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31/T 906-2021 城镇防灾减灾指南.pdf
- 文档部分内容预览:
DB31/T 906-2021 城镇防灾减灾指南
道路交通安全设施、城市防洪安全设施等城市基础及安全设施建设,加强辖区内城市客类设施安全 管理。 4.2.2街道(乡镇)应完善防灾减灾责任体系,建立健全社区网格化安全管理、风险防控等机制,做好防 灾减灾救灾科普宣传教育、风险隐患排查、监测监控预警、灾(险)情信息报告、群众自救互救、先期抢险 救援、应急处置保障等工作,推动社区防灾减灾日常管理和项目管理等工作。 4.2.3街道(乡镇)应组织开展防灾减灾档案管理,建立和保存社区防灾减灾工作的文字、照片、音频、 视频等档案资料;开展绩效评估,对社区防灾减灾工作开展自评自查,针对不足,落实改进措施。 4.2.4根据实际工作需要,街道(乡镇)应确保防灾减灾救灾、安全生产、消防等经费投人,并严格管理 和规范使用。有安全监管职责的部门按规定配备安全监管人员和装备。街道(乡镇)应统一购买防灾减 灾方面的综合保险,鼓励居民参加各类灾害事故保险,并引导辖区内企业增加在安全生产方面的经费投 人,提高防范化解风险的能力。 4.2.5街道(乡镇)宜抓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管理工作,鼓励并指导居(村)积极创建综合减灾示范 推动社区防灾减灾能力提升
.1.1街道(乡镇)应收集整理社区曾经发生的灾害, ,形成社区灾害风险列表和核查表。接规定对危险 化学品企业、油气管道以及施工作业等城市工业企业风险,高层建筑风险,城市生命线、公共交通、隧道 桥梁等公共设施风险,台风、暴雨、冰冻雨雪、地面塌陷等自然灾害风险进行识别。 、大型群众性活动风险进行识别
街道(乡镇)可勘察并分析社区在物理方面、经济社会方面以及环境方面表现出的脆弱性,形成脆 只别核查表,列出脆弱人群清单,包括老年人、儿童、孕妇、重病患者和残障人员等,对承灾体脆弱性进 只别。
5.3防灾减灾能力调查
5.3.1街道(乡镇)可调查汇总社区可利用的资源水泥标准规范范本,包括社区内防灾减灾工作人员、社区防灾减灾敦灾 资金支持情况、社区防灾减灾救灾物资储备及分布等,形成社区防灾减灾数灾资源列表。 5.3.2街道(乡镇)可从减灾队伍、群策群防、应急救灾装备和物资储备、应急预案建设、风险掌控能力 预警信息获知能力、信息报送能力、资金投入、民众风险意识和应对能力等方面客观评价社区防灾减灾 能力
社区可采用头脑风暴法、德尔菲法、情景分析、风险矩阵等风险评估方法,综合考虑导致风险的原 实发生的可能性和影响后果、承灾体脆弱性、社区减灾能力,对社区风险进行评价,编制社区风险评
社区风险示意图应标识危险源、隐惠点分布、脆弱性区域、安全场所和应对措施等要素: a)加油站、液化气站、高压线、交通事故易发点(路段)、易积水路段、河道、户外大型广告牌、建 工地等危险源、隐惠点;
b)幼儿园、小学、养老机构、商业区、交通枢纽、老旧房屋、海塘堤坝薄弱段等脆弱性区域; c)医院、消防站、派出所等安全设施和疏散集合点、应急避难场所等安全场所; d)疏散路径、措施建议等可降低灾害风险的应对措施。 5.2街道(乡镇)宜指导居(村)和居民小区(村民小组)绘制灾害事故避险图)
5.6.1街道(乡镇)应建立隐惠排查制度,推进灾害风险隐患网格化管理,开展对老旧房屋、户外广告设 施、店招、电动自行车充电场所、各类游乐场所和游乐设施等事故隐惠排查工作。 5.6.2街道(乡镇)应开展对小学校或幼儿园、小医院、小商场、小餐饮场所、小旅馆、小歌舞娱乐场所、 小网吧、小美容洗浴场所、小生产加工企业等社会单位的事故隐愚排查工作。 5.6.3辖区内生产经营单位应定期开展隐患排查(或危险源辨识)、隐患整改工作,以及确定的高风险 环境(包括危险设施、设备)、高危人群(主要是易受伤害人群)、脆弱群体等信息。针对典型事故暴露的 问题,按照有关要求开展专项隐患排查活动。及时向社区通报安全生产状况。 5.6.4街道(乡镇)应引导居(村)及居民小区(村民小组)开展隐惠排查(或危险源辨识),定期开展消防 通道、疏散通道、安全出口和居民楼内通道检查。 5.6.5街道(乡镇)应建立事故隐患清单,明确风险清单对应的风险管控责任部门,明确事故危险源、危 险设施、设施损坏、设备缺失等相关信息。
