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ZT0219-2006 滑坡防治工程设计与施工技术规范.pdf

  • DZT0219-2006 滑坡防治工程设计与施工技术规范.pdf为pdf格式
  • 文件大小:9.6 M
  • 下载速度:极速
  • 文件评级
  • 更新时间:2021-06-01
  • 发 布 人: 迟到的背影
  • 文档部分内容预览:
  • DZ/T02192006

    6.2.1.9滑坡体上若有水田,应改为早地耕作。若有积水的池、塘、库,应停止耕作。滑坡体后缘(外 围),若分布有可能影响滑坡的积水的池、塘、库时,宜停止耕作;否则其底和周边均应实施防渗工程。 6.2.1.10排水沟进出口平面布置,宜采用喇叭口或八字形导流翼墙。导流翼墙长度可取设计水深的 3~4倍。 6.2.1.11当排水沟断面变化时,应采用渐变段衔接,其长度可取水面宽度之差的5~20倍。 6.2.1.12 排水沟的安全超高,不宜小于0.4m,最小不应小于0.3m;对弯曲段凹岸,应考虑水位高 的影响。 6.2.1.13排水沟弯曲段的弯曲半径,不应小于最小容许半径及沟底宽度的5倍。最小容许半径可按 式(10)计算:

    Rmin=1.1u°A/2+12

    Rmin一最小容许半径(m); U一沟道中水流流速(m/s); A一一沟道过水断面面积(m)。 6.2.1.14在排水沟纵坡变化处,应避免上游产生垂水。断面变化,宜改变沟道宽度,深度保持不变。 6.2.1.15设计排水沟的纵坡,应根据沟线、地形、地质以及与山洪沟连接条件等因素确定,并进行抗冲 刷计算。当自然纵坡大于1:20或局部高差较大时,可设置陡坡或跌水。 6.2.1.16跌水和陡坡进出口段,应设导流翼增,与上、下游沟渠护壁连接。梯形断面沟道,多做成渐变 收缩扭曲面;矩形断面沟道,多做成“八”字墙形式。 6.2.1.17陡坡和缓坡连接剖面曲线,应根据水力学计算确定;跌水和陡坡段下游,应采用消能和防冲 措施。当跌水高差在5m以内时,宜采用单级跌水;跌水高差大于5m时,宜采用多级跌水。 6.2.1.18排水沟,宜用浆砌片石或块石砌成;地质条件较差,如坡体松软段,可用毛石混凝土或素混凝 土修建。砌筑排水沟砂浆的标号,宜用M7.5~M10。对坚硬块片石砌筑的排水沟,可用比砌筑砂浆高 1级标号的砂浆进行勾缝,且以勾阴缝为主。毛石混凝土或素混凝土的标号,宜用C10~C15。 6.2.1.19陡坡和缓坡段沟底及边墙,应设伸缩缝,缝间距为10m~15m。伸缩缝处的沟底,应设齿前 墙.伸缩缝内应设止水或反滤盲沟或同时采用

    给排水管理6. 2. 2 地下排水

    6.2.2.1当滑坡体表层有积水湿地和泉水露头时,可将排水沟上端做成渗水盲沟,伸进湿地内,达到疏 干湿地内上层滞水的目的。渗水言沟,应采用不含泥的块石、碎石填实,两侧和顶部做反滤层(图2)。 6.2.2.2为拦截滑坡体后山和滑坡体后部深层地下水及降低滑坡体内地下水位,应将横向拦截排水隧 修于滑坡体后缘滑动面以下,与地下水流向基本垂直;纵向排水疏干隧碉,可建在滑坡体(或老滑坡) 内,两侧设置与地下水流向基本垂直的分支截排水隧硼和仰斜排水孔。配有排水孔的截排水隧确,其排 水能力可由式(11)计算(图3)

    式中: Q—单井涌水量(m/d); 渗透系数(m/d); H——水头或潜水含水层厚度(m); S排水孔中水位降深(m); d井距之半(m); r—井半径(m); b1 一井排至排泄边界的距离(m);

