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CECS 788-2020 城市轨道交通盾构隧道结构病害检测技术规程(完整清晰正版).pdf
- 文档部分内容预览:
T/CECS 788-2020 城市轨道交通盾构隧道结构病害检测技术规程(完整清晰正版)
2.0.4数字摄影测量法
利用摄影手段获取隧道表面数字图像,根据像点与相 点间的数学关系,获取隧道结构表面病害特征的方法
水电站标准规范范本2. 0.5三维激光扫描
利用激光测距的原理,采用非接触式扫描测量方法,获取 道结构表面点云数据,建立隧道三维影像模型,辨识隧道结构 形或病害的方法。
检测数据中明显偏离所有检测数据算术平均值的观测值。
依据检测结果,采用相应方法对隧道结构健康度实施的 级、判定。
以单环管片为单位,依据不同病害及其影响程度综合确定 健康度。
3.0.1结合隧道结构检查,应同时开展病害检测工作。 3.0.2检测内容、周期应根据现行行业标准《城市轨道交通隧 道结构养护技术标准》CJJ/T289规定的检查类型确定。 3.0.3检测方法应根据病害类型、特征和健康度评定要求确定 且应符合下列规定: 1检测方法宜便捷、无损、经济合理。 2采用有损检测方法时,应保证隧道结构的安全性。 3.0.4检测精度应根据病害特征、检测目的与安全控制要求等 因素确定。 3.0.5检测范围宜根据隧道结构病害分布特点及影响区域等综 合确定。 3.0.6检测数据应进行误差分析和异常值核查、剔除。 3.0.7结构健康度应根据病害程度、病害对运营安全和结构安 全的影响等因素综合评定。 3.0.8检测成果应采用信息化手段进行管理。 3.0.9现场检测人员应培训上岗,每次检测的参与人员不应少 王2.名
.0.6检测数据应进行误差分析和异常值核查、剔除。 .0.7结构健康度应根据病害程度、病害对运营安全和结构 全的影响等因素综合评定。
0.103 现场检测应采取保障检测人员和城市轨道交通正常运 的安全措施。
4.1.1盾构隧道结构病害检测工作开展前应制定检测方案,检 测方案宜包括下列内容: 1工程或结构概况,包括结构类型、洞身地质条件、设计 和施工相关信息、历史检测或养护记录。 2检测依据、标准和相关技术资料。 3 检测范围、检测项目和检测方法。 4 检测人员和仪器设备情况。 5 检测工作进度计划。 6 检测中的安全和环保措施。 4.1.2盾构隧道结构病害检测宜采用目测与仪器、设备检测相 结合的方法,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检测仪器设备的适用范围、测量精度等应满足检测参数 的要求。 2检测仪器设备应在检定或校准周期内,并应处于正常 状态。 4.1.3采用隧道结构快速检测设备时,检测应按本规程附录A 的规定执行。 4.1.4检测的测区、断面、测线和测点应有明晰的标注,并宜 按统一规则编号。 4.1.5检测数据数量不足或检测数据出现异常时,应及时补测 或复测。 16一检测结市后应拆除检测设备并对检测造成的结构局部
4.1.6检测结束后,应拆除检测设备并对检测造成的结机
4.2.1 裂缝检测参数宜包括裂缝位置、走向、长度、宽度和 深度。 4.2.2 裂缝检测方法及仪器设备宜按表4.2.2选择
4.2.1裂缝检测参数宜包括裂缝位置、走向、长度、宽度和
表4.2.2裂缝检测方法及仪器设备
4.2.3裂缝纵向位置宜记录程桩号或管片环号,环向位置宜
4.2.3裂缝纵向位置宜记录里程桩号或管片环号,环向位置宜 记录管片分块号,同一管片存在2条及以上裂缝时,应对每条裂 缝进行编号
4.2.4裂缝按走向宜分为环向、纵向和斜向裂缝
1测点应布置在裂缝最宽处。 2采用裂缝显微镜时,应将物镜对准待测裂缝测点处。 3采用裂缝宽度检测仪时,应使裂缝图像与刻度尺垂直, 并应将裂缝最宽处位于测宽仪屏幕正中央, 4同一测点不宜少于3个测量值,应取算术平均值作为裂 缝宽度值。 5裂缝宽度检测精度不宜低于 0. 01mm。