5.7.1街道(乡镇)应根据隐患排查的结果,制定隐患治理方案,对隐患进行治理,并定期在社区公开。 5.7.2街道(乡镇)应及时开展社区防汛检查,整改高坠、树木倒伏、内涝、雷击等风险隐患点;加强对老 旧房屋的管理与修;在地质灾害隐患点设置警示标识,并加强日常监测。林区社区周边开设必要的防 火隔离带,定期开展森林火灾隐患排查。 5.7.3街道(乡镇)应建立辖区内事故与伤害记录机制,指定专人每季度进行一次生产安全、消防安全, 交通安全、社会治安、燃气安全等各类事故与伤害数据的收集、整理与分析,采取有效措施降低事故伤害
交通安全、社会治安、燃气安全等各类事故与伤害数据的收集、整理与分析,采取有效措施降低 的发生。
6.1.1街道(乡镇)应根据社区风险评估和隐患排查结果,结合社区现有资源,组织编制社区防灾减灾 救灾的应急预案及实施方案。 6.1.2辖区内生产经营单位、社会单位组织应制定并实施本单位的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 6.1.3应急预案应包含总则、组织架构、各方职责、任务流程、保障措施、附则等内容,并由事前、事中、 事后三个阶段的任务组成:
6.1.1街道(乡镇)应根据社区风险评估和隐患排查结果,结合社区现有资源,组织编制社区
a)“事前”包括:组织保障、预防保障、教育培训和应急演练 b)“事中”包括:监测预警、信息沟通、指挥协调和应急处置; C)“事后”包括,社会救助、心理干预、调查总结和恢复重建
预案的框架下,结合社区各项具体的危险源或致灾因子、脆弱性以及社区资源,落实实施方 实施过程中结合实际做好各项防范和救护准备工作。 案中应明确协调指挥、预警通知、转移安置、物资保障、信息报告、医疗救护等小组分工;明确
案,并在实施过程中结合实际做好各项防范和救护准备工作。
根据社区的发展和风险特征的变化,对预案和实施方案、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进行不断完善和 实施动态管理,
7.1.1街道(乡镇)可依托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城市运行“一网统管”以及相关信息系统,建立预警信 息共享机制,统筹城市运行数据和防灾减灾信息管理,各类灾害事故监测预警和应急指挥系统实现互联 互通,提升灾害预警智能化、信息化水平。 7.1.2街道(乡镇)应推动灾害事故监测预警系统建设,聚焦居民小区、人流密集场所、大型城市综合 体、公交及地铁站点、码头、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施工现场等重点场所和区域,实时监控辖区内自然灾 害、生产安全、火灾等风险。 7.1.3街道(乡镇)应建立预警信息发布制度,能够迅速发布当地气象、洪涝、地质、火灾等灾害事故预 警信息。结合运用大数据、自媒体等新技术新手段和大喇叭、吹哨子等传统手段,确保预警信息在短时 间内覆盖社区全体居民
7.2.1灾害信息员应依托灾情直报系统,加人平时报险内容及时上报灾害信息,并根据灾害发生情况 续报和更新灾害信息
报和更新灾害信息。 2网格管理员可依托网格化管理平台,及时上报事故隐患信息,并跟踪处理结果。 3街道(乡镇)可建立风险隐患举报奖励制度,鼓励社区民众报告风险隐患和各类安全问题。社区 居问题性质和严重程度,及时处置或将信息报送上级主管部门,并将结案情况及时向民众反馈