    DZ/T02192006

    破法时,应根据岩层完整程度,确定全断面开挖或导洞开挖;在地下水比较丰富的地段,宜采用下导洞 开挖。 6.3.2.3对于不稳定地层,在开挖爆破后,永久衬砌前,应采用木支撑、钢支撑或喷混凝土错锚杆支护等 临时支护措施。 6.3.2.4在特别软弱或大量涌水的地层中开挖隧确,应采用超前灌浆或管棚加固方法,先将地层预先 加固,然后再进行开挖。 6.3.2.5隧硼浇砌,应沿轴线方向分段进行。当结构设有永久缝时,按永久缝施工和设置止水。如永 久缝间距过大或无永久缝时,应设临时施工缝分段浇,段长宜为8m15m。为避免窝工,可采用跳 仓浇。在横断面上,浇砌顺序应为先底拱、后边墙和顶拱;因地质条件差,也可先顶拱、后边墙,最后 底。 6.3.2.6支撑盲沟施工时,开挖基础应置于滑动面0.5m以下的稳定地基上。基底纵向为台阶式,每 级台阶长度不应小于4m,放坡系数控制在0.05以内。 6.3.2.7支撑盲沟基础砌筑,宜每隔1m~3m设一牙石凸样,可采用100mm~200mm填料片石;沟 壁砂砾石反滤层厚度不应低于150mm

    7.1.1抗滑桩是滑坡防治工程中较常采用的一种措施。采用抗滑桩对滑坡进行分段阻滑时,每段宜以 单排布置为主,若弯矩过大,应采用预应力锚拉桩。 7.1.2抗滑桩桩长宜小于35m。对于滑带埋深大于25m的滑坡,采用抗滑桩阻滑时,应充分论证其 可行性。 7.1.3抗滑桩间距(中对中)宜为5m~10m。抗滑桩嵌固段应嵌人滑床中,约为桩长的1/32/5。 为了防止滑体从桩间挤出,应在桩间设钢筋砼或浆砌块石拱形挡板。在重要建筑区,抗滑之间应用钢 筋砼联系梁联接,以增强整体稳定性。 7.1.4抗滑桩截面形状以矩形为主,截面宽度一般为1.5m~2.5m,截面长度一般为2.0m~4.0m。 当滑坡推力方向难以确定时,应采用圆形。 7.1.5抗滑桩按受弯构件设计。对于利用抗滑桩作为建筑物桩基的工程,即“承重阻滑桩”,应进行桩 基坚向承载力桩基沉隆 荷载对桩的影响

    7.1.3抗滑桩间距(中对中)宜为5m~10m。抗滑桩嵌固段应嵌人滑床中,约为桩长的1/32/5。 为了防止滑体从桩间挤出,应在桩间设钢筋砼或浆砌块石拱形挡板。在重要建筑区,抗滑桩之间应用钢 筋砼联系梁联接,以增强整体稳定性。 7.1.4抗滑桩截面形状以矩形为主,截面宽度一般为1.5m~2.5m,截面长度一般为2.0m~4.0m。 当滑坡推力方向难以确定时,应采用圆形桩。 7.1.5抗滑桩按受弯构件设计。对于利用抗滑桩作为建筑物桩基的工程,即“承重阻滑桩”,应进行桩 基竖向承载力、桩基沉降、水平位移和挠度验算,并考虑地面附加荷载对桩的影响。 7.2抗滑桩设计 7.2.1抗滑桩所受推力可根据滑坡的物质结构和变形滑移特性,分别按三角形、矩形或梯形分布考虑。 7.2.2抗滑桩设计荷载包括:滑坡体自重、孔隙水压力、渗透压力、地震力等。对于跨越库水位线的滑 坡,应考虑库水位变动时对滑坡体产生的渗透压力。 7.2.3抗滑桩推力应按滑坡滑动面类型选用相应的推力计算公式(见附录A)。 7.2.4抗滑桩桩前应进行土压力计算。若被动土压力小于滑坡剩余抗滑力时,桩的阻滑力按被动土压 力考虑。被动土压力计算公式如式(15):

