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J/T13-356-2021 市政道路沥青路面施工全过程质量管理标准(附条文说明).pdf

  • DBJ/T13-356-2021  市政道路沥青路面施工全过程质量管理标准(附条文说明).pdf为pdf格式
  • 文件大小:35.9 M
  • 下载速度:极速
  • 文件评级
  • 更新时间:2022-09-05
  • 发 布 人: 13648167612
  • 原始文件下载:
  • 立即下载

  • 文档部分内容预览:
  • DBJ/T13-356-2021  市政道路沥青路面施工全过程质量管理标准(附条文说明)

    路面结构体系中,承担连接、减震、隔水隔温等功能的非 承载类的材料层。

    为使沥青面层与非沥青材料基层结合良好,在基层上喷洒 夜体石油沥青、乳化沥青、煤沥青而形成的透入基层表面一定 深度的薄层。

    医院标准规范范本为加强路面沥青层与沥青层之间、沥青层与水泥混凝土路 面之间的粘结而撒布的沥青材料薄层。

    为封闭表面空隙、防止水分侵入而在沥青面层或基层上铺 筑的有一定厚度的沥青混合料薄层。铺筑在沥青面层表面的称 为上封层,铺筑在沥青面层下面、基层表面的称为下封层

    按密实级配原理设计组成的各种粒径颗粒的矿料,与沥青 结合料拌和而成,设计空隙率较小的密实式沥青混凝土混合料 (AC)和密实式沥青稳定碎石混合料(ATB)

    2.1.9沥青玛蹄脂碎石混合料

    由沥青结合料与少量的纤维稳定剂、细集料以及较多量的 填料(矿粉)组成的沥青玛蹄脂,填充于间断级配的粗集料骨 架的间隙,组成一体形成的沥青混合料,简称SMA。

    3.0.1 沥青面层施工前应对沥青混合料生产单位的质量保证 体系建设情况进行查验,并应符合下列要求: 1具备道路设计编制说明和沥青路面结构图; 2 沥青拌和站生产硬件应能满足摊铺需求,拌和楼已调 试; 3生产数据具备存储功能; 4 应有环保合格证明。 3.0.2 试验段摊铺前应做好各项准备工作,并应符合下列要 求: 1 原材料送检应合格; 目标、生产配合比应有检测单位合格报告; 3 应对检测报告进行验证并写明验证结论; 4 施工单位应对沥青路面施工进行技术交底。 3.0.3 沥青混合料摊铺前应制定摊铺计划,并应满足下列要 求: 1 天气情况、温度满足规范要求; 2 现场机械清单已进行检查确认; 3下承层压实度、弯沉值、7d无侧限抗压强度、厚度检 测合格报告,监理单位分部分项验收资料齐全; 4下承层标高联测结果应报监理单位复核,附复核意见。

    3.0.4沥青混合料摊铺当天,应满足下列要求:

    3.0.4沥有混合科摊铺关,应满定下别安求: 1监理单位应对现场准备情况进行检查并形成签字记 录; 2监理人员应旁站并检查测温记录,包括沥青拌和站出 场温度、现场到场温度、摊铺温度、完成温度,测温宜使用插 入式测温设备; 3 检测单位应到现场进行取样检测。 3.0.5 对沥青路面已全部摊铺完成的项目应出具项目评价报 告,在项目所有沥青路面摊铺完成后7d内列出问题清单和改 进方案,进行项目验收工作

    4.1.1路面结构与材料设计复核应以路基路面综合设计复核 为核心,包含路基结构的设计复核、路面结构组合设计复核及 路面材料设计复核三个内容。

    4.1.2路基路面综合设计复核应根据不同的道路等级、交通等 级、沿线地形、地质、路用材料、气候等自然条件进行综合分 析,保证其具有足够的强度、稳定性和耐久性;路面面层应满 足平整度和抗滑性能的要求,