4.2.6 检测裂缝深度时可采用裂缝测深仪,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裂缝内不应有水、泥浆等耦合介质。 2 裂缝深度的检测宜采用单面平测法,测线宜与裂缝走向 垂直。 3每条裂缝布置的测点不宜少于2个,且应在裂缝最宽处 或裂缝长度中间位置布置1个测点。 4每个测点应至少检测3次,剔除异常值后取算术平均值 作为裂缝深度。 5裂缝深度检测精度不宜低于5mm。
4.3.1渗漏水状态可分为湿渍、浸渗、滴漏、线漏、涌流和漏
4.3.1渗漏水状态可分为湿渍、浸渗、滴漏、线漏、涌流和漏 泥沙六类,判定标准应符合表4.3.1的规定。
表4.3.1渗漏水状态判定标准
4.3.2渗漏水检测参数宜包括渗漏水位置、范围、水量、浑浊 状态、pH值和水质。
4.3.3渗漏水检测方法及仪器设备宜按表4.3.3选择
表4.3.3渗漏水检测方法及仪器设
4.3.4渗漏水位置检测应符合下列规定:
1裂缝、螺栓孔和注浆孔渗漏水纵向位置宜记录管片环号, 环向位置宜以分块号标识。 2管片环缝渗漏水纵向位置应记录相邻管片环号,环向位 置应记录相邻管片分块号。 3管片纵缝渗漏水纵向位置应记录管片环号,环向位置应 记录相邻分块号。
记录相邻分块号。 4.3.5渗漏水范围检测宜符合下列规定: 1渗漏水区相互垂直两个方向的最长距离,可采用钢卷尺 进行测量。 2采用红外热像仪进行检测时,每次测量的方位宜保持 一致。 4.3.6渗漏水量可根据渗水状态,采用触摸法、吸墨纸、报纸 贴附法或容积法、计数法、流速法检测,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渗漏水区相互垂直两个方向的最长距离,可采用钢卷尺 行测量。 2采用红外热像仪进行检测时,每次测量的方位宜保持 致。
4.3.6渗漏水量可根据渗水状态,采用触摸法、吸墨纸、报纸
1采用触摸法或吸墨纸、报纸贴附法时,宜用干手触摸或 吸墨纸、报纸直接贴附后观察颜色变化。 2采用容积法时,可直接用有刻度的容器收集测量,或用 带有密封缘口的规定尺寸方框,安装在管片内表面,将渗漏水导
1采用试纸测量时,试纸不应直接浸入水中。 2采用仪器测量时,宜以2次测量值的算术平均值 测结果,当2次测值相差大于0.1时,应进行复测
流酸根离子检测,检测方法及要求宜按现行行业标准《水工混 土水质分析试验规程》DL/T5152的有关规定执行。
4.4.1剥落剥离、压溃检测参数应包括位置、范围和
.4.1剥落剥离、压溃检测参数应包括位置、范围和深度。 .4.2剥落剥离、压溃检测方法及仪器设备宜按表4.4.2选控
表4.4.2剥落剥离、压溃检测方法及仪器设备
4.4.3剥落剥离、压溃纵向位置宜记录里程桩号或管片环号, 环向位置宜记录管片分块号,同一管片存在2处及以上剥落剥 离、压溃时,应对每处剥落剥离、压溃进行编号。
4.4.4剥落剥离、压溃范围的检测精度不宜低于 10cm,采用
4.4.4剥落剥离、压溃范围的检测精度不宜低于 10cm,采用
1测点宜布置在最深处。 2采用直尺和深度游标卡尺检测时,直尺应沿管片纵向紧 贴管片表面,用深度游标卡尺测量剥落剥离、压溃最深处至管片 表面的最大距离。 3采用三维激光扫描仪检测时,测点横向、纵向间距不宜 大于1cm。 4深度应精确至2mm。
5.1酥松、起鼓检测参数应包括位置、范围。 5.2酥松、起鼓检测方法及要求宜按本规程第4.4节的规负 行。
4.6钢筋、螺栓、钢管片锈饣
4.6.1 钢筋、螺栓、钢管片锈蚀检测参数应包括位置、范围和 程度。 4.6.2 钢筋、螺栓、钢管片锈蚀检测方法及仪器设备宜按 表 4. 6. 2确定。
、螺栓、钢管片锈蚀检测方法及仪
