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LT 792-2020 水工建筑物地基处理设计规范(OCR版本)

  • SLT 792-2020 水工建筑物地基处理设计规范(OCR版本)为pdf格式
  • 文件大小:37.6 M
  • 下载速度:极速
  • 文件评级
  • 更新时间:2021-03-15
  • 发 布 人: 一口箱子
  • 原始文件下载:
  • 立即下载

  • 文档部分内容预览:
  • 3.0.1水工建筑物地基经处理后应符合下列规定:

    1具有足够的强度,能承受上部建筑物传递的荷载,满足 地基承载能力要求和抗滑稳定要求。 2具有足够的整体性和均匀性,满足变形控制要求。 3具有足够的抗渗性,满足渗透稳定和控制渗流量的要求。 4具有足够的耐久性,防止地基在水或其他外部因素的长 期作用下发生劣化。 5有抗震要求的水工建筑物地基应在设计烈度的地震作 用下不发生失稳和渗透破坏,避免产生影响建筑物使用的有害 变形。 3.0.2水工建筑物地基处理方法应根据地质条件和地基处理目 的,通过技术经济比较综合确定。初选方案时,可根据工程特点 按附录A选用。 3.0.3·水工建筑物地基处理设计应综合考虑地基与上部结构之 间的相互关系,必要时采取措施调整上部结构的型式,使其与地 基条件相适应。 3.0.4应考虑环境水腐蚀性对水工建筑物地基耐久性的影响, 地基处理材料选择除满足承载能力、稳定变形、渗流要求外,

    基条件相适应。 3.0.4应考虑环境水腐蚀性对水工建筑物地基耐久性的影响。 地基处理材料选择除满足承载能力、稳定变形、渗流要求外, 还应符合耐久性要求。

    3.0.4应考虑环境水腐蚀性对水工建筑物:

    地基处理材料选择除满足承载能力、稳定变形、渗流要求外纺织标准, 还应符合耐久性要求。

    3.0.5水工建筑物地基处理设计前应收集下列基本资料:

    相关的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及岩土体物理力学参数 一水工建筑物的布置、结构及相关要求; 邻近建筑物的相关设计、施工、竣工与运行资料; 其他相关资料。

    的勘察、试验获取合理可靠的地基处理设计参数。

    4.1.1[ 固结灌浆可用于岩石地基和砂土、碎石土等覆盖层 地基。 4.1.2固结灌浆应根据地质条件和水工建筑物对地基强度、变 形、防渗等要求,通过现场灌浆试验或工程类比进行设计。 4.1.3固结灌浆宜在有盖重条件下进行,经论证也可采用无盖 重灌浆或其他灌浆方式。 4.1.4固结灌浆宜布置抬动变形监测设施,抬动变形应控制在 价许范围内

    4.1.4固结灌浆宜布置抬动变形监测设施,拾动变形应控制 允许范围内。

    4.2.1水工建筑物岩基固结灌浆范围应符合

    1重力项项基内上游、下游各一定范围(可各取1/4~1/3 项底宽度范围)宜固结灌浆:坝基岩体裂隙发育且地质条件较差 的,宜在全项基范围进行固结灌浆,并根据坝基应力及地质条件 适当扩大灌浆范围。 2拱项应全坝基范围固结灌浆,并应根据项基应力及地质 条件,向基外上游、下游适当扩大处理范围。 3土石项宜在项体防渗体地基全范围固结灌浆。 4 面板维石坝趾板地基应全范围固结灌浆。 5溢洪道控制段及消能建筑物的地基宜进行固结灌浆,基 看条件较好时可不进行固结灌浆。 6其他水工建筑物固结灌浆范围应根据具体情况确定

    具体应根据水工建筑物型式、地基应力、地质条件及类似工程经 验确定,必要时通过灌浆试验确定。

    4.2.3岩基固结灌浆钻孔方向应根据主要裂隙产状结合施工 件确定,使其能穿过较多的裂隙

    地基应力并参照类似工程经验确定,并符合下列规定: 1重力坝、土石坝坝体防渗体、面板堆石坝趾板地基可采 用5~10m。 2拱坝地基可采用5~15m。 3水电站厂房、溢洪道、水闸等地基可采用35m。 4地质缺陷部位、应力较大部位、防渗惟幕上下游相邻部 位的固结满将盗度可活当加盗

