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21/T 3217-2019 水工混凝土雷达法检测应用技术规程
- 文档部分内容预览:
5.4.2雷达系统连接
a)应检查雷达主机、电脑、天线,使之处于正常状态; b)仪器的信号增益应保持信号幅值不超出信号监视窗口的3/4,天线静止时信号应稳定。
5.4.3介质参数标定
a)可采用在材料和工作环境相同的混凝土结构或钻取的芯样上进行测试: b)记录中的雷达影响图界面反射信号应清楚、准确; c)测试值应不少于3次,单值与平均值的相对误差应小于5%,其计算结果的平均值作为标定
a)宜确保检测区域表面无颗粒杂物或障碍物,保持检测表面平整 b)支撑天线的器材应选用绝缘材料,天线操作人员不应佩戴含有金属成分的物件,应与天线保持 相对固定的距离。 c)检测过程中,应保持天线的平面与检测平面基本平行水利软件、计算,距离相对一致;
DB21/T32172019 d)天线应与混凝土表面贴壁良好,沿测线匀速、平稳滑行; e)同类测线的数据采集方向宜一致。 f)应规避影响检测结果的影响源,选择电磁波环境较简单的区域布置测线。无法规避时应做好记 录。
a)记录应包括测线号、方向、标记以及天线频率; b)应随时记录可能对探测产生电磁影响的物体和位置 c)数据记录应完整,信号清晰,桩号准确; d)应标记检测位置
5.5.1原始数据处理前应核验,数据记录完整、信号清晰,标记位置应准确无
5.5.1原始数据处理前应核验,数据记录完整、信号清晰,标记位置应准确无误。 5.5.2原始记录应清晰、规范,需要修改应杠改并本人签字。
5.5.3应对采集的数据进行滤波处理
a)根据检测的实际采集情况,选择合适的滤波方式,滤波方式可选择低通、高通、带通滤波等; 5)根据不同的大线初选滤波参数,可根据需要选取删除无用道、水平比例归一化、地形校正、偏 移、点平均、叠加、反褶积等处理方法 c)对数据进行频谱分析,得到较为准确的频率分布,设定滤波参数,进行滤波处理等: d)根据实际需要,应对采集的数据进行适当的增益处理,增益方式可选择:线性增益、平滑增益 反比增益、指数增益、常数增益等; e)根据实际情况,宜对采集的数据有选择的进行反滤波等; f)应对图像进行增强处理。振幅恢复、将同一道不同反射段内振幅值乘以不同权系数、将不同道 记录的振幅值乘以不同的权系数等方法,结合多个相邻剖面雷达图像,找到数据之间的相关性, 5.5.4结合现场的实际情况,将检测区域表面情况和实际探测图像进行比对分析。将检测得到的雷达 图和经典验证的雷达图比对分析。 5.5.5雷达图像解释时应通过综合资料,雷达图像解释时应通过综合资料,充分考虑探测结果的内在 联系并排除可能存在的干扰因素。
应给出检测线典型雷达图或检测成果表。附录
5.6.2点检测法应列出每个点值及合格率。
测法应给出测线内最大值、最小值、平均值及合
6.1.1本章适用于检测水工结构混凝土中钢筋保护层厚度、钢筋间距、钢筋数量等参数。钢拱架可参 照。不适用于含有大范围金属、铁磁性物质的混凝土。 6.1.2应根据钢筋设计资料,确定检测区域内钢筋可能分布的状况,选择适当的检测面。检测面应清 吉、平整,并应避开金属预理件,对于有饰面层的结构及构件,应清除饰面层后在混凝土面上进行检测 6.1.3测线宜垂直于被检测区域钢筋方向。钻孔、剔凿时,不得损坏钢筋,实测应采用游标卡尺,量 测精度应为0.1mm。
a)认为相邻钢筋对检测结果有影响; b)钢筋实际根数、位置与设计有较大偏差或无资料可提供参考; c)混凝土含水率较高; d)钢筋以及混凝土材质与校准试件有显著差异,
6. 2. 1点检测法
a)在检测部位,根据钢筋可能分布的方向平行检筋布设3条测试线,标记出相邻的4根干扰筋位置; b)在已标记的4根干扰筋,两两钢筋之间分别布置检测线,检测线长度均为7根钢筋信息,检测线 同一桩号开始至同一桩号结束,天线探测方向同向; c)检测线结果作为最终检测成果,详细记录混凝土表面外观,周围可能影响的干扰源、起点桩号、 结束桩号、天线行走的过程,记录表格附录C.1.1; d)回放检测结果图像,保证采集数据准确无误
a)根据钢筋可能分布的方向平行待检筋布设2条测试线,标记出相邻的2根干扰筋位置: b)在已标记的2根钢筋之间布设检测线,检测线长度应符合技术要求及委托要求; c)检测线总长为检测成果,详细记录混凝土表面外观,周围可能影响的干扰源、起点桩号、结束 桩号、天线行走的方向和过程,记录表格执行附录C.1.2; d)回放检测结果图像,保证采集数据准确无误。
