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DT 1033-2012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标准

  • TDT 1033-2012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标准为pdf格式
  • 文件大小:8.7M
  • 下载速度:极速
  • 文件评级
  • 更新时间:2020-04-23
  • 发 布 人: 青沐诚信咨询工作室
  • 原始文件下载:
  • 立即下载

  • 文档部分内容预览:
  • 7.4.1田间道路工程指为满足农业物资运输、农业耕作和其他农业生产活动需要所采取的各种措施。 包括田间道和生产路。 7.4.2合理确定田间道路密度,满足农业机械化和生产生活便利的需要。 7.4.3田间道的路面宽度宜为3m~6m,生产路的路面宽度宜为3m以下。在大型机械化作业区,田 间道的路面宽度可适当放宽。 .4.4田间道路通达度指集中连片田块中,田间道路直接通达的田块数占田块总数的比率。平原区应 达到100%,丘陵区不应低于90%

    5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热工

    .5、十农川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持工程指为保障土地利用活动安全,保持和改善生态条件,防止或减少 污染、自然灾害等所采取的各种措施。包括农旧林网工程、岸坡防护工程、沟道治理工程和坡面防护 .程。 、5.2农用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持工程应与川、路、渠、沟等有机结合。 7.5.3农川防洪标准应采川以乡村为主的防扩区防洪标准,重现期应为10年~20年一退。 7.5.4农目防护面积比例指通过各类农川防护和生态环境保持工程建设给排水工艺、技术,受防护的农田面积占建设区 农总面积的比例。农旧防护面积比例不应低于90%

    农用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持工程指为保障土地利用活动安全,保持和改善生态条件,防止或减少

    8、、根据主地整治规划确定的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任务,编制年度建设计划。

    、、根据地整治规划确定的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任务,编制年度建设计划。 3.1.2编制年度建设计划应综合考思土地利用现状、基本农田状况、建设基础条件等因素。 8.1.3需根据建设任务进行资金测算,资金来源以土地整治专项资金为主,聚合相关涉农资金,宜采用 集中投人方式,并引导和规范社会力尽参与,

    3.2.十允分应川卫量遥感影像、土地调查及年度变更调查、农用地分等定级、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评估等 基础数据,依据有关的技术规定,查明建设区上地利用现状、基本农田现状、耕地质量等级等。 3.2.2开展建设区自然资源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基础设施条件等基础资料收集与调查,全面查清建设 长内土地资源条件、农业种植结构、川间基础设施状况等。 3.2.3开展建设区土地权属调查资料的收集与分析,查清建设区内土地所有权、土地使用权和农户承

    8.3.1依据年度建设计划,编制年度实施方案。 8.3.2实施方案应落实、分解年度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计划任务,明确建设地点、建设范围、建设规 模、建设时序等,提出保措施

    3.4.1.2编制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需从项目建设背景、立项条件、水土资源状况、新增耕地来源、基 农田现状、环境影响、规划方案、排地质变化、投资估算及资金筹措等方面,进行技术经济分析和环 整响评价等、漆合分析可行性、科学性和合理性。

    TD/T10332012

    TD/T10332012

    容和技术参数,计算各类工程量,编制规划设计和顶算。 8.4.2.2应开展规划设计和预算评审论证工作,形成评审论证报告。

    8.4.3.1应依据规划设计成果,制定施工组织方案 期和进度安排计划。 8.4.3.2落实项目法人制、招投标制、监理制、合同制、公告制等制度要求,明确各方权责义务。有条件 的地方,可依据规划和相关规定采取“以补代投、以补促建”的方式进行工程建设。 8.4.3.3应编制施工进度、资金、质量和安全等控制计划,落实控制措施,对可能偏离施工计划的影响 因素提出应对方案。 3.4.3.4应严格控制规划设计变更,对不可预见因索引起的变更应进行论证,形成论证意见。

    8.5.1建设区内的耕地应按照《基本农田划定技术规程》(TD/T1032一2011)的规定进行基本农田 划定。 8.5.2划定的基本农田应进行编号,落实保护责任,设立保护标志,实行永久保护

