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32/T 2948-2016 水利工程卷扬式启闭机检修技术规程

  • DB32/T 2948-2016  水利工程卷扬式启闭机检修技术规程为pdf格式
  • 文件大小:1.2M
  • 下载速度:极速
  • 文件评级
  • 更新时间:2020-01-03
  • 发 布 人: 13648167612
  • 原始文件下载:
  • 立即下载

  • 文档部分内容预览:
  • 4.4.1检修前应成立专门组织机构,配备掌握相应技能、工种齐全的技术骨十和检修人员,明确分工和职 责。如本单位不具备独立承担检修工作的能力,应委托具有相应能力的专业单位承担检修任务。 4.4.2应配备必要的检修设备、工具和器械,需要外购或运出现场加工的部件应事先联系加工单位,避 免造成误工,影响检修进度。 4.4.3应有专(兼)职安全员负责检修安全管理工作,落实安全措施。检查各种脚手架、安全网、遮栏、 起重工具、吊具等。配备消防设备,现场使用明火应按规定办理动火审批手续,并有专人监护。在汛期 临时应急检修时,施工组织计划中的安全措施还应有相应的防汛应急预案。 4.4.4应注意环境保护,保持现场整洁、有序,不应破坏工程环境和污染水体。临时照明应采用安全照 明,移动电气设备的使用应符合有关安全使用规定。 4.4.5应加强质量检验,及时收集、整理工程资料,形成完整的技术档案和项目验收资料。定期检查记 录表格式见附录A,小修及试验记录表格式见附录B,大修报告格式见附录C。 4.4.6大修完成后,应按要求进行电气试验和试运行,达到要求并经验收合格后方可投入使用

    5.1减速器和开式齿轮装置

    滑油进行过滤、化验,检验合格可继续使用,不

    5.1.3清洗注油设施,注油设施(如油孔、油道、油槽、油杯等)应保持完好,油路应畅通,更换油封, 换注新油;油杯、油道内油量应充足。 5.1.4减速箱的传动轴联接部位渗油,应先将表面油污清理干净,然后均匀涂敷密封胶,待干燥数分钟 后即可。 5.1.5减速箱油位计渗油,可通过油孔放油,将箱内油位降低至油位计以下,拆除油位计,更换密封圈 将固定螺栓用生胶带缠绕3圈~5圈,重新安装在箱体上。密封圈应具有抗油压、抗油料腐蚀等技术性 能。 5.1.6开式齿轮应清洗干净,加注合格的润滑油,保持机械传动装置润滑良好,无损伤及锈蚀, 5.1.7滑动轴承的轴瓦与轴颈应清洁和润滑,油沟、油孔畅通,出现划痕或拉毛应修刮平滑。轴瓦与轴 颈应接触良好,接触点数应满足规定,轴向间隙应满足设计要求,无明确要求时,一般控制在0.15mm~ 0.25mm。 5.1.8滚动轴承的滚动体与保持架应清洁和润滑,出现严重损伤、变形或磨损应更换。轴承内圈端应紧 靠轴向定位面,装配后的轴承轴向间隙应按设计规定进行调整,轴承应转动灵活硬度标准,注入占空腔80%的 润滑油脂。轴承外圈与轴承座、轴承盖的接合面应接触良好。

    5.2.1制动轮、闸瓦表面不应有油污、油漆、水分等。 5.2.2丝杆(销)联接应可靠,转动灵活,无卡阻;直径及丝杆孔磨损量不应超过其直径的5%或椭圆 度的0.5mm;不符合规定要求应更换。 5.2.3闸瓦退距和弹簧行程应按产品说明书的要求予以调整。无要求时应符合JB/T7685的有关规定。 主弹簧变形,失去弹性应更换;弹簧表面应涂脂保护。 5.2.4制动带与闸瓦铆接后应贴紧,固定铆钉应埋入制动片厚度的1/3以上。 5.2.5制动器制动时,制动轮与制动带的实际接触面积不应小于总面积的75%。 5.2.6制动器松闸时,制动轮和闸瓦之间的间隙应处于0.5mm~1.0mm之间。 5.2.7电力液压制动器维修应符合JB/T6406的规定。

    5.2.1制动轮、闸瓦表面不应有油污、油漆、水分等。 5.2.2丝杆(销)联接应可靠,转动灵活,无卡阻;直径及丝杆孔磨损量不应超过其直径的5%或椭圆 度的0.5mm;不符合规定要求应更换。 5.2.3闸瓦退距和弹簧行程应按产品说明书的要求予以调整。无要求时应符合JB/T7685的有关规定 主弹簧变形,失去弹性应更换;弹簧表面应涂脂保护。 5.2.4制动带与闸瓦铆接后应贴紧,固定铆钉应埋入制动片厚度的1/3以上。 5.2.5制动器制动时,制动轮与制动带的实际接触面积不应小于总面积的75%。 5.2.6制动器松闸时,制动轮和闸瓦之间的间隙应处于0.5mm~1.0mm之间。 5.2.7电力液压制动器维修应符合JB/T6406的规定。

    5.3.1联轴器的联接螺栓、柱销、弹性圈、垫片、螺母等有缺损时,应拆卸更换;有松动时,应拧紧螺 母,锁紧止退垫片。 5.3.2弹性联轴器内弹性圈出现破损、老化现象,应予更换。 5.3.3联轴器连接的两轴同轴度应符合规定。

    5.4.1滑轮应清洗干净。

    5.4.1滑轮应清洗干滑

    5.4.1滑轮应清洗干净。

    5.4.2滑轮轴套与轴孔应锁紧,并牢固固定 5.4.3滑轮油道应畅通;不损伤滑轮轴(轴套)的滑动磨擦面或滑轮轴(轴套)上的滚动轴承 5.4.4滑轮组的每个滑轮应能手动灵活转动

