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L 629-2014 引调水线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

  • SL 629-2014  引调水线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 为pdf格式
  • 文件大小:20M
  • 下载速度:极速
  • 文件评级
  • 更新时间:2020-04-21
  • 发 布 人: 13648167612
  • 原始文件下载:
  • 立即下载

  • 文档部分内容预览:
  • SL 629-2014  引调水线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完整正版、清晰无水印)

    3.0.8利用河道、湖塘引水时,应查明其工程地质条件,评价 岸坡稳定、渗漏、浸没等工程地质问题。河道、湖塘需整治时: 应提出整治建议及有关工程地质参数。 3.0.9勘察资料应真实、可靠、完整,并应及时整理、汇总、 分析。 3.0.10工程地质勘察报告应满足相应勘察阶段任务和精度的要 求,结构合理、内容完整、论述清晰、论据充分、结论正确,报 告附件应符合附录A的规定。

    3.0.10工程地质勘察报告应满足相应勘察阶段任务和精度的要 求,结构合理、内容完整、论述清晰、论据充分、结论正确,报 告附件应符合附录A的规定。

    4.1.1规划阶段工程地质勘察应对引调水线路规划方 质论证,为规划设计提供工程地质资料

    水泥标准规范范本4.1.2规划阶段工程地质勘察应包括下列主要工作内容:

    4.2.1区域地质和地震察应包括下列工作内容: 1了解区域地形地貌形态、成因类型及剥夷面、地表水系 的分布,划分地貌单元。 2了解区域内大型滑坡、泥石流、移动沙丘等不良地质现 象的分布,分析对工程规划的影响。 3了解区域内地层的出露条件、地质年代、成因类型、接 触关系、分布范围及岩性、岩相特征,划分地层单位。 4了解区域构造单元或构造体系的格架特征及区域性断裂 的性质,、产状、规模、展布特征和构造发展史,分析区域构造特 征,确定线路规划方案所处大地构造单元及大地构造环境。 5了解区域地下水的赋存条件以及补给、径流、排泄条件 和主要含水层、隔水层的分布,划分地下水类型和水文地质单 元,分析区域水文地质特征。 6了解区域内历史和现今地震情况及地震动参数区划,初 步分析区域地震活动特征。

    7分析、评价区域地质条件和地震活动性对线路规划方案 的影响。

    1收集、分析规划方案两侧各不小于150km范围内的地 质、水文地质、环境地质、地震资料及遥感图像资料。编绘区域 综合地质图,比例尺可选用1:500000~1:200000。 2地震勘察应收集最新正式公布的地震资料。编绘区域构 造与地震震中分布图,比例尺可选用1:5000001:200000。 3沿线地震动参数区划应按GB18306的有关规定提出

    4.3.2线路方案勘察应包括下列工作内容:

    1了解地形地貌类型及河流、湖塘等地表水体的分布和流 量、水位等水文特性,碳酸盐岩区应调查岩溶埋藏条件及岩溶地 貌和岩溶发育特征。 2调查滑坡、泥石流、移动沙丘和采空区等不良地质现象 的分布、成因、规模。 3了解地层岩性的分布情况和变化规律。第四系地层尚应 调查沉(堆)积物的成因类型。

    4了解断裂、褶皱等地质构造的分布、性质、规模。 5了解主要含水层、隔水层的分布及地下水补给、径流、 排泄条件,初步划分地下水类型和水文地质单元。 6分析、评价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水文地质、 环境地质条件及其可能存在的主要工程地质问题对输水线路规划 方室的影响

    环境地顶 方案的影响。 4.3.3线路方案勘察方法应符合下列规定: 1收集、分析有关地质、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等资料,编 绘综合地质图。 2工程地质测绘应符合下列要求: 1)测绘范围应包括线路规划方案及周边与其相关的地带, 平原区线路两侧宽度各不宜小于1km,山区不宜小 于3km。 2)测绘比例尺宜选用1:500001:10000, 3)宜采用地质遥感测绘法,地质现象复杂地段应进行实 地测绘。 3主要含水层(带)、岩溶发育区、采空区等对方案布置和 线路规划论证有重要意义的地段,应进行物探。 4不同地貌单元及隧洞进出口、浅埋段、过沟段等宜布置 少量控制性勘探点,勘探点位置、勘探深度,视勘探目的和工程 地质条件确定。 5宜利用勘探点进行压水、注水试验、原位测试及物探 测井。 6应利用勘探点、民井、地下水露头调查地下水的分布, 并取样进行水质简分析。 7主要岩士层宜取样进行岩矿鉴定和少量室内试验,

    目建议书阶段工程地质甚

    5.1.1项目建议书阶段工程地质勘察应在规划阶段勘察的基础 上进行,提出线路比选地质意见,对推荐线路及主要建筑物地段 进行工程地质初步评价:为项目建议书设计提供工程地质资料。 5.1.2项目建议书阶段工程地质勘察应包括下列主要工作内容: 1分析弓引调水线路的区域构造背景,初步评价区域构造稳 定性,提出地震动参数。 2初步查明各比选线路及主要建筑物地段的工程地质、水 文地质及环境地质条件。 3基本查明影响线路比选的主要工程地质问题。 4对天然建筑材料进行初查。

    5.2.1区域构造稳定性勘察应包括下列工作内容: 1分析引调水线路区域构造背景。 2分析区域性活断层的活动性质和空间分布规律。 3分析区域地震的分布及其活动性。 4 初步评价工程区区域构造稳定性,提出地震动参数。 5.2.2区域构造稳定性勘察应符合下列规定: 1应调查、分析引调水线路两侧各50~100km范围内的地 形地貌、地质建造、岩浆活动、区域性断裂分布等区域大地构造 特征和地震活动性等资料,进行1级、Ⅱ级大地构造单元和地震 区(带)划分,复核区域构造与地震震中分布图。 2宜采用比例尺1:2000001:100000的地形、地质遥感 图像资料,进行区域地形地貌的形态、分布特征和构造格架的翔

    2分析区域性活断层的活动性质和空间分布规律。

    1应调查、分析引调水线路两侧各50100km范围内的地 形地貌、地质建造、岩浆活动、区域性断裂分布等区域大地构造 寺征和地震活动性等资料,进行1级、Ⅱ级大地构造单元和地震 区(带)划分,复核区域构造与地震震中分布图。 2宜采用比例尺1:200000~1:100000的地形、地质遥感 图像资料,进行区域地形地貌的形态、分布特征和构造格架的规 模、性状、展布特征、变形特征以及地层出露条件、接触关系和

    切错情况等解译,分析区域性断层的性质和分布规律。 3收集区域地应力资料,分析区域构造应力场的分布和 状态。 4收集、统计区域地震资料、编辑地震目录,结合地震区, 带的划分,分析中,强地震的活动特点。 5沿线地震动参数应按GB18306的规定提出。 6区域构造稳定性初步评价应以区域构造背景为基础,结 合区域构造格架及其变形特征、区域断裂的活动性及其空间分布 规律和区域地震的分布及其活动性等进行。

    .3.1洞线工程地质比选应根据洞线的工程地质、水文地质, 不境地质条件及项目建议书设计的要求进行,并应遵循下列 原则: 1洞线宜选择地形相对完整,地震活动性较弱,地层稳定 单一,地质构造简单,岩体结构较完整,水文地质条件简单的 也段。 2洞线宜与岩层层面及主要构造线垂直或大角度相交,与 最大水平地应力方向平行或小角度相交。 3隧洞进出口洞段方向宜垂直地形等高线,岩层产状与构 告组合应对边坡稳定有利。 4长隧洞应考虑施工支洞的成洞条件。 5洞线选择宜绕避下列地段或部位: 软弱、膨胀、易溶岩土层和岩溶发育区,采空区及重要 矿产分布区等地段。 活动断裂以及规模较大的断裂、断裂交汇带、褶皱轴部 等构造部位。 一 强富水带和可能产生大量涌水的汇水构造。 高地应力区及富含有害气体、放射性物质的地段。 黄土隧洞宜绕避有地下水活动、陷穴密集、冲沟发育和

    中等以上湿陷性黄土分布地段。 6隧洞进出口宜避开滑坡、泥石流、崩塌等不良地质现象 和潜在不稳定岩体分布地段。 5.3.2!隧洞勘察应包括下列工作内容: 1调查、了解隧洞沿线气象、水文情况。 2调查、了解隧洞场区地应力的分布情况。 3初步查明隧洞沿线地形地貌的类型、分布特征和滑坡、 泥石流等不良地质现象的分布、成因、规模。可溶岩区应初步查 明岩溶发育情况。 4初步查明隧洞沿线的地层岩性、成因类型、产状、分布 情况。 5初步查明隧洞沿线断裂、褶皱等地质构造的性质、产状、 分布、规模。 6初步查明隧洞沿线地下水的类型、分布特征、化学性质 和含水层、隔水层的分布及岩(土)体的透水性。 7初步查明环境水的腐蚀性。 8初步查明隧洞沿线岩体风化、卸荷的深度和强度,初步 进行风化带、卸荷带划分。 9初步查明主要岩(土)体的物理力学性质,初步确定主 要物理力学参数建议值。 10基本查明隧洞进出口边坡的稳定条件。 11:调查、了解隧洞沿线有害气体和放射性物质的存在 情况。 12分析各比选洞线的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条件和可能存在 的主要工程地质问题,提出比选意见。 13对推荐洞线进行工程地质初步评价。 5.3.3隧洞勘察方注应符合下列规定,

