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LT 62-2020 水工建筑物水泥灌浆施工技术规范.pdf
- 文档部分内容预览:
2. 0. 9 GIN 灌浆
一种灌浆工程的设计和控制方式,其要点是以灌浆压力和注 人量的乘积为灌浆强度指数(GIN),以GIN等于某一常数作为 各个孔段灌浆过程的控制和结束条件
2.0.10自上而下分段灌浆法descending stage grouting
自上而下逐段钻孔,逐段阻塞进行灌浆住宅楼标准规范范本,直至孔底的灌浆 法。又称为下行法。
2.0.11:自下面上分段灌浆法ascendingstagegrouting
将灌浆孔一次钻进到设计深度,然后自孔底开始往上逐段阻 塞进行灌浆,直至孔口的灌浆方法。又称为上行法
2.0.12综合灌浆法
在钻孔的某些部位采用自上而下分段灌浆,另一些部位采用 自下而上分段灌浆的方法
2.0.13套阀管灌浆法sleeve grouting
在覆盖层灌浆中,钻孔内置入管壁设出浆孔的套阀管,并在 管外环状空隙充填低强度浆体,在套阀管内使用灌浆塞进行灌浆 的方法。
在钻孔孔口安装孔口管,自上而下分段进行钻孔和灌浆,各 段灌浆时都在孔口安装孔口封闭器下人射浆管进行循环式灌浆的 方法。
2.0. 15拔管灌浆法
在覆盖层灌浆中,钻孔中下入灌浆管,自孔底向上逐段拨 管、逐段灌浆的灌浆方法。
2.0.16稠浆封隔灌浆法
在覆盖层灌浆中,钻孔中下入专用灌浆管,孔内注入膏状稠 浆,利用其封闭和分隔孔段,自孔底向上逐段起拔灌浆管,逐段 进行灌浆的方法。
灌浆工程设计及施工前,为了解地基可灌性和灌浆可能取得 的效果,从而论证确定灌浆孔布置、灌浆材料、灌浆方法和工艺 参数,在灌浆区域现场进行的钻孔 及测试等试验研究工作。
2.0.18先导孔pilot hole
灌浆工程中,用于查明验证或补充灌浆区域地质资料而最先 施工的少数灌浆孔
2. 0. 19 压水试验
waterpressuretes
用栓塞将钻孔隔离出一定长度的孔段,并向该孔段压水,根 据压力和流量的关系确定岩体渗透特性的一种原位试验。
2.0.20简易压水试验simplewaterpressuretest
一种试验时间较短,不要求达到稳定水位,从而精确度较低 的压水试验。其目的是大致了解灌浆施工过程中各孔段岩体的透 水性。
2. 0. 21 注水试验
通过钻孔向试段注水,根据一定时间内注入水量和水位的关 系,求算岩土层渗透系数的原位试验方法
当灌浆工作达到设计压力,且注入率小于规定值以后,延续 进行的灌浆阶段。本阶段目的是使已灌入的浆液加速泌水凝固 增强浆液结石强度。
灌浆段的灌浆工作结束后,为防止灌入孔段和裂隙内的浆液 在地下水压力、地层压力或浆液自重作用下回流由孔口溢出,使 用灌浆塞或孔口封闭器继续保持孔段封闭状态的措施
2.0.24高压水泥灌浆high pressure cement grouting
灌浆压力大于或等于3MPa的水泥灌浆
2. 0. 25 水灰比
水泥浆液中所含的水与水泥成分数量的比值。我国通常使用 质量(重量)比,用数字或分式表示。同样,水与固相材料(水 泥、黏土、粉煤灰等)的比值称为水固比。
3.1.1岩石地基、覆盖层地基灌浆工程施工前,应具备下列设 计文件或相应的资料: 1灌浆设计及相关建筑物结构详图和设计说明书。 2灌浆区域的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资料。 3主要灌浆材料来源及质量指标。 4 灌浆试验报告。 5灌浆施工组织设计。 6灌浆施工技术要求、灌浆质量标准和检查方法。 3.1.2混凝土坝接缝灌浆和接触灌浆施工前,应具备下列设计 文件或相应的资料: 1坝体结构图和接缝灌浆、接触灌浆设计说明书。 2接缝灌浆、接触灌浆分区和灌浆系统设计图,及其完工 资料。 3坝块混凝土应达到的温度和测定温度的方法,接缝设计 张开度、增开度。 4主要灌浆材料来源及质量指标。 5接缝灌浆、接触灌浆施工组织设计。 6接缝灌浆、接触灌浆施工技术要求、灌浆质量标准和检 查方法。 3.1.3当需要对灌浆工程设计进行修订或补充时,应根据工