    5.1卷筒应清洗干净,加注润滑油,保持清洁,润滑良好。 5.2卷筒表面、幅板、轮缘、轮毂等不应有裂纹或明显损伤。 5.3轮毂与键、键与轴都应无松动,如有松动,应更换键;卷简和轴应定位准确,转动灵活。

    6.1钢丝绳应视启闭机使用情况和环境条件定期清洗保养,并涂抹防水油脂。维修时应符合下列要求: a)当吊点在下极限时,钢丝绳留在卷筒上的缠绕圈数不应少于4圈,其中2圈为固定圈,另外2 圈为安全圈;当吊点处于上极限位置时,钢丝绳不应缠绕到卷筒绳槽以外,应有序地逐层缠绕 在卷筒上,不应挤叠、跳槽或乱槽; b) 钢丝绳在卷筒上固定应牢固,压板、螺栓应齐全,压板、夹头的数量及距离应符合GB6067.1 的规定; c)绳套内浇注块粉化、松动时,应立即重新浇注; d)闸门钢丝绳应保持两吊点在同一水平,防止闸门倾斜。 5.2在闭门状态下安装钢丝绳应松紧适度。安装后,应校正行程限位开关设定位置。滑轮内钢丝绳不 出现脱槽、卡槽现象,

    5.7吊钩、吊具和抓梁

    5.7.1吊钩、吊具和抓梁应清洗干净。 5.7.2吊钩或吊具轴不应卡滞,有卡滞应除锈、去垢,加润滑油处理;检修不能达到要求,应更换。 5.7.3吊钩和吊具的螺栓、螺母连接应牢固,有松动,用扳子等工具拧紧:有脱落,补齐螺栓、螺母

    5.8.1机架应清洗干净。 5.8.2承重构件表面出现轻微损伤应补焊处理,用砂轮磨平。 5.8.3连接螺栓应紧固,螺栓、螺母缺失应补齐,损坏应更换;高强度螺栓出现裂纹或者塑性变形,应 更换。 5.8.4机架油漆剥落,应进行防腐处理

    1查阅启闭机维修、运行技术档案,其主要内容

    a): 查阅运行和检查中发现的缺陷、异常(事故)情况及故障处理情况记录; b) 查阅上次大修总结报告和技术档案; c)查阅启闭机技术要求和图纸资料; d)查阅历次试验检测记录。 .1.2编制大修方案及施工组织计划,其主要内容: a) 启闭机基本情况,大修的原因和性质; 大修项目及进度表; 人员组织及具体分工; d) 大修主要步骤和工作程序; e) 特殊项目的施工方案; f) 质量保证措施,包括检修记录、各道工序检验要求; g) 现场安全和环保措施; h) 主要施工设备工具明细表和材料明细表; i) 绘制必要的施工图。 .1.3大修场地准备,其主要内容: 启闭机大修宜安排在室内进行,并做好地面保护; 露天作业时,应采取防雨、防潮、防尘等措施; c)后 应注意与带电设备保持安全距离,准备充足的施工电源及照明,合理布置大中型机具、拆卸部 件和消防器材的放置地点等

    5.2.1.1根据技术文件、图纸资料,熟悉设备各部分结构。针对设备的结构和特点,确定拆卸步骤和顺序, 避免盲目拆解,损坏零件。 5.2.1.2关闭闸门,必要时放下检修闸门,钢丝绳处于松弛状态。办理工作票,切断拟检修的启闭机电 原,挂上禁止合闸的警示标牌。 5.2.1.3如果通过外观检查即能判断零部件的质量状况是符合要求的,可不进行拆卸;经技术检验确认 质量状态良好的总成和部件,不应拆卸。 6.2.1.4拆卸应选用合适或专用工具,以免造成零部件损伤和变形。 5.2.1.5拆卸前,应先拆除电器、仪表等外部设备,并将减速器内的润滑油排放干净,清洗外表面。 5.2.1.6拆卸一般应先外后内,先上后下,按照部件结构顺序逐步进行,直到解体零件。 6.2.17拆卸时应做好记号,便于装配,

    6.2.1.8拆卸过程中零件存放要求:同一总成或同一部件的零件应放在一起,认真核对和做好记号,精 密度高的或不能互换的应单独存放;专用螺栓应戴上螺母存放;易丢失的小件放在专门的容器内。 6.2.1.9特殊紧固件和过盈配合件的拆卸技术要求参见附录D。

    6.2.2组装 6.2.2.1在熟悉有关说明书和图纸资料的基础上,制定详细的装配工艺、技术要求和质量标准。 6.2.2.2对需要装配的零件,特别是新加工或购置的零件,均应符合SL381和JB/T5000.10的要求;对 承受扭曲、弯曲、拉压及冲击负荷较大的零件,可用放大镜或探伤仪等进行探伤检测,发现缺陷应进行 修复或更换。 6.2.2.3零件装配前应清理干净,不应有毛刺、飞边、锈蚀、切屑、油污、灰尘、氧化皮、着色剂和防 锈油。对于经过钻孔、切削等机械加工的零件,应把金属屑末、棱角、毛刺清除干净。油道管路应用高 压空气或油液冲洗干净。相对运行的配合面应保持洁净,无杂物或尘粒。 6.2.2.4装配前,应对零部件的主要配合尺寸,特别是过盈配合尺寸及精度进行复查。对修复的长轴、 长丝杆、细长零件等应进行平衡试验,检查其直线度和同轴度。装配后无法进行防腐的部位,应事先进 行油漆,油漆未干透的零部件不应进行装配。 6.2.2.5装配应按事先制定的工艺顺序进行,应核对零件的装配记号,防止装错;密封胶垫及垫片应更 换,每部件安装完毕后,应仔细检查和清点。 6.2.2.6各部件就位准确后,应紧固所有固定螺栓。跳动、间隙、平行度、平面度、垂直度等应控制在技 术要求范围内。 6.2.2.7部件装配后,恢复电气控制柜和电动机的外部电气连接引线,封闭所有罩壳。 6.2.2.8特殊紧固件和过盈配合件的安装技术要求参见附录D。 6.2.2.9配合件表面清洗技术要求参见附录E。 6.2.3组装质量要求 6.2.3.1减速器内应加入合格的润滑油,其油位在油尺的上下限位置之间,其油封和结合处不应渗油。 轴承、液压制动器等转动部件应根据使用说明书的工况和气温条件,注入合适的润滑油脂。 6.2.3.2钢丝绳应按照有关规定的要求涂抹润滑油脂。缠绕在卷筒上的固定圈数和安全圈数,符合本规 程5.6.1的规定。 6.2.3.3采用排绳机构的启闭机,应保证其运行协调,折返平顺。无排绳机构的启闭机,螺旋绳槽卷筒 折线卷筒钢丝绳的返回角应符合设计要求。 6.2.3.4启闭机安装纵、横向中心线与起吊中心线之差不应大于土3mm,平台水平偏差不应大于0.5mm 平台高程偏差不应大于土5mm,双卷筒串联的双吊点启闭机吊距偏差不应大于土3mm。 6.2.3.5高度指示器的示值精度不应低于1%,应具有可调节定值位置、自动切断主回路及报警功能,仪

