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42/T 1877-2022 城镇开发边界划定技术规程.pdf
- 文档部分内容预览:
DB42/T 1877-2022 城镇开发边界划定技术规程
5.4.1城镇建设用地规模预测
分析人口城镇化发展规律和用地增长趋势,研判水资源承载能力、用水结构和水平衡方案,综合考 城镇可用水总量、人口增长趋势、社会经济发展等进行城镇人口规模预测;城镇人口规模预测方法见 付录A;通过以人定地、以地定地等方法科学预测城镇建设用地规模。在优先利用存量建设用地、盘活 低效用地的前提下,合理确定新增城镇建设用地规模。城镇建设用地规模预测方法见附录B。
5.4.2城镇建设用地指标分配
DB42/T 18772022
因素及重大发展战略、重大建设项目的影响暖通空调图纸、图集, 综合分析全域城镇发展潜力,明确城镇等级结构。以城镇等级结构为基础,将城镇建设用地指标分配到 城区和各乡镇。城镇等级结构分析方法见附录C
5.5城镇空间格局分析
综合考虑城镇自然山水格局、自然保护地、历史文化资源、城镇建设空间形态演变、重大线性工程 分布等要素,以用地评定结论为基础,以优化城镇空间结构和布局为目标,研判城镇发展方向,运用城 市设计思维和大数据手段,采用模型分析、多情景分析等方法,延续历史文脉,控制生态廊道,提升人 居环境品质,协调城镇与山水林田湖草等自然环境的布局关系,塑造具有特色和比较优势的城镇空间形 态。城镇空间格局分析方法见附录D
5. 6. 1 基本要求
城镇开发边界由一条或多条连续的闭合线组成,单一闭合线围合面积原则上不小于30公顷 镇可适当降低。
5.6.2城镇集中建设区划定
5.6.3城镇弹性发展区划定
分析城镇未来发展的潜力和趋势,在与城镇集中建设区充分衔接、关联的基础上,在适宜进行城镇 开发的地域空间,基于城镇空间格局分析,合理划定城镇弹性发展区,做到规模适度、设施支撑可行。 近五年来城镇常住人口规模减少的、存在大量批而未建或闲置土地的市、县(区),要从严预留弹性空 间,并作专门说明。
5.6.4特别用途区划定
憩、防护隔离、农业景观、古迹遗址等地域空间划入特别用途区。做好与城镇集中建设区的蓝绿空间衔 妾,形成完整的城镇生态网络体系。对于影响城镇长远发展,在规划期内不进行规划建设、也不改变现 状的空间,包括林地、草地或湿地等,可一并划入特别用途区。
6.1.1城镇开发边界划定报告必备内容包括:自然地理基础和“双评价”“双评估”结论; 载能力、用水结构分析和水平衡方案;现状城乡建设用地情况、存量建设用地现状和盘活低效 的规划安排:城镇建设用地规模预测:城镇空间格局分析:城镇开发边界划定:城镇开发边界
积与现状城镇建设用地的比例,以及边界围合范围内的现状长期稳定利用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情况。 6.1.2报告采用pdf文件格式。文件名称按照“行政区代码+行政区名称+城镇开发边界划定报告.pdf” 的规则命名。对于中心城区所在市辖区,划定报告应合并编制,其中,行政区代码为6位,不足6位的 后面用0补齐。
包括城镇开发边界划定过程中形成的人口与城镇化、城镇建设用地潜力分析等专题研究报告、工作 报告、基础资料、会议纪要、部门意见、专家论证意见、公众参与记录等。
DB42/T 18772022
A.1常住人口规模预测
A.1.1综合增长率预测法
设定某一时段内,常住人口按某一固定速度增长,其计算见公式(A.1) Pt = Po(1 + r)t..
A.1.2线性回归模型预测法
通过选用直线函数,用过去10年以上的常住人口数据,建立回归模型,预测人口的未来的变化趋势, 得到预测结果。计算见公式(A.2):
A.1.3Logistic模型预测法
Logistic模型考虑到人口增长必将受到环境的约束,在指数模型中加入表征环境约束因子的二次 项,并经过数学变换得到Logistic预测模型见公式(A.3)
式中: P一估计的初始值; P——区域饱和人口即最大人口容量; 一内生增长率。 注:利用历史数据进行回归,并调整P值直至
式中: P一估计的初始值; P——区域饱和人口即最大人口容量: 一内生增长率。 注:利用历史数据进行回归,并调整P值 得出预测结果
A.1.4 经济相关分析法
采用社会经济相关分析法预测人口规模,建立人口与经济总量之间的对数相关关系,并按么 计算:
P a bln. (.
