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JG 97-2021 绿色校园设计标准.pdf
- 文档部分内容预览:
SJG 97-2021 绿色校园设计标准
3.0.1绿色校园设计应综合建筑全寿命周期的技术与经济特性,采用有利于促进 建筑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场地、建筑形式、技术、设备和材料。 3.0.2绿色校园设计应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结合建筑所在地域的气候、资源 生态环境、经济和人文等特点进行设计。 3.0.3绿色校园设计应体现共享、平衡、集成的理念。在设计过程中,规划、建 筑、结构、给水排水、暖通空调、电气与智能化、景观、经济和运营等专业应紧 密配合。
3.0.5绿色校园设计宜在设计理念、方法、技术应用等方面进行创新
4.1.3校园建筑设计宜应用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 4.1.4建筑围护结构、室外安装设备及其附属设施应满足安全性、耐久性及实用 性要求电力标准,并应具备安装、检修与维护的条件。 4.1.5建筑门窗、围栏及其配件的力学性能、安全性和耐久性应符合相应标准的 规定,并应与主体结构连接牢固。
4.1.6建筑外门窗的抗风压性能、气密性和水密性能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 准的规定。
4.1.7建筑室内卫生间、浴室的地面、墙面应设置防水层,顶棚应设置防潮层。 4.1.8走廊、疏散通道等通行空间应满足紧急疏散、应急救护等要求,且应保持 畅通,
4.2.1配建绿地应符合所在地城乡规划的要求。配建停车位应符合《深圳市城市 规划标准与准则》要求。 4.2.2校园场地设计应遵循节约、集约利用土地的原则,合理提高建设场地利用 系数。学校容积率与建筑密度均不应低于国家与地方对于学校建筑指标的要求, 4.2.3校园场地出入口到达公共交通站点的步行距离不宜超过500m、到达轨道 交通站的步行距离不宜超过800m。
4.2.4校园建筑及其室外场地、城市道路、公共绿地及其相互之间应设置连贯的 人行无障碍通行系统
4.2.5在保证安全及采光通风良好的前提下,应对校园场地范围内的地下及屋面 空间进行合理规划,并满足下列要求:
4.2.5在保证安全及采光通风良好的前提下,应对校园场地范围内的地
1地下空间开发比例应符合表4.2.5中的规定:
表4.2.5地下空间开发比例
2校园建筑屋面空间宜作为小规模学生社团活动、兴趣教学、实验室、运 杨所等场地。 6校园场地内地面停车占地面积应小于其总建设用地面积的8% 7校园场地内应设置无障碍机动车停车位,且不应少于配建总车位的2%。 .8校园设置停车场所应符合下列要求:
.2.8校园设直停车场所应付合下列安求: 1自行车停车设施应设置在位置合理、方便出入的位置,且应有遮阳防雨 措施; 2校园机动车停车场应设置智能引导和信息管理系统: 3校园机动车停车场出入口与人行出入口应进行人车分流; 4校园地下停车场宜规划单独的学生接送区域: 5配备新能源汽车充电设施的车位数占总机动车停车位数的比率不应低于 30%,剩余停车位应全部预留充电设施建设安装条件。 4.2.9校园场地在保证正常的教学使用功能外,应同时提供便利的公共服务,并 满足下列要求: 1 校园建筑设施应至少兼容2种及以上可以面向社会的公共服务功能; 2校内体育馆、风雨操场等体育设施应定时向社会开放。 4.2.10在校园范围内,校园出入口、门厅、走廊、楼梯及电梯等公用空间应形 成连续的无障碍系统。
