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J/T13-355-2021 福建省城市隧道防排水技术标准(附条文说明).pdf

  • DBJ/T13-355-2021  福建省城市隧道防排水技术标准(附条文说明).pdf为pdf格式
  • 文件大小:65.1 M
  • 下载速度:极速
  • 文件评级
  • 更新时间:2022-08-29
  • 发 布 人: 13648167612
  • 原始文件下载:
  • 立即下载

  • 文档部分内容预览:
  • DBJ/T13-355-2021  福建省城市隧道防排水技术标准(附条文说明)

    2.0.3防水等级classificationofwaterproof

    根据城市隧道的防水设防要求所划分的防水设防级别。

    敬口开挖基坑或路堑,再在基坑中修建隧道等地下结构,最后用士 石回填恢复地面的施工方法。

    一种在岩石地层中修建隧道的方法。施工时,先在隧道范围的岩层 中钻眼、爆破,将全断面一次或分部开挖成设计尺寸的毛洞,并陆续修 筑衬砌。在岩石不够坚硬完整的地层中开挖时,一般先挖导坑,设置临 时支撑测绘标准,以防止土石塌。

    采用防水密封材料对建(构)筑物的结构接缝进行密封处理,以 防止接缝出现渗漏水。

    通过修复或重建防(排)水功能,减轻或消除渗漏水不利影 响的过程。

    夜预先充填围岩裂隙进行的注浆。

    改善隧道内排水、通风、运输等施工条件或增辟升挖面以加快施 工进度而设置的坑道,包括:横洞、平行导坑、斜井、竖井等

    3.1.3城市隧道防排水设计应考虑地表水、地下水、毛细管水的 作用,以及由于人为因素引起的附近水文地质改变的影响。城市 遂道工程,宜结合防水等级进行防排水设计,其出入口、通风竖 (斜)井、排水管沟等出地面附属结构的防水设防高度,应高出 设计地面标高500mm以上。 3.1.4城市隧道主体结构应采用防水混凝土,并应根据防水等级 的要求采取相应防水措施。 3.1.5城市隧道工程的防水设计内容应包括: 1 确定合理的防水等级、设防要求和技术指标: 2 混凝土结构自防水与耐久性要求及施工质量要求: 3混凝土结构外包防水层的选用及施工质量要求; 4工程细部构造的防水措施,防水材料的选用及质量保证 措施; 5工程的防排水系统、地面挡水、截水系统及工程出地面 附属结构的防倒藻措施

    3.2混凝土结构自防水

    防水混凝土强度不应低于C30,抗渗等级不应小于P6。 防水混凝土的施工配合比应通过试验确定,试配混凝土的 等级应比设计要求提高一级(0.2Mpa)。

    抗渗等级应比设计要求提高一级(0.2Mpa)

    3.2.3 城市隧道防水混凝士的设计抗渗等级,应符合表3.2.3的 规定。

    表3.2.3防水混凝土的设计抗渗等级

    注:1、本表适用于各级围岩全包防水隧道主体及衬砌。 2、对于半包防水城市山岭隧道,防水混凝土的抗渗等级可适当降低,但不宜小于P8

    1、本表适用于各级围岩全包防水隧道主体及

    3.2.4明挖隧道防水混凝土结构底板的垫层强度不应低于C15,厚

    5.2.4 明挖隧道防水疑工 成发会理支 度不应小于100mm,在软弱土层中不应小于150mm;矿山法隧道 的初期支护喷射混凝土强度不应低于c20,厚度不应小于50mm。

    3.2.5防水混凝土结构应符合下

    1结构厚度不应小于300mm; 2迎水面裂缝宽度不得大于0.2mm,背水面裂缝宽度不得大于 0.3mm,并不得贯通; 3迎水面钢筋保护层厚度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 耐久性设计标准》GB/T50476中的相关规定,并不应小于50mm。 3.2.6特殊工程地段和抗渗等级较高的现浇混凝土,可采用掺入混 凝土外加剂与矿物掺合料。混凝土外加剂应符合《砂浆、混凝土防 水剂》JC/T474、《混凝土膨胀剂》GB/T23439等的有关规定 3.2.7防水混凝土可根据工程抗裂需要掺入钢纤维或合成纤维,钢 纤维及合成纤维应符合《纤维混凝土应用技术规程》JG/T221的 规定。