    5.3.3隧洞勘察方法应符合下列规定:

    1收集隧洞沿线气象、水文资料。 2收集隧洞及邻近场区的地应力实测资料,或利用理论分 析和经验判断对隧洞场区地应力分布情况进行评估。

    收集隧洞沿线可能存在有害气体和放射性物质的有关 工程地质测绘应符合下列规定: 1)测绘范围应包括隧洞及周边相关地带,洞线两侧宽度 各不宜小于3km。 2)测绘比例尺宜选用1:25000~1:10000,隧洞进出 口、施工支洞进口、浅埋段及岩溶发育等工程地质条 件复杂的洞段可选用1:5000。 3)宜采用地质遥感测绘与实地测绘相结合的方法。 物探应符合下列规定: 1)隧洞进出口、施工支洞进口、浅埋段、深埋段及地质 构造复杂、岩溶发育、覆盖层大面积分布地段等宜布 置物探剖面。 2)应利用勘探洞、钻孔进行物探测试。 3)物探方法应根据探测自的和洞线岩(主)体的结构特 征、物理特性选择。 勘探应符合下列规定: 1)勘探布置应在工程地质测绘和物探的基础上进行。 2)隧洞轴线应布置勘探部面,并布置控制性钻孔。隧洞 进出口、浅理段、过沟段及工程地质条件复杂地段宜 布置钻孔。 3)勘探深度应进入设计洞底以下不小于20m,必要时可 加深。 4)进出口段可布置探洞,探深度宜进入微风化岩体或 弱卸荷带5m。 5)勘探过程中应收集有关水文地质资料。 水文地质试验及观测应符合下列规定: 1)钻孔应进行压(注)水试验,承压水分布地段应进行 承压水头和涌水量观测。 2)探洞应进行出水状态和出水量观测。

    3)应利用勘探点或天然露头采取地下水水样进行水质简 分析及腐蚀性评价。每类地下水试验不少于2组。腐 蚀性评价应符合GB50487.的有关规定。 4)宜利用钻孔进行地下水动态观测。 8岩(土)体试验及测试应符合下列规定:: 1)主要地层应进行岩矿鉴定。 2)岩土物理力学性质应以室内试验为主,各工程地质单 元(段)主要岩土层的试验累计有效组数不应少于 6组。 9岩体风化带、卸荷带初步划分及岩(土)体渗透性分级 应符合GB50487的有关规定。 10岩(土)体主要物理力学参数建议取值应符合GB 50487的有关规定,并宜符合附录B的规定。 11洞线比选应综合分析各比选洞线的工程地质、水文地 质、环境地质条件和地应力分布情况及可能存在的主要工程地质 问题,结合隧洞的布置形式及运行特性,提出比选意见。 12推荐洞线的工程地质评价应包括下列内容: 1)分析、评价场区稳定性与适宜性。 2)初步评价洞线的工程地质、水文地质、环境地质条件 及存在的工程地质问题。 3)分析、预测隧洞工程建设对周围环境的影响。 4)初步确定主要物理力学参数建议值。

    5.4.1渠线比选应根据渠线的工程地质、水文地质、环境地质 条件及项目建议书设计的要求进行,并应遵循下列原则: 1渠线宜选择地形完整,地层岩性较单一,地质构造不发 育,水文地质条件较简单的地段。 2渠线宜绕避下列地段或部位: 一地形不完整、沟谷密集地段。

    区域性断裂、活动断层及构造交汇带。 特殊岩土大面积分布地段。 高地下水位、高承压水及强富水分布地段。 一高陡边坡及崩塌、滑坡、泥石流等不良地质现象和潜在 不稳定岩(土)体分布地段。 一空区、重要矿产分布区。 5.4.2渠道勘察应包括下列工作内容: 1调查、了解渠道沿线大气降水、气温变化等气象、水文 情况。 2初步查明渠道沿线地形地貌的类型、分布特征。. 3初步查明渠道沿线滑坡、泥石流、移动沙丘等不良地质 现象的分布、成因,规模。 4初步查明渠道沿线古河道、采空区和矿产资源的埋藏分 布情况。 5初步查明渠道沿线的地层岩性、成因类型、产状、分布 情况。对第四系地层,尚应初步查明沉(堆)物的厚度、物质组 成及特殊性土的分布和季节性冻土的冻胀性、最大冻结深度;对 碳酸盐岩区,尚应初步查明岩溶发育情况。 6初步查明渠道沿线断裂、褶皱等地质构造的性质、产状、 分布、规模。 7初步查明渠道沿线地下水的类型、分布、化学性质和含 水层、隔水层的性质、分布及岩(土)体的透水性。 8初步查明环境水的腐蚀性。 9初步查明渠道沿线岩体风化、卸荷的深度和强度,初步 进行风化带、卸荷带划分。 10初步查明主要岩(土)体的物理力学性质,初步确定主 要物理力学参数建议值。 11初步分析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条件对渠线布置和渠道基 础稳定、边坡稳定、渠道渗漏的影响以及渠道可能产生的土壤盐 碱化、沼泽化等环境地质问题

    区域性断裂、活动断层及构造交汇带。 特殊岩土大面积分布地段。 高地下水位、高承压水及强富水分布地段。 一高陡边坡及崩塌、滑坡、泥石流等不良地质现象和潜在 不稳定岩(土)体分布地段。 一空区、重要矿产分布区。 5.4.2渠道勘察应包括下列工作内容: 1调查、了解渠道沿线大气降水、气温变化等气象、水文 情况。 2初步查明渠道沿线地形地貌的类型、分布特征。. 3初步查明渠道沿线滑坡、泥石流、移动沙丘等不良地质 现象的分布、成因,规模。 4初步查明渠道沿线古河道、采空区和矿产资源的埋藏分 布情况。 5初步查明渠道沿线的地层岩性、成因类型、产状、分布 情况。对第四系地层,尚应初步查明沉(堆)物的厚度、物质组 成及特殊性土的分布和季节性冻土的冻胀性、最大冻结深度;对 碳酸盐岩区,尚应初步查明岩溶发育情况。 6初步查明渠道沿线断裂、褶皱等地质构造的性质、产状、 分布、规模。 7初步查明渠道沿线地下水的类型、分布、化学性质和含 水层、隔水层的性质、分布及岩(土)体的透水性。 8初步查明环境水的腐蚀性。 9初步查明渠道沿线岩体风化、卸荷的深度和强度,初步 进行风化带、卸荷带划分。 10初步查明主要岩(土)体的物理力学性质,初步确定主 要物理力学参数建议值。 11初步分析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条件对渠线布置和渠道基 础稳定、边坡稳定、渠道渗漏的影响以及渠道可能产生的土壤盐 碱化、沼泽化等环境地质问题

    12分析各比选渠线的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条件和可能存在 的主要工程地质问题,提出比选意见。 13对推荐渠线进行工程地质初步评价。

    5.4.3渠道勘察方法应符合下列规定:

    .4.3渠道勘察方法应符合下列规

    工程地质测绘应符合下列规定: 1)测绘范围应包括渠道及周边相关地带,渠道两侧各不 宜小于1km。 2)测绘比例尺可选用1:10000~1:5000。 3)宜采用地质遥感测绘与实地测绘相结合的方法。 物探应符合下列规定: 1)渠道轴线宜布置物探部面,工程地质条件复杂地段宜 垂直渠道轴线布置辅助物探面。 2)勘探钻孔应进行物探测试。 3)物探方法应根据探测自的和渠线岩(土)体的结构特 征、物理特性选择。 勘探应符合下列规定: 1)勘探布置应在工程地质测绘和物探的基础上进行。 2)渠道轴线应布置勘探纵部面,勘探点间距宜1~2km, 山渠道可适当加密。 3)应垂直纵部面布置勘探横部剖面,剖面间距宜2~4km, 部面长度应大于渠顶开口宽度的2~3倍,每个横部面 上不少于3个勘探点。 4)勘探深度宜进入设计渠底板或填方段地面以下10~ 20m,深挖方、高填方及特殊性土和不良岩土分布地 段宜适当加深。 5)高边坡地段可布置探洞。 6)勘探过程中应收集水文地质资料。 水文地质试验及观测应符合下列规定: 1)钻孔应进行压(注)水或抽水试验,承压水分布地段 应进行承压水头和涌水量观测

