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J/T13-314-2019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不良地质体探测技术规程(完整正版、清晰无水印).pdf
- 文档部分内容预览:
DBJ/T13-314-2019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不良地质体探测技术规程(完整正版、清晰无水印)
弹性波、电磁波层析成像反演计算时划分的网格单元内通过 时线的条数,是衡量弹性波、电磁波层析成像反演可靠性的一个 指标。
1被探测对象与其周围介质间存在一定的物性(弹性波速 度、密度、电阻率等)差异; 2不良地质体相对于其理藏深度或探测距离应具有一定的 规模,或特征参数明显,其异常场能够从干扰场或背景场中分辨 出来; 3工作现场应具备开展探测工作的空间和条件。
1被探测对象与其周围介质间存在一定的物性(弹性波速 度、密度、电阻率等)差异; 2不良地质体相对于其理藏深度或探测距离应具有一定的 规模,或特征参数明显,其异常场能够从干扰场或背景场中分辨 出来; 3工作现场应具备开展探测工作的空间和条件。 3.0.2探测方法的选择应考虑以下因素: 1测区内可能发育的不良地质体类型、测区地层属性及岩 性等工程地质环境背景条件; 2不良地质体的特性,如大小、性状、埋深及其与周边介 质的物性差异等; 3探测工作任务; 4场地干扰因素,如振动干扰、地电干扰、电磁干扰等; 5工作影响因素型钢标准,如接地条件、交通、人流、场地作业条 件及安全隐惠等。 3.0.3探测仪器应定期进行检查、校准和保养。在同一工区相 同方法的多台套仪器设备,应进行一致性试验。 3.0.4现场探测工作开始前,应根据探测目的、场地环境等因 素开展有效性试验,确定合适探测方法和工作参数。 3.0.5探测的测量工作应符合下列规定: 1测量放样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测量 规范》(GB/T50308)的有关规定; 2测量探测点的坐标和高程时,精度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
3.0.2探测方法的选择应考虑以
1测量放样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测量 规范》(GB/T50308)的有关规定; 2测量探测点的坐标和高程时,精度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
和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控制测量和工程测量的相关规定。 3.0.6在探测过程中和完成后,应进行数据质量检查,参与处 理、解释的数据质量应合格。 3.0.7对探测的地下异常应进行复核或验证。 3.0.8城市轨道交通工程不良地质体的探测,应重视成果验证, 探测成果应用效果的回访
3.0.9探测记录应符合下列规定
严禁事后追记。电子记录应做好备份; 2原始数据经质量检查不合格,应重新探测; 3数据处理不得使用未经检查或检查不合格的数据。 3.0.10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地球物理探测资料解释应在分析各项 物性资料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各种已知资料,按照从已知到未 知、先易后难、点面结合、定性指导定量的原则进行。 3.0.11探测作业应确保人身安全;现场作业应遵守国标《岩土 工程勘察安全规范》(GB50585)等相关规定。不良地质体现场 探测作业还应符合下列安全保护规定: 1在施工区作业时,遵守施工方安全规定; 2在路面作业时,应遵守相应的交通安全管理规定。 3.0.12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勘察阶段由于场地作业条件限制无法 完成预定钻孔时,宜采用微动探测补充勘探,并应采用部面方式。 3.0.13采用新技术新方法进行城市轨道交通工程不良地质体探 测时,应满足下列要求: 1采用的新技术新方法应能满足不良地质体探测要求,并 具有足够数量的工程探测实践经验及成功案例; 2技术方法通过省部级以上的技术鉴定或取得行业协会 认可; 3应在实施探测工作方案中说明其技术原理及判释标准 必要时应向委托方提供探测细则