    6.2.3组装质量要求

    6.2.3.1减速器内应加入合格的润滑油,其油位在油尺的上下限位置之间,其油封和结合处不应渗油。 轴承、液压制动器等转动部件应根据使用说明书的工况和气温条件,注入合适的润滑油脂。 5.2.3.2钢丝绳应按照有关规定的要求涂抹润滑油脂。缠绕在卷筒上的固定圈数和安全圈数,符合本规 程5.6.1的规定。 5.2.3.3采用排绳机构的启闭机,应保证其运行协调,折返平顺。无排绳机构的启闭机,螺旋绳槽卷筒 折线卷筒钢丝绳的返回角应符合设计要求。 5.2.3.4启闭机安装纵、横向中心线与起吊中心线之差不应大于土3mm,平台水平偏差不应大于0.5mm, 平台高程偏差不应大于土5mm,双卷筒串联的双吊点启闭机吊距偏差不应大于土3mm。 5.2.3.5高度指示器的示值精度不应低于1%,应具有可调节定值位置、自动切断主回路及报警功能,仪 折主洗能 日航能正常

    5.2.3.6荷载控制装置的系统精度不应低于2 荷载达到110%额定启闭力 时,应自动切断电源及报警,仪表的显示应满足启闭机容量的要求。2个以上吊点时,仪表应能分别准 确显示各吊点启闭力, 5.2.3.7启闭机构锁定装置应灵活可靠、操作方便。手电两用启闭机的互锁机构应工作可靠

    6.3.1减速器和开式齿轮装置

    5.3.1.1检查减速器箱体的渗漏情况,对渗漏部位应做好记号和记录;检查箱体内外砂眼、气孔、裂纹 情况,有砂眼、气孔,应点焊锉平。有裂纹,应更换。 5.3.1.2将减速器内的润滑油放尽,对润滑油进行过滤、化验,检验合格,可继续使用,检验不合格应 更换。 5.3.1.3拆卸减速器上下箱体连接螺栓、定位销,打开减速器箱体视孔盖,拆卸减速器的箱体,清洗齿 轮、齿轮轴和轴承等。在清洗过程中,应保持环境卫生,不应污染机体和地面。清洗干净的零部件,应 随即擦干。 5.3.1.4用涂色检查、旋转观测和转动听声等方法检查齿轮、齿轮轴、滑动轴承和滚动轴承等缺陷情况 必要时可用放大镜或探伤仪检测。如有缺陷,采用专用工具拆卸。对检查合格、暂不装配的零部件应涂 上适量的润滑脂防护,避免生锈

    6.3.1.5齿轮检测与维修应符合SL381的有关规

    检查齿轮齿面,如单个齿面上的砂眼、气孔、点蚀缺陷其深度不超过模数的20%,且数值不 大于2mm,距离齿轮的端面距离也不超过齿宽的10%,在单个齿轮上有这种缺陷的齿数不超 过3个时,可继续使用。缺陷部位不允许补焊,缺陷边缘应打磨; 检查齿轮端面,如齿轮端面(不包括齿形端面)的单个缺陷面积不超过200mm,深度不超过 该处名义壁厚的15%,同一加工面上的缺陷数量不超过2处,且相邻两缺陷的间距不小于50mm 时,允许焊补; 传动齿轮出现下列情况之一时,应更换:

    a)检查齿轮齿面,如单个齿面上的砂眼、气孔、点蚀缺陷其深度不超过模数的20%,且数值不 大于2mm,距离齿轮的端面距离也不超过齿宽的10%,在单个齿轮上有这种缺陷的齿数不超 过3个时,可继续使用。缺陷部位不允许补焊,缺陷边缘应打磨; b) 检查齿轮端面,如齿轮端面(不包括齿形端面)的单个缺陷面积不超过200mm,深度不超过 该处名义壁厚的15%,同一加工面上的缺陷数量不超过2处,且相邻两缺陷的间距不小于50mm 时,充许焊补: c)1 传动齿轮出现下列情况之一时,应更换: 1)断齿; 2)裂纹; 3)齿面点蚀损坏达啮合面30%,且深度达原齿厚10%; 4)工作级别为轻级的起开机构齿轮,其一级啮合齿轮磨损厚度达原齿厚10%,开式齿轮磨损厚 度达原齿厚20%;行走机构及其它机构,其一级啮合齿轮磨损厚度达原齿厚15%,开式齿轮 磨损厚度超过原齿厚30%;工作级别为中级及重级的启闭机的起升机构传动齿轮磨损厚度为 轻级的50%。