Y 一且标年GDP总量。
A.1.5以水定人预测法
以上级政府下发给本地的用水总量控制目标为依据,分析历年生活用水量占总用水量的比例,除以 人均生活用水量指标,得出常住人口规模。计算见公式(A.5)
A.2. 1线性回归模型预测法
通过选用直线函数,用过去10年以上的城镇化率,建立回归模型,预测城镇化率未来的变化 到预测结果。计算见公式(A.6):
式中: PUt 为目标年常住人口; a、b 系数; 目标年份。
A.2. 2 联合国法
联合国法是根据已知的两次人口普查的城镇人口和乡村人口数据,求得城乡人口增长率差,假 人口增长率差在预期保持不变,则外推可得预测期的城镇化水平。 计算模型见公式(A.7、A.8)
A.3城镇人口规模确定
DB42/T 18772022
根据上述方法测算并确定的常住人口和城镇化率,计算得出城镇人口规模。
式中: Ay 规划期末城镇建设用地规模; P 规划期末的城镇常住人口数; 人均城镇建设用地规模取值。
收集不少于10年的每年城市经济总量(GDP)、人均收入及城镇建设用地规模数据,根据经济 城镇建设用地增长的相关性,构建城镇建设用地规模与经济总量或人均收入的线性回归模型。 计算见公式(B.2):
Ay一一规划期末城镇建设用地规模; a、b一一系数; 一规划期末的经济总量或人均收入。 注:按照2035年实现经济总量或人均收入比2020年翻一番的目标,推算各地规划期末的经济总量或人均收入,进而 利用线性回归模型测算规划期末城镇建设用地规模
B.2.2单位GDP地耗法
按照湖北省人民政府对单位GDP地耗的管控要求,到规划期末进一步降低GDP地耗,按照2035年 济总量比2020年翻一番的目标推算规划期末的GDP,结合城镇化发展趋势推算城镇建设用地规模 设用地规模的比例。 计停见公式(B.3)
式中: Ay 规划期末城镇建设用地规模; 规划期末的GDP; g 规划期末的GDP地耗; 规划期末城镇建设用地占总建设用地规模的比例
... (B. 3)
DB42/T 18772022
B.3.1用地增长趋势测算法
根据历年土地变更调查数据,统计不少于10年的城镇建设用地规模,计算每年净增城镇建设用地规 模,按照年均新增城镇建设用地规模测算规划期末城镇建设用地规模。 计算见公式(B.4):
B.3.2年均批准新增城镇建设用地测算法
根据历年批地数据,对不少于10年批地量取平均值,按照年均新增城镇建设用地规模测算规划期 建设用地规模。 简风公式 (R 5~ B 6)
根据上述方法测算得到的结果,综合确定城镇建设用地规模,但不能超过上述儿种方法中测算结果 的最高值。
附录C (资料性) 城镇等级结构分析方法
一方面,通过传统的统计资料获取城镇人口、城镇化率、经济产业、用电量、用气量、土地利用等 方面的数据,研判各城镇经济社会发展潜力,综合比较各城镇发展实力。 另一方面,通过网络开源大数据(商业网点和公共服务等兴趣点数据、实时人口数据、夜间灯光数 据等)等分析各城镇经济社会发展活跃度。 选取以上诸多影响城镇等级结构的因子,构建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加权模型、多元统计、层次分析 等方法,计算各城镇的发展实力和潜力,从而确定未来城镇等级结构,
城镇等级不完全由其经济社会发展实力决定的,而是受区位交通、政策、重大项目的影响。因此 需要借助定性分析方法辅助判断城镇等级结构。 定性分析主要包括分析城镇的主体功能定位,分析现状和规划的交通条件,分析上级和本级政府的 重大政策对城镇发展的带动作用,分析重大项目对城镇发展的影响力。
D.1空间格局分析因子
D. 1.1 空间形态
附录D (资料性) 城镇空间格局分析因子与方法
包括空间边界、用地结构、空间重心等 可分为城镇建成区边界范围、边界扩张强度、边界扩张方
D. 1. 2 空间联系
D. 1. 3 空间组织
主要描述城镇体系和城镇内部组织结构,可分为城镇空间等级、城镇空间分区、城镇功能分区等子 指标。
主要描述城镇在产业领域的发展和相互关联,可分为包括开发区空间分布、城镇产业竞合、产业转 移强度等子指标。
D. 1. 5 活力空间
包括城镇商业服务业活力、科技创新活力和土地开发活力等,可分为活力空间分布、活力强度格 等子指标。
包括交通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市政基础设施等布局,可分为设施服务边界、空间分布均衡性、空 间可达性、服务质量评价等子指标。 当前比较科学和成熟的技术方法是利用元胞自动机(CellularAutomata,CA)模型及其改进模型 未来城镇用地模拟模型(FutureLandUseSimulation,FLUS)等电网标准规范范本,以及情景模拟分析等方法
图D.1城镇格局分析图
D.2空间格局模型分析法
D.2.1FLUS模型分析法
FLUS模型即未来城镇用地模拟模型,它是一 种改进的CA模型,能较好地保持复杂城镇区域的边缘形 伏特征,并且综合考虑了城镇发展所受到的相关自然、政策条件制约以及城镇未来的空间结构,因而能 够真实地表达城镇发展形态及其边界的分布。 FLUS模型分析所需的基础数据包括过去10年以上的历史影像或者遥感数据、土地利用现状数据、永 久基本农由保护范围、生态保护红线等,同时可以借助上位规划数据、政策引导、人口数据和人均GDP 等数据,综合分析模拟城镇建设区域。 FLUS模型分析驱动要素(或部分要素)的确定性强,则生成方案(或部分区域)开发建设的可靠性 较强,适宜选择为城镇集中建设的区域:反之 ,可作为城镇弹性发展区
检测标准D.2. 2情景分析法
D. 2.3 综合分析
基于FLUS模型分析法和情景分析法等空间分析方法,合理确定城镇集中建设区和城镇弹性发
....-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