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CST 009-2020 城市建设工程地下水回灌技术标准(完整正版、清晰无水印).pdf
- 文档部分内容预览:
T/UCST 009-2020 城市建设工程地下水回灌技术标准(完整正版、清晰无水印)
2. 1. 5 压力回灌
2. 1. 7 异层回灌
2. 1. 8 回扬 return pump
照明标准规范范本为防止回灌井井管及其邻近地层发生堵塞而对回灌井进行 水的一种技术措施。
B 渠道中水面宽度; d 滤水管的外径; f 粗糙系数; F1 回灌设计安全系数; h 黏土球分隔层底至地面间分隔层的厚度; ho 无回灌状态下地下水水位埋深值: hw 回灌后井内水位至含水层底板高度; H 潜水含水层厚度; H。 水面至渠底深度;自然状态下井内水位至含水层 板高度; H saf 设计最大回灌压力水头; N 水力坡度; k 地层渗透系数; K。 静止土压力系数; K。 回灌井调增系数; L 单根辐射管长度; m 辐射管的根数; M 承压含水层厚度; n 回灌井理论计算数量; ne 滤水管的有效孔隙率; N 设计回灌井数量; P 设计最大回灌压力; qc 单位涌水量; 单位回灌量; qh Q 需回灌水量; Qg 通过某一断面的流量; Q; 单井回灌量; Q 重力回灌单井回灌量;
CSTU 0 Q 加压回灌单井设计最大可回灌量; Q。 渠道单位长度回灌量; r 辐射管半径; rs 黏土球分隔层底部至地面间各分隔层的加权平 度; rw 回灌井半径; R 影响半径; S 地下水水位抬升值; S 承压含水层弹性释水系数; Sw 回灌井水位升幅; t 回灌时间; T 渠底至两个地层分界面的距离; α 干扰系数; Vo 滤水管出水流速; ? 流速; YW 水的重度; ? 回灌阻力系数比; 给水度; X 湿周。
3.0.1地下水回灌的水源应为工程降水的抽排水 3.0.2当建设工程采用地下水回灌措施时,地下水回灌应与降 水工程同步进行,
场地周边环境条件和水文地质条件选择适宜的回灌场地,并通过 场地大小、场地周边环境条件、回灌方法和水文地质参数确定回 灌量,且应符合当地政策要求。
1应保证回灌区周边环境安全; 2不得恶化地下水环境; 3应避免引起次生地质环境问题。 3.0.5当工程降水引起的沉降对周边建(构)筑物或地下管线 等产生危害时,应采取地下水回灌或其他防止沉降的措施。 3.0.6防沉降地下水回灌工程应满足下列要求: 1 应保证建设工程周边环境安全; 2 应满足建设工程抗渗流稳定性要求; 3 应满足建设工程抗突涌稳定性要求; 4 应避免回灌水位变化对支护结构及其施工造成的影响。 3.0.7地下水回灌应包括勘察、设计、施工、验收与运行维护 监测等工作内容。 3.0.8回灌工程勘察应充分利用建设工程场地工程地质勘察资 料,当回灌场地距建设工程场地较远时,应进行回灌场地的专项 勘察。回灌场地专项勘察应提供拟回灌区的水文地质条件、工程 地质冬件及周边环培冬件
地制宜,选择经济合理的地下水回灌方案,设计方案应通过技术
3.0.13地下水回灌应进行信息化施工,依据监测数据采! 措施。
4.0.1回灌勘察应在搜集已有资料和现场踏勘后制定勘察方案。 勘察的范围、内容和工作量应根据地下水回灌设计和施工的技术 要求、工程复杂程度及已有资料等确定。
1应搜集区域气象、水文及地质资料,场地及其周边工程 地质、水文地质资料,已有建筑物、管线、地下构筑物的分布和 设计等资料; 2应查明含水层和隔水层的埋藏条件,隔水边界分布范围, 主要含水层的分布规律、岩性特征,地下水类型、流向、水位、 水质及其年变幅。 3场地存在多层对工程有影响的地下水时,应分层量测地 下水水位,查明各含水层之间的补排关系; 4应查明地下水的补给、径流、排泄条件,当场地及周边 存在地表水体时,查明地表水体与工程场地地下水的水力联系; 5应查明基岩裂隙、岩溶发育程度、富水性; 6 应确定各含水层的渗透系数、影响半径等水文地质参数; 应提供含水层的颗分曲线; 需要进行变形计算时,应提供各土层的压缩模量; 9 应提出地下水回灌设计的建议。 4.0.3 回灌勘察工作量应符合下列要求: 1 勘察孔间距宜为25m50m,孔数应不少于3个; 抽(注)水试验应不少于2组; 3回灌试验井应不少于2个; 4水位长期观测井应不少于4组。 4.0.4场地可回灌性宜根据回灌场地的水文地质条件按表 4.0.4.划分等级