4.3.1校园范围内应统一设置安全警示标识系统和导向标识系
.2校园建筑的安全防护措施应满足下列
4.3安全、通行和疏散
1校园建筑应设有满足阳合、外窗、窗合、防护栏杆等部位安全防护要求 的防护设施: 2校园建筑物出入口均应设置防护措施,防止外墙饰面、门窗玻璃意外脱 落而引发的安全风险; 3有坠物危险的外廊、阳台等部位下方,应利用场地或景观形成一定范围 的缓冲区、隔离带等; 4校园建筑应采用具有安全防护功能的玻璃; 5校园建筑应采用具备防夹功能的门窗
4.3.3校园室内外地面防滑措施应满足下
1校园建筑出入口及平台、蔬散通道、公共走廊、电梯门厅、餐厅、浴室 卫生间、卫生室(保健室)、饮水处、洗室等位置应设置防滑措施,其防滑等级 不应低于BW、Bd级; 2校园建筑室内、外活动场所应采用防滑地面,其防滑等级应不低于Ad、 AW级; 3校园建筑坡道、楼梯踏步的防滑等级不应低于Ad、AW级,并应同时采 用防滑条等额外的防滑构件或技术措施。
.4校园内应设置单独的医疗和心理咨询
4.4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
4.4.1校园规划和建设时应合理利用校园范围内的已有建、构筑物,使校园内的 原有建筑经局部或适度改造后得到合理利用,或使原有建筑物的材料得到了再利 用。在保证安全和不污染环境的情况下,校园建筑建设时宜选用可再利用建筑材 料、可再循环建筑材料。
求,且不应产生二次污染。
1应充分保护场地内原有的自然水域、湿地、植被等,保持场地内的生态 系统与场地外生态系统的连贯性; 2应采取净地表层土利用等生态补偿措施: 3应根据场地实际情况采取其他生态恢复或补偿措施。
4.5.1校园设计应采取以下措施营造健康舒适的场地声环境,使红线内声环境质 量满足《深圳市环境噪声标准适用区划分》的规定。 1应对场地周边的噪声现状进行实地检测,并采用模拟技术对项目实施后 的环境噪声进行预测分析; 2应优化规划布局、总图布置和运转噪音超过40dB的机械设备布局: 3应采取其他适宜的隔离和降噪措施。 4.5.2校园设计应采取以下措施降低校园热岛强度,改善热环境。 1 建筑布局应有效利用自然通风; 2校园室外场地应设置渗水地面; 3校园室外场地应采用种植高大乔木等方式为停车场、人行道和广场等提 供遮阳措施; 4校园室外场地应采用立体绿化、复层绿化方式,合理进行植物配置;有 条件的宜通过水景设计调节微气候; 5校园内主要行人道路应采用连廊遮荫挡雨; 6应采用模拟技术预测分析夏季典型日的热岛强度和室外热舒适性,优化 规划设计方案。
4.5.3校园场地风环境应满足以下要求:
1校园建筑规划布局应结合当地主导风向,营造室内、外良好的自然通风 条件,保证在夏季和过渡季获得良好的自然通风效果; 2应结合地形、主导风向等特点采用合理布局使建筑前后形成压差,促进
自然通风; 3 应通过场地风环境的模拟预测优化建筑规划布局; 4应采用架空层、导流构筑物等方式蔬导自然气流,减少无风或少风区域 比例。
4.6.1校园建筑应设置内外遮阳或环境遮阳设施,降低夏季太阳辐射得热。其可 空遮阳调节设施的面积占外窗透明部分的比例应达到25%以上。 4.6.2校园建筑围护结构应采取合理的保温、隔热、遮阳等措施,与深圳市现行 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相比,应满足以下条件之一: 1围护结构热工性能应在深圳市现行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的基础上提高10%: 2建筑供暖空调负荷应在深圳市现行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的基础上降低10%
