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LT 5016-2011 混凝土面板堆石坝设计规范

  • DLT 5016-2011 混凝土面板堆石坝设计规范为pdf格式
  • 文件大小:1.4M
  • 下载速度:极速
  • 文件评级
  • 更新时间:2020-04-21
  • 发 布 人: 青沐诚信咨询工作室
  • 文档部分内容预览:
  • 位于垫层区和堆石区之间,保护垫层并共同起渗流控制

    DL / T 5016 2011

    矿产标准筑在面板、趾板和周边缝顶部的低液限粉土或类似的其他 起辅助渗流控制作用。

    覆盖在上游铺盖区上的渣料,维持上游铺盖区的稳定。 0.13

    连接地基防渗体和面板的混凝土板,有平趾板、窄趾板、 板等。

    趾板基准线(X线) plinth line (X line)

    凯极基雅线(X线) plinth line (X line) 面板底面延长面与趾板设计建基面的交线。

    concrete connecfion slab

    趾板建在覆盖层上时,为适应坝基变形在趾板和坝基防渗墙 之间设置的混凝士结构。

    位于坝顶并与面板顶部连接的混凝士防浪挡墙。 4.0.21 周边缝peripheric joint 面板与趾板或趾墙之间的接缝。 4.0.22 垂直缝vertical joint 面板条块之间的竖向接缝。 4.0.23 塑性填料flexible filler 由沥青、橡胶和填充料配制而成并用于止水的柔性材料。 4.0.24

    饱和无侧限抗压强度大于等于30MPa的岩石。

    DL / T 5016 2011

    DL / T 5016 2011

    5.1.2坝轴线宜布置成直线。

    5.1.3允许堆石坝体建在密实的河床覆盖层上。当覆盖层内有粉 细砂层、黏性土层等软弱夹层时,应结合坝体及覆盖层静、动力 稳定和变形分析,论证其安全性和经济合理性。 5.1.4应结合泄洪、排沙、供水、后期导流、应急和检修的需要 研究设置用降低库水位的放空设施的必要性。 5.1.5在枢纽布置中确定建筑物型式和尺寸时,宜结合建筑物岩 石开挖量和坝体填筑量的平衡进行综合比较

    5.2.1坝顶宽度应根据运行需要、坝顶设施布置和施工要求确 定,坝顶宽度一般为5m~10m,高坝应适当加宽。当坝顶有交通 要求时,坝顶宽度应遵照有关规定选用。 5.2.2坝顶超高应符合DL/T5395等有关规范要求。 5.2.3应在坝顶上游侧设置混凝土防浪墙,墙高可采用4m6m 墙顶高出项顶1m~1.2m。坝顶下游侧应设护栏或路缘石。 5.2.4低坝防浪墙可采用与面板连接成整体的低防浪墙结构型 式。 5.2.5防浪墙与混凝土面板顶部的水乎接缝高程,应高于水库正 常蓄水位。

    5.2.6现应预留沉降超高,其值由计算并经工程类比确定,

    DL /T 5016 2011

    5.2.7 防浪墙底部高程以上的坝体,应用细堆石料填筑,并铺设 路面。当有项顶交通道路时,应按道路标准设计坝顶路面。 5.2.8防浪墙的立墙上游的底板上,应设置人行便道。 5.2.9防浪墙应进行稳定和强度验算。防浪墙应设伸缩缝,缝内 设一道铜止水片或PVC止水带,并和防浪墙与面板水平接缝的比 水片连接。

    2.10 坝顶应有照明和排水设施。坝顶结构应经济实用、美 方。

    5.3.1当筑坝材料为质量良好的硬质岩堆石料时,上、下游坝坡 可采用1:1.3~~1:1.4:当用质量良好的天然砂砾石料筑坝时,上、 下游坝坡可采用1:1.5~1:1.6。软质岩堆石料筑坝和软基上建坝或 现基有软弱夹层时,坝坡应根据抗滑稳定计算分析确定。 5.3.2在下游坝坡上设有道路时,对道路之间的坝坡可作局部调 整,但平均坝坡应不低于5.3.1的要求。 5.3.3下游坝坡宜用大块石堆砌,要求坡面平整,具有良好的外 观。 5.3.4施工期垫层区的上游坡面保护措施应按13.2.4选用,并提 出平整度要求。