    8.6.1建立政府主导、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管理、专业管护人员实施的管护体系。 8.6.2按照“谁受益、谁管护”的原则,明确管护主体、管护责任和管护义务。 8.6.3竣工验收后应及时办理固定资产移交,签订后期管护合同。 8.6.4管护主体应对各项工程设施进行日常性检查维护,确保长期有效稳定利用。 8.6.5开展地力提升的相关工作应按照有关规定执行。

    8.6.2按照“谁受益、谁管护”的原则,明确管护主体、管护责任和管护义务。 8.6.3竣工验收后应及时办理固定资产移交,签订后期管护合同。 8.6.4管护主体应对各项工程设施进行日常性检查维护,确保长期有效稳定利用。 3.6.5开展地力提升的相关工作应按照有关规定执行。

    1明确公众参与的阶段及内容,落实公众听证制度、公示公告制度、社会 与的规范化和程序化。 2充分尊重当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的意愿,发挥农民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坡励群众全程 3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应实行多方监督,确保工程建设符合设计和质量要求。

    10.1建设前,应在查清土地权属现状基础上,调查了解王地权利人权屑调整息, 争议。 10.2在规划设计阶段,如需调整土地权属的,应编制土地权属调整方案,并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批准 后,组织签订土地权属调整协议。 10.3高标准基本农田建成后,应依法进行土地确权,办理土地变更登记手续,发放土地权利证书。 10.4土地权属调整的基本要求见附录C。

    11.1.1应充分利用国土资源综合信息监管平台,完普定期报备制度 中统一、全程全面、实时动态的管理。 1.1.2应建立信息统计制度,定期进行信息的统计、分析、汇总和上报。 11.1.3可采用信息化手段进行管理,提高管理效能。

    11.2.1应及时将记载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过程的 体资料进行立卷归档,确保材料真实、准确、完整 11.2.2应明确档案管理要求,严格档案管理。

    12.1绩效评价包括建设过程评价和项目后评价,评价内容包括建设任务完成评价、买施售理 施效果评价等。 12.2建设任务完成评价主要是对建设规划和建设内容完成情况的评价。评价具体内容包括建设范 围、建设规模、新增耕地面积、工程任务完成情况、工程质量、耕地质量、资金使用与管理、土地权属调整 情况、后期管护措施等。 12.3实施管理评价主要是对实施管理的程序、制度、组织等执行和落实情况的评价。评价具体内容包 括管理制度落实情况、组织和保障体系完备情况、技术标准和质量控制措施执行情况、公众参与情况、信 息化建设与档案管理情况等。 12.4实施效果评价主要是对建设成效的评价。评价内容包括经济效益评价、社会效益评价和生态效 益评价。 。去沙没让租中应强化过理管控开展建设过程评价:建成后1年~3年内应开展项目后评价。

