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B/T 10339-2019 水电工程坝址工程地质勘察规程.pdf
- 文档部分内容预览:
4.1.1坝址基本地质条件勘察应查明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物理地厂 岩溶和水文地质条件。
4.1.2坝址地形地貌勘察应符合下列要求
检测试验4.1.2坝址地形地貌勘察应符合下列要求
1坝址及外围地形地貌勘察应查明地貌形态、微地貌特征及其成因类型,分析地 貌与岩性、构造和第四纪构造运动的内在联系,并应划分地貌类型。地貌类型划分宜符 合现行行业标准《水电工程地质测绘规程》NB/T10074的有关规定。 2坝址河谷地形地貌勘察应查明河谷地貌类型、河谷地质结构,河流阶地和河漫 滩的分布、形态、高度、堆积物特征及成因,河间或河湾地貌,河谷发育史。 3坝址沟谷地形地貌勘察应查明沟谷的分布、切割深度、成因及其堆积物特征。 4.1.3坝址地层岩性勘察应符合下列要求: 1岩浆岩勘察应查明其成因类型、岩性、产出状态、规模、次序、与围岩的接触 关系,并应符合下列要求: 1)侵入岩和脉岩勘察应查明岩石矿物成分、化学成分、岩性、岩相、规模大小、 原生构造及其与围岩的接触关系。 2)喷出岩勘察应查明岩石矿物成分、化学成分,岩性、岩相,岩石组合特征, 喷发环境、喷发韵律与旋回层序,原生构造,各岩组的分布、厚度和产状变 化。 外 3)蚀变岩勘察应查明其分布、厚度、物质组成、性状、风化或构造破碎情况和 首 产状变化。 2沉积岩勘察应查明岩石矿物成分、化学成分、结构、构造、岩性、胶结程度, 各岩层及岩组的分布、厚度、岩相特征、沉积环境、地层层序、接触关系及产状变化 3变质岩勘察应查明岩石矿物成分、化学成分、结构、构造、岩性、成因类型, 变质程度,各岩组或岩类的分布、厚度、产状、岩相变化、地层层序和接触关系。 4软弱岩层或夹层、古风化壳、易软化泥化岩层、可溶岩层、易风化岩层和膨胀 性岩层勘察应查明其分布、厚度、矿物成分、化学成分、性状以及与上下岩层的接触关 系。
5第四纪沉积物勘察应查明其成因类型、分布、厚度、物质组成、结构、构造、 密实或胶结程度,并应重点查明河床覆盖层中的软土层、粉细砂层、孤漂石层、架空层 和湿陷性黄土、膨胀土等工程地质性质不良土层的分布、厚度和性状。
和湿陷性黄土、膨胀土等工程地质性质不良土层的分布、厚度和性状。 4.1.4坝址地质构造勘察应符合下列规定 1坝址及外围地质构造勘察应明确坝址所处大地构造单元或构造部位。 2坝址褶皱勘察应查明褶皱类型与形态特征、核部及两翼产状、规模及展布,次 级褶皱及其伴生的断层或层间挤压错动带的发育与分布特征。 3坝址断层勘察应查明断层的分布、产状,破碎带及影响带的宽度、物质组成、 胶结状况,构造岩的类型及性状,并应重点查明影响坝址枢纽布置和建筑物稳定的断层 购造破碎带、层间层内挤压错动带、断层交汇带,顺河向断层、缓倾角断层的分布、产 状、规模、性状和组合形式。 4坝址节理裂隙勘察应查明其发育程度,以及在不同岩性、不同部位的发育特征, 并应重点查明影响坝址枢纽建筑物稳定的主要裂隙、裂隙密集带、缓倾角裂隙带的分布, 产状、性状和组合形式 5坝址区岩体结构面应进行规模分级和性状分类。坝址区岩体结构面规模分级和 性状分类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水力发电工程地质勘察规范》GB50287的有关规定。 6坝址周围5km范围内有活断层分布时应开展活断层专门性勘察。活断层专门性 勘察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水力发电工程地质勘察规范》GB50287和《水电工程区域 构造稳定性勘察规程》NB/T35098的有关规定
4.1.5坝址物理地质现象勘察应符合下列要求:
1坝址岩体风化特征勘察应查明风化程度、类型、深度和形态,并应划分岩体风 化带,确定建筑物部位风化带的分布、厚度和工程地质特性。岩体风化带的划分应符合 现行国家标准《水力发电工程地质勘察规范》GB50287的有关规定。 2坝址岩体卸荷特征勘察应查明谷坡和谷底岩体卸荷程度、类型、深度,卸荷裂 隙的分布位置、产状、宽度、充填状况和充填物性质,并应划分岩体卸荷带。岩体卸荷 带的划分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水力发电工程地质勘察规范》GB50287的有关规定。 3坝址谷坡变形破坏现象勘察应查明变形破坏类型、特征、分布范围、变形破坏 机制。谷坡岩土体变形破坏现象勘察还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水电水利工程边坡工程地 贡勘察技术规程》DL/T5337和《水电水利工程边坡设计规范》DL/T5353的有关规定。 4坝址泥石流勘察应查明泥石流的分布、类型、规模,物源区、流通区和堆积区
特征,形成条件,泥石流的发育历史和发展趋势。泥石流的分类宜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水 力发电工程地质勘察规范》GB50287的有关规定。泥石流按集水区地貌特征分类宜符 合本规程附录A的规定。 5坝址废旧矿洞及采空区勘察应查明其空间分布、形态、规模、地下和地面变形 破坏特征。 6坝址岩土体冻融风化现象勘察应查明其冻融风化层及其形成的块碎石、岩屑流 泥流等的分布、厚度、组成物质、工程地质特性。 7坝址建筑物周边自然边坡危岩体勘察应主要查明其类型、分布、规模、稳定性 及危害性。危岩体的勘察还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水力发电工程地质勘察规范》GB 50287和《水电工程危岩体工程地质勘察与防治规程》NB/T10137的有关规定, 4.1.6可溶岩坝址区应开展岩溶勘察。坝址岩溶勘察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水电工程岩 溶工程地质勘察规程》NB/T10075的有关规定
4.1.7坝址水文地质条件勘察应符合下列
1坝址水文地质结构勘察应查明含水层或透水层与相对隔水层的厚度、埋藏深度 和分布特征。 2坝址地下水勘察应查明水位、水头、水量及其动态变化,地下水的基本类型 埋藏条件。 3坝址地下水运动特征勘察应查明地下水的补给、径流、排泄条件。 4坝址岩土体的渗透性勘察应查明坝基岩体的透水率和土体的渗透系数,并进行 岩土体渗透性分级,应重点勘察可能导致坝基渗漏和渗透变形的集中渗漏带分布与渗透 特性。岩土渗透性分级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水力发电工程地质勘察规范》GB50287 佳 的有关规定。 5坝址地下水、地表水的水化学特征勘祭应查明其物理性质和化学成分,
4.2岩土物理力学性质勘察
4.2.1坝址岩石、岩体物理力学性质勘察应符合下列要求: 1岩石的物理力学性质勘察应取样测定岩石的密度、吸水率、抗压强度、抗拉强 度、抗剪强度、弹性模量、泊松比和声波纵波速度等, 2岩体的力学性质勘察应现场测定岩体的变形参数、抗剪强度、弹性波速度。 3结构面的力学性质勘察应测定结构面的抗剪强度,
4软弱结构面、软弱夹层应取样测定其黏土矿物化学成分、颗粒组成及力学性质指 标;可现场测定其变形与渗透变形参数等。 5软弱结构面或岩体可测定其压缩蠕变与剪切流变参数。 4.2.2坝址岩体初始地应力状态勘察应符合下列要求: 1坝址地应力勘察应调查高地应力引起的岩芯饼化和基坑、洞壁的岩爆、变形现 象。 2峡谷混凝土坝址地应力勘察应测试地应力的量级、方向,分析谷坡、谷底地应 力的分带、分区及其空间分布规律。 3坝址地应力勘察应进行岩体初始地应力分级、高地应力条件下岩体变形破坏分类 及岩爆判别。岩体地应力分级和高地应力条件下岩体破坏类型及判别应符合现行国家标 准《水力发电工程地质勘察规范》GB50287的有关规定。 4.2.3坝址土体物理力学性质勘察应符合下列要求: 1坝址土的物理力学性质勘察应取样测定土的密度、天然含水率、颗粒级配、变 形模量、压缩模量、抗剪强度、渗透系数和渗透比降,黏性土的矿物成分、化学成分、 塑限、液限和砂性土的相对密度等。
