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13/T 5217-2020 河道人工湿地设计规范.pdf
- 文档部分内容预览:
6.3.1湿地水系布置应满足生态保护、湿地功能分区等要求,依据水系现状特征及综合利用要求统筹 规划。 6.3.2 湿地水系统一般由水源、水系布局、水循环、水质监测系统等组成。 a 湿地水源可直接接纳来自城市污水处理厂尾水,或上游河道基流,并通过配水沟渠进入湿地池; 6 湿地水系布局可分为人工控制型、自流型。人工控制系统包括结合地形修建的各类拦蓄水工程 等; 湿地水循环应考虑湿地池形态对水流的影响,应通过对湿地池设计保证池内水流均匀稳定,不 应出现死水区: 对湿地出水水质指标有达标提升能力要求的河道人工湿地,湿地出水系统应保证能够满足湿地 池水力停留时间要求。 6.3.3湿地池内水流方向应与河道水流方向一致;水流流态应均匀稳定,无回流漩涡;有条件时可通 过物理模型或数学模型模拟分析池内流速、流态状况,优化确定湿地池纵、横向布置。 6.3.4湿地配水渠系水力计算参照SL482、GB50288等相关规范执行。
6.4直然土壤湿地水质净化能力分析
6.4.1对湿地出水水质有要求的湿地工程,应进行湿地水质净化能力分析计算。 6.4.2湿地水质净化能力分析应根据污染物特性,选择影响水功能区的主要污染物指标作为分析控制 对象,确保出水水质符合设计要求。 6.4.3湿地的表面水力负荷、水力坡度、水力停留时间、表面有机负荷等设计参数,参照HJ2005等 范进行计算。 6.4.4湿地水质净化能力不仅与6.4.3条中的湿地设计参数有关,还与日照、温度、降雨等因素有关, 尤其是与湿地植物种类、生长期、植物长势状态、管护及收割情况以及湿地运行年限等关系密切,宜通 过试验确定,工程设计阶段在无试验观测资料的情况下,可参照表2估算,
公路标准规范范本表2不同类型植物水质净化能力
单位:kg/(hm·a)
5.4.5对新建或已建湿地工程: 实测数据,参照GB/T25173、附录A分单 元建立一维模型或二维模型逐级进行计算, 最终得到出口水质净化能力
土厅 挖填平衡原则 7.1.3湿地配水渠系内一般不宜种植植物,对宽浅的土渠也可适当种植植物,种植植物的密度不得妨 碍水系运行及安全。 7.1.4存在内涝威胁的湿地应采取适宜的防内涝措施。 7.1.5水质达不到入河标准的水不得引入河道内的人工湿地。入河前可采用傍河湿地等前处理措施滤 除水中泥沙、浮水物以及超标污染物等,使入河水质达到水功能区要求的水质标准
7.2.1人工基质湿地通常布置成处理能力较强的潜流湿地。潜流湿地应按照配水主干渠道(供水管道) 划分成区片(或块、段),再按照配水支渠道(管)划分成若干个湿地单元,每个湿地单元中的湿地池 个数不宜超过4个。 7.2.2湿地池沿水流方向宜呈长方形布置,长宽比可取3:1~10:1,以保证水流流态均匀稳定,无回 流漩涡;有条件时可通过物理模型或数学模型模拟分析池内流速、流态状况,优化确定湿地池纵横向布 置等。 7.2.3潜流湿地水深宜为0.4~1.6m,水力坡度宜小于0.5%~1%。考虑底栖动物越冬水深要求,局部 水深可控制在1.5m~2.0m。对潜流湿地人工基质的厚度还应考虑植物根系的影响深度。 7.2.4湿地池纵向坡度可根据地形、水头差等条件确定,一般不陡于现状河道纵坡。
7.2.1人工基质湿地通常布置成处理能力较强的潜流湿地。潜流湿地应按照配水主干渠道 划分成区片(或块、段),再按照配水支渠道(管)划分成若干个湿地单元,每个湿地单元 个数不宜超过4个。
7.2.2湿地池沿水流方向宜呈长方形布置,长宽比可取3:1~10:1,以保证水流流态均匀 流漩涡;有条件时可通过物理模型或数学模型模拟分析池内流速、流态状况,优化确定湿地 置等。
7.2.3潜流湿地水深宜为0.4~1.6m,水力坡度宜小于0.5%~1%。考虑底栖动物越冬水深要求,局部 水深可控制在1.5m~2.0m。对潜流湿地人工基质的厚度还应考虑植物根系的影响深度。 7.2.4湿地池纵向坡度可根据地形、水头差等条件确定,一般不陡于现状河道纵坡。
