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CECA20021-2022 社区“十五分钟生活圈”绿色开放空间规划设计指南.pdf
- 文档部分内容预览:
T/CECA20021-2022 社区“十五分钟生活圈”绿色开放空间规划设计指南
a)活动时间特点。老年人多有早晨锻炼、午间和日间休息、 傍晚散步的习惯,早上以康体型的锻炼健身为主,下午 的活动类型则较为丰富多样,活动持续时间一般为0.5h~ 1.Oh。 b)活动空间特点。老年人活动具有空间固定的特征,喜欢 去自已熟悉的场所,部分高龄老年人(70岁以上)更倾 向在五分钟步行范围内活动。 c)主要活动类型。一般老年人(60岁~69岁)以康体娱 乐、文化休闲为主,较少参与对抗性较强的球类竞技体 育运动;部分高龄老年人(70岁以上)倾向于安静的休 闲氛围,对运动设施的依赖度较低
2. 1. 2 适老型开放空间建设策略
a)场地就近。应尽可能就近布置老年活动空间,特别是楼 道口、宅间空地,以及距住所较近的商场、超市等。 b)舒适安全。老年活动场所应有完善的无障碍设计,良好 的植被覆盖,平坦的活动场地和安静的休息空间,卫生 间等服务设施应具有较好的可达性。 c)便于交往。老年人更倾向于聚集性的活动,因此应为老 年人提供较为开敬的、活动空间较大的场地。 d)活动丰富。老年人是社区文化活动的主要参加者,丰富 多彩的集体活动有助于吸引不同兴趣的老年人参加,促
进老年人身心健康。 e)功能结合。部分老年人在家庭中仍承担较为重要的服务 功能,比如买菜、接送孩子等,其户外活动的空间需求 更倾向与日常公共服务设施结合布局瓦楞纸箱标准,便于老年人就近 使用。
2. 2儿童日常游憩活动
儿童是社区绿色开放空间的高频率使用主体,游戏和玩耍 儿童对社区绿色开放空间的主要诉求,
2. 2. 2儿童友好型开放空间建设策略
a)尊重儿童游戏心理行为。针对不同年龄的儿童,提供适 合其需要的活动场地和游戏器具,减少家长对孩子的担 心与过度监护,增强他们群体生活交流的机会。 b)激发儿童的好奇心。增加儿童户外活动场地和设施的趣 味性,在空间上,注意处理场地入口、活动区域与过渡 区域的关系。在时间上,让儿童在自然环境中认知四季 变化。 c)突出安全可达性。优化儿童出行路线,优化游戏场地功
能分区、平面布局,提供符合儿童尺度的游戏设施,加 强安全设计和管理维护,提高儿童使用安全保障。 d)加强自然要素应用。借助自然的设计元素,塑造亲人的 自然环境,增强孩子的创造力、想象力以及冒险精神, 并培养儿童对自然价值的尊重。 e)增加儿童参与设计的机会。保证儿童的充分参与,才能 创造出符合儿童需求的安全、快乐和有吸引力的场地
2.3青少年日常游憩活动
2.4中青年日常游憩活动
中青年人以上班族为主,活动范围较大,对社区绿色开放空 间的活动需求较为综合多样,与儿童、青少年及老年人都具有较 为广泛的关联,在户外活动中常常起到陪伴、照顾、监督等作 用,因此其活动空间、设施使用与其他几类人群具有广泛的交 叠性。 a)中青年的动态活动。该年龄段人群的动态活动以运动、 健身、娱乐为主,包括各种球类运动及器械健身活动, 以及跑步、跳绳、跳舞等各类娱乐活动。 b)中青年的静态活动。该年龄段人群的静态活动包括聊大
2.5残障人士日常活动
残障人士与正常人相比,其日常活动并不活跃,活动频次 , 活动范围较小。其日常活动空间基本集中在居住地附近。 a)出行方式主要为步行。残障人士的出行方式主要是步行 轮椅、自行车和电动车以及公交,其中步行的比例最高, b)休闲性活动以广场、公园、活动中心为主。残障人士的 休闲活动类型、活动频次与健全人相比差距仍然很大。 绿地广场是残障人士休闲性活动的主要场所,公园的活 动频率略高于活动中心。