程要求充分研究工程区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遵照SL 274、SL279、SL282、SL319等的要求和本标准相关规定 提出修订或补充设计文件,并获得原设计单位同意和有关单 位批准。
3.2施工场地和临时设施
3.2.1施工前,应根据施工现场实际条件和工程要求,编制灌 浆工程施工组织设计,统筹规划布置施工临时设施,制定安全文 明施工和环境保护措施,
量、输送能力应能保证施工高峰期需要,重要工程宜设置备用水
大型灌浆工程应设置水泥浆液和膨润土(黏土)浆液的
大型灌浆工程应设置水泥浆液和膨润土(黏土)浆液的集中 制站和现场试验室。
3.2.3隧洞、廊道和井洞的适当部位宜设有灌浆机房。各
·您、 永房。 谷中 路电线应架设整齐有序,作业场所应有良好的照明和通风条件, 噪声、粉尘防治等应满足职业健康和安全文明施工要求。
3.2.4当在陡坡面进行灌浆工程施工时,应对灌浆岩面危岩
松动块石予以清除处理,灌浆平台脚手架应平稳牢固,承载能力 满足施工机械作业的要求;当在斜坡卷扬机道上或竖井吊篮中进 行灌浆施工作业时,应对卷扬机的提升能力进行验算,并应有可 靠的防滑制动措施
3.2.5当在水面进行灌浆工程施工时,对灌浆平台(或船只)
渣、废弃岩芯等应运输至指定场地。 3.2.7对已施工完成的构筑物应实施成品保护,避免或减少污 损破坏
3.2.8已完成灌浆或正在灌浆的部位,其附近30m以内不应进
行爆破作业,确需爆破时应采取减振和防振措施,并征得设计和 监理单位的同意。
3.2.9应根据对水工建筑物的统一安排,划分灌浆工程单元工
程,对各个钻孔、引(理)管统一分类和编号,所有灌浆孔应与 设计图纸一一对应。
3.2.10各类原始记录应做到真实、准确、齐全、整洁、及时, 当班签认。 惟幕灌浆和固结灌浆工程施工过程参数应采用记录仪记录, 未使用记录仪的灌浆施工记录应有专人在现场随着施工作业的进 行使用墨水笔逐项填写。 各种记录资料应及时整理,编制成所需的图表和其他成果资 料,并应符合归档要求。
3.3.1灌浆工程所采用的水泥品种,应根据灌浆目的、地质条 件和环境水的侵蚀作用等因素确定。可采用硅酸盐水泥、普通硅 酸盐或复合硅酸盐水泥等。当有抗侵蚀或其他要求时,应使用特 种水泥。 使用矿渣硅酸盐水泥或火山灰质硅酸盐水泥灌浆时浆液水灰 比不宜大于1。
3.3.2灌浆用水泥的品质应符合GB175或所采用的其他水
各类灌浆工程所用水泥的强度等级可为42.5或以上。 唯幕灌浆、坝体接缝灌浆和各类接触灌浆所用水泥的细度宜 为通过80μm方孔筛的筛余量不大于5%。 3.3.3灌浆用水泥应妥善保存,严格防潮并缩短存放时间。不 得使用受潮结块的水泥。
3.3.4灌浆用水应符合SL677拌制水工混凝土用水的要求。
3.3.5基岩雌幕灌浆、基岩固结灌浆、隧洞灌浆、混凝土坝接 缝灌浆和岸坡接触灌浆宜使用普通硅酸盐水泥浆液。在特殊地质 条件下或有特殊要求时,根据需要通过现场灌浆试验论证,可使 用下列类型浆液: 1细水泥浆液,包括干磨细水泥浆液、湿磨细水泥浆液 超细水泥浆液。 2水泥基混合浆液,即加入掺合料的水泥浆液,包括黏土
水泥浆、粉煤灰水泥浆、水泥砂浆等。 3稳定浆液,即掺有稳定剂,2h析水率不大于5%的水泥 浆液。 4膏状浆液,即以水泥、黏土(膨润土)为主要材料的初 始塑性屈服强度大于50Pa的混合浆液。 5其他浆液。