    12.7继效评价的主要技术方法与程序见附

    附录A (规范性附录) 土地整治工程体系 按照工程建设类型、特征及内部联系构建土地整治工程系,形成工程体系表,见表A.1。

    表A.1土地整治工程体系表

    TD/T10332012

    TD/T10332012

    TD/T 10332012

    附录B (资料性附录)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工程技术要求

    B.1.1土地平整应实现田块集中、耕作田面平整,耕作层土壤理化指标满足作物高产稳产要求, B.1.2平原区以修建条田(方田)为主,丘陵区以修建梯田为主并配套坡面防护设施, B.1.3平原区条目长度宜为200m~1000m,南方平原区宜为100m~600m;条田宽度取决于机械 作业宽度的倍数,宜为50m300m。梯田田面长边宜平行等高线布置,长度宜为100m~200m,田 面而宽度便于机械作业和田间管理。 B.1.4应因地制直进行排作田块布置,田块长边方向以南北方向为宜;在水蚀较强的地区,田块长边 宜与等高线平行布置,在风蚀地区,田块长边与主害风向交角应大于60°。 间以Ⅲ为 坝宜为20cm~40cm,顶宽宜为15cm~30cm;采用喷、微落时,圭田、格田内田面 高差不宜大 15cm。 B.1.6土次高度不宜超过 2m坎高度不宜 上超过 在易造成冲剧的王石山区,应结合石块、碳石 的清理,就地取材修筑石坎在士质粘性较好的区域,宜采用土坎,在主质稳定较差,易造成水土流失的 地区,宜采用石次、土石混合坎或植物坎。 B.2灌溉与排水工程 13.2.1 根据不同地形条件水源特点等,合理配生各种水源,水资源利用应以地表水为主,地下水为 辅,严格控制开采深层水做到器引提集相结谷示 井举:大力发展节永滋溉,提高水资 源利用效率。 B.2.2按照建设规模、地形条件、交通与耕作要求,合理布局各级输配水集道, 各级渠道应配套完善 的渠系建筑物,做到引水有门分水有闸、过路有桥、运行安全、管理方便。积极开展用水计量、自动化控 制等工作。 B.2.3应采取多种节水措施减少输水损失。明渠宜采取全断面护研,有条件地区可研究生态化防渗 指施,提高渠系水利用系数;管道宜选用硬塑料管、钢筋混凝土管;明沟位于山地丘陵区及土质松教地区 时,应根据土质、受力和地下水作用等进行基础处理。 B.2.4灌溉设计保证率应参照表B.1及地方用水定额标准确定。南方水区的灌溉设计保证率可按 抗旱天数表示,单季稻项目区可取30d~50d,双季稻项目区可取50d~70d,经济较发达地区可接上 述标准提高10d~20d。

    表B.1灌溉设计保证率表

    TD/T1033—2012

    作物经济价值较高的地区,宜选用表中较大值,作物经济价值不高的地区,可选用表中小 引洪淤灌系统的灌溉设计保证率可取30%~50%,

    设计。固定暗渠、管道埋深应在冻土层以下,且不小于60cm,管道系统末端需布置泄水井。 B.2.6在水源地势低无自流灌溉条件或采用自流灌溉不经济时,可修建灌溉泵站、机井;在排水区水 位低于排水沟水位无自流排除条件时,可修建排水泵站。泵站、机井等工程宜采用专用直配输电线路 供电。 B.2.7渠系建筑物应配套完整,其布置应选在地形条件适宜和地质条件良好的地区,满足灌排系统水 位、流量、泥沙处理、运行、管理的要求,适应交通和群众生产、生活的需要。

    B.3.1田间道路工程的布局应满足居民点、生产经营中心、各轮作区和田块之间保持便捷的交道联系 的需要,合理确定道路面积与路网密度,确保农机具到达每一个耕作田块,促进田间生产作业效率的提 高和耕作成本的降低。 B.3.2田间道路工程应尽量减少道路占地面积,与沟渠、林带结合布置,提高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率。 B.3.3田间道路面宽度以3m~6m为宜,在大型机械化作业区的田间道路面宽度可适当放宽,承担 主要农产品运输和生产生活功能的田间道路面宜硬化;田间道路面宜高出地面30cm~50cm为宜,常 年积水区可适当提高。在暴雨集中区域,田间道应采用硬化路肩,路肩宽以30cm左右为宜。 B.3.4生产路路面宽度宜为3m以下,在大型机械化作业区的生产路路面宽度可适当放宽,生产路路 面宜高出地面30cm,生产路宜采用素土路面。

    B.4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持工程

    B.4.1结合建设区实际情况,应布置必要的农田防洪、防风、防沙、水土流失控制等农田防护措施,优 化农田生态景观,配置生态廊道,维护农田生态系统安全。 B.4.2根据因害设防原则,合理设置农田防护林。农田防护林走向应与田、路、渠、沟有机结合,采取 以渠、路定林,渠、路、林平行;树种的选择和配置,应选择表现良好的乡土品种和适合当地条件的配置 方式。 B.4.3以小流域为单元,采用谷坊、沟头防护等工程措施,进行全面规划、综合治理。 B.4.4坡面防护工程应合理布置截水沟、排洪沟等坡面水系工程,系统拦蓄和排泄坡面径流,形成配 套完善的坡面灌排体系,

