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3308/T 026-2015 衢州市河道生态治理导则.pdf
- 文档部分内容预览:
4.1生态河道治理应确保防洪、排涝等安全要求,满足供水、航运等功能性需求,突出河道生态 保护和修复,结合休闲、文化、亲水等综合功能。在不同主导功能的河道之间,应该保留足够的过 渡区域,确保不产生不利的干扰,满足各方面需要。 4.2按照”水清、流畅、岸绿、路通、景美”的要求,采取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开发与 保护相结合、建设与管理相结合等综合措施,提升水环境和人居环境,实现人水和谐。 4.3河道植物的选择应反映本河道特点,以自然式的群落为主,对景观要求较高的河道应增加植 物群落的通透性,农村河道以生态修复和固岸护坡为主,其它河道可兼有防护和景观的功能。每条 河道治理前以全流域治理的理念对其准确定位,治理后争取达到“一河一景”效果 4.4河道生态治理应在满足泄洪排水(排砂)、航运、堤岸安全等要求下和在有效保护河道及其周 边生物多样性条件下,尽量保持河道相对稳定的河道弯曲走向、蜿蜓形态,并保留河道内相对稳定 的跌水、深潭及滩地,在工程措施能满足河岸稳定的前提下,防止河道渠化,确保水土交融,满足 水生或邻水动植物栖息繁衍的生态环境,增强河道生态修复和自净能力。 4.5河道生态治理应重视生态调查,认真分析当地水文、地形等自然条件和调查分析河道及其周 边的生物、文化遗产分布情况,为评估河流生态恢复程度提供依据。生态调查主要内容详见附录A。 4.6白蚁活动区的土堤、土石混合堤应有白蚁防治、预防措施。 4.7河道疏浚与护岸植树相结合,应积极与当地林业部门加强协调与合作,开展河岸绿化建设, 结合护坡、水土保持措施,开展防护林、护堤林、经济林建设。 4.8河道生态治理必须在保证现有水面的基础上,依据固堤、防汛、生态和景观要求积极扩大水
DB3308/T0262015
日 4.9河道治理或其他项目建设、开发施工组织设计,不得以任何理由和目的用盖板或其他建筑物、构筑物把河 道暗沟化。 4.10河道治理过程中应减少对原有植被的破坏,不得随意砍伐滩地及河岸的树木及其它植物群 落,注重保持河道原有的景观性和生态性,维持河道原生态河貌。 4.11河道生态治理不得随意切断河道与其他水系、水源的交流
a)河道生态治理有关建筑物的工程等级和设计标准应根据建筑物的功能和重要性,按照有关 规划和技术标准确定: b)对保护对象一般的河道治理标准宜以护岸为主; C)河道治理应积极衔接并充分吸纳国土、建设、交通等规划、建设成果; d)应认真贯彻“尊重自然、科学治水、以人为本,人水和谐”的生态水利治理理念,以构建 生态河道为目的,统筹防洪安全、用水安全和生态安全; d)从提高水安全保障能力、促进水生态环境改善、提升水文化景观层次等方面,注重突出修 复水生态、营造水景观、彰显水文化的生态治河理念,提升生态文明水平,促进人水和谐; e)重视水生态环境保护的要求,维护河流健康生命,考虑水文化景观建设的需求,注重河道 自然景观的恢复,体现当地水文化特色