    5.4.1坝体应根据河谷地形条件、料源及其变形性质、坝高、施 工方便和经济等因素进行分区。坝体分区应尽量利用建筑物开挖 料和近坝区可用的料源;堆石坝体各区的透水性宜从上游向尚下游 增加;坝体分区应有利于变形控制。 用堆石料填筑的坝体可按图5.4.1分区,从上游向下游依次可 分为垫层区、过渡区、上游堆石区及下游堆石区和排水区。在周 边缝下应设特殊垫层区。高坝面板上游面的下部应设上游铺盖区

    及盖重区。 针对坝址区不利地形地质条件等因素,坝体可增加其他分区 如增模区(低压缩区)、反压平台等。

    5.4.21、2级高坝的坝体分区应在坝料试验的基础上,通过技术 经济比较确定。其他级的坝可通过工程类比确定。 5.4.3垫层区的水平宽度应由坝高、地形、施工工艺和经济比较 等确定。当采用机械化施工时,垫层区的水平宽度不宜小于3m 当采用专门铺料措施时,垫层区宽度可适当减小,但需满足渗透 稳定要求并相应增大过渡区宽度。 垫层区应沿基岩接触面向下游适当延伸,延伸的长度根据基 岩特性、岸坡地形、坝高等确定。 在周边缝下游侧应设置薄层碾压的特殊垫层区。 5.4.4硬质岩堆石料做上游堆石区时,其与垫层区之间应设过渡 区,过渡区的水平宽度不应小于3m。 5.4.5软质岩堆石料做中低坝工游堆石区,其渗透性不能满足排 水要求时,应在坝内上游设置竖向排水区,底部设置水平排水 区。排水区的排水能力应满足自由排水要求,必要时竖向排水区 上游侧可设反滤层。排水区的坝料应坚硬、抗风化能力强。

    5.4.6用砂砾石填筑的坝体,应设置可靠的竖向和水平尚排水 区:不设排水区时,应专门论证。竖向排水区的顶部高程宜高于 水库正常蓄水位,排水区的排水能力应满足自由排水要求。 垫层区与砂砾料区之简设置过渡区的必要性依砂砾石料的级 配面定。 下游应设护坡,或用堆石料做下游堆石区。 5.4.7坝基覆盖层不满足渗透稳定要求时,应在其表面设置反滤 层;当覆盖层或基础软弱夹层不满足抗滑稳定要求时,可在下游 坡脚设置反压平台。

    6.1 坝料勘察与试验、料场规划

    6.1.1料场勘察应按DL门5388的规定执行。当利用枢纽中建筑 物的开挖石料时,应按料场要求增做建筑材料方面的勘探和试验 工作。 6.1.2应根据工程枢纽布置、坝料的质量要求,做好建筑物开挖 利用石料及料场石料的开采和填筑规划:选择合理的开采,运输、 加工、堆存方式,做好存、弃渣场规划和相应的环境保护和水土 保持设计。 6.1.31、2级高坝的岩石室内试验项目应包括密度、吸水率、抗 强度、弹性模量、岩有矿物成分和化学分析等。 6.1.41、2级高坝坝料室内试验项目应包括坝料的颗粒分析试 验、三轴剪切试验、三轴应力应变参数试验、固结试验,提出应 力应变参数。垫层料、砂砾石料和软岩料应增加渗透和渗透变形 试验。砂砾石料、垫层料还应增加相对密度试验。 6.1.5筑坝材料应按DL/T5368、DL/T5355和DL/T5356的规 定进行试验。

    6.2垫层料与过渡料

    /T 5016 20

    6.2.2垫层料可采用轧制砂石料、砂砾石料,或两者的掺配料。 轧制砂石料应采用坚硬和抗风化力强的岩石加工。 6.2.3特殊垫层区应采用最大粒径不超过40mm,级配连续,对 缝顶粉煤灰、粉细砂或堵缝泥浆有自愈作用的反滤料。 6.2.4过渡料对垫层料应具有反滤保护作用。采用连续级配,最 大粒径宜为300mm。压实后应具有低压缩性和高抗剪强度,并具 有自由排水性。 过渡料可用洞室开挖石料或采用专门开采的细堆石料、经筛 分加工的天然砂砾石料。

