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国土综合整治规划设计规范(试行)(湖北省国土整治局).pdf

  • 湖北省国土综合整治规划设计规范(试行)(湖北省国土整治局).pdf为pdf格式
  • 文件大小:36 M
  • 下载速度:极速
  • 文件评级
  • 更新时间:2022-02-15
  • 发 布 人: 13648167612
  • 原始文件下载:
  • 立即下载

  • 文档部分内容预览:
  • 湖北省国土综合整治规划设计规范(试行)(湖北省国土整治局)

    泵站进水池水位与出水池水位的差值。

    3.34进水池SuctionSumn

    城镇建设标准3.35出水池OutletSump

    为水泵或进水管(流)道工作提供良好进水流态的。

    连接出水管(流)道和灌、排干渠或容泄区、主要起消能秘流作)

    3.36渡档AqucductFlumc

    3.37涵洞Culvert

    3.38倒红吸InvertedSiphon

    埋设在填土下面具有封闭性断面的过水建筑物。

    以倒虹吸形式敷设于地面或地下用以输送渠道水流穿其他水道、洼地、道路的压力管 道式交叉建筑物。

    3.40陡坡Chutc

    连结两段高程不同的渠道、其底坡地质条件好且大于临界坡的陡槽式落差建筑物。 3.41水闸Gate 由闸支撑的闸门控制流量、调节水位的中、低水头水工建筑物

    3.42节制闸RegulatingSluice

    3.43分水闸DiversionSluico

    3.44检充井InspectionWell

    3.45截流Interception

    截流是在河床中修筑横向围堰工作的一部分。在施工导流中,截断原河床水流,最终把河 引向导流泄水建筑物下泄,在河床中全面开月 建筑物的施工,就是截流。

    3.46控源裁污ControlSourceInterception

    3.47田间道FieldVehicleLane

    田块与交通干支道、乡村道路或其他公路连接的道路,主要为货物运输、作业机械向 电间转移等生产探作过程服务。

    3.48生产路FicldLanc

    为人工田间作业和收获农产品服务而修建的人、畜和小型机械通行的道路。

    3.49机耕桥VehicleBridge

    连接支、斗沟(渠)两侧的田间道,能通行耕作机械和运输车辆的桥梁。

    3.50人行桥FootBridge

    又名生产桥,在连接支、斗沟(渠)两侧的生产路时,能通行人、畜和小型机械的桥 梁。

    3.51裁流沟InterceptingDitch

    沿排水区域边界修建的用于拦截上游坡地径流的排水沟

    3.52谷坊CheckDam

    在水土流失地区的山沟中,用土、石、混凝土或编篱等修筑的用以固定沟床、减小 速、拦蓄泥沙、防止水土流失的设施。

    3.53水池Reservoir

    是用人工材料修建、具有防渗作用的蓄水设施

    3.54拦沙坝SandDam

    轻山洪及泥石流中固体物质为主要目的的拦挡

    3.55淤地项WarpingDam

    地为且的而修建的坝工建筑物

    道中一以拦泥淤地为且目的而修建的

    生态拦裁沟Interceptin

    通过在沟内配置净化植物,设置透水项

    是通过坡种草、岸种柳、沟塘种植水生植物来固定坡、 磷含量而设置的多级拦截坝。

    3.58生态净化池EcologicalPurificationPoo

    3.59生态护岸EcologicalRevetment

    是以河流生态系统为中心,集防洪效应、生态效应、景观效应和目伊效应于一体,以 构力学、河流动力学等为手段而修建的新型水利工程。

    3.60生态池EcologicalPool

    3.61生物廊道BiologicalCorridor

    沟渠中设置的供生物栖息、繁殖、避险的场所。

    将生物栖息地与其它生境斑块相连的通道,以供生物移动和栖息,减少生境片段化对生 物多样性威胁。

    3.62斑块Patch

    3.63生物通道BiologicalChannel

    3.64生物栖息地BiologicalHabita

    3.65农田景观FarmlandLandscape

    不同于周围背景的、相对均质的非线性的生态区域。

    是以林地、草地、水域、居民点和工矿企业等为镶嵌体,以农田防护林、道路、沟渠 田坎等为廊道,以耕地为基质的网格化景观体系。

    3.66边坡治理SlopeTreatment

    坡及其环境的安全,对边坡采用的支挡加固与

    3.67生态景观LandscapcEcolog

    是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的多维生态网络,包括自然景观(地理格局、水文过 程、气候条件、生物活力)、经济景观(能源、交通、基础设施、土地利用、产业过程)、人 文景观(人口、体制、文化、历史、风俗、风尚、伦理、信仰等)的格局、过程和功能的多 维耦合,是由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区域的、社会的、经济的及文化的组分在时、空、 量、构、序范畸上相互作用形成的人与自然的复合生态网络

