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61/T 1401-2021 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技术规程.pdf

  • DB61/T 1401-2021  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技术规程.pdf为pdf格式
  • 文件大小:1.8 M
  • 下载速度:极速
  • 文件评级
  • 更新时间:2022-10-01
  • 发 布 人: 13648167612
  • 原始文件下载:
  • 立即下载

  • 文档部分内容预览:
  • DB61/T 1401-2021  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技术规程

    DB61/T14012021

    在充分研究、部析已有资料基础上,开展需求调研和野外踏勘。需求调研工作重点是了解与土 生态地质环境相关的土地规划利用、农业经济发展、生态环境保护等需求,当地政府和社会民 为工作部署提供依据。明确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评价需重点解决的问题。

    6.1.3野外实地踏勘

    了解不同生态环境区土地利用、土壤、环境、农业生产现状、特色农作物等状况,为工作布置 据。

    环保标准设计书附图应包括:地质矿产图、土地利用现状图、土壤类型分布图、工作部署图、土壤地球 查工作布置图(底图为三调图斑图)及其他需要的图件

    6.1.5设计书编写提纲

    设计书编写参见附录A。

    6.1.6 设计书评审

    按照任务书(或合同书)和附录A规定内容及要求,完成设计书编写,设计书提交上级主管部 织实施单位审查后实施。

    6.2.1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的单元为国家“国土调查”的图斑,其中土壤质量地球化学调查单元及 综合等级划分单元与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单元含义相同。 6.2.2调查单元包括耕地、园地、林地、草地及其他可转化为耕地的土地利用类型。 6.2.3秦巴山区及陕南地区地质背景复杂,同一调查单元可能具有不同地球化学质量等级的地区,应 依据能够反映不同地球化学背景的要素(如地质体、土壤类型、土壤母质等)对评价单元(图斑)进行 分解,以图斑内不同地球化学质量等级区作为评价单元,

    6. 3. 1 布设原则

    6.3.1.1 以规定的基本密度形成网格,基本密度样点布 设在网格内最大图斑中;采样图斑小于基本密度网格的,以靠近图斑中心位置布点;采样图斑大于基本 密度网格的,同一图斑在相邻网格无样点控制,样点位置尽量靠近图斑中心位置;当相邻网格同一图斑 有样点控制,同一图斑内样点空间上应相对均匀。 6.3.1.2重复样由项目质量检查人员根据地球化学背景、土地利用现状选择采样位置,要求重复样采 样点兼顾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及地质、地球化学背景,在调查区内均匀分布。在每个采样批次中应布设重 复样。设计书中设计点位图应附插入重复样编号表。 6.3.1.3城镇区根据城市地图布置,点位分布在公园、林地、尚未开发利用的土地、老住宅区等;蔬 菜种植区布设样点还要考虑蔬菜种类、种植年限、设施类型等;经济作物种植集中区亦需考虑作物种类。 6.3.1.4格子编号及样品编号:采样点位布置以“网格+图斑”并结合遥感影像资料进行。以1km为 单位格子(大格),将单位格子连续编号,大格编号顺序自左向右再自上而下。同时按方里网将每个采 样大格子划分为4个0.5kmx0.5km、面积为0.25km的正方形采样小格,采样小格编号顺序由左至右

    DB61/T 1401202

    自上而下为小写的a、b、c、d。因此,样品编号为采样大格号(3位)+小格号(1位)+角标号(1位) 共计5个字符组成,如13号大格b小格中的样编号为013b1

    6.3.2.1基本采样密度 6.3.2.1.1基本采样密度为4个点/km216个点/km。地质背景(成土母质)及土壤类型单一、元素 及污染物含量空间变异不大的平原连片耕地,平均样点密度为4个点/km,调查区平均采样密度为9个 点/km2

    3.3.2.1基本采样密度

    6.3.3.1可转化为耕地的丘陵,平均样点密度为9个点/km。丘陵山地土地利用现状以林地为主的, 应保证每个林地图斑至少有一个样点控制。 6.3.3.2土壤重金属高背景区、富硒富锌土壤区、丘陵山地缓坡地带、基本农田周边丘陵山地及可供 特色农产品开发利用的地区,采样基本密度为9个点/km2~16个点/km2。 6.3.3.3城镇区一般采样基本密度为4个点/km。