社区绿色开放空间按照功能特点、空间形态与用地类型,可 分为5类,包括社区公园、社区体育公园、口袋公园、社区绿道 和其他类型,
社区公园是指以植物景观为基础,为一定居住用地范围内的 居民服务,具有多种活动功能和设施的公园绿地。 a)面积。面积在0.2hm~10.0hm之间,是承担社区户外 综合休闲游憩功能的主要空间场所,也是社区绿色开放 空间的核心和主体。 b)用地。社区公园用地属于城市公园绿地(G1)或居住区 用地中的公共绿地,应独立设置。 c)级别。根据面积大小和服务半径,社区公园可分为小型、 中型、大型 3个级别,宜符合表3. 1. 1 规定。
表3.1.1社区公园分级
3. 1. 2 社区体育公园
社区体育公园也称多功能运动场,指为落实全民健身计划, 以群众性体育健身为主要功能,兼有社区公园休闲交往、景观绿 化等一般功能的公益性开放空间。
a)面积。社区体育公园面积宜大于800m,是十五分钟生 活圈中的特色开放空间。 b)用地。社区体育公园用地属于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设施 用地中的体育用地(A4),应独立设置。考虑到对社区 体育公园的广泛需求,也可结合各类城市用地建设。 c)级别。根据面积大小和服务半径,社区体育公园可分为 小型、中型、大型3个级别,宜符合表3.1.2规定。
表3.1.2社区体育公园分级
3. 1. 3 口袋公园
口袋公园也称小微绿地、袖珍公园、微型公园、街头绿地、 小游园,指小面积的城市绿色开放空间,提供自然的表面和有遮 阴的场地,方便休憩、玩耍和娱乐。 a)面积。一般小于2000m,具有规模小、空间活、功能 多、效率高等特点。在城市中心区和老旧城区,大力建 设小微绿地,有利于改善城市社区环境,提升空间活力, 促进城市微循环,对实现“开窗见绿,推门进园”具有 重要作用。 b)用地。口袋公园用地灵活,多属于城市各类用地的边 角、零星空间,一般不改变土地性质和权属关系。
3. 1. 4 社区绿道
社区绿道指位于社区十五分钟生活圈内部,连接居住组团、 社区公园、社区体育公园、口袋公园、社区中心、商业网点、公 交站点、公共服务设施以及文物古迹等的线形开放空间。 a)特点。社区绿道主要为附近居民服务,满足运动健身、
绿色出行、休闲交往等功能,是城市绿道体系中的微循 环系统。 b)用地。社区绿道用地来源多样,通过社区绿道串联社区 各类绿色开放空间,形成高效可达的社区绿色开放空间 网络。
3. 1. 5 其他类型
其他类型指除上述社区公园、社区体育公园、口袋公园、社 绿道以外,能够发挥户外公共活动功能的其他社区绿色开放 间。 a)特点。其他类型社区绿色开放空间能够提高土地利用效 率,促进功能混合、满足多元需求,是城市更新阶段拓 展社区绿色开放空间的创新方式,也是促进社会交往 突出社区文化的特色类型。 b)用地。其他类型的用地来源多样,通常附属于除绿地与 广场用地(G)以外的各类城市建设用地中。 c)类型。城市特殊空间类型,为缓解用地不足,利用屋顶 桥下、空中、建筑周边等各类城市特殊空间建设的绿色 开放空间,如屋顶花园、各类小微公共活动空间、慢行 街巷等;特色社区绿色开放空间类型,为满足居民活动 新需求、突出不同特色功能的各类社区绿色开放空间, 如康复花园、社区花园、社区菜园、宠物公园等
3. 2. 1 分级配置
按“十五分钟、五分钟至十分钟”两个层级配置社区绿色开 放空间,均衡布局,并结合各类城市用地挖潜,形成大小结合、 层次丰富、体现人文特色的休憩空间,满足居民步行范围内的日 常活动需求。十五分钟、十分钟、五分钟生活圈的社区绿色开放 空间分级配置应符合表3.2.1规定。
表3.2.1社区“十五分钟生活圈”绿色开放空间分级配置表
续表 3. 2. 1