    .2抗清桩设计 7.2.1抗滑桩所受推力可根据滑坡的物质结构和变形滑移特性,分别按三角形、矩形或梯形分布考虑。 7.2.2抗滑桩设计荷载包括:滑坡体自重、孔隙水压力、渗透压力、地震力等。对于跨越库水位线的滑 坡,应考虑库水位变动时对滑坡体产生的渗透压力。 7.2.3抗滑推力应按滑坡滑动面类型选用相应的推力计算公式(见附录A)。 7.2.4抗滑桩桩前应进行土压力计算。若被动土压力小于滑坡剩余抗滑力时,桩的阻滑力按被动土压 力考虑。被动土压力计算公式如式(15):

    E=%XXtan(45+/2)

    E—被动土压力(kN/m); Yi、q,一一分别为桩前岩土体的容重(kN/m)和内摩擦角(°); h;一抗滑桩受荷段长度(m)。 .2.5布置于地表水体水位一带的抗滑桩可不考虑滑体前缘的抗力,即抗滑力为0.但应进行嵌固段 侧压力验算

    DZ/T 02192006

    7.2.6抗滑桩受荷段桩身内力应根据滑坡推力和阻力计算,嵌固段桩身内力根据滑面处的弯矩和剪力 按地基弹性的抗力地基系数(K)概念计算,简化式为式(16)

    K= m(y+ ye)

    7.2.7抗滑桩嵌固段桩底支承根据滑床岩土体结构及强度,可采用自由端、铰支端或固定端。 7.2.8抗滑桩的稳定性与嵌固段长度、桩间距、桩截面宽度,以及滑床岩土体强度有关,可用围岩允许 侧压力公式判定:

    )较完整岩体、硬质粘土岩等

    式中: Dmax 嵌固段围岩最大侧向压力值(kPa); P——折减系数,取决于岩土体裂隙、风化及软化程度,沿水平方向的差异性等,一般为0.1~ 0.5; R一岩石单轴抗压极限强度(kPa)。 b) 一般土体或严重风化破碎岩层:

    时,应判定抗滑桩属刚性桩还是弹性桩,以选取适当的内力计算公式。判定式如下:

    a)按K"法计算,即地基系数为常数时, 当βh2≤1.0.属刚性桩; 当βh.>1.0,属弹性桩。 其中,β为桩的变形系数(m),其值为: B= (KB,/4EI)/4

    K地基系数(kN/m); Bp——桩正面计算宽度(m),矩形桩Bp=B+1,圆形桩Bp=0.9(B+1); F桩弹模(kPa):

    DZ/T02192006

    表6纵向受拉钢筋的最小搭接长度

    7.3.9桩的两侧及受压边,应适当配置纵向构造钢筋,其间距宜为400mm~500mm,直径不应

    7.3.9桩的两侧及受压边,应适当配置纵向构造钢筋,其间距宜为400mm~500mm,直

    7.3.9桩的两侧及受压边,应适当配置纵向构造钢筋,其间距宜为400mm~500mm,直径不应小于 12mm。桩的受压边两侧,应配置架立钢筋,其直径不宜小于16mm。 7.3.10当采用预应力混凝土时,应符合下列要求: a) 预应力施加方法宜采用后张法。如采用先张法时,应充分论证其可靠性; b) 预应力筋宜为低松弛高强钢绞线: ) 下端锚固于桩身下部3m~5m范围内。锚固段内,根据计算布置钢筋网片; d) 上段锚固应选用可靠的锚具,并在锚固部位预埋钢垫板。垫板应与锚孔垂直; e)水泥砂浆强度等级不应低于M25

    7.4.1抗滑桩应严格按设计图施工。应将开挖过程视为对滑坡进行再勘查的过程,及时进行地质编 录,以利于反馈设计。 7.4.2抗滑桩施工包含以下工序:施工准备、桩孔开挖、地下水处理、护壁、钢筋笼制作与安装、混凝土 灌注、混凝士养护等