3.1人工基质材料选择应本着就近取材原则,所选基质材料应满足水质深度净化要求,基质材 对河道造成二次污染。
7.3.1人工基质材料选择应本着就近取材原则,所选基质材料应满足水质深度净化要求,基质材料不 得对河道造成二次污染。 7.3.2人工基质选择应根据基质材料的强度、比表面积、稳定性、孔隙率及表面粗糙程度等因素确定。 7.3.3常用人工基质材料有壤土、砂砾卵石、碎石、矿渣、蛭石、沸石、高炉渣、页岩、石灰石等透 水性较好的材料,以及有利于植物种植和微生物生长的材料。 7.3.4人工基质材料的渗透系数宜通过渗透试验确定,无渗透试验情况下,可参照表3确定初始渗透 系数。
表3洁净基质线性渗透系数
7.4.2湿地水系统宜采用人工或智能化自动控制, 构筑物控制湿地池水流速度、水位等,满 足湿地植物、微生物的生长要求等, 7.4.3集、配水及进、出水管的设置应考虑防冻要求。 7.4.4出水量较大且跌落较高时,应设置消能设施。 7.4.5湿地池应设置排空设施,供配水管(渠)上应设置排泥设施
7.5人工基质湿地水质净化能力分析
人工基质湿地的主要设计参数宜根据试验资料确定,无试验资料时,可采用经验数据或参照 步估算。
表4人工基质湿地设计参数表
7.5.2湿地水质净化能力宜通过试验确定,工程设计阶段在无试验观测资料的情况下,可参照表5估 算。
7.5.2湿地水质净化能力宜通过试验确定,工程设计阶段在无试验观测资料的情况下,可参照表5估
表5人工基质湿地系统污染物去除效率(%)
湿地水质净化能力分析方法和技术要求参照本机
8湿地进出水系统及湿地建筑物设计
8.1湿地引配水系统及湿地建筑物类型较多,规模较小,具体设计可参照执行GB50288、SL 关标准。 8.2驳岸防护结构应以生态柔性防护为主,具体设计可参照执行DB13/T2700等相关标准
9.1.1应掌握湿地所在地区、周边气候相似区的湿地动植物相关资料,包括湿地动植物种类、种群构 成、分布特征、生长规律及变化趋势等。 9.1.2按照原生性、整体性、多样性原则,遵循适宜生态水位和群落演替规律进行生境营造,满足动 植物生境需求。
9.1.3宜选择区域内敏感植物、特有植物、特有动物作为生态环境的指示物种。 9.1.4在生态驳岸上宜配置灌木及草本植物群落时,应当考虑当地鸟类季节性变化的栖息需求,为陆 上昆虫、鸟类等提供觅食、繁衍的场所。 9.1.5湿地植物应是水体净化效率高、经济效益好、易于管理的种类,并应充分考虑植物的季相景观 特征及动物的季节性特征。 9.1.6对于湿地保育区应建设边界围栏工程,防止和控制湿地生态系统受到外界干扰, 9.1.7人工基质湿地植物种植的时间宜为春季
9.2.1应按照湿地功能分区选择湿地植物群落种类,满足水体净化、生态防护和生境修复的需要,且 乡土植物不低于80%,防范外来入侵物种。 9.2.2湿地植物应选择根系发达、抗冻及抗病虫害能力强、经济价值高且易于管理的乡土植物;对有 水质净化、水质指标提升要求的湿地还应选用耐污能力强、去污效果好的种类。常用湿地植物及种植方 式详见附录B。 9.2.3可选择一种或多种植物作为优势种搭配栽种,增加植物的多样性并具有景观效果
9.3湿地植物种植设计
9.3.1人工湿地植物的栽种移植包括根幼苗移植、种子繁殖、收割植物的移植以及盆栽移植等。 2.3.2水生植物的种植需综合考虑湿地水位变化,沉水植物种植区水深宜在0.5m~2m的区域;浮水植 物种植区水深宜在0.2m~2m的区域;挺水植物种植区水深宜在0~0.6m的区域。 9.3.3单位面积的种植密度可按水体养分含量测算确定,并结合沉水植物、浮水植物、挺水植物的生 长习性等特点进行。 9.3.4垂直潜流人工湿地的植物宜种植在渗透系数较高的基质上。水平潜流人工湿地的植物应种植在 土壤上。 9.3.5应优先采用当地表层种植土,如当地原土确不适宜人工湿地植物生长时,可采取原土改良或换 土种植。