社区绿色开放空间规模宜以人定量,根据社区人口规模合理确 定社区绿色开放空间总面积和分项面积需求。新建地区,人均社区 绿色开放空间总面积指标宜不低于5.0m?/人;旧区改建的,人均社 区绿色开放空间总面积宜不低于引导指标的70%,即3.5m/人。 十五分钟生活圈内的社区公园及各类活动场地面积宜符合 表 3. 2. 2 规定。
表3.2.2社区“士五分钟生活圈”绿色开放空间面积指标表
续表 3. 2. 2
1社区绿色开放空间总面积包括社区公园、社区体育公园(多功能运动场)、 口袋公园和各类活动场地、街坊内集中绿地。“人均社区绿色开放空间总 面积”计算方法为:人均社区绿色开放空间总面积=[社区公园十社区体 育公园(含多功能运动场)十口袋公园和各类活动场地十街坊内集中绿 地」面积之和(m)/居住人口(人)。 2 新建地区人均社区绿色开放空间总面积宜不低于5.0m/人,具体组成是: 社区公园(含十五分钟、十分钟、五分钟各级社区公园)4.0m/人以上, 社区体育公园或各类室外体育健身活动场地(含多功能运动场等)0.5m/ 人左右,街坊内集中绿地0.5m/人以上。 3依据《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GB50180一2018中的第4.0.4条、《城 市绿地规划标准》GB/T51346一2019第4.4.6条,新建地区,十五分钟、 十分钟、五分钟生活圈人均社区公园绿地面积分别不低于2.0m/人、 1.0m/人、1.0m/人;旧区改建的,人均社区公园绿地面积不应低于新 建地区相应控制指标的70%。 4 室外体育健身活动场地(含多功能运动场等)面积指标,依据《城市社区 体育设施建设用地指标》(2005年)第四十四条规定,人均室外用地面积 0.30m/人~0.65m/人,选取新建地区的室外体育健身活动场地面积 0.3m/人~0.65m/人,旧区改建选取该指标值的下限要求,即不低于 0.30m2/ 人。 5参考国内外对社区层面儿童游戏场地配建和面积标准的要求,同时考虑到 社区绿色开放空间总面积人均指标仅为3.5m~5.0m,本指南提出新建 地区,十五分钟生活圈内儿童游戏场地面积宜不低于0.5m/儿童;旧区 改建的,宜不低于0.3m/儿童。 6根据现状城市绿道调研数据,城市“万人拥有绿道长度”达到1.0km大致 属于现状中等水平。考虑到未来发展需求,结合规划城市路网密度要求不 低于8km/km的需求,估算未来城市“万人拥有绿道长度”将会达到 2.0km或以上,其中社区绿道将占有很大一部分比例。因此作为引导指 标,提出新建地区的社区绿道长度要求宜不低于1.0km/万人,旧区改建 的宜不低于0.8km/万人。按照十五分钟生活圈的居住人口5万人~10万 人测算,土五分钟生活圈内的绿道总长度宜不低于4km。
3.2.2.2社区绿色开放空间五分钟步行可达覆盖率
社区绿色开放空间宜均衡布局、高效可达,采用“社区绿色 开放空间五分钟步行可达覆盖率”指标,可以更好地衡量社区绿 色开放空间的使用便捷性。新建地区,社区绿色开放空间五分钟 步行可达覆盖率宜不低于90%。旧区更新改造的,社区绿色开 放空间五分钟步行可达覆盖率宜不低于70%。历史文化街区可 以根据实际情况确定社区绿色开放空间五分钟步行可达覆盖率的 具体指标。 a)计算方法。社区绿色开放空间五分钟步行可达覆盖率 (%)步行五分钟(300m)可达400m以上社区绿色 开放空间的人口(人)/居住人口(人)×100%。 b)计算社区绿色开放空间五分钟步行可达覆盖率时,可将 生活圈范围内的城市大型公园纳入计算。