    齿面点蚀损坏达啮合面30%,且深度达原齿厚10%; 工作级别为轻级的起升机构齿轮,其一级啮合齿轮磨损厚度达原齿厚10%,开式齿轮磨损厚 度达原齿厚20%;行走机构及其它机构,其一级啮合齿轮磨损厚度达原齿厚15%,开式齿轮 磨损厚度超过原齿厚30%;工作级别为中级及重级的启闭机的起升机构传动齿轮磨损厚度为 轻级的50%

    5.3.1.6齿轮轴检测与维

    不加温的条件下进行校正;轴配合 部位的斑玩 锈蚀面积小于配合面的3%~5%,可继续使用, 缺陷部位应进行除锈,出现裂纹应更换。齿轮轴允许弯曲度,见表2

    表2齿轮轴允许弯曲度

    检查轴上平键与轴的结合情况,结合松动,键槽宽度不超过标准的15%,在经核算轴强度允 许的条件下,可在与原键槽相距90°~180°处另开新槽,键槽对称度超过允许值的,应更换新 轴:轴上平键与轴结合应无松动。键槽允许对称度,见表3。

    平键顶部与轮毂配合间隙超过允许值的,应更换新键;平键宽度擦损,应更换平键;平键的 材料不应采用脆性材质,通常用45#钢,轴上平键与齿轮结合应无松动。平键顶部与轮毂配合 间障允许值,见表4

    表4平键顶部与轮毂配合间隙允许值

    6.3.1.7齿轮安装

    a)用涂色法检查齿轮啮合,开式圆柱齿轮副接触斑点的分布位置应接近齿面中部,齿顶和两端的 棱边处不应接触;齿轮不应采用锉齿或打磨的方法来达到规定的接触面积。开式圆柱齿轮副接触 面积规定值,见表5。

    表5开式圆柱齿轮副接触面积规定值

    表7轴瓦内孔与轴颈的接触规定

    无明确要求的,一般应控制在0.15mm~0.25mm之间;如达不到要求,应进行调节或锉光刮 研。

    6.3.1.10滚动轴承检修

    分别检查轴承滚动体上锈蚀、麻点、烧损、剃落和保持架上裂纹、变形、铆钉松动等缺陷情 况,如有应更换;滚动轴承应转动灵活轻快,无振动、无冲击、无异常噪声; b) 检查滚动轴承与轴的过盈连结状况;如连结松动,轴连结处应补焊锉平,用车床切圆擦光; CJ 装配前可用清洁煤油清洗,然后用压缩空气吹净。如不能随即装配,应遮盖妥善保存; d) 轴承与轴装配时,应保持清洁并涂1层油脂,轴承打印端面朝外,以便识别轴承型号;轴承 内圈与轴过盈配合,可将轴承悬挂在80℃~120℃的油中加热,然后进行装配;轴承应紧贴轴 肩或隔套上; e) 轴承内圈端面应紧靠轴向定位面,其允许最大间隙:圆锥滚子轴承和角接触球轴承为0.05mm 其它轴承为0.1mm; f) 装配过盈轴承外圈时,宜采用无冲击荷载的螺旋工具或压力机装置压入;需用锤打击时,可 垫以铜块或木块,打击力应均匀分布于外圈上; g) 轴承外圈与轴承座、轴承盖的接合面应接触良好,可用涂色法检验轴承座、轴承盖接触是否 均匀;用塞尺检查时,0.03mm的塞尺不应插入外圈宽度的1/3; h) 装配后的轴承轴向间隙应按设计规定进行调整;轴承应转动灵活,注入占空腔80%的润滑油 脂;暂不安装轴承盖时,应遮盖妥善保存。 1.11箱体轴承孔径尺寸应符合图纸要求,有适当的过盈量。轴承外环应无松动,如有轻微松动,应 钻结技术处理,如松动严重,宜镗大箱体轴承孔径,另镶上轴承套。 1.12减速器清洗检修组装后,应注入合格的润滑油,油位应在油尺上下限位置中间,其油封和结合 不应漏油。 1.13减速器箱体装配后的结合面间隙不应超过0.03mm,外边缘的错边量不应大于2mm,涂1层液 封胶,禁正放置任何衬垫,外流的密封胶应除净

    6.3.2.1制动器的零部件表面应擦洗干净。 5.3.2.2制动面上不应有砂眼、气孔、锈蚀和裂纹等缺陷,且不应补焊。轴孔表面不应补焊,如轴孔内 单个缺陷的面积不超过25mm,深度不超过4mm,缺陷数量不超过2处,且相邻两缺陷的间距大于50mm 时,可继续使用,但应将缺陷的边缘磨钝。缺陷超过上述规定或出现裂纹时,应更换。其它部位的缺陷 如在清除到露出良好金属面后,单个面积不大于200mm,深度不超过该处名义壁厚20%,且同一加工 面上缺陷不多于2个时,充许补焊处理。缺陷超过上述规定,应更换, 6.3.23检查制动器的部件,当出现下列情况之一时,应更换部件或制动器,

    1)磁铁线圈或电动机绕组烧损; 2)推进器推力达不到松闸要求或无推力。

    2)主要摆动铰点出现严重磨损,且导致制动器驱动行程损失达原行程20%以上。

    1)铆接或组装式制动衬垫的磨损量达到衬垫原厚度的50%或露出铆钉 2)带钢背卡装式制动衬垫的磨损量达到衬垫原厚度的2/3; 3)制动衬垫表面出现碳化或剥脱面积达到衬垫面积的30%; 4)制动衬垫表面出现裂纹或严重的龟裂现象,