    4.2.5岩基固结灌浆压力应根据地质条件、灌浆工艺并结合

    1重力项、拱坝地基第1段灌浆压力,有盖重灌浆时宜采 用0.4~0.7MPa,无盖重灌浆时宜采用0.2~0.4MPa;其他段 灌浆压力可随孔深适当增加。 2面板堆石坝趾板地基灌浆压力宜采用0.2~0.7MPa;土 石坝防渗体地基灌浆压力,有盖重灌浆时宜采用0.20.7MPa, 无盖重灌浆时宜采用0.1~0.3MPa。 3溢洪道地基灌浆压力,有盖重灌浆时宜采用0.2~ 0.5MPa,无盖重灌浆时宜采用0.1~0.3MPa。 4在不拾动地基岩土和盖重混凝土的情况下,宜提高固结 灌浆压力。 出甘用

    4.2.6岩基固结灌浆材料宜优先采用水泥,必要时也可采用其

    4.2.7断层破碎带、裂隙密集带、岩溶发育等地质缺陷部位 宜通过加密、加深固结灌浆孔,或提高灌浆压力,或调整灌浆 料等措施加强固结灌浆。

    4.2.8岩基固结灌浆效果应采用声波测试、压水试验等成果 合评价。

    4.3.1覆盖层地基固结灌浆应根据水工建筑物地基承载力和变 形控制要求,结合地质、施工、现场试验成果或类似工程经验进 行设计。

    空间分布特征,各土层的颗粒级配、密度等,以及地下水的 规律、流速、水质等情况。

    值和孔深可根据现场灌浆试验、计算分析开参照类似工程经验 确定。

    择适宜的方法,并可采取加密浅层灌浆孔、增加浆液中水 量、待凝等措施提高近地表覆盖层的灌浆质量。

    4.3.8覆盖层地基固结灌浆宜采用水泥浆,也可采用水泥

    浆、黏土水泥浆、粉煤灰水泥浆或水泥砂浆等。各种浆液的配比 应山浆液试验确定。

    5.1.1 防渗惟幕可用于岩石地基和碎石土、砂土等覆盖层 地基。

    5.1.2水工建筑物地基防渗椎幕与排水应符合下列规定:

    1在防渗椎幕和排水的共同作用下,使地基扬压力和渗流 量控制在充许值以内。 2减小地基和两岸渗漏量,防止或降低渗流对地基及两岸 边坡稳定产生不利影响。 3防止地基软弱结构面、断层破碎带、裂隙充填物及抗渗 生能差的部位产生渗透破坏。 4具有可靠的连续性和足够的耐久性。 5.1.3防渗椎幕轴线布置应根据水工建筑物布置、工程地质、 水文地质条件等综合确定,两岸山体部位的防渗雄幕应与河床部 位的防渗唯幕保持连续性。 5.1.4防渗椎幕与排水应根据地基的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条件 和灌浆试验成果,结合水工建筑物挡水高度和功能进行设计。水 文地质条件复杂的地基,宜结合渗流计算综合分析确定。 5.1.5岩溶地区的防渗雄幕与排水应根据岩溶发育特点、分布 特征、充填物性质和地下水活动特点,进行针对性的设计。 5.1.6水库蓄水前,应完成蓄水时段最高蓄水位以下的防渗 雄幕。 5.1.7防渗惟幕设计应布置抬动变形监测设施,并明确抬动变 形允许范围。

    5.1.4防渗幕与排水应根据地基的工程地质、水文地质

    和灌浆试验成果,结合水工建筑物挡水高度和功能进行设计 文地质条件复杂的地基,宜结合渗流计算综合分析确定

    5.1.5岩溶地区的防渗幕与排水应根据岩溶发育特点、

    1.7防渗唯幕设计应布置动变形监测设施,并明确抬动变 允许范围。

    5.2.1混凝土坝基防渗惟幕线的位置应根据坝基应力分布确定,

    5.2.1混凝土坝基防渗惟幕线的位置应根据坝基应力分布确定

    宜布置在靠近上游面的压应力区。下游高水位历时较长或岩体透 水性较大的混凝土坝基,可采取抽排措施,布设封闭防渗椎幕

    端或泵房底板高水位侧的齿墙下设防渗雌幕。承受双向水头的水 闸或具有双向扬程的灌排结合泵站,其防渗排水布置应以水位差 较大或扬程较高的一侧为主,合理选择双向布置形式。

    端或泵房底板高水位侧的齿墙下设防渗惟幕。承受双向水头的水

    5.2.3岩基上的土石坝,防渗惟幕应设在坝的防渗体底部

    5.2.4、两岸山体部位防渗雌幕宜延伸到正常蓄水位与地下水

    相交处或与相对隔水层相交处,相对隔水层和地下水位均较低 时,防渗惟幕轴线方向及延伸长度应根据工程防渗要求并参考 流分析成果确定。地质条件复杂的岩基防渗惟幕线路应经多方 技术经济比较确定。