    6.3.1上游堆石区硬质岩料压实后宜有良好的颗粒级配,最大粒 径不应超过压实层厚度,小于5mm的颗粒含量不宜超过20%, 小于0.075mm的颗粒含量不宜超过5%,并具有低压缩性、高抗 剪强度和自由排水性能。 6.3.2上游堆石区可采用从建筑物地基(包括地下洞室)或料场 开挖的石料、砂砾石料,坝体分区应满足5.4.6的要求。 6.3.3排水区应用坚硬、抗风化能力强、软化系数高的堆石料, 并应控制小于0.075mm的颗粒含量不超过5%,压实后应能自由 排水。下游水位以上的下游堆石区,对堆石料的要求可适当降低。 6.3.4软岩堆石料可用于高坝坝轴线下游的于燥部位,压实后其 变形特性应和上游堆石区的变形特性相适应,中低坝也可用于上 游堆石区,伯应满足5.4.5的要求。 6.3.5用砂砾石料筑坝时,项体分区应满足5.4.6要求。砂砾石 料中小于0.075mm颗粒含量超过8%时,宜用在坝内王燥区。

    6.4.1垫层料、过渡料、上游堆石料及下游堆石料的填筑标准应

    6.4.1垫层料、过渡料、上游堆石料及下游堆石料的填筑标准应

    6.4.1垫层料、过渡料、上游堆石料及下游堆石料的填筑标准应

    / T 5016 201

    根据坝的等级、坝高、河谷形状、地震烈度及已建坝料岩性相近 的堆石坝的经验综合研究确定。 6.4.2各区坝料填筑标准可根据经验初步选定,设计应同时规定 孔隙率或相对密度、坝料的碾压参数。孔隙率或相对密度宜符合 表6.4.2 的要求。

    表 6.4.2 设计孔率或相对密度

    特殊垫层区的填筑标雅应不低于垫层区。 上游铺盖区和压重区的填料根据材料特性、功能要求等提出 相应的填筑标准。 6.4.3填筑标准应通过碾压试验复核和修正,并确定相应的碾压 参数。在施工过程中,宜采用碾压参数和孔隙率或相对密度两种 参数控制,并宜以控制碾压参数为主。 6.4.4应对坝料填筑提出加水的要求,加水量可根据经验或试验 确定。 6.4.5筑坝材料性质特殊,已有经验不能覆盖的情况,其填筑标

    .5筑坝材料性质特殊,已有经验不能覆盖的情况,其填筑 应作专门论证。

    DL / T 5016 2011

    7.1.1趾板宜置手坚硬、不冲蚀和可灌浆的弱风化、弱卸荷至新 鲜基岩上。对置于全风化及强风化、强卸荷或有地质缺陷的基岩 上的趾板,应采取专门的处理措施。 7.t.2趾板可置于密实覆盖层上,高坝的趾板置于覆盖层上应经 专门论证。 7.1.3岩石地基上趾板布置应依据地形和地质条件选定,宜采用 平趾板的布置型式。当岸坡很陡时,可采用其他的布置型式,如 等宽窄趾板、斜趾板等。 7.1.4当受到地形或地质条件限制时,可采用增加连接板或回填 混凝土等措施弥补;经过论证,局部可用趾墙代替趾板。 7.1.5趾板基础一期开挖后,宜做趾板二次定线,必要时可适当 调整坝轴线位置。

    7.2.1趾板的宽度可根据趾板下基岩的允许水力梯度和地基处 理措施确定,其最小宽度宜为3m。允许的水力梯度宜符合表7.2.1 的规定。

    表 7.2. 1 趾板下基岩的允许水力梯度

    趾板宽度在满足灌浆孔布置后,可以通过设置下游混凝土

    渗板,延长渗径满足水力梯度要求,并用反滤料覆盖在防渗板的 上面及其下游部分岩面上。 7.2.2基岩趾板的厚度可小于相连接的面板的厚度,但不应小于 0.3m。 7.2.3采用防渗墙防渗的覆盖层上趾板宜通过连接板与防渗墙 相接,连接板宜在防渗墙完工后并于水库第一次蓄水前进行施工。 7.2.4趾板下游面宜垂直于面板,面板底面以下的趾板高度宜为 0.9m左右,两岸坝高较低部位可放宽要求。 7.2.5高坝趾板宜按高程分段,采用不同宽度和厚度。经论证并 采取必要的工程措施后可采用不设伸缩缝的连续趾板。

    7.3.1 趾板混凝上的要求与面板混凝士相同,按8.2.1~8.2.4热行。 7.3.2 趾板混凝土防裂措施与面板混凝土相同,按8.3.1、8.3.4 和8.3.5执行。