4.6.3钢筋、螺栓、钢管片锈蚀纵向位置宜记录里程桩号或管
4.6.4钢筋锈蚀范围和程度检测应符合下列规定:
测点宜布置在锈蚀迹象明显的位置。 采用剔凿法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1)应用铁锤、鑫子等敲掉选定区域的混凝土保护层,露 出钢筋。 2)应用游标卡尺直接量测钢筋的剩余直径、蚀坑深度 长度及锈蚀物的厚度,计算钢筋的截面损失率。 3)检测完成后应立即修复。 采用钢筋锈蚀检测仪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1)测区中测点数不宜少于20个,测点与构件边缘的距离 应大于50mm;应在测区布设测试网格,网格间距宜 选100mm×100mm~500mm×500mm,网格点应为 电位测点。 2)测点处混凝土应湿润,两测点间不应留有自由表面水 3)测试时不应有磁场十扰。 4)测点读数应稳定,电位读数变动不应超过2mV,同 测点同一参考电极重复读数差异不应超过10mV;同 一测点不同参考电极重复读数差异不应超过20mV。 采用混凝土电阻率仪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1)测区与测点布置应满足钢筋锈蚀检测仪的检测要求, 电位测点应在网格布置。 2)混凝土存在碳化时应去掉表面碳化层。 3)检测时,电极间距宜为50mm,电极前端应涂耦合剂 探头应垂直置于混凝土表面并施加适当压力。 钢管片锈蚀范围可采用钢卷尺测量锈蚀区相互垂直两个 最长距离。
4.7.1管片强度检测方法及仪器设备宜按表4.7
.7.1管片强度检测方法及仪器设备宜按表4.7.1确定
表4.7.1管片强度检测方法及仪器设备
4.7.2管片强度测区宜布置在管片劣化、腐蚀等区域。 4.7:3采用回弹法进行混凝土强度检测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回弹仪应垂直于管片表面,缓慢施压,准确读数,快速 复位。 2同一测点只应弹击一次,每个测区应记取16个回弹值。 3应从每个测区的16个回弹值中剔除3个最大值和3个最 小值,将余下10个回弹值的平均值作为测区平均回弹值。 4通过测强基准曲线计算出测区强度值,应取较低值为构 件混凝土强度值。 5具备钻芯法校核的条件时,宜采用钻芯法进行修正。 4.7.4采用超声回弹综合法进行混凝土强度检测时,应符合下 列规定: 1每个测区应先进行回弹测试,再进行超声测试。 2回弹测试时,应始终保持回弹仪轴线垂直于管片表面, 则量回弹值应在测区内超声波的发射面和接收面各弹击5点。应 从每个测区的10个回弹值中剔除1个最大值和1个最小值,计 算剩余8个回弹值的平均值作为测区回弹代表值。 3超声测点应布置在回弹测试的同一测区内,每个测区布 置3个测点。 4混凝土抗压强度换算值计算时,非同一测区内的回弹值 和声速值不得混用。 5具备钻芯法校核的条件时,宜采用钻芯法进行修正。
4.7.5采用钻芯法进行混凝土强度检测应符合下列规
1芯样数量不宜少于3个,且直径不应小于70mm。 2应对芯样进行标记,当所取芯样不能满足测定要求时 应重新钻取芯样。 3锯切后的芯样应进行端面处理,宜在磨平机上磨平端面 4应取算术平均值作为混凝土强度代表值,且应符合现行行 业标准《钻芯法检测混凝土强度技术规程》JGJ/T384的有关规定。
4.8.1 混凝土碳化检测方法、材料及仪器设备宜按表 确定。
,1混凝土碳化检测方法、材料及
4.8.2采用滴定法检测混凝土碳化深度应符合下列规定: 1测点宜布置在钢筋正上方管片表面,可采用钢筋探测仪 确定钢筋位置。 2宜在管片表面凿出直径约10mm的孔洞,应清除孔洞中 的粉末和碎屑,且不得用水擦洗。 3宜在孔洞内壁均匀涂抹浓度为1%~2%的酚酥酒精溶 液,表面应湿润但不应流尚。 4宜根据颜色的变化判断已碳化与未碳化界限,并应采用 碳化深度测量仪或游标卡尺测量已碳化与未碳化交界面至管片表 面的垂直距离,应取3次测量值的平均值作为碳化深度,测量精 度不宜小于0.5mm。