    1)影响性能的表面裂纹等缺陷 2)制动面磨损达原厚度的10%。 6.3.2.4丝杆(销)应联接可靠,转动灵活,无卡阻;丝杆直径及丝杆孔磨损量超过其直径的5%或椭圆 度的0.5mm时,应更换。 5.3.2.5检查电磁松闸器的衔铁接触面积应大于75%,松闸器的衔铁应清洁,线圈应绝缘,工作时噪音 不应超过85dB,温度不应超过105°C,闸瓦退距和电磁铁行程应符合规定。 6.3.2.6制动轮表面凹凸不平度超过1.5mm时,可进行车削修复,并进行表面淬火,表面硬度应达到 35HRC~45HRC。 5.3.2.7制动带与闸瓦铆接后应贴紧,制动带边缘应按闸瓦修齐,固定铆钉应埋入制动带厚度的1/3以上。 制动带与闸瓦允许局部间隙,见表8。

    表8制动带与闸瓦充许局部间阴

    6.3.2.8安装后的制动轮(盘)跳动值应符合规定。制动轮(盘)跳动允许值,见表9。 表9制动轮(盘)跳动允许值

    5.3.2.9鼓式制动器的瓦块中心线与制动轮中心线的偏移量不应大于3mm,盘式制动器制动臂盘的对称 中心线与制动盘制动面的平行中线的偏移量不应大于2mm。 5.3.2.10制动器制动时,制动轮与制动带的实际接触面积应大于总面积的75%。 5.3.2.11制动器松闸时,制动轮与闸瓦之间的间隙应处于0.5mm~1.0mm之间

    6.3.3.1检查联轴器的连接螺栓、柱销、弹性圈、垫片、螺母等缺损、松动情况,有缺损应拆卸更换。不 松动应拧紧螺母,锁紧止退垫片;当螺栓孔磨损严重且无法修复时,应更换。联轴器拆卸时,应标记两 部分装配的位置,装配时按原齿位啮合:联轴器的联接应牢固,连接螺栓及连接键不应松动。

    6.3.3.2检查齿轮联轴器齿面、轴孔等缺陷

    a)联轴器齿面及齿沟不应补焊。当齿面局部砂眼、气孔等缺陷的长、宽、深都不超过模数的20%, 且数值不大于2mm,距离齿端面距离不超过齿宽的10%,有这种缺陷的齿数不超过3个时,可 继续使用,但应将缺陷边缘磨钝; b)联轴器轴孔表面不应补焊,当轴孔内的单个缺陷如面积不超过25mm,深度不超过该处名义 壁厚的20%,缺陷数量不超过2处,且相邻两缺陷的间距不小于50mm时,可继续使用,但应 将缺陷的边缘磨钝; C 联轴器其它部位的缺陷如在清除到露出良好金属面后,单个面积不大于200mm,深度不超过 该处名义壁厚的20%,且同一加工面上不多于2个时,允许焊补; d)联轴器缺陷超过上述规定或出现裂纹时,应更换

    6.3.3.3装配弹性联轴器

    a)半联轴器表面不应有裂纹、缩孔、气泡、夹渣及其它影响强度的缺陷;弹性套外形应光滑、平 整,工作面不应有麻点; b)弹性柱销联轴器橡胶圈(块)或牛皮垫损坏、老化应更换,柱销及孔被挤坏产生振动时,应更

    换;更换原尺寸的新柱销,不应将原孔扩大配制不同尺寸的新柱销; 弹性套应紧密套在柱销上;弹性套与柱销孔壁的间隙应为0.5mm~2mm,柱销螺栓应配有队 松装置; d)联轴器在装配前应清洗干净,结合面涂防锈剂,非结合面涂油漆或其它防锈处理; e)弹性套柱销联轴器装配允许偏差,见表10; f)梅花形弹性联轴器装配充允许偏差,见表11

    表10弹性套柱销联轴器装配允许偏差

    表11梅花形弹性联轴器装配充许偏差

    6.3.3.4装配齿轮联轴器

    a)联轴器的内外齿应啮合良好,并在油浴内工作,不应有漏油现象;润滑剂宜选用合成锂基脂 联轴器正常工作条件下6个月换油1次; b)齿厚磨损超过原齿厚的15%~20%时应更换; c)齿式联轴器装配允许偏差,见表12

    a)联轴器的内外齿应啮合良好,并在油浴内工 联轴器正常工作条件下6个月换油1次; b)齿厚磨损超过原齿厚的15%~20%时应更换; c)齿式联轴器装配允许偏差,见表12。

    表12齿式联轴器装配允许偏差

    6.3.3.5刚性联轴器装配,2个半联轴器的端面应紧密接触,两轴线的径向和轴向位移不应大于0.03mm。

    6.3.4.1滑轮宜用柴油或工业清洗剂洗刷干净,检查以下项目: a)检查轮缘轮槽的表面缺陷、裂缝、磨损、损伤、变形、腐蚀等情况; b)检查滑轮轴和轴承的磨损、结合锁定等情况。 5.3.4.2滑轮出现以下情况,应予更换: a)裂纹; b) 轮缘磨损达其厚度的20%; c)轮槽不均匀磨损达3mm以上; d)其它损伤钢丝绳的缺陷。 .3.4.3对滑轮组检查发现的问题,宜采取以下方法修理: a)7 滑轮轴磨损量不应超过原直径的5%,轴套磨损量不应超过原厚度的20%,超过规定值应更换; b)1 滑轮组装配时,油孔与轴承油槽应对准,油道畅通;不损伤滑轮轴(轴套)的滑动磨擦面或滑 轮轴(轴套)上的滚动轴承,滑轮轴孔与轴套锁紧并牢固固定,不应加垫; 滑轮组装配后,每个滑轮应能手动灵活转动。