6.3检测数据处理及成果提交
按5.5节进行图像解析,提取检测线中清晰完整的钢筋数据,统计钢筋间距、混凝土保护层 分别整理形成检测结果图或表。
6.3.2点检测法钢筋间距成果
a)提取每一根钢筋位置数据值,填写检测成果表。附录B.1.1至B.1.3。 b)计算合格点、不合格点及合格率。 c)所有检测点全部列出,合格率90%及以上为合格
6.3.3点检测法钢筋保护层厚度成果
a)提取每一根钢筋位置数据值,填写检测结果表。附录B.1.4至B.1.5。 b)计算合格点、不合格点及合格率。 c)所有检测点全部列出,合格率90%及以上为合格
6.3.4线检测法钢筋间距成果
)提取每一根钢筋位置数据值,统计最大值、最小值、平均值及合格率。填写检测成果表。附 )钢筋间距平均检测值应按下式计算:
式中:SmCm,i一钢筋平均间距,精确至1mm s,Cm,i一第k个钢筋间距,精确至1mm nCm.i一钢筋数量,根。
式中:Sm.kcmi一钢筋平均间距,精确至1mm; s.Cmi一第k个钢筋间距,精确至1m 住 nCmi一钢筋数量,根。
6.3.5线检测法钢筋保护层厚度成果
a)提取每一根钢筋保护层的数据值,统计最大值、最小值、平均值及合格率。填写检测 附录B.1.7。 b)钢筋保护层厚度平均值应按下式计算:
式中:Smicmi一钢筋保护层厚度平均值,精确至1mm; s,cmi一第i个钢筋保护层厚度值,精确至1mm nCmi一钢筋数量,根。
4.1点检测法,钢筋间距及保护层厚度均可执行SL734和SL632中的规定,各个单值与设计值 允许偏差范围内,合格率90%及以上为合格
7.1.1本章适用于检测水工结构混凝土内部缺筋、不密实区、夹层、空洞等检测。 7.1.2测线经过的表面应相对平缓,无障碍,易于天线移动。 7.1.3测区内不应有大范围的金属构件或无线电射频源等较强电磁于扰,
7.2.1应根据检测的缺陷深度和现场具体条件,选择相应频率天线。在满足检测深度要求下,宜使用
7.2.1应根据检测的缺陷深度和现场具体条件,选择相应频率天线。在满足检测深度要求下,宜使用
7.2.3测线布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a)以天线及人员便于行走方向布线为主,天线行走较难方向布线为辅 b)测线的范围,一般限于检测方案的测区范围。在测区边界段发现异常时应对异常做追踪测量, 适当增加辅助测线。 c)隧洞曲面类宜五线法布置,可分别为左边墙(左拱脚)、左拱肩、正顶拱、右拱肩、右边墙(右 拱脚。) d)板、墙平面类宜一线法布置,以能识别缺陷范围为宜,适当追踪
7.3.1按5.5节进行图像数据处理。 7.3.2提取缺陷反射波组数据,标注里程桩号及埋深。
7.4.27 检测成果评价可执行SL436中3.3.3的规定,未发现明显质量缺陷、振捣不实、空洞、夹层 脱空。
3.1.1本章适用于检测低屏或无屏蔽的混凝厚度(衬砌厚度、底板厚度、路面厚度)检测。 8.1.2测线经过的表面应相对平缓,无障碍,易于天线移动。 8.1.3测区内不应有大范围的金属构件或无线电射频源等较强电磁干扰 3.1.4喷射混凝土厚度宜采用无屏蔽材料光面平板支撑天线扫面检测。
3.2.1应根据检测面范围实际条件,选择相应频率天线,一线法布置测线,可左侧、申间、右侧选 布线。在满足检测深度要求下,宜使用中心频率较高的天线。 8.2.2记录应包括文件名称、测线号、测试位置、方向、标记间隔以及天线中心频率等,
a)有代表性, b)厚度界限明显处。
8.3.1按5.5节进行图像数据处理
8.3.2提取层位反射波组数据,标注里程桩号及位置
8.3.2提取层位反射波组数据,标注里程桩号及位置
8.4.1 应提交典型雷达图或检测成果表。提取厚度值,统计最大值、最小值及平均值。可执行附录B 中表B.1.9。 8.4.2检测成果评价可执行TB10223中6.0.2节的规定,测线较长以1m为单位提取检测值,测线较短 以1cm为单位提取检测值,提取的检测值与设计值比较,厚度检查点相对误差小于15%为合格,合格的 检查点数量大于总检查点数量的90%为合格,
附录A (资料性附录) 典型雷达成果图
A.1混游土中钢筋布置检测典型图A.1.1
A.2混凝土内部缺陷典型图A.2.1至B.2.2
A.2混凝土内部缺陷典型图A.2.1至B.2.2
图A.2.1混凝土内部缺筋 DISTANOE [METER]
图A.2.2混凝土出现分层
A.3混凝土背部脱空见图A.3.1。
A.4路面厚度见图B.4.1和B.4.2
图A.3.1混凝土背部脱空
图A.4.1路面厚度