    2)应利用勘探点或天然露头采取地下水样进行水质简分 析,每类地下水试验不少于2组。 3)宜利用钻孔进行地下水动态观测。 5岩土试验和测试应符合下列规定: 1)岩土物理力学性质以室内试验为主,各工程地质单元 (段)各主要岩土层试验累计有效组数不宜少于6组。 2)必要时可进行原位测试,原位测试方法根据岩土类别 和勘察需要选择。 6渠道渗漏、渗透稳定及土壤盐碱化分析宜按SL373的有 关规定执行。 7渠线比选应综合分析各比选渠线的工程地质、水文地质、 不境地质条件及可能存在的主要工程地质问题,结合渠道的布置 彩式及运行特性,提出比选意见。 8推荐渠线的工程地质评价应包括下列内容: 1)分析、评价场地稳定性与适宜性。 2)初步评价渠线的工程地质、水文地质、环境地质条件 及存在的工程地质问题。 3)分析、预测渠道工程建设对周围环境的影响。 4初步确定主要物理力学参数建议值

    5.5.1:渡槽、管桥勘察应包括下列工作内容: 1初步查明跨越地段沟谷的地形地貌特征和滑坡、崩塌 泥石流等不良地质现象的成因、规模、分布情况。 2初步查明跨越地段的地层岩性、产状、分布。对第四系 也层,尚应初步查明沉(堆)积物的成因、厚度,物质组成及架 空层等不良结构体的分布。 3初步查明跨越地段断层,裂隙密集带等地质构造的性质, 产状、规模、分布。 4初步查明跨越地段岩体风化、卸荷的深度和强度,初步

    风化带、卸荷带划分。 5初步查明环境水的类型、分布及化学性质,初步评价环 的腐蚀性。 6初步查明主要岩(土)体及河流冲洪积物的物理力学性 初步确定岩(土)体主要物理力学参数建议值。 7分析岸(边)坡的稳定条件。 8分析各比选渡槽、管桥场址的工程地质条件及可能存在 要工程地质问题,提出比选意见。 9对推荐场址进行工程地质初步评价。 渡槽、管桥勘察方法应符合下列规定: 1工程地质测绘应符合下列规定: 1)测绘范围宜包括渡槽、管桥跨越地段及与其相关的周 边地带。 2)测绘比例尺可选用1:5000~1:2000,岸(边)坡及 工程地质条件复杂地段可适当扩大。 物探应符合下列规定:, 1)渡槽、管桥轴线应布置物探部面。 2)物探方法应根据探测目的和跨越地段岩(土)体的结 构特征、物理特性选择。 勘探应符合下列规定: 1)勘探布置应在测绘和物探的基础上进行。 2)渡槽、管桥轴线应布置勘探剖面,勘探点间距宜100 200m,勘探面不应少于3个勘探点,勘探深度进 入持力层不应少于10m。 3)岸(边)坡应结合地形地质条件布置勘探点,勘探深 度宜进入沟谷底面以下5~10m,并满足边坡稳定评 价的要求。: 4)勘探过程中应收集有关水文地质资料。 5)采用非桩(墩)基跨越方式时,应根据具体要求布置 勘探工作。

    4水文地质试验及观测应符合下列规定: 1)钻孔可进行压(注)水或抽水试验,承压水分布地段 应进行承压水头和涌水量观测。 2)应利用勘探点、民井或天然露头取地下和地表水样进 行水质分析及腐蚀性评价,每类地下水试验不少于 2组。 5岩土试验和原位测试应符合下列规定: 1)岩土物理力学性质以室内试验为主,地基主要岩土层 试验累计有效组数不应少于6组。土层应分层取原状 土样进行物理力学性质试验。 2②)主要持力层为第四纪沉积物时,宜根据土层类别选择 合适的方法进行原位测试,每一主要土层试验累计有 效组数不宜少于6组(段、点)。 6场址比选应综合分析各比选场址的工程地质、水文地质、 不境地质条件及可能存在的主要工程地质问题,结合渡槽、管桥 的布置形式及运行特性,提出比选意见。 7推荐场址的工程地质初步评价应包括下列内容:! 1)分析、评价场地稳定性与适宜性。 2)初步评价场址的工程地质、水文地质、环境地质条件 及存在的主要工程地质问题。 3)初步确定主要物理力学参数建议值。

    5.6.1倒虹吸勘察应包括下列工作内容: 1调查、了解穿越地段河(沟)谷的水文情况和最大冻结 深度等。 2初步查明穿越地段的地形地貌特征。 3初步查明穿越地段沉(堆)积物的成因类型、岩性、厚 度、物质组成及基岩的岩性、埋深、分布。 4初步查明穿越地段地下水的类型、分布及化学性质,初

    平价环境水的腐蚀性。 5初步查明主要岩(土)体的物理力学性质,初步确定主 勿理力学参数建议值。 6提出倒虹吸穿越方式、埋置深度的初步建议。 7分析各比选倒虹吸场址的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条件和可 字在的主要工程地质问题,提出比选意见。 8对推荐场址进行工程地质初步评价。 .2倒虹吸勘察方法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收集场址区的气象、水文资料。 2工程地质测绘应符合下列规定: 1)测绘范围宜包括倒虹吸场址及与其相关的周边地带。 2)测绘比例尺可选用1:5000~1:2000,岸(边)坡及 工程地质条件复杂地段可适当扩大。 3物探应符合下列规定: 1)沿倒虹吸轴线应布置主要物探部面,斜坡段及工程地 质条件复杂地段宜垂直主要部面布置辅助剖面。 2)物探方法应根据探测自的和穿越地段岩(土)体的结 构特征、物理特性选择。 4勘探应符合下列规定: 1)勘探布置应在测绘和物探的基础上进行。 2)沿倒虹吸轴线应布置勘探剖面,斜坡段、河流、沟谷 段、工程地质条件复杂地段应布置勘探点。 3勘探深度进入持力层不应少于10m。 4)勘探过程中应收集有关水文地质资料。 5应利用勘探点或天然露头取地下水样进行水质简分析和 独性评价,每类地下水试验不少于2组。: 6岩土试验和测试应符合下列规定: 1)岩土物理力学性质以室内试验为主,各工程地质单元 (段)主要岩土层试验累计有效组数不应少于6组。 ②必要时可进行原位测试,原位测试方法根据士体类别

    和勘察需要选择。 7场址比选应综合分析各比选场址的工程地质、水文地质、 环境地质条件及可能存在的主要工程地质问题,结合倒虹吸的布 置形式及运行特性,提出比选意见。 8推荐场址的工程地质初步评价应包括下列内容: 1)分析评价场地的稳定性与适宜性。 2)初步评价场址的工程地质、水文地质、环境地质条件 及存在的工程地质问题。 3)初步确定主要物理力学参数建议值。

    5.7.1,长距离理管(涵)线路比选除应符合5.4.1条的有关规 定外,尚宜绕避河道弯曲、经常改道及河床淤积、冲刷变幅较大 的河段。

    1初步查明管(涵)沿线基岩的岩性、埋深、分布。 2初步提出管(涵)穿越方式、埋置深度的地质建议。 3分析各比选线路的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条件和可能存在 的主要工程地质问题,提出比选意见。 4对推荐管(涵)线进行工程地质初步评价。 5.7.3!长距离埋管(涵)勘察方法除应符合5.4.3条的有关规 定外,尚应符合下列规定: 1勘探深度宜进入持力层以下不应小于10m,遇有泥炭 层、软土等工程性质不良土层时应适当加深。 2线路比选应综合分析各比选线址的工程地质、水文地质、 环境地质条件及可能存在的主要工程地质问题,结合埋管(涵) 的布置形式及运行特性,提出比选意见。 3推荐线路的工程地质初步评价应包括下列内容: 1)分析评价场地的稳定性与适宜性。

    2)初步评价线路的工程地质、水文地质、环境地质条件 及存在的工程地质问题。 3)初步确定主要物理力学参数建议值。 5.7.4短距离埋管(涵)勘察内容和方法应符合5.6节的有关 规定。

    2)初步评价线路的工程地质、水文地质、环境地质条件 及存在的工程地质问题。 3)初步确定主要物理力学参数建议值。 短距离理管(涵)勘察内容和方法应符合5.6节的有关

    可行性研究阶段工程地质甚

    6.1.1可行性研究阶段工程地质勘察应在项目建议书阶段勘察 的基础上进行,提出线路比选地质意见,对选定线路及主要建筑 物进行工程地质评价:为可行性研究设计提供工程地质资料。 .1.2可行性研究阶段工程地质勘察应包括下列主要工作内容: 1研究线路区域地质构造背景及断层活动性、地震活动性, 评价区域构造稳定性、确定地震动参数。 2基本查明各比选线路及主要建筑物地段的工程地质条件, 评价主要工程地质问题。 3查明选定线路及主要建筑物工程地质条件,评价主要工 程地质问题。 4进行天然建筑材料详查。