4轨道交通不良地质体特征
4.0.1轨道交通不良地质体包括孤石、块石、滚石,岩溶,岩 脉,破碎带,软硬复合地层等。 4.0.2轨道交通不良地质体的工程特征如表4.0.2所示:
4.0.2轨道交通不良地质体的工程特行
4.0.3轨道交通不良地质体的地球物理特征如表4.0.3
轨道交通不良地质体的地球物理特征如表4.0.3所示:
D.3轨道交通不良地质体的地球物理特
5不良地质体地球物理探测方法
5.1.1不良地质体探测宜采用的探测方法:微动探测法、跨孔 弹性波层析成像法、跨孔电阻率层析成像法、跨孔电磁波层析成 像法。 5.1.2水域(海域)不良地质体探测宜采用多次覆盖地震反射 波方法,并应符合《城市工程地球物理探测标准》CJJ/T7的 规定。
1.3探测方法的适用性见表5.1
表 5.1.3探测方法的适用性
.1.4探测工作程序应满足下列要求: 1 收集、分析相关资料,现场踏勘; 2 编制和审查探测工作方案; 3 开展有效性试验,确定探测方法及其采集参数: 现场数据采集与记录; 5 数据质量分析和评价:
6数据处理与解释; 7成果复核与验证; 8报告编写,成果提交与归档; 9后期地质情况跟踪,进行比对分析总结,动态指导施工
5.2跨孔层析成像方法的一般规定
5.2.1跨孔层析成像的应用条件应符合下列要求: 1探测区域周边两侧应具备钻孔施工条件。 2根据探测目的和深度、精度要求,合理选择钻孔深度、 激发和接收钻孔的间距。 1)激发和接收钻孔的间距不宜大于20倍所要探测的最小目 标体的尺度,孔间距不应大于20米,取两者最小值; 2)钻孔深度应大于探测目标体的理深,且不小于目标体的 埋深与1/2钻孔间距之和。 3钻孔宜使用地质钻机成孔;孔径应满足物探使用设备的 尺寸要求;孔壁应顺直、光滑。应采用裸孔进行测试,孔壁条件 较差时,应采用泥浆护壁或下套管进行护壁。其中,跨孔弹性波 层析成像法及跨孔电阻率层析成像法两种方法的套管与孔壁间应 充满钻井液
1同一部面上进行多组跨孔层析成像观测时,观测系统宜 保持一致。激发点距和接收点距宜相同; 2宜采用定点(定发射点、定接收点)扇形扫描、水平同 步、斜同步(发高同步、接高同步)进行观测,射线分布均匀, 交叉角度不宜过小;定点观测的扇形中心线与激发点位于相同的 深度(高程);斜同步应对称观测;电磁波CT、电阻率CT同一 剖面观测完后,宜交换发射、接收孔再采用相同观测系统进行 观测;
大于1m; 4每组共激发点(定点)记录应包含有倾角大于30°的激 发接收射线。激发接收射线应覆盖探测目标区域,密度宜均衡 分布。
1信号激发和接收应在背景相对安静和信号相对稳定时 进行; 2根据地质及地球物理条件、观测系统、成像精度、分辨 率和任务要求选择和建立初始模型,成像网格单元应不小于二分 之一测点间距,单元总数不宜大于射线条数; 3测试前应测量激发孔和接收孔中心的水平距离,误差不 大于2cm。当对测量的波速精度要求较高时,应对钻孔进行测 斜,计算各激发点和接收点的相对坐标和高程; 4测试前应测量钻孔孔口与地面的距离(或高程),误差不 大于1cm。电火花激发头和检波器(串)(发射天线和接收天线) 投放深度以孔口为基准计算,误差不大于2cm。
1资料处理时应分析已知的地质资料,根据已知地质条件、 经验值、现场试验计算等方法确定波速(衰减系数)的约束 极值; 2反演迭代次数应根据射线路径和图像形态的稳定程度确 定,也可根据相邻两次迭代的图像数据方差确定。
5.2.5跨孔层析成像成果解释应符合下列规定:
1对于相互连接的探测剖面,应采用相同的反演方法、模 型和参数; 2波速(吸收系数)剖面图像可采用等值线、灰度、色谱 等图示方法; 3跨孔层析成像资料解释推断应充分结合地质、设计和施 工资料,总结和研究各种异常现象,得出客观准确的结论:
4及时对资料进行初步整理和解释。如发现原始资料有可 疑之处或解释结论不够充分时,应作必要的外业补充工作。
5.3.1微动测线的布置宜沿隧道或连续墙、基坑支挡结构的中 心线布设,测点台阵宜覆盖隧道或连续墙、基坑支挡结构的范 围;对重点探测区域,测线、测点应加密或网状布设。 5.3.2根据探测目的、探测深度和精度要求,选择合适的台阵 半径、仪器采集参数及记录时间。 5.3.3宜选取部分有代表性的已知钻孔进行微动探测,取得地 层基本地球物理参数。 5.3.4微动探测工作开展前,应进行台阵拾振器的一致性检查 各拾振器的相位一致性和振幅一致性应优于95%。 5.3.5宜采用二维台阵观测方式,如圆形台阵、内嵌三角形台 阵、“T”形台阵、“L”形台阵和“十字”形台阵等,不宜采用 直线形排列台阵。
各拾振器的相位一致性和振幅一致性应优于95%。 5.3.5宜采用二维台阵观测方式,如圆形台阵、内嵌三角形台 阵、“T”形台阵、“L”形台阵和“十字”形台阵等,不宜采用 直线形排列台阵
5.3.6微动面波震源的分布、触发时间及强度是随机的,采集
1应选用专业微动探测仪器设备,不宜采用工程地震勘探 仪器; 2 采集时间长度可控,采集时间不小于10min; 3 A/D转换位数不应小于24位; 4 动态范围大于120dB; 系统噪声不应大于1uV。 5.3.8 拾振器应满足以下规定: 1 应采用三分量速度拾振器,固有频率不宜大于2Hz; 拾振器应有水平调节装置,保证拾振器水平、稳定放置 5.3.9 拾振器布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应按设计位置布设,布设条件宜一致,并与地面耦合 良好;
5.3.10外业数据采集应符合下列规定
1应根据现场振动干扰情况,选择合适的采集时机,宜避 开测点附近持续的强震动震源; 2测试现场存在非持续的干扰因素时,应延长信号采集时 间,确保数据处理时有足够的有效信号可供筛选使用。 5.3.11现场记录宜按本规程附录A的规定,包括测点编号 台阵类型,测试起止时间,环境干扰状况等
1微动处理系统所需测点信息应与外业原始班报记录一致; 2数据质量评价应考虑微动数据在所需频率范围内的信噪 比,信噪比宜大于10倍
5.3.13微动探测数据处理应符合下列规定:
式中:V..i 视S波速度(m/s); 瑞雷波相速度(m/s); ti一周期(s)。 4绘制相速度一频率曲线,也可绘制相速度一深度曲线; 5当进行部面测试时,应绘制各测点面波频散相速度等值 线图,也可根据反演计算的层速度绘制V,剖面等值线图;
6宜对探测异常进行分类
3.14微动探测成果解释应符合
5.3.14微动探测成采解样应付合下列规定: 1应根据微动成果图件结合已知地质资料进行解释; 2面波的深度转换可选用半波长法,或参照已知钻孔数据 进行对比解释; 3可根据面波相速度等值线剖面图和各测点H/V曲线按 本条文说明分析评价异常类别。 5.3.15微动探测取得的分类异常应进行钻探验证,验证重点集 中布置在Ⅲ类、IV类异常区域。对异常特征相似的多个异常可选 择性地进行钻孔验证,根据验证结果再决定是否进一步布置验证 方案。微动异常分类宜按如下原则分析判断: 1类异常:局部速度稍偏高或者偏高;或者无明显速度偏 高,但H/V曲线中出现小峰值频率对应较好等情况。该类异常 对应的可能是岩土层分界面或者不均匀风化面,出现孤石的可能 性极小; Ⅱ类异常:局部速度稍偏高或者偏高,且H/V曲线中出现 小峰值频率对应较好,或者大峰值频率对应较差;或者无明显速 度偏高,但H/V曲线中出现大峰值频率对应较好等情况。该类 异常对应的可能是阻抗比较大的岩土层分界面或者不均匀风化 面,出现孤石的可能性较小; 血类异常:速度明显偏高;或者速度稍偏高或者偏高,且 H/V曲线中出现大峰值频率对应较好等情况。该类异常对应的 可能是速度较高的岩土体或不均匀风化,出现孤石的可能性 较大; IV类异常:速度明显偏高,且H/V曲线中出现大峰值频率 对应较好。该类异常对应的可能是速度较高的岩土体或不均匀风 化,出现孤石的可能性极大。
5.3.16根据微动探测成果结合钻孔验证情况对不良地质体存
概率进行分析评价,宜划分为安全区、警示区、危险区。分区的