    国土综合整治是新时期贯彻国家发展战略的新要求,已成为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提 升国土利用质量和效率,加强国土空间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手段,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助推 脱贫攻坚、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等方面作用日益凸显。近年来,中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国家核心战略体系,国土综合整治必须以生态保护、乡村振兴为导向, 与精准扶贫、生态恢复、现代农业、新农村建设、国土空间规划深度融合,助推生态文明建 设、助力乡村振兴

    国土综合整治的总体目标是通过全面推进国土综合整治,对国土进行与其资源环境承载 能力相匹配的开发利用,通过实施综合整治重大工程进而修复国土功能,提高国土开发利用 的效率和质量,从整体上构建安全、和谐、开放、协调、富有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的美丽国 土。具体目标任务如下: a)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增加粮食产量; b)促进土地集约利用,缓解人地矛盾: c)重构“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保证国土生态系统平衡,构筑国土生态安全屏障; d)重构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组成的三生”空间的划定,优化国土利用格局,实现 区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开展“田水路林村镇"国土综合整治,提升城乡统筹发展水平,助力乡村振兴: )合理开展跨区域资源调配工程,促进区域资源有效互动与协调,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完善国土综合整治制度体系,推动国土综合整治转型升级,

    项目规划设计应结合项目区社会需求 下原则: 尊重民意”、“节约集约,保护耕地"的原则;

    5建设条件现状调查与分析

    5.1自然条件现状调查

    5.1.1调查以土地利用现状图(比例尺1:10000)、实测地形图 定。 5.1.2调查项目区所在乡(镇)村(行政村)四至范围、经纬度坐标(采用2000国家大地坐 标系)等位置信息、并在项目现状图上标示。 5.1.3调查地形地貌、地面高程、地面坡度、坡向等,地形复杂的应分区域说明地形变化情 况、不同地貌单元划分及微地貌形态的分布特征。 5.1.4调查多年平均降水量、蒸发量、最大暴雨量;平均气温、最高和最低气温、相对湿度: 多年平均日照时数、积温;多年平均冰冻土期、冻土层深度、无霜期;主风向、风速、最大 风力特征值等。调查月平均降水量、蒸发量资料。 5.1.5调查土壤类型,质地,结构,分布状况,土层厚度,耕作厚度和PH值,土壤氮、磷、 钾、有机物含量等,以及影响土地利用的障碍因子。调查客土土源的土壤质量,储量及其位 置,运输线路等。

    5.2社会经济条件现状训查

    5.3基础设施条件现状调查

    5.3.2调查现状地表水水源工程类型、等级、数量、供水能力完好程度和利用状况:机井的 分布、数量、涌水量、水质、动静水位、井深、机电配套等情况,完好情况和利用状况;现

    (沟,管)建筑物、田问灌排设施的在建情况。 污染情况。

    5.4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P.4.1王地利用现状分析

    5.4.2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分析

    对目然资源票赋和生态环境本底进行综合评价,确定项目区空间在生态保护 城镇建设等功能指向下的承载力等级。

    5.4.3土地适宜性评价分

    的日然和社会经济属性,研究土地对预定用途的适宜与否、适宜程度及其限制 状况。采取综合分析和主导因子(主导限制因子)相结合的方法对项目区内的未利用地、毁 损废弃地和需整治土地进行评价。通过评价阐明区域土地适宜的各业生产以及利用不合理的 土地资源的数量、质量及其分布,从而为区域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的调整、土地利用规划分 区等提供科学依据。