    6.2.11区域构造稳定性勘察应包括下列工作内容: 1研究引调水线路区域地质构造背景。 2研究引调水线路区域性断裂、褶皱构造的规模、性质、 展布特征及断层的活动性和分布规律。 3查明引调水线路活断层的活动性质、位移量及分布特征。 4 研究引调水线路地震活动特征。 5评价引调水线路区域构造稳定性,确定地震动参数。 6.2.21区域构造稳定性勘察应符合下列规定: 1地质、地质构造背景研究应调查、研究引水线路两侧各 1050km范围内的地形地貌形态及其分布特征和各级地貌面的 物质组成,地层岩性特征及其出露分布条件和组合接触关系,区 域性断裂、第四纪断裂的分布特征及其活动性,历史和近期地震

    1地质、地质构造背景研究应调查、研究引水线路两侧各 1050km范围内的地形地貌形态及其分布特征和各级地貌面的 物质组成,地层岩性特征及其出露分布条件和组合接触关系,区 域性断裂、第四纪断裂的分布特征及其活动性,历史和近期地震

    古动性及其分布特征等。编制断裂构造图,比例尺可选用1: 00000~1:100000。 ..2构造稳定性研究应在构造背景研究的基础上,主要研究 影响工程安全的断层和地震活动特征以及构造应力场特征。应进 宁专门性构造地质测绘,测绘范围宜包括引调水线路两侧各 km,测绘比例尺宜采用1:1000001:50000。 3断层活动性研究应根据地貌、地质构造、地层切错情况、 也震、测年资料、地壳形变以及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特征等,进 行综合分析、判定,活断层的判定应符合GB50487的有关 规定。 4收集区域地应力资料,结合区域地应力实测成果,分析 见今构造应力场的分布及应力的方向、量级等。 5引调水建筑物场地地震动参数的确定应符合下列规定: 1)对50年超越概率10%的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不小于 0.10g地区的重要建筑物,宜进行场地地震安全性 评价。 2)其他建筑物场地地震动参数可按GB18306的规定 确定。 6构造稳定性应根据场区断层的活动性、地震活动性、地 装动峰值加速度及区域重磁异常等因素,结合场区的地质条件综 合进行评价。 7引调水线路跨越不同构造单元,应分区确定地震动参数: 进行构造稳定性评价。

    6.3.11隧洞勘察应包括下列工作内容: 1基本查明隧洞地段地表水系的分布、水位,流量和大气 降水、地面蒸发及地表径流、地下径流等气象、水文情况。 2基本查明隧洞地段山地及次级地貌的类型、分布特征。 3基本查明滑坡、泥石流、·崩塌等不良地质现象、潜在不

    意定体的分布规模、类型性质、物质组成、结构特征和天然稳定 犬态。对傍山浅埋洞段、过沟段,应基本查明山体边坡的稳定性 和山前冲洪积扇的形态特征、物质组成。 4基本查明隧洞地段地层结构、岩性类别、产状,分布特 正。对基岩地层,应基本查明软弱、膨胀、易溶和岩溶化岩层的 分布及其工程地质性质;对松散地层,应基本查明成因类型、分 布厚度、物质组成及其工程地质性质。 5基本查明隧洞地段断层、破碎带、节理裂隙密集带和主 要结构面的产状、性质、分布特征。 6基本查明隧洞地段地下水的类型、分布、补排条件和含 水层、汇水构造、强透水带的分布、规模、富水程度等。 7基本查明隧洞地段地下水的化学性质,进行地下水腐蚀 生评价。 8基本查明隧洞地段岩(土)体的透水性,进行岩(土) 本渗透性分级。 9基本查明隧洞地段岩体风化、卸荷的深度、强度,进行 岩体风化带、卸荷带划分。 10浅埋洞段应基本查明上覆岩土层的厚度、成因类型、物 质组成及含水性和透水性。 11可溶岩区应基本查明下列内容: 一岩溶地貌形态特征及埋藏条件。 可溶岩的类别、化学成分、分布规律及层组类型。 一岩溶现象、发育程度及岩溶洞穴的规模、莲通性、充填 情况。 岩溶地下水的类型、分布条件及水动力条件、水文地质 结构特征。 12黄土区应基本查明下列内容: 一黄土潜蚀地貌的类型、规模及分布特征。 黄土的形成时代及湿陷性。 黄士裂隙的成因及发育特征

    意定体的分布规模、类型性质、物质组成、结构特征和天然稳定 犬态。对傍山浅埋洞段、过沟段,应基本查明山体边坡的稳定性 和山前冲洪积扇的形态特征、物质组成。 4基本查明隧洞地段地层结构、岩性类别、产状,分布特 正。对基岩地层,应基本查明软弱、膨胀、易溶和岩溶化岩层的 分布及其工程地质性质;对松散地层,应基本查明成因类型、分 布厚度、物质组成及其工程地质性质。 5基本查明隧洞地段断层、破碎带、节理裂隙密集带和主 要结构面的产状、性质、分布特征。 6基本查明隧洞地段地下水的类型、分布、补排条件和含 水层、汇水构造、强透水带的分布、规模、富水程度等。 7基本查明隧洞地段地下水的化学性质,进行地下水腐蚀 生评价。 8基本查明隧洞地段岩(土)体的透水性,进行岩(土) 本渗透性分级。 9基本查明隧洞地段岩体风化、卸荷的深度、强度,进行 岩体风化带、卸荷带划分。 10浅埋洞段应基本查明上覆岩土层的厚度、成因类型、物 质组成及含水性和透水性。 11可溶岩区应基本查明下列内容: 一岩溶地貌形态特征及埋藏条件。 可溶岩的类别、化学成分、分布规律及层组类型。 一岩溶现象、发育程度及岩溶洞穴的规模、莲通性、充填 情况。 岩溶地下水的类型、分布条件及水动力条件、水文地质 结构特征。 12黄土区应基本查明下列内容: 一黄土潜蚀地貌的类型、规模及分布特征。 黄土的形成时代及湿陷性。 黄士裂隙的成因及发育特征

    地下水的类型、分布情况。 13基本查明隧洞围岩各类岩(土)体的物理力学性质,基 本确定岩(土)体物理力学参数及有关工程地质参数。 14基本查明隧洞地段地应力的状态和条件。 15基本查明隧洞地段有害气体和放射性物质的赋存条件, 平价其存在的可能性。 16进行围岩工程地质初步分类,初步评价TBM施工工程 也质条件及适宜性。 17分析隧洞地段地质构造和水文地质条件,估算隧洞外水 压力。 18分析隧洞地段工程地质条件,评价隧洞进出口边坡和围 岩稳定性,预测其可能变形破坏的形式,提出改善处理措施初步 建议。 19分析隧洞地段水文地质条件及围岩充水条件,评价隧洞 施工发生涌水、突水(泥)的可能性,概略预测涌、突水量,评 介隧洞施工涌、突水对周边环境和生态的影响,提出预防和处理 昔施初步建议。 20可溶岩区隧洞尚应进行岩溶工程地质评价,黄土区尚应 进行黄土隧洞工程地质评价。 $.3.2隧洞勘察方法应符合下列规定:

    1分析隧洞地段气象水文资料。 2工程地质测绘应符合下列规定: 1)测绘范围应包括隧洞地段及与其相关的地带,隧洞两 侧各不宜小于1km,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条件复杂地 段可适当扩大。 2)测绘比例尺宜选用1:10000~1:5000。隧洞进出口 施工支洞进口及浅理段、岩溶发育段等工程地质条件 复杂洞段,比例尺可选用1:50001:2000。 3)可溶岩区宜对岩溶洞穴进行追踪测绘。 4)宜采用实地测绘与地质遥感测绘相结合的方法。

    物探应符合下列规定: 1)隧洞进出口、施工支洞进口及构造复杂、岩溶发育、 覆盖层大面积分布洞段应布置物探剖面。必要时,宜 垂直主要部面布置辅助部面,部面间距应根据探测目 的和地形、地质条件确定。 2)应主要探测隧洞地段溶洞、断裂构造、地下水等的分 布、规模。 3)可能富水地段宜布置测网,进行面积性探测,测网密 度宜与测绘比例尺相适应。 4)应利用探洞、钻孔进行物探测试。 勘探应符合下列规定: 1)勘探布置应在测绘和物探的基础上进行。 2)隧洞轴线应布置勘探剖面,隧洞进出口、施工支洞进 口、浅埋段及工程地质条件复杂地段应布置钻孔。勘 探深度进入设计隧洞底板以下不宜小于20m,且至少 应大于1.5倍洞径,需要时可适当加深。 3)隧洞进出口宜布置探洞,勘探深度宜进入微风化岩体 或弱卸荷带5m。 4)勘探过程中应收集水文地质资料。 水文地质试验及观测应符合下列规定: 1)应进行钻孔压水试验,试验宜从洞顶以上5倍洞径处 起始。 2)承压水分布洞段应进行承压水头和涌水量观测。 3)岩溶发育洞段宜进行连通试验。 4)应利用勘探钻孔进行地下水动态观测,观测时间不应 少于1个水文年。可溶岩区宜专门设置观测点(线、 网)进行观测。 5)取地下水样进行水质及腐蚀性分析,试验组数不应少 于4组。 岩土试验及测试应符合下列规定:

    14围岩稳定性评价应根据围岩的岩性和结构特征、地应力 条件及地下水活动性,结合围岩地质分类进行。 15隧洞进出口边坡稳定性评价应根据隧洞区的水文气象条 件和边坡的结构特征、岩(土)体性质及其可能的破坏类型进行 分析、计算,并应符合GB50487的有关规定。 6.3.3深埋长隧洞勘察除应符合6.3.1条的有关规定外,尚应 包括下列工作内容: 1初步查明可能产生高外水压力、突水(泥)的地质条件: 初步预测涌水量。 2初步查明可能产生围岩较大变形的岩组及大断裂破碎带 的分布及特征,初步评价围岩变形特性及稳定性。 3 初步查明地应力特征及围岩产生岩爆的可能性。 4初步查明地温分布特征。 5初步评价成洞条件及存在的主要工程地质问题。 6.3.4深埋长隧洞勘察方法除应符合6.3.2条的有关规定,尚 应符合下列规定: 1收集本区已有航片、卫片、各种比例尺的地质图及相关 资料,进行分析、解译。 2工程地质测绘范围应包括隧洞及与其相关的地段,宜隧 洞段两侧各2~5km,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条件复杂可适当折 大。测绘比例尺可选用1:25000~1:10000。 3选择合适的物探方法,探测深部地质构造特征、岩溶发

    育特征、地下水分布特征等。 4宜选择合适位置布置深孔或探洞,进行高压压水试验和 钻孔电视观察及地应力、地温、岩体波速等测试。 5进行岩石物理力学性质试验,试验组数视需要确定。 6围岩岩爆判别评价应符合GB50487.的有关规定

    6.4.1渠道勘察应包括下列工作内容: 1基本查明渠道沿线平原、山地及次级地貌的类型、分布 特征。 2基本查明滑坡、泥石流、移动沙丘等不良地质现象的分 布规模、类型性质、物质组成、结构特征及稳定状态。对傍山渠 道,尚应基本查明山体边坡的稳定性及山前冲洪积扇的物质组 成、分布形态。 3基本查明渠道沿线古河道、古冲沟的分布、埋藏条件、 物质组成等。 4基本查明渠道沿线地层岩性、产状、分布特征、岩(土) 本的结构特征。对基岩地层,尚应查明软弱、膨胀、易溶和岩溶 化岩层等的分布及其工程地质性质,对第四纪沉(堆)积物,尚 应查明沉(堆)积物的成因类型、厚度、物质组成、结构特征及 架空层、湿陷性土、膨胀土、分散性土等不良结构体和特殊性土 的分布及其工程地质性质。 5基本查明渠道沿线断层、破碎带、裂隙密集带等断裂构 造的分布及其透水性。 6基本查明渠道沿线地下水的类型、性质、分布、补排关 系和含水层、隔水层的分布。 7基本查明渠道沿线岩(土)体的透水性,进行渗透性 分级。 8查明深挖方和高填方渠段岩土的结构特征及工程地质性 质,评价其稳定性。

    9岩溶区、黄土区应基本查明6.3.1条规定的有关内容。 10基本查明环境水和土的腐蚀性。 11基本查明各类岩(土)体的物理力学性质,基本确定岩 (士)体物理力学参数及有关工程地质参数。 12进行渠道工程地质分段,评价渠道工程地质、水文地 质、环境地质条件,评价渠道边坡稳定、渠基稳定、渠道渗漏和 渗透稳定以及浸没、土壤盐渍化等工程地质、环境地质问题。

    6.4.2渠道勘察方法应符合下列规定:

    工程地质测绘应符合下列规定: 1)测绘范围应包括渠道及与其相关的地带,渠道两侧各 不宜小于500m,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条件复杂地段 可适当扩大。 2)测绘比例尺可选用1:5000~1:2000。 物探应符合下列规定: 1)应主要探测不良结构体、古河道、古冲沟、溶洞及基 岩面、断裂构造等的分布、规模。 2)勘探钻孔应进行综合测井。 勘探应符合下列规定: 1)勘探工作布置应在测绘和物探的基础上进行。 2)应沿渠道中心线布置勘探纵剖面,勘探点间距宜500 1000m。勘探深度应进入设计渠道底板或填方渠道 地面以下10~15m,深挖方、高填方及特殊土和不良 岩土等地段宜适当加深。 3)每一工程地质单元及工程地质分段应垂直纵部面布置 勘探横面,剖面间距宜为纵剖面勘探点间距的2~3 倍,每条横部面上勘探点不应少于3个,勘探深度视 需要确定。 4)高边坡部位宜布置探洞,勘探深度视需要确定。 5)勘探过程中应收集水文地质资料。 水文地质试验及观测应符合下列规定:

    1)钻孔应进行压水、汪水试验。 2)高地下水位或强富水渠段应进行抽水试验,强含水层 段抽水试验不应少于3段。 3)可能存在浸没、盐渍化的周边地带应进行注水试验。 4)承压水分布渠段应进行承压水头和涌水量观测。 5)宜布置地下水动态观测,观测时间不应少于1个水文年。 6)取地下水样进行水质分析和腐蚀性评价,试验组数不 应少于4组。 岩土试验及测试应符合下列规定: 1)每一工程地质单元及工程地质分段各主要岩土层应取 原状样进行室内物理力学试验,累计有效组数不应少 于6组。 2)特殊性土可根据其工程地质特性,进行专门试验。 3)冻土应取原状样进行室内物理、化学、力学、热学性 质试验,累计有效组数不应少于6组。 4)视需要选择适宜的方法进行原位测试。 土对钢结构的腐蚀性评价应符合表6.4.2的规定。

    表6.4.2土对钢结构腐蚀性评价

    注:评价时取各项指标中腐蚀等级最高者。

    7渠道边坡稳定分析、渗透稳定分析、岩(土)体渗透性 分级、浸没评价、地基液化判别及岩主物理力学参数取值应符合 GB50487的有关规定。 8渠道分段工程地质评价宜符合附录G的规定。

    6.5.1渡槽、管桥勘察应包括下列工作内容: 1、基本查明跨越地段河流、沟谷的形态特征。 2基本查明跨越地段滑坡、崩塌、泥石流等不良地质现象 的成因、规模、分布情况。 3基本查明跨越地段的地层岩性、产状、分布。对第四系 地层,尚应基本查明沉(堆)积物的分布厚度、物质组成、结构 等征及架空层等不良结构体的分布。对碳酸盐岩区,尚应基本查 明溶隙、溶洞等的分布、规模及充填情况。 4基本查明跨越地段断层、裂隙密集带等地质构造的性质、 产状、规模、分布。 5基本查明跨越地段岩体风化、卸荷的深度和强度,进行 风化带、卸荷带划分。 6基本查明跨越地段地下水的分布、类型及岩(土)体的 透水性。 7基本查明环境水、土的腐蚀性。 8基本查明桩(墩)基持力层的地层岩性、理埋藏深度、厚 度及其工程地质性质。 9基本查明桩(墩)基持力层岩(土)体的物理力学性质, 基本确定物理力学参数及有关工程地质参数。 10桩(墩)基为第四系地层,应对可能液化土层进行液化 判别。 11评价岸(边)坡及桩(墩)基稳定性。 6.5.2渡槽、管桥勘察方法应符合下列规定: 1工程地质测绘应符合下列规定: 1)测绘范围应包括渡槽、管桥及周边地带。 2)测绘比例尺可选用1:20001:1000。 2物探应符合下列规定: 1)工程地质条件复杂地段应加密布置物探剖面。

    2)应主要探测河谷第四纪沉(堆)积物和不良结构 体,溶洞的分布及岸(边)坡的地层岩性、断裂构 造等。 3勘探应符合下列规定: 1)渡槽、管桥轴线应布置勘探纵剖面,勘探点间距50~ 100m,且不应少于3个勘探点,勘探深度应进入桩 (墩)基以下10m,岩溶发育区应适当加深。 2)每个跨度宜垂直纵部面布置勘探横剖面,勘探点位置, 深度根据勘探目的,结合地形地质条件确定,每条横 剖面不应少于3个探点。 3)岸(边)坡应布置勘探点,勘探深度宜达到沟谷深度 以下5m或超过控制稳定的结构面。 4)采用非桩(墩)基跨越方式时,应根据跨越方式及其 工程地质要求布置勘探工作。 4水文地质试验应符合下列规定: 1)可能存在基坑涌水的桩(墩)位应进行抽(注)水 试验。 2)承压水分布部位应进行承压水头和涌水量观测。 3)取地表水和地下水样进行水质分析及腐蚀性评价,试 验组数不应少于4组。 5岩土试验及测试应符合下列规定: 1)桩(墩)基主要岩土层均应取原状样进行室内物理力 学性质试验,累计有效试验组数不应少于6组。 2)桩(墩)基土层应选择适宜的方法进行原位测试。 3)特殊岩土应取样根据其工程地质特性进行专门试验。 6岸(边)坡稳定性评价应根据工程地质条件及其可能的 破坏类型进行分析、评价。 7桩(墩)基稳定性应根据桩(墩)基岩(土)体的工程 性质、可能产生变形破坏的边界条件及跨越河容的水文特 结合渡槽、管桥的运行方式等综合分析、评价。