分依据如下原则: 1)安全区:A.基本无速度及H/V异常,不存在基岩凸起 的,存在孤石的可能性极小的测试区域; B.存在局部速度异常经少数验证孔排除的测试 区域; 2)警示区:A.存在局部异常,建议钻孔验证由于场地等 原因无法验证的测试区域; B.验证结果不能排除基岩凸起或者孤石(如揭 露岩脉、碎块状)的测试区域; 3)危险区:A存在明显异常,钻探验证为孤石区域; B.存在明显异常,建议钻孔验证由于场地等原 因无法验证的测试区域; C.验证孔揭露孤石及孤石群或者基岩凸起(包 括基岩完全侵入隧道洞身、基岩局部侵入隧 道洞身造成的上软下硬的情况)的测试 区域; D.揭露岩脉侵入隧道洞身的测试区域; E.存在岩溶、软硬复合地层区域
5.3.17宜收集盾构施工过程的施工参数(盾构机推力、扭矩、 姿态等反映岩土层强度的各种力学参数),与微动探测成果对比 提高分析解释准确性。 5.3.18微动探测法成果图件宜包括典型波形记录、频散曲线 (V,一f)、H/V曲线、相速度剖面或视S波速度剖面、不良地 质体成果图等
5.4跨孔弹性波层析成像法
。4.1跨孔弹性波层析成像的应用条件应符合下列要求: 1 被探测目标体与周边介质存在较显著的弹性波速度差异; 2 钻孔位置宜使目标测区位于成像区域的中部,同时结合
5.4.2弹性波激发装置宜采用高压可调电火花震源,应符合下 列要求: 11 仪器设备的防护和使用必须符合高压电器的要求; 2震源应能激发高频声波脉冲,能量可控、满足接收要求; 3震源产生的激发波形起跳尖锐、稳定,具有触发接收仪 器同步装置,同步时间误差应小于0.1ms。 5.4.3数据采集系统应满足下列技术指标: 1数据采集主机应采用声波仪或多道地震仪,并具有信号 增强、外触发、滤波、数字采集等功能; 2采样间隔可选,最小采样间隔不大于0.05ms; 3 记录长度可选,每道样点数不小于512点; 4 模数转换精度不小于24bit; 5 通频带:2Hz~5000Hz; 6 放大器内部噪声小于1V; 7 动态范围大于96dB; 8 检波器各道之间固有频率相差小于10%,灵敏度相差小 于10%,相位差小于1ms; 9绝缘电阻大于10M2; 10孔下和水下检波器应有良好的防水性能。 5.4.4现场观测系统应符合下列要求: 1采用多道接收方式观测时,同一震源点的相邻接收排列 应重复不少于一道; 2孔内激发时宜自下而上激发; 3弹性波射线应覆盖被测体,密度宜均衡分布。 5.4.5现场测试和数据采集应符合下列要求: 1激发电压选择应以保证接收信号初至清晰且不破坏钻孔 套管为前提; 2信号接收宜采用加速度型压电检波器或检波器串;
5.4.2弹性波激发装置宜采用高压可调电火花震源,应符合下
5.4.4现场观测系统应符合下列要求:
3激发孔内应注入并液耦合,测试前应向激发孔和接收孔 内注水至淹没高压放电头和检波器; 4数据采集时仪器滤波档宜采用“全通”模式,分析测区 有效波和十扰波特征,如为压制十扰波,宜采用同一滤波参数; 5估算初至时间,结合现场探测距离和精度要求,确定采 样间隔和记录长度,初至时间宜小于记录长度的2/3; 6现场应实时对采集的记录进行检查,十扰严重的记录应 重新采集; 7现场应结合相邻记录对比波组的规律性以及各道初至时 间的连续性。当波组或初至时间出现突变时应重复激发采集数 据,确认两次记录的一致性; 8使用检波器串接收,同一张记录中超过3道或两相邻道 工作不正常的,应实时查找原因,排除故障后重新采集; 9同一激发点的相邻排列重叠道的旅行时差大于0.2ms 时,应重新采集。
5.4.6数据处理应符合下列要求
1对数效据进行预处理。读取每条射线的初至时间,看初至 时间存在延时,应进行校正。读取初至时间的起跳位置应采用统 一标准,无法判读初至时间的记录道应做屏蔽处理; 2根据测量、测斜资料建立坐标系,将每条射线的激发点 接收点位置与相应的旅行时资料形成数据文件; 3计算出每条射线的平均波速,并分别显示出各个同步和 定点的平均波速,以确定参加反演参数的变幅范围; 4根据地质及地球物理条件、观测系统、成像精度、分辨 率和任务要求选择和建立数学物理模型,网格单元应不小于测点 间距,单元总数不宜大于射线条数:模型的初始值和约束极值可 由已知地质条件、经验值、现场试验计算等方法得出; 5射线追踪可选择线性方程、打靶法、最小旅行时或平方 慢度等方法,宜采用弯曲射线追踪法进行反演计算;