a)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主体功能区规划等规划相协调,对整个流域进行总体定位, 并从全流域的角度对河道的生态治理进行分析,提出控制性要求; b)以全局的眼光对整条流域进行整体规划、部署,以河道为主轴,结合河段功能及特点进行 分区,明确各分区的范围及功能(如原生态保护区、水生态修复区、防洪治理区、综合治理区、水 文化水景观营造区等); c)以河流治理为重点,梳理问题,分析需求,围绕防洪减灾、水生态环境、水资源保障和流 域综合管理等方面的能力提升,统筹规划,系统治理,全面提升流域水安全保障水平,促进流域产 业发展; d)以溪流为线,周边村镇为点,以线串点,以带促面,通过节点工程的建设,与防洪、文化、 产业、休闲等相结合。
5.2.1根据岸线资源的自然和经济社会功能属性以及不同的要求,宜将岸线划分为保护区、保留 区、控制利用区和开发利用区。 5.2.2在满足相关规划的前提下,河道应维持现状自然岸线,宜宽则宽,避免直线化、规则化。 5.2.3河道不得随意裁弯取直,确需裁弯取直时,应充分论证其对防洪、河床稳定、水域占补平 衡及生态系统的影响。 5.2.4河道不得围滩造地,为保持流态平顺确需小范围调整现有岸线时,应充分论证其对防洪及 生态系统的影响。 5.2.5河道生态治理应保持原有的水面率,在区域规划及经济可行基础上,因地制宜的提高河道 水面率和水域容积率。
DB3308/T0262015
5.3.1宜保持河道的天然坡降,保留河道的浅滩、深潭及绿洲,维持河道水流流态的多样性及生 物系统的多样性。 5.3.2宜结合河床演变分析,不得随意搬运大块卵石、漂石等资源,破坏现有稳定的河床形态。 如山体塌落等确需搬运的,应确保岸坡稳定。 5.3.3山区性中小流域不宜疏浚,当河道内淤积物存在如下情况且无法依靠天然洪水冲淤和其化 安全经济替代措施的,应考虑河道疏浚清淤: a)影响河道行洪,行洪有效断面减少20%以上; b)影响通航、水深小于最低通航水深要求; C)影响河道输水蓄水使用,河道蓄水容积减少20%以上; d)影响河道内水质自净,河道内存在有毒有害物质的淤积物; e)其他必须疏浚清淤的情况。 5.3.4河道切滩、疏浚过程中,应分析其对河虞的影响,避免塌及对原看河虚结构的破坏
5.4.1河道断面型式除满足河道综合功能外,要突出生态护岸的比选,保持河道形态的多样性和 周边环境的协调性,提供生物种群与其环境之间的相互适应条件。 5.4.2河道断面应结合流域总体规划,根据不同需求,确定断面型式,山区性小流域宜以保护为 主,生态修复为辅。 5.4.3河道断面宜保持主槽、浅滩、缓坡的自然河道断面形态,避免断面规则化,以利于创造多 样的河道形态。 5.4.4除自然断面外,其余断面形式宜按以下顺序选取:人工非规则断面、复式断面、梯形断面、 矩形断面, 5.4.5采用人工河道断面或对天然河道断面进行调整时,应在满足河道主导功能前提下,结合土 地利用和其他需要,确定断面设计的基本参数,包括主槽河底高程、滩地高程、不同设计水位对应 的河宽、水深和过水断面面积等。 5.4.6不同型式断面应平顺过渡,避免突变,过渡段宜取0.5~1.5倍河宽。 5.4.7河道断面应统筹考虑河道两侧交通需求,结合防汛抗旱道路、慢行绿道等设施建设,适当 布置亲水栈道。一 5.4.8河道断面设计应注重保护历史文化和体现当地的特色风貌,因地制宜,结合城乡统筹,乡 镇(街道)建设,实现休闲、娱乐、亲水相融合。 5.4.9河道断面较宽,水位变幅较大时,可结合景观、亲水要求考虑对河滩地的利用。治理后的 过水断面面积不宜小于现有过水断面面积。 5.4.10河道断面设计应适当考虑周围居民生产、生活用水的需求,若条件允许的岸段增设埠头、 踏步和安全防护等工程措施。