    p.4.4地利用限制因素分析

    集约度、现有耕地利用程度、土地经营规模、土地区位条件、资全管排等

    5.5生态环境现状及承载力分标

    5.5.1坏境影响分析

    国土综合整治应针对因建设整治项目工程可能对首然环 评价,从环境角度论证项目区工程建设的可行性,并对可能产生的不利影响提出相应的对策 及环境保护措施。 5.5.2通过"田水路林村镇"综合整治提升人类生活和生产条件,保护人类生态空间,实现统 筹城乡融合发展,区域协调发展及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合理划定农村三生空问,促进城乡土 地资源节约集约有效利用,逐步建成农田集中连片、建设用地集中集聚、空间形态高效集约 的清洁田园、美丽国土新格局。将国土综合整治与“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理念相结合, 推进生态型土地整治项目,过耕地质量提升,生态环境建设,提高植被覆盖率,实现整体 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以改善农村生态环境。 5.5.3保持生态系统的平衡,防止破坏生态行为的发生,化解生态危机,从而实现人类活动 与自然资源环境的动态平衡。 5.5.4对图斑层面的土地进行生态环境承载力综合评价,诊断现存的生态环境问题,并绘制 问题区图,明确具体生态环境脆弱区,以便进行重点生态保护和建设。 5.5.5依据生态承载力的原则性意见,分析明确具体层次,确定不同阶段土地的生态环境承 载力,依据实地情况确定评价因子,诊断存在的生态问题。 5.5.6调查生态环境现状,包括多元复合系统各要素及其间的生态关系,分析其整体性、连 续性、稳定性和协调进化性。 5.5.7分析生态环境容量的限度,设置可允许污染物的排放量,确定排放污染物时间、地点、 方式第,排放的数量不得超过环境容量。

    5.6.1可供水量调查与计算

    5.6.1.1应根据区域水资源评价结果或水资源论证分析报告,确定项目区的地表水和地下水可 利用量。可供水量主要包括地表水和地下水,应对项目区内及周边各种水源进行现场调查, 并详细分析可利用的水源类型、规模、分布、取水方式、工程状况,合理确定项目区的可供 水量和灌溉规模等。 5.6.1.2采用地表水为水源的,应按灌溉方式的不同分别选取不同的灌溉设计保证率,通过频 率计算获得相应灌溉设计保证率下的设计代表年(典型年),根据设计代表年(典型年)的 来水条件和水源工程状况,确定其可供水量。 6.6.1.3采用地下水为水源的,应在现状地下水开采量和规划水平年地下水供水量分析的基础 上,确定其可供水量。在需要并有可能增加地下水供水量的地区,应根据确定的地下水可开 采范围和可开采量,在现有机并数量的基础上,提出新增机井的布局和安排。 .6.1.4地表水和地下水可供水量应与采取的工程措施相对应,同时满足地表水开发程度和地 下水动太平蓝能

    5.6.1.1应根据区域水资源评价结果或水资源论证分析报告,确定项目区的地表水和地下水下 利用量。可供水量主要包括地表水和地下水,应对项目区内及周边各种水源进行现场调查, 并详细分析可利用的水源类型、规模、分布、取水方式、工程状况,合理确定项目区的可供 水量和灌溉规模等。 5.6.1.2采用地表水为水源的,应按灌溉方式的不同分别选取不同的灌溉设计保证率,通过频 率计算获得相应灌溉设计保证率下的设计代表年(典型年),根据设计代表年(典型年)的

    5.6.1.3采用地下水为水源的,应在现状地下水开采量和规划水平年地下水供水量分析的 上,确定其可供水量。在需要并有可能增加地下水供水量的地区,应根据确定的地下水 采范围和可开采量,在现有机井数量的基础上,提出新增机井的布局和安排。 5.6.1.4地表水和地下水可供水量应与采取的工程措施相对应,同时满足地表水开发程度 下水动态平衡的要求。

    5.6.1.5灌溉水质应符合GB5084的有关规定 5.6 16 可供水量的计算方法参照 SL429。

    5.6.2需水量的调查与计算 5.6.2.3生活需水量计算参照SL687进行。 5.6.2.5生态需水量可根据当地生态环境保护的具体要求确定。 5.6.2.6其他用水量按照相关要求计算。

