的设计使用年限、环境类别和环境作用 等级。 2提出对混凝土材料的耐久性基本要求。 3确定构件中钢筋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
4 提出构件的裂缝控制要求。 5 确定隧道的防水构造及防水材料要求。 6 提出隧道所处环境条件下的耐久性技术措施。 提出隧道施工阶段的养护及质量验收要求。 8 提出隧道使用阶段的检测和维护要求。
3.5.2当安全等级为一级的盾构隧道处于严重腐蚀环
宜采取附加防腐蚀措施。
应设置二次衬砌,并应根据腐蚀性介质类型及腐蚀性的不同,采 取相应的结构抗腐蚀性设计。
3.5.4盾构隧道内管线支架宜采用预理件连接方式,不
5.4盾构隧道内管线支架宜采用预理埋件连接方式,不宜天 用植筋和后锚固方式,
3.5.5钢结构构件防腐蚀设计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建筑钢结
3.6.1盾构类型应根据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条件、工程条件 (包括地面环境、地下障碍物、周边建筑物)、隧道设计条件(包 括隧道轴线、衬砌形式、断面尺寸、长度),以及施工安全、环 保和工期要求,并结合以往施工经验等因素综合确定。 3.6.2当掘进区段地层较均匀且无地下水或少量地下水、地层
3.6.2当掘进区段地层较均匀且无地下水或少量地下水
透水性较差、地层以黏性土为主或隧道理深较浅时,宜采用土 衡盾构,并宜配备向开挖面添加泥浆或泡沫的设备。
层透水性较好且地下水压力大于250kPa或需精确控制开挖面 时,宜采用泥水平衡盾构。
3.6.5当掘进区段存在长距离的卵石、圆砾、漂石等地层及岩 土复合地层时,应为盾构配备有利于实施刀具维修、换刀、土体 改良等措施的设备。特殊地段大直径盾构机选型可配备部分常压 背装式刀具、全断面超前注浆、超前探测、刀具监测等设备。 3.6.6当掘进区段存在长距离的微风化花岗岩、砾岩等坚硬岩 质地层(饱和单轴抗压强度大于70MPa)及复合岩石地层时,宜 采用全断面隧道掘进机(TBM)或者盾构/TBM双模式切换的 掘进机,同时应配备有利于实施刀盘维修、换刀等措施的设备。
3.6.6当掘进区段存在长距离的微风化花岗岩、砾岩
质地层(饱和单轴抗压强度大于70MPa)及复合岩石地层时,宜 采用全断面隧道掘进机(TBM)或者盾构/TBM双模式切换的 掘进机,同时应配备有利于实施刀盘维修、换刀等措施的设备。
4工程勘察及建(构)筑物调查
4.1.1盾构隧道工程勘察应按不同设计阶段的技术要求开展相 应工作。
4.1.2盾构隧道工程勘察应为下列工作提供资料:
1 隧道线路和盾构工作井设计。 2 盾构设备选型、设计制造和刀盘、刀具设计。 3 盾构管片及管片背后注浆设计。 4 隧道附属结构及地层加固设计。 5 盾构推进压力、推进速度、盾构姿态等施工工艺参数 确定。 6 盾构开仓检修与换刀位置选定。 7 工程风险评估、工程周边环境保护及工程监测设计。
4.1.3盾构隧道工程勘察应符合下列规定:
1应查明场地岩土类型、成因、工程性质与分布,应查明 高灵敏度软土层、松散砂土层、高含水量的黏性土层、含承压水 砂层、软硬不均地层、含漂石或卵石地层等的分布和特征,并应 分析评价其对盾构设计、施工和运营的影响。 2基岩地区应查明岩土分界面位置、岩石坚硬和风化程度、 构造破碎带、岩面分布与特征,并应评价其对盾构施工的影响。 3应查明砂、卵石层的颗粒组成、最大粒径、曲率系数、 不均匀系数及土层的黏粒含量。 4应查明岩石裂隙特征、岩石质量指标(RQD值)、饱和 抗压强度、矿物成分、耐磨矿物成分及含量。 5应查明沿线水文地质条件、含水层类型和性质等;对于 分布有多层含水层或承压含水层的区段,应查明含水层渗透性及