    7.4.3施工准备应按下列要求进行。

    a)接工程要求进行备料,选用材料的型号、规格符合设计要求,有产品合格证和质检单: b)钢筋应专门建库堆放,避免污染和锈蚀; c)使用普通硅酸盐水泥

    7.4.4孔以人工开挖为主,并按下列原则进行:

    7.4.5桩孔开挖过程中应及时排除孔内积水。当滑体的富水性较差时,可采用坑内直接排水;当富水 性好,水量很大时,宜采用桩孔外管泵降排水。 7.4.6桩孔开挖过程中应及时进行钢筋混凝土护壁,宜采用C20砼。护壁的单次高度根据一次最大 开挖深度确定,一般为1.0m1.5m。护壁厚度应满足设计要求,一般为100mm~200mm,应与围岩 接触良好。护壁后的桩孔应保持垂直、光滑

    a 钢筋笼尽量在孔外预制成型,在孔内吊放竖筋并安装,孔内制作钢筋笼应考虑焊接时的通风 排烟; b) 竖筋的接头采用双面搭接焊、对焊或冷挤压,接头点需错开; C) 竖筋的搭接处不得放在土石分界和滑动面(带)处; d)孔内渗水量过大时,应采取强行排水、降低地下水位措施。 .4.8桩芯混凝土灌注。应符合下列要求

    a)待灌注的桩孔应经检查合格; 所准备的材料应满足单桩连续灌注; C 当孔底积水厚度小于100mm时,可采用干法灌注,否则应采取措施处理; 当采用干法灌注时,混凝土应通过串筒或导管注人桩孔,串简或导管的下口与混凝土面的距 离为1m~3m; 桩身混凝土灌注应连续进行,不留施工缝; 桩身混凝土,每连续灌注0.5m0.7m时,应插人振动器振捣密实一次; g)对出露地表的抗滑桩应按有关规定进行养护,养护期应在7d以上。 7.4.9 桩身混凝土灌注过程中,应取样做混凝土试块。每班、每百立方米或每搅百盘取样应不少于 组。不足百立方米时,每班都应取。 7.4.10当孔底积水深度大于100mm,但有条件排干时,应尽可能采取增大抽水能力或增加抽水设备 等措施进行处理。 7.4.11若孔内积水难以排干,应采用水下灌注方法进行混凝土施工,保证桩身混凝土质量。 7.4.12水下混凝土应具有良好的和易性,其配合比按计算和试验综合确定。水灰比宜为0.5~0.6, 落度宜为160mm~200mm,砂率宜为40%~50%,水泥用量不宜少于350kg/m。 7.4.13灌注导管应位于桩孔中央,底部设置性能良好的隔水栓。导管直径宜为250mm~350mm 导管使用前应进行试验,检查水密、承压和接头抗拉、隔水等性能。进行水密试验的水压不应小于孔内 水深的1.5倍压

    待灌注的桩孔应经检查合程

    7.4.14水下混凝土灌注应按下列要求进

    a)为使隔水栓能顺利排出,导管底部至孔底的距离宜为250mm~500mm; b)为满足导管初次埋置深度在0.8m以上,应有足够的超压力能使管内混凝土顺利下落并将管 外混凝土顶升: c)灌注开始后,应连续地进行,每根桩的灌注时间不应超过表7的规定;

    表7单根抗滑桩的水下混凝土灌注时间

    d)灌注过程中,应经常探测井内混凝土面位置,力求导管下口理深在2m~3m,不得小手1m; e)对灌注过程中的井内溢出物,应引流至适当地点处理,防止污染环境。 .4.15若桩壁渗水并有可能影响桩身混凝土质量时,灌注前宜采取下列措施予以处理: a)使用堵漏技术堵住淤水口

    DZ/T0219—2006

    8.2.6预应力锚索的最优铺固角

    预应力锚索倾角主要由施工条件确定。也可根据两种方法综合考虑其最优倾角: a)理论公式 铺索倾角推荐公式如式(31):

    式中: 6锚索倾角(°); 滑面倾角(°); 一滑面内摩擦角()。 b)实际经验

    式中: 一锚索倾角(°) 滑面倾角(°); 一滑面内摩擦角(°)。 实服匠险

    预应力锚索的数量取决于滑坡产生的推力和防治工程安全系数。锚索间距宜大于4m。若错索间 距小于4m,应进行群锚效应分析。推荐公式如下: a)日本《VSL锚固设计施工规范》采用公式