对于城市新建社区或集中连片旧区更新改造地区,应统筹规 划、同步建设,遵循“分级配置、均衡可达”的原则,按照标准 要求,统一布局社区公园、社区体育公园、社区绿道等,形成连 续、完整的社区绿色开放空间系统。 a)依托场地中的山体、水系和自然植被,布局各类绿色开 放空间,加强与建筑、道路的融合,鼓励以绿色开放空 间系统为骨架,构建社区空间。 b)鼓励社区公园、社区体育公园与社区活动中心、公共服 务设施集中布局,实现功能灵活组合,高效使用。 c)根据社区人口特点,有针对性地确定社区绿色开放空间 的活动功能、景观主题,形成多元化的建设特色
3. 3. 2更新增绿
对于老旧社区或历史文化街区,结合城市更新行动,采取 见缝插绿、破硬复绿、拆墙透绿、留白增绿”方式,逐步完善
社区绿色开放空间。 a)充分挖掘现状潜力,利用土地置换、功能集合,寻找集 中用地,建设社区公园和社区体育公园,满足基本游憩 需求。 b)利用闲散空地、边角地,建设口袋公园、街角游园、小 微绿地,逐步补齐空间短板。 c)结合社区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建设绿色开放空间。 d)结合社区街道环境整治,建设社区绿道系统
对于现状不适应居民需求的社区绿色开放空间,通过整体、 局部或专项改造等形式,完善功能,提高品质,成为满足时代需 求的社区绿色开放空间。 a)基于人群构成、使用与活动情况,调整社区绿色开放空 间功能分区和用地布局,增建适宜老年人和儿童的活动 空间和运动休闲场地。 b)更换、淘汰老旧活动设施,加强园路维修,建设健身步 道。增加公共艺术小品,突出社区地域文化和风貌。 c)加强无障碍设计,更新老化基础设施,消除安全隐惠。 d)保护现状古树、大树。有条件的绿色开放空间可建设海 绵绿地
3. 3. 4 共享添绿
对于毗邻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商业或办公设施的社区或混合 街区,倡导“功能混合、开放共享”,调动企事业单位、社会组 织、社区居民、专业力量等因素,以共商、共建、共治、共享方 式,为周边社区补充绿色开放活动空间,满足休闲、健身、文 化、交往多元需求。 a)鼓励社区周边公共设施、商业、办公区的广场或附属绿 地对公众开放使用,建设共享广场、共享型社区花园。 b)鼓励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空间复合利用,建设屋顶花园、立 体花园或运动场地,为周边社区补充绿色开放活动空间。
a)体现舒适便捷。优先满足社区居民日常休闲游憩、运动 健身等基本功能需求,根据空间位置及周边人口特征、 用地情况,合理进行功能分区和设施配置。总体平面设 计应简洁大方、自然流畅。 b)注重节能、节水、节材。提倡低碳循环,鼓励使用再生 性材料营造景观,不搞大广场、大草坪,避免盲目滥用 假山置石,引导社区居民践行绿色生活方式。 c)注重安全。加强无障碍设计和交通集散,满足全龄使用 要求。具有应急避险功能的社区绿色开放空间,应符合 城市综合防灾要求,妥善处理与游人使用、植物生长等 关系。 d)突出生态理念。合理利用场地原有的地形、植被,加强 植物造景,有条件的可建设小微栖息地,保护城市生物 多样性,因地制宜地应用海绵理念和技术,提高绿色开 放空间的生态效益。 e)注重与周边城市风貌和功能相协调。加强场地文化遗存 保护,发掘地域文化特征,提高设计的艺术性,做到实 用与美观相结合
4. 1. 2 绿化种植
a)绿化种植应以乡土植物为主,注重节水。慎用有刺,有 硬角,分泌黏液,易引发过敏,花或果、叶有毒的植物, 在休憩设施旁不宜选用蜜源植物,老年人活动场地周边 不宜选用有气生根、板状根的植物
b)儿童游戏区的植物配置在满足下部视线通透、活动无阻 隔以及便于看护儿童要求的基础上,宜种植色彩丰富的 植被,激发儿童对自然的兴趣和认知。 c)体育运动区应保证阳光充足,球类场地周边宜设置隔离 绿化,减少噪声和灯光照明对周边居民工作生活的不良 影响。 d)场地内宜选择冠幅较大的乔木,尽可能营造林荫空间, 降低场地夏季温度。 e)应保护并妥善利用场地内的古树名木、大树及原生植被, 丰富绿色开放空间的文化内涵