    点位设计图以第三次全国土地(国土)调查的图斑图为底图,丘陵、山地叠加简化地形线,不同点 位密度区以明显线条标识,设计样点以直径1.5mm空心圆表示,进行样点编号。样点号由图幅号名称 拼音首字代码(如铜川幅为TC)、格号(以阿拉伯数字表示)、格子内样点序号(以d1、d2、......表 示)三个字段构成,样品号与样点号相同,如TC056c2。

    灌溉水样点设计应充分收集相关资料,有可利用资料的可以不再系统布置,仅在城镇近郊区、城镇 工业区、矿集区等污染源区布点控制,或在重点区专项调查阶段,根据土壤、农作物调查评价成果单独 布设样点进行调查。

    6.4.2.1平原、台源及丘陵基本样点密度

    基本样点密度为1个点/16km,可根据独立汇水域面积及汇水域内农田面积、地质背景及可能污 当降低或增加密度,

    6.4.2.2山区基本样点密度

    基本样点密度为1个点/25km。可根据独立汇水域面积及汇水域内农田面积、地质背景及可能污 当降低或增加密度。

    6.4.2.3底泥样品布设

    连片耕地区底泥样品仅布设于矿区、城镇周边等潜在污染水体,底泥样品编号按照灌溉水样点编号 +样品类型“底泥”拼音代码(DN)组成

    DB61/T14012021

    设计点位图以“三调图斑"图或水系分布图为底图。设计样点编号由图幅名称拼音首字代码(如铜力 福为TC)、工作类别拼音代码(GGS)、样点序号(以阿拉伯数字表示)三个字段构成,样点序号由 左至右,从上到下编号。样品编号在样点编号后+水样类型首字代码,如原水样+J,酸化水样+S,测汞 样+Hg。设计点位图样点以直径2mm空心圆表示。

    设计点位图以“三调图斑"图或水系分布图为底图。设计样点编号由图幅名称拼音首字代码(如铜 幅为TC)、工作类别拼音代码(GGS)、样点序号(以阿拉伯数字表示)三个字段构成,样点序号由 左至右,从上到下编号。样品编号在样点编号后+水样类型首字代码,如原水样+J,酸化水样+S,测汞 样+Hg。设计点位图样点以直径2mm空心圆表示。

    6.5农作物及根系土壤样点布设

    农作物及根系土壤样点布

    农用地集中分布区样点密度为1 点16km2:陕南丘陵山地农作物样品采集密 土壤超标情况和农用地分布确定;应采集调查区 要的大宗农作物或调查区主要的特色、支柱农, 品数量不少于15件,其他视实际情况 根系土样品

    设计样点编号由图幅名称拼音首字代码(如铜川幅为TC)、工作类别拼音代码(SW)、样点 个字段构成:样品编码由样点编号+样品品种拼音代码(如:玉米YM,小麦XM等)组成。

    设计点位图以三调图斑"图为底图,设计样点以直径3mm空心圆内含“+"表示。

    7.1野外实施准备工作

    7.1.1.1技术资料

    工作手图采用1:50000设计点位图, 设计点位坐标数据或可导入GPS的设计点位坐标电子文件 实施单位在野外施工前需编制工作技术细则及编录说明。

    7. 1. 1. 2 技术培训

    范、设计及工作细则学习,质量管理培训,野外

    7.1.2.1野外编录文具、各类记录卡、检查表格、采样工具、清洗后的棉布样袋、塑料袋、油漆、红 色绸布条、地质包等。 7.1.2.2样品晾晒架、10目尼龙样品筛、木槌、棕刷、吹风机、样品缩分器、纸样袋、样品周转箱、 塑料瓶及样品箱、电子秤等。 7.1.2.3电脑、手持导航设备、打印机、照相机等。