6反演方法宜选择误差反投影算法(BPT)、奇异值分解法 SVD)、代数重建法(ART)、联合送代法(SIRT)、共轭梯度 法(CG)、阻尼最小二乘(LSQR)等方法,以及由这些方法改 进而成的其他方法; 7可将钻孔或探洞的物性参数、测并资料作为边界条件, 加入相应的反演计算中,以克服边界误差; 8已知波速可约束反演,或不参与反演; 9反演迭代次数应根据射线路径和图像形态的稳定程度确 定,也可根据相邻两次送代的图像数据方差确定; 10对于相互连接的探测剖面,应采用相同的反演方法、模 型和参数; 11对于二边观测的层析成像数据,可选择具有压缩恢复处 理功能的反演软件,以减小图像在垂直观测方向上的伪差
5.4.7成果解释应符合下列规定
1弯曲反演的最终射线分布图可作为成果之一,根据射线 疏密情况、水平射线平均速度、低于或高于特定波速值的射线分 布,确定高速区或低速区的位置和规模,并按CT图像参数的变 化梯度确定异常范围、延伸方向; 2根据CT图像中地震波波速的分布规律,结合被探测区 域的地层岩性、结构构造、风化卸荷及岩体质量等情况确定异常 范围及延伸方向,并进行地质推断解释;对物探解译的各类异 常,结合其他资料,进行综合推断分析
5.5.1跨孔电磁波层析成像的应用条件应符合下列要求:
5.5.1跨孔电磁波层析成像的应用条件应符合下列要求: 1被探测目标体与周边介质存在较显著的电性差异并具有 定的规模,钻孔位置宜使目标测区位于成像区域的中部,同时 结合工程特点布置; 2探测区域内不存在足以影响观测质量的强电磁干扰:
3钻孔内应无金属套管。 5.5.2跨孔电磁波层析成像的接收系统应选用电磁波透视仪, 仪器设备应符合下列要求: 1工作频率具有一定可选范围,频率稳定; 2接收机输人端噪声电平不大于0.2dBm; 3接收机测量范围为20dB~140dB,动态范围为100dB 则量误差范围为士3dB; 4应配备不同主频的系列天线,发射与接收天线具有良好 的绝缘性和密封性。 5.5.3确定初始场强和背景吸收值,宜在地质条件相对简单的 孔段进行试验。应选取不少于两个发射频率和相应的天线进行全 孔段同步观测,选择观测数据不大于110dB时的最高频率为工 作频率
孔段进行试验。应选取不少于两个发射频率和相应的天线进行全 孔段同步观测,选择观测数据不大于110dB时的最高频率为工 作频率。
1发射机与电缆间宜使用长度为2倍所选波长的绝缘绳相 连,接收机与电缆间应用电缆滤波器相连; 2仪器工作频率应与天线相匹配; 3可选择单频或多频观测方式;当相邻有多组剖面进行层 析成像时,应采用相同的频率进行观测; 4当仪器距孔口较近时,应用金属板将孔口进行封闭,以 避免电磁波经空气绕射; 5现场观测发现异常,应加密观测; 6 数据采集待数值稳定后再进行记录存储; 7 对观测值有异常或疑问时应及时进行重复观测,并做好 记录; 8 当观测值发生畸变,应在畸变点周边加密观测或重复 观测; 9 电磁波射线应覆盖探测工程建设影响范围,密度宜均衡 分布
5.5.5数据处理应符合下列要求:
5.5.5数据处理应符合下列要求: 1对数据应进行预处理,按成像计算格式要求进行整理 编辑,剔除不合格数值等; 2根据测量、测斜资料建立坐标系,将每条射线的激发点 接收点位置与其相应的观测数据资料形成对应数据文件; 3根据地质及地球物理条件、观测系统、成像精度、分辨 率和任务要求选择和建立数学物理模型,网格单元应不小于测点 间距; 4反演方法宜选择奇异值分解(SVD)、联合迭代 (SIRT)、共扼梯度(CG)、阻尼最小二乘(LSQR)等方法,以 及由这些方法改进而成的其他方法; 5反演迭代次数应根据射线路径和图像形态的稳定程度或 相邻两次选代的图像数据方差确定; 6多频观测的跨孔电磁波层析成像宜选择相对衰减成像 选择的频率应频散明显、数据没有盲区; 7对于二边观测的层析成像数据,可选择具有压缩恢复处 理功能的反演软件,以减小图像在垂直观测方向上的伪差。
5.5.6成果解释应符合下列规定