4.7.1主要教学用房及辅助教学用房的允许噪声级、围护结构的空气声隔声量及 楼板撞击声隔声量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隔声设计规范》GB50118及 《中小学校设计规范》GB50099的有关规定。 4.7.2教学用房的混响时间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隔声设计规范》GB 50118的有关规定。 4.7.3教学用房的采光系数、窗地面积比、室内表面的反射比值等应符合现行国
1校园建筑宜采用中庭、采光天井、屋顶天窗等加强室内自然采光; 2校园公共建筑宜按下列措施改善室内自然采光效果: 1)内区采光系数满足采光要求的面积比例宜达到60%; 2)地下空间平均采光系数不小于0.5%的面积与地下室首层面积的比例 应达到10%以上,可以通过在地下室设计下沉式庭院,或使用窗并、采光天 窗的方式进行自然采光。地下空间选用自然采光设计时应同时满足防雨、排水
要求; 3)室内主要功能空间至少60%面积比例区域的采光照度值不低于采光要 求的小时数平均不少于4小时/天: 4)除有特殊私密性或光线要求的区域外,其他隔墙宜采用透光材料与可 调百叶的组合墙体形式,避免出现大量暗房间: 5)建筑内部走廊两侧宜设应设窗,走廊两侧房门宜设亮子,改善走廊采 光,顶层走廊宜设天窗并根据室内采光要求控制天窗面积, 3主要功能房间应根据室内采光要求采用反射、遮挡等眩光控制措施 4对于进深较大的室内空间,应在其外窗设置反光板、散光板等集光导光 设备,将室外自然光引入室内; 5建筑室内各房间表面装修材料的可见光反射比宜符合下列要求:顶棚面 0.70~0.80,墙面0.50~0.60,地面0.20~0.40,家具0.25~0.45。 4.7.5校园建筑室内人工照明效果应达到以下要求: 1人工照明眩光管理:安装高度不超过5米的灯具,UGR值应不大于19 安装高度超过5米的灯具,UGR值应不大于22。 2用于室内照明的灯具,其一般显色指数不应低于80、特殊显色指数R9 应大于0、色容差不应大于5SDCM,室内照明系统频闪比不应大于6%; 3教室课桌所覆盖区域内的照度均匀度不应小于0.7,课桌以外区域的照度 均匀度不应小于0.5。教室黑板表面上的照度均匀度不应小于0.7。 4.7.6校园建筑室内装修设计时应对室内空气中甲醛、苯系物的浓度进行预评估 并满足现行国家标准《室内空气质量标准》GB/T18883和《深圳市政府投资学 校建筑室内装修材料空气污染控制标准》的有关要求。 4.7.7校园建筑设计时应结合实际选用以下室内颗粒物控制措施,使校园建筑室 内PM2.5年均浓度应不高于25μg/m3,且室内PM10年均浓度应不高于50μg/m3 1应增强建筑围护结构气密性能,减少室外颗粒物向室内的穿透; 2含有颗粒物散发源的室内空间应设置可自动关闭的门; 3对具有集中通风空调系统的建筑,应对通风系统及空气净化装置进行合
要求; 3)室内主要功能空间至少60%面积比例区域的采光照度值不低于采光要 求的小时数平均不少于4小时/天: 4)除有特殊私密性或光线要求的区域外,其他隔墙宜采用透光材料与可 调百叶的组合墙体形式,避免出现大量暗房间: 5)建筑内部走廊两侧宜设应设窗,走廊两侧房门宜设亮子,改善走廊采 光,顶层走廊宜设天窗并根据室内采光要求控制天窗面积, 3主要功能房间应根据室内采光要求采用反射、遮挡等眩光控制措施 4对于进深较大的室内空间,应在其外窗设置反光板、散光板等集光导光 设备,将室外自然光引入室内: 5建筑室内各房间表面装修材料的可见光反射比宜符合下列要求:顶棚面 0.70~0.80,墙面0.50~0.60,地面0.20~0.40,家具0.25~0.45。 