承压水头高度等水文地质参数。 6应查明对工程有影响的地表水体的分布和地下水的埋藏 条件,应查明地下水腐蚀性,并应评价其对盾构施工及隧道衬砌 的影响。 7下穿水域的盾构隧道应查明水文条件、水下地形、河 (海)床演变、基床冲刷深度资料。 8当盾构隧道沿线场地存在活动断裂、地裂缝、岩溶、地 面沉降区、有害气体、采空区、孤石、球形风化体等对工程设计 方案和施工有重大影响的不良地质或特殊地质且无法规避时,应 进行专项勘察并提出地质评价和处理建议。 9应进行场地地震效应勘察,应分析评价隧道下伏淤泥层 及易产生液化地层对盾构施工及隧道运营的影响,并应提出处理 措施的建议。 10对盾构工作井和联络通道等附属结构的工程地质及水文 地质条件应进行分析和评价,并应针对可能存在的岩土工程问题 提出岩土加固范围和方法建议。 11盾构隧道工程地质勘察岩土参数应符合表4.1.3的 规定。
表4.1.3盾构隧道工程地质勘察岩土参数
1.4勘探孔布置应符合下列规
1隧道勘探孔宜在隧道两侧交错布置;当两条平行隧道间 净距小于或等于15m时,勘探孔可在双线隧道两侧交错布置。 2隧道勘探孔宜布置在隧道结构外侧3m~5m处,水底隧 道勘探孔宜布置在隧道结构外侧6m~12m处。 3隧道勘探孔平面布置及深度宜符合表4.1.4的规定。当 受地形地貌等因素限制时,应利用钻孔和物探相结合的方式查明 地层情况。
续表 4. 1. 4
注:D。为隧道外径。
4在隧道洞口、盾构工作井、联络通道、工法变换处等部 位应布设勘探孔;在地貌、地质单元交接部位和地层变化较大地 段应加密勘探孔:当遇到岩溶或破碎带时,勘探孔深度应加深。 5勘察完成后应对勘探孔进行封孔处理,并应记录钻孔内 遗留物。 一
4在隧道洞口、盾构工作井、联络通道、上法变换处等部 位应布设勘探孔;在地貌、地质单元交接部位和地层变化较大地 段应加密勘探孔;当遇到岩溶或破碎带时,勘探孔深度应加深。 5勘察完成后应对勘探孔进行封孔处理,并应记录钻孔内 遗留物。 4.1.5盾构始发、盾构接收施工区域勘探孔布置应符合下列 规定: 1 勘探孔位置应设在洞口外侧2m~3m处。 2当隧道覆盖层厚度不大于10m时,洞口外侧至少应布设 1个勘探孔;当隧道覆盖层厚度大于10m时,应在洞口隧道两侧 各布设1个勘探孔,
4.1.5盾构始发、盾构接收施工区域勘探孔布置应符合
1勘探孔位置应设在洞口外侧2m~3m处。 2当隧道覆盖层厚度不大于10m时,洞口外侧至少应布设 1个勘探孔;当隧道覆盖层厚度大于10m时,应在洞口隧道两侧 各布设1个勘探孔 3当盾构直径大于10m时,应增设勘探孔,勘探孔间距不 应大于10m。 4每个洞口外侧的连续取土孔不应少于1个。 4.1.6联络通道勘探孔布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一云小全送价
至少应有2个钻孔,并应绘制沿联络通道纵向的地质
