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CECS 865-2021 海绵城市系统方案编制技术导则(完整正版、清晰无水印).pdf
- 文档部分内容预览:
T/CECS 865-2021 海绵城市系统方案编制技术导则(完整正版、清晰无水印)
3.2.1海绵城市系统方案的编制应遵循统筹建设、系统治理
3.2.2海绵城市系统方案的编制应体现分类指导、科学决策
原则,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和结果导向相结合。城市建成区 应以问题导向为主灌注桩标准规范范本,规划新建区应以目标导向为主。 3.2.3海绵城市系统方案的编制应体现科学性、可操作性和可 实施性原则。方案应立足当前实际,制定可行性强的工程体系 并宜具有前瞻性,
3.2.3海绵城市系统方案的编制应体现科学性、可操作性和可
3.2.4海绵城市系统方案的编制应体现生态优先、绿灰结合白
3.3.1排水分区划分应符合下
1应遵循高水高排、低水低排的原则,合理划分排水分区, 不应将地势较高、易于排水的地段与低洼地区划分在同一排水分 区,且不应对下游地区产生洪涝压力; 2应遵循衔接规划、因地制宜的原则,与城市用地布局 水系条件、道路竖向条件、排水管网布局、轨道交通等重大设施 相衔接; 3应遵循兼顾近远、便于管理的原则,以近期为主兼顾远 期,排水分区划定后,应保持稳定,不应因城市建设而随意调 整,排水分区尺度应合理,并应满足海绵城市管理需求。 332排水分区划分应符合下列规定,
2排水分区划分应符合下列规
1宜包括地形图、遥感影像、现状和规划路网、规划道路 竖向、现状和规划土地利用布局图、现状和规划水系图、现状和 规划排水管渠、泵站、调蓄设施、排口等,并应开展现场踏勘核 实重要设施; 2应根据自然地形地貌和水系分布,初步划定受纳水体的 汇水范围; 3应在初步划分结果基础上,结合城市道路路网和竖向, 根据现状和规划排水管渠及其附属设施建设情况进行细化 4应根据方案编制研究范围和海绵城市建设管理需求,优 化调整排水分区规模,明确排水分区边界
.3.3排水分区边界应符合下列
1应根据现状和规划排水管渠服务范围确定,综合考虑地 形地貌、城市用地布局、重大设施布局等因素,划分排水分区 边界; 2立体交叉道路、下穿立交道路的低洼段和路堑式路段应 设独立排水分区,分区外的雨水不应汇人,并应保证出水口安全 可靠。
3.4.1海绵城市系统方案编制宜使用模型作为辅助
3.4.1海绵城市系统方案编制宜使用模型作为辅助工具,并宜 在下列内容中使用: 1海绵城市建设条件评估,包括城市本底径流特征评估、 自然低洼地识别、现状排水能力和内涝风险评估等; 2水环境改善和水安全保障方案,包括源头径流控制、排 水管网及泵站、调蓄、合流制溢流污染控制等设施的建设方案, 以及各方案的比选和优化组合等; 3建设预期效果评估,包括年径流总量控制率、水环境质 量、合流制溢流污染控制及城市内涝防治等重要指标的可达性情 况分析,
3.4.2海绵城市系统方案编制使用的模型应符合下列
1构建模型的基础数据应准确,宜通过现场踏勘核实数据 准确性;若现状数据复杂或数据不全,在不影响模型评估结论的 前提下,可进行数据概化; 2基于现状数据构建的模型,应采用至少2场独立的实测 数据进行参数率定与验证;基于规划数据构建的模型,应论证参 数选取的合理性; 3应编制模型模拟专题研究报告
4本底条件分析和现状问题评估
4.1.1本底条件应包括区位条件、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概况、 用地情况、建设开发情况、排水及水利系统,以及水生态现状 水环境现状、水安全现状和水资源现状等内容。 4.1.2区位条件应包括编制范围所在区位,对已编制上位海绵 城市建设专项规划的区域,应分析编制范围所在区位在海绵城市 建设专项规划管控分区中的定位。 4.1.3自然条件应包括降雨、蒸发、河湖水系、地形地貌、植 被生态、土壤地质、地下水文和多年平均径流深等内容。降雨应 包括降雨量和雨型的分析、年径流总量控制率与设计降雨量的 关系。