4.2.3坝址土体物理力学性质勘察应符合
1坝址土的物理力学性质勘察应取样测定土的密度、大然含水率、颗粒级配、变 形模量、压缩模量、抗剪强度、渗透系数和渗透比降,黏性土的矿物成分、化学成分, 塑限、液限和砂性土的相对密度等。 2坝址土体的力学性质勘察应现场测定土体的承载力、变形模量、渗透比降、剪 切波速等,可现场测定土体的抗剪强度
1.1坝址工程地质勘察应采用工程地质测绘、物探、勘探、岩土试验、水文地质计 及观测与蓝测等方法
5.1.2物探、钻探和岩土试验方法及适用性宜符合本规程附录B的规定。
5.1.2物探、钻探和岩土试验方法及适用性宜符合本规程附录B的规定。
性锁的主要握地质前图实别 绘制。 面图上的主要地质现象应实测校核
3面图与平面图的地质内容应协调一致。
3部面图与平面图的地质内容应协调一致。
5.3.1项址物探测试可选用电法、电磁法、地震法、探地雷达法、弹性波法、地球物理 测井法及CT层析成像技术等方法,并应合理布置。 5.3.2坝址物探测试方法应根据勘察阶段、场地的地形地质条件和岩土物性条件,结合 需探测的地质问题进行选择。主要物探测试方法及适用性宜符合本规程第B.0.1条的规 定,并宜符合下列要求: 1电法、大地电磁法、瞬变电磁法、地震法等地面物探方法,宜用于探查坝址河 未及两岸覆盖层的厚度,古河道与深槽、隐伏的岩层界线、隐伏断层、岩溶洞穴的位置 等。 2地球物理测井、钻孔全景图像和孔或洞层析成像技术等方法,宜用于探查覆盖 层的层次结构,地下水的水位、流速、流向,含水层及出水点和渗漏带的位置,断层 破碎带、错动带、软弱夹层、蚀变岩带、卸荷拉裂带、岩溶发育带的分布等。 3单孔、单洞、跨孔、跨洞弹性波法,宜用于测定覆盖层和岩体的弹性波纵波波 速、横波波速,进行波速或动弹性模量分区分带,评价岩土体质量。 4声波法、孔内全景图像法宜用于检测坝基固结灌浆效果与惟幕灌浆效果, 5.3.3物探宜采用多种方法测试并进行综合解释,并应利用已有钻孔、探洞进行验证 野外工作中的测点、测线或部面线应采用测量仪器定位。 5.3.4坝址各种物探测试的方法与成果解释,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水电工程物探规范》 NB/T10227的有关规定。
5.4.1坝址勘探可选用钻探和坑探。勘探工程布置应根据现行国家标准《水力发电工程 地质勘察规范》GB50287的有关规定,结合工程特点、规模和地形地质条件的复杂程 度,按勘察阶段逐步深入开展,并应符合下列要求: 1在规划阶段和预可行性研究阶段,勘探部面线和勘探点的布置宜以控制性勘探 为主;勘探线、勘探点宜根据具体地质情况结合水工建筑物布置,并随勘察阶段的深入 有针对性的加密,做到点、面结合;专门性的勘探布置及其间距、深度宜根据需要查明 的工程地质问题确定。
2钻孔、探洞、竖并等重型勘探工程应在工程地质测绘和物探的基础上开展,其 布置应满足地下地质资料的取得,宜兼顾地下水位观测、水文地质试验、试样采集、原 位试验及物探测试。 3在地形较平缓坝址两岸,勘探宜以钻孔、探井为主;在峡谷坝址两岸,勘探宣 以探洞为主,洞内布置钻孔,并利用勘探便道作为探槽。 5.4.2坝址钻探工作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水电工程钻探规程》NB/T35115的有关规 定,并应符合下列要求: 1钻孔任务书应明确孔位、孔深、方向、倾角、终孔孔径、主要目的和技术要求 建议适宜的钻进方法;并应附勘探布置图和推测钻孔柱状图。主要钻探方法及适用性宜 符合本规程第B.0.2条的规定。 2岩芯编录应进行鉴定、拍照,描述岩性、构造、风化等,统计岩芯采取率、获 得率和RQD值,并于钻孔竣工后编制钻孔柱状图。 3钻孔取样应编号记录并标注位置;钻孔触探、标准贯入、旁压试验和钻孔压水、 钻孔抽水、钻孔注水试验以及地球物理测井等成果应及时整理分析。 4钻孔钻进中出现的返水水量与颜色变化、钻速变化、卡钻、掉钻、掉块、孔、 初见水位与水位变化等现象及位置,应及时记录分析, 5钻孔中每一含水层的稳定水位均应按稳定标准进行测定;当发现承压水或承压 水溢出管口时,承压水的初见水位或压力水头、水温、涌水量、稳定水位或压力水头等 应及时测定;宜取水样进行水质分析。 6坝址主要建筑物部位的钻孔竣工验收后,除留作水文地质长期观测孔外,应封 孔。 7钻孔质量评定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水电工程钻探规程》NB/T35115和《水电 工程勘探验收规程》NB/T35028的有关规定。, 5.4.3坝址探井、探洞、探坑及探槽工作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水电工程坑探规程》 NB/T10340的有关规定,并应符合下列要求: 1探井、探洞、探坑及探槽任务书应明确位置、深度、方向、主要目的和技术要 求等;并应附勘探布置图和探并、探洞推测剖面图及其可能遇到的地质问题说明。 2探井、探洞、探坑及探槽开挖时应要求控制爆破和对井口、洞口及塌方段的支 护处理;当探洞或河底探洞遇到涌水、突泥或溶洞时,应要求采取有效排水措施;岩质 深北探洞工途工后应要我清洗北壁洞壁和洞顶
3探井、探洞、探坑及探槽编录,应进行地质鉴定、拍照,描述岩性、构造、风 化卸荷、地下水状态等,编制地质展示图。 4地质编录、取样和试验结束后,探井、探坑、探槽均应回填或加安全盖板。 5探井、探洞、探坑及探槽质量评定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水电工程坑探规程》 NB/T10340和《水电工程勘探验收规程》NB/T35028的有关规定
5.5.1坝址岩土试验的项目、数量和布置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水力发电工程地质勘察 规范》GB50287的有关规定,结合勘察阶段和工程特点进行选择,并应符合下列要求: 1岩土试验的布置应与勘察阶段相适应,并应采用室内试验与原位测试相结合的 原则。在规划阶段和预可行性研究阶段,宜对坝址不同岩土体类型进行有代表性的物理 力学性质试验,重点是室内试验;在可行性研究阶段,应结合水工建筑物布置,有针对 性地开展现场原位测试,并辅以相应的室内试验;在招标设计阶段或施工详图设计阶段 可根据需深入研究的工程地质问题开展试验。 2各种试验的方法和成果整理应分别符合现行行业标准《水电工程钻孔土工原位 测试规程》NB/T35102、《水电水利工程土工试验规程》DL/T5355、《水电水利工程 粗粒土试验规程》DL/T5356、《水电水利工程岩土化学分析试验规程》DL/T5357、《水 电水利工程岩体应力测试规程》DL/T5367和《水电水利工程岩石试验规程》DL/T5368 的有关规定。岩石和岩体主要试验项目与方法及适用性宜符合本规程第B.0.3条的规定, 土工主要试验项目与方法及适用性宜符合本规程第B.0.4条的规定 3各种试样和原位试验点的位置应具有地质代表性。 4取样点的地质条件和试验点试验前后的地质条件应及时收集编录。 5.5.2坝址岩石和岩体试验布置及内容应符合下列要求: 1各种岩石均应布置室内岩石物理力学性质试验,试样可在探洞、竖井、钻孔中 K文 采取,同一组岩样的性质应基本相同。 2地基各类岩体及软弱岩带均应布置原位变形试验,并重点布置在建基面附近及 其工程应力影响的部位;对混凝土坝,应同时测试变形试验点岩体的波速,分析波速与 变形模量的相关关系。 3原位抗剪试验的布置应在分析研究岩体滑移模式的基础上进行。混凝土与岩体 的原位抗剪试验应布置在建基面附近或性质相似的岩体上:控制坝基抗滑稳定的软弱结
构面的原位抗剪试验应在查明其分布和埋藏条件的基础上布置,并应取样进行物理性质 试验。 4峡谷混凝土坝坝址的岩体地应力测试,宜结合勘察阶段在不同部位、不同高程, 不同深度选用应力解除法、水压致裂法等方法,
5.5.3坝址土工试验布置及内容应符合下