    7.3.1趾板混凝土的要求与面板混凝土相同,按8.2.18.2.4执行。 7.3.2趾板混凝土防裂播施写面板混凝土相同,按8.3.1、8.3.4 和8.3.5执行。 7.3.3岩基上趾板宜采用单层双向钢筋,非岩基上趾板宜采用上 下双层双向钢筋。每向配筋率可米用0.3%~0.4%,钢筋的保护 层厚度为10cm~15cm。 7.3.4趾板应用锚筋与基岩连接,锚筋参数可按经验确定。趾板

    建基面附近存在缓倾角结构面时,锚筋参数应根据稳定性要求或 抵抗灌浆压力确定。

    8.1.1面板的厚度应使面板承受的水力梯度不超过200。高坝面 版顶部厚度宜取0.3m0.4m,面板厚度从顶部向底部逐渐增加, 可按式(8.1.1) 确定:

    8.2.1面板混凝士应具有较高的耐久性、抗渗性、抗裂性及施工 和易性。面板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低子C25,抗渗等级不应低于 W8,抗冻等级应按照DLT5082的规定确定。 8.2.2面板混凝土宜采用P.042.5硅酸盐水泥或普通硅酸盐水 泥,当采用其他水泥品种和强度等级时,应进行对比试验确定。 最小水泥用量应满足DL/T5057的要求。 面板混凝土中宜掺粉煤灰或其他优质掺合料。粉煤灰质量等 级不宜低于11级,掺量一般为15%~30%。严寒地区取较低值, 温和地区取较高值。砂料较粗时可采用粉煤灰超量取代水泥措施,

    DL / T 5016 2011

    改普混凝工上性能。粉煤灰的质量应符合DL5055的要求。 面板混凝士应掺用引气剂和减水剂,根据需要,也可掺用调 节混凝士凝结时间的其他种类外加剂。采用的外加剂和掺合料的 种类及掺量应通过试验确定。 8.2.3面板混凝士应采用二级配骨料。用手面板的细骨料吸水率 不应大于3%,含泥量不应大于2%,细度模数宜在2.4~2.8范围 内。粗骨料的吸水率不应大子2%,含泥量不应大于1%。 8.2.4面板混凝土水灰比,温和地区应小于0.50,寒冷和严寒地 区应小于0.45。溜槽入口处的落度宜控制在3cm~7cm,含气 量应控制在4%~~6% 3.2.5面板可采用单层或双层双向钢筋。当采用单层双向钢筋 时,钢筋宜置子面板截面中部或偏上位置:150m以上高坝宜在面 版上部高程、周边缝、分期施工缝一定范围内布置双层双向钢筋 网。每向配筋率为0.3%~~0.4%,钢筋的保护层厚度宜为10cm~ 15cm。也可参考面板应力应变计算成果进行面板配筋。在高坝 压性垂直缝、周边缝以及临近周边缝的垂直缝两侧宜配置抗挤压 钢筋。

    改善混凝土性能。粉煤灰的质量应符合DLT5055的要求。 面板混凝土应掺用引气剂和减水剂,根据需要,也可掺用调 节混凝士凝结时间的其他种类外加剂。采用的外加剂和掺合料的 种类及量应通过试验确定,

    .之.国做P 时,钢筋宜置于面板截面中部或偏上位置;150m以上高坝宜在面 板上部高程、周边缝、分期施工缝一定范围内布置双层双向钢筋 网。每尚配筋率为0.3%~0.4%,钢筋的保护层厚度宜为10cm~ 15cm。也可参考面板应力应变计算成果进行面板配筋。在高坝 玉性垂直缝、周边缝以及临近周边缝的垂直缝两侧宜配置抗挤压 钢筋。

    8.3.1面板混凝土应进行配合比优化设计,采用优质外加剂和掺 合料,降低水泥用量,减少水化热温升和收缩变形。根据工程实 际条件,选用热膨胀系数较小的骨料配制面板混凝土。 8.3.2堆石坝体应均匀、可靠地支承面板:合理确定各期面板顶 部高程与坝体填筑高程之高差。 8.3.3面板的基础表面及侧面整体应平顺,不应有大的起伏差: 高部不应形成深坑或尖包。

    8.3.4面板混凝土宜选择有利时间浇筑,尽量避开在高温!