始塑性屈服强度大于50Pa的混合浆液。 5其他浆液。 3.3.6覆盖层灌浆材料应根据地层的组成、透水性、地下水流 速、灌浆材料来源和灌浆目的等条件,通过室内浆材试验和现场 灌浆试验确定,可使用下列类型浆液: :1水泥基浆液,包括普通水泥浆、细水泥浆、黏土(膨润 土)水泥浆、粉煤灰水泥浆、矿渣粉水泥浆、水泥砂浆、水玻璃 水泥浆等。 2黏土浆、膨润土浆,或掺入了胶凝材料的黏土浆、膨润 土浆。 : 3其他浆液。 3.3.7 根据灌浆工程需要,掺入浆液的材料应满足以下要求。 1黏土或黏性土的塑性指数不宜小于14,黏粒(粒径小于 0.005mm)含量不宜少于25%;含砂量不宜大于5%,有机物 含量不宜大于3%。 2膨润土,品质指标应符合GB/T5005钻井液材料规范的 规定。
速、灌浆材料来源和灌浆目的等条件,通过室内浆材试验和现场 翟浆试验确定,可使用下列类型浆液: :1水泥基浆液,包括普通水泥浆、细水泥浆、黏土(膨润 土)水泥浆、粉煤灰水泥浆、矿渣粉水泥浆、水泥砂浆、水玻璃 水泥浆等。 2黏土浆、膨润土浆,或掺入了胶凝材料的黏土浆、膨润 土浆。 3其他浆液。
1黏土或黏性土的塑性指数不宜小于14,黏粒(粒径小于 0.005mm)含量不宜少于25%;含砂量不宜大于5%,有机物 含量不宜大于3%。 2膨润土,品质指标应符合GB/T5005钻井液材料规范的 规定。 3粉煤灰,根据工程需要可使用F类和C类的I级或Ⅱ级 粉煤灰,其品质指标应符合GB/T1596用于水泥和混凝土中的 粉煤灰的规定。 4砂,质地坚硬的天然砂或人工砂,以细砂、中砂为宜。 5在浆液中加入的其他掺和料,应通过室内试验或现场试 验确定。
3.3.8根据灌浆工程需要,可在水泥浆液中加入下列外加剂
外加剂的品质应符合GB50119对掺人水工混凝土或砂浆中的列 加剂的有关规定:
1速凝剂,水玻璃、氯化钙、硫酸钠等,或使用硫铝酸盐 水泥。 2减水剂,木质素磺酸盐类普通减水剂、萘系高效减水剂、 聚羧酸系高性能减水剂等。 3稳定剂,膨润土及其他高塑性黏土等。 4其他外加剂
水泥。 2减水剂,木质素磺酸盐类普通减水剂、萘系高效减水剂、 聚羧酸系高性能减水剂等。 3稳定剂,膨润土及其他高塑性黏土等。 4其他外加剂。 3.3.9各类浆液中加入掺合料和外加剂的品种、性能及数量: 应根据工程情况和灌浆目的通过室内浆材试验和现场灌浆试验确 定。凡能溶于水的外加剂宜以水溶液状态加人。 3.3.10普通水泥浆液可不进行室内试验。其他类型浆液应根据 设计要求和工程需要,有选择地进行下列性能试验: 1掺合料(或细水泥)的细度和颗分曲线。 2浆液的流动性或流变参数。 3浆液的密度、析水率或沉降稳定性。 4浆液的凝结时间或丧失流动性时间。 5浆液结石的密度、抗压强度、抗拉强度、弹性模量和渗 透系数、渗透破坏比降。 6其他试验。 3.3.11在制浆站和灌浆工作面应定期进行浆液温度、密度、析
3.3.10普通水泥浆液可不进行室内试验。其他类型浆液
1掺合料(或细水泥)的细度和颗分曲线。 2浆液的流动性或流变参数。 3 浆液的密度、析水率或沉降稳定性。 4浆液的凝结时间或丧失流动性时间。 5浆液结石的密度、抗压强度、抗拉强度、弹性模量和 透系数、渗透破坏比降。
3.3.11在制浆站和灌浆工作面应定期进行浆液温度、密度、析 水率和黏度等性能的检测;发现浆液性能偏离规定指标较大时, 应查明原因,及时处理。浆液主要性能现场检测方法可按附录A 执行。采用湿磨细水泥浆液灌浆时应定期或定量进行浆液颗粒细 度的检测,检测方法参照附录A.5。
3.4.1制浆搅拌机和储浆搅拌机的技术性能应与所搅拌浆液的 类型、特性相适应,保证能均匀、连续地拌制或搅动浆液。高速 制浆机的搅拌转速应不小于1200r/min。
3.4.2灌浆泵的技术性能应与所灌注的浆液的类型、特性相适
天于最天灌浆压力的1.5倍,排浆量能满足灌浆最大注入率的要 求,柱塞泵、活塞泵输出浆液压力波动范围宜小于灌浆压力的 20%,出浆口管路上宜配置空气蓄能器。
大灌浆压力。灌浆泵至灌浆孔口的输浆管长度不宜大于50m。 灌注膏状浆液等高内聚力浆液时,灌浆管路直径宜大,长度 宜短。
3. 4. 4灌浆塞应与所采用的灌浆方法、灌浆压力、灌浆孔孔径