4.1.1本底条件应包括区位条件、自然条件、社会
4.1.1本底条件应包括区位条件、自然条件、社会经济 用地情况、建设开发情况、排水及水利系统,以及水生态 水环境现状、水安全现状和水资源现状等内容
大环境现状、水安全现状和水资源现状等内容。 1.2区位条件应包括编制范围所在区位,对已编制上位海 市建设专项规划的区域,应分析编制范围所在区位在海绵城市 设专项规划管控分区中的定位
城市建设专项规划的区域,应分析编制范围所在区位在海绵 建设专项规划管控分区中的定位
1.3自然条件应包括降雨、蒸发、河湖水系、地形地貌、植 生态、土壤地质、地下水文和多年平均径流深等内容。降雨应 括降雨量和雨型的分析、年径流总量控制率与设计降雨量的 长系。
4.1.4社会经济概况应包括行政区划、人口规模、4
1.4社会经济概况应包括行政区划、人口规模、生产总值
产业结构和发展概况等内容
4.1.5用地情况应包括土地利用现状和规划情况,并应明
4.1.10水环境现状应包括地表水体水质、水体流动性
4.1.11水安全现状应包括历史积水点分布和影响程度、地面 世通道建设等内容
12水资源现状应包括水资源量、蓄水动态、供水情况、地 埋深变化和非常规水源利用情况等内容
4.1.12水资源现状应包括水资源量、蓄水动态、供水情
4.2.1现状问题评估应以本底条件为依据,从水生态、水环境、 水安全、水资源等方面展开,应结合定性和定量分析结果,确定 产生问题的原因。
产生问题的原因。 4.2.2水生态问题评估应包括自然水文特征改变、水系破坏 水面率下降、岸线侵占、护岸过度硬质化、生态流量不足、水下 生态系统缺失、山体水士流失等内容
水面率下降、岸线侵占、护岸过度硬质化、生态流量不足、水下 生态系统缺失、山体水土流失等内容
分流制雨污水混接、管道沉积物污染、城市地表径流污染、农业 面源污染和工业废水排放污染等内容,并应通过水体不同污染源 及环境容量分析,比对污染负荷和环境容量,评估导致水环境问 题的主要原因。
4.2.4水安全问题评估应包括源头减排情况、管网排水
4.2.5水资源问题评估应包括非常规
等内容,并宜综合采用定性与定量分析手段
5.0.1海绵城市系统方案应在本底条件分析和现状同题评估基 础上,合理确定近、远期建设的目标和指标,并与海绵城市建设 专项规划衔接。 5.0.2海绵城市建设目标应满足水生态、水环境、水安全、水 资源等方面的需求。 5.0.3海绵城市建设指标应对照目标进行细化,汇总水生态 水环境、水安全、水资源等方面指标,并形成分项指标表。 5.0.4海绵城市建设指标内容和要求应符合表5.0.4的规定 分项指标应包括但不限于表5.0.4中所列指标内容
.0.4海绵城市建设指标内容和要求
6.1.1海绵城市系统方案应包含水生态保护与修复、水环境改 善、水安全保障、非常规水源利用等,形成多目标统筹的系统性 工程体系,也可根据编制范围内的涉水问题进行调整。 6.1.2海绵城市系统方案的编制深度不应低于海绵城市控制性 详细规划和城市近期建设规划,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应将海绵城市建设专项规划的目标要求落实到单体工程 项目; 2应明确系统性的工程方案项目清单和规模,以及重要项 自的上下游衔接关系; 3应对单体工程方案设计提出具体的目标和设计要求。 6.1.3海绵城市系统方案应进行技术经济比较分析
6.2水生态保护与修复方案