4. 1.3园路与铺装
a)社区绿色开放空间应有合理的园路系统和安全舒适的坡 度设计。主园路纵坡不宜大于8%(山地公园纵坡不宜 大于12%),不宜小于0.5%,横坡不宜大于2%,主园 路及出入口应考虑无障碍设施,方便残障人士和老年人 使用。园路宽度宜符合表4.1.3规定。
表4.1.3社区绿色开放空间园路宽度
b)健身步道、跑步道宜设计成环绕闭合形式,并标示距 离,路面应连续、平整,优先采用防滑、透水、耐磨的 铺装和面层材料。 c)铺装场地应在符合相关功能性要求的前提下,满足透水 性要求,但在南方地区、郁闭度大的区域不宜采用透水 材料。停车场地铺装应优先采用透水、透气型铺装材料 及可再生材料。
b)健身步道、跑步道宜设计成环绕闭合形式,并标示距 离,路面应连续、平整,优先采用防滑、透水、耐磨的 铺装和面层材料。 c)铺装场地应在符合相关功能性要求的前提下,满足透水 性要求,但在南方地区、郁闭度大的区域不宜采用透水 材料。停车场地铺装应优先采用透水、透气型铺装材料 及可再生材料。
d)老年人活动场地和康体休闲场地可因地制宜设置卵石健 身路,并在路侧设置连续扶手。 e)儿童活动场地应采用色彩鲜艳的环保健康铺装材料,增 强空间的趣味性并活跃气氛。 f)作为避险、救援通道的园路应走向明确,路面宽度宜大 于4m。
4. 1. 4 地形与水景
a)保护场地原有地形地貌、植被、水系加以合理利用,必 要时可因地制宜做适当改造,土方应就地平衡。 b)社区绿色开放空间地形和竖向设计应满足植物生长习性 要求,并有利于场地排水和空间组织。 c)不鼓励在社区绿色开放空间内人工设置大面积开放水面: 不宜设置大型音乐喷泉等能耗较大的动力水景。 d)社区公园水域面积不宜超过总面积的1/3,并尽量采用 石砌、木桩或自然驳岸。近岸2m范围内,水深不应大 于700mm,且不得出现陡降;水深大于700mm时,应 设置警示标识
4. 1. 5 设施与小品
a)座椅设置。应按游人流量、观景要求、避风向阳、底荫 遮雨等因素合理设置座椅,其数量可按照游人量的 20%~30%设置,平均每公顷陆地面积上的座位数不少 于20个,最多不超过150个。休息座椅旁应按不小于 10%的比例设置轮椅停留位置。椅面宜使用木制等舒适 的自然材质。 b)休憩享廊。1500m以上的场地宜设置休憩亨廊,1500m 以下的场地可结合实际情况设置休憩亭廊。座椅和休憩 亭廊的外观设计应突出实用、经济、美观的原则,满足 人体舒适度要求。 c)公共厕所。2000m以上绿色开放空间宜设置公共厕所, 大、中型社区公园宜按250m~300m服务距离设置公共
a)公园和绿地的主路照明应满足安全要求,以功能照明为 主,景观及装饰性照明应考虑对植物及周边环境的影响。 灯具应选用高效率节能型产品。 b)儿童活动场地照明宜选用反射灯具,避免出现光导致 活动不便。为避免眩光,不应在儿童活动场地周边设计 射树灯及地埋灯。 c)老年活动场地环境照明设计应充分考虑老年人视力日渐 变差,对光线的感觉迟钝等生理特征,在台阶、坡道、 转角等位置用灯光作为提醒。 d)多功能运动场地应满足特定灯光照明标准,并在满足照 度的前提下倡导节能设计。不应对周边环境造成光污 染,影响社区居民正常生活。
a)社区绿色开放空间的标识宜与社区标识系统形成整体, 并采用统一风格、色彩与表达方式。 b)标识系统宜结合国际通用标识、市政通用标识,采用文 字、图形、声音相结合的方式,简洁易懂,并尽可能满 足老年人的使用需求。 c)标识系统宜采用具有蓬勃向上、积极乐观意义的图形 色彩、音色和文字内容,尊重各地区不同的文化传统 风俗习惯,增强使用体验