    3.2.8防水混凝土中各类材料的总碱量(Na0当量)不得大于

    3.2.9新拌混凝土硬化后,对于钢筋混凝土结构,混凝土中的水 容性氯离子含量不应超过胶凝材料总量的0.1%,对于预应力混凝 土不得超过胶凝材料总量的0.06%,

    3.2.9 新拌混凝土硬化后,对于钢筋混凝土结构,混凝土中的水

    3.3.1 明挖隧道应根据结构构造形式、防水等级、周边环境、水头 压力、腐蚀情况等采用全包防水或局部外包防水。 3.3.2明挖隧道,除叠合衬砌结构外,结构防水设防要求应按表 3.3.2 选用。

    表3.3.2明挖隧道的防水设防要求

    注:遇水膨胀止水条(胶)应选用缓胀型的产品。

    张止水条(胶)应选用缓

    3.3.3明挖隧道的永久结构混凝土应采用防水混凝土,并应满足 按本标准3.2节的相关要求。参与抗浮的围护结构的混凝土宜采 用防水混凝土,当结构理深在20m以内时,抗渗等级可根据理 深按本标准表3.2.3取值;结构理深大于20m时,抗渗等级不得

    3.3.5明挖法隧道外防水层宜以防水涂料、防水卷材等为主

    情况下也可采用塑料防水板等。 3.3.6防水涂料宜涂刷或喷涂于隧道结构的迎水面。 3.3.7采用有机防水涂料时,基层阴阳角应做成圆弧形,阴角直径 宜大于50mm,阳角直径宜大于10mm,在顶、底板转角部位应增 加胎体增强材料,并增涂防水涂料。 3.3.8掺外加剂、掺合料的水泥基防水涂料厚度不得小于3.0mm, 水泥基渗透结晶型防水涂料的用量不应小于1.5kg/m,且厚度不应 小于1.0mm,有机防水涂料的厚度不得小于1.5mm, 3.3.9有条件大面积施工的隧道工程,可采用喷涂技术进行防水涂 层的施工。 3.3.10防水卷材的品种规格和层数的选择,应根据隧道的防水等 级、地下水位高低及水压力作用状况、结构构造形式和施工工艺等 因素确定。

    3.4.1矿山法隧道应根据工程地质、水文地质状况、结构特点、施 工方法、环境条件和气候条件等因素进行防水设计,衬砌结构应采 用防水混凝土。 3.4.2矿山法隧道的结构防水设防要求应按表3.4.2选用。

    根据防水等级、周边环境、水头压力、腐蚀情况等采用全包防水或 局部外包防水,宜采用防水板与无纺布的组合防水层。

    局部外包防水,宜采用防水板与无纺布的组合防水层。 3.4.7在沿隧道纵向进行防水分区时,每分区在拱顶、拱腰、仰拱 适当布置注浆孔和注浆管,对防水实施效果不佳区段在初期支护和 二次衬砌间注浆补救。分区长度宜为8m~15m,分区处选在环向施 工缝和变形缝处。

    3.4.7在沿隧道纵向进行防水分区时,每分区在拱顶、

    适当布置注浆孔和注浆管,对防水实施效果不佳区段在初期支 二次衬砌间注浆补救。分区长度宜为8m~15m,分区处选在环 工缝和变形缝处

    3.4.9围岩渗水、涌水较大的地段应采取向围岩注浆堵水等措 施。

    3.4.9围岩渗水、涌水较大的地段应采取向围岩注浆堵水等措

    3.5.1城市隧道工程的变形缝、施工缝、后浇带、穿墙管(盒)、 预理件、桩头等细部构造,应加强防水措施。 3.5.2当变形缝的设置间距超过常规距离时,应增设施工缝或后 浇带。 3.5.3变形缝、施工缝、后浇带的防水设防要求应符合本标准表 3.3.2和表3.4.2的规定。 3.5.4变形缝的防水措施应根据设计的防水等级、最大水压、预 计变形量大小确定。变形缝的宽度宜为20~30mm,变形缝处混 凝土结构厚度不应小于300mm,最大充许沉降差值不应大于 30mm

    3.5.4变形缝的防水措施应根据设计的防水等级、最大水压、预 计变形量大小确定。变形缝的宽度宜为20~30mm,变形缝处混 疑土结构厚度不应小于300mm,最大允许沉降差值不应大于 30mm。