    5.2.5岩溶地区两岸防渗幕线路应根据地形地质条件和岩落

    分布特征选定,可采用直线式、折线式布置。防渗幕线路宣 择岩溶发育程度较弱的地带布置,若必须通过岩溶暗河或岩溶 道,宜与其垂直。

    式及岸边式厂房的防渗幕设计可适当简化;下游尾水位较高

    式及岸边式厂房的防渗雄幕设计可适当简化;下游尾水位较高的 厂房,宜在下游侧周边设置防渗幕。

    5.2.7地下电站主厂房、主变压器室及高压开关站等主要洞室 距水库或河床较近,或洞室外岩体地下水丰富时,应加强洞至工 游侧及河床侧的防渗措施,必要时可在洞室外围设置防渗幕。

    5.2.8混凝土坝雌幕防渗标准和相对隔水层的透水率应采用 列控制标准:

    项高在100m以上,透水率q=1~3Lu; 坝高为50~100m,透水率g=3~5Lu; 坝高在50m以下,透水率g≤5Lu。

    项高在100m以上,透水率q=1~3Lu;

    5.2.9岩基土石坝椎幕防渗标准和相对隔水层的透水率

    层的透水率控制标准宜不大于5Lu。与大坝防渗惟幕衔接的溢法 道控制段防渗惟幕应与大坝惟幕防渗标准相一致,远离坝肩的溢 洪道防渗惟幕防渗标准可适当降低

    .11防渗幕的深度应符合下

    1当地基下存在可靠的相对隔水层,且埋深较浅时,防渗 幕应伸入到该岩层内不少于5m。 2当地基下相对隔水层埋藏较深或分布无规律时,防渗惟 幕深度应参照渗流计算,考虑工程地质条件和渗控要求等因素, 结合工程经验研究确定;非岩溶地区防渗幕深度可采用0.3~ 0.7倍水头;岩溶地区防渗雄幕深度应根据岩溶发育规律及渗控 要求确定。

    幕应伸入到该岩层内不少于5m。 2当地基下相对隔水层埋藏较深或分布无规律时,防渗 幕深度应参照渗流计算考虑工程地质条件和渗控要求等因素, 结合工程经验研究确定;非岩溶地区防渗幕深度可采用0.3~ 0.7倍水头;岩溶地区防渗椎幕深度应根据岩溶发育规律及渗控 要求确定。 5.2.12两岸防渗惟幕深度较深的,应分层设置灌浆隧洞,灌浆 隧洞的布置应根据地形地质条件、分期蓄水高度、钻孔灌浆技术 水平、施工通风和排水等因素确定、岩溶地区还应根据岩溶分布 高程确定。灌浆隧洞层间高差可取30~70m。上、下相邻两层 幕的搭接型式可采用斜接式、直接式及错列式等,搭接部位应连 续封闭。单排孔灌浆隧洞断面尺寸不宜小于2.5m×3.0m(宽× 高),双排孔及以上灌浆隧洞断面尺寸不宜小于3.0m×3.5m。 5.2.13防渗雌幕的排数、排距、孔距及孔向,应根据地质条 件、防渗标准、挡水水头以及灌浆试验资料选定。施工过程中应

    5.2.12两岸防渗幕深度较深的应分层设置灌浆隧洞

    隧洞的布置应根据地形地质条件、分期蓄水高度、钻孔灌浆技 水平、施工通风和排水等因素确定,岩溶地区还应根据岩溶分不 高程确定。灌浆隧洞层间高差可取30~70m。上、下相邻两层帖 幕的搭接型式可采用斜接式、直接式及错列式等,搭接部位应连 续封闭。单排孔灌浆隧洞断面尺寸不宜小于2.5m×3.0m(宽) 高),双排孔及以上灌浆隧洞断面尺寸不宜 N于3.0mX3.5m

    件、防渗标准、挡水水头以及灌浆试验资料选定。施工过程中应 根据先期钻孔与灌浆资料修正防渗惟幕设计。 1水工建筑物挡水高度100m及以上时,可采用两排防渗 唯幕;水工建筑物挡水高度100m以下时,可采用一排防渗惟 幕。对地质条件较差、岩体裂隙发育、透水性强或可能发生渗透 变形破坏的地段宜增加防渗幕排数。 2两排或两排以上灌浆孔组成的惟幕,应将其中一排孔的 孔深取惟幕设计深度,其余各排孔的孔深可取幕设计深度的