    8.3.5面板混凝士出模后应及时覆盖,保温保湿,进

    / T 5016 20

    潮湿养护,防曝晒,防大风,防寒潮袭击,防养护水冷击,直到 水库蓄水或至少90d。寒冷地区面板混凝士还应进行有效的表面 保,直到水库蓄水。 8.3.6面板裂缝宽度大于0.2mm或判定为贯穿性裂缝时,应采取 专门措施进行处理:严寒地区和抽水蓄能电站的混凝土面板堆石 切,面板裂缝处理的标准应从严确定

    潮湿养护,防曝晒,防大风,防寒潮袭击,防养护水冷击 水库蓄水或至少90d。寒冷地区面板混凝士还应进行有效 保温,直到水库蓄水。

    专门措施进行处理:严寒地区和抽水蓄能电站的混凝: 坝,面板裂缝处理的标准应从严确定。

    DL/ T 5016 2011

    9.1.1止水材料可选用铜止水片、不锈钢止水片、塑性填料、橡 胶止水带、PVC止水带等。 9.1.2止水材料的性能应符合DL/T5115的规定。 9.1.3覆盖接缝表面的无黏性材料的最大粒径应小于1mm,其渗 透系数至少应比特殊垫层区反滤料的渗透系数小一个数量级。

    9.1.1止水材料可选用铜止水片、不锈钢止水片、塑性 胶止水带、PVC 止水带等。

    胶止水带、PVC止水带等。

    9.2.150m以下的坝应设底部铜正水片。 9.2.250m~100m的坝应设底部铜止水片,并在缝顶部设一道止 水。缝顶部止水可以是塑性填料,也可是自愈性材料。 9.2.3高坝应设底部铜止水片,并应在缝顶部设自愈性材料或塑 性填料,也可在缝顶部的塑性填料上同时设自愈性材料止水。必 要时可设置中部止水。 9.2.4底部铜止水片和顶部塑性填料应自成封闭的止水系统,周

    9.2.5铜止水片的底部应设置垫片。周边缝内应设置一定强度和 宽度的填充板。

    9.3.1根据坝址地形条件在两坝肩附近的面板内设张性垂直缝 其余部分的面板内设压性垂直缝。张性垂直缝的数量应根据地形

    DL/T 5016

    地质条件,参照应力应变计算成果,并结合工程经验确定。 9.3.2垂直缝在距周边缝法线方向约1.0m范围内,应垂直于周 边缝布置。 一

    9.3.3垂直缝的缝面应涂刷沥青乳剂或其他防黏结材料, 设铜止水片,并和周边缝底部的铜止水片连接,形成封闭 系统。

    9.3.4高坝应间隔设置几条能吸收坝轴向变形的压性

    内设置一定强度的填充板。张性垂直缝顶部设置塑性填料或无黏 性填料,并与周边缝形成封闭的止水系统, 9.3.5铜止水片的底部应设置垫片和砂浆垫。

    9.4.1岩基上的趾板,宣按开挖后的地形或地质条件设置必要的 伸缩缝,并和面板的垂直缝错开。伸缩缝内不设填充料,缝面涂 刷薄层沥青乳剂或其他防黏结材料。缝内设一道止水,并与周边 缝的正水片和基岩构成封闭止水系统。 9.4.2趾板建在覆盖层上时,趾板、连接板和防渗墙之间的接缝, 趾板和连接板自身的接缝,连接板与岸坡接缝,均应按周边缝设 计,并设有自愈措施。有地质缺陷的岩基上趾板应设伸缩缝,缝 的设计参照周边缝

    .3防浪墙和面板简的接缝,除设底部钢铜水片外,缝内预 生填料。

    9.4.4面板与溢洪道或其他建筑物边墙连接时,其接缝除应按周 边缝设计外,还应有减少缝底堆石体位移的措施。

    9.4.4面板与溢洪道或其他建筑物边墙连接时,其接缝除

    趾板施工缝的设置可根据施

    DL / T 5016 2011

    10.1.1趾板建基面应按7.1确定。 10.1.2趾板的基础开挖面应平顺,避免陡坎和反坡。当有妨碍 垫层料碾压的反坡和健坎,应做削坡或回填混凝土处理,或重新 调整趾板位置。 10.1.3趾板高程以上的上游边坡应按永久边坡设计。 10.1.4趾板区下游接上坡开挖时,其坡度应比面板的坡度缓; 接下坡开挖时,坡度应不陡于1:0.5。 10.1.5堆石坝体可置于风化、卸荷岩基上。趾板下游0.3倍~0.5 倍坝高范围内的堆石体地基宜具备低压缩性,开挖后,不应有妨 碍堆石碾压的反坡和陡于1:0.25的陡坎;其余部分对地基压缩性 可放宽要求。 10.1.6河谷岸坡很陡,并挖坡度不能满足10.1.5的要求时,在 坝轴线上游的陡岸应设置增模区,其范围可参考坝体应力应变计 算成果或工程类比确定。 10.1.7覆盖层作为大坝基础,其适应性、开挖范围及工程处理 措施等应经详细热穿、试验和论证层确定