4.9.1管片背后密实度检测参数应包括位置、范围和
9.1管片背后密实度检测参数应包括位置、范围和程度。
4.9.2管片背后密实度检测方法及仪器设备宜按表4.9.2
片背后密实度检测方法及仪器设备宜按表4.9.2确定
管片背后密实度检测方法及仪器设
4.9.3管片背后密实度检测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1检测位置应根据地质条件、病害分布特点、结构变形等 因素确定。 2在满足探测深度的前提下,宜选用频率较高的天线,单 天线不能完全达到探测目的时,应选用两个或两个以上频率的 天线观测。 3测线环向布置时,应避开主筋、注浆孔、手孔,宜采用 点测方式,每环测点不宜少于6个。 4测线纵向布置时,宜采用连续测量方式,测线不宜少于 3条。 5使用测量轮标注距离时宜每50m校对1次。 6地质雷达法数据处理时,应采用频率滤波、空间滤波等 手段压制干扰波,突出有效反射波。
4.10.1隧道结构变形检测应包括水平变形、竖向变形和函 廓的变形检测。
10.2隧道结构变形检测方法及仪器设备宜按表4.10.2确定
4.10.2隧道结构变形检测方法及仪器设备宜按表4.
表4.10.2隧道结构变形检测方法及仪器设备
续表 4. 10. 2
4.10.3隧道结构变形检测范围应覆盖病害或结构变形异常区 段,并宜向两侧各延伸1倍~3倍隧道洞径。 4.10.4变形检测应在变形区域外固定位置设置基准点或工作基 点,且工作基点不应少于2个,基准点、工作基点应每季度复测 1次。
4.10.5水平变形检测应符合下列规定
1检测断面间距宜为5m10m;每个断面左右两侧拱腰各 设1个测点。 2应在有较明显张开或错台的管片环缝位置附近加密检测 面。 3采用全站仪检测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1)采用小角法时,应在工作基点设站,测点偏离视准线 的角度不应超过30,每次观测不应少于1测回。 2)采用前方交会法时,测站与各测点间的交会角应在 60~120°之间,水平角、距离观测不应少于1测回。 3)采用自由设站法时,设站点应与基准点或工作基点通 视,且基准点或工作基点的平面分布范围应大于90°, 应至少有2个测点在其他测站同期监测,且宜边角同 测,测回数不应少于1测回。 4)隧道水平位移采用极坐标法时,边角观测的测回数不 应少于1测回。 4采用三维激光扫描仪检测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1)应设置参考点。参考点不应少于4个,分布应均匀: 并应位于变形区域外。 2)扫描仪宜布置在中线附近,通视困难或线路有拐角时 应增设扫描站,相邻两扫描站的公共测点不应少于 2个。 5检测精度不应低于0.1mm。 10.6竖向变形检测应符合下列规定: 1检测断面间距宜为5m~10m,每个检测断面宜在隧道拱 或道床上布置1个~2个测点,也可采用水平变形测点。 2应在有较明显张开或错台的管片接缝位置附近加密观 点。 3采用全站仪检测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1)应采用三角高程测量法,测点应与基准点或工作基点 组成闭合线路或附合水准线路。 2)在后视点、前视点应设置棱镜或反射片,视线垂直角 不应超过20,每站前后视线长度之差不宜超过50m, 视线高度及离开障碍物的间距宜大于1.3m。 3)采用单棱镜观测时,每站应调整仪器高度进行2次独 立观测;采用高低棱镜组观测时,每站应分别以高 低棱镜中心为照准目标各进行1次距离和垂直角观测 4)每次观测前后视应各测2个测回,每测回应照准目标 1次、读数4次。 5)自动化检测时,自动照准应稳定、有效,单点单次照 准时间不宜大于10s,每点每次的测回数不应少于1 测回。 4采用水准仪检测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1)应采用水准测量法,测点应与基准点或工作基点组成 闭合线路或附合水准线路。 2)观测时间应选在气温最稳定的时段,观测次数应在液