表4.0.4回灌场地可回灌性分级
回灌场地可回灌性分级应优先考虑渗透系数,其次是有效含水层厚度,最 后考虑含水层埋深
.0 叫此 的回灌压力、回灌量、回灌影响范围等回灌相关设计参数,对回 灌工程设计、施工提出建议
1 同层回灌宜进行附录A中1项~20项试验; 2 异层回灌宜进行附录A中1项~37项试验: 3 存在放射性的场地宜增加附录A中38项、39项试验。 4.0.7 勘察工作完成后,井、孔应按需进行回填
5.1.1设计依据应包括勘察报告、拟回灌场区建、构筑物及管 线资料、工程降水设计、相关法律法规及技术标准。 5.1.2回灌设计应包括回灌量计算、回灌井结构设计、回灌井 数量及布置、输水管路布设和水力计算、回灌水处理等。 5.1.3资源性地下水回灌设计应分析群井干扰、单井回灌能力 衰减和输水管路对回灌总量的影响。 5.1.4防沉降地下水回灌不宜共用同一条输水管路,宜采用一 井一水源,单独控制,并宜采用定水头回灌。 5.1.5回灌管路宜由沉淀池或除砂器、输水管道、净水池、水 表、阀门、注水管、回扬泵及泵管等组成,采用压力回灌时应配 置加压装置。
5.1.6采用管井回灌时,降水井到回灌井之间输水管路宜 封闭式管路
5.1.6采用管井回灌时,降水井到回灌井之间输水管路宜采用
5.1.7规模较大或周边环境条件复杂的回灌工程,应
1.7规模较大或周边环境条件复杂的回灌工程,应建立地下 数值模型,对不同回灌方案的效果和影响进行预测,优化回灌 计。
5.2.1回灌方法应根据场地条件、场地地质条件、回灌目的等
5.2.1回灌方法应根据场地条件、场地地质条件、回灌目的等 因素按表 5. 2. 1 选用
表5.2.1回灌方法及适用条件
5.2.2资源性回灌宜对渗透性较好的地层进行,宜采用地表回 灌、大口井或辐射井回灌、管井重力回灌。 5.2.3根据场地条件可选择同层回灌、异层回灌、浅抽深灌或 深抽浅灌
5.2.4防沉降回灌宜采用重力回灌,适用条件应按本标准表 5. 2. 1 选用
5. 2. 1 选用。
.2.5防沉降回灌应选择同层
5.3.1 回灌设计计算宜包括以下主要内容: 1 地表回渗入渗量或单井回灌量; 2 单井回灌设计水位或最大回灌压力; 3 地表回渗面积或回灌井的数量、深度; 4 回灌影响区的地下水水位预测; 5 输水管路尺寸。 5.3.2 地表回渗入渗量计算可采用渠道人渗量计算方法,按下
5.3.2地表回渗入渗量计算可采用渠道入渗量计算方法,按 式计算:
式中:Q。 渠道单位长度回灌量(m/d) k一 地层渗透系数(m/d)
Q= k(B+C H。)
B一一渠道中水面宽度(m); H。一一水面至渠底深度(m); C2——与B/H。、T/H。有关的系数,可根据图5.3.2 一1、图5.3.2一2确定,其中T为渠底至两个 地层分界面的距离(m)
B一渠道中水面宽度(m); H。一一水面至渠底深度(m); C2——与B/H。、T/H。有关的系数,可根据图5.3.2 一1、图5.3.2一2确定,其中T为渠底至两个 地层分界面的距离(m)
5.3.3采用大口井或管井重力回灌时,井灌人渗量
5.3.3采用大口井或管井重力回灌时,井灌入渗量可按公
(5. 3. 3=3)
(5. 3. 3=4)
图5.3.3一1潜水并回灌计算简图
辐射井回灌时,最大回灌量可
Qmp = 2αkrs L
式中:r 辐射管半径(m); L一单根辐射管长度(m); m 辐射管的根数。
Kors H saf FYw
w水的重度(kN/m),一般取10kN/m; h一一黏土球分隔层底至地面间分隔层的厚度(m)。 5.3.6对于加压回灌,当已知单位回灌量9h时,单井设计最大 可回灌量可按式(5.3.6一1)计算;当已知单位涌水量9。时, 单井设计最大可回灌量可按式(5.3.6一2)计算:
式中: Q一 加压回灌单井设计最大可回灌量(m"/d); 单位回灌量(m/d·m),回灌井内水位抬升1m 时回灌流量值,该值由回灌试验获得; Hsaf一一设计最大回灌压力水头(m); h。 无回灌状态下地下水水位埋深值(m),可通过地 下水渗流计算获取降水期间的水位理深值; q 单位涌水量(m/d·m); ? 回灌阻力系数比,为保证设计的安全性,可取为1/2 一1/3,地层渗透系数大的可取较大值
回灌阻力系数比,为保证设计的安全性,可取为1/2 一1/3,地层渗透系数大的可取较大值
5.3.7资源性回灌井数量宜根据场地水文地质条件、场地施工 条件、回灌水量、单井回灌量、群井干扰、回灌能力衰减等综合 确定。 5.3.8当确定回灌目标层时,资源性回灌井理论计算数量可按 下式计算。
5.3.8当确定回灌目标层时,资源性回灌井理论计算数量可 下式计算:
式中:n 回灌井理论计算数量; Q一—需回灌水量(m /d)。 5. 3. 9i 设计回灌并数量可按下式计算:
5.3.9设计回灌井数量可按下式计算
5.3.9设计回灌并数量可按下式计算:
式中: N 设计回灌井数量;
K 回灌井调增系数,由土层特征及施工工况确定,
3.10当设计回灌井和降水井结构基本相同、水文地质条件基 相同,且缺乏经验数据时,可按表5.3.10确定回灌井数量。
5.3.10单位可回灌量与开采量比
5.3.11资源性回灌井的井深应根据场地的水文地质条件和回灌 水量的要求综合确定,并由井壁管、滤水管和沉砂管三部分构 成。 5.3.12在潜水含水层中滤水管长度应大于潜水含水层厚度;在 承压含水层中,回灌井滤水管长度应与承压含水层厚度一致。当 含水层厚度较大时,滤水管长度可按下式计算确定:
5.3.12在潜水含水层中滤水管长度应大于潜水含水层厚度;在 承压含水层中,回灌井滤水管长度应与承压含水层厚度一致。当 含水层厚度较大时,滤水管长度可按下式计算确定:
Q π. dn.. Vo
(5. 3. 12)
式中: L2 回灌井滤水管长度(m); Q; 单井回灌量(m/d); d 滤水管的外径(m); ne 滤水管的有效孔隙率,宜为滤水管出水表面孔隙 率的 50%; Uo 滤水管出水流速(m/d),可由经验公式U。= Vk/15求得,k为土的渗透系数(m/d)。 313次源 对回满影响反城内的地下水水位进行
回灌区内任一点的观测井内水位应不高于设计水位; 2管并回灌水位预测可按本标准附录B合理选用公式
5.3.14防沉降回灌并数量应由水位控制范围、水位拾升要求、 单井回灌量及群井干扰等因素综合确定。 5.3.15防沉降回灌井的井深应根据回灌目标含水层埋深和地下 水水位控制的要求综合确定,并由井壁管、滤水管和沉砂管三部 分的长度构成。在潜水含水层中滤水管应从常年地下水水位以上 0.5m处开始,在承压含水层中,滤水管长度应与承压含水层厚 度一致。
式中: Q 通过某一断面的流量(m3/d); A 过水断面面积(m),压力回灌管道按满流计算, 重力回灌管道按非满流计算,充满度可按表 5.3.17的规定取值; 流速(m/d); X一 湿周(m); 水力坡度; 粗糙系数。
式中: Q 通过某一断面的流量(m/d); A一 过水断面面积(m),压力回灌管道按满流计算 重力回灌管道按非满流计算,充满度可按 5.3.17的规定取值;
表 5. 3. 17 最大设计充满度
5.4.1资源性回灌并布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1当采用同层回灌时,回灌井应布置在工程降水主要影响 范围之外; 2当采用异层回灌时,回灌井宜布置在降水工程地下水下 游方向,且应做好对应抽水含水层的止水防护措施; 3平面布置应根据场地条件、单井回灌能力及场区整体回 灌能力确定,宜采用单排布井形式; 4对于非均质含水层,回灌井应布置在含水层厚度较大、 透水性较好的位置; 5回灌井间距应根据场地水文地质条件和回灌量确定,并 应满足以下要求: 1)管井回灌宜采用等间距; 2)对可灌性较强的场地,回灌井间距宜取15m~20m; 3)对可灌性较弱的场地,应控制回灌井间距,不宜大于 10m; 4)大口径或辐射回灌井可根据场地条件来布置,间距不宜 小王15m
5.4.2防沉降地下水回灌场地应选择在降水工程和需控制沉降
的已有建、构筑物或地下管线等之间,回灌井间距以满足整体水 位抬升要求为宜且回灌井的控制范围应大于周边已有建、构筑物 或地下管线等与降水工程相邻侧的边长(见图5.4.2)