    6.3.4.1消轮直用案油或工业清洗剂洗制十净,应查以下项日: a)检查轮缘轮槽的表面缺陷、裂缝、磨损、损伤、变形、腐蚀等情况; b)检查滑轮轴和轴承的磨损、结合锁定等情况。 6.3.4.2滑轮出现以下情况,应予更换: a)裂纹; b)轮缘磨损达其厚度的20%; c)轮槽不均匀磨损达3mm以上; d)其它损伤钢丝绳的缺陷。 6.3.4.3对滑轮组检查发现的问题,宜采取以下方法修理: a)7 滑轮轴磨损量不应超过原直径的5%,轴套磨损量不应超过原厚度的20%,超过规定值应更换 b)滑轮组装配时,油孔与轴承油槽应对准,油道畅通;不损伤滑轮轴(轴套)的滑动磨擦面或滑 轮轴(轴套)上的滚动轴承,滑轮轴孔与轴套锁紧并牢固固定,不应加垫; c)滑轮组装配后,每个滑轮应能手动灵活转动。

    6.3.5.1卷简宜用柴油或工业清洗剂洗刷于净,检查以下项目:

    a)检查卷筒、幅板、轮缘、轮毂的表面磨损、缺陷、损伤、裂缝、腐蚀、润滑等情况; b) 检查卷筒轴的裂纹、损伤情况; c) 检查钢丝绳压板及螺栓的松动情况。 6.3.5.2卷筒发生以下情况,应予更换: a)裂纹; b) 卷筒表面磨损严重,经复核计算和实际检测,其实际应力超过容许应力; c) 铸造卷筒缺陷在清除到露出良好金属后,单个缺陷面积大于300mm2或缺陷深度超过该处名义 壁厚的20%,缺陷总数量多于5处或同一断面长度200mm的范围内多于2处。 5.3.5.3对卷筒组检查发现的问题,宜采取以下方法修理: a)铸造卷筒表面在清除到露出良好金属面后,局部砂眼、气孔等缺陷达不到报废条件,可进行补 埠、磨光处理; b)钢丝绳压板及螺栓出现松动时,应紧固或更换螺栓后紧固; c)卷筒轴、齿轮、轴承的检修,执行本规程6.3.1的规定。 .3.6钢丝绳 5.3.6.1钢丝绳清洗宜在悬空状态下进行,使用硬毛刷蘸柴油或工业清洗剂清洗钢丝绳表面油污。

    5.3.6.3钢丝绳断丝、变形、磨损等情况达到下列条件之一,应予更换: a)在1个距内发现达到或超过标准的可见断丝数,见表13。

    a)在1个捻距内发现达到或超过标准的可见断丝数,见表13

    表13达到或超过报废标准的可见断丝数

    b)4 钢丝绳断丝紧靠在一起形成局部聚集: 整根绳股发生断裂; d) 钢丝绳绳径因绳芯损坏而减小,阻旋转钢丝绳实测直径比钢丝绳公称直径减小3%,其他类型 钢丝绳减小10%; e) 由于外部磨损使钢丝绳实际直径比其公称直径减少达到或超过7%; f 由于腐蚀侵蚀及钢材损失而引起的钢丝松弛; 经检验确认有严重的内部腐蚀; h) 钢丝绳失去正常形状而产生可见的异常变形,绳径局部变大或减小,有笼状畸变、绳芯(或缅 股)挤出或扭曲、钢丝挤出、绳径局部增大超过5%、扭结、弯折等现象。 6.4钢丝绳端部的固定和连接应满足以下要求:

    a)用绳夹连接时,应满足安全要求,同时应保证连接强度不小于钢丝绳最小破断拉力的85%。钢 丝绳来连接时的安全要求,见表14

    表14钢丝绳夹连接时的安全要求

    注1:钢丝绳绳夹座应在受力绳头一边,绳夹不能同一角度,每两个绳夹的间距不应小于钢丝绳直径的6倍 2: 引自 GB 6067. 1

    b)用编结连接时,编结长度不应小于钢丝绳直径的15倍,且不应小于300mm;连接强度个 于钢丝绳最小破断拉力的75%; C 用锲块、锲套连接时,锲套应采用钢材制造;连接强度应达到钢丝绳的最小破断拉力; d 用锥形套浇铸法连接时,连接强度应达到钢丝绳的最小破断拉力; e)用铝合金套压缩法连接时,连接强度应达到钢丝绳最小破断拉力90%

    6.3.7吊钩、吊具和抓梁

    5.3.7.1吊钩、吊具宜用柴油或工业清洗剂洗刷干净,用10倍~20倍的放大镜进行检查,必要时应进行 无损探伤检查。吊钩、吊具出现下列情况时,应更换: a)裂纹; b)吊具板孔眼溃损; c)吊钩开度比原尺寸增大超过10%; d)吊钩颈部或吊具危险断面塑性变形或磨损量达原尺寸的10% e)扭转变形>10°。 .3.7.2检查吊具轴、吊耳板裂纹以及吊钩和吊具轴卡滞现象。有裂纹,应更换;有卡滞,应除锈、去 后,加润滑油处理;检修不能达到要求,应更换。 5.3.7.3检查吊钩和吊具的螺栓、螺母连接状况。吊钩和吊具的螺栓、螺母连接应牢固。有松动,用扳 子等工具拧紧;有脱落,补齐螺栓、螺母。 5.3.7.4检查抓梁金属结构的裂纹和塑性变形情况。受力构件部位(如轴、吊耳板等)有裂纹或塑性变 形,应更换;其它部位出现损坏可采用补焊方法维修。