削面。 2当联络通道长度大于30m或地质条件复杂时,勘探孔间 距不应大于10m。 3连续取土孔不应少于1个。 4.1.7盾构隧道岩溶专项勘察应符合下列规定: 1岩溶专项勘察应在详细勘察的基础上对勘察范围内溶洞 和土洞的分布、理深和发育程度等作进一步勘察分析和研究,应 进一步评价场地的工程地质条件并提出岩溶治理建议。 2岩溶专项勘察应采用工程地质测绘与调查、综合物探, 钻探、钻孔电视等多种手段结合的方法进行。 3岩溶的分类和分级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铁路工程不良 地质勘察规程》TB10027的规定。 4勘探孔应在隧道两侧交错布置;当两条隧道间净距不大 于6m时,探孔可在双线隧道两侧交错布置。 5勘探孔纵向间距控制不应大于15m, 6盾构始发、盾构接收洞口外侧2m~3m处,隧道两侧应 各布设1个勘探孔。 7岩溶区勘探孔深度进入隧道底部以下中、微风化岩层不 应小于10m,揭露溶洞时进入溶洞以下不应小于10m。 4.1.8场地地震效应勘察应符合下列规定: 1应根据国家批准的地震安全性评价报告、地震动参数区 划和有关规范的规定,提出场地的抗震设防烈度、设计基本加速 度和设计地震分组。 2应确定场地类别;当位于抗震危险地段时,应提出专门 研究的建议。 3当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时,对标准设防类盾构隧道可不 进行场地地震液化判别和处理;对重点设防类盾构隧道宜按7度 的要求进行场地地震液化判别和处理。 4当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及以上时,对重点设防类和标准 设防类盾构隧道应按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或经主管部门批
准的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的结果进行场地地震液化判别。 5对重点设防类盾构隧道,宜对遭遇罕遇地震(E3)作用 时的场地液化效应进行评价。 6对于判定为可液化的场地,应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抗 震设计规范》GB50011的规定确定其液化指数和液化等级。 7倾斜场地或液化层倾向水面或临空面时,应评价液化引 起土体滑移的可能性。
4.2建(构)筑物调查
4.2.1盾构隧道设计前应对隧道穿越和隧道施工影响范围内的 建(构)筑物进行调查。
建(构)筑物进行调查 4.2.2建(构)筑物调查应在取得工程沿线地形图、管线及地 下设施分布图等资料的基础上,采用实地调查、资料调阅、现场 勘查与探测等多种手段相结合的方法进行。
下设施分布图等资料的基础上,采用实地调查、资料调阅、现场 勘查与探测等多种手段相结合的方法进行。
4.2.3盾构隧道上程建(构)筑物调查池围应为以隧道中线 为对称轴的条带状区域。当隧道顶板埋深小于或等于3倍隧道外 径时,调查范围边线与隧道衬砌外边缘之间距离不宜小于3倍隧 道顶板埋深;当隧道顶板埋深大于3倍隧道外径时,调查范围边 线与隧道衬砌外边缘之间距离不宜小于3倍隧道外径。城市轨道 交通盾构隧道工程建(构)筑物调查范围边线与隧道衬砌外边缘 之间距离不应小于30m、3倍隧道顶板埋深和3倍隧道外径中的 最大值。 4.2.4地上建(构)筑物应调查建筑层数、高度、结构形式 基础形式、基础理深(标高)、基底附加压力。对采用复合地基 桩基的建(构)筑物,应包括地基基础的结构参数、施工工艺。 4.2.5地下建(构)筑物及人防工程应调查工程的平面布置 外轮廓尺寸、顶板和底板标高、施工方法、结构形式、变形缝设
4.2.6路基结构应调查轨道交通或道路等级、路面材料、
宽度、路堤高度、支挡结构形式及地基与基础结构