    5.6.2需水量的训查与计算

    5.6.3供需平衡分析

    平衡。 5.6.3.3项目区现状供水量不小于规划水平年需水量时,不宜新建水源工程必要时可对现有 水源工程进行更新或进行布局调整。

    P.0.5.4项日区内水土资源条件差别较大时,应按水源

    5.7新增耕地来源分析

    5.8公众参与意见分析

    人参与规划设计方案的编制工作。

    6.1.1规划空间布局的依据

    在分析项目区各种自然、社会经济条件和资源条件的基础上,依据全域国王综合整治, 树立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理念,以划定的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 界等作为基础依据,优化生产、生活、生态三生空间布局,合理配置各种自然资源,推进 相关政策落实。

    6.1.2规划空间布局的要求

    规划空间布局应有利于落实推进乡镇国土空间规划和村庄规划,促进科学划定农业生 村庄建设、产业发展和生态保护功能分区,依据宜农则农、宜建则建、宜留则留、宜 则整的原则,落实国土综合整治的任务。

    6.2.1规划工程布局的依据

    在项目工程布局上,应在综合分析项目区各种自然、社会经济条件和资源条件的基础上, 按照国土综合整治的要求和各种自然灾害治理的原则,对田、水、路、林、村、镇统一规划 合理利用水土资源,

    6.2.2规划工程布局的内容

    开展农用地整治工程,建设用地整治工程和生态系统修复工程。其中农用地整治工程包 括灌排与排水工程,土地平整工程,田间道路工程,农用地土壤改良与培肥以及农用地整治 后的等级评定与地力评定。建设用地整治工程包括村庄建筑整治工程,基础设施整治工程, 村庄绿化整治工程。生态系统修复工程包括矿山生态修复与整治工程,水环境综合整治工程 防护林与水土保持工程,农田防护与土壤污染修复工程,河、湖、湿地生态保护修复工程。

    6.2.3规划工程布局的要求

    按照先规划后建设的原则,通盘考虑地利 产业发展、居民点布局、人居环境整治

    6.3农用地整治工程规划

    6.3.1灌溉与排水工程

    6.3.2土地平整工程

    定的沉降,因此,在填土处应留有填土厚度20%左右的虚高,保证虚土沉实后达到田面的

    6.3.3田间道路工程

    尽量少占农田,不宜破坏已有的各项建设工程。田间道布局应形成网状,具有完善的 通达度,杜绝断头路;项目区内外的主要道路应贯通,且与村庄干道相连。丘陵山区道路 布置应充分利用地形,减少工程量。在地面坡度超过15%的地方,道路宜采用"S"形、“之 字形或者螺旋形迁回上山,盘绕而上并在道路末端修建回车道。田间道宜沿斗渠、斗沟布 形式。

    6.3.4土壤改良培肥工程

    6.4建设用地整治工程规划

    6.4.1村庄建筑整治工

    地制宜、突出特点,将整治重点放在设施配套和人居环境改善上, 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符合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 要求。农宅功能性改造包括晒谷场、禽畜圈舍、粮食仓库以及农机具用房等,其中单个晒 谷坊的面积不应超过1000m。在实际情况允许的情况下,安装健身器材等。村庄绿地整治 在现有乡村已有大面积绿化的前提下,实现全而覆盖绿化。农户庭院和单位庭院实现绿化, 加强群众参与绿化意识。

    6.4.2基础设施整治工程

    村压对外交通基础设施规划应服从省、市、县的交通规划及村庄布局规划:内部道路设 计应结合公路设计规范和居住区设计规范,依据农村实际情况确定村庄内部道路设计标准, 过境公路按照农村公路设计标准。村庄建筑规划应体现村庄的传统文化、居民生活习惯、传 统习俗等建造方式和审美情趣。农宅功能性改造主要包括厨房、卫生间内部改造,墙面亮化, 禽畜圈舍和农用机具的存放空间的改造。实施路灯改造工程,尽可能替换为装配太阳能电池 板的新型路灯

    6.4.3村庄绿化整治工程

    村庄绿地整治在现有乡村已有大面积绿化的前提下,实现全面覆盖绿化,重点部位点 缀,将村庄的绿化布置和休闲广场等同;村容整洁,与周边自然环境融为一体,呈现出自 然式的乡村绿化景观特点。农户庭院和单位庭院实现绿化,加强群众参与绿化意识;庭院 开展花坛建设,绿化布局合理,植物造景以乡土树种为主,乔、灌、花、草配置得当、品 种丰富,景观优美。