6.2.1城市江、河、湖、库、渠和湿地等城市地表水体的保护 范围和措施,应在城市蓝线保护规划、生态红线保护规划、海绵 城市建设专项规划等上位规划基础上细化落实。 6.2.2方案应对调蓄水体、城市低洼地、潜在的径流通道等调 蓄空间和行泄通道提出保护和恢复要求,充分发挥自然本底条件 渗透、积存和净化雨水。 6.2.3方案应对河湖水体的生态流量保障、消落带保护、生态 系统构建和景观提升等提出生态保护和修复要求,应对需要改造 的河湖岸线制定改造方案。
.2.4方案应对山林生态修复、沟渠防护治理、水土保持、刀
源涵养保护和景观提升等提出保护和修复要求。6.2.5项目径流控制要求的提出,应符合下列规定:1应结合海绵城市建设专项规划,根据实际建设条件明确源头减排工程的项目体系;2应考虑源头减排项目的可实施条件、建设目标和需求。6.3水环境改善方案6.3.1水环境改善方案应包括控源截污、内源治理、生态修复、活水保质等内容;在现状分析的基础之上,应量化分析水环境污染的核心问题,按标本兼治、系统施策的原则制定水环境改善技术路线。6.3.2控源截污方案应包括点源污染控制和面源污染控制,并应符合表6.3.2的规定。表6.3.2控源截污方案内容要求分类污染类型方案内容要求应包括污水管网直排治理、雨污水管网混错接改造、截流管道建设、排水设施修复、管网空白区建点源设、合流制溢流污染控制、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工业污染点源污染污废水管控、排水管网清淤疏通等工程措施,近期重控制点以水体沿岸排水口为对象进行整治,根据排水口污染物来源特征分类施策应采用源头减排、初期雨水控制和净化、地表固体城市面源污染废弃物收集等技术措施进行控制面源农田面源可采用生态湿地、生态处理塘、生态沟渠等进行污染农业面源污染降解控制污染畜禽养殖可采用粪尿分类、固体粪便堆肥处理利用、污水就污染地处理后农地回用等技术措施进行控制6.3.3内源治理方案应包括生物残体和漂浮物清理,宜经必要.12
论证后提出河湖清淤和淤泥处置利用方案。
论证后提出河湖清淤和淤泥处置利用方案。 3.4生态修复方案宜包括河湖水系生态岸线建设、滨水消落 保护与恢复、河湖生态流量保障、河湖水下生态系统构建、与 边生态廊道的衔接等
带保护与恢复、河湖生态流量保障、河湖水下生态系统构建、与 周边生态廊道的衔接等。
确补水水源、补水量、补水方式、补水调度方案和主要工程措 施,不应采取调水冲污的工程方案。
6.4.1水安全保障方案应包括源头减排、排水管渠、排涝除险、 应急管理等内容,并应与城市防洪、防潮系统相衔接。 6.4.2水安全保障方案应明确各类工程措施的空间布局、设施 规模、服务范围、工程项目、工程实施效果、后期运营维护重点 等内容。
6.4.3源头减排系统宜采用绿色雨水设施等
源头径流峰值控制不宜超过开发建设前原有径流峰值流量 、扩建项目不应超过原有径流峰值流量,
6.4.4排水管渠系统应提出排水体制、排水方式和排水标准;
斤建区应按规划排水标准开发建设,建成区排水系统应结合老城 改造、道路改造和积水点改造等开展,
超过源头减排和排水管渠能力的雨水排放问题,并应提出消除 寸涝积水点或内涝高风险区域的措施
决超过源头减排和排水管渠能力的雨水排放问题,并应
.4.6应急管理系统应包括气象与排水、防涝的联动机制和应
6.4.6应急管理系统应包括气象与排水、防涝的联动
6.5非常规水源利用方案
5.1非常规水源利用方案应结合当地用水需求,在区域供水 模、雨水资源、再生水资源等情况分析基础上,以就近利用
经济合理为原则,统筹配置雨水资源、再生水资源,保障区域力 资源供需平衡。
活水资源利用原则、水资源利
6.5.3雨水和再生水水资源配置方案应根据市政杂用、生产
生态方面的用水水量及水质需求,以及可利用的雨水、再生 源条件统筹制定,并应明确相应的工程方案。
6.5.4雨水和再生水管道系统不应与饮用水管道系统连接,并 应采取措施防止误接、误饮、误用。
6.5.4雨水和再生水管道系统不应与饮用水管道系统连接,并