4.7.5校园建筑室内人工照明效果应达到以下要求: 1人工照明眩光管理:安装高度不超过5米的灯具,UGR值应不大于19 安装高度超过5米的灯具,UGR值应不大于22。 2用于室内照明的灯具,其一般显色指数不应低于80、特殊显色指数R9 应大于0、色容差不应大于5SDCM,室内照明系统频闪比不应大于6% 3教室课桌所覆盖区域内的照度均匀度不应小于0.7,课桌以外区域的照度 均匀度不应小于0.5。教室黑板表面上的照度均匀度不应小于0.7。 4.7.6校园建筑室内装修设计时应对室内空气中甲醛、苯系物的浓度进行预评估 并满足现行国家标准《室内空气质量标准》GB/T18883和《深圳市政府投资学 校建筑室内装修材料空气污染控制标准》的有关要求。 4.7.7校园建筑设计时应结合实际选用以下室内颗粒物控制措施,使校园建筑室 内PM2.5年均浓度应不高于25μg/m3,且室内PM10年均浓度应不高于50μg/m3 1应增强建筑围护结构气密性能,减少室外颗粒物向室内的穿透; 2含有颗粒物散发源的室内空间应设置可自动关闭的门; 3对具有集中通风空调系统的建筑,应对通风系统及空气净化装置进行合 理设注和选型、并循尝内直者一定的正压,对主无焦中通风空调的建舒、应彩
4.7.7校园建筑设计时应结合实际选用以下室内颗粒物控制措施,使权
空气净化器或户式新风系统控制室内颗粒物浓度。
空气净化器或户式新风系统控制室内颗粒物浓度。 4.7.8教学楼设计时应采取以下措施,改善教学空间的声环境。 1教学楼内不应设置发出强烈噪声或振动的机械设备,其他可能产生噪声 和振动的设备设置时应尽量远离教学用房,并采取有效的隔声、隔振措施 2教学楼内的封闭走廊、门厅及楼梯间的顶棚,在条件充许时应设置降噪 系数(NRC)不低于0.40的吸声材料。 3教学楼内的变配电房、水泵房等设备的位置不应放在重要房间的正下方 或正上方。 4.7.9校园建筑应合理优化空间和平面布局,促进自然通风。应采用中庭、天井 通风塔、导风墙、外廊、可开启外墙或屋顶、地道风等措施强化自然通风效果, 4.7.10校园建筑主要功能房间应对室内热湿环境进行设计优化。对于采用自然 通风或复合通风的主要功能房间,室内热环境参数达到适应性热舒适区域的时间 比例应不少于30%。
4.7.12校园建筑应采取措施避免卫生间、餐厅和厨房等区域的空气和污染物影 响其他空间或室外活动场所
5.1.1校园设计应根据深圳市气候条件和植物自然分布特点,栽植多种类型的植
物,构成乔、灌、草及层间植物相结合的多层次植物群落 1校园场地内应种植适应深圳市气候和土壤条件的植物,兼顾引种,本地 植物指数宜不低于70%; 2校园场地内应采用乔、灌、草结合的复层绿化,且种植区域覆土深度和 排水能力应满足植物生长需求; 3用木本植物种类宜满足:场地面积≤5000m时不少于20种,5000m<场 地面积≤1万m时不少于30种,1万m<场地面积≤3万m时不少于40种,3 万m2<场地面积≤8万m时不少于50种,场地面积大于8万m时不小于60种; 4100m绿地上乔木量宜不少于3株,灌木量宜不小于10株。
5.2.1校园场地内应合理设置绿化用地,并满足下列条件: 1绿化覆盖率应达到30%以上; 2应采用垂直绿化、屋顶绿化等绿化方式 3小学生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应大于0.5m,中学生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应大于 1.0m。