    6.5生态系统修复工程规划

    6.5.1矿山生态修复与整治工程

    矿山物理改良通过对土壤进行排土、换土、去表土、盖客土或是深耕翻土法来进行物理 灰复。化学改良可以使用化学物品来中和、平衡土壤中的酸碱度,修复破坏土壤。生物改良 采用植物修复、动物修复、微生物修复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农田土壤重金属修复。在被污染土 壤层区域种植超积累植物,利用植物根系吸收和在植物体内累积污染物,实现土壤层内污染 因子的富集和治理。矿区废弃地生态景观建设是在原有景观的基础上,合理开发新的旅游资 源,合理规划和设计景观。

    6.5.2流域水资源环境综合整治工程

    规划雨水沿村庄路面排放,村内绿地可采用下凹式绿地,雨水就地入渗,充分利用村内 自然坑塘渠蓄集雨水。使用截流工程将雨污分流,雨水经物理处理后排入河湖系统,污水流 向污水处理厂。加强雨水管理,通过乡村生活污水生态净化处理方案、农药化肥减施与控制 农田氮磷流失措施、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搬迁方案、水产养殖控制规模等减少污染。及时清理 河网的清淤、建设引排水、水利工程,依据区域城镇生活污染源分布特点,合理制定城镇生 活污染削减方案。

    6.5.3防护林与水土保持工程

    低质林的修 用第工现

    6.5.4农田防护与土境污染工程

    修复技术及其联合修复技术。 6.5.5河、湖、湿地生态保护工程

    对于污染土地,要综合运用源头控制、隔离缓冲、 修复技术及其联合修复技术。

    6.5.5河、湖、湿地生态保护工程

    态系统保护和生物修复的工程系统。

    7.1.1.1灌溉与排水中涉及到的各种建筑设施均应符合相关技术规范。 7.1.1.2灌溉与排水工程中涉及到的各种建筑设施的防洪标准均为20年一,排涝标准均为 10年一遇。

    7.1.1.3灌溉与排水工程中建筑设施的结构形式应根据工程特点、作用和运行要求酒店标准规范范本,结合当 地建筑材料来源和施工条件等因地制宜选定。 设计

    7.1.1.7灌溉排水沟渠的设计要求灌得进,排得出。灌溉要确保有水源,排水要 为了切实保证水源和排水通畅,可以对项目区外一定距离内的重要引水渠道和排水通道进 行修复疏通。 7.1.1.8沟渠布局时要充分比较论证各种方案,尽量避免排灌死角。 7.1.1.9平原地区原有灌排系统多采用灌排合一方式,根据充分利用原有水利设施和因地制 宜的原则,斗沟渠宜采用灌排合一的布置方式。农沟渠一般要求灌排分离,必要时根据具 本情况可采用灌排合一渠的布置形式。丘陵地区的沟渠布置要根据地形,既可灌排分离布 望,又可灌排合一布置。

    7.1.2灌溉水源选择应符合下列要求

    a要考虑水源地的位 , 抽水灌溉: b)要考虑水源的水质状况,远离污染源,保证水质好,能够满足灌溉的基本需求; c)要尽量利用地表径流,慎用地下水; )要充分利用现有的水源; e)要收集必须开采地下水的井灌区的水文、地质资料以及试验数据,以减少风险,降低成本

    7.1.3蓄水工程规划

    光伏发电标准规范范本7.1.4.1规划要求:

    M根国项日区实际精源育集中布冒 供水: 素统,支渠仍然布置在各个洲区的最高处: 滋排巢分开): 地必须先通过内排站将涝水排入圩区河湖,经河湖调密后再排入外江。 7.1.4.2抽水站选址应符合下列要求: a)抽水站的位置应适中。从灌溉要求考,站址应设在灌区较高的地方,以控制尽可能大 的灌溉而积。从排涝要求考忠,站址宜选在渊区较低的地方,并靠近容泄区,以扩大控制面 滋: 灌溉,同时符合水质好,水量充足的条件,即在枯水季节能保证抽水灌溉; 础应坚实稳固: d)机房基础应在地下水位以上

    ....
  • 相关专题:

相关下载

常用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