6.6.1海绵城市系统方案应对水生态保护与修复、水环境改善、 水安全保障及非常规水源利用等方案进行多目标统筹,采用指标 核算、模型模拟等方法,综合评估水生态、水环境、水安全以及 水资源等目标的可达性。
6.6.2针对多目标统筹优化后的方案应按照源头减排、迁
制和系统治理对项目进行分类,并应明确建筑和小区、绿地、广 场、道路以及河湖水系等不同类型项目的目标要求,形成项目清 单和项目分布图
7.0.1保障体系应从组织、建设运营模式、制度、资金、监测 等方面提出技术、政策的对策与建议。 7.0.2在组织方面,方案应结合海绵城市建设管理部门的相关 管理体制、工作机制等提出措施与建议。 7.0.3在建设运营模式方面,方案应提出相关责任归属、监管 体系、风险应对机制和优化运行调度等方面的措施与建议。 7.0.4在制度方面,方案应从补充完善海绵城市建设相关规章 制度、政策文件、标准规范的角度,提出包括项目建设实施和规 划建设管控、运行维护等方面的措施与建议。 7.0.5在资金方面,方案应提出保证系统方案落地的资金规范 使用、工程审计监管、财政投人和收费机制等措施与建议。 7.0.6在监测方面,方案宜根据海绵城市建设项目的布局,结 合建设区域实际情况,提出保障海绵城市建设相关监测技术、方 案、计划、数据处理和后期项目建设监测评估方案的措施与 建议
8.0.1海绵城市系统方案成果应包括说明书、图集、相关专题 研究报告及其他材料,成果内容较多时,宜单独成册。 8.0.2说明书应体现方案比较、模型分析和重大问题论证过程 并应包括下列内容: 1总论,包括编制背景、原则、范围、期限、上位规划等; 2基础分析,包括编制范围的本底条件分析、现状问题评 估等内容; 3目标和指标体系,包括水生态、水安全、水环境、水资 源等目标和指标; 4系统工程方案,包括水生态保护与修复、水环境改善、 水安全保障、水资源利用等方面多目标统筹的系统性工程体系; 5.实施保障,从组织、建设运营模式、制度、资金、监测 等方面提出技术、政策的对策与建议。 8.0.3说明书内容较多时,宜编制结论性内容简本。 8.0.4系统方案成果图纸应清晰准确、图文相符,系统方案成 果图纸要求应符合表8.0.4的规定
3.0.4系统方案成果图纸要求
8.0.5附件宜包括专题研究报告、会议纪要、部门意见或建议、 专家论证意见等。 8.0.6模型专题研究报告应包括模型系统介绍、资料收集与整 理、初始与边界条件的确定、参数的选取与取值、参数率定和模 型验证、模型计算结果的精度及合理性分析、计算成果的应用与 分析、结论与建议等内容,模型构建及模拟过程源文件宜作为专 题研究报告的附件
1为便于在执行本导则条文时区别对待,对要求严格程度 不同的用词说明如下: 1)表示很严格,非这样做不可的: 正面词采用“必须”,反面词采用“严禁”; 2)表示严格,在正常情况下均应这样做的: 正面词采用“应”,反面词采用“不应”或“不得”; 3)表示允许稍有选择,在条件许可时首先应这样做的: 正面词采用“宜”,反面词采用“不宜”; 4)表示有选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这样做的,采用 “可”。 2条文中指明应按其他有关标准执行的写法为:“应符合… 的规定”或“应按执行”
《城镇内涝防治技术规范》GB51222 《海绵城市建设评价标准》GB/T51345
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标准
海绵城市系统方案编制技术导则
1 总则 (24) 术语 (25) 3 基本规定…· (26) 3. 1 一般规定 (26) 3. 2 编制原则 (27) 3. 3 排水分区划分 . (28) 3. 4 模型构建 (29) 本底条件分析和现状问题评估 . · (31) 4.1 本底条件分析 (31) 4.2现状问题评估· (34) 目标和指标 (37) 6 工程方案 (38) 6.2水生态保护与修复方案…. (38) 6.3 水环境改善方案 (39) 6.4水安全保障方案 (40) 6.5非常规水源利用方案 (41) 6.6多目标统筹 (42) 保障措施 (43) 8 系统方案成果 (44)