    4.1.5路面材料设计复核应对各结构层所用材料的各项技术 指标设计进行复核。

    4.1.5路面材料设计复核应对各结构层所用材料的

    4.2.1路面结构组合设计应结合路基结构设计要求与设计指 标、根据道路等级、交通等级,并结合路面材料和结构特性, 遵循路基路面综合设计的理念,保证路面结构的安全、耐久和 全寿命周期经济合理。

    求相适应,特重和重交通荷载等级道路,可采用加厚面层或采 取措施提高沥青混合料的抗剪强度,宜使用三层式沥青面层结 构,上面层和中面层结合料宜使用改性沥青混合料。

    4.2.3市政道路公交停靠站、交又口、高架桥引道长大陡纵坊

    等路段,路面结构组合应进行特殊设计,宜采用抗车辙沥青混 合料。

    4.2.4检查并四周路面结构组合应进行特殊设计,宜将检

    四周30cm范围内摊铺碾压后的水泥稳定碎石切割挖除,并用 素混凝土回填振捣养护

    缝,可采取下列措施: 1 选用抗裂性好的水泥稳定碎石基层; 2 适当增加沥青层的厚度; 3 在水泥稳定碎石基层上设置沥青稳定碎石柔性基层: 4 在水泥稳定碎石基层上设置应力吸收层或铺设土工合 成材料等。

    4.3.1路面材料设计复核主要包括对各结构层所用材料的各 项技术指标进行设计复核

    4.3.2应根据使用要求、气候特点、交通荷载与结构层功能要 求等因素,结合沥青层厚度和当地经验,合理地选择各结构层 的沥青混合料类型

    4.3.2应根据使用要求、气候特点、交通荷载与结构】

    求等因素,结合沥青层厚度和当地经验,合理地选择各结 的沥青混合料类型

    4.3.4沥青面层用材料包括沥青材料、集料、填料、

    4.3.5水泥稳定碎石材料应符合下列规定:

    5水泥稳定碎石层施工质量管理

    5.1水泥稳定碎石拌和站

    5.1.4拌和站应根据工程实际情况集中布置,宜采用封闭式管理

    1砂石料应按配料要求,不同粒径、不同品种分仓存放 不得混堆或交又堆放,并设置明显标志。 2应对现场材料进行标识,标识内容应包括材料名称、 立地、规格型号、生产日期、出产批号、进场日期、检验状态 进场数量、使用单位等。 3集料存放场地应加设轻型钢结构顶棚。 4集料应分批进行验收,验收合格后方可进场。

    5.2.1水泥稳定碎石宜采用强度等级不低于42.5的硅酸盐水 泥、普通硅酸盐水泥,矿渣硅酸盐水泥、火山灰质硅酸盐水泥

    也可用于拌制水泥稳定碎石混合料,不得使用快硬、早强和受 朝变质水泥。所用水泥初凝时间应大于3h,终凝时间应大于 6h 且小于10h。

    5.2.2粗集料应质地坚硬、耐久、洁净、有良好的级配,其辰

    5.2.3 细集料应洁净、干燥、无风化、无杂质,并有适当的颗 粒级配,其质量应符合《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细则》JTG/TF20 的规定。

    5.2.4原材料进场后应取样进行质量检验,经评定合格后方可 使用。

    5.2.4原材料进场后应取样进行质量检验,经评定合

    5.2.5水泥储存过程中应注意覆盖,防止雨

    5.3.1水泥稳定碎石底基层、基层应按骨架密实型设计,应具 有足够的强度稳定性、较小的收缩(温缩及干缩)变形和较强 的抗冲刷能力,并具有良好的施工和易性。

    5.3.2水泥稳定碎石配合比设计按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

    5.3.3水泥稳定碎石混合料性能指标应符合表5.3.3的

    水泥稳定碎石混合料性能指标应符合表5.3.3的规定。

    表 5.3.3 水泥稳定碎石混合料性能指标

    5.3.4水泥稳定碎石配合比设计应按下列步骤进行:

    1取工地使用的符合要求的水泥和确定的合成级配碎 石,按不同水泥剂量(按设计要求,选取4~5个剂量),用 击实试验分别确定不同水泥剂量混合料的最佳含水量和最大 干密度。 2根据击实试验确定的5种(不同)水泥剂量的最佳含 水量和最大干密度,拌制相应的水泥稳定碎石混合料,并按振 动成型方法制备规定数量试件,在标准条件下养生6d,浸水 24h后取出,测定无侧限抗压强度。 3进行强度试验时,平行试验的试件数量应符合表5.3.4 的规定。如试验结果的变异系数大于表中规定的值,则应重做 试验。如不能降低变异系数,则应增加试验数量。

    表5.3.4无侧限抗压强度试件数量表

    4水泥稳定碎石试件无侧限抗压强度代表值R不小于设 计值,水泥剂量不得大于最大施工水泥剂量。 5生产配合比进行调试时,应根据施工时的气候条件 通过试拌确定混合料拌制用水量,

    5.4.1 基层和底基层正式施工前,均应铺筑试验段。 5.4.2 试验段应设置在生产路段上,长度不小于100m,面积 不小于 600m。

    5.4.3 试验段开工前,应符合下列规定: 提交完整的目标配合比报告和生产配合比报告。 止常施工时所配备的施工机械完全进场,且调试完毕 3全部施工人员到位。 5.4.4 在试验段施工期间,应及时检测下列技术项目: 施工所用原材料的全部技术指标。 混合料拌合时的水泥剂量,应不少于4个样本。 3 混合料拌合时的含水率,应不少于4个样本。 4 混合料拌合时的级配,应不少于2个样本。 5 不同松铺系数条件下的实际压实厚度,宜设定2~3松 铺系数。 6不同碾压工艺下的混合料压实度,宜设定2~3种压实 工艺,每种压实工艺的压实度检测样本应不少于4个。 7 混合料压实后的含水率,应不少于6个样本。 8 混合料击实试验,测定干密度和含水率,应不少于3 个样本。 97d龄期无侧限抗压强度试件成型,样本量应符合要求。 5.4.5 养生7d后,水泥稳定碎石的试验段应及时检测下列技 术项目: 1标准养生试件的7d无侧限抗压强度。 2水泥稳定碎石钻芯取样,评价芯样外观,取芯样本量 每1000m为1点。 3对完整芯样切割成标准试件,测定强度。 4按车道,每20m二点测定弯沉指标。

    5按车道,每100m一点测定承载比。 5.4.6 试验段铺筑阶段应对下列关键工序、工艺进行评价: 1 拌合设备各档材料的进料比例、速度及精度。 2 含水率的控制精度。 3 松铺系数合理值。 拌合、运输、摊铺和碾压机械的协调和配合。 压实机械的选择和组合,压实的顺序、速度和遍数。 5.4.7 试验段施工后,应及时总结,总结报告应包括下列内容: 1 试验段检测报告。 2 试验段总体效果评价。 施工关键参数的推荐值,包括配合比、含水率、松铺 系数、石 碾压工艺等。 4石 确定每一作业段的合适长度。 5.4.8 试验段不满足技术要求时,应重新铺设试验段。试验段