10.1.1应按湿地功能分区、工程安全监测和控制运行需要设置相应的监测仪器设备,建立安全监测、 操作控制及运行维护系统 10.1.2湿地工程监测包括巡视检查和自动观测。监测对象包括水文气象、雍水及输配水建筑物、湿地 漫流系统、湿地植物、湿地水位和湿地进出水水质,以及河道流量、水位、流速等。有条件时可建立智 慧监测及控制运行系统。 10.1.3智慧监测应满足实用、可靠、先进、经济的原则,并应满足湿地工程现代化管理的需求。
10.2湿地工程监测设计
10.2.1湿地植物监测可结合工程建设目的和植物管理需求设置监测项目,如植株密度、病虫害、土壤 温湿度、蒸腾蒸发量等,有条件时也可根据需要进行土壤盐分、光照、空气温湿度、二氧化碳以及植物 茎流、叶片温湿度、果实变化、茎粗变化等。
a)进、出水水质; 6 湿地水位及其控制调节状况; C 湿地植物生长状况; d 湿地基质活性及净化能力; 其它。 0.2.3湿地其它各类建筑物、河道水流状况等监测项目及要求应参照有关规程规范进行,并满足湿地 工程安全控制运行的要求。 0.2.4规模较大或有自动化管理需求的湿地工程宜采用智慧监控系统,其系统可采用分层分布式系 统,由监测仪器、数据采集装置、通信装置、自动监测计算机及外部设备、数据采集软件、信号及控制 线路、通信及电源线路等组成。
11湿地工程的维养与管护
11.1.1湿地工程维养与管护宜按照湿地功能分区要求制订和实施养护计划,可参照CJJ60、HJ200 等有关规定并结合湿地工程实际编制。 11.1.2工程运行前应建立设备台账、运行记录、定期巡视、交接班、安全检查、应急预案等各种管理 制度。 11.1.3养护管理内容主要包括整形修剪、有害生物防治、改植补植、收割与打捞、湿地防护、湿地供 排水建筑物的运行与维护保养等。
11.2维养管护的设施配备
11.2.1湿地工程宜以湿地规模设置养护管理站(所)。 11.2.2每个管理站(所)应根据河道区域的气候特点、地形、土质、植物配植和技术能力配置相应的 人员、工器具、管理及仓储房屋等设施。其配备数量及要求参见有关标准执行。 1.2.3对有水质净化、水质指标提升要求的湿地还应设置生化实验室。 1.2.4养护管理站(所)可结合河道维养驿站、防汛站(屋)、河湖长管理等需求联合配置,以便发 挥人员、设备设施的最大效益
屋面标准规范范本11.3湿地工程的运行管理与维护
11.3.1检查人工湿地水位,当出现暴雨、洪水、结冰期以及湿地断流等情况时,适时进行水位调节, 不得出现进水端水现象和出水端淹没现象。 11.3.2应对人工湿地进、出水水量、水质等指标进行检测与分析,检测频率应满足有关要求;当水质 出现异常情况时,应增加检测内容及频次,及时对产生原因进行分析,并做好记录。 1.3.3按植物的不同生长期,进行缺苗补种、杂草清除等管理,定期对植物进行收割并转运, 1.3.4湿地植物病虫害防治应以预防为主、治疗为辅;当发生病虫害时,应优先采用物理、生物方法 防治病虫害,不得使用除草剂、杀虫剂等易破坏生态系统的药剂。 11.3.5应对湿地工程的输水管道、集配水设施、湿地进出水装置、湿地池单元田等进行定期检查, 定期进行清淤和维修维护等。 11.3.6人工湿地在低温环境运行时,可采用必要的保温措施,湿地水温宜维持在4℃以上,以适应植 物、微生物的生长。
11.3.7其它运行维护,如机电及金属结构设备、防冰冻、潜流湿地的防堵塞、收割植物以及污泥处置 等,均应按工程实际制定专项管理维护方案进行
A.1湿地水质净化能力一维模型
附录A (资料性附录) 湿地水质净化能力分析计算
式中: AX一进出口取样断面之间的距离,m; Cx一进口断面上污染物浓度,mg/L; Cu一出口断面上污染物浓度,mg/L。
配电网标准规范范本A.2湿地水质净化能力二维模型
当湿地池断面为矩形断面时上式的解析解为:
E,= (0.058h+ 0.0065b) ghj
....- 相关专题: 人工湿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