5.5.1堤防与护岸顶高程应根据相关规范、标准确定,护岸顶高程不宜超过内侧地面高程50cm, 堤防防汛抢险通道应贯通,顶宽度不宜小于3.0m,顶宽5.0m以下应每隔300~500m设置会车平台。 5.5.2堤防与护岸断面宜优先采用自然非规则断面,人工断面宜按5.4.4顺序选取。 5.5.3山区小流域宜以现有堤防、护岸加固为主,不宜大拆大建,加固以护脚、固床、局部修复 为宜。 5.5.4堤防与护岸材料宜优先选用当地材料和新型生态护岸材料,宜优先采用土堤和土石混合堤, 5.5.5堤防与护岸填筑料宜优先采用土料或土石混合料,边坡陡于1:1.5宜采用砂石料,护坡材 料除考虑防冲固坡功能以外,还需考虑为河道水生动植物、两栖动物的生长、栖息和繁衍创造适宜
DB3308/T0262015
5.5.6护坡材料宜优先选用植物措施,植物宜选用本土植物,分层配置,底部宜配置草本及水生 植物,高杆的乔木宜布置在中上部。 5.5.7生态堤防与护岸宜选用块石、卵石、松木桩、粗卵砾料等天然材料,应采用坚硬和未风化 的块石、卵石等石料,在保证结构安全的前提下,宜优先考虑干砌,浆砌挡墙宜采用卵石贴面,松 木桩露面高度不宜超过30cm。 5.5.8生态堤防与护岸可选用生态土工袋、生态格网、仿木桩、生态混凝土块、多孔隙混凝土预 制块(六角空心预制块、荣勋挡墙等)、主工织物等人工材料:生态格网内填充物应密实,表层填 充物不易取出,混凝土块强度等级应大于C20,土工袋、土工织物应选用无毒、无污染型。 5.5.9无防渗要求的堤防与护岸不宜大面积采用阻断河道与河岸物质交换的渠化、硬化材料,如 混凝土、浆砌石等,宜优先采用多孔、透水材料,如干砌石、生态格网等。确需采用混凝土、浆砌 石等作为护岸材料时,应考虑其对河道生态系统的影响,应设置河道与河岸物质交换的通道及有利 于水生动物繁衍生息的巢穴等措施。 5.5.10有防渗要求的堤防与护岸宜控制防渗体顶高程不高于常水位;对枢纽库区有防渗要求的堤 防与护岸,防渗体顶高程应按枢纽正常蓄水位,结合风浪涌高确定。 5.5.11斜坡式堤防干砌石和抛石护坡边坡坡度不宜陡于1:1.75,植物护坡边坡坡度不宜陡于 1:2.5,具有游玩、慢行等亲水性要求的护坡边坡坡度不宜陡于1:3.5。 5.5.12山区性河流护岸保护工程措施包括丁坝、顺坝、固床堰坝等,宜采用透水材料桩式坝、石 头坝、毛石坝、抛石护底等。 5.5.13河道顶冲段应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尽量避免选用硬化封闭材料,宜选用植物性护岸或生 态格网等多孔、砌筑性材料。 5.5.14山区性小流域河道护岸结构选择应充分利用卵石、块石等当地材料,提高防洪堤的透气透 水性,要重视保留河岸或滩地原生树木,植物措施尽量配种本土植物。 5.5.15平原河流流速较大时宜采用干砌石、堆石、混凝土生态预制块、生态格网等硬质材料;当 水流相对较小,相对抗冲要求较低,宜采用植物措施、松(仿)木桩、土工材料等柔性材料;对于 有通航要求的河道,水位波动区应考虑适当防护措施以应对船行波浪冲刷。 5.5.16应尽量保留河岸或滩地原生树木,对掩埋较深的树木宜采用树池等措施保护,对无法保留 的胸径20cm以上树木应移植。 5.5.17河道治理可考虑在非重要河段作为生态护岸的试验段,试验段长度不宜大于200m,允许 出现一定的冲刷,经过一个周期的运行,可根据试验段的实际情况及相关数据分析,作适当调整后, 最终确定生态护岸的断面型式,以达到最佳效果。 5.5.18城市规划控制区范围内河道鼓励采用《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一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 建》(试行)相关技术,