2应采用垂直绿化、屋顶绿化等绿化方式; 3小学生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应大于0.5m,中学生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应大于 1.0m。 5.2.2景观植物宜科学配置,并宜充分考虑其功能价值和科普意义: 1宜构建驱蚊虫特色的植物群落,在易滋生蚊虫的空间周围配驱蚊虫植物 比例宜达到50%以上; 2景观植物宜具有展示教育科普意义,学校宜按不同季节组织开展植物科 普教育; 3禁止在校园内种植夹竹桃等有毒植物。
5.2.2景观植物宜科学配置,并宜充分考虑其功能价值和科普意义:
1宜构建驱蚊虫特色的植物群落,在易滋生蚊虫的空间周围配驱蚊虫植物 比例宜达到50%以上; 2景观植物宜具有展示教育科普意义,学校宜按不同季节组织开展植物科 普教育;
利用雨水的补水量宜大于其水体蒸发量的60%,且宜采用生态水处理技术保障水
利用雨水的补水量宜大于其水体蒸发量的60%,且宜采用生态水处理拉
页,可采取的保障措施建议如下: 1对进入景观水体的雨水宜利用生态设施削减径流污染; 2景观水体宜利用水生动、植物保障水体水质
5.3.1校园景观设计应充分考虑人文内容
5.3.3校园宜结合具体条件,进行有识别性的公共艺术设计:
1路标的设计和建造宜结合设计元素,帮助导向并塑造空间熟悉感。8000m 及以上的项目中进行路标元素设计时宜符合以下规定:1)路标元素设计宜采用 造型和元素不同的艺术品; 2)路标元素设计宜使用以下统一设计元素的视觉分组区域:①照明;②图 案/颜色; 3)超过9米长的走廊未端宜拥有艺术品或一个观景窗可欣赏到室外风景, 窗台离地高度宜不高于0.9米,且可欣赏到30米外的风景。 2校园设计时宜设置具有艺术展览功能且不小于0.1平米/学生的空间用于 举办人文艺术展览,展现学生、工作人员和师资队伍的作品,包括陶器,绘画,
摄影、时尚、诗歌、雕塑和再装修的商品等。
1校园文化建设宜融入绿色校园的创建元素,并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 2校园设计时宜结合深圳的自然、社会、经济等条件,在保护自然生态、 应用环保新技术、开发利用活动空间等任一方面探索有效做法
6.1.1校园建筑主体结构设计应满足《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等相关规 范要求。
6.1.2结构设计应进行以下优化设计,达到节材效果。
1根据地质和建筑设计条件,应对结构体系进行比选和优化,达到经济、 安全、适用效果; 2以结构抗震设计性能为目标的优化设计,应优先选用规则的建筑形体: 3选择结构材料时应进行方案比选并优化设计: 4结构设计时应对构件布置以及截面优化设计。 6.1.3校园建筑不应采用严重不规则的建筑结构,同时应对不规则的建筑按规定 采取加强措施。 6.1.4校园建筑应充分考虑非主要构件与建筑主体结构之间的一体化设计和连 接。
6.2.1基础优化设计应与地基基础协同分析与设计,并符合下列要求: 1高层校园建筑应考虑地基基础与上部结构的共同作用,进行协同设计; 2桩基沉降控制时,宜考虑承台、桩与土的协同作用; 3选用筱板基础时筱板基础宜根据协同计算结果进行优化设计。 6.2.2桩基宜优先采用高强度预应力混凝土管桩。由于地基条件复杂导致桩长较 长或所在地区不适合管桩时,可考虑采用其他桩基形式,
1校园建筑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时,应遵守以下规则: 1)钢筋混凝土结构中梁、柱纵向受力普通钢筋应采用不低于400MPa级的 热轧带肋钢筋。400MPa级及以上强度等级钢筋应用比例应达到85%:
2)如条件适合,混凝土竖向承重结构中,采用C50及以上强度等级的混凝 土用量应不低于该竖向承重结构所用混凝土总量的50%; 3)校园建筑结构设计应满足深圳市装配式建筑相关政策和标准要求 2校园建筑采用钢结构时,应遵守以下规则: 1)Q345及以上高强钢材用量占钢材总用量的比例应达到50%以上; 2螺栓连接等非现场焊接节点占全部连接、拼接节点的数量比例应达到50% 3)校园建筑结构设计应采用施工无支撑楼承板; 4)校园建筑结构设计应满足深圳市装配式建筑相关政策和标准要求。 3校园建筑采用混合结构时,其混凝土结构部分、钢结构部分,分别按本条 第1款、第2款进行设计; 4校园建筑采用木结构时,应满足深圳市装配式建筑相关政策和标准要求
6.3改造、扩建建筑结构设计
6.3.1校园场地内的改建、扩建工程应根据结构的可靠性评定要求,采取必要的 加固、维护处理措施后,按评估使用年限继续使用。 6.3.2当因改建、扩建或需要提高既有结构的可靠度标准而进行结构整体加固时 应采用加固作业量最少的结构体系加固或构件加固方案,并应采用节材、节能, 环保的加固技术。
6.4.1校园建筑设计宜遵循模数协调的原则,教学、办公以及宿舍等建筑宜进行 标准化设计。
6.4.2校园建筑应采用符合工业化建造要求的结构体系与建筑构件
主体结构应采用预制装配式混凝土结构、钢结构、混合结构等适宜工业 化建筑技术的结构体系,并保证结构的抗震性能:
7.1.1校园建筑材料和装修材料(包括室内涂料、壁纸、陶瓷砖、人造板、木地 板、防水与密封材料等)应满足国家现行标准的有关要求,材料中甲醛、苯、氨、 氨等有害物质应满足国家现行标准《室内装饰装修材料人造板及其制品中甲醛释 放限量》GB18580、《建筑材料放射性核素限量》GB6566和《民用建筑工程室 内环境污染控制规范》GB50325等的有关要求。 7.1.2校园各类功能建筑的装修材料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中小学设计规范》 GB50099的有关规定。 7.1.3教学、办公及宿舍等建筑纯装饰性构件造价不宜高于所在单栋建筑总造价 的2%。其他建筑纯装饰性构件造价不宜高于所在单栋建筑总造价的1%,且整 体建筑造型要素应简约
1宜选用可再循环材料、可再利用材料; 2宜使用以废弃物为原料生产的建筑材料; 3应充分利用建筑施工、既有建筑拆除和场地清理时产生的尚可继续利用 的材料; 4宜采用速生的材料及其制品;采用木结构时,宜选用速生木材制作的高 强复合材料; 5宜优先选用本地的建筑材料。 7.2.2校园建筑设计宜采用提升建筑适变性的措施: 1宜采取使得建筑使用功能或使用空间可变的措施; 2宜采用灵活分散的控制措施、可移动的人机控制界面、分散独立的控制 方式等可移动的控制装置; 3宜采用建筑结构与建筑设备管线分离的设计模式,
7.2.2校园建筑设计宜采用提升建筑适变性的措施:
1宜采取使得建筑使用功能或使用空间可变的措施: 2宜采用灵活分散的控制措施、可移动的人机控制界面、分散独立的控制 方式等可移动的控制装置: 3宜采用建筑结构与建筑设备管线分离的设计模式。
7.2.3校园建筑设计时应进行碳排放计算分析,并应采取措施降低单位建筑面积 碳排放强度
7.3.1校园建筑室内装饰装修材料应满足安全性能、耐久性能要求,且装饰构件 之间、装饰构件与建筑物主体之间连接应牢固,
7.3.1校园建筑室内装饰装修材料应满足安全性能、耐久性能要求,且
1应选用耐腐蚀、抗老化、耐久性能好的管材、管线、管件: 2活动配件应选用长寿命产品,并应考虑部品组合的同寿命性;不同使用 寿命的部品组合时,其构造应便于分别拆换、更新和升级,
7.3.3校园建筑应采用耐久性好的建筑结