    1/22/3。 3幕孔距可为1.5~3.0m,排距宜小于孔距。 4惟幕孔宜穿过岩体的主要裂隙和层面。 5.2.14惟幕灌浆应在浇筑一定厚度的混凝土作为盖重后施工 混凝土趾板、基座部位惟幕灌浆及隧洞内的惟幕灌浆可采取布置 抗拉锚杆、加强配筋、增加衬厚度等措施满足抗动的要求。 5.2.15防渗雌幕灌浆压力应通过灌浆试验确定,灌浆时不得抬 动破坏结构混凝主和地基岩体。混凝王重力坝、拱坝、溢洪道控 制段惟幕第1段宜取1.0~1.5倍项前静水头,以下各段可逐渐 增加,孔底段不宜小于2倍坝前静水头 5.2.16防渗雌幕宜采用水泥灌浆在水泥灌浆达不到设计防渗 要求时,可采用符合环保要求的其他材料灌浆。 5.2.17岩溶地区灌浆材料可根据岩溶洞六和溶蚀裂隙规模及充 填情况选用纯水泥浆、水泥砂浆、黏土水泥浆、粉煤灰水泥浆 等,必要时可通过大口径钻孔灌注高流态细骨料混凝土。岩溶地 区雄幕灌浆应考不同类型的溶洞及充填物灌浆所形成防渗雄幕 的允许渗透比降及耐久性。 5.3岩基排水 5.3.1混凝土坝(堰闸)项基主排水幕宜设置在基础廊道内 防渗惟幕的下游,建基面处主排水幕与防渗惟幕的距离不宜小于 2m。必要时可在主排水幕下游设置1~3排辅助排水孔。 5.3.2采取抽排措施时,应在抽排区设置纵、横向辅助排水孔 幕,宜能分区排水及检查。 5.3.3混凝土重力坝坝高较低、基岩条件较好且为岩体透水率 小于1Lu的弱透水层,经论证后,地基可只设排水,不设雌幕。 5.3.4重力坝岸坡坝段及近岸山体内,宜根据工程地质和水文 地质条件,并结合建筑物布置及稳定分析,视需要设置排水设 施。必要时可布置排水洞,并设排水孔。 5.3.5中、低高度的蒲批坝经论证可简化排水布置或不设切其

    5.3.5中、低高度的薄拱坝经论证可简化排水布置或

    排水。高拱项以及两岸地形较陡、地质条件较复杂的中拱项,宜 在两岸拱座岩体内布置排水洞,并设排水孔。

    岸边式厂房的排水设计可适当简化;下游尾水位较高的厂房,必 要时可采取抽排措施

    要时可采取抽排措施。 5.3.7地下电站主厂房、主变压器室及高压开关站等主要洞室 的排水应符合下列规定: 1洞室距水库或河床较近,或洞室外岩体地下水丰富的地 区:应加强洞室前沿及河床侧的排水措施,必要时可在洞室群外 围和厂房顶部设置排水洞,并在排水洞内设排水幕,形成厂外排 水系统。 2地下水丰富或岩体透水性强的地区,宜在主洞室开挖之 前,先形成广外排水系统。 3当设有尾水调压室时,应加强尾水调压室的防渗与排水 措施。 5.3.8主排水孔的孔距可为2~3m,辅助排水孔的孔距可为 3~5m。 5.3.9排水孔孔深应根据雌幕深度及地基的工程地质、水文地 质条件确定,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主排水孔深为幕深的0.4~0.6倍。 2辅助排水孔深可为6~12m。 3当地基有承压水层或较大的深层透水区时,应对排水孔 是否穿过此部位及穿过深度进行分析研究。 5.3.10排水孔孔壁有塌落现象或排水孔穿过软弱地层、软弱结 构面、断层破碎带、夹泥裂隙等可能产生渗透破坏的地段,应采 取相应的孔壁保护措施。 5.3.11项(堰、闸)地基及地下洞室等的渗水应按高水高排、 低水低排的原则通过排水廊道(管)、隧洞排出;渗水不能自流 排出时,应根据水文地质条件、防渗排水工程布置及渗流计算, 综合确定渗漏水量,并设置足够容积的集水井和足够抽排能力的

    5.3.7地下电站主厂房、主变压器室及高压开关站等主要洞室 的排水应符合下列规定:

    5.3.7地下电站主厂房、主变压器室及高压开关站等主要洞

    1洞室距水库或河床较近,或洞室外岩体地下水丰富的地 区:应加强洞室前沿及河床侧的排水措施,必要时可在洞室群外 围和厂房顶部设置排水洞,并在排水洞内设排水幕,形成厂外排 水系统。 2地下水丰富或岩体透水性强的地区,宜在主洞室开挖之 前,先形成广外排水系统。 3当设有尾水调压室时,应加强尾水调压室的防渗与排水 措施。 5.3.8主排水孔的孔距可为2~3m,辅助排水孔的孔距可为 3~5m

    5.3.9排水孔孔深应根据雌幕深度及地基的工程地质、水文

    5.3.10排水孔孔壁有塌落现象或排水孔穿过软弱地层、软弱结

    低水低排的原则通过排水廊道(管)、隧洞排出;渗水不能自流 排出时:应根据水文地质条件、防渗排水工程布置及渗流计算, 综合确定渗漏水量,并设置足够容积的集水井和足够抽排能力的

    5.4覆盖层地基防渗雌幕

    5.4.1采用惟幕进行覆盖层地基防渗处理时,应先查明覆盖层 的成因、结构、空间分布特征,各土层的颗粒级配、渗透系数、 允许渗透比降等,以及地下水的分布规律、流速、水质等情况。 5.4.2防渗惟幕的渗流控制标准应根据工程的防渗要求和地质 条件,通过渗流计算及渗透试验综合确定,并应满足下列要求: 1惟幕的渗透比降不大于允许渗透比降。 2惟幕与其上部的防渗体之间不发生接触冲刷和接触流失 5.4.3覆盖层地基惟幕灌浆可按可灌比M或其他指标判别其可 灌性,按4.3.3条的规定执行。 5.4.4防渗雌幕的厚度可按式(5.4.4)计算。对于深度较大的 多排惟幕,可根据渗流计算成果和已有工程经验沿深度逐渐 减

    1椎幕的渗透比降不大于允许渗透比降。 2惟幕与其上部的防渗体之间不发生接触冲刷和接触流先 5.4.3覆盖层地基惟幕灌浆可按可灌比M或其他指标判别其 灌性,按4.3.3条的规定执行。

    5.4.4防渗雌幕的厚度可按式(5.4.4)计算。对于深度较大的

    5.4.4防渗雌幕的厚度可按式(5.4.4)计算。对于深度较大 多排幕,可根据渗流计算成果和已有工程经验沿深度逐 减薄。

    式中T一 防渗幕厚度,m; H——作用于惟幕的最大讠 L—幕允许渗透比降。

    式中T—防渗幕厚度,m; H——作用于惟幕的最大计 J——幕允许渗透比降。

    5.4.5防渗惟幕灌浆孔宜采用铅直孔。惟幕灌浆孔的排

    5.4.7防渗惟幕灌浆浆液可采用水泥浆、黏土水泥浆、黏土

    水泥和黏土灌浆不能满足工程要求时,可采用化学材料灌浆。 种浆液的配比应由浆液试验确定。 进行多排幕灌浆时,边排孔和惟幕浅部宜采用水泥含量

    高的浆液,临时性工程可减少水泥含量或使用黏土浆。 5.4.8防渗惟幕灌浆压力应通过工程类比和灌浆试验确定

    高的浆液,临时性工程可减少水泥含量或使用黏土浆。

    5.4.8防渗幕灌浆压力应通过工程类比和灌浆试验确定

    5.5.1下列情况应进行现场雌幕灌浆订

    6防渗墙6.1一般规定6.1.1混凝土防渗墙可用于风化破碎岩石地基和碎石土、砂土等覆盖层地基。6.1.2高喷防渗墙和水泥土搅拌防渗墙可用于淤泥质土、粉质黏土、粉土、砂土等覆盖层地基。6.1.3·水工建筑物地基防渗墙应符合下列规定:1具有足够的抗渗性,满足渗透稳定及渗流量控制要求。2具有适宜的强度和变形能力3具有足够的耐久性,墙体在水的长期作用下不发生破坏。6.1.4防渗墙设计应综合考虑墙体与上部水工建筑物结构之间的相互关系。6.1.5混凝王防渗墙厚度宜为0.3m,深度不宜大于100m。深度或厚度超出上述范围的,应进行试验论证。6.1.61级和2级水工建筑物地基采用高喷墙和水泥土搅拌墙防渗,应进行可行性和安全性论证。6.1.7重要的、地层复杂的或深度较大的高喷防渗墙、水泥土搅拌防渗墙,应选择有代表性的地层进行成墙现场试验。6.2混凝土防渗墙结构设计6.2.1防渗墙宜沿上部水工建筑物防渗体的轴线布置,墙体应与上部水工建筑物防渗体可靠连接。6.2.2防渗墙的深度应符合下列规定:1封闭式防渗墙应伸入到基岩或相对不透水层一定深度。防渗墙底部岩土体渗透性不满足防渗标准时,可在墙下接防渗惟幕。2悬挂式防渗墙的深度宜根据地形地质条件、渗流计算成17