1覆盖层坝基持力范围内每一土层均应取原状样进行室内物理力学性质试验,试 样可在竖并、浅井和钻孔中采取,并应加以密封,防止扰动。施工期间,可在基坑内进 行土体物理力学性质复核试验。 2坝基持力范围内的细粒类土层应进行钻孔标准贯入试验或静力触探试验,粗粒 类土层和巨粒类土层应进行钻孔动力触探试验,软土层应进行十字板剪切试验。施工期 间,可在基坑内对上述土层进行物理力学性质复核试验。 3根据工程特点和需要,结合场地的地质条件复杂程度,深厚覆盖层坝基土层宜 进行现场载荷试验、渗透变形试验、跨孔波速测试和室内大三轴剪切试验,可进行现场 旁压试验、剪切试验。 450年超越概率10%的基岩水平动峰值加速度等于或大于0.09g或地震基本烈度 等于或大于VI度的坝址工程场地内的可能液化土层,宜取样进行室内三轴振动试验
5.6.1坝址水文地质试验的布置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水力发电工程地质勘察规范》 GB50287的有关规定,结合工程规模、坝型和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条件的复杂程度,随 勘察阶段逐步开展,并应符合下列要求: 1坝址水文地质试验方法可选用钻孔压水、抽水、注水、放水、振荡式渗透试验 和试坑渗水试验等。各种水文地质试验方法的选择和资料整理等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 《水电工程钻孔抽水试验规程》NB/T35103、《水电工程钻孔注水试验规程》NB/T35104 《水电工程钻孔压水试验规程》NB/T35113、《水电工程钻孔振荡式渗透试验规程》 NB/T35117的有关规定。 2基岩的渗透性测定应采用钻孔压水试验。钻孔压水试验应按三级压力五个阶段 进行,三级压力值宜分别为0.3MPa、0.6MPa和1.0MPa。当试段位置理深小于30m或 君体软弱、强度较低或强透水带,且试验最大压力值达不到1MPa时,可适当降低压力 值。坝高大于200m时,应进行大于设计水头的高压压水试验,可开展定向渗透试验
3河床覆盖层的渗透性测定宜采用钻孔抽水试验。当孔内地下水位埋藏较深或水 泵扬程不够时可采用振荡式渗透试验。当孔内无地下水时可采用注水试验。 4承压含水层的渗透性测定可采用放水试验。当其水位低于地面时也可采用抽水 试验。 5水文地质条件复杂的坝址区可进行多孔抽水试验,并应根据影响半径大小及动 水位下降漏斗形态,分析渗透的各向异性。 6强透水的断层破碎带、软弱夹层,应作专门的渗透及渗透变形试验 5.6.2坝基强烈渗透或集中渗漏带的渗流特性可采用地下水连通试验测定,连通试验可 与钻孔压水试验结合进行。 5.6.3坝址渗流场数值分析的地质工作宜包括提供坝基岩土体的水文地质结构及渗透 性参数等。 5.6.4坝址地下水和地表水应取样进行水质分析。水质分析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水电 工程地质勘察水质分析规程》NB/T35052的有关规定。 5.6.5岩溶地区水文地质试验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水电工程岩溶工程地质勘察规程》
工程地质勘察水质分析规程》NB/T35052的有关规定。
5.7.1坝址观测与监测的布置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水力发电工程地质勘察规范》GB 50287的有关规定,根据工程地质水文地质问题研究的需要,随勘察阶段逐步开展,并 应符合下列规定:V 1观测与监测的项目应包括坝基开挖松弛监测、不稳定或潜在不稳定岩土体变形 监测、地下水动态长期观测及强震监测等。 2软岩及软弱夹层崩解与泥化性状的变化可进行长期观测。 3当坝址周围5km范围内有活断层通过时,活断层变形应进行长期监测, 4各项观测与监测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水电工程地质观测规程》NB/T35039的有 关规定。 5.7.2坝基开挖松弛监测可采用钻孔声波测试、钻孔全景图像等方法,监测坝基开挖松 弛的空间效应和时间效应,
变形监测可采用地质巡视、简易观测、大地测量、全球导航卫星定位系统及
设仪器观测等方法。 2监测布置程序可先建立简易监测点,随勘察阶段的深入逐步完善监测网。 3监测网应由观测部面线和观测点组成,观测剖面线宜选择在有代表性或特殊部 应,对重点观测部面和观测点宜采用多种手段监测。监测基准点应布置在稳定的岩土体 上。 4钻孔倾斜计、多点位移计宜平行滑动方向布置,视准线宜垂直滑动方向布置。 5.7.4深切峡谷拱坝坝址宜开展两岸谷坡向临空方向变形的谷幅监测。 5.7.5地下水动态长期观测应符合下列规定: 1地下水动态长期观测网应随勘察阶段的深入逐步建立完善。 2地下水动态长期观测宜收集相应的水文、气象资料。 3地下水动态长期观测项目宜包括地下水水位或测压水位、水温、流量、水化学成 分等,可开展水同位素测定。 4不同含水层的地下水动态特征应分层观测。 5地下水动态长期观测时间不应少于1个水文年,复杂地区不宜少于2个水文年, 5.7.6坝址断层活动性监测应符合下列要求: 1断层活动性监测可采用跨断层短水准线路、跨断层短基线、GPS网和水管倾斜 仪以及伸缩仪等方法,观测线宜垂直断层布设。 2水管倾斜仪和伸缩仪等监测宜在横跨断层的洞内进行,洞内应相对恒温并减少 环境干扰。 3在地形陡峻的谷坡设置断层变形监测点,尚应考虑岩体重力变形的影响, 5.7.7高地震烈度区的高坝坝址强震监测台网可利用两岸多层探洞设置,监测不同高程 坝基岩体对强震的动力响应。 准 5.7.8软质岩及软弱夹层的长期观测可在探洞开挖后进行。长期观测内容可包括软质岩 或软弱夹层的软化、泥化过程、泥化深度、泥化厚度及物理力学性质的变化等,研究坝 H文 基软质岩及软弱夹层力学特性的时间效应与围压效应。
设仪器观测等方法。 2监测布置程序可先建立简易监测点,随勘察阶段的深入逐步完善监测网。 3监测网应由观测剖面线和观测点组成,观测部面线宜选择在有代表性或特殊部 应,对重点观测部面和观测点宜采用多种手段监测。监测基准点应布置在稳定的岩土体 上。 4钻孔倾斜计、多点位移计宜平行滑动方向布置,视准线宜垂直滑动方向布置。 5.7.4深切峡谷拱坝坝址宜开展两岸谷坡向临空方向变形的谷幅监测。 575一地下水动太长期观测应符合下列规定
5.7.6坝址断层活动性监测应符合下列要
仪以及伸缩仪等方法,观测线宜垂直断层布设。 2水管倾斜仪和伸缩仪等监测宜在横跨断层的洞内进行,洞内应相对恒温并减少 环境干扰。 3在地形陡峻的谷坡设置断层变形监测点,尚应考虑岩体重力变形的影响, 5.7.7高地震烈度区的高坝坝址强震监测台网可利用两岸多层探洞设置,监测不同高程 坝基岩体对强震的动力响应。 准 5.7.8软质岩及软弱夹层的长期观测可在探洞开挖后进行。长期观测内容可包括软质岩 或软弱夹层的软化、泥化过程、泥化深度、泥化厚度及物理力学性质的变化等,研究坝 应巨围压效应
6坝基工程地质特性研究
6.1岩基工程地质特性研究
6.1.1坝基岩体工程地质特性研究的主要内容应包括岩右坚硬程度、岩体风化程度、岩 体完整程度、岩体紧密程度、岩体结构类型、岩体围压效应、岩体渗透特性。岩体完整 程度和紧密程度划分宜符合本规程附录C的规定。 6.1.2岩石坚硬程度应根据实测的岩石饱和单轴抗压强度确定,并应按岩石饱和单轴抗 压强度对岩质类型进行划分。岩质类型划分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水力发电工程地质勘 察规范》GB50287的有关规定。天然条件下已接近饱和的软质岩,其饱和单轴抗压强 度可采用天然状态单轴抗压强度。 6.1.3岩体风化程度应以野外地质特征鉴定为主,波速测试为辅。岩体风化带的划分应 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水力发电工程地质勘察规范》GB50287的有关规定。 6.1.4岩体完整程度应根据结构面发育程度、岩体完整性系数、岩体体积节理数等指标综 合确定。岩体完整程度的划分宜符合本规程第C.0.1条的规定。 6.1.5岩体紧密程度应根据结构面的张开状况、充填物性状、岩体风化卸荷程度及次生 结构面发育情况等综合确定。岩体卸荷带的划分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水力发电工程地 质勘察规范》GB50287的有关规定,岩体紧密程度的划分宜符合本规程第C0.2条的规 定。 6.1.6岩体结构类型应根据岩体完整程度、岩体块度和岩体紧密程度综合确定。岩体 结构类型划分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水力发电工程地质勘察规范》GB50287的有关规 定。 不 6.1.7高地应力峡谷坝址区或原生隐微节理发育的“硬、脆、碎”岩性的坝址区,应研 究岩体开挖后卸荷松弛条件下和处于围压状态下,岩体嵌合紧密程度和力学特性的变化 提供坝基岩体质量评价、物理力学性质指标,提出合理的开挖与处理的建议, 6.1.8岩体渗透特性研究应主要包括不同岩质类型水理性质、岩体透水性及河谷地下水 动力条件。坝基岩体透水性应根据钻孔压水试验成果确定,并应绘制坝基岩体渗透部面 图。岩体渗透性分级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水力发电工程地质勘察规范》GB50287的 有关规定。