    3.5.4变形缝的防水措施应根据设计的防水等级、最大

    5变形缝的防水构造见图3.5.5

    (a)顶部变形缝防水构造

    逢防水构造(注:矿山法隧道的变形缝参考本

    3.5.6墙体水平施工缝不应留在剪力最大处或仰拱(底板)与侧 墙的交接处,应设置在高出底板表面不小于300mm的墙体上。 供、板与墙结合的水平施工缝,宜留在拱、板和墙交接处以下 150mm~300mm处;垂直施工缝应避开地下水和裂隙水较多的 地段,并宜与变形缝相结合。墙体有预留孔洞时,施工缝距墙体 孔洞边缘不应小于300mm。

    3.5.7施工缝防水构造形式宜按图3.5.7选用

    3.5.7施工缝防水构造形式宜按图3.5.7选用

    (a)中埋式止水带与遇水膨胀止水条(胶)复合使用

    埋式止水带与遇水膨胀止水条(胶)复合使

    (b)中埋式止水带与预埋注浆管复合使用

    )遇水膨胀止水条(胶)与预埋注浆管复合使

    (c)遇水膨胀止水条(胶)与预埋注浆管复合使用

    3.5.8施工缝接缝面应凿毛、清理并涂刷混凝土界面剂、水泥基 渗透结晶型防水涂料等。 3.5.9后浇带应采用补偿收缩混凝土浇筑,其抗渗和抗压强度等 级不应低于两侧混凝土。后浇带应在其两侧混凝土龄期达到42c 后再施工,且应保温保湿养护不少于28d。 3.5.10后浇带应设在受力和变形较小的部位,宽度宜为800 1000mm。 3.5.11后浇带两侧可做成平直缝或阶梯缝,遇水膨胀止水条应 采取防止过早膨胀措施并粘贴牢固。后浇带的防水构造形式宜按 ≥ 5.11 选用

    3.5.11后浇带两侧可做成平直缝或阶梯缝,遇水膨胀

    采取防止过早膨胀措施并粘贴牢固。后浇带的防水构造形式宜按 图 3.5.11 选用 。

    (a)后浇带防水构造(一)

    (b)后浇带防水构造(二)

    (c)后浇带防水构造(三)

    (d)后浇带防水构造(四) 图3.5.11后浇带防水构造图

    图3.5.11 后浇带防水构造图

    3.5.12后浇带需超前止水时,

    3.5.12后浇带需超前正止水时,后浇带部位的混凝土应局部加厚 并应增设外贴式或中埋式止水带,其构造宜按图3.5.12选用,

    3.5.13穿墙管(盒)应在浇筑混凝土前预理

    图3.5.12后浇带超前止水构造

    3.5.14结构变形或管道伸缩量较小时,穿墙管可采用主管直接 理入混凝土内的固定式防水法,主管应加焊止水环或环绕遇水膨 胀止水圈,并应在迎水面预留凹槽,槽内应采用密封材料嵌填密 实。其防水构造形式宜按图3.5.14选用

    图3.5.14穿墙管防水构造图

    3.5.15结构变形或管道伸缩量较大或有更换要求时,应采用套 管式防水法,套管应加焊止水环,其结构形式见图3.5.15。

    3.5.15套管式穿墙管防水构造图

    3.5.16穿墙管线较多时,应采用穿墙盒方法。穿墙盒的封口钢 板应与墙上的预理角钢焊严,并应从钢板上的预留浇注孔注入柔 性密封材料或细石混凝土,其结构形式见图3.5.16。

    图3.5.16穿墙群管防水构造图

    3.5.17结构中的理设件宜预理。隧道内安装支架等的后钻孔眼 应作防水处理

    应F防 3.5.18隧道底部承压桩或者抗拔桩桩头防水设计应符合下列要 求: 1桩头与底板混凝土交界面应涂刷水泥基渗透结晶型防 水涂料或聚合物水泥防水砂浆,并应做好桩头周边接缝的密封; 2桩头刚性防水构造见图3.5.18。

    3.5.18隧道底部承压桩或者抗拔桩桩头防水设计应符合下

    1桩头与底板混凝土交界面应涂刷水泥基渗透结晶型防 水涂料或聚合物水泥防水砂浆,并应做好桩头周边接缝的密封; 2桩头刚性防水构造见图3.5.18。

    图3.5.18桩头刚性防水构造

    3.5.19城市隧道集水坑、污水池等宜采用防水混凝土整体浇筑, 内部应设防水层。其底板应相应降低,并应使防水层保持连续。

    组成。 3.6.2排水沟的断面尺寸应根据排水量的大小计算确定。 3.6.3排水系统内不得积水,排水应顺畅。排水管接头应平顺, 稳固;排水沟应顺直,坡度应与隧道纵坡一致,且不宜小于0.5% 困难地段不应小于0.3%。