5.6.1山溪性河流的城镇河段或经过村庄的乡村河段,宜在河道适当的部位设置固定坝或活动坝, 形成一定水面,以满足景观休闲、生态环境等功能要求。 5.6.2新建堰坝宜布设在现状河面较宽、河床岩基埋深较浅、对上游村庄等防洪影响较小河段。 5.6.3堰顶高程应根据河道防洪要求确定,老堰加固不宜抬高堰顶高程,新建堰坝建前建后上游 最大水位差不应大于20cm,固床堰坝高出河床不宜大于40cm。 5.6.4堰体轴线应尽量采用曲线,堰顶高程宜两头高中间低,以减少主流对两岸冲刷。 5.6.5高度低于1m的堰坝宜采用坦水堰或宽顶堰,高度高于2m的高堰宜采用多级跌水堰或滚水 堰,高堰需结合景观要求,以营造丰富的水花效果为宜。考虑当地特色文化、乡村规划整体风格, 营造动态和静态效果。
DB3308/T0262015
等白化材料,若确需采用混凝土面板防冲,宜在面板上采用块石或卵石贴面,贴面后混凝土外露面 宜小于总面积的10%。 5.6.7高度高于2m的堰应考虑放空设施,以利于堰体维修和堰前清淤。 5.6.8有交通要求的景观堰宜设置汀步,汀步宜采用块石或大卵石,平面朝上,中心间距50~60cm 应考虑防滑措施,并与堰体连接紧密,宜理入堰体深度不小于30cm。 5.6.9在有珍稀水生动物栖息繁殖的河道设置固定堰时,应充分考虑其洄游需求。
5.7.1河道生态修复主要是对由于采砂、施工等人为因素和洪水、年久失修等自然因素造成损坏 的河道进行生态修复。 5.7.2已建河道生态修复主要内容为恢复河流形态多样性、提供生物生长栖息的生物材料、改善 水质与建设生态景观、亲水设施等。 5.7.3河道生态修复应考虑景观美学要求,控制污染,突出景观设计,尽显回归自然,将河道景 观与周围环境有机地融为一体,满足居民的休闲娱乐与亲水需求,将治理、净化、修复与环境景观 美化有机统一,营造人水和谐的生态空间。 5.7.4河道生态修复不能影响整个河道的行洪能力,对河堤及滩面进行修复时,应选择快速覆盖, 根系发达、抗冲刷能力强,适应本地区的乔、灌、草种;对岸坡消落带的生态修复应考虑到防水浪 中刷及鱼巢设置的功能,同时对消落带植物的选择要重点考虑。 5.7.5河道生态修复要回归自然,宜宽则宽,宜弯则弯,恢复浅滩和深潭,修复河边湿地,宜采 用丁坝治理、堆石治理(0.8~1.0m大小的自然块右)、设置鱼巢砖等方式为水生生物提供良好的 栖息、繁殖环境。 5.7.6原硬化(浆砌石、混凝土材料)矩形直立式河道断面的修复,若利用原结构进行生态改建, 在确保结构稳定性、安全性、耐久性的前提下,可采用打洞、钻孔回填等工程措施,恢复河道与河 岸的生态交换。在硬质坡面的基础上进行生态修复,主要是铺设基质、栽种攀爬、水生植物(生态 混凝土贴面、喷射绿化),在护岸顶部宜修建花坛种植垂挂植物,根据河道水位变化情况,挡墙基 础宜设置种植槽,种植攀爬植物。若对原结构拆除重建,则宜按5.5.7和5.5.8章节采用生态护岸 结构。 5.7.7原硬化梯形、复式断面的修复,若利用原结构进行生态改建,在确保安全性、耐久性前提 下,可在原护坡表面打设孔洞或凹巢,并回填碎石与土壤,以恢复河道与河岸的生态交换,同时提 供植物生长所需的环境,提供孔洞作为昆虫及两栖动物栖息繁衍的场所。若对原结构拆除重建,应 采用生态透水结构,包括采用植物措施、粘土护坡、砂砾护坡、干砌石、混凝土预制块及其组合形 式。 5.7.8污染河段的修复,应在上游地区截流分流的基础上,对沿线的污水口截流分流,使污水雨 水分流,杜绝污水入河,并在不同河段内放养水生动物和微生物,种植水生植物,以分解吸收水体 中的营养液,达到净化水体的功能。 小 n