灌浆塞应与所采用的灌浆方法、灌浆压力、灌浆孔孔径
及地质条件相适应,可选用挤压膨胀式橡胶灌浆塞或液(气)压 式胶囊灌浆塞。灌浆塞应有良好的膨胀和耐压性能,在最大灌浆 压力下能可靠地封闭灌浆孔段,并应易于安装和拆卸
3.4.6灌浆泵出浆口和灌浆孔孔口处均应安设压力表。灌浆压 力表的量程最大标值宜为最大灌浆压力的2~2.5倍。压力表与 管路之间的隔浆装置传递压力应灵敏无碍
3.4.6灌浆泵出浆口和灌浆孔孔口处均应安设压力表。灌浆压
3.4.7灌浆记录仪宜具备以下功
1实时连续自动测量、显示及记录单孔或多孔灌浆作业的 灌浆时间、注人浆量、注入率、灌浆压力(记录间隔时段内的平 均压力和最大压力)、浆液密度等数据。 2 数据的云端实时传输、储存、监控及共享等云技术功能 3 数据的加密、防伪及保护功能。 4 防过载、断电保护及抗电磁干扰功能。 5 适用于纯压式灌浆、循环式灌浆, h 活用王多种水灰比的水泥浆液和压水试验
3.4.8灌浆记录仪的测量范围及精度应满足以下规定。灌浆记
录仪的安装校验应遵循DL/T5237和DL/T5794的规定。 1压力计的测量范围可为0~10MPa,精度等级可为1.0 或1.5。 2流量计的测量范围可为0~100L/min,精度等级可 为1.0。
3密度计的测量范围可为1.0~2.0g/cm3,精度等级可 为2.5。 4电子计时器精度可为士1min/24h。 3.4.9集中制浆站的制浆能力和水泥等材料储备量应满足施工 期最大用浆量需要,应配备防尘、除尘和污水处理设施。当浆液 中需加人掺合料或外加剂时,应增设相应的设备。宜采用具备自 动配料、计量、拌制及输送浆液功能的自动化制浆系统。 3.4.10所有灌浆设备应注意维护保养,保证其正常工作状态 并应有备用量。 3.4.11灌浆用的计量器具,如钻孔测斜仪、压力表、灌浆记录 仪(包括流量传感器、压力传感器、密度传感器等)以及其他监
3.4.11灌浆用的计量器具,如钻孔测斜仪、压力表、灌浆记录 仪(包括流量传感器、压力传感器、密度传感器等)以及其他监 测试验仪表,应定期进行校验或检定,保持量值准确。
5%。水泥等固相材料宜采用质量(重量)称量法计量。 3.5.2膨润土、黏土加入制浆前宜进行浸泡、润胀,或强力高 速搅拌,充分分散黏土颗粒。 3.5.3水泥浆液应采用高速制浆机进行拌制,其拌制时间不宜 少于30s,并应满足下列要求: 1拌制水泥黏土(膨润土)浆液时宜先加水、再加水泥拌 成水泥浆,后加黏土浆液共拌。加黏土浆液后的拌制时间不宜少 于2min。如使用黏土(膨润土)直接搅拌制浆时,应先制成黏 土浆液,之后再加入水泥充分搅拌。 2细水泥浆液和稳定浆液应使用高速制浆机拌制并加入减 水剂,搅拌时简不宜少于60s。湿磨细水泥浆液应由高速制浆机 拌制出普通水泥浆,再通过湿磨机磨制而成,其磨制的方法和时 间应通过试验确定。 3膏状浆液应使用大扭矩的搅拌机,搅拌时间应结合浆液 配比通过试验确定。
3.5.4各类浆液应搅拌均匀,使用前应过筛。浆液自制备至用
3.5.4各类浆液应搅拌均匀,使用前应过筛。浆液自制备至用 完的时间,细水泥浆液不宜大于2h,普通水泥浆不宜大于4h, 水泥黏土(膨润土)浆液不宜大于6h,其他浆液的使用时间应 根据浆液的性能试验确定。
3.5.5当采用集中制浆站拌制水泥浆液时,制浆站宜拌制最浓
级的浆液,输送到各灌浆点加水调制使用。管道输送浆液的流 速宜为1.4~2.0m/s。 湿磨细水泥浆输送距离不宜大于400m,否则宜在灌浆点进 行湿磨加工作业
3.5.6寒冷季节施工应做好机房和灌浆管路的防寒保暖工作,
3.5.6寒冷季节施工应做好机房和灌浆管路的防寒保暖工作, 炎热季节施工应采取防晒和降温措施。浆液温度宜保持在 540℃。
3.6.1应积极推行灌浆工程的数字化管理。通过物联网及互联 网等信息化工具,建立灌浆过程实时监测、灌浆数据采集及云端 专输、存储、防护和处理系统。 应通过管理和技术措施确保采集数据的真实性、可靠性。