    TD/T10332012

    附录C (资料性附录) 土地权属调整的基本要求

    节约集约利用,针对项目实施中的地块、地类、面积、 位置等变化,对项目区内土地所有权或使用权等权属关系进行调整的行为

    C.2土地权属调整需遵循以下原则,

    a)坚持依法依规原则。在土地权属调整之前,应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中华人民共利 国土地管理法》、《确定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的若干规定》以及土地确权登记发证工作等有关规 定,开展确权登记发证工作,明确土地权属。 b)坚持公众参与原则。土地权属调整要公开、公正,实行公告制度,广泛征求有关权利人意见,保 证权利人的知情权、参与权、受益权和监督权。 C 坚持民主协商原则。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的调整应在有关权利人协商一致的基础上进行,充 分尊重权利人意愿,合理调整土地利用关系。 d) 坚持利益不减少原则。建设后农民承包地应与建设前耕地数量和质量相同或有所提高,土地 所有权和使用权的调整不得造成相关权利人的权益损失。 e) 坚持土地适度集中原则。在公平协商的基础上,推进土地权属调整工作,尽量减少飞地、插花 地和宗地数量,同一权属主体的土地应尽量集中连片,为规模经营和现代农业发展创造条件。 C.3土地权属调整的工作程序: a)开展土地权属调整意愿调查。应全面了解项目区内群众对土地权属调整的意愿,为科学合理 制定权属调整方案提供依据。 b) 开展土地权属和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应查清项目区内各类用地面积、分布与数量,明确项目区 内土地所有权、使用权和农户承包经营土地的数量、位置和界线,并经农户签字确认;确保地块 面积、权利清楚;对存在土地权属争议的,应待争议解决后再开展相关工作。 C 编制土地权属调整方案。要明确土地权属调整的类型、原则和方法、土地分配方式,以及土地 权属调整后各权属主体分配的土地位置、范围、地类和数量,并进行公示。 d 签订权属调整协议书,及时办理变更登记。工程完成后,应及时开展地籍测量和土地权展调 整,及时更新调查图件和统计台账,及时办理土地变更登记手续。

    固定资产标准D.3效评价可单独或综合采用的方法

    政评价的技术方法与程序

    a) 目标比较法。指通过项目建设实际效果与预定目标的比较,评价目标完成的情况和分析未完 成目标的原因,进行绩效评价的方法。 b) 因索分析法。指通过列举所有影响工程建设完成与预期成效发挥的因索,对因索进行全面、综 合分析,从而得出评价结果的方法。 c 横向比较法。指通过对相同或类似的不同地区或不同部门、不同单位间的建设效果进行比较 分析判断绩效的评价方法。 d) 问卷调查方法。指通过设计不同形式的调查问卷,在一定范围内发放、收集、分析调查问卷,进 行评价和判断的方法。 e) 询问查证法。指评价人员以口头或书面、正式或非正式会谈等方式,直接或间接了解评价对象 的信息,从而形成初步判断的方法。 其他评价方法。包括运用以上两种或两种以上综合使用的评价方法等。

    制定续效评价工作方案。 确定被评价对象和评价的内容。 对评价项目的有关情况进行核实、分析和确认。 d) 撰写绩效评价报告。 e)绩效评价结果反馈和应用,

    D.5绩效评价的形式:

    a)现场评价。评价工作组到现场采取勘察、同询、复核等方式,对评价项目的有关情况进行核实 分析和确认。 b)非现场评价。评价工作组根据项目单位提交的相关资料进行核实和分析

    现场评价。评价工作组到现场采取勘察、问询、复核等方式气象标准,对评价项目的有关情况进行核实、 分析和确认。 非现场评价。评价工作组根据项目单位提交的相关资料进行核实和分析

    ....
  • 相关专题: 农田建设  

相关下载

常用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