图5.4.2地下水回灌布置示意图
5.5.1回灌并的结构应包括:并径、井壁管、滤水管、沉淀管、
5.5.1回灌并的结构应包括:并径、并壁管、滤水管、沉淀管、 填砾层、止水层等部分,重力回灌井井结构见图5.5.1一1,压 力回灌井井结构见图 5.5. 1一2。
5.5.2加压回灌井并帽系统应确保具有可靠的密封性,并口具 有回灌进水口、回扬出水口、放气口以及附属设备口,回灌井井 帽应配设压力计和流量计。回灌井井帽系统见图5.5.2
图5.5.2回灌并并帽系统示意图
5.5.3回灌井结构设计应根据场地水文地质条件、成井工艺、 回灌方式等进行设计,并应符合表5.5.3的要求
表5.5.3回灌井结构参数
6.1.1施工前应根据勘察和设计文件对回灌场地和输水管路敷 设沿线进行踏勘核查,编制专项施工方案。 6.1.2回灌施工过程中应充分考虑施工质量对回灌效果的影响 故好过程检测,满足回灌设计要求。 6.1.3施工过程中应做好施工和质量检查记录,工程竣工时应 及时提交竣工文件,
6.2.1施工采用的钻进设备、钻进工艺和泥浆指标应根据地层 岩性、水文地质条件、井身结构及周边环境等因素合理选择。 6.2.2成孔施工设置的护口管应保证在回灌井施工过程中不松 动、井口不塌陷。 6.2.3成孔施工宜采用孔内自然造浆,泥浆性能指标可参考表 6.2.3并结合地层条件、施工工艺等综合确定。成孔护壁,必要
表6.2.3不同地层泥浆性能指标
2.4 回灌井垂直度偏差不应超过1%,可采取下列施工保随 青施: 1 施工场地应平整、密实:
施工场地应平整、密实;
1施工场地应平整、密实
2安装钻机时应严格检查场地的平整度和主动钻杆的垂直 度,钻进过程应定时检查主动钻杆的垂直度,发现偏差应立即调 整; 3应定期检查钻头、钻杆、钻杆接头,发现问题应及时维 修或更换; 4在复杂地层钻进家电标准,可在钻杆上加设扶正器。 6.2.5钻孔钻进至设计高程后,应清除孔底沉渣,并注入清水 替换孔内泥浆,直至泥浆密度不大于1.05g/cm、黏度18s~~ 20S
6.2.5钻孔钻进至设计高程后,应清除孔底沉渣,并注入清水 替换孔内泥浆,直至泥浆密度不大于1.05g/cm3、黏度18s~ 20S。
6.3.1并管安装前的准备工作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应根据地层结构进行配管,依次编号,并做好记录; 2下管前应进行再次探并,并管的放置应符合设计要求。 6.3.2无砂混凝土管管身应平直、无损,接头应完整,孔隙率 和单节长度应满足设计要求。 6.3.3钢管井接头处焊缝应完整,高度不应低于母材表面,井 管接头应满足密封性要求,不得渗漏。 6.3.4井管底部管口应密封,滤水管上、下部位应各设一组扶 正器。 6.3.5井管应靠自重下落,平稳、居中落至安装位置,井管的 垂直度偏差应小于1%
6.4填充滤料与管外封闭
6.4.1井管安装后应及时填滤料,滤料填充前应做好下列准备 工作: 1 滤料经过筛选检验合格后,应按不同规格堆放在干净的 场地上,并防止杂物混入;冬期施工,滤料中不得含有冻块;
2滤料在铺设前应冲洗十净,其含泥量重量比不应大于 3. 0%。 6.4.2滤料应沿回灌井四周均匀连续填人,充填过程中,应对 滤料顶面高程进行随填随测,发现问题,及时查找原因,予以排 除。
1应按照设计要求准确控制封闭井段; 2滤料上方的黏土球充填厚度不应小于5m,加压回灌时 黏土球充填厚度不应小于8m,实际投入方量不应少于理论方量 的150%; 3对于无砂混凝土管回灌井,应采用黏土球止水,黏土球 充填至井口; 4对于钢管井,当无压回灌时,可采用黏土球止水,黏土 球充填至井口;当压力回灌时,宜采用黏土球止水和注浆止水消防安全, 黏土球止水层之上应注浆封堵至地表,形成注浆封填段,注浆管 可预理3根,均布在管壁; 5回灌并封闭后应检查效果,当达不到要求时,应重新进 行封闭。 6.4.4当采用注浆止水时,注浆施工宜在回灌井成井施工结束 7d后进行。
....-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