3.6.2应通过电脑或
3.6.2应通过电脑或移动客户端依据权限在线实时检视灌浆 程数据库资料,包括各工程部位灌浆孔即时施工数据,未完和已 完灌浆段压水试验或灌浆施工记录表等资料,并可打印与输出。
3.6.3灌浆工程信息管理系统与主体工程信息管理平台之间应
3.6.3灌浆工程信息管理系统与主体工程信息管理平台之间应 能够实现通信联系,以满足上、下两级系统对施工数据的交互与 共享要求。
控制。智能化灌浆的硬件和软件设计可遵照下列要求:
1自动灌浆控制系统应能实现压水试验、灌浆作业工序的 自动转换,以及灌浆作业中的注入率一灌浆压力一浆液水灰比的 自动和协调变换,直至满足设计要求的结束条件,自动结束, 2自动化灌浆作业可由一套控制系统管理一台灌浆泵工作,
也可由一套系统管理多台灌浆泵同时工作。 3智能化灌浆宜在自动化灌浆的基础上引入人工智能系统 实现对灌浆过程进行的优化决策和对特殊情况的处置。 4自动化和智能化灌浆应在灌浆现场试验的基础上适当简 化和优化施工程序
4.0.1下列工程应进行现场灌浆试验: 11级、2级水工建筑物基岩雌幕灌浆、覆盖层灌浆。 2地质条件复杂地区或有特殊要求的1级、2级水工建筑 物基岩固结灌浆和地下洞室围岩固结灌浆。 3其他认为有必要进行现场试验的灌浆工程。 4.0.2现场灌浆试验宜在工程初步设计阶段或招标设计阶段进 行。其主要任务应包括下列内容: 1论证拟采用的灌浆方法和工艺在技术上的可行性、施工 效果的可靠性、经济上的合理性。 2评价惟幕灌浆后地基的渗透性和抗渗透破坏能力,固结 灌浆后地基的物理力学特性与渗透性,了解受灌地层的可灌性、 单位注入量、拾动变形特性等。 3推荐合理的灌浆布置,如灌浆孔排数、排距、孔距、孔 深等。 4推荐适宜的施工方法、施工程序、灌浆压力、灌浆材料、 浆液配比与浆材性能。 5研究工程重大地质缺陷的灌浆处理措施。 6研究适合工程特点与要求的灌浆质量标准和检查方法, 为编制灌浆工程施工技术要求、制定验收评价标准提供技术 依据。 7进行施工工效、进度、工程造价的初步分析;推荐适宜 的灌浆工程量计量计价方式。 8通过灌浆试验成果分析,探求适合本工程地质条件的最 优灌浆设计方案,或为初拟灌浆方案优化提供依据。
4.0.3选择确定试验场地与试验方案时,应综合考虑下列因素:
质条件,当存在性状不同的地质单元或复杂地层时,应视情况布 置多个试区或进行多组试验。 2试验方案应符合工程特点和地质条件,试验项目、试验 孔(组)数、辅助检查与测试、室内试验等应与试验研究的自标 要求相适应,满足获取所需的数据支持与依据。试验程序安排应 合理,满足工程总体进度要求。 t.3’当在工程建设部位进行试验时,应对试验工程的利用及 与永久工程灌浆的衔接作好安排,且不宜进行破坏性检查;当可 能对建筑物或地基产生不利影响时,应另选试验地点。 4试验场地施工于扰少,水电供应和交通方便,辅助工程 量小。 4.0.4试验前,应对试验区进行详细勘查,充分了解灌浆区的 地质条件,有针对性地布置灌浆试验区、试验孔,选取适宜的工 艺措施和参数。灌浆试验完成后,应留有充足的时间采用与灌前 勘察对应的手段进行灌浆效果测试与分析。 4.0.5灌浆试验的全过程,包括实施的每个步骤或每道工序应 做详细、准确的记录。灌浆试验完成后,应按照试验的目的和要 求对全部试验成果进行分析研究,提出完整的灌浆试验报告。 当现场灌浆试验工程后期利用作为永久工程时,除应按试验 目的与要求提交灌浆试验报告外,还应按第11章要求提交相关 施工记录与竣工资料。
是验证灌浆工程施工详图设计和施工组织设计,调试运行钻孔 浆施工系统,验证合理的机械设备与人员配置。
5.1.1本章规定适用于水工建筑物一般基岩幕灌浆的施工技 术要求。全风化岩层、强风化岩层、大型岩溶充填物、宽大软弱 构造带等的灌浆处理还应参照第10章“覆盖层灌浆”的有关 规定。
5.1.2水库蓄水前,应完成蓄水初期最低库水位以下的惟幕灌 浆并检查合格;水库蓄水或阶段蓄水过程中,应完成相应蓄水位 以下的幕灌浆并检查合格。
