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沙新区海绵城市专项规划(上海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广州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2019年3月).pdf
- 文档部分内容预览:
南沙新区海绵城市专项规划(上海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广州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2019年3月)
(4)《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2016修正)。
(15)《广州市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引及标准图集》(2017年1 月); (16)《广州市建设项目雨水径流控制办法》(2014年7月); (17)《广州市林业与园林局关于印发广州市海绵城市绿地建设 指导意见(试行)》; (18)《广州市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实施方案》(2014年4 月); (19)《广州市黑臭水体整治工作方案》(2016年1月); (20)《广州市35条黑臭河涌整治工作意见》(广州市水务局, 2016年6月); (21)《关于印发实施广州海绵城市建设工作方案的通知》(2016 年9月。
工字钢标准1.6.3国家规划和标准
1.6.4省市区相关规划
1.7相关政策与规划解读
1.7.1海绵城市建设政策解读
设技术指南一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试行)》为基础,参阅国家 标准图集《城市道路与开放空间低影响开发雨水设施》,同时结合厂 州地区实际,从建筑与小区、城市道路与广场、城市绿地、城市水系、 通用设施以及雨水收集利用六个方面提出了海绵城市建设的技术指 引和指导图集,指导广州市海绵城市建设工作。 4)《广州市海绵城市建设指标体系》根据《海绵城市建设绩效评 介与考核办法(试行)》明确的水生态、水环境、水资源、水安全等4 个方面的定量指标,结合广州市的自然环境本底特征,从总体、绿地 道路与广场、建筑与小区、海绵型村镇等5个方面制定指标体系,包 含一级指标11项,二级指标30项,并对各项指标提出了控制值。 5)《广州市海绵城市绿地建设指导意见(试行)》根据城市绿地 系统具有较强渗、滞、蓄、净的能力,提出了海绵城市绿地系统建设 的总体目标与具体指标,并从规划、设计、工程建设、维护管理等方 面提出了相应的要求。 6)《广州市建设项目雨水径流控制办法》对新建、改建、扩建的 建设项目的雨水径流控制提出了相关要求。建设项目雨水径流控制设 施应当与建设项目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使用,使建设 后的雨水径流量不超过建设前的雨水径流量。 (3)行业规范 海绵城市建设不同于以往的城镇建设模式,其在建设过程中对建 筑、道路、绿地、排水等不同行业标准提出了新的要求。目前我国各 层级的海绵城市建设标准、规范正在快速完善,体系逐渐建立。2014 年以来,在城市建设、水务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相继对《室外排水设计 规范》、《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城市绿地设计规范》、《城市道 路工程设计规范》等做了相应修编,
1.7.2相关规划解读
(1)《厂东省城市基础设施十三五"规划》 规划的海绵专题篇明确对全省“十三五"期间海绵城市建设进行 统筹安排,编制“十三五"项目建设清单和实施计划,加快推进全省海 绵城市建设。海绵城市专题将广州南沙新区明珠湾区(灵山岛尖)作 为广州市海绵城市近期建设区域之一
规划开展市域生态系统综合评估,妥善处理生态用地与发展用地 关系,将山、水、林、田、湖、海和绿地、生态廊道等对城市生态安 全格局具有重要作用的生态要素划入生态控制线范围,并设置一级管 制区和二级管制区。
3)构建市域整体生态格局 规划构建市域整体生态格局,包括北部生态屏障区、中部环境维 护区、南部生态调节区。北部生态屏障区主导生态功能为提供水源供 给、生物多样性保护、农产品供给以及生态旅游的景观文化服务,总 本战略为生态优先。中部环境维护区主导生态功能是维护人居环境健 隶安全,提供生产、生活空间,总体战略为坚持优化发展,合理疏散 中心城区人口与功能。南部生态调节区主导生态功能是维护珠江口生
态平衡,维护人居环境健康安全,总体战略为高效绿色、可持续发展。