6.1.6岩体结构类型应根据岩体完整程度、岩体块度和岩体紧密程度综
结构类型划分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水力发电工程地质勘察规范》GB50287的 定。
6.1.9坝基岩体工程地质分类应根据岩质类型、岩体风化卸荷程度、岩体
体紧密程度和岩体结构类型等综合确定,并应符合下列要求: 1坝基岩体工程地质分类应重点考虑断层、错动带、软弱岩带、岩脉破碎带、蚀 变岩带、节理裂隙密集带、风化卸荷岩带等地质缺陷。 2坝基岩体工程地质分类应根据各类岩体的物理力学试验成果,确定各类岩体的 物理力学性质参数。 3坝基岩体工程地质分类应结合坝址地质特征和工程特点,建立适用于本工程的 分类体系。坝基岩体工程地质分类应符合本规程附录D的规定。 6.1.10坝基岩体结构面性状分类应根据结构面的胶结程度和充填物性质等综合确定 并应符合下列要求: 1结构面性状分类应根据各类结构面的物理力学试验成果,确定各类结构面的物 理力学性质参数。 2结构面性状分类应结合坝址结构面特征和工程特点,建立适用于本工程的结构 面性状分类体系。结构面性状分类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水力发电工程地质勘察规范》 GB50287的有关规定。 6.1.11坝基岩体和结构面的物理力学性质参数取值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水力发电工 程地质勘察规范》GB50287的有关规定
6.2岩基专门工程地质研究
5.2.1岩基专门工程地质研究应针对软质岩、软弱夹层、蚀变岩、节理裂隙和深卸荷岩 本开展成因、分布、物理力学性质研究
6.2.2软质岩的工程地质研究应符合下列要求:
6.2.2软质岩的工程地质研究应符合下列
1软质岩应研究其成因类型、产状、分布、厚度及其变化规律,重点研究石膏等 易溶岩的分布与产出形式。软质岩的地质成因类型划分宜符合本规程附录E的规定。 2软质岩应研究岩石粒度成分、矿物成分及化学成分、结构构造、成岩胶结形式 与胶结程度。 3软质岩应研究其岩石的物理力学性质,尤其是软质岩的膨胀特性、崩解特性。 4软质岩应研究其所含可溶盐的分布特征与溶蚀特性,尤其是石膏的溶蚀性及其 地下水对混凝土和钢结构的腐蚀性。 5软质岩应研究其岩体的强度、变形、抗冲刷、渗透特性及开挖边坡稳定性。 6软质岩应研究其围压效应。
剪切试验,还可开展压缩蠕变试验和剪切流变试验。 6软弱蚀变岩的物理力学性质参数取值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水力发电工程地质 勘察规范》GB50287的有关规定。 7软弱蚀变岩应根据其形态、分布、物理力学性状及所处工程部位,研究其对坝 基稳定的影响。 6.2.5节理裂隙的工程地质研究应符合下列规定: 1节理裂隙应调查统计组数、各组优势产状、间距、延伸长度、粗糙起伏状况、 裂隙壁面风化程度、张开度、充填物、渗流状况、体积节理数JV。节理裂隙调查统计 窗口面积不应小于10m,统计窗口的布置应具有地质代表性,并应考虑其方向性。 2节理组数及其优势产状应在调查资料分析的基础上,采用节理极点图或极点等 密图统计确定。 3建筑物布置地段的控制性节理裂隙应重点调查研究其发育规律、间距、延伸长 度、连通率、性状及组合关系。 4节理裂隙连通率应选择有代表性的位置进行调查统计。连通率的调查统计方法 可采用全迹长实际投影法、统计窗精测法等,并应结合工程部位和统计对象,确定统计 方向、节理裂隙产状的统计幅度及投影距离。 5节理裂隙的抗剪断强度和抗剪强度参数取值,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水力发电 工程地质勘察规范》GB50287的有关规定。 6.2.6深卸荷岩体的工程地质研究应符合下列规定: 1深卸荷岩体应研究其形态和空间分布特征,包括卸荷裂隙的产状、延伸长度、 开度、位错性状、连通情况、充填情况等,成带特征、带内卸荷裂隙间距、带宽,空间 展布形态与分布范围等。 2深部卸荷裂隙分级应根据其发育规模进行,包括开度、长度、间距、位错量、 充填物等。 3深卸荷的成因研究宜从坝址谷坡高度与坡度、初始地应力背景、岩性、地质构 造与岩体完整性、地壳抬升特征等方面进行。 4深卸荷岩体工程地质分类应根据深卸荷裂隙发育带的规模、性状及其分布特征 进行,分类结果应纳入坝基岩体工程地质分类体系中。 5深卸荷岩体的力学性质研究宜开展现场弹性波速测试、弹性波层析成像、原位 恋形和前如松
1深卸荷岩体应研究其形态和空间分布特征,包括卸荷裂隙的产状、延伸长度、 开度、位错性状、连通情况、充填情况等,成带特征、带内卸荷裂隙间距、带宽,空间 展布形态与分布范围等。 2深部卸荷裂隙分级应根据其发育规模进行,包括开度、长度、间距、位错量、 充填物等。 小人 3深卸荷的成因研究宜从坝址谷坡高度与坡度、初始地应力背景、岩性、地质构 造与岩体完整性、地壳抬升特征等方面进行。 4深卸荷岩体工程地质分类应根据深卸荷裂隙发育带的规模、性状及其分布特征 进行,分类结果应纳入坝基岩体工程地质分类体系中。 5深卸荷岩体的力学性质研究宜开展现场弹性波速测试、弹性波层析成像、原位 变形和剪切试验等,
6深卸荷岩体力学性质参数取值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水力发电工程地质勘察规 范》GB50287的有关规定,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应按深卸荷岩体类别赋予力学参数值。 2)当深卸荷裂隙作为稳定性计算边界时,其抗剪强度参数宜仅考虑内摩擦角: 凝聚力取零。 7深卸荷岩体应根据其形态、分布、物理力学性状及所处工程部位,研究其对坝 基稳定和渗漏的影响。
6.3.1坝基土体工程地质特性研究应符合
6.3土基工程地质特性研究
1坝基土体应研究土的地质成因、物质成分、结构与构造特征,特别是控制细粒 土工程地质性质的蒙脱石、高岭石、伊利石等黏土矿物及其含量的测定。 2坝基土体应研究土的物理性质性质、水理性质,包括土的级配、密度、孔隙率、 含水率及细粒土的可塑性等的测定。 3坝基土体应研究土的压缩性能,包括土的压缩系数和压缩模量测定。 4坝基土体应研究土的承载性能,包括原位载荷试验确定土基的承载能力、钻孔 标准贯入锤击数确定细粒土承载力、钻孔动力触探锤击数确定粗粒土承载力。 5坝基土体应研究土的抗剪性能,宜通过室内和现场剪切试验测定细粒土的内摩 擦角和凝聚力以及巨粒土、粗粒土的内摩擦角。 6坝基土体应研究土的先期固结特性。在河床深厚覆盖层建坝时,宜对坝基细粒 土取原状土样进行固结试验,测定先期固结压力和固结系数等,确定土的固结状态。 7坝基土体应研究土的渗透性及水文地质结构特征,并应符合下列要求: 1)可采用通过钻探、物探、水文地质试验、连通试验、水化学分析和地下水动 态长期观测及渗流场分析等综合方法。 3)应测定地下水水位、水量、水温、水化学成分、渗透性等。 4)应研究潜水含水系统和承压含水系统的补给、径流、排泄条件。 6.3.2土的分类应符合下列要求: 1土体成因类型应根据第四纪沉积物的地质成因划分。土体的成因类型划分应符 A
6.3.2土的分类应符合下列要求!