    D=1.5V/LXd/2 (32) b)本规范推荐公式: D = In(T* × L/p) ..................(33) 式中: D—锚索最小间距(m); L锚索长度(m); d—锚索钻孔孔径(m); T—设计锚固力(kN); P 修正系数,取10(kNXm)。

    8.2.8锚索内端排列

    相邻锚索不宜等长设计,可根据岩体强度和完整性交错布置,长短差宜在2m~5m之间。 8.3预应力锚索构造 8.3.1预应力锚索所采用的钢绞线应符合国家标准(GB/T5223—2002、GB/T5224一2003),7丝标准 型钢绞线参数如表9

    表9国标7丝标准型钢绞线参数表

    表10ASTMA416—90a7丝标准型钢绞线(270级)

    固结砂浆用砂含泥量不应超过总重量的3%;云母及轻物质含量不应超过总重量的3%;有机质含 量用比色法试验时,不应深于标准色

    为了加速内铺固段的固结

    8.3.7内锚固段及注浆

    为了达到预应力锚索对滑带的加固效果,锚索张拉段应穿过滑带2m以上,对于隐蔽型滑面的松 散层滑坡,张拉段要求进人新鲜基岩面1.5m以上,见图A.4

    表11OVM铺具基本参数表

    a)孔径:预应力锚索孔径与钢绞线根数、砂浆保护层厚度和滑坡体结构有关。一般地: 5~10根钢绞线构成的锚索,孔径为75mm~115mm; 11~15根钢绞线构成的锚索,孔径为115mm~135mm; 15~20根钢绞线构成的锚索,孔径为135mm~175mm。 当滑坡体结构松散,或钻孔缩径明显时,可增大孔径。 b)造孔采用锚杆工程钻机。按照锚索设计要求,将钻机固定,调整方位角及倾角,校 置,然后将所有紧固件拧紧,就绪后即可开钻作业。 钻孔结束后,拔出钻杆和钻具。用一根含标尺的聚乙烯管复核孔深,并以高风压吹孔,或 孔。待孔内粉尘吹洗净,且孔深达到要求时,拔出聚乙烯管,并将孔口盖住备用。

    d)锁定锚固力的大小可用两种方法确定:测力传感器直接测定及张拉锁定时预应力钢铰线变形 量计算得出。计算公式如下,

    9.1.1格构锚固技术是利用浆砌块石、现浇钢筋砼或预制预应力砼进行坡面防护,并利用锚杆或锚索 固定的一种滑坡综合防护措施。 9.1.2格构技术应与美化环境结合,利用框格护坡,并在框格之间种植花草,达到美化环境的目的。同 时,应与市政规划、建设相结合,在防护工程前沿,可规划为道路、广场或其他建设用地,在护坡工程体 内,可预留管网通道

    根据滑坡结构特征、选定

    a) 当滑坡稳定性好,但前缘表层开挖失稳,出现滑时,可采用浆砌块石格构护坡,并用锚杆 固定; 6) 当滑坡稳定性差,且滑坡体厚度不大,宜用现浇钢筋砼格构十锚杆(索)进行滑坡防护,应穿过 滑带对滑坡阻滑; C) 当滑坡稳定性差,且滑坡体较厚,下滑力较大时,应采用砼格构十预应力锚索进行防护,并应穿 过滑带对滑坡阻滑。

    9.2.1在对格构进行设计前,应对滑坡稳定系数进行计算,作为设计的依据。滑坡设计荷载包括:滑坡 体自重、静水压力、渗透压力、孔水压力、地震力等。对于跨越库(江)水位线的滑坡应考虑每年库水位 变动时对滑坡体产生的渗透压力