    5.4.8试验段不满足技术要求时,应重新铺设试验段。试验段 各项指标合格后,方可正式施工。

    5.4.8试验段不满足技术要求时,应重新铺设试验段。

    5.5质量过程控制与保证

    5.5.1在路面底基层、基层开工前,业主应组织设计、施工、 监理单位进行技术交底。 5.5.2底基层施工前,应进行路基质量检查,其质量应符合规 范要求。

    用型钢模板支撑,且应有一定超宽。

    行上层基层的施工。两层基层施工间隔不宜长于30d。

    5.5.5施工时,应合理安排施工顺序和计划,同一路段左右幅 施工时间尽可能错开,避免养生期间通车现象的发生。养生完 成的路段也应对施工车辆的通行进行控制。

    工接缝,桥头施工要求一次成型。

    5.5.7底基层表面高出设计标高部分应予刮除并将刮下的稳 定碎石扫出路外。局部低于设计标高之处,不能进行贴补,必 须将其挖除重铺。

    .8下承层处理应符合下列规定

    1每一层基层施工前,应检查下一结构层施工质量(高 程、中线偏位、宽度、横坡度、平整度、反射裂缝、压实度、 月沉降速率等)。外观检查中,有松散、严重离析等路段,应 进行返工处理。对于一般裂缝应作相应封闭处理,裂缝严重路 段应作返工处理。 2清除下一结构层表面的浮土、积水等,摊铺前将下承 云表面洒水(或水泥浆)湿润。 3摊铺前要进行测量放样,按摊铺机宽度与传感器间距 般在直线上间隔为10m,在平曲线(匝道)上为5m,做出 标记,并打设好厚度控制线支架,根据松铺系数算出松铺厚度 决定控制线高度,挂好控制线。用于摊铺机摊铺厚度控制线钢 丝的拉力应不小于800N。

    5.5.9混合料的拌和应符合下列规定

    算当天的施工配合比,外加水与天然含水量的总和宜比最佳含 水量高1%左右。随时在线检查配比、含水量是否变化。高温 作业时,早晚与中午的含水量要有区别,要按温度变化及时调 整。 2拌和楼应配备带活门漏斗的料仓,成品混合料先装入 料仓内,由漏斗出料装车运输,装车时车辆应前后移动,分三 次装料,避免混合料离析

    5.5.10混合料的运输应符合下列规定

    1运输车辆在每天开工前,应检验其完好情况,装料前 应将车厢清洗干净。运输车辆数量应满足拌和出料与摊铺需 要,并略有富余。 2应尽快将拌成的混合料运送到铺筑现场。车上的混合 料应覆盖,减少水分损失。如运输车辆中途出现故障,必须立 即以最短时间排除;当车内水泥稳定碎石混合料不能在水泥初 凝时间内运到工地摊铺压实,必须予以废弃,

    5.5.11混合料的摊铺应符合下列规定:

    1摊铺前应检查摊铺机各部分运转情况,且每天应坚持 重复此项工作。 2调整好传感器臂与控制线的关系,严格控制基层厚度 和高程。 3摊铺机应连续摊铺。如拌和楼生产能力较小,宜采用 最低速度摊铺,摊铺机不得停机待料。摊铺机的摊铺速度宜控 制在(2~3) m/min。 4基层路幅较宽时应采用两台摊铺机梯队作业,并保证

    其速度、摊铺厚度、路拱坡度、振动频率等一致,两机摊铺接 缝平整。 5摊铺机在安装、操作时应采取如降低布料器前挡板的 离地高度等混合料防离析措施,摊铺机后应设专人消除离析现 象,铲除局部粗集料“窝”,并用新拌混合料填补。

    5.5.12混合料的碾压应符合下列规

    1每台摊铺机后面,应紧跟双钢轮压路机、振动压路机 和轮胎压路机进行碾压,一次碾压长度宜为(50~80)m。碾 玉段落应层次分明,设置明显的分界标志,并有专人负责指挥, 2压路机倒车应自然停车,无特殊情况,不许刹车;换 档要轻且平顺,不要拉动基层。在第一遍初步稳压时,倒车后 应原路返回,换挡位置应在已压好的段落上,在未碾压的一头 换挡倒车位置错开,要成齿状,出现个别拥包时,应进行铲平 处理。 3压路机碾压时的速度,第1~2遍为(1.5~1.7)km/h, 以后各遍应为(1.8~2.2)km/h,压路机应增设限速装置。压 路机停车要错开,相隔间距不小于3m,应停在已碾压好的路 段上。 4碾压宜在水泥初凝前及试验确定的延迟时间内完成, 大到要求的压实度,同时没有明显的轮迹,

    5.5.13横向接缝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水泥稳定碎石混合料摊铺时,应连续作业,如因故中 断时间超过2h,则应设横缝;每天收工之后,第二天开工的接 头断面也要设置横缝;应特别注意桥头搭板前基层的碾压质