体完全呈静态下进行。 3)每次观测应读数3次,取较差小于仪器标称精度读数 的算术平均值作为本次检测值。 5检测精度不应低于0.1mm。 D.7隧道断面轮廓检测应符合下列规定: 1检测断面间距不宜大于10m,且检测断面宜布置在管片 中间位置,曲线段应适当加密。 2采用全站仪检测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1)检测断面应沿线路方向垂直于隧道轴线布置,平面曲 线关键控制点处、竖曲线变坡点处应布置管片环轮廓 检测断面。 2)应采用全站仪按一定间距放出检测断面中线测点,并 应记录测点的管片环号或里程桩号。 3)应使仪器水平且垂直归零后光点在中线测点上,并应 自动测量仪器中心点相对于基准点的高度。 4)检测断面测点间距不宜大于5°。 3采用激光断面仪检测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1)检测基点宜选择隧道中心附近位置,检测时宜将激光 断面仪与检测基点整平对中。 2)每个轮廓检测断面应独立观测3测回,每个测回应重 新对中、瞄准,并应取测回间互差不大于2mm的检 测数据的算术平均值作为检测结果。 4采用三维激光扫描仪设站静态检测时,宜符合下列规定: 1)仪器宜布置在中线附近,通视困难或线路有拐角时应 增设扫描站,相两扫描站的公共测点不应少于2个。 2)宜逐环检测,且检测断面宜居中布置。 3)历次检测宜在同一工作基点设站扫描。 4)检测断面扫描点间夹角不宜大于1°。 5)各测站点云数据宜采用公共测点配准,配准次数不宜
大于4次,且有效点云的重叠度不宜低于30%。 6)可选择基准点、公共基点及测点等宜进行坐标系转换、 点云数据配准、校核、拼接。 7)连续扫描形成的点云数据可进行切片处理,切片所在 平面宜垂直于隧道轴线,并宜位于每环管片的中间。 8)点云数据可采用滤波或人机交互的方式剔除异常点、 孤立点,处理后点云环向最大间距不应大于3mm。 9)连续扫描形成的管片环点云数据可采用高次样条曲线 拟合方法计算得到每环管片中间位置的断面轮廓, 采用三维激光扫描仪动态扫描检测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1)历次检测移动方向宜相同。 2)宜沿隧道轴线方向匀速逐环检测,且纵向点云数据间 隔不宜大于50mm。 3)点云数据可采用滤波或人机交互的方式剔除异常点、 孤立点,处理后点云最大间距不应大于3mm。 4)每环管片点云数据可采用高次样条曲线拟合方法计算 得到每环管片中间位置的断面轮廓。 测量精度不宜低于土2mm
4.11.1接缝张开或错台检测参数应包括管片接缝张开或错台的 位置、范围和程度。 4.11.2接缝张开或错台检测方法及仪器设备宜按表4.11.2 确定。
11.2接缝张开或错台检测方法及仪
续表 4. 11. 2
4.11.3接缝张开或错台位置和范围检测应符合下列规定: 1纵缝张开和错台的纵向位置和范围宜记录里程桩号或管 片环号,环向位置和范围宜记录相邻管片分块号。 2环缝张开和错台的纵向位置和范围宜记录里程桩号或相 邻管片环号,环向位置和范围宜记录相邻管片分块号。 4.11.4接缝张开或错台程度检测宜符合下列规定: 1每处接缝张开或错台测点不宜少于2个,张开量或错台 量最大位置处应布设1测点,且测点应有固定标识。 2采用直尺和游标卡尺检测时,直尺应沿接缝张开或错台 一端的管片边界面放置,采用游标卡尺测量另一端管片边界至直 尺的最大距离。 3采用激光扫描检测时应符合本规程第4.10.7条的规定。 4宜取3次测量值的平均值作为接缝张开或错台量。