8.1.1街道(乡镇)应建立社区防灾减灾科普宣传教育体系,定期开展防灾减灾专题宣传,结合全国防 灾减灾日、全国消防日、安全生产月等重要时机,集中开展防灾减灾灾、安全生产、消防等科普宣传教 育活动进企业、进机关、进学校、进社区、进家庭、进公共场所”。 8.1.2街道(乡镇)应设置用于防灾减灾宣传、教育和培训等活动的设施和场所,包括安全宣传栏、橱 窗、活动中心等,张贴防灾减灾救灾知识、灾害风险图、隐患清单、应急预案流程图等宣传挂图,方便居民 学习了解、熟练掌握,使居民具有较高的安全获得感、满意度,安全知识知晓率高,安全意识强。 8.1.3街道(乡镇)可充分发挥社区广播、网络、手机、电子显示屏、板报等载体的作用,做好经常性防灾 减灾科普宣传教育。
8.2.1根据不同成员、队伍的需求及能力要求,街道(乡镇)可缩制社区防灾减灾教育培训计划,定期开 展防灾减灾数灾和安全管理相关知识培训,提升社区成员的风险意识、灾害识别能力和自救互救技能。 8.2.2街道(乡镇)可邀请专业部门、单位开展社区培训教育,或委托专业机构提供社区安全教育培训 服务。 8.2.3街道(乡镇)可根据培训目的、培训内容、塔训对象的不同,选择集中培训、网络学习和体验式培 训等不同类型的培训方式。 8.2.4街道(乡镇)宜为培训对象建立培训档案,确保社区安全教育培训的系统化。
街道(乡镇)可建立社区防灾减灾交流网络,促进社区内防灾减灾救灾相关职能部门之间、社区 区之间开展防灾减灾救灾经验交流
9.1.1街道(乡镇)应根据风险评估结果和预案编制实施情况,并依据下列要求,定期并展演练活动: a)根据目标需求和社区实际,设定不同的灾害情景; b)明确地域范围、日期、地点、持续时间、参与人员等: c)根据方案,做好各项准备工作和后勤保障工作。 9.1.2街道(乡镇)应指导居(村)开展针对台风暴雨、高层建筑火灾、化学品泄漏等灾害事故的应急 演练。 9.1.3辖区内单位应开展经常性应急演练
街道(乡镇)应组织开展层次丰富、形式多样的演练活动。应急演练形式主要包括桌面演练和实战 演练等形式: a)桌面演练:利用地图、沙盘、流程图、计算机模拟、视频会议等辅助手段,针对事先假定的演练情 景,讨论和推演应急决策及现场处置的过程,促进相关人员掌握社区预案中所规定的职责和程 序,提高指挥决策和协同配合能力; b)实战演练:利用应急处置涉及的设备和物资,针对事先设置的灾害情景及其后续的发展情景, 通过实际决策、行动和操作,完成真实应急响应的过程,检验和提高相关人员的临场组织指挥、 队伍调动、应急处置技能和后勤保障等应急能力。
在演练实施过程中,安排专人记录参与组织和个人的表现。 在演练完成以后,及时对各个组织和个人的表现进行评价总结,并对整个过程暴露出的问题进 形成评估报告,并提出整改意见。 安照整改意见对有关问题进行整改,并跟踪整改项目的完成情况
在演练实施过程中,安排专人记录参与组织和个人的表现。 在演练完成以后,及时对各个组织和个人的表现进行评价总结,并对整个过程暴露出的问题进 形成评估报告,并提出整改意见。 安照整改意见对有关问题进行整改,并跟踪整改项目的完成情况
10.1.1街道(乡镇)结合社区常见灾害类型和风险等级,充分利用公园、广场、城市绿地、学校、体育场 馆、社区综合服务设施等已有设施,通过改扩建、新建等方式推进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满足居民紧急避险 和转移安置需求。在应急避难场所、关键路口等醒目位置,设置安全应急标志或指示牌,张贴应急疏散 路径示意图。采用“平灾结合”方式新建一批布局合理、功能复合的防灾避险绿地。 10.1.2街道(乡镇)应指导居(村)及居民小区(村民小组)设立紧急集合点或避灾点。 10.1.3街道(乡镇)应建立避难场所管理机制,明确场所位置、可安置人数和管理人员等信息,对避难 场所的物资储备,避难场所的启动、管理和关闭等进行规范。