8.1河道景观应结合流域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资源,通过河道的串点,将流域零散的景观 合成有流域特色的历史、文化、自然景观带,以艺术作品(诗歌、碑刻、绘画、史记传说、成让 语等)、水利工程(古桥、古堰、控制性枢纽等)、宗教信仰(古庙、民俗等)为载体,提升河 量观的文化品位。
DB3308/T0262015
5.8.2河道景观应结合河道地形,因地制宜修建滨河公园、文化广场、观景平台、休闲游步道、 慢行通道等景观设施。 5.8.3景观、休闲设施规模应根据人群活动调查确定,一般露天广场宜20m/人,垂钓场所60m/ 人,郊游用道路500m/聚会点,郊游野餐用地30~40m/人,观景阶梯护岸0.2~0.4m/人,休憩缓 斜坡0.4~0.6m/人,休息场所1.5m/人,运动广场60m/人。 5.8.4河道亲水区应根据功能并结合地形、河流流态确定适宜的水深和流速,同时水底应做防滑 处理;涉及幼儿戏水、捉鱼区宜控制水深0.20.3m,流速0.1m/s~0.3m/s;人体与水接触区宜控 制水深0.5m以下,流速0.6m/s以下;河中趟水行走、游泳适宜控制水深1.2~1.5m,流速0.4m/s~ 0.5m/s。 5.8.5对于有条件的河段,宜设置慢行系统,对行人和非机动车进行分流。 5.8.6慢行道宜采用砖石铺面(彩色透水砖、条石、大理石、粗料石、卵石等)、混凝土铺面(彩 色沥青混凝土、彩色透水混凝土、陶瓷颗粒等)、砂石路面(卵石、碎石等),单向通行慢行道宽度 不宜小于80cm,双向通行慢行道宽度不宜小于150cm,沥青混凝土慢行道宽度不宜小于180cm,游 步道纵向坡度不宜陡于1:8,横向坡度不宜陡于1:50。 5.8.7城区河道可结合景观和水质净化布置生态浮岛(应充分考虑水流的淘刷影响,确保安全), 既美化景观也可净化水质,提高水质标准。 5.8.8为保证护岸材料质感,与周边环境相协调,预制混凝土块适宜尺寸为30cm×30cm(六边形), 卵石适宜尺寸为20cm×30cm,天然石块适宜尺寸为30cm×30cm,并满足安全要求。 5.8.9栈道若选用木质材料,木材材质宜选用桉木、柚木、冷杉木、松木等木材,木材应进行防 腐和干燥处理,其使用年限宜在15年以上;厚度和板宽应根据下部木架空层支撑点确定,且不应 采用企口拼接方式,面板下部要有至少2cm架空层,连接固定金属配件应采用不锈钢或镀锌材料制 作。 5.8.10亲水平台应确保行洪安全及结构安全,亲水平台高程宜在正常水位以上0.1m0.5m;踏 步宽度不宜小于0.3m,高度不宜大于0.15m,并不宜小于0.1m,踏步应防滑。设置踏步平台或踏 步石跨越水面时,每块面积不宜小于0.4m×0.4m,并满足连续跨越的要求,
5.8.11景观桥采用木桥时木材应进行防腐处理。
市.8.12铁链栏杆柱子高度宜小于60cm,间距宜取1.8~3.6m,铁链应进行防腐处理。 5.8.13花岗岩类警示标志刻字面宜采用光面,宜与水平面成45°夹角。 市.8.14下河台阶宜与岸坡平行,不宜超出坡面,如确需超出坡面,应在台阶两侧坡面考虑适当防 冲措施,宜采用生态联锁块、生态格网等生态材料。