总则 (24) 2 术语 (25) 3 基本规定… (26) 3. 1 一般规定 (26) 3. 2 编制原则· (27) 3. 3 排水分区划分 (28) 3. 4 模型构建 (29) 本底条件分析和现状问题评估 . . (31) 4.1 本底条件分析 (31) 4.2现状问题评估· (34) 5 目标和指标 (37) 工程方案 (38) 6.2水生态保护与修复方案……. (38) 6.3水环境改善方案 (39) 6.4水安全保障方案 (40) 6.5非常规水源利用方案 (41) 6.6多目标统筹 (42) 7 保障措施 (43) 8 系统方案成果 (44)
1.0.1海绵城市系统方案是衔接海绵城市建设专项规划和工程 建设管理体系的重要技术支撑,能够指导海绵城市近期建设实 施,保障海绵城市建设片区达标,促进系统化推进海绵城市 建设。 1.0.3有关标准包括现行国家标准《室外排水设计标准》GB 50014、《城镇内涝防治技术规范》GB51222、《城镇雨水调蓄工 程技术规范》GB51174、《城市绿地设计规范》GB50420、《建 筑与小区雨水控制及利用工程技术规范》GB50400、《海绵城市 建设评价标准》GB/T51345、《城市排水工程规划规范》GB 50318、《城市绿地规划标准》GB/T51346、《城市水系规划规 范》GB50513、《城市防洪规划规范》GB51079、《城市道路工 程技术规范》GB51286等。
2.0.3参考现行国家标准《城市水系规划规范》GB50513的有 关规定,生态性岸线指为保护生态环境而保留的自然岸线或经过 生态修复后具备自然特征的岸线。 2.0.4参考2015年7月10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办公厅《关于 印发海绵城市建设绩效评价与考核办法(试行)的通知》(建办 城函[2015]635号)解释本条。其中,经过收集并净化后利用 的雨水总量,不包括自然渗透的雨水量。雨水量以年为单位 计算。
3.1.1海绵城市系统方案介于海绵城市建设专项规划
3.1.1海绵城市系统方案介于海绵城市建设专项规划和单体工 程设计之间的规划设计环节,从流域或排水分区尺度,分析城市 涉水问题及成因,提出海绵城市建设系统工程方案,在规划建设 体系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海绵城市系统方案在规划建设体系中 的位置如图1所示,
图1海绵城市系统方案在规划建设体系中的位置
系统方案发挥了指导海绵城市近期建设的作用,包括对规戈 标的阶段性分解和近期指标的落实,成为海绵城市近期建设目
3.1.5当划定的排水分区面积较大,出现跨越行政区划
原因导致编制范围与排水分区无法一致时,要考虑排水分区的 整性,将所在排水分区作为研究范围,统筹考虑编制范围外各 素(上下游、左右岸)对编制范围的影响。
3.1.8借助数学模型辅助分析城市内涝积水、水环境污
臭水体的现状成因分析,并定量评估方案的实施效果,为多方案
城镇内涝防治系统的数学模型模拟可参考现行团体标准《 镇内涝防治系统数学模型构建和应用规程》T/CECS647的有 规定。
海绵城市系统方案针对编制范围的突出水问题,重点解 劳积水、黑臭水体或水环境污染等问题,同时需统筹解决水
决内涝积水、黑臭水体或水环境污染等问题,同时需
生态、水资源等问题。 编制海绵城市系统方案要立足流域或排水分区,以水循环系 统为纽带,统筹优化工程方案,加强工程项目之间的衔接,突出 建设的连片效应,避免碎片化。 海绵城市系统方案要构建源头减排、过程控制、系统治理的 全过程工程体系,制定有效的规划管控保障体系,