    DB61/T 1401202

    DB61/T 1401202

    DB61/T 1401202

    7.2.1土壤样品采集

    7.2.1.1土壤样品采样流程

    野外作业应按以下流程作业: a)导航:使用手持导航设备、地形图或影像图寻找点位; b) 定点:到达设计点位后应先观察设计点位周围环境,远离道路、居民聚居点等建筑设施100m 以上,避免在明显已受人为污染的区域采样。对于局部明显污染土地,视具体情况,可另设采 样点,并在记录中说明。定点误差应小于15m; 采样:为增加样品代表性,每个点位由3个~5个子样点组成; d 记录:采集样品后,对样品性质和特征进行观察、记录,亦可使用“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野 外数据采集系统”; e) 样品装袋:按照要求收集样品,需保证每个子样点样品重量相近: 标记:一般情况下要求留存两套标记,用油漆在主点位周围固定物(如基岩、电杆等)上留存 标记和用红绸布条系在主点位附近的树枝上,注明点号

    7.2.2.1采样时间。农田区土壤样品采集作物收获以后,下茬作物尚未施用底肥前采样。采 雨季。 7.2.2.2主样点选择在设计样点附近最大地块,子样点选择在周边30m~50m范围内不同地 必须在同类土地利用的地块中采集

    7.2.2.3我省农用地地块形

    a) 关中以北地区多见梯田,该区域子样点应布设在与等高线垂直的不同阶地上; ) 黄土台塬区地块相对较大,各子样点之间间距一般为30m50m,呈梅花状或蛇形布设; C) 关中地区地块形状多呈长条状,各子样点可采用梅花状或蛇形布设,间距30m~50m; d 在陕南、陕北地区耕地分散、地块面积较小,若主样点附近没有其他农用地时,可在附近寻找 其他农用地采集,部分地区主副点的距离可按地块划分,主副点距离视具体情况确定; e) 当一个评价单元(图斑)中田块地貌部位有差异,不同地貌部位田块应有子样点控制,应保持 采样时主样点、子样点的土地利用类型相同: f) 丘陵山地中林地图斑一般选择土流汇集的洼地等土层较厚地带沿行进路线采集子样; 名 当地块分布在沟谷底部时,子样点应在沟底流水线两侧的农用地中均有采集; 农业生产申播种、施肥一般沿地垄方向线性作业,外业采样时应避免延地垄直线采样, 7.2.2.4基本采样深度为0cm~20cm。果园采样深度为0cm~60cm。 7.2.2.5同一样点各子样采样深度、重量相同,并避免采集与铁质器具接触部分的样品。 7.2.2.6采样部位应距离田3m~5m以上。应避开沟渠、林带、路边、旧房基、粪堆及微地形高 低不平无代表性地段,一般避让距离不低于20m。 7.2.2.7若设计点位附近存在新建建筑、道路等设施时应变更点位。 7.2.2.8采样时捡去地表树枝、石块等即可,不可使用铁锹剥离表土。 7.2.2.9重复样按照设计样品数,由项目质量检查人员根据小组导航仪航迹记录的主样点、子样点位 置采集重复样,

    7. 2. 3采样方法

    DB61/T14012021

    土壤样品采集时,首先捡去土壤表面的杂草、砾石、砖瓦块及其它杂物,然后挖20cmx20cm方坑, 用塑料刮板或木铲刮去接触铁锹部位,取样时先用铁锹垂直挖起第一锹,深约20cm土壤断面,再挖第 二厚约为2cm、深度仍为20cm的土层,在锹面上用塑料刮板或木铲拨去土层两侧,留取中间约2cm 宽的土柱,土柱规格约为2cmx2cmx20cm,去除杂草、草根、砾石、砖瓦块、肥料团块等杂物后倒入 写有样品号的布袋中,须注意采样时保持样品上下厚度一致,切忌只采上半部分或下半部分。然后,按 比操作步骤再选取3点4点采样,将样品在塑料布上混匀四分后,将样品装袋。样品采好后,将布袋口 系紧,外面套一层聚乙烯塑料袋。采样中,严禁直接用手抓取或只挖一个采样点直接取样、深度不统 等现象。