1根据反演的最终射线分布疏密情况、图像等值线的梯度 变化确定异常范围、延伸方向; 2层析成像图像中吸收系数异常的解释,应结合被探测区 域的地层岩性、构造、风化程度及岩体质量等情况进行综合分 析,做出合理的解释,
5.6跨孔电阻率层析成像法
1探测目标体与周围介质间应存在显著的电性差异,钻孔 位置宜使目标测区位于成像区域的中部,同时结合工程特点 布置:
2测区内不存在足以影响观测质量的杂散电流和强电磁十 扰噪声; 3探测区域周边至少两侧应具备钻孔施工条件,探测目标 本规模大小与成像单元具有可比性; 4 孔深不应小于孔间距的1.5倍; 钻孔内应无金属套管。 5.6.2 电法仪性能指标应符合下列规定: 1 电压通道:土0.5%土1个字,24位A/D; 2 电压最高采样分辨率:0.01μV; 3 输入阻抗:≥50M2; 电流通道:土0.5%土1个字,24位A/D; 5 电流最高采样分辨率:0.02μA; 6 绝缘性能:≥500M2; 深度测量误差不应大于0.5%。 5.6.3跨孔探测时,孔间距宜为10~15m,钻孔深度满足跨孔 深测要求。 5.6.4现场测试应符合下列规定: 山
5 钻孔内应无金属套管。 5.6.2 电法仪性能指标应符合下列规定: 1 电压通道:士0.5%士1个字,24位A/D; 2 电压最高采样分辨率:0.01uV; 3输人阻抗:≥50M2; 4 电流通道:士0.5%士1个字,24位A/D: 5 电流最高采样分辨率:0.02uA; 6 绝缘性能:≥500M2; 7 深度测量误差不应大于0.5%。 5.6.3跨孔探测时,孔间距宜为10~15m,钻孔深度满足跨孔 深测要求。 5.6.4现场测试应符合下列规定: 1 电极电缆长度标记相对误差不应大于0.2%; 2测试钻孔(套管)内径不应小于75mm;测试前,应采 用与电极的直径相当的重锤进行探孔: 3对于松散地层,应在成孔后及时安装塑料滤管,塑料滤 管上的圆孔宜按梅花状排列,孔间距不大于5cm,孔径不应小于 5mm;必要时塑料滤管外包扎土工布或滤网; 4测试前孔内应注满并液耦合,并保持静水位不变; 5装置类型可采用二极法、三极法和四极法; 6远电极应有良好的接地条件,距观测剖面的距离应为孔 间距的5倍以上;在孔间和两孔连线外侧的地表宜同时布设地表 测量电极; 7现场测试前应采取措施消除自然电位、极化电位对正常
5.6.4现场测试应符合下列规定
1电极电缆长度标记相对误差不应大于0.2%; 2测试钻孔(套管)内径不应小于75mm;测试前,应采 用与电极的直径相当的重锤进行探孔: 3对于松散地层,应在成孔后及时安装塑料滤管,塑料滤 管上的圆孔宜按梅花状排列,孔间距不大于5cm,孔径不应小于 5mm;必要时塑料滤管外包扎土工布或滤网; 4测试前孔内应注满并液耦合,并保持静水位不变; 5装置类型可采用二极法、三极法和四极法; 6远电极应有良好的接地条件,距观测剖面的距离应为孔 间距的5倍以上;在孔间和两孔连线外侧的地表宜同时布设地表 测量电极; 7现场测试前应采取措施消除自然电位、极化电位对正常
测量的士扰,通过自然电位的补偿装置进行补偿
5.6.5数据处理应符合下列要求
5.6.5数据处理应符合下列要求: 1对数据进行预处理,剔除不合格数据点; 2根据测量、测斜资料建立坐标系,计算每条射线的供电 电极和测量电极成像部面的二维坐标,并形成数据文件; 3计算出每点的测量视电阻率值,并分别显示出各个同步 和定点的平均视电阻率曲线,以确定参加反演参数的变化范围; 4应根据地质、地球物理条件、观测系统、成像精度、分 辨率和任务要求选择和建立数学物理模型。网格单元尺寸应不小 于测点间距且应小于最小探测对象的直径; 5正演计算理论值宜选择α中心法、有限差分法、有限单 元法、积分方程法和边界单元法等方法,应根据实际情况确定; 6反演迭代宜选择最小二乘法,积分方程等方法,以及由 这些方法改进而成的其他方法; 7反演送代次数应根据电流场路径和图像形态的稳定程度 或相邻两次迭代的图像数据方差确定; 8对于相互连接的剖面,应采用相同的反演方法、模型和 参数。 5.6.6成果解释应符合下列规定: 1测点深度应以孔口标高为深度零点,深度比例尺宜与钻 孔柱状图的比例尺一致; 2根据反演结果绘制电阻率等值线图或色谱图,根据电阻 率值大小、分布范围以及梯度变化等特征对异常体进行识别,圈 定异常范围; 3资料解释应依据等值线图或色谱图上的视电阻率值的变