a)社区绿色开放空间内的海绵设施应与海绵城市系统建设 统筹考虑,科学确定海绵设施技术指标,做到源头减排, 限制外来雨水进入。 b)优先选择绿色雨水设施,技术方案应不影响游憩功能 并有利于提升绿地品质。 c)海绵设施建设应符合场地整体景观设计要求,与绿色开 放空间的总平面、竖向、道路、活动场地、建筑等相 协调。 d)应考虑初期雨水和融雪剂等对绿地的影响,不得影响植 物正常生长,
4. 1. 9无障碍设施
休息座椅旁宜设轮椅停留空间。
a)社区公园宜结合生活圈内主要公共活动节点,以及城市 山体、水体、林地等自然要素设置 b)社区公园应至少有一条边毗邻城市道路,应有安全便捷 的步行交通可达。 c)为满足人群活动需求,社区公园应设置一定规模、大小 得当的活动场地。社区公园的陆地面积应大于总面积的 2/3,陆地部分的用地比例宜符合表4.2.1规定
表4.2.1社区公园用地比例
d)社区公园应有不少于1/3的陆地面积处于标准的建筑日 照阴影线范围之外,其中宜布置适合老年人、儿童活动 的场地。
社区公园以居民日常休闲游憩、运动健身和社会交往等活动 为基本功能,应包括儿童游戏区、康体健身区、安静休息区等基 本功能分区,有条件的社区公园可设置广场活动区、体育运动 区、宠物活动区、生态科普区和园务管理区。不同级别的社区公 园在功能组合上有所侧重,符合表4.2.2规定。 a)小型社区公园:优先考虑满足老年人和儿童活动需求,以 布置儿童游戏场地、康体健身场地为主,用地条件充许
时,可设置小型多功能活动广场精装修标准规范范本,增加社区活力和凝聚力。
“”表示应设置,“○”表示宜设置,“△”表示可设置, “一”表示可不 设置。
b)中型社区公园:除布置儿童游戏、康体健身和文化休闲 活动场地外,可设置中型多功能运动场地。体育运动项 自应与公园周边居住人口特征和公园面积相适应。各功 能区布局应考虑动静关系,避免干扰,保障安全。 c)大型社区公园:活动内容丰富,功能分区明确,可适当 布置社区文化服务建筑、大型多功能运动场等设施,以 满足社区居民多样化需求。大型社区公园应注重生态景 观设计,可利用地形塑造和水景应用,提高公园的园林 艺术效果。
a)充分利用城市社区体育设施用地和城市边角地、弃置地 以及其他未利用地,建设社区体育公园,实现闲置资源 高效利用。在安全可行的前提下,对城市绿地、社区内 部活动场地以及屋顶、高架桥底等城市特殊空间进行改 造,通过植人体育器材和运动场地,完善配套设施,实 现场地和功能复合利用。 b)社区体育公园面积一般小于10000m,其中体育健身设 施的占地面积不宜低于45%,绿化用地不低于25%。 c)社区体育公园布局应优先选择居民相对集中或体育设 施相对欠缺的地区,提高社区绿色开放空间分布均 好性。 d)社区体育公园的球类运动场地和滑板场周边应设置围栏 或绿化隔离,保障安全。在屋顶、高架桥底等特殊空间 建设的社区体育公园,须符合结构承重、排水、交通等 方面的安全规定。对于篮球、足球等噪声较大的运动场 地,宜与居民住宅楼保持一定的间距,并采用绿化等措 施,减少噪声的影响
4. 3. 2设计要求
a)口袋公园分布具有小、多、散特点,宜结合房前屋后、 街边街角,公共建筑、名胜古迹、古树名木等空间,因 地制宜建设。 b)口袋公园服务半径不宜大于150m上海标准规范范本,面积不宜小于 400m。 c)可将封闭式绿地开放,适当植入活动场地和设施,改造 成为口袋公园。 d)可利用高架桥下、建筑屋顶等城市特殊空间建设口袋 公园。 e)口袋公园布局示意图如图4.4.1所示
图4.4.1口袋公园布局示意图 图片来源:改绘自《上海市15分钟社区生活圈规划导则(试行)》
....-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