    6.2.3防渗墙的厚度应根据防渗要求、允许渗透比降、抗渗耐 久性、墙体应力和变形、施工设备、地质条件、环境水质等因素 综合确定。

    综合定。 6.2.4防渗墙设计厚度可按式(6.2.4)计算:

    6.2.5高深厚覆盖层地基可布置两道或两道以上混凝土防 渗墙。

    6.2.6复杂条件下混凝土防渗墙,应进行应力应变分析,核算 墙体的位移、应力及地基变形,为确定墙体混凝土的强度提供依 据。墙体竖直位移、水平位移与地基的变形宜协调一致,应力大 小应满足强度要求,且分布合理。 65.2.7刚性混凝土防渗墙可根据墙体受力要求和结构变形要求 设置钢筋,钢筋布置应满足构造和施工要求。 5.2.8结合地质条件和工程要求,混凝土防渗墙墙体材料可选 用普通混凝土、黏土混凝土、粉煤灰混凝土、塑性混凝土、固化 灰浆、自凝灰浆等。无论采用何种材料,均应考虑泥浆下浇筑条

    6.2.6复杂条件下混凝土防渗墙,应进行应力应变分

    .2.6复杂条件下混凝土防渗墙,应进行应力应变分析,核算 墙体的位移、应力及地基变形,为确定墙体混凝土的强度提供依 店。墙体竖直位移、水平位移与地基的变形宜协调一致,应力大 小应满足强度要求,且分布合理

    6.2.7刚性混凝王防渗墙可根据墙体受力要求和结构变形

    普通混凝土、黏土混凝土、粉煤灰混凝土、塑性混凝土、固化 灰浆、自凝灰浆等。无论采用何种材料,均应考虑泥浆下浇筑条 件对实际强度的不利影响

    6.3混凝土防渗墙连接与构造

    5.3.1混凝土防渗墙与心墙、斜墙、趾板、铺盖、廊道、幕 混凝土结构、土工膜等相接时,应避免产生集中渗漏和影响结

    混凝土结构、土工膜等相接时,应避免产生集中渗漏利

    6.3.2混凝土防渗墙与上部防渗体的连接,应符合下列规定

    1墙下为基岩时,通过墙体预埋管或钻孔进行墙下惟幕 浆,可靠连接。 2墙下为覆盖层时,灌浆惟幕与防渗墙的底部应设置指 段,且搭接长度不小于5m,沿防渗墙底端的渗透比降应小

    6.3.4防渗墙与下部基岩相接时,宜嵌人基岩0.5~1.9

    6.3.4防渗墙与下部基岩相接时,宜嵌入基岩0.5~1.0m,对 风化较深的地段和断层破碎带可适当加深,或灌浆处理。

    1与相邻的防渗惟幕可采用搭接式或插入式连接 2与两岸岸坡可采用墙体入岩的方式连接。岩体理深较浅 部位,可明挖后现浇混凝土齿墙或黏土齿墙进行连接。 6.3.6 通过在混凝土防渗墙墙体内预埋管进行墙下惟幕灌浆时

    表6.4.3高喷防渗墙墙体性能指标

    6.4.4高喷防渗墙灌浆孔的孔距可取0.8~2.5m,排距宜小于 孔距。具体排数、孔距和排距,应根据高喷防渗墙渗透系数、抗 压强度、墙厚等指标要求,结合地层条件以及所采用的结构型 式,通过现场试验或工程类比确定。

    6.4.7封闭式高喷防渗墙的钻孔宜深人基岩或相对不透水层

    6.5.3水泥十搅拌防渗墙设计厚度可按(6.2.4)计算,充许

    7.1.1挖填置换可用于岩石地基中断层破碎摔带、软弱层带、岩 容等缺陷及特殊土地基。 7.1.2挖填置换设计,应结合水工建筑物的结构和运用特点, 将地基与其上部结构一起研究,以满足水工建筑物对地基承载能 力、抗滑稳定、变形、渗流等要求。