    变动时对滑坡体产生的渗透压力。 9.2.2对于整体稳定性好,并满足设计安全系数要求的滑坡,可采用浆砌块石格构进行护坡。采用经 验类比法进行设计,前缘形成坡度不宜大于35°,即1:1.5。当边坡高度超过30m时,应设马道放坡 马道宽2.0m~3.0m。 9.2.3对于滑坡整体稳定性好,但前缘出现溜滑或滑,或坡度大于35°时,可采用现浇钢筋砼格构进 行护坡,并用锚杆(管)进行固定。采用经验类比和极限平衡法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设计,锚杆(管)应穿过 潜在滑面1.5m~2.0m,采用全粘结灌浆。 9.2.4对于滑坡整体稳定性差,且坡面应防护时,可采用现浇钢筋砼格构与锚杆或锚索进行防护。采 用预应力锚索相同的锚固力计算公式确定锚固荷载时,宜采用单束锚杆或锚索设计吨位。采用简支梁 或多跨连续梁公式计算两锚杆之间格构内力。 a)格构弯矩设计值的确定 按典型剖面承受的土压力和锚杆设计锚固力计算。 b)钢筋砼格构强度判定 格构提供的弯矩,

    对已浇注完毕的格构,应及时派专人进行养护,养护期

    9.4.3锚杆(管)施工

    9.4.3.1用凿岩机或轻型钻机造孔,孔径由设计确定。 9.4.3.2锚杆(管)杆体在入孔前应清洗孔,除锈、除油,平直,每隔1.0m~2.0m应设对中支架。 9.4.3.3砂浆配合比宜为:灰砂比1:1~1:2,水灰比0.38~0.45。砂浆强度不应低于M25。 9.4.3.4压力注浆应加止浆环,注浆后,应将注浆管拔出。 9.4.4预应力错索施工(见第8章)

    4预应力锚索施工(见第

    10.1.1重力挡瑞适用于居民区、工业和矿区以及航运、道路建设涉及的规模小、厚度薄的滑坡阻滑 理工程。 10.1.2设计挡土墙应与其他治理工程措施相配合,根据地质地形条件设计多个方案,通过技术经济分 析、对比后,确定最优方案,以达到最佳工程效果。 10.1.3挡土墙工程应布置在滑坡主滑地段的下部区域。当滑体长度大而厚度小时宜沿滑坡倾向设置 多级挡土墙 10.1.4当坡面无建筑物或其他用地,且地质和地形条件有利时,挡土墙宜设置为向坡体上部凸出的弧 形或折线形,以提高整体稳定性。 10.1.5挡土墙墙高不宜超过8m,否则应采用特殊形式挡土墙,或每隔4m~5m设置厚度不小于 0.5m、配比适量构造钢筋的混凝土构造层。 10.1.6墙后填料应选透水性较强的填料,当采用粘土作为填料时,宜掺入适量的石块且夯实,密实度 不小于85%

    土墙工程结构设计安全系数根据5.4推荐如下: 基本荷载情况下,抗滑稳定性K,≥1.3;抗倾覆稳定性K,≥1.5; 特殊荷载情况下,抗滑稳定性K,≥1.2;抗倾覆稳定性K,≥1.3。 10.2.2作用在挡土墙上的荷载力系及其组合,视挡土墙型式不同分别考虑。基本荷载应考虑墙背承 受由填料白重产生的侧压力、墙身白重的重力、墙顶上的有效荷载、基底法向反力,摩擦力及常水位时静 水压力和浮力;附加荷载涉及库水位的静水压力和浮力、江水位降落时的水压力和波浪压力等;特殊荷 载考虑地震力及临时荷载。 10.2.3墙身所受的浮力应根据地基渗水情况,按下列原则确定:位于砂类土、碎石类土和节理很发育 的岩石地基,按计算水位的100%计算;位于完整岩石地基,其基础与岩石间灌注混凝土,按计算水位的 50%计算;不能肯定地基土是否透水时,宜按计算水位的100%计算。 10.2.4土压力的计算方法及有关规定如下: a)作用在墙背上的主动土压力,可按库仑理论计算。计算公式见附录B.1。 b 挡土墙前部的被动土压力,一般可不考虑。但当基础埋置较深、地层稳定、不受水流冲刷和扰 动破坏时,结合墙身位移条件,可采用1/3~1/2被动土压力值或静止土压力。被动土压力可 按库仑理论计算,计算公式见附录B.2。 C 衡重式挡土墙上墙土压力,当出现第二破裂面时,用第二破裂面公式计算,不出现第二破裂面 时,以边缘点联线作为假想墙背按库仑公式计算,下墙土压力采用力多边形法计算,不计人墙 前土的被动土压力。 10.2.5墙背后填料的内摩擦角,应根据试验资料确定。当无试验资料时可参照有关规范所给出的数