流量。加强排水管网提标改造,完成对中心城区重点易涝区域排水系 统改造,探索建设深层隧道排水系统。 (3)《厂广州市海绵城市专项规划》 规划系统分析与评价广州市自然条件和城市建设、社会发展条件 识别宏观及中观水生态系统的特殊环境条件与所面临的关键生态问 题。基于生态基础设施规划,提出适合广州市的海绵城市规划建设策 略与空间布局方案。将策略与空间布局等具体落实到宏观、中观和微 观不同空间尺度的海绵城市体系中,将海绵城市建设指标分解到排水 分区以指导各地块具体建设,建立良好的多功能城市生态海绵系统 实现海绵城市建设的水生态、水环境、水资源、水安全目标。 1)总体目标 广州市海绵城市规划综合采取“渗、滞、蓄、净、用、排”等措施 将70%的降雨就地消纳和利用。到2020年,城市建成区20%以上的 面积达到目标要求;到2030年,城市建成区80%以上的面积达到目 标要求。通过建设水生态基础设施与市政衔接的海绵系统,打造高密 度建设地区海绵城市建设典范,建设山水共生的岭南生态城市和宜居 都市,实现“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水体不黑臭、热岛有缓解”的 总体目标,同时在海绵系统的基础上营建具有活力的特色水景观,助 力打造幸福宜居的人居环境。 2)指标体系 在指标体系构建上,提出了水生态、水环境、水资源、水安全 4大类指标,具体包括年径流总量控制率、生态岸线恢复率、天然 水面保持率、森林覆盖率、城市热岛效应、水环境质量达标率、城 市污水处理率、径流污染削减率、合流制溢流频率、污水再生利用 率、雨水资源利用率、公共管网漏损率、城市排水防涝标准、城市
防洪标准共14项控制指标,并提出了不同规划水平年的控制要求
城市绿地系统海绵城市建设的总体目标,是通过在城市生态系统 保护、生态恢复和修复、低影响开发等多方面的建设,全面构建城市 绿地的海绵城市系统,达到良性的水循环、良好的生态环境、优美的 城市景观。 2)指标体系 城市绿地系统海绵城市建设指标分为强制性指标、引导性指标, 强制性指标为规划适用范围内所有规划设计必须遵守的指标,引导性 指标为参考指标。建设指标体系分为总体指标和分类控制指标两个部 分。总体指标适用于广州城市绿地的规划阶段,分类控制指标适用于 绿地的设计和建设阶段
根据绿地现状与规划绿地的布局特征,结合流域规划及雨水分区 规划,并充分利用生态绿地进行雨水管控与资源利用,规划的海绵城 市绿地总体结构与《广州市海绵城市专项规划》相协调,可概括为: 两区、三轴、四片、土八廊、多核、多网
5)近期建设规划 规划依据绿地系统海绵城市建设总体目标,结合对广州市绿地海 绵城市建设要素现状分析与问题梳理,综合考虑海绵城市设施建设和 发展潜力的差异性,因地制宜采取低影响开发措施,按照建设的可实 施性、绿地建设计划安排以及城市内涝点的分布,有序地推进全市范 围内的绿地系统海绵城市建设进程。
持续发展总体空间格局。 ①一轴 新区城市发展主轴是广州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南部发展轴的重 要组成部分,主轴向北以蕉门河城市中心为支点,经丰田基地、庆盛 枢纽、广州新城、大学城联系广州中心城区;向南以珠江滨海区域服 务中心为支点,经湾区交通枢纽、数码港、保税港、国际社区、区域 生态消费中心至海洋生态保育区,是广州综合职能有机蔬散、空间有 序拓展、产业提升优化的重要路径依托。 ②四带 即区域联络带,北部联络带以南二环高速、鱼黄支线及其延长线, 一深港高铁为依托,以丰田基地、大岗基地两大高端制造业基地为支 撑,形成区域高端装备制造业协同发展带,整合珠江东西岸产业发展 要素,构建区域装备产业协同发展带;中部两条联络带以虎门、京珠 中南莞高速公路和西部沿海高速铁路、区域城际铁路为依托,以核心 明珠湾为支撑,形成区域综合服务协调发展带,串联珠三角区域主要 的城市核心,形成服务要素的整合联动;南部联络带以深广中通道(省 重点项目“深圳至中山过江通道”)为依托,以海洋经济区、保税港和 国际社区为支撑,连接深圳前海、大空港,珠海横琴、西部城区、高 栏港区,串联区域创新要素和地区,形成珠江口宜居湾区战略新兴产 业和新型城市化转型发展带。 ③一城 以明珠湾区为中心的城市核心发展区。以蕉门水道、危洲水道、 横沥水道、龙穴水道的交汇水域为生态景观核心,以生态岛链的组合 布局方式,将南沙街、珠江街、横沥岛尖、龙穴北有机组合,构建以 航运服务、科技研发、商务金融、商贸会展、行政会议等高端服务为
主要职能的城市服务中枢。 ④三区 城市核心发展区外围的发展片区,分为北部发展区、西部发展区 和南部发展区。三个城区分别依托各自优势资源和发展基础,形成体 系相对独立,产业和空间具有各自特色的城市发展单元。每个城区在 区域中承担不同的发展职能,通过中心城区的整合捆绑,共同构成具 有内在联系机制的综合新区。
2)生态格局 规划以平原湿地和淡水湿地为基质,以重要生态核心要素为斑块 衣托河流或植被构建生态廊道,与区域生态系统对接,并加强生态过 程的连续性,形成“生态绿核一生态廊道一生态节点一城市绿地"点线
面结合的城乡生态格局。