1土体成因类型应根据第四纪沉积物的地质成因划分。土体的成因类型划分应希 本规程附录H的规定。
2土的工程分类应按按不同粒组的相对含量进行,并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水电 水利工程土工试验规程》DL/T5355的有关规定。 6.3.3坝基土体的物理力学性质参数取值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水力发电工程地质勘察 规范》GB50287的有关规定,
无黏性土的允许水力比降确定宜符合下列
儿新 的取值宜符合下列规定: 1)安全系数宜取1.5~2.0。 2)对水工建筑物危害较大时,安全系数宜取2.0。 3)对特别重要的工程,安全系数可取2.5。 2当无试验资料时,无黏性土的允许水力比降可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水力发电工 程地质勘察规范》GB50287的有关规定选用。
6.4特殊土工程地质研究
6.4.1特殊土工程地质研究应针对湿陷性黄土、软土、膨胀岩土、红黏土、冻土开展成 因、分布、物理力学性质等研究。
1湿陷性黄土应研究其成因、岩性、地质时代、层位、厚度、理深、所处地貌单 元、分布范围、与下伏地层的关系和地下水位等。 2湿陷性黄土应研究其矿物成分、化学成分、粒度成分、结构构造和物理力学性 质,并应重点研究垂直节理、夹层的特征,包含物和胶结物的成分、性质以及湿陷裂隙、 唯信 洞穴的分布特征等。 3坝基黄土湿陷性初判宜结合黄土的形成时代、理深、含水特征等进行。黄土的 湿陷性复判应按室内浸水饱和压缩试验测定的湿陷系数进行,湿陷系数等于或大于 0.015的黄土应判定为湿陷性黄土。黄土湿陷性判别宜符合本规程附录J的规定, 4湿陷性黄土的承载力宜采用现场载荷试验或其他原位测试确定。现场载荷试验 ? 应包括天然湿度土层和浸水饱和土层。 5湿陷性黄土评价应包括湿陷性黄土的湿陷程度、场地的湿陷类型、湿陷量与湿 陷等级等的确定,并应提出工程处理建议。湿陷性黄土评价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湿陷 性黄土地区建筑标准》GB50025的有关规定。
6.4.3软土的工程地质研究应符合下列规定:
1软土应研究其成因、成层条件、分布规律、厚度、埋深、薄层理与夹砂砾特征, 水平向与垂直向的均匀性,上、下层位的岩性、分布、厚度及起伏状况。 2软土应研究其矿物成分、化学成分和粒度成分,并应重点研究其固结历史、应 力水平以及结构破坏对强度和变形的影响。 3软土应研究其物理性质、水理性质,包括软土的天然含水率、密度、孔隙比、塑 限、液限、饱和度、有机质含量、亲水性、活性指标以及渗透性等,并应采取原状样进 行室内试验确定。 4软土应研究其力学特性,软土的力学性质研究可采用原位钻孔静力触探试验、 旁压试验、十字板剪切试验、螺旋板载荷试验和室内压缩试验、不固结不排水三轴剪切 试验等方法。 5天然孔隙比大于或等于1.0且天然含水率大于或等于液限含水率的细粒土,应 判定为软土。软土宜根据天然孔隙比、天然含水率和有机质含量等进行分类。软土的分 类宜符合本规程附录K的规定。 6软土应研究其承载、变形、强度和震陷特征及其作为天然地基的适宜性,并应 提出工程处理建议。 6.4.4膨胀岩土的工程地质研究应符合下列要求: 1膨胀岩土应研究其成因、分布、厚度、结构、埋藏条件和地质时代等。 2膨胀岩土应研究其节理裂隙的发育状况、形态、含水情况和裂面上富集物等特 征。 3膨胀岩土应研究其粒度成分、黏土矿物成分、化学成分,特别是蒙脱石含量、 阳离子交换量、崩解特性、无侧限抗压强度、自由膨胀率、一定压力下的膨胀率、膨胀 力、收缩系数等。重要工程宜进行现场浸水载荷试验、剪切试验和钻孔旁压试验 4膨胀岩体应进行判别,膨胀岩土判别应符合本规程附录L的规定。 5膨胀岩土应研究其膨胀变形、收缩变形和胀缩变形特性及其作为天然地基的适 宜性,并应提出工程处理建议
6.4.5红黏土的工程地质研究应符合下列规定:
1红黏土应研究其成因、分布、厚度、矿物成分、化学成分、粒度成分、土体 特征及均匀性;红黏土中裂隙的分布、发育特征及成因。 2红黏土应研究下伏基岩的岩性、基岩面起伏状况、岩溶发育特征与红黏土白
土性、厚度变化。 3红黏土应研究其土裂、土洞、地下水埋藏与运移条件对地基红黏土软化及塌陷 的影响。 4红黏土应开展常规物理力学性质试验。对裂隙发育的红黏土,尚应进行三轴剪 切试验或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还可进行收缩试验和复浸水试验。 5棕红色或褐黄色覆盖于碳酸盐岩上且液限大于或等于50%的高塑性黏土,应判 定为原生残积红黏土。原生红黏土经搬运沉积后,仍保持原有基本特征且其液限大于 45%的黏土,可判定为次生红黏土。 6红黏土应评价其膨胀与收缩性能,并应分析对坝基稳定性的不利影响,提出工 程处理的建议
45%的黏土,可判定为次生红黏土。 6红黏土应评价其膨胀与收缩性能,并应分析对坝基稳定性的不利影响,提出工 程处理的建议。 6.4.6冻土的工程地质研究应符合下列规定: 1冻土应研究其发育的各种不良地质现象,包括厚层地下冰、冰椎、冰丘、冻土 沼泽、热融滑塌、热融湖塘、融冻泥流等的形态特征、形成条件、分布范围、发生发展 规律及其对工程的影响。 2多年冻土应研究其分布范围及上限深度,季节性冻土应研究其下限深度值。 3冻土应开展常规物理力学性质试验,并应测定冻土的总含水量、体积含冰量, 相对含冰量、未冻水含量、冻结温度、导热系数、冻胀量、融化压缩等。冻土地基承 载力应采用现场载荷试验或其他原位试验方法综合确定。 4含有固态水且冻结状态持续2年或2年以上的土,应判定为多年冻土;在1年 之内出现1次或多次融化的土,应判定为季节性冻土。 5冻土地区坝址选择宜避开不良地质现象发育地段。冻土地基的冻胀性和融陷性 应予重点研究和评价,并提出工程处理的建议。
6.4.6冻土的工程地质研究应符合下列规
7.1.1混凝土重力坝坝基应满足下列要求
7.1岩基工程地质评价