    2)应主要探测河谷第四纪沉(堆)积物和不良结构 体,溶洞的分布及岸(边)坡的地层岩性、断裂构 造等。 3勘探应符合下列规定: 1)渡槽、管桥轴线应布置勘探纵剖面,勘探点间距50~ 100m,且不应少于3个勘探点,勘探深度应进入桩 (墩)基以下10m,岩溶发育区应适当加深。 2)每个跨度宜垂直纵部面布置勘探横剖面,勘探点位置, 深度根据勘探目的,结合地形地质条件确定,每条横 剖面不应少于3个探点。 3)岸(边)坡应布置勘探点,勘探深度宜达到沟谷深度 以下5m或超过控制稳定的结构面。 4)采用非桩(墩)基跨越方式时,应根据跨越方式及其 工程地质要求布置勘探工作。 4水文地质试验应符合下列规定: 1)可能存在基坑涌水的桩(墩)位应进行抽(注)水 试验。 2)承压水分布部位应进行承压水头和涌水量观测。 3)取地表水和地下水样进行水质分析及腐蚀性评价,试 验组数不应少于4组。 5岩土试验及测试应符合下列规定: 1)桩(墩)基主要岩土层均应取原状样进行室内物理力 学性质试验,累计有效试验组数不应少于6组。 2)桩(墩)基土层应选择适宜的方法进行原位测试。 3)特殊岩土应取样根据其工程地质特性进行专门试验。 6岸(边)坡稳定性评价应根据工程地质条件及其可能的 破坏类型进行分析、评价。 7桩(墩)基稳定性应根据桩(墩)基岩(土)体的工程 性质、可能产生变形破坏的边界条件及跨越河容的水文特 结合渡槽、管桥的运行方式等综合分析、评价。

    6.6.1倒虹吸勘察应包括下列工作内容: 1基本查明穿越地段气温变化和最大冻结深度。 2基本查明穿越地段河流、河谷的形态特征及水位、流量 和冲刷、淤积情况。 3基本查明穿越地段沉(堆)积物的分布厚度、物质组成、 结构特征及架空层等不良结构体的分布。 4基本查明穿越地段地下水的分布、类型。 5基本查明穿越地段岩(土)体的物理力学性质,基本确 定岩(土)体物理力学参数及有关工程地质参数。 6基本查明岸(边)坡的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岩体风化 卸荷等工程地质条件,评价其稳定性。 7提出穿越方式及最小埋置深度的初步建议。 8对可能液化土层应进行液化判别。 9评价环境水和土的腐蚀性。 10 对穿越地段的适宜性和稳定性进行工程地质评价。 6.6.2 倒虹吸勘察方法应符合下列规定: 1工程地质测绘应符合下列规定: 1)测绘范围应包括管(涵)址及周边地带。 2)测绘比例尺可选用1:20001:1000。 2物探应符合下列规定: 1)倒虹吸轴线应布置物探面。 2)应主要探测第四纪沉(堆)积物的厚度、物质组成、 地下水分布等。 3勘探应符合下列规定: 1)倒虹吸轴线应布置勘探部面,勘探点间距宜为200~ 300m,勘探点不应少于3个。勘探深度应进入设计管 底以下5~10m,遇有软土,泥炭等工程性质不良土 层应适当加深。

    2)穿越河流宜在倒虹吸轴线上游1520m处布置勘探剖 面,勘探点间距宜为100~200m,勘探点不应少于3 个。勘探深度宜进入设计管底高程以下10~15m或河 床以下20~30m。 4承压水地段应进行承压水头和涌水量观测。 5取地下水样进行水质分析及腐蚀性评价,试验组数不应 少于4组。 6岩土试验及测试应符合下列规定: 1)每一地质单元及工程地质分段主要岩土层均应取原状 样进行室内物理力学性质试验,累计有效试验组数不 应少于6组。 2)试验项目应根据穿越方式和岩土性质确定。 3特殊土应取样根据其工程地质特性进行专门试验。 4)各土层应结合钻孔选择适宜的方法进行原位测试。 7土对钢结构腐蚀性评价应符合表6.4.2的规定。 8穿越地段的适宜性和稳定性应根据岩(土)体地质性质, 可能产生变形破坏的边界条件及河谷的水文特性,结合穿越方式 及倒虹吸的运行方式等综合分析、评价,

    6.7.11长距离埋管(涵)勘察内容除应符合6.4.1条的规定外, 尚应包括下列工作内容: 1基本查明穿越地段基岩的岩性、埋深、分布。 2提出穿越方式和最小埋置深度的地质建议。 3评价穿越地段的适宜性和稳定性。 6.7.2长距离埋管(涵)勘察方法除应符合.6.4.2条的规定外, 尚应包括下列内容: 1物探应符合下列规定: 1)埋管(涵)轴线应布置物探部面,物探方法应根据探 测目的和穿越地段岩(土)体的物理特性选择。

    2)应主要探测第四纪沉(堆)积物的厚度、物质组成、 地下水分布等。 2勘探应符合下列规定: 1)理管(涵)轴线应布置勘探纵部面,勘探点间距宜为 500m。开挖穿越方式段勘探深度应进入设计管(涵) 底以下5~10m,非开挖穿越方式段勘探深度应进入 设计管(涵)底以下10~15m。遇有泥炭、软土等工 程性质不良土层应适当加深。 2)工程地质条件复杂及非开挖穿越方式段宜垂直级部面 布置勘探横部面,横部面间距宜为纵部面勘探点间距 的2~4倍。每条横部面勘探点不应少于3个,勘探深 度宜与纵部面勘探深度一致。 3)穿越河流时宜在埋管(涵)轴线上游1520m处布置 勘探部面,勘探点间距宜为100~200m,但不应少于 3个勘探点。勘探深度宜进入设计管底以下1015m 或河床以下20~30m。 3岩土试验项目应根据穿越方式和岩土性质确定。 4穿越地段的适宜性和稳定性应根据岩(土)体地质性质: 可能产生变形破坏的边界条件及河谷的水文特性,结合穿越方式 及理管(涵)的运行方式等综合分析、评价。 6.7.3短距离埋管(涵)勘察内容和方法应符合6.6节的有关 圳宝

    6.7.3短距离埋管(涵)勘察内容和方法应符合6.6节的有关

    步设计阶段工程地质勘察

    7.1.1初步设计阶段工程地质勘察应在可行性研究阶段勘察基 础上进行,评价工程地质问题,提出局部线路比选的工程地质意 见,为初步设计提供工程地质资料。 7.1.2初步设计阶段工程地质勘察应主要包括下列工作内容: 1必要时对区域构造稳定性进行复核。 2查明建筑物场址的工程地质条件,评价工程地质问题 提出工程处理建议。 3查明局部线路比选的工程地质条件,评价工程地质问题。 4查明临时建筑物的工程地质条件。 必要时对天然建筑材料进行复核

    7.2.1隧洞勘察应包括下列工作内容:

    1查明隧洞进出口、浅埋段、过沟段不良地质现象和潜在 不稳定体的分布规模、性质类型、物质组成、结构特征及边界条 牛,分析可能变形破坏的趋势。对滑坡应查明滑坡要素及滑带的 物理力学性质;对泥石流应查明其形成条件、发育阶段及形成 区、流通区、堆积区的范围和地质特征。 2查明隧洞地段的地层岩性。主要查明软弱、膨胀、易溶 和岩溶化等不良岩体的分布、结构特征及工程地质性质。进出 口、浅理段、过沟段应查明覆盖层的分布、成因类型、物质 组成。 3查明隧洞地段的地质构造。主要查明软弱结构面、缓倾 结构面等不良结构面的规模、自然特征、组合关系及其工程地质 性质。