1对混凝土结构,应采用高耐人性能混凝工; 2对钢结构,应采用耐候结构钢和耐候型防腐涂料; 3对于木结构,应采用防腐木材、耐久木材或耐久木制品; 4对于混合结构,应按照以上三款分别采取相关措施。 7.3.4在保证经济性的情况下,校园建筑设计宜优先选用下列功能性建筑材料: 1宜选用具有减少建筑能耗和改善室内热环境功能的建筑材料; 2宜选用具有防潮、防霉性能的建筑材料: 3宜选用具有自洁功能的建筑材料; 4宜选用具有保健功能和改善室内空气质量功能的建筑材料。 7.3.5校园建筑应采用耐久性好、易维护的外饰面材料、防水和密封材料、室内 装饰装修建筑材料等。 7.3.6计算机教室、语音教室等教学空间的室内装修应采取防潮、防静电措施 不得采用无导出静电功能的木地板和塑料地板。 7.3.7合成材料运动场地面层的有害物质含量不应高于现行《合成材料运动场地 面层质量控制标准》SJG29的规定限值,现场空气气味等级应达到《合成材料运 动场地面层质量控制标准》SJG29中规定的3级。
预制混凝土构件、钢结构构件等工业化生产程度较高的构件; 2整体卫生间、装配式隔墙、多功能复合墙体、成品栏杆、雨篷等装配式 建筑部品。
8.1.1校园生活饮用水符合现行深圳市《生活饮用水水质标准
8.2.1校园供水系统设计时应采取下列措施节约水资源: 1应按使用用途或管理单元,分别设置用水计量装置; 2用水点处水压大于0.2MPa的配水支管应设置减压设施,但需满足给水 配件最低工作压力的要求,
3在具备再生水供应条件的情况下,应考虑设置再生水供水系统,且满足《深 圳市再生水利用管理办法》的要求。
1宜设置用水量远传计量系统,能分类、分级记录、统计分析各种用水情 况; 2宜利用计量数据进行管网漏损自动检测、分析与整改,管道漏损率应低 于5%; 3宜设置水质在线监测系统,监测生活饮用水、管道直饮水、游泳池水、 非传统水源、供暖空调循环水的浊度、余氯、pH值、电导率(TDS)等水质指 标,记录并保存水质监测结果,且能随时供用户查询; 4所选用的用水总量计量装置宜具有远程功能,能够与城市能耗数据中心 进行联网共享。 8.2.3宜采用太阳能板、热泵、空调余热、其他废热作为学校食堂、宿舍集中热 水供应系统的热源。不应采用直接电加热作为集中热水供应系统的热源。 8.2.4校园建筑采用太阳能热水利用系统时,其太阳能保证率应不低于40%,且 应与房屋建筑工程同步设计。 8.2.5校园建筑采用空气源热泵热水机组制备生活热水时,制热量大于10kW的 热泵热水机在名义制热工况和规定条件下,性能系数(COP)不宜低于《热泵热 水机(器)能效限定值及能源效率等级》GB29541中规定的2级能效等级,并
热泵热水机在名义制热工况和规定条件下,性能系数(COP)不宜低于《热泵热 水机(器)能效限定值及能源效率等级》GB29541中规定的2级能效等级,并 应有保证水质的有效措施。
8.3.1校园建筑应使用用水效率不低于2级的卫生器其。根据用水场合的不同 应合理选用节水水龙头、节水便器、节水淋浴装置等。不同节水器具的选择应参 照如下: 1公共卫生间洗手盆应采用感应式水嘴或延时自闭式水嘴; 2尊式大便器、小便器应采用延时自闭冲洗阀、感应式冲洗阀; 3坐式大便器应采用设有大、小便分档的冲洗水箱;不应使用一次冲水量 大于5L的坐式大便器:
8.4.1校园设计应合理规划场地雨水径流,对场地雨水实施外排总量控制,对场 地进行海绵城市专项设计。 8.4.2校园场地空间宜设置绿色雨水基础设施,可采取以下措施: 1下凹式绿地、雨水花园等有调蓄功能的绿地和水体面积之和占绿地面积 的比例宜达到40%; 2宜设置衔接和引导屋面雨水、道路进入的生态设施,雨水排入市政管网 前,利用生态设施削减径流污染; 3硬质铺装地面中透水铺装面积的比例宜达到50%。 8.4.3校园设计应通过技术经济比较,合理采用雨水回用技术
8.4.1校园设计应合理规划场地雨水径流,对场地雨水实施外排总量打 地进行海绵城市专项设计