图A. 4. 2 路面厚度
附录B (资料性附录)
B.1钢筋布置雷达法检测成果表
钢筋间距检测结果表(点检测法)
钢筋间距检测成果表(点检测法)
风筋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检测结果表(点检测法)
风筋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检测结果表(点检测法)
附录 C (规范性附录) C.1.1钢筋布置雷达法检测原始记录表(点检测法)
附录C (规范性附录) C.1.1钢筋布置雷达法检测原始记录表(点检测法)
2钢筋布置雷达法检测原始记录表(线检测法)
DB21/T3217—201
1总贝 2规范性引用文件. 23 4符号 23 5基本规定. 23 6钢筋布设检测. 25 7内部缺陷检测. 26 8厚度检测 26 附录A. 附录B. 附录 C
阐述了有关雷达法检测的主要技术规程及本规程的出处。遵循协调一致、互相补充、避免技术 矛盾或冲突的原则。雷达法现场检测时,除应符合本标准的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相关技术标 准。
Smi与S;以mm单位,指雷达法检测结果能达到mm级,根据工程实际情况是否采用雷达法检测 如果添加垫块检测,依据JGJ/T152要求应达到0.1mm。
5.1.1~5.1.4检测工作程序
雷达法检测结果的可靠性除与雷达系统的配置有关外,还受检测环境条件和检测人员经验的制 约。充分了解被检测对象的基本资料,如设计文件、施工图、施工记录、竣工验收及原材料检测、 混凝土检验报告、工程变更、修复、处理等相关资料,调查现场工作条件与环境,以便选用适宜的 检测方法和制定全面、合理的检测方案,有利于现场检测和数据分析工作。如已有的埋设物位置、 方向及电特性等,初步判断已有环境条件对检测数据的影响。 如不能亲临现场调查,可参考现场照片考虑现场可能的影响因素。
5.2.1~5.2.2检测方案编制
检测方案是指导性文件,检测方案应尽可能详尽和明确,具有可操作性。另外委托单位或运 理单位对检测工作配合的钻孔、登高作业等也需要履行必要的审批程序,检测方案是审批的重 据。
5.3.1雷达系统校准装置
依据JGJ/T152中附录C与SL713附录B中雷达仪的校准方法技术要求出发,结合水工混凝土建筑 物现场实际常用钢筋网布置及混凝土厚度200mm~1000mm不等的混凝土研发,涵盖了规程中的尺寸 及现场实际缺陷等多种组合。
5. 3. 2 雷达系统组成
包装标准3.3雷达系统技术要求
雷达法为间接检测方法,设备部件较多,设备稳定性、连接可靠性等多种因素均可能影响检测 结果。因此,雷达检测系统的使用应在其准确有效期内使用;各厂家生产的产品,其参数设置,设 备性能,分析软件等有较大差异,为保证检测数据的有效性,规定了仪器设备应具有的基本条件。 a)信噪比:对于空气耦合天线,将雷达天线放在方形钢板上方,钢板尺寸至少是天线尺寸的4 倍以上,开启雷达系统,记录100个反射波形。对于地面耦合天线,则应用水作为耦合介质。均用如 下公式评价信噪比水平:
信号水平(信号波幅) 信噪比水平= 噪音水平(噪音波幅)
噪音水平(噪音波幅》
取此100条波形的平均水平作为信噪比水平。其中,噪音水平取单道子波到一半时间窗口间的最 大波幅,时间窗口长度取天线中心波长的20倍;信号水平取金属反射波幅或水反射波幅。 b)信号稳定性:信号稳定性同信噪比,记录信号采集时的100个反射波形项目管理、论文,利用如下公式评价 信号稳定性:
式中:K一一信号稳定性水平: Arax一一100个反射波幅中的最大值; Ain一一100个反射波幅中的最小值; Aag一一100个反射波幅中的平均值。 c)雷达系统的A/D转换动态位数为模数转换精度,要求不低于16位。 e)雷达系统的时基精度即设备自身时间基准的精度。时间基准精度越高,检测结果准确性越好。 f)雷达系统的主机分辨率不同于天线分辨率。主机分辨率高于天线分辨率。雷达主机最大扫描 速度越大,其高速扫描时水平分辨率越高。主机脉冲重频率越大,其实现高速扫描的能力越强。 h)雷达测距误差越小,表示其对尺寸检测结果精度越高,雷达法检测结果受介质相对介电常数 和天线中心频率影响较大,该误差适用于天线中心频率大于200MHz以上的检测结果,
5.3.3雷达天线的选择
....- 检测标准
-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