5.9.1河道施工应以水利专业规范为主,结合市政、园林等其他专业规范。所用建筑材料宜优先 选用当地材料和新型生态护岸材料。 5.9.2施工过程中产生的表土应做好规划,可根据材料性能作为种植土和回填土,对于无法使用 的弃土按不影响安全、生态的无害化原则处理。 5.9.3河道施工应尽量避开洪水期和河道动植物生长、繁衍等敏感期。 5.9.4河道施工应充分考虑其对下游河道水质的影响,尤其是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旅游渡假区等 5.9.5河道切滩、疏浚过程中,应根据河道级别,确定距离河岸坡脚距离,省级河道宜不小于15~ 20m,市级河道宜不小于10~15m,县级河道宜不小于5~10m(险工地段适当放宽,具体根据当地 实际情况确定),边坡宜取1:3以上,避免塌岸及对原有护岸结构的破坏。 5.9.6对于切滩、疏浚产生的废料应做好规划,可利用的建筑材料应充分考虑本工程及附近其他 工程利用,疏浚产生的有毒污染性物质应按照相关规定,做好妥善处理,防止二次污染和破坏生态 环境
6.1河道植物种类选择与配置
DB3308/T0262015
宜尽量保留、利用河道两侧现有植被, 合理配置不同习性的植物,营造植物群落结构及生态景观多样的植物带, 6.1.2生态护坡的植物运用,首先在栽种前要进行原区域植被调查,然后根据植被调查结果,充 分考虑到栽种植物与周边环境的协调、景观、安全性、地域适应性及生态平衡的问题,并按以下条 件进行严格的选择: a)适合当地气候土壤条件的树种; b)生长能力强,耐水湿,耐贫,根系发达; C)抗逆性强,不影响整体绿化效果; d)宜多选用乡土品种; e)主干、叶或者花有高观赏性,且持续周期较长; f)选用植物要便于现场养护管理; 9)有利于河流健康,能为鱼虾鸟虫提供较好的栖息底护环境和食物; h)经济适用性,能有效降低工程投资,增加收益。 6.1.3根据山区河道坡降大、流速快、洪水位高、水位变幅大、冲刷力强、岸坡多砾石、土壤贫 、土壤保水性差的主要特点,多选用耐贫、抗冲刷的植物种类。而河道的自然植被经过了自然 界优胜劣汰的选择,留下最能适应山区河道边生态环境、且病虫害较少的品种,例如枫杨、垂柳、 毛竹、慈孝竹、夹竹桃等。 6.1.4根据水位变动情况,进行植物分区。在河道常水位线以下种植水生植物(沉水植物、浮水 植物、挺水植物),它的功能主要是净化水质和为水生动物提供食物和栖息场所。在常水位至洪水 位的区域下部以种植湿生植物为主,中上部以耐短时间水淹的多年生草本植物或亚乔木为主。洪水 位以上则以乔木为主,树种选择应常绿和落叶搭配(建议比例3:7),色彩搭配,高低搭配,营造 出层次感。具体选择详见附录C和D
6.1.5农村河道以生态修复为主,兼具乡土景观特色与观赏游憩功能、生态稳定安全和防护,应 优先选择耐水湿,根系发达,固土能力强,有较强的渗滤吸污防污能力的乡土植物,如枫杨、垂柳、 池杉、芦苇、野菱白等,保留乡村野趣,避免过度园林化。城市河道应选择观赏性高且耐水湿,根 系固土能力强的植物,如水杉、垂柳、峦树等,营造具有亲水、观赏、文化科普等多功能的滨水绿 地系统。
6.2.5苗木在不适宜其种植的季节里种植,视作反季节种植,栽植时应根据不同
DB3308/T0262015