5.1.2水库蓄水前,应完成蓄水初期最低库水位以下的惟幕灌
5.1.3应具备下列条件,防渗雌幕的钻孔灌浆方可进行:
1上部结构混凝土浇筑厚度达到设计规定的盖重厚度要求。 上部结构混凝土厚度较小的部位(趾板、压浆板、心墙底板、岸 玻坝段、尾坎等),应待混凝土浇筑达到其完建高程和设计强度, 玉浆板、趾板等加固锚杆砂浆达到设计强度。 2进行混凝土防渗墙、土石坝心墙或覆盖层下惟幕灌浆时, 上部结构混凝土的龄期、强度,盖重厚度等应满足相应的设计要 求,应做好上部结构或土体的保护或隔离。 3相应部位的基岩固结灌浆、混凝土坝底层灌区接缝灌浆、 岸坡接触灌浆完成并检查合格。 4相应部位灌浆平洞的开挖、混凝土衬砌(或喷锚支护)、 回填灌浆、围岩固结灌浆完成并检查合格。 5灌浆区邻近30m范围内的勘探平洞、大口径钻孔、断 (夹)层等地质缺陷的开挖、清理、混凝土回填、回填灌浆、固 结灌浆等作业完成,影响灌浆作业的临空边坡锚固、支护完成并 检查合格。
5.1.4进行工程总体进度安排时,应对惟幕灌浆(含搭接惟幕
水洞衬砌、导流洞封堵等的施工时间作好统筹安排
5.1.5灌浆前,应查明灌浆区内已布设的各种监测仪器、电缆、 管线、止水片、锚杆、钢筋等设施的具体位置,当灌浆孔位放样 出现与上述设施相矛盾或潜在矛盾时,应适当调整灌浆孔位或孔 向。灌浆过程中,应对上述设施进行妥善保护
幕,应先灌注下游排孔,再灌注上游排孔,后灌注中间排孔, 排孔可分为二序。由两排孔组成的幕应先灌注下游排孔,后 注上游排孔,每排可分为二序或三序。单排孔幕应分为三 灌浆。
5.1.7在惟幕的先灌排或主惟幕孔中宜布置先导孔,先导孔
在序孔中选取,其间距宜为16~24m,或按该排孔数的10% 布置。岩溶发育区、岸坡卸荷区等地层性状突变部位先导孔宜适 当加密。先导孔的深度宜深入雌幕底线以下1~2个灌浆段。 先导孔应采取岩芯,绘制钻孔柱状图,必要时可进行孔内摄 像。岩芯应全部拍照或摄像
5.1.8相邻两个灌浆孔的施工,原则上应待先序孔施工完成
5.1.8相邻两个灌浆孔的施工,原则上应待先序孔施工完成并 封孔待凝24h后,后序孔方可开工。采用自上而下分段灌浆法或 孔口封闭灌浆法进行雌幕灌浆时,必要时相邻两个灌浆孔可同时 施工,但先序孔与后序孔之间,在岩石中钻孔灌浆的高差应不小 于15m。采用自下而上分段灌浆法进行惟幕灌浆时,相邻两序 孔不得同时施工。
5.1.9混凝土防渗墙下基岩惟幕灌浆宜采用自上而下分
法或自下而上分段灌浆法,不宜直接利用墙体内预理灌浆管作为 孔口管进行孔口封闭法灌浆。
5.1.10雌幕后的排水孔和扬压力观测孔应在相应部位的雌幕
完成并检查合格后,方可钻进。
连续进行观测并记录,动变形值应在设计允许范围内。抬动变 形监测应符合附录B的规定。
5.2.1雌幕灌浆孔的钻孔方法应根据地质条件、灌浆方法与钻 孔要求确定: 1当采用自上而下灌浆法、孔口封闭灌浆法时,宜采用回 转式钻机和金刚石或硬质合金钻头钻进; 2当采用自下而上灌浆法时,可采用回转式钻机或冲击回 转式钻机钻进。 5.2.2灌浆孔位与设计孔位的偏差应不大于10cm,孔深应不小 于设计孔深,实际孔位、孔深应有记录。 5.2.3惟幕灌浆中各类钻孔的孔径应根据地质条件、钻孔深度 钻孔方法、钻孔要求和灌浆方法确定。灌浆孔以较小直径为宜 但终孔孔径不宜小于Φ56mm;先导孔、质量检查孔孔径应满足 获取岩芯和进行孔内测试的要求。 5.2.4惟幕灌浆中的各类钻孔均应分段进行孔斜测量。垂直的 或顶角小于5°的钻孔,孔底的偏距不应大于表5.2.4的规定。如 钻孔偏斜值超过规定,必要时应采取补救措施
5.2.1雌幕灌浆孔的钻孔方法应根据地质条件、灌浆方法与钻 孔要求确定: 1当采用自上而下灌浆法、孔口封闭灌浆法时,宜采用回 转式钻机和金刚石或硬质合金钻头钻进; 2当采用自下而上灌浆法时,可采用回转式钻机或冲击回 转式钻机钻进。