5成果应包括影像图、地质解释剖面图,同一剖面或测线 的影像和地质解释部面图应绘制在同一张图件中,并标注隧道结 构线、里程等工程信息
6.0.1对探测的异常区域应采用钻探等方法进行验证。
6.0.2不良地质体成果验证应符合下列要求: 1钻探验证作业应按现行行业标准《建筑工程地质勘探与 取样技术规程》(JGJ/T87)的相关规定执行; 2采用钻探取芯方法进行验证,岩芯采取率应按相关规范 要求执行,对孤石不良地质体岩芯采取率不小于80%; 3芯样上应标明孔号、回次、起止深度,并摆好芯样,拍 照留存; 4钻探过程中若揭露到不良地质体,应采取减压(低压)、 慢速钻进,若遇钻具突然掉钻应立即停钻、停泵,及时丈量机上 余尺,准确记录孔深及有关情况; 5不良地质体应采取岩芯样,选取中、微风化岩样进行岩 石抗压试验; 6探测到的异常点都应进行钻孔验证。 6.0.3钻孔的封孔应符合《城市轨道交通岩土工程勘察规范 (GB50307)的有关规定。 6.0.4不良地质体探测成果判断应符合下列规定: 1对孤石等硬质风化核、岩脉及基岩凸起,应结合钻探成 果,判断风化核、岩脉及其上下风化岩的岩性特征; 2在岩溶发育区域根据野外钻探盗料并结合岩溶埋藏条
1对孤石等硬质风化核、岩脉及基岩凸起,应结合钻探成 果,判断风化核、岩脉及其上下风化岩的岩性特征; 2在岩溶发育区域根据野外钻探资料、并结合岩溶埋藏条 件和发育程度综合判定岩溶溶洞和伴生土洞的性质; 3应结合钻探、物探成果确定不良地质体的理深位置、 规模; 4若验证结果与物探成果不一致时,应进一步分析原因,
必要时进行物探复测和钻探验证
7.0.1成果报告应内容全面,重点突出,立论有据,逻辑严谨, 文字简练,结论明确,附图、附表等资料齐全。 7.0.2探测成果报告内容应包括:工程概况,目的任务,地形、 地质及地球物理特征,工作方法与技术,仪器设备,资料处理与 解释,主要成果分析与验证,结论与评价,问题与建议等。 7.0.3成果报告的插图、插表可包括方法原理图、典型曲线图 或图像、对比分析图、工作量表、物性参数表、仪器技术参数、 成果解释列表等。成果报告的附图、附表应符合工程和探测方法 的技术要求。 7.0.4完成工程的阶段性探测工作后,可根据需要编写中间成 果或阶段性成果报告
的技术要求。 7.0.4完成工程的阶段性探测工作后,可根据需要编写中间成 果或阶段性成果报告。
7.0.4完成工程的阶段性探测工作后,可根据需要编写中间成 果或阶段性成果报告
关规定进行归档。中间成果或阶段性成果报告,经校核后可在现 场交付使用,但应说明其使用条件
附录A微动探测(无线方式)现场记录表
附录A微动探测(无线方式)现场记录表
相对误差。应按下式计算:
附录B基本公式及计算图表
B.1数据误差计算公式
式中:dai 基本观测值,当进行了重复观测时,是指有效数 据的算术平均值; dai一一系统检查观测值,当进行了重复观测时,是指有 效数据的算术平均值。
弹性波射线走时应按下列公式计算
B.2电磁波吸收系数计算公式
)间电磁波吸收系数应按下式计算
E=E。 f(0)sin6
dij·X i=1,2,,N i=1,2,...,M
B.3.2) (B.3.3) (B. 3. 4)
1为便于在执行本规范条文时区别对待,对于要求严格程 度不同的用词,说明如下: 1)表示很严格,非这样做不可的: 正面词采用“必须”,反面词采用“严禁”; 2)表示严格,在正常情况下均应这样做的: 正面词采用“应”,反面词采用“不应”或“不得”; 3)表示充许稍有选择,在条件许可时首先应这样做的: 正面词采用“宜”,反面词采用“不宜”; 4)表示有选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这样做的,采用“可”。 2条文中指定应按其他有关标准、规范执行时,写法为: “应符合………·的规定”或“应按………执行”