比规二 1坝基岩体应具有承受坝体压力的强度。 2坝基岩体应具有满足抗滑稳定和控制不均匀变形要求的整体性和均匀性。 3坝基岩体应具有满足渗透稳定和控制渗流量要求的抗渗性。 4坝基岩体应具有防止渗透水流长期作用下岩体性状发生恶化的耐久性。 7.1.2混凝土拱坝坝基及坝址应满足下列要求: 1坝基岩体应具有承受拱坝荷载的强度和刚度。 2坝基岩体应具有满足拱坝整体稳定和拱座抗滑稳定的整体性和均匀性。 3坝基岩体应具有满足渗透稳定和控制渗流量的抗渗性。 4坝基岩体应具有防止渗透水流长期作用下岩体性状发生恶化的耐久性。 5坝址宜选择在河谷地形较狭窄、顺直且两岸基本对称的河段。河床上游、下游 定范围内基岩面高差不宜过大,两岸拱座下游抗力体部位无深大沟谷切割和宽大软弱 岩带分布。 7.1.3土石坝心墙及反滤层地基、面板趾板及垫层地基,经处理后应满足渗透稳定和控 制渗流量的要求。元 7.1.4建基面的选择应在坝基岩体工程地质分类和岩体物理力学性质研究的基础上,以 经处理改善后可利用岩体能满足大坝安全要求为原则,结合坝型、坝高和坝体各种荷载 特点,地基处理的效果等综合选定,并宜符合下列要求: 1高混凝土重力坝可建在I类、II类岩体或Ⅲ类岩体上,两岸较高部位的坝段可 月 适当放宽。 2高拱坝宜建在I类、II类岩体上,局部可建在IⅢIi类岩体上,两岸上部坝段经加 强固结灌浆后可适当放宽至IⅢI2类岩体。 3高土石坝坝体可建在风化岩基上;心墙及反滤层或趾板及垫层,宜建在无夹泥、 可灌浆的新鲜至弱风化硬质岩上,两岸较高部位可适当放宽至强风化下带。
坝基岩体不均匀变形的地质评价,应从岩质类型、地质构造、岩体结构、受
状态、围压状态和时间效应等方面进行。坝基岩体遇到下列情况时,应予重点研究: 1)岩性软硬不均且软质岩所占比例及分布范围较大。 2)中缓倾角的软弱夹层、泥化夹层、断层破碎带、层间错动带、蚀变岩带、节 理裂隙密集带、夹层式全强风化岩带及弱风化带上段、深卸荷岩体、岩溶洞 穴发育带、矿洞等地质缺陷。 3)岩体结构不均匀。 4)拱坝坝肩受力岩体分布有垂直或近垂直于推力方向的软弱夹层、软质岩、构 造破碎带、裂隙密集带、强风化夹层和深卸荷拉裂带等。 5)坝基开挖可能导致岩体松弛较深的高地应力区。 2坝基岩体变形试验研究应结合坝基岩体工程地质分类,开展现场原位试验取得 岩体变形模量,并应符合下列要求: 1)应根据坝高、坝型和大坝受力条件确定试件加力方向和量级大小。 2)层状各向异性岩体应分别垂直和平行层状结构面方向加力测试。 3)针对软弱岩带,可开展饱水条件下、大面积试件变形特性及变形流变特性的 现场原位试验研究。 3岩体静变形模量与声波或地震波纵波速度的相关关系,应根据岩体变形参数的 静力法和动力法测试成果分析建立,也可建立静动模量的相关关系和变形模量与弹性模 量的相关关系。
7.1.6混凝土坝基抗滑稳定性评价应符合下列
1坝基岩体应分析构成可能滑移块体的滑移面、侧滑面或侧裂面及临空面等边界 条件,并应重点研究特定的软弱结构面,如断层、错动带、软弱夹层等的分布和物理力 学特性,以及节理裂隙发育的特征、区段性、间距及连通率等。 2混凝土拱坝应重点研究两岸拱座及抗力体的抗滑稳定条件,混凝土重力坝应重 服务平台 点研究河床坝基的抗滑稳定条件。 3坝基岩体遇到下列情况时,应予重点研究: 1)缓倾下游及上游的软弱滑移控制面。 2)软弱的侧向滑移面或切割面。 3)坝下游河床分布的深槽、深潭、陡坎、冲刷坑和岸坡深切冲沟,横河向或与 大坝推力方向大角度相交的陡倾角构造破碎带、裂隙密集带、卸荷拉裂带、 软弱岩带以及岩溶洞穴、矿洞等
4坝基岩体应分析可能滑块组合模式。混凝土重力坝坝基应分析沿建基面表层滑 动条件以及浅层和深层滑移的滑块组合条件,混凝主拱项坝基应重点研究坝肩拱座至下 游抗力体部位滑块组合模式。 5坝基岩体抗剪强度试验研究应以坝基岩体工程地质分类和结构面性状分类为基 础,结合坝基岩体滑块组合模式,按岩体不同岩类及结构面不同类型分别进行,并应符 合下列要求: 1)坝基岩体抗剪强度试验应采用现场原位试验与室内试验相结合的方法,并宜 开展饱水条件下的现场原位试验。 2)针对软弱岩带,可进行三轴剪切、剪切流变的室内试验研究及剪切流变特性 的现场原位试验研究。 6坝基岩体抗滑稳定性地质评价应提出坝基岩体控制性滑移组合模式和相应的抗 剪断强度、抗剪强度参数,并应针对不确定性条件进行敏感性分析。 7.1.7混凝土坝和土石坝坝基渗漏及渗透稳定性评价应在研究坝址河谷水动力条件和 坝基岩体水文地质结构的基础上,评价坝基岩体的透水性和软弱夹层或软弱岩带的渗透 变形特性,提出防渗、排水处理建议,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坝基防渗惟幕的深度与范围,应根据压水试验成果所确定的岩体透水率指标、两 岸地下水位及已建工程经验等综合确定。高混凝土坝坝基相对隔水层的岩体透水率可 采用1Lu~3Lu作为标准,高土石坝坝基相对隔水层的岩体透水率可采用3Lu~5Lu作为 标准。 2坝基渗透变形稳定性评价应在研究软弱夹层或软弱岩带的分布、性状及其渗透 变形试验的基础上,论证其渗透变形稳定性,提供坝基渗流控制设计的地质依据。 3重大工程和地质结构复杂的坝基应针对软弱夹层或软弱岩带开展专门的原位渗 4高坝坝基岩体宜进行钻孔高压压水试验,可开展水力劈裂试验。 7.1.8坝基岩体地下水和坝址地表水应取样进行水质分析,评价环境水对混凝土的腐蚀 性和对岩体中可溶盐成分的溶蚀性。环境水腐蚀性评价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水力发电 工程地质勘察规范》GB50287的有关规定。
7.2.1土基建坝应满足下列要求
7.2土基工程地质评价
1坝基土体应具有满足允许沉降量和不均匀沉降量要求的承载能力。 2坝基土体应具有满足渗透稳定和控制渗流量要求的抗渗性。 3饱和无黏性土或少黏性土坝基,在地震作用下不应发生液化破坏。 4软土、膨胀土、红黏土和湿陷性黄土等特殊土坝基,经论证并采取有效工程处理 措施后,应保证坝基稳定,不产生工程上不充许的沉降量和不均匀沉降;在地震作用下 不应发生震陷和滑破坏。
坝基土体抗变形稳定性评价应符合下列要
1坝基土体不均匀变形的地质评价,应从土体不同层次的成因类型、岩性特征、 结构的均一性、密实固结程度、谷底基岩面形态等方面进行,并应重点研究易导致土基 不均匀沉陷的下列情况: 1)坝基土体层次复杂,在坝基附加应力所涉及深度范围内,含有较多的厚薄不 等、分布不均、易变形的黏性土、淤泥类土和易液化的砂性土等特殊土。 2)坝基土体内部结构均一性差,漂卵石层内的粗颗粒、细颗粒分布不均,或局 部细颗粒集中,或局部粗颗粒明显架空,且土粒的岩性、风化程度和强度差 异较大。 3)坝基土体固结程度差,结构疏松且不均一,砂砾石层内细粒含量较多,骨架 作用不显著,承载力不高,变形模量较低。 4)谷底基岩面形态起伏强烈,且有深槽、深潭分布,河床覆盖层的层次、厚度 变化大。 2坝基土体变形试验研究,宜通过现场原位测试和室内试验取得土体承载力、变 形模量、压缩模量,并应符合下列要求: 1)试验方法和试验点的布置应结合坝基土体的性状和建筑物部位等因素确定, 2)漂卵石、砂卵石、砂砾石和超固结土坝基,应以钻孔动力触探试验、现场载 荷试验为主,可取原状样进行室内大型载荷试验。 3)砂性土、黏性土坝基宜采用钻孔标准贯入试验、旁压试验、静力触探试验等 店
7.2.3坝基土体抗滑稳定性评价应符合下列要求:
1坝基土体重点研究多层次粗细粒沉积物相间组合的土基,尤其是受力范围内 土、砂性土等软弱土层的理深、厚度、分布和性状,研究其可能构成滑移面的滑移相