钻孔方法、钻孔要求和灌浆方法确定。灌浆孔以较小直径为宜, 但终孔孔径不宜小于Φ56mm;先导孔、质量检查孔孔径应满足 获取岩芯和进行孔内测试的要求
.2.4唯希灌浆 段进行扎斜测量。垂直的 或顶角小于5°的钻孔,孔底的偏距不应大于表5.2.4的规定。如 钻孔偏斜值超过规定,必要时应采取补救措施
表5.2.4钻孔孔底允许偏距
对于双排或多排惟幕孔、顶角天于5°的斜孔,孔底充许偏 距值可适当放宽,但方位角的偏差值不应大于5°。孔深大于 100m时,孔底充许偏距值应根据工程实际情况确定。钻进过程 中,应重点控制孔深20m以内的偏距。 5.2.5钻孔遇有洞穴、塌孔或掉块,难以钻进时,可先进行灌 浆处理,再行钻进。如发现集中漏水或涌水,应查明情况、分析 原因,经处理后再行钻进。
5.2.6灌浆孔或灌浆段及其他各类钻孔(段)钻进结束后,应
孔口敬开,让孔底钻渣和孔壁附着污物随水流冲出。冲洗后,孔 (段)底残留物厚度应不大于20cm。 遇页岩、黏土岩等遇水易软化的岩石时,可视情况采用压缩 空气或泥浆进行钻孔冲洗, 5.2.7当施工作业暂时中止时,孔口应要加保护,防止流进污 水和落入异物。
5.2.8钻孔过程应进行记录,遇岩层、岩性变化,发生掉钻、 卡钻、塌孔、掉块、钻速变化、回水变色、失水、涌水等异常情 况,应详细记录,
5.3.1采用自上而下分段灌浆法和孔口封闭法进行惟幕灌浆时, 各灌浆段在灌浆前应进行裂隙冲洗。裂隙冲洗方法为,在孔口或 段顶安放灌浆塞·(孔口封闭器),向孔内泵入压力水流,压力可 为灌浆压力的80%,并不大于1MPa,冲洗时间至回水澄清时止 或不大于20min。 当采用自下而上分段灌浆法时,可在灌浆前对全孔进行一次 裂隙冲洗。
裂隙冲洗。 5.3.2惟幕灌浆先导孔、质量检查孔应自上而下分段进行压水 试验,压水试验宜采用单点法,按附录C执行。 5.3.3采用自上而下分段灌浆法、孔口封闭灌浆法进行雌幕灌 浆时,各灌浆段在灌浆前宜进行简易压水试验,按附录C执行 简易压水试验可与裂隙冲洗合并进行。
试验,压水试验宜采用单点法,按附录C执行。
采用自下而上分段灌浆法时,灌浆前可进行全孔一段简易压 水试验和孔底段简易压水试验。
5.3.4岩溶、断层、大型破碎带、软弱夹层等地质条件复杂
5.3.4岩溶、断层、大型破碎带、软弱夹层等地质条件
5.3.4岩浴、断层、大型破碎带、软弱夹层等地质茶件复杂地 段的裂隙冲洗方法,应通过现场试验确定或按设计要求执行。对 遇水后性能易恶化的地层,可不进行裂隙冲洗,宜少做或不做压 水试验。
5.4灌浆方法和灌浆方式
5.4.1根据不同的地质条件和工程要求,惟幕灌浆可选用自上 而下分段灌浆法、自下而上分段灌浆法、综合灌浆法及孔口封闭 灌浆法。
灌浆法。 5.4.2根据地质条件、.灌注浆液和灌浆方法的不同,应相应选 用循环式灌浆或纯压式灌浆。当采用循环式灌浆时,孔内应下入 射浆管,其出浆管口距孔底不大于50cm。
用循环式灌浆或纯压式灌浆。当采用循环式灌浆时,孔内应下入 射浆管,其出浆管口距孔底不大于50cm。
用循环式灌浆或纯压式灌浆。当采用循环式灌浆时,孔内应
1~3m。以下各灌浆段段长宜为5~8m,基岩条件较好时采用天 值,岩体破碎、孔壁不稳时采用小值或更短,灌浆段最长不宜大 于10m。
难时,可移动位置重新安设,自上而下灌浆时应向上移动;自下 而上灌浆时可向下或向上移动。重新安设的灌浆塞位置(灌浆段 长)应予记录,如移动后的灌浆段长大于10m时,应研究采取 补救措施,
凝土内,以下各段灌浆时灌浆塞应安设在灌浆段段项以上50cm 处,防止漏灌。
余灌浆段灌浆结束后可不待凝,但灌浆前孔口涌水、灌浆后返浆 等地质条件复杂情况下应待凝,待凝时间应根据工程具体情况 确定。
5.4.7先导孔各孔段宜在压水试验后及时进行灌浆;当岩体透 水率较小时,也可在全孔压水试验完成后自下而上分段灌浆。 5.4.8灌浆段灌前透水率较小时,也应按技术要求进行灌浆
5.4.7先导孔各孔段宜在压水试验后及时进行灌浆;当岩体透