4.11.3接缝张开或错台位置和范围检测应符合下列规定: 1纵缝张开和错台的纵向位置和范围宜记录里程桩号或管 片环号,环向位置和范围宜记录相邻管片分块号。 2环缝张开和错台的纵向位置和范围宜记录里程桩号或相 邻管片环号,环向位置和范围宜记录相邻管片分块号。 4.11.4接缝张开或错台程度检测宜符合下列规定:
4.12螺栓孔或注浆孔填塞物、接缝嵌缝材料脱落
4.12.1螺栓孔或注浆孔填塞物脱落检测参数应包括位置。接缝 嵌缝材料脱落检测参数应包括位置和范围 4.12.2螺栓孔或注浆孔填塞物、接缝嵌缝材料脱落,纵向位置 宜记录里程桩号或管片环号,环向位置宜记录管片分块号。
4.13螺栓松动或脱落
4.13.1螺栓松动或脱落检测参数应包括位置,纵向
1螺栓松动或脱落检测参数应包括位置,纵向位置宜记录
里程桩号或管片环号,环向位置宜记录管片分块号及编号。 4.13.2螺栓松动宜根据变形情况进行抽检,每10环宜抽检1 处~2处螺栓,检测宜按现行国家标准《钢结构现场检测技术标 准》GB/T50621的有关规定执行。
5.0.1应根据病害特征、发展趋势及其对结构和运营安全的影 响,进行结构健康度评定。 5.0.2结构健康度评定宜按单一病害健康度、单环健康度、区 段健康度、区间健康度和线路健康度依次评定。 5.0.3单一病害健康度的评定宜按本规程附录B的规定执行。 5.0.4单环健康度宜按单环内各病害的单一病害健康度进行综 合评定,可按下式计算:
THIr = tmax + a
式中:THIR 单环健康度(依据计算结果四舍五入取整数确 定); n 每环包含的病害数; tmax 每环中各病害健康度最大值对应的计算值,按 表5.0.4选取; 每环其余病害健康度对应的影响附加值,按表 W; 5. 0. 4 选取
单一病害健康度等级对应的计算值
况之一时,宜划分为同一区段: 1 施工期间出现突水冒泥、塌方区段。 2周边工程活动影响区段。 3历史维修区段。 4联络通道及两侧延伸10m、工作井两侧延伸30m~50m、 小半径曲线段等。 病害成因相同或相似的相邻隧道结构。 病害成因不明、病害种类多且相对集中区段。 6 5.0.6 区间健康度评定宜取区间隧道内区段健康度最大值。 5.0.7 线路健康度评定宜取线路内区间隧道健康度最大值。 5.0.8依据单一病害健康度可确定病害治理措施,可按表 5. 0. 8 执行。
表 5.0.8单一病害治理措施
注:单环健康度等级为4或5,相邻环等级低于3时,治理范围宜将该环向外延 1环~2环。
1区段内宜按单环健康度由高到低顺序划分对策区段。 2区段内单环健康度相同的相邻环宜划为同一对策区段, 并可向两侧分别延伸1环~2环 矿产标准,宜取单环健康度最大值作为该 对策区段的健康度。
3两环健康度相同、大于中间各环健康度,且间距小于1倍 洞径的区段,宜划为一个对策区段,并可向两侧分别延伸1环~2 环,宜将单环健康度最大值作为对策区段的健康度。 5.0.10依据对策区段健康度确定区段内盾构隧道结构保养维护 措施,可按表5.0.10执行。
表 5.0. 10 盾构隧道结构保养维护措施
5.0.11依据区间隧道健康度可确定区间运营管理措施,可按表 5. 0. 11 执行。
表5.0.11盾构隧道结构运营管理措施
5.0.12出现下列情形时,宜按区间健康度4级确定运营管理 措施: 1 隧道内出现涌水、线漏、成水膜状连续渗流钢丝绳标准,严重的或
....- 检测试验 交通标准 检测标准
-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