3.2.2海绵城市系统方案应充分考虑编制范围的自然和本
2.2海绵城市系统方案应充分考虑编制范围的自然和本底
,结合城市涉水问题和发展需求,城市建成区和规划新建区分 施策。城市建成区以问题导向为主,结合城市更新,系统解决 市现状涉水问题;规划新建区以目标导向为主,多角度多维度 控开发,强化各项指标落实。
3.2.3海绵城市系统方案编制在考虑实际条件,突出工程方案
可行性的同时,还要考虑远期城市发展和建设需求,如市政基础 设施建设时,应结合建设发展合理预测其规模,避免未来反复 改造。
3.2.4海绵城市系统方案要贯彻落实尊重自然、顺应
态优先的战略,正确处理河湖水系自然生态功能同建设项目的关 系,充分发挥自然条件对雨水的滞蓄和净化作用
3.3.1排水分区划定是开展海绵城市系统方案编制的重要工件
3.3.1排水分区划定是开展海绵城市系统方案编制的重要工作 内容,是开展源头雨水径流控制、制定工程建设方案、明确竖向 管控要求、开展海绵城市监测和评估的基础工作。对现状建成区 和规划新建区域,排水分区划分有所差异,这里提出了排水分区 划分时应遵守的一些基本原则,以更好地支撑海绵城市系统方案 编制。有上位海绵城市建设专项规划的,应尽量与规划中的排水 分区保持一致。
区域,排水分区边界往往不能与河流水系等天然流域分区完全
保持一致,综合现状和规划排水系统的服务范围进行确定,并兼 颐海绵城市建设管理需求,与城市水系、城市道路和用地布局结 合,因地制宜确定边界。例如,一些城市雨水径流排放往往受到 铁路、高速公路、调水工程、地铁站、高架快速路等重大设施的 切割,排水分区边界与自然汇水区域存在一定的差异。例如,部 分平原城市雨水径流汇水不明显,从方便管理的角度,往往以道 路作为边界,确定排水分区边界。 对于下凹式桥区等特殊区域,参考现行国家标准《排水工程 规划规范》GB50318中关于立体交叉下穿道路和路堑式路段排 水分区的划定要求。很多下凹式立交桥产生内涝的一个重要原因 是强降雨时,立交桥排水设施的排水分区发生了改变,收集了过 多客水,导致内涝。因此需要合理确定其排水分区边界,并避免 分区外的雨水进入。
3.4.1海绵城市系统方案涉及水文、水生态、给水排水、环境 工程、水资源管理等多学科专业,且对工程方案定量化要求较 高,在系统方案编制中使用模型作为工具,通过反复计算和模拟 验证,可以辅助优化方案,提高方案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有助于 达到既定的治理目标。 1方案编制前,利用模型评估现状,借助空间分析技术, 分析研究区域下垫面特征,获取用地分类与土壤等数据,辅助划 定排水分区,识别低洼地段。耦合降雨、河道、管网、现状基础 设施等资料,评估现状径流特征,评估现状问题与风险。 2在水环境改善和水安全保障方案中,因地制宜地选择使 用产汇流模型、城市排水管网和河道模型、面源污染模型、水环 境模型等一种或多种模型,开展设施种类选择、设施参数确定 设施布局等不同情景模拟及方案比选等,开展不同整治方案对城 市内涝防治、河湖水体水环境改善效果的模拟和比选
3在效果评估环节,因地制宜选择模型类型,定量评估系 统方案实施后,近远期可实现的目标包括城市内涝防治、河湖水 环境质量、合流制溢流频次、年径流总量控制率等重要指标的目 标可达性,从而提高系统方案的指导性。 3.4.2数据的准确与完整是模型构建的基础。开展模型构建需 要的数据较多,包括但不限于:地形图、现状和规划土地利用 图、现状和规划路网、现状排水管渠普查图、规划排水管渠分布 图和水力计算成果、现状和规划排水管渠附属设施水力参数、分 钟级降雨数据、长短历时降雨雨型、现状和规划水系水力参数、 现状水系水文水质监测数据等。数据缺失,短时间内难以补充 的,可以适当开展数据概化,一般主要为原始管网数据的概化, 包括适度删减出户管和毛细管、简化雨水篦子和检查井等。 