    土墙工程结构设计安全系数根据5.4推荐如下: 基本荷载情况下,抗滑稳定性K,≥1.3;抗倾覆稳定性K,≥1.5; 特殊荷载情况下,抗滑稳定性K,≥1.2;抗倾覆稳定性K,≥1.3。 10.2.2作用在挡土墙上的荷载力系及其组合,视挡土墙型式不同分别考虑。基本荷载应考虑墙背承 受由填料白重产生的侧压力、墙身白重的重力、墙顶上的有效荷载.基底法向反力.摩擦力及常水位时静 水压力和浮力;附加荷载涉及库水位的静水压力和浮力、江水位降落时的水压力和波浪压力等;特殊荷 载考虑地震力及临时荷载。 10.2.3墙身所受的浮力应根据地基渗水情况,按下列原则确定:位于砂类土、碎石类土和节理很发育 的岩石地基,按计算水位的100%计算;位于完整岩石地基,其基础与岩石间灌注混凝土,按计算水位的 50%计算:不能肯定地基土是否透水时.宜按计算水位的100%计算

    10.2.4土压力的计算方法及有关规定如下

    10.2.6挡土墙设计应进行抗滑和抗倾覆稳定性

    10.2.7基底压力计算方法

    班直子力矩作 出底面边长(m): 一合力作用点至基础底面最大压力边缘的距离(m); 当地基受力层范围内有软弱下卧层时,应验算其顶面压力

    10.2.8挡士墙偏心压缩承载力计算

    DZ/T 02192006

    式中: N—荷载设计值产生的轴向力(kN); —高厚比β和轴向力的偏心距e对受压构件承载力的影响系数; f——砌体抗压强度设计值(kPa); A截面积(m)。 当0.7y

    10.2.9受剪构件的承载力按式(43)计算: V≤(f.+0.18a)A

    Nk≤ JmA 30

    11.2.3.5作好地质编录,尤其是遇洞穴、塌孔、掉块、漏水等各种情况应进行详细编录。 1.2.3.6注浆所用水泥标号不应低于425",水灰比采用逐级变换方式,宜用5:1~2:1开灌,然后 根据耗浆量逐渐变换水灰比,最后为0.5:1,具体参数通过现场灌浆试验确定。 11.2.3.7若岩土体空隙大时,可改用水泥砂浆。砂为天然砂或人工砂,要求有机物含量不宜大于 3%,SO,含量宜小于1%。 11.2.3.8注浆压力以不掀动岩体为原则。采用1.0MPa~8.0MPa。注浆采用不同级别压力,宜按 1.0MPa、2.0MPa、2.5MPa、3.0MPa、3.5MPa、4.0MPa、5.0MPa、6.0MPa、8.0MPa逐级增大。 11.2.3.9当注浆在规定压力下,注浆孔(段)注人率小于0.4L/min,并稳定30min时即可结束。 11.2.3.10双管法灌浆:浆液从内管压入,外管返浆。浆液注人后,通过返浆管检查止浆效果、测压及 控制注浆压力,主要是通过胶塞挤压变形止浆。 11.2.3.11单管法浆:利用高压灌浆管直接向试段输浆,可利用胶塞止浆。 11.2.3.12采用直上而下分段注浆法。每段4m.孔口至地下1m~2m留空