    4查明进出口段岩体风化、卸荷的深度和强度及具工程地 质性质,进行风化带、卸荷带划分。 5查明隧洞地段地下水的类型、分布特征及补径排条件: 划分水文地质单元。主要查明含水层(带)、含水构造的分布特 征、性质、含水性及其水力联系。 6查明与地表溪沟相连的断层,破碎带、裂隙密集带等的 规模及连通性、透水性。 7查明隧洞围岩的透水性,进行渗透性分级。 8可溶岩区应查明下列内容: 1)碳酸盐岩的层组类型、分布特征。 2)溶洞、溶隙等岩溶现象的分布、规模、发育程度、 通性、充填情况及溶洞堆积物的物质组成和状态。 3)岩溶水文地质结构类型、地下水动力条件、动态规律 和分带特征,划分地下水系统。 9黄土区应查明冲沟、陷穴等黄土地貌的形态、规模、发 育特征和湿陷性黄土的分布及工程地质特性。 10查明隧洞围岩及主要结构面的物理力学性质,确定物理 力学参数及有关工程地质参数。 11高地应力场区应进一步查明地应力的状态、量级和方 可,评价对隧洞围岩稳定的影响。 12可能存在有害气体和放射性物质的洞段应查明其成 生、聚集条件、分布规律及种类、强度,评价其对隧洞施工的 影响。 13进行围岩详细分类,评价TBM施工的工程地质条件适 宜性。 14分析隧洞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条件,论证、评价隧洞进 出口边坡稳定性、洞身围岩稳定性、外水压力等工程地质问题, 提出改善处理工程措施。 15分析隧洞围岩的充水条件和富水程度,预测隧洞施工发 生涌水、突水(泥)部位和最大涌水量,评价对隧洞施工和周边

    环境的影响,提出预防、处理措施。 16岩溶区隧洞尚应分析,评价产生岩溶渗漏及岩溶洞穴对 围岩稳定的影响。 17提出隧洞施工超前地质预报设计。 18提出隧洞线路局部优化的建议并进行工程地质论证。

    7.2.2隧洞勘察方法应符合下列规

    1)测绘范围应包括隧洞地段及与其相关的地带,宜隧洞 两侧各5001000m,比例尺可选用1:50001:2000。 2)隧洞进出口、施工支洞进口、浅理段及岩溶发育等工 程地质条件复杂的洞段,应进行专门工程地质测绘: 比例尺可选用1:1000~1:500。 物探应符合下列规定: 1)隧洞进出口、浅埋段、过沟段及工程地质条件复杂洞 段应选择适宜的方法进行综合物探,探明隧洞地段覆 盖层厚度、岩体风化程度、溶洞发育程度和充填情况、 富水洞段含水层、汇水构造的分布等。 2)规模较大的岩溶水系统应进行专门探测。 3)应利用探洞、钻孔进行物探测试。 勘探应符合下列规定: 1)隧洞进出口浅理段、过沟段及工程地质条件复杂的洞 段应进行勘探。勘探部面视需要确定,探深度进入 设计洞底以下不应小于10m,至少应大于1.0倍洞径。 2)隧洞进出口段应布置探洞;过沟段可布置探井。 3)对隧洞进出口及浅埋、过沟段稳定有影响的不良地质 现象应进行专门勘探。 4)富水洞段、规模较大的岩溶水分布洞段及水文地质条 件复杂洞段应进行专门水文地质勘探。 专门水文地质勘探宜符合下列规定:: 1)勘探点主要布置在不同岩性接触带、岩溶发育带、储

    9黄土隧洞工程地质评价宜符合附录D的规定。 10高地应力对围岩稳定的影响应根据围岩的性质、强度应 力比及结构面的分布组合特征等,评价、预测可能引起的变形和 破坏形式。 11隧洞涌水量预测宜符合附录E的规定。 12有害气体和放射性物质评价宜符合附录F的规定:对 遂洞施工的影响评价应委托专业部门进行。必要时,应提出施工 监测建议。 13隧洞岩溶渗漏应根据隧洞所处的岩溶水动力带和隧洞运 行水位与岩溶地下水位的关系进行分析、评价。 14岩溶洞穴对围岩稳定的影响应根据岩溶洞穴的发育特 征、出露位置与隧洞的关系及岩溶洞穴的稳定性进行分析 评价。 15不良地质现象应根据其规模、性质、物质组成、地下水 活动性等地质条件、边界条件及诱发因素进行稳定性评价。滑坡 应进行稳定验算,泥石流应确定其发育阶段、易发程度、爆发频 率等。 16隧洞施工超前地质预报设计应根据隧洞的工程地质、水 文地质条件和预报的目的、内容编制,预报方法的选择应与施工 方法相适应,并宜符合附录H的规定。

    7.2.3深埋长隧洞勘察除应符合7.2.1条的有关规定外,尚应

    包括下列工作内容: 1基本查明可能产生高外水压力、突涌水(泥)的水文地 质、工程地质条件,提出外水压力值,评价预测突发涌水的可能 性及涌水量。 2基本查明可能产生围岩较大变形的岩组及大断裂破碎带 的分布及特征,评价围岩的稳定性及塑性变形特征。: 3基本查明地应力特征,判别产生岩爆的可能性。 4基本查明地温及有害气体和放射性物质的分布特征和 强度。 5对存在的主要水文地质、工程地质问题进行评价。 7.2.4深埋长隧洞进出口及浅埋段的勘察方法应符合7.2.2条 的有关规定,深理段勘察方法应符合下列规定: 1复核可行性研究阶段工程地质测绘成果。 2宜采用综合物探方法对可行性研究阶段探测的断裂带、 诸水构造、岩溶等进行验证。 3进行岩石物理力学性质试验。 4宜选择合适位置布置深孔或平洞,测定地应力、地温、 地下水位、岩体渗透性、波速、有害气体和放射性元素等。 5隧洞围岩塑性变形评价应根据围岩的地质特性、结构特 征及初始应力状态、地下水活动状态等因素综合分析。

    .3.1渠道勘察应包括下列工作内

    7.3.1:渠道察应包括下列工作内容: 1查明渠道地段不良地质现象的结构特征及分布规模、性 质类型,分析可能变形破坏的趋势,评价对渠道的影响。对滑坡 应查明分布规模、类型、滑坡要素及滑带的物理力学性质:对泥 石流应查明其形成条件、规模、类型、发育阶段及形成区、流通 区、堆积区的范围和地质特征;移动沙丘应查明其类别、形状、 植被覆盖特征及活动性

    2查明渠道地段古河道、古冲沟等的分布、理藏条件、物 质组成以及地下水分布和土体透水性,评价其对渠道渗漏、渗透 意定的影响。 3查明渠道地段的地层岩性。主要查明湿陷性土,膨胀土, 分散性土等特殊土及软弱、膨胀、易溶和岩溶化等不良岩层的分 布及其工程地质性质。 4查明傍山渠道山体边坡、山前冲洪积扇的地层岩性、物 质组成及工程地质性质,分析其稳定性。 5查明渠道地段的地质构造。主要查明断层、破碎带、裂 隙密集带等断裂构造的分布、性质、充填情况及其透水性。 6查明渠道地段地下水分布、类型、水质及含水层(带)、 透水层(带)和隔水层的分布、性质等。承压水应查明其理藏条 件和承压水头的分布特征。 7可溶岩区应查明碳酸盐岩的层组类型、分布特征和溶洞、 溶隙等岩溶现象的分布、规模,发育程度,连通性、充填情 况等。 8黄土区应查明陷穴、潜蚀洞穴、冲沟等黄土不良地质现 象的成因、规模、发育特征。 9冻土区应查明冻土的分布、类型和冻胀、融沉特性及可 能出现滑坡、融陷的地段等。 10查明深挖方、高填方渠段岩(土)体的岩性、结构类型 及工程地质性质,评价挖、填方体的稳定性。 11进行渠道工程地质分段评价。 12查明渠道和边坡岩(土)体的物理力学性质,确定物理 力学参数及有关工程地质参数。 13必要时应对渠基可能液化土层进行液化复核。 14分析渠道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条件,论证、评价渠道边 坡稳定性和渗漏、渗透稳定性及其对周边环境的影响。 15提出渠道线路局部优化的建议,并进行工程地质论证。

    7.3.2渠道勘察方法应符合下列规定:

    2查明渠道地段古河道、古冲沟等的分布、理藏条件、物 质组成以及地下水分布和土体透水性,评价其对渠道渗漏、渗透 意定的影响。 3查明渠道地段的地层岩性。主要查明湿陷性土,膨胀土, 分散性土等特殊土及软弱、膨胀、易溶和岩溶化等不良岩层的分 布及其工程地质性质。 4查明傍山渠道山体边坡、山前冲洪积扇的地层岩性、物 质组成及工程地质性质,分析其稳定性。 5查明渠道地段的地质构造。主要查明断层、破碎带、裂 隙密集带等断裂构造的分布、性质、充填情况及其透水性。 6查明渠道地段地下水分布、类型、水质及含水层(带)、 透水层(带)和隔水层的分布、性质等。承压水应查明其理藏条 件和承压水头的分布特征。 7可溶岩区应查明碳酸盐岩的层组类型、分布特征和溶洞、 溶隙等岩溶现象的分布、规模,发育程度,连通性、充填情 况等。 8黄土区应查明陷穴、潜蚀洞穴、冲沟等黄土不良地质现 象的成因、规模、发育特征。 9冻土区应查明冻土的分布、类型和冻胀、融沉特性及可 能出现滑坡、融陷的地段等。 10查明深挖方、高填方渠段岩(土)体的岩性、结构类型 及工程地质性质,评价挖、填方体的稳定性。 11进行渠道工程地质分段评价。 12查明渠道和边坡岩(土)体的物理力学性质,确定物理 力学参数及有关工程地质参数。 13必要时应对渠基可能液化土层进行液化复核。 14分析渠道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条件,论证、评价渠道边 坡稳定性和渗漏、渗透稳定性及其对周边环境的影响。 15提出渠道线路局部优化的建议,并进行工程地质论证。