    7.2.4.1野外用代码和简明文字记录样品的各种特征(附录C) 7.2.4.2样品记录可采用装有“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野外数据采集系统”APP的安卓系统手持智能 终端进行电子记录。记录要求必须在野外现场完成并拍摄采样点周边环境、采样情况等图片信息。若记 录卡记录错误,修正时要求进行手写批注,严禁修改原始电子信息。 7.2.4.3若使用纸质手填记录卡要求必须在野外现场用2H或3H铅笔填写。记录内容要正确、齐全, 字迹要工整、清晰。当发现记录有误时,只能将原记录代码划去,在其下方写上正确的代码,严禁涂改。

    7.2.5灌溉水及底泥样品采集

    7.2.5.1灌溉水采样准备

    pH计、水温计、聚乙烯塑料瓶或玻璃瓶、装瓶塑料框、软隔板(纸质或泡沫塑料)、量杯、蜡; 1+1盐酸、浓硝酸、氢氧化钠、重铬酸钾化学试剂,保护试剂使用前应作空白试验(一般与实验室沟通、 购买),合格后方可使用;盛装水样的聚乙烯塑料瓶或玻璃瓶在盛装水样前,须先用10%硝酸或盐酸浸 泡24小时以上,再用纯净水冲洗王净。

    7.2.5.2灌溉水样品采集与处理

    7.2.5.3底泥采样方法

    7. 2. 5. 4 采样时间

    在农作物灌溉期采集灌溉水样品。

    在农作物灌溉期采集灌溉水样品

    7.2.5. 5样品记录

    DB61/T 1401202

    灌溉水与底泥样品同卡编录,编录内容参见附件C.2。编录要求同7

    7.2.6农作物及根系土壤样品采集

    7.2.6.1样品采集种类、频次

    采集的样品为可食部分,样品种类采集当地实际种植大宗农作物及特色农产品。原则上采集一季 及特色农产品。当出现重金属超标时,可采集第二季进行验证,同时采集非超标区同类样品对比

    7.2.6.2采样位置及子样布局

    以靠近图斑中心田块样点为主样点,在主样点周边进行多点采取子样混合,一般不应少于3个子栏 样图斑内田块处于不同地貌部位,子样点应布设在不同地貌部位田块采样,增加代表性。

    7.2.6.3采样方法

    7.2.6.4采样重量

    农作物样品的采集量一般为待测试样量的3倍~5倍。通常情况下,谷物、油料、干果类为0.3kg~ 1kg(干重样);水果、蔬菜类为1kg~2kg(鲜重样);水生植物为0.3kg~1kg(干重样);烟叶和 茶叶等按实验测试要求酌情采集。当采样重量不满足要求时,应扩大样方规格;当采集的农作物样品重 量较大时,应在样品干燥称重后再进行缩分

    7.2.6.5根系土壤采集

    在采集大宗农作物子样地点同点采集0cm20cm耕作层土壤,果园采集深度为0cm~60cm,样品 重量较大时野外现场进行混匀,采用四分法进行缩分,保留原始样品重量大于1kg,同时应注意去除样 品中的植物根系等残渣,

    7.2.6.6样点定位、标识及样品记录

    7.2.6.6.1样点定位、标识、标记同7.2.1.1。 7.2.6.6.2农作物样品与根系土壤样品同卡记录,编录内容参见附录C。记录要求同7.2.1.4

    在获取土壤、灌溉水、农作物等调查资米 地质环境遥感解译成果后,开展土壤环境 分丰缺、土地质量地球化学等级、生态环境适宜性评价及区划,结合收集的土壤类型、(第四

    DB61/T14012021

    特色农产品产地环境、不同环境区植被(农作物)特征及各类规划资料,分析不同环境质量、养分丰缺 土地地球化学质量分区与土壤类型及生态环境 地形地貌相关性土地质量地球化学等级。

    8.2土地质量地球化学等级

    8.3生态地球化学评价

    8.3生态地球化学评价

    8.3.2土壤有益元素丰缺评价及区划

    8.3.3土壤理化性质适宜性评价

    8.3.4农业种植功能适宜性评价

    8.3.5土壤污染程度及生态效应评价

    8. 3. 5. 1壤污染程度评价

    .3.5.2生态效应评价

    影响土壤元素生态效应的因素较为复杂,生态效应评价应结合评价区大气、土、灌溉水地球化学 特征及局部污染源分布等情况,以农作物调查及测产资料为基础,通过元素有效态和形态分析、概率统 计、生物元素含量与环境要素及土壤理化性质、元素赋存状态相关性研究,确定区内生态效应评价标准, 进行生态安全分区区划。