1为便于在执行本规范条文时区别对待,对于要求严格程 度不同的用词,说明如下: 1)表示很严格,非这样做不可的: 正面词采用“必须”,反面词采用“严禁”; 2)表示严格,在正常情况下均应这样做的: 正面词采用“应”,反面词采用“不应”或“不得”; 3)表示充许稍有选择,在条件许可时首先应这样做的: 正面词采用“宜”,反面词采用“不宜”; 4)表示有选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这样做的,采用“可”。 2条文中指定应按其他有关标准、规范执行时,写法为: “应符合…的规定”或“应按………执行”
施工组织设计标准规范范本《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测量规范》GB/T50308 (岩土工程勘察安全规范》GB50585 (城市工程地球物理探测规范》CJJ/T7 (建筑工程地质勘探与取样技术规程》JGJ/T87 《城市轨道交通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307
福建省城市轨道交通不良地质体探测
StandardforadversegeologicalbodysurveyofFujian
福建省工程建设地方标准《城市轨道交通工程不良地质体探 测技术规程》(DBJ/T13一314一2019),经福建省住房和城乡建 设厅2019年12月10日以闽建科【2019】14号公告批准发布。 本标准制定过程中,编制组进行了广泛的调查研究,总结了 国内城市轨道交通工程不良地质体探测的实践经验,同时参考了 国内外先进技术法规、技术标准,对本标准内容的反复讨论、分 析和论证,取得了重要技术参数。 为便于广大施工、监理、设计、科研、学校等单位有关人员 在使用本标准时能正确理解和执行条文规定,福建省工程建设地 方标准《城市轨道交通工程不良地质体探测技术规程》编制组按 章、节、条顺序编制了本标准的条文说明,对条文规定的目的 依据以及执行中需注意的有关事项进行了说明。本条文说明不具 备与标准正文同等的法律效力,仅供使用者作为理解和把握标准 规定的参考。
总则· 29 术语. 基本规定.. :32 轨道交通不良地质体特征. 33 不良地质体地球物理探测方法· 5.1 一般规定 38 5.2 跨孔层析成像方法的一般规定 .. 5.3 微动探测法· 39 5.4 跨孔弹性波层析成像法 41 5.5 跨孔电磁波层析成像法 42 5.6 跨孔电阻率层析成像法 42 探测成果验证. 44 成里圾生
1.0.1城市轨道交通主要是指在不同形式轨道上运行的城市公 共交通工具船舶标准,是城市地铁、轻轨、磁悬浮等轨道交通的总称。近 年来,随着国家大力推进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建设,我省福州、厦 门城市地铁线路相继建成运营,泉州、武夷山等城市轨道交通工 程项目正在加快推进前期工作。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开通拓展了城 市发展空间,缓解了城市交通拥挤问题,目前已成为现代城市居 民出行主要方式。福建省位于东南沿海,区域地质条件复杂,地 下水系发达,导致我省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建设技术难度较大,投 资成本较高,建设周期较长。福建省沿海属于多山地带,地质情 兄变化大,岩层与土层变化频繁,常遇未完全风化岩右残留体 (孤石)等不良地质体。对不良地质体的探测和处理,目前尚无 相应的国标、行标可供参照执行。为规范福建省城市轨道交通不 良地质体探测方法技术要求,使用合理的探测方法,保证探测成 果质量,提高经济效益,促进绿色岩土发展,制定本规程。 1.0.3工程地球物理探测包含很多种技术方法,每种物探方法 应用的基础是基于探测目标对象与周围介质间存在一种或多种物 生参数的差异。针对城市复杂环境条件,应选择对不良地质体的 物性参数比较敏感的探测方法才能进行有效探测,例如针对孤石 速度高、密度大的主要特征,选择方法应能反映其一种或多种的 物性参数变化
2.0.2本条中提及的岩脉,是存在浅表层城市轨道交通施工范 围内的不良地质体
....- 交通标准
- 相关专题: 轨道交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