5.5灌浆压力和浆液变换
水头等情况进行分析计算并结合工程类比拟定。重要工程的灌浆 压力应通过现场灌浆试验论证。施工过程中,灌浆压力可根据具 体情况进行调整。灌浆压力的改变应征得设计同意。
5.5.2采用循环式灌浆时,灌浆压力表或记录仪的压力
应安装在灌浆孔孔口处回浆管路上;采用纯压式灌浆时,压力表 或压力传感器应安装在孔口处进浆管路上。压力表或压力传感器 与灌浆孔孔口间的管路长度不宜大于5m。灌浆压力应保持平稳 减小波动,可监测记录压力的平均值,最大值也应予以记录
器的测值为准。灌浆部位对灌浆压力敏感时,应计人浆液自重和 管路、钻孔沿程压力损失。
升压法或一次升压法。升压过程中应保持灌浆压力与注入率相
升压法或一次升压法。升压过程中应保持灌浆压力与注人率相适 应,防止发生岩体或建筑物抬动变形破坏。
级,细水泥浆液水灰比可采用3、2、1、0.5等四级,灌注时由 稀至浓逐级变换。开灌水灰比根据各工程地质情况和灌浆要求确 定,采用循环式灌浆时,普通水泥浆可采用水灰比5,细水泥浆 可采用3;采用纯压式灌浆时,开灌水灰比可采用2或单一比级 的稳定浆液。
经试验验证后,可采用稳定浆液、膏状浆液进行灌注,其浆液的 成分、配比以及灌注方法应通过室内浆材试验和现场灌浆试验 确定。
5.5.7当采用多级水灰比浆液灌注时,浆液比级应按下列原则
1当灌浆压力保持不变,注人率持续减少时,或注人率不 变而压力持续升高时,不得改变水灰比。 2当某级浆液注入量已达300L以上,或灌浆时间已达 30min,而灌浆压力和注入率均无改变或改变不显著时,应改浓
一级水灰比。 3当注入率大于3oL/min时,可根据具体情况越级变浓。 5.5.8灌浆过程中,灌浆压力或注入率突然改变较大时,应立 即查明原因,采取相应的措施处理。: 5.5.9灌浆过程的控制也可采用灌浆强度值(GIN)等方法进 行,其最大灌浆压力、最大单位注入量、灌浆强度指数、浆液配
5.5.9灌浆过程的控制也可采用灌浆强度值(GIN)
行,其最大灌浆压力、最大单位注入量、灌浆强度指数、浆液配 比、灌浆过程控制和灌浆结束条件等,应经过试验确定。
5.6.1本节规定适用于块状、厚层、高倾角岩层等地层的商 灌浆。当孔口封闭法应用于软弱破碎岩石地基或覆盖层时,厂 10.3节的规定执行。
5.6.1本节规定适用于块状、厚层、高倾角岩层等地层的高压 灌浆。当孔口封闭法应用于软弱破碎岩石地基或覆盖层时,应按 10.3节的规定执行。 5.6.2灌浆孔孔径宜为56~76mm,自上而下分段钻进、分段 灌浆。 5.6.3各孔孔口管段(即混凝土与基岩接触段),应先行单独钻 孔与灌浆,镶铸孔口管,并待凝48h以上。 5.6.4孔口管埋人基岩的深度应根据最大灌浆压力和岩体特性 确定。采用5MPa以上高压灌浆时,孔口管埋入基岩的深度应不 小于2m。 5.6.5孔口管段以下2~3个灌浆段,段长宜短钢结构设计图纸,灌浆压力逐段
5.6.2灌浆孔孔径宜为56~76mm,自上而下分段钻进、分段
5.6.3各孔孔口管段(即混凝土与基岩接触段),应先行单独钻 孔与灌浆,镶铸孔口管,并待凝48h以上。 5.6.4孔口管埋人基岩的深度应根据最大灌浆压力和岩体特性 确定。采用5MPa以上高压灌浆时,孔口管埋入基岩的深度应不 小于2m。
5.6.5孔口管段以下2~3个灌浆段,段长宜短,灌浆压力逐段 提升宜快,再以下各段段长宜为5~8m,按设计最大灌浆压力 灌注。
5.6.6孔口封闭器应具有良好的耐压和密封性能,灌浆管
孔口封闭器应具有良好的耐压和密封性能,灌浆管应能 王租市注红版
5.6.7灌浆管的外径与钻孔孔径之差宜为10~~20mm市政工艺、技术,若用
君用钻 杆作为灌浆管,应采用外平接头连接。各段灌浆时灌浆管应深入 灌浆段底部,管口离孔底的距离应不大于50cm
....- 相关专题: 水泥灌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