    6.3.8.1清理机架上杂物、油污、灰尘,宜采用工业清洗剂将机架洗刷干净,检查以下项目: a)检查焊接机架的翼缘板和腹板有无变形、结构裂缝、表面损伤等缺陷; b)检查焊缝表面有无裂缝、脱落等缺陷; c)检查机架钢结构有无锈蚀、油漆剥落等缺陷; d)检查机架与基础的连接螺栓有无松动、错位等缺陷; e)检查机架与上部结构(减速器、卷筒等)的联接有无错位等缺陷。 6.3.8.2补焊机架发生以下情况,且修复使用不安全或不经济,应予更换: a)主要承重构件产生裂缝; b)主要承重构件发生腐蚀,经结构应力的复核计算和应力检测,其实际应力达到容许值; c)主要承重构件发生变形,经检测最大垂直静扰度超过SL226规定的容许值。 6.3.8.3铸造机架产生裂纹,应更换。 6.3.8.4机架常见的缺陷,宜采用以下方法修理: a)结合启闭机运行管理情况,包括超设计标准使用、安全事故、人为损坏等,分析机架出现 的原因,采取相应的技术措施; b)连接螺栓出现松动宜使用测力扳手进行紧固,螺栓、螺母损坏应更换;高强度螺栓出现裂 者塑性变形,应更换; c)油漆局部剥落,应结合启闭机整体防腐进行处理。 6.3.8.5机架修理后,应检测以下项目: a)采用水准仪、钢直尺检测检查机架水平度,偏差应小于0.5mm;

    6.3.8.1清理机架上杂物、油污、灰尘,宜采用工业清洗剂将机架洗刷干净,检查以下项目: a)检查焊接机架的翼缘板和腹板有无变形、结构裂缝、表面损伤等缺陷; b)检查焊缝表面有无裂缝、脱落等缺陷; c)检查机架钢结构有无锈蚀、油漆剥落等缺陷; d)检查机架与基础的连接螺栓有无松动、错位等缺陷; e)检查机架与上部结构(减速器、卷筒等)的联接有无错位等缺陷。 6.3.8.2补焊机架发生以下情况,且修复使用不安全或不经济,应予更换: a)主要承重构件产生裂缝; b)主要承重构件发生腐蚀,经结构应力的复核计算和应力检测,其实际应力达到容许值; c)主要承重构件发生变形,经检测最大垂直静扰度超过SL226规定的容许值。 6.3.8.3铸造机架产生裂纹,应更换。 6.3.8.4机架常见的缺陷,宜采用以下方法修理: a)结合启闭机运行管理情况,包括超设计标准使用、安全事故、人为损坏等,分析机架出现问题 的原因,采取相应的技术措施; b)连接螺栓出现松动宜使用测力手进行紧固,螺栓、螺母损坏应更换;高强度螺栓出现裂纹或 者塑性变形,应更换; c)油漆局部剥落,应结合启闭机整体防腐进行处理。 6.3.8.5机架修理后,应检测以下项目: a)采用水准仪、钢直尺检测检查机架水平度,偏差应小于0.5mm

    b)采用水准仪、钢直尺检测机身安装高程,允许误差+5mm

    6.4.1启闭机检修安装后,机体表面应清理干净,并按规定的涂色进行防腐处理。 6.4.2涂漆前,应彻底清除氧化皮、铁锈、焊渣、油污、灰尘、水分等;用金属洗净剂清洗,除锈等级 应符合GB/T8923.2的规定,表面清洁度不低于Sa2.5级,粗糙度应达到40μum~80um。 6.4.3油漆涂装宜在环境温度5℃以上进行,涂装场地应通风良好,不应在潮湿、灰尘飞扬、烈日直晒等 环境下进行涂装。 5.4.4对于铸件的凸凹不平处,可先用腻子填齐整平,然后涂刷底漆。 6.4.5对启闭机机体个别脱漆部位,可进行局部处理,然后全部喷涂1次。 6.4.6启闭机整体防腐,底漆涂刷2层,第1层涂刷后不粘手,可涂刷第2层。每层漆膜厚度为25um35um 要求底漆面光滑无流痕、垂珠现象。 6.4.7为使面漆膜均匀,宜采用喷漆,气压应保持在0.2MPa~0.5MPa。 6.4.8待底漆干透后(约24h),再喷涂面漆2层,每层漆膜厚度为60um~70um。喷涂后如发现有斑痕、 垂珠,可用竹片或小刀轻轻刮除,并用砂纸磨光,再补喷1次。喷涂后面漆应光滑均匀。 5.4.9除非特殊要求,漆膜总厚度不应小于200um。漆膜附看力不应低于GB/T9286申的一级质量要求。 5.4.10喷漆颜色应符合GBT3181中规定的颜色,面漆一般喷涂桔黄色或灰色,也可喷涂其它颜色。旋 转部位涂大红色,油杯涂黄色,警觉部位涂色宜采用黄色和黑色相间与水平面成45°的斜道(如动滑轮 侧板),电气接地部分涂黄绿相间条纹。 5.4.11对设备铭牌、油位观测孔、齿轮等部位不应喷涂油漆。 5.4.12对位于沿海或处于腐蚀较严重环境申的启团机,其表面防腐可根据防腐材质和施工作业条件,喷 涂环氧富锌漆或喷锌后再喷涂油漆,其施工工艺和质量要求符合SL105的规定。

    7.1.2检查控制柜接地情况,接地体应满足以下要求: a)接地体金属截面应满足安全导电要求,截面变小应更换; b)接地体的两端连接不应有锈蚀、松动现象,连接处锈蚀、松动应除锈、紧固、加焊,严重锈蚀 应重新布设; c)接地电阻应小于42。 7.1.3检查控制柜的闸刀开关、交流接触器、热继电器、过流继电器、熔断器、指示灯、仪表等电气元 件工作状况,应满足以下要求:

    a)电气元件试验应合格,布置应整齐,与柜连接应牢固,工作应灵敏可靠; b)出现螺丝锈蚀、熔座变形、触点烧毛、连线老化、按钮失灵等缺陷应及时维修更换; c)二次回路绝缘值一般不应低于0.5MQ; d)电动机和电气元件升温不应大于65℃。 7.1.4开关柜上应有安全警示标志,按钮“开、关、停”标注正确清晰。 .1.5三相鼠笼式异步电动机在三相中应设置热过载保护,热继电器整定电流为额定电流的1.1倍~1.15 倍:三相绕线型异步电动机在两相中应设置过流保护