    10.2.1趾板范围内的断层、破碎带和软弱夹层等地质缺陷,应 根据它们的产状、规模和组成物质,研究其渗透、渗透变形和溶 蚀后对坝基的影响,确定趾板下基岩允许的水力梯度、防渗处理 和渗流控制措施,如混凝土塞、截水墙、扩大趾板宽度或设下游 防渗板,并在其上和下游用反滤料保护等。

    DL/ T 5016 2011

    10.2.2趾板下的基岩应进行固结灌浆和惟幕灌浆设计。固结灌 浆孔宜布置为2~4排,深度应不小于5m。雌幕宜布置在趾板中 部,惟幕灌浆孔的布置一般为1排,1、2级坝及高坝的幕深度 可按深入岩体透水率为3Lu~~5Lu区域内5m,其他坝为5Lu~ 10Lu区域内5m,或按1/3~1/2坝高确定,并进行两岸坝肩的渗 流控制。在复杂的水文地质条件下或相对不透水层理藏较深时, 防渗雌幕宜结合类似工程经验和计算分析进行设计。 10.2.3灌浆设计应规定专门措施提高灌浆椎幕的耐久性和对表 层基岩的灌浆压力,并经灌浆试验验证。 10.2.4趾板建在覆盖层上时路桥工程表格,宜采用混凝土防渗墙防渗,防渗 墙底部宜嵌入基岩,可根据地基条件下设灌浆惟幕。同时应进行 防渗墙后渗流出逸区的反滤保护及趾板和防渗墙间的连接设计。 10.2.5当趾板建在岩溶地基上时,其防渗处理方法和岩溶地区 坝基处理方法相同,可在趾板上设置灌浆廊道

    DL / T 5016 : 2011

    11.1.1面板堆石项的渗流计算分析,应按照DL/TS395执行。 11.1.2混凝士面板堆石坝存在下列情况之一时,应进行相应的 渗流计算分析: 1坝体临时断面挡水度汛: 2趾板建基于覆盖层上; 3采用悬挂式防渗系统。 11.1.3应按反滤准则核算垫层料和过渡料的关系,核算坝前铺 盖料与特殊垫层区的关系,必要时核算不同坝料间的层间过渡关 系。 11.1.4存在坝体内反向水压时,应核算垫层料的渗透稳定,必 要时米取应的排水措施。

    11.2.1 面板堆石坝的抗滑稳定计算,应按照DL5395热行。 11.2.2 存在下列情况之时,应进行相应的抗滑稳定分析: 1 坝基有软弱夹层或坝基盖层中存在细砂、粉砂或黏士 层; 2地震设计烈度为度及以上; 3施工期堆石坝体过水或堆石坝体用垫层和临时断面挡水 度汛挡水水深较大时: 4坝体主要用软质岩堆石料填筑; 5地形条件不利。 11.2.3高坝的坝料抗剪强度应采用三轴压缩仪测定。中低坝的

    DL / T 5016 2011

    项料抗剪强度可由工程类比法确定。试验制样用料应能反映坝料 的力学性质,试验方法应能模拟坝体的工况。 11.2.4厚度大于2m的趾板或高趾墙应进行稳定计算和应力分 析。趾板的稳定计算可用刚体极限平衡法。计算中不计趾板锚筋 作用及面板和趾板之间的传力,但可计入堆石体对趾板(墙)的 主动十压力,或计入面板承受库水压力产生的侧压力。 11.2.5抗震稳定计算硬度标准,应按照DL5073执行。

    11.3应力和变形分析

    11.3.11、2级高坝宣用有限元法进行应力和变形计算分析,计 算参数应由试验测定,并可参照已有工程经验适当修正。其他坝 可用经验方法估算坝体变形。 试验制样用料和试验方法应能反映坝料的力学特性。 11.3.2在应力和变形分析中,应能反映坝体界面的力学特性, 并按照施工填筑和蓄水过程,模拟坝体分期加载的条件。 11.3.3地震设计烈度VI度及以上的高坝,应按DL5073进行有 限元动力计算分析。 11.3.41、2级高坝在施正过程中应及时分析现场条件变化、施 工质量检测资料及坝体安全监测资料,复核设计的合理性,必要 时修改设计

    ....
  • 混凝土结构
  • 相关专题: 石坝  

相关下载

常用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