    侧排水沟或中心排水沟,再由水沟统一排向泵房或洞外。纵向坡 度与线路纵坡一致,并不应小于0.1%。 3.6.5环向透水盲管宜采用软式透水管,应布置在初期支护与防 水板之间,间距应根据围岩的渗水量进行确定,出口应接入纵向 排水盲管。环向透水盲管设置尚应符合下列规定: 1应沿隧道的周边固定于围岩或初期支护表面; 2纵向间距宜为5m~20m,在水量较大或集中出水点应加 密布置; 3应与纵向排水盲管相连; 4盲管与混凝土衬砌接触部位应外包无纺布隔浆层; 3.6.6纵向排水盲管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 纵向盲管应设置在隧道两侧边墙下部或底部中间; 2纵向排水盲管应与环向盲管和横向排水管相连接: 3纵向排水盲管管径应根据围岩或初期支护的渗水量确 定,内径不应小于100mm;外侧宜采用土工布包裹,设于防水板 与初期支护之间,且固定牢固; 3.6.7横向排水管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横向排水管应与纵向盲管、洞内排水边沟或中心排水盲 沟(管)相连; 2横向排水管的间距宜为5m~10m,坡度宜为2%; 3横向排水管的直径应根据排水量大小确定,内径不应小 于50mm。 3.6.8盲管应用固定卡子固定于基面上。拱部固定卡子的间距宜

    1横向排水管应与纵向盲管、洞内排水边沟或中心排水 沟(管)相连; 2横向排水管的间距宜为5m~10m,坡度宜为2%; 3横向排水管的直径应根据排水量大小确定,内径不应小 于50mm。 3.6.8盲管应用固定卡子固定于基面上。拱部固定卡子的间距宜 为300mm~500mm,边墙固定卡子的间距宜为1000mm 1200mm;在不平处应增加固定点。 3.6.9排水管道材料宜选用塑料或不锈钢排水槽。混凝土排水 明、暗沟表面应光滑、平整,并宜用聚合物水泥、聚合物水泥砂 浆涂层等不易沾积水垢、耐腐蚀的涂层作表面处理。废水池内璧 应采用防腐蚀聚合物水泥砂浆或改性环氧涂层处理。

    金融标准3.6.10路面结构底排水应符合以下规定:

    3.6.10路面结构底排水应符合以下规定: 1路面垫层或仰拱填充层顶面应设置不小于1.5%的横向排 水坡度,在设有中心水沟的地段应向中心水沟倾斜; 2在隧底有渗水的地段,宜沿隧道纵向每隔3~8m设横向 透水盲沟,横向透水盲沟宜设置在垫层(无仰拱)、仰拱填充的 变形缝/施工缝位置或其他隧底冒水位置; 3不设中心水沟的隧道,横向透水盲管排水坡度与路面横 坡一致,并应与较低一侧边沟连通,连通口不应低于路侧边沟沟 底; 4设有中心水沟的隧道,横向透水盲管排水坡度不应小于 1.5%并应向中心水沟倾斜,与中心水沟连通;

    3.7.1城市下穿隧道应进行专项防设计。城市隧道防淹系统设 计内容主要包括:洞口反坡设计、洞口截水沟设计、洞内排水系 统、供电保障系统、防淹闸板、应急抢险措施和隧道防淹监控系 统等。

    3.7.3当隧道内的水无法通过重力自排出洞时冶金标准,应设置

    房,雨水泵房排水能力应按不小于50年暴雨重现期进行设计。 若接线道路标高低于100年罕遇暴雨重现期最高水位,应在隧道 同口设置防闸板,确保暴雨期间地面水不会流入隧道。 3.7.4设计暴雨采用的设计雨量、设计雨型宜根据实测降雨资料 分析确定。当缺之实测资料的情况下,不同重现期设计雨量的确 定宜符合下列规定。 3.7.5长历时设计雨量可采用当地水利部门计算成果: 1短历时设计雨量可根据暴雨强度公式计算确定: 2隧道洞口出洞方向为上坡时,宜在洞口设置反坡点,并 四

    1短历时设计雨量可根据暴雨强度公式计算确定; 2隧道洞口出洞方向为上坡时,宜在洞口设置反坡点,并 应设置横向截水沟。

    ....
  • 相关专题:

相关下载

常用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