    7.3.2渠道勘察方法应符合下列规定:

    工程地质测绘应符合下列规定: 1测绘范围应包括渠道及与其相关地带,宜渠道两侧 各500m。: 2)傍山渠段、深挖方和高填方渠段及工程地质条件复杂 地段应进行专门工程地质测绘,比例尺可选用1: 10001:500。 3)规模较大的承压水分布及水文地质条件复杂的地段, 应进行专门水文地质测绘,比例尺可选用1:1000~ 1:500。 4)对渠道稳定有影响的不良地质现象应进行专门工程地 质测绘,比例尺可选用1:5001:200。 物探应符合下列规定: 1)应主要探测渠道地段古河道、溶洞及地下水、含水层、 透水层、隔水层和承压含水层的分布。 2)利用探洞、钻孔进行物探综合测试。 勘探应符合下列规定: 1)渠道轴线应布置勘探纵部面,勘探点间距宜为200~ 500m,山渠段、深挖方和高填方渠段及特殊土和不 良岩土分布渠段宜适当加密。勘探深度应进入设计渠 底或填方渠道地面以下5~10m,深挖方、高填方及 特殊土和不良岩土等地段宜适当加深。 2勘探横部面视需要布置,每个横剖面上不应少于3个 勘探点,勘探深度宜与纵部面一致。 3大面积特殊土分布地段应进行专门勘探。 4)必要时,对渠道稳定有影响的不良地质现象应进行专 门勘探。 5)可能引起的重大环境地质问题应进行专门勘探。 水文地质试验应符合下列规定: 1)松散地层应进行钻孔抽(注)水试验,基岩地层应进 行钻孔压水试验

    2)承压水分布渠段宜补充进行承压水头及涌水量观测。 3)可能产生渗漏、浸没的渠段应进行现场渗透试验。技术标准, 4)可溶岩区应进行连通试验。 岩土试验及测试应符合下列规定: 1)各工程地质单元的每一主要岩土层应取原状样进行室 内物理力学性质试验,累计有效组数不应少于12组。 2)特殊性土应进行专门试验。 3)对渠道稳定有影响的滑坡、泥石流应取样进行物理力 学性质试验。 4)可能引起的重大环境地质问题应进行专门试验。 5)视需要选择适宜的方法进行原位测试。

    7.4.1渡槽、管桥勘察应包括下列工作内容: 1查明跨越地段滑坡、崩塌、泥石流等不良地质现象的成 因、规模、分布情况。 2查明岸坡及桩(墩)基部位的地层岩性。主要查明架空 层等不良结构体和软弱、膨胀等不良岩(土)体的分布特征及工 程地质性质。可溶岩区应主要查明溶隙、溶洞等的分布特征。 3查明岸坡及桩(墩)基部位的地质构造。主要查明断裂 结构面、软弱结构面等的分布特征及其工程地质性质。 4查明岸坡及桩(墩)基部位岩体风化、卸荷的深度、强 度,进行风化带、卸荷带划分。 5查明地下水及含水层的分布特征,承压水应查明其埋藏 条件及承压水头。 6查明桩(墩)基持力层的地层岩性、理藏深度、分布特 征及其物理力学性质和工程地质特性。 7确定岸坡及桩(墩)基持力层岩(土)体的主要物理力 学参数及有关工程地质参数。 8对可能液化土层进行液化复核。

    9评价环境水、土的腐蚀性。 10评价岸坡及桩(墩)基的稳定性。 11评价基坑开挖边坡稳定及涌水等工程地质问题,提出工 理及桩(墩)型建议。 12查明桩(墩)基施工围堰的工程地质条件,评价堰基及 边坡稳定性。 13提出线路局部优化建议,并进行工程地质论证。 2渡槽、管桥勘察方法应符合下列规定: 1、岸坡及桩(墩)基部位应进行专门工程地质测绘,比例 T选用1:1000~1:500。 2勘探应符合下列规定: 1)岸坡部位应进行勘探,勘探深度宜达到沟谷深度以下 3m或超过控制稳定的结构面。 2)桩(墩)基部位应进行勘探,每桩(墩)基应不少于 1个勘探点,大型桩(墩)基或工程地质条件复杂可 在桩(墩)基周边补充布置勘探点。勘探深度宜进入 桩端或墩基以下5m,可溶岩区应适当加深。必要时 可布置勘探竖井。 3)采用非桩(墩)基跨越方式时,应根据跨越方式及工 程设计要求布置勘探工作。 4)施工围堰堰基应布探勘探点,勘探深度宜为堰高的1/3, 但应不少于5m。 3水文地质试验应符合下列规定: 1)可能存在基坑涌水的桩(墩)位应进行抽(注)水 试验。 2)承压水分布部位应进行承压水头和涌水量观测。 3)采取地表水、地下水样进行水质分析及腐蚀性评价 分析组数不应少于4组。 4岩土试验及测试应符合下列规定: 1)桩(墩)基每一主要岩土层均应取原状样进行室内物

    理力学性质试验,累计有效试验组数不应少于6组。 2)松散地层桩(墩)基部位应进行原位测试。需要时可 进行原位载荷试验。 5桩(墩)基稳定性应根据桩(墩)基岩土体的工程地质 生质、可能产生变形破坏的边界条件及跨越河谷的水文条件,结 合渡槽、管桥的运行特性等综合分析、评价。

    7.5.1倒虹吸勘察应包括下列内容: 1查明穿越地段的地层岩性,主要查明湿陷性土、膨胀土 软土等特殊土及架空层等不良结构体的分布特征及工程地质 性质。 2查明穿越地段地下水及含水层的分布特征,承压水应查 明其埋藏条件及承压水头。 3查明持力层及镇墩部位的地层岩性、埋藏深度、分布特 征及其物理力学性质和工程地质特性。 4确定持力层及镇墩岩(土)体主要物理力学参数及有关 工程地质参数。 5对可能液化土层进行液化复核。 6评价环境水和土的腐蚀性。 7进行工程地质分段评价。 8提出穿越方式及最小穿越深度的地质建议,评价其工程 地质条件和工程地质问题。 9查明岸(边)坡的工程地质条件,评价其稳定性,确定 物理力学参数及有关工程地质参数。 10查明施工围堰和施工机械场地的工程地质条件,评价存 在的主要工程地质问题。 11提出线路优化建议,并进行工程地质论证。

    7.5.2倒虹吸勘察方法应符合下列规定:

    工程地质条件复杂部位宜进行专门工程地质测绘,比例

    选用1:5001:200。 工程地质勘探应符合下列规定: 1)采用开挖穿越方式应在倒虹吸轴线布置勘探面电气装置标准规范范本,勘 探点间距宜为100~200m,勘探面上不应少于3个 勘探点。 2)采用非开挖穿越方式应在倒虹吸轴线两侧各15m处布 置勘探部面,勘探点间距宜50~100m,两侧勘探部 面的勘探点呈交错布置,每条勘探部面不应少于3个 勘探点。 3)勘探深度宜进入设计理深以下5~10m,遇有特殊岩 土层应适当加深。穿越河流勘探深度宜达到最天冲刷 深度以下15m,无冲刷深度资料时,应视河床地质条 件确定。 4)岸(边)坡部位应布置勘探点,勘探深度宜达到沟谷 深度以下3m。 5)施工围堰堰基应布置勘探点,勘察深度宜为堰高的1/3, 但不应小于5m。 6)施工机械场地应布置勘探点,勘探深度视需要确定。 水文地质试验应符合下列规定: 1)钻孔应进行抽水试验,承压水分布地段应进行承压水 头、涌水量观测。 2)采取地表水和地下水样进行水质分析和腐蚀性评价。 岩土试验及测试应符合下列规定: 1)持力层岩(土)体应取原状样进行室内物理力学性质 试验。 2)特殊土应进行专门试验。 3)穿越地段河谷冲积物应取样进行颗分试验。 4)持力层应选择适宜的方法进行原位测试。 5)采取土样进行腐蚀性分析、评价。土对钢结构的腐蚀 性评价应符合表6.4.2的有关规定。

    ....
  • 相关专题: 地质勘察  

相关下载

常用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