2坝基各土层的抗剪强度参数宜通过现场原位剪切试验和室内直剪、三轴剪试验 取得,并应重点研究提出可能构成滑移面的软弱土层抗剪强度参数。 7.2.4坝基土体渗漏与渗透稳定性评价,应根据现场及室内原状样渗透和渗透变形试验 及地下水动态长期观测所取得的各土层渗透系数、渗透变形参数及地下水位等资料,结 合坝基土体水文地质结构条件进行渗流场分析,确定坝基各土层的渗漏量和渗透水力比 降,评价坝基土体渗漏和渗透稳定问题,提出防渗、排水处理建议,并应符合下列要求: 1深厚覆盖层多层次坝基宜寻找较为稳定完整的相对隔水层作为坝基防渗依托。 自坝基上部有较厚的相对隔水层时,应详细研究其分布范围、颗粒级配、渗透系数、允 午渗透比降,以及用作“天然铺盖"的可能性或采取水平防渗处理的可行性;当无相对隔 水层分布时,应通过渗流场论证,研究全断面垂直防渗或满足渗流控制要求的悬挂式防 渗处理的可行性。 2岸坡第四纪堆积层作为坝肩接头,应研究其成因类型、层次结构、渗透特征和地 下水动态等,评价绕坝渗漏问题,提出岸坡防渗范围建议。 3岸坡基岩作为坝肩接头,应研究其岩性、构造、风化卸荷程度、渗透特性和地 下水动态等,评价绕坝渗漏问题,提出岸坡防渗范围建议。 4坝基各土层渗透变形类型应根据其颗粒组成和物理性质试验成果进行判别。土 的渗透变形类型的判别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水力发电工程地质勘察规范》GB50287 的有关规定。 5坝基各土层渗透变形的临界水力比降和允许水力比降宜通过现场或室内原状样 渗透变形试验确定,并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水力发电工程地质勘察规范》GB50287 的有关规定。土的渗透变形经验判别可符合本规程附录M的规定
7.2.5坝基土体抗液化和抗震陷稳定性评价应符
1饱和无黏性主和少黏性土地震液化的影响因素分析应从地层沉积时代、主层特 性、松密程度、埋藏条件、排水条件、地下水位、地貌条件和地震特性等方面进行。 2无黏性土或少黏性土应进行钻孔标准贯入试验、跨孔剪切波测试等和室内动三 轴试验、直剪试验,无黏性土相对密度试验或少黏性土界限含水率试验及相对含水率, 人 液性指数计算,提供地震液化的判别和地震动力反应分析的资料。 3饱和无黏性土和少黏性土坝基的地震液化可能性宜采用多种方法进行综合判别 土的地震液化判别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水力发电工程地质勘察规范》GB50287的有 关规定,土的地震液化判别还可采用本规程附录N所列的其他方法。重要工程宜进行
专门研究论证。 4凡判定为可液化土的坝基,应根据坝基的地质条件和工程特点,提出抗液化处 理建议。 5软土应进行钻孔十字板剪切试验、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和灵敏度试验。无侧限抗 压强度小于或等于50kPa、灵敏度大于4、标准贯入锤击数小于或等于4的软土,存在 震陷危害,对此应予以专门评价。 7.2.6坝基土体地下水和坝址地表水应取样进行水质分析,评价环境水对混凝土的腐蚀 性。环境水腐蚀性评价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水力发电工程地质勘察规范》GB50287 的有关规定。
7.3.1坝址边坡工程地质评价应符合下列
7.3边坡工程地质评价
1自然边坡应根据其岩土体结构、性状、变形破坏现象等资料,分析边坡的形成、 演化历史和目前稳定状况,确定其可能的变形破坏模式及边界条件。 2工程边坡应分析影响边坡稳定性的主要因素,确定工程边坡可能的变形破坏模 式、规模及边界条件。 3边坡稳定性分析应选择合适的分析方法,确定分析计算中的各种荷载组合、岩 土体物理力学性质参数。 4坝址边坡应进行稳定性分析与综合评价,并应提出工程边坡整体稳定坡比、潜 在不稳定和变形破坏边坡的监测与处理的建议。 7.3.2边坡工程地质评价应分析影响边坡稳定性的地质因素和工程因素,并宜具备下列 准信息服 资料: 1地形地貌特征。 2地层岩性和岩土体结构特征。 和连通率。 7 4边坡岩体风化、卸荷程度及深度。 5各类岩土体和潜在滑动面等控制性结构面的物理力学性质参数。 6岩体地应力。 7岩土体渗透特性,地下水的水位、水压、流量及其长期观测资料
8岩土体变形监测资料。 9坝前边坡坡脚淹没、库水位变幅资料及下游冲刷区水力学模型试验成果。 10降雨量、降雨历时、降雨强度资料和泄洪雾化范围及其雾雨强度等分析成果。 11 冻土地区冻融资料。 12坝址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成果及相关地震动参数。 13枢纽建筑物布置方案。 14开挖边坡的高度、坡比、施工开挖程序、开挖方式、爆破方法和边坡外荷载以 及坡脚采空等。 7.3.3边坡的工程地质分区分段和变形破坏分类应在查明边坡工程地质条件的基础上 进行,并应分析评价边坡稳定条件和可能发生变形破坏的机制、稳定性现状与失稳模式。 边坡变形破坏分类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水力发电工程地质勘察规范》GB50287、《水 电水利工程边坡工程地质勘察技术规程》DL/T5337和《水电水利工程边坡设计规范》 DL/T5353的有关规定。 7.3.4边坡稳定性的分析方法应依据边坡结构特征、岩土体性质和边坡稳定性状及可能 变形破坏模式等选择。 7.3.5滑动破坏类型边坡的稳定性计算分析宜采用刚体极限平衡法,重要的或工程地质 条件复杂的边坡可进行数值方法的应力应变分析或仿真分析,还可开展地质力学模型试 验和原位监测资料的反分析,综合评价边坡的稳定性,
8 岩土体变形监测资料。 项前边坡坡脚淹没、库水位变幅资料及下游冲刷区水力学模型试验成果。 10 降雨量、降雨历时、降雨强度资料和泄洪雾化范围及其雾雨强度等分析成果 11 冻土地区冻融资料。 12坝址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成果及相关地震动参数。 13枢纽建筑物布置方案。 14开挖边坡的高度、坡比、施工开挖程序、开挖方式、爆破方法和边坡外荷载以 坡脚采空等。 油
7.3.6边坡稳定性分析应符合下列要求:
1稳定性分析计算应分区分段进行。 2稳定性分析计算应选择代表性的地质剖面进行。当不同地质部面采用同一公式 计算而得出不同的边坡稳定系数值时宣取其最小值,当同一地质剖面采用不同公式计算 而得出不同的边坡稳定系数值时宜取其平均值。 3稳定性分析计算应根据具体情况确定各种荷载组合,包括自重、暴雨、地下水 作用力、岩体地应力和工程作用力等。在地震基本烈度为VI度或VI度以上的地区,应计 算地震作用力的影响。分析库水位骤降时的坝前边坡及水工建筑物进口边坡稳定性,应 计入地下水渗透压力的影响。 ? 4稳定性分析计算中的岩土体主要物理力学性质参数和滑动面等控制性结构面的 抗剪强度参数的取值,应根据现场和室内试验成果及工程类比综合分析研究确定,并应 符合国家现行标准《水力发电工程地质勘察规范》GB50287和《水电水利工程边坡设
计规范》DL/T5353的有关规定。岩质边坡潜在滑动面的抗剪强度可取峰值强度,古滑 坡或多次滑动的滑动面抗剪强度可取残余强度或取反算的抗剪强度。 7.3.7不稳定边坡或可能失稳边坡,应根据其稳定分析评价及变化趋势提出边坡监测和 处理的建议
8.1专门性工程地质问题勘察
8.1.1专门性工程地质问题勘察内容应根据出现的工程地质问题确定,并应符合下列要 求: 1当局部坝基和开挖边坡出现岩土体变形或边坡稳定等问题时,专门性勘察应复 核坝基变形稳定和可能失稳边坡的边界条件及其参数,分析变形破坏机制与类型,提出 工程处理建议。 2当坝基开挖揭示的地质条件与预测有较大变化时,专门性勘察应复核建基面的 深度和需要预留保护层的厚度。 3当坝基和抗力体发现新的工程地质问题时,专门性勘察应复核其工程地质水文 地质条件,评价其对工程的影响,提出工程处理建议。 4蓄水后当渗漏量超过允许值或存在渗透变形问题时,专门性勘察应复核坝基和渗 漏地段的水文地质条件,提出防渗补强处理建议。 8.1.2专门性工程地质问题勘察方法和勘察工作量应根据工程地质问题的复杂性、场地 条件等因素确定,并应符合下列要求: 1专门性勘察方法应利用各种施工开挖面编录收集地质资料。 2专门性勘察方法应采用工程地质测绘,宜布置勘探与试验。 3专门性勘察方法应利用监测和检测资料,进行地质综合分析, 8.1.3坝址专门性工程地质问题勘察报告应在专门性勘察工作结束后提交。
8.2.1坝基及其他地面建筑物地基的施工地质工作可分为开挖期和建基面形成后两期 进行。
8.2.2开挖期施工地质工作应符合下列要
1开挖期施工地质工作应收集和编录开挖过程中揭露的地质情况烟草标准,检验前期的工 程地质勘察资料。 2开挖期施工地质工作应观测、巡视和分析预报地基岩土体的变化趋势和可能出 现的地质问题。下列情况应及时预报:
1)坝基及其他地面建筑物地基的实际地质情况与原勘察预测的地质资料和结论 有较大变化或可能出现新的不利地质情况危及施工与建筑物的安全。 2)基坑有可能出现大量涌水、管涌、流砂等现象。 3)建筑物区岩土体因天然或人为因素出现异常变化,可能导致失稳引起破坏 需要采取加固处理措施。 开挖期施工地质工作应配合设计进行与地质有关的设计优化变更、地基加固和 程地质问题处理措施的研究,并应提供相应的地质资料。
8.2.3建基面形成后施工地质工作应符合
1建基面形成后施工地质工作应测绘大坝建基面的主要地质现象,复核岩土体工 程地质分类分层及其分界线,绘制建基面地质图、地质剖面图、地质素描图,其他建筑 物地基工程地质图等。地质测绘比例尺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水力发电工程地质勘察规 范》GB50287、《水电工程地质测绘规程》NB/T10074、《水电工程施工地质规程》 NB/T35007的有关规定。 2坝基及其他地面建筑物地基处理的地质工作应针对坝基开挖、固结灌浆、接触 灌浆、惟幕灌浆、地质缺陷的置换等专门处理进行。地基处理的编录内容应主要包括建 基面形态,松动岩石与炮窝的清除处理,孔洞封堵,光面凿毛,泉水排堵,积水疏干, 地基软弱岩土置换处理情况,其他地质缺陷专门处理部位的岩土性质等,收集灌浆、地 基抬动和各种监测检测资料。 3坝基及其他地面建筑物地基岩土体质量的评价应符合岩土体工程地质分类要求 并应配合设计参与对地基处理方案的研究,提出处理措施的建议,对地基岩土体的承载 能力、抗滑稳定性、抗渗性能、不良地基或特殊土地基的处理情况等作出评价,编写地 基地质说明书或地质结论。 4坝基及其他地面建筑物地基验收检查的内容,应主要包括建基岩体工程地质分 类、岩土体性状、软弱岩土体和软弱结构面的出露部位及其处理情况与处理效果,勘探 孔洞封堵回填情况,地基变形、渗透等项目观测仪器的埋设和工作情况 8.2.4施工地质工作应根据具体地质条件和地基处理情况,提出施工期项基岩土体质量 检测的建议,施工期和运行期坝基岩土体变形、渗漏、渗透变形、地下水动态、下游岩 土体冲刷、坝区地震活动等监测的建议
8.2.5施工地质工作方法应符合下列要求
施工地质工作方法应采用观察、素描、实测、摄像等手段,编录和测绘施工
挖揭露的地质现象。下列地段和地质现象应予以摄像: 1)建筑物区地貌形态,边坡形态,河床深槽、深潭等。 2)建基面或基坑全貌。 3)主要断层破碎带、构造交汇带、软弱岩带、裂隙密集带,以及岩溶洞穴、溶 隙等。 4)因施工开挖引起的岩体松动开裂、变形现象。 5)各种不良地质问题的处理实况。 6)具有代表性的钻孔岩芯。 2施工地质工作方法宜对建基面岩土体进行处理前后的声波、地震波、变形模量、 渗透性等检测。影响建筑物地基岩土体的变形、抗滑稳定和渗透稳定的软弱岩土体、软 弱夹层、软弱结构面、岩脉、蚀变岩带、拉裂松弛岩体等,可补充必要的勘探工作,并 可进行复核性的物理力学性质试验。 8.2.6施工地质工作应建立施工地质日志,编制施工地质报告。施工报告编制应符合下 列要求: 1单项工程施工结束后,应编写单项工程验收地质说明书。 2工程截流和蓄水前及竣工后,应编写相应工程安全鉴定和验收地质自检报告。 3施工地质工作结束后,应编写竣工地质报告。竣工地质报告正文宜包括下列内 容: 1)坝基主要工程地质条件,前期勘察的工程地质结论。 2)坝基及其他各建筑物地基施工开挖后的实际地质情况,地基加固和不良工程 地质问题处理措施与评价等。 8.2.7施工地质工作所收集编录的全部资料应进行分类整理、归档。归档资料宜包括下 列主要内容: 1施工地质工作大纲、技术规定和要求。 3各项测量资料、试验成果、检测监测资料、施工地质专题研究成果。 4地质影像资料。 5施工地质简报、施工地质预报及附图 6需要长期保存的岩土样标本及其他实物资料。 7运行期的地质监测要求。
8 施工地质日志重庆标准规范范本,重要地质问题技术会议记录、决定。 9 上级批示文件、会议纪要、有关单位对坝基工程地质问题的鉴定意见与咨询 意见。 10与设计、施工、监理、业主及其他有关单位的技术性往来文件。 11设计变更、优化地质资料。 12坝址各阶段工程地质勘察报告、专题报告、施工期专门性工程地质问题勘察报 告、单项工程验收地质说明书、工程安全鉴定和验收地质自检报告、竣工地质报告及附 图。 13归档目录及说明书。
....- 相关专题: 水电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