a)落叶乔木、灌木应当适当修剪并保持原有树冠形态,侧枝截短,适当加大土球体积; b)可摘叶的应摘除部分叶片,但不得伤害幼苗; C)夏季应采取遮荫、树干保湿、树冠喷雾抗蒸剂等措施,冬季应采取防风防寒措施; d)掘苗时根部喷促进生根激素,栽植后注射营养液; e)苗木移栽宜在阴雨或傍晚进行。 6.2.6植物种植后,应结合景观布局,进行修剪造型,以利于形成优美冠型,达到理想绿化景观。 6.2.7规则式布置,高干乔木水杉、银杏等行距宜5~8m,大冠径乔木女贞、无患子、栾树等行 距宜6~10m,大灌木种植密度宜2~3株/10m,小灌木采用片状种植密度宜25~36株/m。 6.2.8自然式布置,丛植或群式种植的乔灌木,植物配置无论在平面上、空间上都应采取不等边 三角形构图,避免构成直线,同种或不同种苗木都应高低错落,充分体现自然生长的特点。灌木花 带边缘轮廓线上种植密度应大于规定密度,平面线形流畅,外缘成弧形,高低层次分明。 6.2.9草本植物宜采用种子撒播(除水生草本),对易造成水土流失的,宜选用成品苗进行移栽种 植(密植或满铺)。 6.2.10水生植物的栽植密度宜根据植株大小、生态习性而定,宜优先选用河道内常见且容易生存 的品种,如野菱白、芦苇、芦竹、菖蒲等,片状零星种植;点缀品种宜选用季节性开花的品种,如 10m 由利种 于观景台及重要节点处
.1根据近几年衢州市河道生态治理的实际情况,针对河道的不同特点、特性以及所采用的生 护型式,举例进行说明,见图1~图10,最后列表说明各生态断面适用于何种河流,在何种水 充速范围内较适用,详见附录B。个
DB3308/T0262015(a)示意图准信息服务平台(b)实例图1自然生态土坡10
DB3308/T0262015设计洪水位生态格网医滨量常水位(a)示意图务平台(b)实例图2生态土工袋+植物护坡注:生态格网目前仅有行业标准,在行洪骨干河道堤岸基础挡墙等受力部位使用该材料,需根据工程的重要性进行结构安全稳定、耐久性分析,慎重使用。11
DB3308/T0262015(a)示意图地方标准信息服务平(b)实例图3生态格网绿滨护坡注:生态格网目前仅有行业标准,在行洪骨干河道堤岸基础挡墙等受力部位使用该材料,需根据工程的重要性进行结构安全稳定、耐久性分析,慎重使用。12
DB3308/T0262015景观叠石仿木桩(a)示意图(b)实例图4仿木桩+景观叠石护岸
DB3308/T026—2015(a)示意图地方标准信息服务平台(b)实例图5混凝土生态联锁块护坡14
DB3308/T0262015(a)示意图地方标准信息服务平(b)实例图6生态格网固滨挡墙护岸注:生态格网目前仅有行业标准,在行洪骨干河道堤岸基础挡墙等受力部位使用该材料,需根据工程的重要性进行结构安全稳定、耐久性分析,慎重使用。15
DB3308/T0262015(a)示意图(b)实例图7混凝土生态砌块挡墙护岸16
DB3308/T0262015(a)示意图地方标准信息服务平台(b)实例图8景观砌石(叠石)挡墙护岸+自然生态土坡17
DB3308/T0262015(a)示意图(b)实例图9已建挡墙生态绿化修复18
DB3308/T0262015图10栈桥(实例)地方标准信息服务平台19
DB3308/T0262015
道信理和生态保深护管理职能的基础性工作 过开展生态调查,将全面了解掌握典型河道生态现状及趋势,发现河流生态的主要问题并提出 对策,为今后制定河道生态保护与建设规划提供依据,为今后全面开展河道生态监测工作奠定表 出,也为今后推进河道生态保护法规建设和行政管理提供支持
A.2生态调查的主要内容
A.2.1.1河道自然条件
a)气象气候因素和地理特征因素,如地形地貌、海拨等; b)流速、流量及其时间和季节性变化; C)河道水质、底泥状况、主要污染物和污染源; d)整治期间河道岸线的动态变化:
A.2.1.2河道生物资源