    7.1.3当地基中存在规模较大的工程地质缺陷时,挖填置换

    7.2.1水工建筑物岩石地基范围内的断层破碎带或软弱层带, 应根据其理深、产状、宽度、组成物性质等,评价其对建筑物的 影响,采用挖填置换或与其他处理措施相结合的综合处理方案。 7.2.2地基范围内的陡倾角断层破碎带进行挖填置换时,应符 合下列规定: 1单独出露的断层破碎带,其组成物质主要为坚硬构造岩 对地基的强度和压缩变形影响不大的,可将表层破碎岩体挖除。 2断层破碎带规模不大,但其组成物质以软弱构造岩为主 且对地基的强度和压缩变形有一定影响的,可用混凝土塞加固, 昆凝土塞的深度可采用1.01.5倍断层破碎带的宽度或根据计 算确定。贯穿地基上下游的断层破碎带处理,宜向上下游地基列 适当延伸。 3规模较大的断层破碎带或断层交汇带,对地基的强度和 卡缩变形有较大影响的,应进行专门研究。

    7.2.4采用规模较大的混凝土塞、齿墙或混凝土洞塞进行断层 破碎带与软弱层带处理时,应制定相应的温度控制、接触灌浆与 监测等措施

    7.2.4采用规模较大的混凝土塞、齿墙或混凝土洞塞进行断层

    7.3.1水工建筑物岩石地基范围内的岩溶,应根据其规模、埋 深、水文地质条件、充填物的物理力学性质以及对水工建筑物结 构安全的影响等,采用挖填置换或与其他处理措施相结合的综合 处理方案。

    7.3.2对岩溶进行挖填置换处理,可采用下列方法:

    一规模不大且理深较小的岩溶,可清挖后回填混凝土,并 对周围岩体进行灌浆; 规模不大但埋深较大的岩溶,可清挖后钻孔灌注混凝土 或水泥砂浆等; 一规模较大的岩溶,可清挖后先填砂砾石或混凝土,后 灌浆。

    7.3.3岩溶处理中混凝土回填较深、范围较大时,应

    7.3.4岩溶处理时,对岩溶水应采取妥善的疏导措施。

    7.4.1可液化砂土、软土、膨胀土、湿陷性土、盐渍土、分散 性土、冻土、红黏土、杂填土等特殊土可采用挖填置换处理。

    7.4.2对水工建筑物特殊土地基,应通过工程经验类

    或试验确定挖填置换范围、厚度,确定换填料类型、控制标 准等。

    8.1.1强可用于碎石土、砂土、低饱和度的粉土、粉质黏土、 湿陷性土等覆盖层地基。 8.1.2强夯置换可用于高饱和度的粉土、软塑~流塑的黏性土 等覆盖层地基。 8.1.3地下水位高时,应先采取降水等技术措施,减少地下水 对强夯效果的影响。 8.1.4强夯和强夯置换的处理范围应符合下列规定: 1每边超出基底外缘的宽度为设计要求处理深度的1/3~ 1/2,且不应小于3m。 2对于可液化地基,基底外缘的处理宽度不应小于基底下 可液化土层厚度的1/2,且不应小于5m。 3湿陷性土地基,应符合GB50025的有关规定。 8.2强 夯 8.2.1强夯的有效加固深度应通过下列方式确定: 一现场试或地区经验; 缺少试验资料或经验时,可按经验公式预估。 8.2.2劵击点可采用等边三角形、等腰三角形、正方形布置。 8.2.3点间距应根据加固土层厚度和土质条件等综合确定。第 一遍点间距可取夯锤直径的2.5~3.5倍,第二遍劵击点应位于 第一遍夯击点之间,以后各遍夯击点间距可适当减小。需处理深 度大或单击劵击能较天的工程,第一遍夯击点间距宜适当增天。 8.2.4券点的单点夯击次数,应根据现场试劵的劵击次数和夯 沉量关系曲线确定,同时满足下列条件:

    8.1.1强劵可用于碎石土、砂土、低饱和度的粉土、粉质黏二 湿陷性土等覆盖层地基。 8.1.2强劵置换可用于高饱和度的粉土、软塑~流塑的黏性 等覆盖层地基。

    8.1.3地下水位高时,应先采取降水等技术措施,减少地下

    8.2.3夯点间距应根据加固土层厚度和土质条件等综合确定。

    一遍点间距可取劵铺直径的2.5~3.5倍,第二遍劵击点应位 第一遍夯击点之间,以后各遍夯击点间距可适当减小。需处理 度大或单击夯击能较大的工程,第一遍夯击点间距宜适当增大。