度、路堤高度、支挡结构形式及地基与基础结构。 4.2.7桥梁结构应调查桥梁类型、结构布置、桥长、桥宽、跨 度、墩柱基础形式、桩基或地基加固设计参数、运营年限。 4.2.8市政地下管线应调查管线的类型、平面位置、埋深(或 高程)、断面尺寸、敷设方式、材质、管节长度、接口形式、介 质类型、工作压力、工作井及阀门位置、运营年限
4.2.9水工建(构)筑物调查应包括下列内容:
1枢纽布置、特征水位、隧道泄洪或导流标准、水库调度 运行方式、河道取(用)水原则。 2机电设备及调压(减泄压)、闸(阀)门设置。 3水工建(构)筑物的类型、结构形式、基础形式、衬砌 情况、运营年限。 4.2.10架空高压线塔(杆)调查应包括电压等级、悬高、走廊 宽度、高压线塔(杆)基础形式、理置深度,以及电缆与隧道的
宽度、高压线塔(杆)基础形式、埋置深度,以及电缆与 交汇点坐标。
4.2.11文物调查应包括其名称、等级、文物保护控制范 构形式、基础形式、埋置深度等,并应包括古木名树
井、降水井、取水井、古墓葬、遗留桩基、锚杆(锚索)、抛石、 沉船等。
5.1.1盾构隧道的荷载分类应符合表5.1.1的规定
5.1.1盾构隧道的荷载分类应符合表5.1.1的规定
5.1荷载分类及荷载效应组合
5.1.2盾构隧道结构设计应根据使用过程中在结构上可能同日
5.1.2盾构隧道结构设计应根据使用过程中在结构上可能同时
出现的荷载,按承载能力极限状态和正常使用极限状态分别进行 组合,并应取各自最不利的组合进行设计。
组合,并应取各自最不利的组合进行设计。 5.1.3对于承载能力极限状态,应按荷载的基本组合或偶然组 合计算荷载组合的效应设计值,并应按下式进行计算
合计算荷载组合的效应设计值,并应按下式进行计算
5.1.4重要性系数应符合下列规
1安全等级为一级和二级的结构构件,重要性系数应分别 取1.1和1.0。 2当进行施工阶段承载力验算时,重要性系数应取1.0。 3当进行偶然组合验算时,重要性系数应取1.0。 5.1.5荷载基本组合的效应设计值应按下式计算确定:
YG. YQiYL, SQik
武中:G, 第j个永久荷载的分项系数; YQ; 第i个可变荷载的分项系数,除施工荷载分项系 数应取1.2外,其他可变荷载分项系数应取1.50; 当可变荷载效应对结构有利时应取0; Y 第i个可变荷载考虑设计使用年限的调整系数; SG;k 按第个永久荷载标准值G计算的荷载效应值; SQik 按可变荷载标准值Qk计算的荷载效应值; m 参与组合的永久荷载数; n 参与组合的可变荷载数。
d= Yc, Sci YQ,dc, SQk +YEH SeHK +YEv SeVK
Sa = ≥ c, Sck + Sa
式中c, 第个可变荷载的组合值系数,应取0.6; YEH、YEV 水平和竖向地震作用分项系数: SEHK、SEVK 一一水平和竖向地震作用效应值; Sc一人防荷载作用效应值。
表5.1.7永久荷载分项系数
闸阀标准5.1.8可变荷载考虑设计使用年限的调整系数应按表5.1.8采用。
1.8可变荷载考虑设计使用年限的
5.1.9水平和竖向地震作用分项系数的确定应符合表5.1.9的 规定。
表5.1.9地震作用分项系数
5.1.10对于正常使用极限状态,应根据不同的设计要求,采用 荷载的标准组合和准永久组合,并应按满足下列要求:
(5. 1. 10 )
式中: C一 结构或构件达到正常使用要求的规定限值电梯标准规范范本,例如变 形、裂缝等的限值。
C 结构或构件达到正常使用要求的规定限值,例如变 形、裂缝等的限值。 1荷载标准组合和准永久组合的效应设计值应分别按下列 十算:
....- 相关专题: 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