8.4.3校园设计应通过技术经济比较,合理采用雨水
9.1.1学校教学用房的新风量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 GB50189的有关规定。当采用换气次数确定室内通风量时,各主要房间的最小 换气次数应符合表9.1.1的规定
表9.1.1各主要房间的最小换气次数标准
9.1.2采用空调供暖系统的校园建筑,房间内的温度、湿度等设计参数应符合国 家标准《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50736的有关规定。
9.1.2采用空调供暖系统的校园建筑,房间内的温度、湿度等设计参数应符合国
家标准《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50736的有关规定。
家标准《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50736的有关规定。
9.2.1校园建筑应合理选配空调冷、热源机组台数与容量,制定实施根据负荷变 化调节制冷(热)量的控制策略。冷、热源机组能效和部分负荷性能均应优于《深 圳市公共建筑节能设计规范》SJG44的有关规定以及现行有关标准节能评价值 的要求。 9.2.2空调循环冷却水系统应采取设置水处理措施、设置平衡管或平衡水箱、加 大集水盘等方式不锈钢板标准,避免冷却水泵停泵时冷却水溢出。亦可直接采用无蒸发耗水量 的冷却技术。
9.2.2空调循环冷却水系统应采取设置水处理措施、设置平衡管或平衡水箱、加 大集水盘等方式,避免冷却水泵停泵时冷却水溢出。亦可直接采用无蒸发耗水量 的冷却技术。
9.3.1对于设置集中空调系统的校园建筑,空调冷热水系统应通过优化管路设计 合理确定供回水温差、选用高效变频水泵等措施,使空调冷热水系统循环水泵的 耗电输冷(热)比达到比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 GB50736的规定值低20%的要求。 9.3.2校园建筑使用的空气处理机组、新风处理机组及与其联动的排风机等均应 先用高效风机,并采用变频控制,使空调风系统、通风系统等风道系统单位风量 耗功率符合《深圳市公共建筑节能设计规范》SJG44的相关规定。 9.3.3应采取措施降低过渡季节通风与空调系统能耗。全空气空调系统可达到的 最大总新风比应不低于50%。对于人员密集的且需全年供冷的空调区,则全空气 空调系统可达到的最大总新风比应不低于70%。
9.4.1图书馆、餐厅、体育馆等采用集中空调的室内空间应满足现行国家标准《民 用建筑室内热湿环境评价标准》GB/T50785的有关规定,室内人工冷热源热湿 环境整体评价I级及以上的面积比例应达到60%以上。 9.4.2图书馆、报告厅、餐厅等采用集中空调的室内空间等人员密度变化相对较 大的房间,宜设置室内空气质量监控系统,对室内的二氧化碳等污染物浓度进行 数据采集、分析,并宜与通风系统联动。
9.5.1校园建筑应合理选择空调系统的节能运行策略,并应与校园运行管理制度 相结合,根据校园建筑的使用功能实现分区、分时控制。 9.5.2集中空调系统冷量的计量,应符合下列要求: 1采用区域性冷源时,应在每栋公共建筑的冷源入口处设置冷量计量装置:
10.1.1电气系统设计应经济合理、高效节能;应选用节能型变配电设备,和高 效率的动力及照明用电设备,提高电能利用率。 10.1.2物理实验室应设计仅供实验员或专业教师使用的电路总控及调压设施监理标准规范范本, 且应安装触电保险器装置
....- 相关专题: 绿色校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