a)河流生态系统组成,包括植物、动物、微生物基本种类和数量; b)渔业资源分布、数量及其变化趋势; C)重要生物保护资源的种类、数量、分布和动态变化
A.2.1.3沿岸土地利用状况
a)农业用地、林地、草地、水体总面积; 6)未利用土地面积,城镇、工交用地面积; c)各类型土地分布状况; d)植被覆盖和水土流失状况:
A.2.1.4河流景观瓷源
a)天然制高点、开放水面、作为远景的沿岸建筑轮廓线等; b)主要水资源利用设施和景观设施的景观效果:
A.2.2社会环境的调查包括:
a)生态恢复河道沿岸的人口和经济状况调查(人口结构、产业发展、经济政策、设施设备、 土地利用变化动态与社会经济变迁等):人 b)生态恢复河道沿岸城市化状况、城市化模式、水资源利用状况(人均资源量); C)生态恢复河道沿岸住户基本生活风貌、行为标准、自然价值观
A.3生态调查的主要方法
A.3.1调查主要通过收集统计信息、各行业部门有关资料和已有研究成果。如需要,应进行一定 的现场勘察工作。 A.3.2收集数据,分析整理。收集和编制基础图件,主要是地图、地形图、土地利用现状图、土 壤侵蚀图、生物概况拍照以及河道特征拍照等。数据来源主要是五个方面:野外调查、定位或半定 应观测、从地图、航片、卫片上提取信息以及从有关部门收集统计和咨询。 A.3.3通过召开座谈会收集有关信息。重视公众参与,及早开展生态恢复工程中受影响的公众个 人或社会团体,以及从事自然资源研究的工作者的信息收集和意见评价。 A.3.4数据汇总和整理。在数据分析的基础上进行标准化处理,进行统计分析,
DB3308/T0262015
附录B (资料性附录) 衢州市河道生态岸坡防护措施类型
附录B (资料性附录) 衢州市河道生态岸坡防护措施类型
:生态格网目前仅有行业标准,在行洪骨干河道岸基础挡墙等受力部位使用该材料给排水标准规范范本,需根据工程的重要性进 构安全稳定、耐久性分析,慎重使用。
DB3308/T0262015
附录 C (资料性附录) 衢州市河道生态绿化推荐植物种类
C.1常绿乔木:湿地松、木麻黄、香泡、香樟、女贞、桂花、冬青、杨梅、杜英。 C.2落叶乔木:水杉、池杉、落羽杉、意杨、垂柳、南川柳、旱柳、枫杨、构树、桑树、刺 槐、苦楝、香椿、乌柏、板栗、油桐、柿树、泡桐、三角械、朴树、榔榆、无患子、重阳木、桃树、 黄山栾树、枫香、合欢、红枫。 C.3常绿灌木:硕苞蔷薇、枸骨冬青、柑橘、夹竹桃、山子、云南黄馨、火棘、小叶蚊母、 海桐、杜鹃、红叶石楠、红花继木、金森女贞、茶梅、珊瑚树、洒金珊瑚、八角金盘、南天竹、慈 孝竹。 C.4落叶灌木:腊梅、野蔷薇、美丽胡枝子、细叶水团花、石榴、紫荆、木槿、木芙蓉、紫 微、连翘。 C.5常绿藤本:中华常春藤、薛荔、络石、扶芳藤。 C.6落叶藤本:凌霄、紫藤、爬山虎。 C.7陆生草本:铁线蕨、狗尾草、狼尾草、白茅、斑茅、五节芒、细叶芒、荻、蒲苇、萱草 石竹、狗牙根、马尼拉、黑麦草、麦冬、石蒜、活血丹、飞逢、紫云英、金鸡菊、波斯菊、十日红 二月兰、白三叶、苍耳、红(黄)花浆草、野麦草、蓬菓、红蓼、商陆。 C.8湿生草本:千屈菜、水生美人蕉、花叶芦竹、芦竹、芦苇、石菖蒲、鸢尾、水竹。 C.9水生草本:再力花、荐菜、香蒲、窄叶泽泻、旱伞草、黄菖蒲、灯芯草、水葱、野菱白、 慈姑。
DB3308/T0262015
轻工业标准衢州市河道生态绿化推荐植物配置模式
....- 相关专题: 河道生态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