    7.2.1限位指示装置清扫十净,在卷筒轴上(或减速器输出轴上)联接应无松动现象,传动链条应无松 池现象,齿轮啮合应准确。装置松动应拧紧,链条松弛应收紧,齿轮啮合不合格应调整中心距。 7.2.2检查指示圆盘上(或垂直盘上)的刻度或数字显示屏上的读数是否清晰,开度显示是否与闸门实 际启闭高度一致。刻度不清晰,应重新标注,读数不准确,应校验;开度显示与闸门实际启闭高度不一 致,应调整。 7.2.3检查限位开关供电线路是否安全,开关连接是否可靠,触杆是否到位,触杆碰头是否断电。供电 电缆不绝缘,应更换;穿电缆的PVC管不防水,应更换;开关连接不牢固,应加焊拧紧;开关接触不可 靠,应更换;触杆未到位,应调整触杆长短;触杆碰头不断电,应修理断电元件。该装置应具有纠正指 示和调节功能,异常情况下能自动切断主回路钙镁磷肥标准,并发出报警信号

    7.3.1荷载传感器装置清扫干净,固定在平衡滑轮轴上(或轴承座下面)应牢固、无松动,特殊机型参 照竣工图上的安装位置。 7.3.2机械式的指示圆盘(或垂直盘)刻度应清晰(如有),荷载显示与闸门实际启闭荷载应一致。刻 度不清晰,应重新标注。 .3.3电子式荷载仪表显示变化应清晰(如有),荷载仪表显示与闸门实际启闭荷载变化应一致。仪表 显示应能准确反映各吊点启门力,系统精度不应低于2%。 .3.4检查何载传感器供电线路、信号线是否安全。供电电缆绝缘值应符合要求,穿电缆的PVC管应满 足防水要求,信号线破损应更换

    自动化控制系统检修应符合DB32/T2334.4的规

    8.1.1地脚螺栓和各连接螺栓应控紧。

    8.1.1地脚螺栓和各连接螺栓应紧。 8.1.2各润滑点应按设备技术文件规定的型号和数量加注润滑油 8.1.3启闭机主体及附件上应无遗留杂物,有碍安全的障碍物应清除。 8.1.4钢丝绳在卷筒和滑轮上缠绕应正确,预留圈数、压板块数满足要求,铰制孔螺栓紧固,绳套连接 牢固。 8.1.5减速器应无渗漏油现象,开式齿轮啮合正确,护罩防护到位。 8.1.6联轴器、制动轮联轴器间隙调整应合格。传动轴平行度、垂直度应符合要求,传动灵活。 3.1.7高度指示、荷重指示和限位装置应准确、可靠。 8.1.8检查各制动器工作的可靠性。对常闭式制动器,应打开传动系统的制动器,用手转动电动机输出 轴,使传动系统终端至少旋转1圈,应无卡阻现象。 3.1.9电动机和电气柜内继电保护装置经调试整定,引人工作电源,进行各电器的模拟操作试验,其动 作应正确无误,自动监视控制系统应工作正常。 8.1.10查对在检修申拆换过的有关动力回路和操作系统的接线,各种开关和继保装置接头应牢固,触点 应良好。 8.1.11查看水情,应根据允许的闸门启闭条件确定试运行方案

    8.1.2各润滑点应按设备技术文件规定的型号和数量加注润滑油。 8.1.3启闭机主体及附件上应无遗留杂物,有碍安全的障碍物应清除。 8.1.4钢丝绳在卷筒和滑轮上缠绕应正确,预留圈数、压板块数满足要求,铰制孔螺栓紧固,绳套连接 牢固。 8.1.5减速器应无渗漏油现象,开式齿轮啮合正确,护罩防护到位 8.1.6联轴器、制动轮联轴器间隙调整应合格。传动轴平行度、垂直度应符合要求,传动灵活。 8.1.7高度指示、荷重指示和限位装置应准确、可靠。 8.1.8检查各制动器工作的可靠性。对常闭式制动器电动汽车标准规范范本,应打开传动系统的制动器,用手转动电动机输出 轴,使传动系统终端至少旋转1圈,应无卡阻现象。 3.1.9电动机和电气柜内继电保护装置经调试整定,引人工作电源,进行各电器的模拟操作试验,其动 作应正确无误,自动监视控制系统应工作正常。 8.1.10查对在检修中拆换过的有关动力回路和操作系统的接线,各种开关和继保装置接头应牢固,触点 立良好。 工启团条件确定试运行万

    启闭机吊具上不带闸门的运行试验,应在全行程内往返3次,并检查调整下列机械和电气部分: a)所有机械部件运转时,均应无冲击声和其它异常声音,钢丝绳在任何部位,不应与其它部件相 摩擦; b) 制动器松闸时,闸瓦应全部打开,闸瓦与制动轮的间隙应处于0.5mm~1.0mm之间; c)对快速闸门启闭机,利用直流松闸时,直流电流值不应大于名义最大电流值。松闸持续2min 时,电磁线圈的温度不应大于100℃; d)所有轴承和齿轮应有良好的润滑,轴承温度不应超过65℃; e)距减速器1m处噪声不应大于85dB; f)各传动部位应润滑良好,不应有渗漏油现象; g)电动机三相电流不平衡度应不超过10%,并测出电流值,电气设备应无异常发热现象; h)检查和调试限位开关、联锁装置等,其动作应正确可靠; 高度指示和荷载指示(或显示)应分别准确反映行程和重量,到达上下极限位置,主令开关 应能发出信号并自动切断电源,使启闭机停止运转

    ....
  • 水利标准
  • 相关专题:

相关下载

常用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