    量。横缝应与路面车道中心线垂直设置,接缝断面应是竖向平 面。 2碾压完毕,接缝处纵向平整度应符合规范规定。 5.5.14 养生及交通管制应符合下列规定: 1每一段碾压完成以后应立即进行质量检查,并开始养 生。 2养生方法应将透水无纺土工布湿润,然后人工覆盖在 碾压完成的基层顶面。覆盖2h后,再用洒水车洒水。在养生 期内应保持基层处于湿润状态。养生结束后,应将覆盖物清除 干净。 3用洒水车洒水养生时,洒水车的喷头要用喷雾式,不 得用高压式喷管,以免破环基层结构,每天洒水次数应视气候 而定,整个养生期间应始终保持基层表面湿润。 4基层养生期不应少于7d。 5在养生期间应采取硬隔离措施封闭交通,严格禁止施 工车辆通行。 6养护完成的半刚性基层(底基层)上禁止一切超载车 辆通行,同时应采取措施避免车辆集中快速行使,以保护基层 (底基层)骨料不受破坏

    6沥青面层施工质量管理

    6.1.1沥青拌和站选址应符合下列规定:

    L必个口优定 1拌和站的地址选择应符合城乡建设总体规划、环境保 护和防火安全的要求,并应选在交通便利的地方。 2拌和站应不占用良由及经济效益高的土地,并符合国 家现行土地管理、环境保护、水土保持等法规有关规定。 3拌和站选址应避开环境敏感区,避开居住集中区。拌 和站选址时应考虑噪声、有害物质、电磁辐射和工程地质灾害、 水文地质灾害等不利影响。 4拌和站所选地址应具有满足生产、生活及发展规划所 必需的水源、电源、排水、通讯等系统,充分利用当地的基础 设施,且基础设施状态良好,供应有保障。 5拌和站所选地址宜满足方圆50km以内市政道路建设 的需求。

    6.1.2沥青拌和站平面布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拌和站平面布置应节约用地,提高土地利用率。拌和 站用地面积应满足生产工艺和运输要求,并预留扩建用地。 2拌和站平面布置应根据其生产工艺特点、危险性,结 合地形、风向等条件,应防正止高温、有害气体、烟、粉尘和高 噪声对周围环境和人身安全的危害,并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工

    业企业卫生设计标准的规定。 3拌和站办公区、生活区、生产区应分区设置,办公区、 生活区应布置在主导风向上风侧,且采取相应的隔离措施。 4生产区内储料场、加热炉、沥青混合料搅拌设备等应 合理布局,能满足仓储、运输、生产加工、消防、安全等方面 的要求。 5拌和站厂区排水系统宜采用生产生活废水和雨水分流 制,汇集的雨水用于道路浇洒、绿化变电站标准规范范本,生活污水应排入污水沉 淀池处理。 6应在拌和站厂区合适的位置设置沉淀池、污水过滤池 不得将站内生产废水直接排放。 7拌和站厂区内道路及生产区地面应硬化,拌和站厂区 便化应按照四周低、中心高的原则进行。

    6.1.3生产设施及设备配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沥青混合料搅拌设备宜采用整体封闭结构,其技术指 标及能耗应符合GB/T17808的有关规定。 2拌和站应设置回收粉废弃池,废弃池宜采用水泥混凝 土结构,容积不宜小于25m3,并带有斜坡运输道,便于清除回 收粉。 3拌和站应安装标称重量不小于100t的地磅 4储料场应建有封闭式防雨建筑,防止在卸料、上料过 程中产生的颗粒物扩散。 5砂石储料场与配料设施应配备除尘装置或降尘喷淋装 置。

    6旧沥青回收料的堆放应考虑安全环保要求,宜合理布 置旧料破碎机、皮带输送机位置,方便其使用

    6.1.4拌和站生产过程应符合下列规定:

    6.2.1材料出厂应有质量检验单幕墙标准规范范本,材料到场后应进行检验验 收,不符合要求的不得使用。材料到场后,应按规定进行储存 和管理。

    称、代号、标号、运输与存放条件、使用方法、生产工艺、安 全须知等。运到现场的每批基质沥青成品均应有产品质量检测

    ....
  • 相关专题:

相关下载

常用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