4)低冲击开发模式 规划明确了探索以人为本、生态优先的新型城市化发展目标,提 出了通过低冲击开发模式,达到对暴雨所产生的内涝和面源污染控制 以及雨洪利用,使南沙新区城市建设后尽量接近于开发前的自然水文 循环状态。
2海绵城市建设条件评估
南沙新区位于广州市最南端、珠江虎门水道西岸,是西江、北江、 东江三江汇集之处。东与东莞市隔江相望,西与中山市、佛山市顺德 区接壤,北以沙湾水道为界,与广州市番禹区隔水相连,南濒珠江出 每口伶行洋,总面积约803km2。南沙新区是大珠江三角洲地理几何 中心,距香港、澳门分别仅38海里和41海里,是珠江流域通向海洋 的重要通道,也是连接珠江口两岸城市群的枢纽节点和我国南方重要 的对外开放门户,
2.1.3 降雨与蒸发
(1)降雨特征 1)年降雨 南沙新区降雨年际变化较大,年内分配不均。南沙站多年(1981 2013年)平均降雨量为1519.0mm,最大年雨量2134.3mm(1981年), 最小年雨量991.8(1991年),最大年降雨量与最小年降雨量比值为 1.40。
5南沙站多年季度降雨量分析图
至次年3月的降雨量仅占全年降雨量的17.8%。多年月平均最大降雨 发生在6月(278.9mm),多年月平均最小降雨发生在12月(28.7mm), 其次为7月(213.3mm)。多年最大月降雨为903.0mm(2008年6月)。
在各年出现的暴雨中,日最大降雨量为388.9mm(1981年6月 30日),从不同年代大暴雨发生的次数和各年最大暴雨的强度看,暴 雨强度并无明显的增加趋势。
人防标准规范范本2.1.4 王壤与地质
2.1.5 水系与水文
广州黄埔区深井村边界至虎门口止,干流长41.7km。虎门水道河阔水 深,平均河宽3360m,最宽处5800m,平均水深10.2m,最大水深 17.8m,河道断面面积34500m2。为吞吐量较天的万吨级航道,又是潮 水的主要进出水道,潮流平缓,整个河段呈淤积趋势 3)蕉门水道 蕉门水道由沙湾水道分流的榄核、西樵、骝岗三个水道汇入,至 中游又接洪奇沥的分支上、下横沥汇入。干流自西樵口至方颅沙围十 五涌长51km,支流共长56.8km,上游平均河宽285m,南沙河口宽 为1350m,河段最宽处约1500m;平均水深6.42m,最大水深12m, 河道横断面积8660m。该水道水势平缓,口门外海滩逐年淤高,干流 由南沙至方锁沙围十五涌东也淤积较快,而流向虎门口亮洲水道有冲 深的趋势。 4)洪奇沥水道 洪奇沥水道位于南沙新区的西南部,属于跨界河流,西临顺德市 和中山市,东接南沙新区。洪奇沥水道上接李家沙水道,在义沙围向 东分上、下横沥两支流出蕉门水道。由李家沙起至万沙十五涌西 河道全长约为36.2km,河宽变化范围较大,河宽为207~1161m,平均 可道面宽约为806m,河道平均水深约为5.38m,最大水深约7m。 5)尼洲水道 亮洲为南沙岛南面小岛,亮洲水道沟通蕉门水道与狮子洋和伶行 洋交接处的西东向水道。西起南沙岛西侧水牛头,经南沙、厚伦、枕 箱至洲岛止,长5.2km,平均水深4.1m,江宽2000m。 6)上、下横沥水道 上横沥与下横沥水道为环绕横沥岛、沟通洪奇沥与蕉门水道的上 下两条东西向河段,上横沥长8.3km,平均宽400m,平均水深6.84m
下横沥长9.3km,平均宽381m,平均水深9.98m,平均径流总量为 124.6亿m3/a,相当于395.0m3/s。 (2)内水水系 内部水系多为社会历史原因形成,如围垦、填海、灌溉等,对地 区农业生产、调蓄泄洪有重要意义,主要包括围区内河涌、湖泊、水 军、鱼塘等。全区目前现有302条内河河涌,总长度约620km,河涌 水域面积约20.5km(见附图5);现有水库5座,集中分布在黄阁镇 和南沙街,黄阁镇有东里水库,南沙街有牛坑水库、白灰田水库、 深湾水库、望耕水库。 (4)潮位 南沙区地处珠江三角洲中部,潮汐属不规则半日潮。由于受径流 影响,各站年最高潮位多出现在汛期,无其是夏季受热带气旋的影响 引发的风暴潮,常使口门站出现历史最高潮位,而年最低潮位则出现 于枯水期。珠江河口潮差不大,一般为1.5m左右,最大可达3m以 上。南沙区各站多年平均潮差在1.2m~1.6m之间。潮差的年际变化 不大,年内变化相对较大。汛期潮差略大于枯水期潮差。据相关研究 成果,南沙站高高潮潮位逐步上升,60年代以后,南沙站的低低潮潮 位亦是逐步上升
房屋建筑标准规范范本2.1.6 水生态环境
11南沙新区外水常规监测断面溶解氧分
(2)围区内河浦水质 南沙新区共有13个围区,各个围区的发展历程不一样,万沙 围、沥心沙围等目前仍以农业区为主,其河涌水质一般都在Ⅲ类左右; 其他区域在目前人口密集程度不大,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排放较少的 情况下,多数河涌水质可以达到IV类以上;少数流经南沙街、黄阁镇 等人口密集区域或工业废水排放量较大的河涌,局地局时水质劣于V 类。金洲涌是被列入广州市十三五"期间重点治理的187条黑臭水体
....-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