    8.3.5.3土地利用适宜性评价及区划建议

    DB61/T1401202

    在上述评价基础上,综合单项评价土地、环境等资源优势和主要问题,结合区内土地利用、农业发 展、城镇建设、经济发展等规划需求,进行土地利用适宜性评价,提出土地利用区划建议。不同背景地 区研究的重点不同,总体上研究内容应具有针对性,突出实用性,成果表达应体现科学性、准确性、实 用性。

    9重点区土地质量专项调查评价

    依据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成果,开展重点区土地质量专项调查工作,查明地质背景、元素来源及 异常成因特征,对土地质量进行地球化学等级划分和评估,对影响土地质量的各项地球化学指标特征、 农产品种植适宜性、安全性及生态效应进行系统研究,为农业规划、种植产业结构调整、土地整治、污 染土壤治理、土地质量监测、特色农产品开发利用提供地质依据及指导,对重点区域开展不同层级的评 价工作,开展特色农产品产业示范。

    土环境质量重点区为土壤环境质量较差地区;土壤养分丰缺重点区为养分丰富或缺之区:土地 点区为富硒、富锌、富锗等特色土壤资源区、特色农产品产地;生态环境重点区为不同生态景观区

    2.3.1生态环境适宜性

    利用遥感资料,开展地质特征、 调查验证,进行遥感生态环境适宜性区划

    上壤生态地球化学环境调

    在地质、地球化学背景及生态环境分区基础上,开展重点区土壤生态地球化学环境调查,选择主干 路线布置土壤生态地球化学综合部面,对不同生态景观区土地自然性状、农业生产条件、土壤地球化学 环境进行调查,查明不同分区土壤发育状况、土壤分层结构、土壤元素空间分布及地质背景、生态环境 特征,研究元素来源及赋存状态,迁移途径及敏感受体,评价生态效应。

    9. 3. 3适宜性评估

    依据农作物产量、质量调查成果,进行土壤肥力、土壤环境健康质量、土壤养分、土壤环境地球 级划分适宜性评估,开展补充调查验证。

    9.3.4评价模型建立

    选择优质、清洁土壤区、富硒土壤、名特优农产品产地和局部土壤环境质量异常等地区,开展不 的调查评价工作,建立评价模型,为区域适宜性评价及区划、特色产业发展及布局提供依据和科

    9.3.5元素地球化学规律研究

    衣据中大比例尺土壤调查成果,进一步确定元素地球化学分布形态,全面分析元素地球化学组成 分配规律,查明其来源、迁移规律及影响因素,

    DB61/T14012021

    理以及特定地质地球化学环境与生物之间元素交换、转化和作用方式;研究特色农作物品种、品质形成 地球化学条件及诱发地方病地球化 成因等, 为保护生态地球化学环境与生物多样性提供科学依据。

    9.3.6土地资源评价

    利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和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评价系统等专业软件,将地球化学评价数据叠 三调图斑”上,形成以地块为单元的“一张表工程”数据库。

    解译的主要内容包括地形坡度、植被覆盖度及植被类型、侵蚀程度、地质构造、第四纪地质环 相等与生态环境质量分区有关的内容,并辅以野外路线验证。

    9.4.2土壤生态地球化学环境调查

    DB61/T 1401202

    工程施工数据DB61/T 1401202

    9.4.3土地质量地球化学等级划分适宜性评估

    质量地球化学等级划分适

    9.4.3.1土壤养分综合等级适宜性评估

    重点选择养分丰缺图斑,根据已完成农作物调查的产量、土壤养分评价等资料进行评估。产量与主 壤养分等级不相符的,应实地调查影响产量的因素,走访农户调查产量及施肥、田间管理等情况,对养 分等级划分结果适宜性做出评估。

    矿产标准.3.2土壤环境综合等级适宜性评估

    重点选择环境质量差等土壤,以生态效应衡量,针对土壤环境风险可控土壤,可利用农作物调查重 金属等污染指标含量资料进行评估。

    ....
  • 相关专题:

相关下载

常用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