海绵城市系统方案编制对模型模拟的可靠性和准确性要求较 高,对于基于现状数据构建的模型,采用实测的流量、降雨、液 位、水质、水文、内涝积水记录等数据开展各项模型参数的率定 与验证工作。对于基于规划数据构建的模型,无法进行参数率 定,例如新建区域的内涝防治模型或水环境模型,重点对参数选 取的合理性进行论证。例如,可采用当地其他相似区域,经过验 证合理相似模型参数,使其满足系统方案的模拟需求。海绵城市 系统方案中模型模拟可实现的功能多样,基础数据、模型参数、 边界条件等内容较多,因此应编制模型模拟专题研究报告,方便 模型的验证和更新维护
4本底条件分析和现状问题评估
4.1.1本底条件是开展海绵城市系统方案编制的基础性工作和 先决条件。 4.1.2 编制范围所在的区位,即该区域在所属市域范围的具体 位置。
先决条件。 4.1.2编制范围所在的区位,即该区域在所属市域范围的具体 位置。 4.1.3降雨:分析不少于近30年的降雨数据,说明编制范围的 降雨总量(多年均值和年际变化)和降雨的年内分布,并给出多 年平均典型年降雨情况、长历时及短历时降雨雨量和雨型;明确 年径流总量控制率与设计降雨量之间的关系,并给出年径流总量 控制率与设计降雨量关系曲线图。 蒸发:分析不少于近30年的气象数据,说明编制范围的蒸 发总量(多年均值和年际变化)和蒸发量的时间分布。 河湖水系:分析水系资料,说明河湖水系现状和规划分布情 况,明确编制范围内河湖的流域位置、上下游关系、河道流量、 洪枯水位、消落带等。 地形地貌:分析地形资料,说明编制范围的地势走向、高程 坡度和天然径流路径,宜给出高程、坡度和天然径流路径分析图。 植被生态:分析区域的主要植被类型,生态系统状况及其变 化趋势等,说明适宜生态修复的植被类型。 土壤地质:分析土壤资料,说明编制范围的土壤质地和土壤 的渗透性能。 地下水文:分析地下水文资料,说明编制范围内地下水理深 和变化情况,是否存在地下水超采或补水需求以及对雨水下渗的 影响,
多年平均径流深:分析径流资料,给出编制范围多年平均 充深的数值,若编制范围所属行政范围内有多年平均年径流深 值线图,也可采用多年平均年径流深等值线图中的数值。
发展情况,可参考统计局发布的上一年的统计年鉴或国民经济 土会发展统计公报。
市用地分类参考最新的国土空间规划中的分类标准园林工艺、表格,
4.1.5城市用地分类参考最新
偏制范围所属行政区划无国土空间规划的,可参考现行国家标 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50137的有关规定
4.1.7排水体制:包括分流制和合流制,明确编制范围
.1.7排水体制:包括分流制和合流制,明确编制范围的现 和规划排水体制国家标准,应重点调查分流制区域中可能存在的混错 青况。
排水设施建设和运行情况包括雨水系统和污水系统。 雨水系统:包括雨水系统分区、雨水管网和泵站等,明确编 制范围的现状和规划雨水管网系统分布情况、规模和设计标准, 以及管网实际运行状况。 污水系统:包括污水系统分区、污水管网和泵站等,明确编 制范围的现状和规划污水管网系统分布情况和规模,以及管网实 际运行状况。 排水口:对排水口进行分类统计,包括但不限于排水口类 型、管径、管底标高、材质、水量、水质等,以明确编制范围内 的排水口分布和出流情况。 污水处理设施:对污水处理设施进行统计分析,明确编制范 围的污水处理设施服务范围和运行情况,包括但不限于实际处理 规模、污染负荷、进出厂水质、处理工艺等信息。 水利设施:对水利设施进行统计分析,明确编制范围的水利 设施建设、运维和调度管控现状。
见状下垫面按照屋面、一般路面、广场、林地、一般草地、裸
....- 相关专题: 海绵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