    8.2.4劵点的单点夯击次数,应根据现场试的劵击次

    夯击能大于12000kN·m时,应通过试验确定。表8.2.4强夯法最后两击平均夯沉量单击夯击能E/(kN·m)最后两击平均夯沉量/cmE<4000≤54000≤E<6000≤106000≤E<8000≤158000≤E≤12000≤202夯坑周围地面不应发生过大的隆起3不因夯坑过深发生提锤困难。8.2.5夯点的夯击遍数应根据地基土性质和使用要求确定,宜采用点夯2~4遍,对于渗透性较差的细颗粒土,应适当增加夯击遍数。点夯后宜以低能量满夯2遍,满券可采用轻锤或低落距锤多次夯击,锤印应搭接。8.2.6前后两遍夯击间隔时间应根据土中超孔隙水压力的消散状况确定。当缺少实测资料时,可根据地基士的渗透性确定。对于渗透性差的细粒土地基,两遍之间的间歇时间不宜少于3周;对于渗透性好的粗粒土地基,可连续务击。8.2.7强夯后地基承载力容许值应通过现场静载荷试验确定。8.2.8强夯后地基变形计算应符合GB50007的有关规定。夯后有效加固深度内土层的压缩模量应通过土工试验或原位测试确定。8.3强夯置换8.3.1强夯置换墩的深度应根据土质条件确定,置换墩应穿透处理土层,其深度不宜超过7m。8.3.2强夯置换墩位宜采用等边三角形、正方形布置。8.3.3强夯置换墩间距应根据变形和承载力要求确定;满堂布置时,可取夯锤直径的2.0~3.0倍;独立基础,可取夯锤直径的1.52.0倍。墩的计算直径可取夯锤直径的1.1~1.2倍。25

    8.3.4强置换的单击夯击能和夯点的单点夯击次数

    8.3.4强夯置换的单击夯击能和夯点的单点芬击次数应通过现 试验确定,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墩底穿透软弱土层达到设计墩长。 2 累计夯沉量为设计墩长的1.5~2.0倍。 3 最后两击的平均夯沉量满足表8.2.4的要求。 8.3.5 强置换设计应预估地面抬高值,并在试劵时校正。 8.3.6 强夯置换墩材料宜采用级配良好的块石、碎石、矿渣等 粗颗粒材料,粒径大于300mm的颗粒含量不宜超过材料总质量 的30%;强劵置换前宜在表层铺填厚1.0~2.0m的粗粒土。 8.3.7强夯置换后的地基承载力允许值应通过现场单墩静载荷 试验或单墩复合地基静载荷试验确定。 8.3.8强置换地基宜按单墩静载荷试验确定的变形模量计算 加固区的地基变形,对墩下地基土的变形可按置换墩材料的压力 扩散角计算传至墩下土层的附加应力,按GB50007的有关规定 计算确

    加固区的地基变形,对墩下地基土的变形可按置换墩材料的压力 扩散角计算传至墩下土层的附加应力,按GB50007的有关规定 让算确定。

    8.4.1下列情况应进行现场强夯和强夯置换试验

    8.4强夯与强夯置换试验

    .4. 现场强务和强务直换试验: 1级、2级水工建筑物地基的强夯和强夯置换: 其他有必要进行现场试验的地基。 8.4.2 强夯与强券置换试验应包括下列试验内容: 1 确定有效加固深度。 2 确定夯击点布置及夯点间距。 3 确定单点夯击次数及夯击遍数。 4 确定前后两遍夯击间隔时间。 5 选定适宜的强夯置换材料。 8.4.3 试验场地选择应综合考如下因素: 1 地质条件应具有代表性。 试验区面积不宜小于20m×20m。

    项目管理、论文9.1.1顶压排 盖层地基。 9.1.2预压排水固结可采用堆载预压、真空预压、真空和堆 联合预压。

    当处理土层厚度不大或含较多薄粉砂夹层,且固结速率能满足工 期要求时,可不设置竖向排水体

    9.2.1堆载预压荷载顶面的范围不应小于水工建筑物基底外 的范围。

    的范围。 9.2.2竖向排水体可采用普通砂井、袋装砂井和塑料排水板 根据不同材料,竖向排水体的直径&w可按下列规定确定: 1普通砂井d取300~500mm。 2袋装砂井dw取70~120mm。 3塑料排水板d取其当量换算直径,可按式(9.2.2) 计算:

    式中dw一塑料排水板的当量换算直径,mm; b一塑料排水板宽度,mm;

    2(6+8) dw= 元

    d 塑料排水板厚度,mm。

    9.2.3排水体的有效排水直径d。应按下列规定确

    钢管标准d=(15~22)d

    ....
  • 相关专题: 水工建筑  

相关下载

常用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