10.2.1街道(乡镇)应结合社区特点,建设符合国家规范标准的社区微型消防站,由受过基本灭火技能 训练的保安员、治安联防员、社区工作人员等担任队员。 10.2.2街道(乡镇)应结合社区特点,合理建设医疗救护站或设立医疗救护点。敦护人员由社区医生, 退休医疗工作者和受过医疗急救技能培训的红十字会员等组成。 10.2.3街道(乡镇)可建立防灾减灾救灾科普教育基地或应急体验馆,为社区居民提供培训场地和体 验式、参与式科普宣传教育服务,提高民众防灾减灾救灾意识和应对技能。 10.2.4街道(乡镇)推进防灾减灾站点标准化建设,规范社区应急物资、消防、应急避险、科普宜教、救 护等站点建设。
0.3社区防灾设施设备
11.1社区综合应急救援队伍
DB31/T906—2021
11.1.1街道(乡镇)可组建由民兵、预备役人员、保安员、基层警务人员、医务人员等有相关救援专业知 识和经验人员组成的社区综合应急授队伍,配有适合当地灾害敦援特点的救援装备,承担日常应急 任务。 11.1.2街道(乡镇)可与邻近综合消防援队伍建立联动机制,积极引导各类社会组织、志愿者参与社 区防灾减灾工作
11.4灾害信息员队伍
街道(乡镇)应将社会力量参与防灾减灾灾纳人政府购买服务范围,制定支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 应急工作的相关规定,促进社会组织、志愿者等社会力量参与社区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明确社会力量参 与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的重点范围和主要任务,加强对社会组织参与防灾减灾救灾的能力培训、评估监管 和保障激励,并对专项检查出的问题进行通报整改
社区应建立 根据实际情况编制应急物资储备计划利 计划,建设物资储备点,备有救援工具(如铁锹、撬棍、救援绳索、担架、灭火器、防洪沙袋、水泵等)
信设备(如喇叭、对讲机、警报器等)、照明工具(如小型发电机、移动照明、应急灯、手电筒等)、急册 药物资等,并做好日常管理维护和更新。街道(乡镇应推动与相邻街道(乡镇)建立应急物资装备计 办调机制TZZB标准规范范本,
街道(乡镇)应建立应急物资社会 积极与社区内及邻近超市、企业等合作开展救灾应急 议储备,保障灾后生活物资和应急救援设备等供给
街道(乡镇)应鼓励和引导居民家庭储备必要的应急物品,如逃生绳、灭火器、手电简、常用药品等 使用家庭应急包。
街道(乡镇)应根据实际,定期对正在进行或者已经完成的社区风险评估、宣教培训、演练等各类项 目进行评估: a)可根据项目发展的时间顺序,对项目进行前期评估、中期评估和后期评估; b)可根据项目的执行过程或执行结果,对项目进行评估,
街道(乡镇)可根据实际需要,来用不同的评估方式,包括: a)开展防灾减灾工作的自我评估 b)相关政府部门对社区防灾减灾救灾工作进行考核评估; c)邀请专业机构对社区防灾减灾救灾工作进行第三方评估。
13.5项目评估记录管理
应妥善保管评估过程中所收集的项目资料,并做
街道(乡镇)应根据评估结果,开展动态 优化社区防灾减灾管理体系的运作和防灾减灾项目推 进,提升社区防灾减灾救灾能力,持续改进社区安全水平。
电器标准[1]GB/T29639生产经营单位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编制导则 [2]全 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管理办法(国减发[202072号) [3] 安全生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建设实施指南安委办(安委办[2012]28号) [4] 国家安全发展示范城市评价细则(安委办【2019]16号) 5] 灾害信息员国家职业标准 [6]]关于加强全国灾害信息员队伍建设的指导意见(应急[2020】11号) [7】关于提高我市自然灾害防治能力的意见(沪委发【2020】14号)
....-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