    施工管理标准规范范本11.2.4注浆效果检验

    11.2.4.1设置测试孔用声波法对注浆前后的岩土体性状进行检测,作垂向单孔和水平量

    a)用作检测注浆效果的观测孔跨孔间距宜为注浆孔间距的1~2倍。 b)注浆前应对岩土体进行声波测试,提供加固前波速;灌浆后28天,应对岩土体进行波速测试, 是供灌浆后波速的增加值。根据需要,亦可增加灌浆后7天声波测试。 1.2.4.2注浆养护期满后,在建筑物修建前,应对灌浆岩体进行静载试验,提供岩土体的极限和容许 承载力指标,必要时,可进行岩土体变形试验。 11.2.4.3用钻探取样进行室内岩土体力学参数试验.同时以建筑地基加固为目的的注浆,应直接开挖 进行检查

    11.3.1刷方减载一般包括滑坡后缘减载、表层滑体或变形体的清除、削坡降低坡度以及设置马道等。 别方减载对于滑坡稳定系数的提高值可以作为设计依据。 11.3.2当开挖高度大时,宜沿滑坡倾向设置多级马道,沿马道应设横向排水沟。边坡开挖设计时,应 确定纵向排水沟位置,并且与城市或公路排水系统衔接。 11.3.3刷方减载后形成的边坡高度大于8m时,开挖应采用分段开挖,边开挖边护坡,只有在护坡之 后才允许开控至下一个工作平台.不应一次开挖到底。根据岩十体实际情况.分段T作高度官3m~ m。 11.3.4边坡高度大于8m,宜采用喷锚网、钢筋砼格构等护坡。如果高边坡设有马道,坡顶开口线与 马道之间,马道与坡脚之间,也可采用格构护坡。 11.3.5边坡高度小于8m,可以一次开挖到底,采用浆砌块石挡墙等护坡。 1.3.6当堆积体或土质边坡高度超过10m时,应设马道放坡,马道宽2.0m~3.0m。当岩质边坡高 度超过20m时,应设马道放坡,马道宽1.5m~3.0m。 11.3.7为了减少超挖及对边坡的扰动,机械开挖应预留0.5m~1.0m保护层,人工开挖至设计 位置。 1.3.8采用爆破方法对后缘滑体或危岩体进行刷方减载,应专门对周围环境进行调查,对爆破振动对 整体稳定性的影响和爆破飞石对周围环境的危害作出评估。 11.3.9在清除表层危岩体和确保施工安全的情况下,宜采用导爆索进行光面爆破或预裂爆破。凿岩 一般3m~4m,由上至下一次成型。以机械浅孔台阶爆破为主,并对超、欠挖部分进行修整成型。 11.3.10块石爆破采用岩体内浅孔爆破与块体表面聚能爆破相结合的方式。对于块体厚度大于 1.5m,又易于凿岩的块石,以块体内浅孔爆破为主;厚度小于1.5m,凿岩施工条件极差的块石,以表面

    DZ/T 02192006

    于I级滑坡防治工程,应建立地表与深部相结合的综合立体监测网。 2.3.2地表大地变形监测是滑坡监测中常用的方法。采用经纬仪、全站仪、GPS等测量仪器了解滑 波体水平位移、垂直位移以及变化速率。点位误差要求不超过土5.4mm,水准测量每公里中误差小于 土1.5mm。对于土质滑坡,精度可适当降低,但要求水准测量每公里中误差不超过土3.0mm。 12.3.3地表裂缝位错监测是了解地裂缝伸缩变化和位错情况。可采用伸缩仪、位错计、千分卡等进行 量测。测量精度0.1mm~1.0mm。 12.3.4地下水动态监测以了解地下水位为主,可进行地下水孔隙水压力、扬压力、动水压力及地下水 水质监测。 12.3.5滑坡深部位移监测是监测滑坡体整体变形的重要方法,用以指导防治工程的实施和效果检验。 采用钻孔倾斜仪进行滑坡深部位移监测可了解滑坡深部,特别是滑带的位移情况。系统总精度不超过 ±5mm/15m。 12.3.6锚索测力计用于预应力锚索监测,以了解预应力动态变化和锚索的长期工作性能,为工程实施 提供依据。采用轮幅式压力传感器、钢弦式压力盒、应变式压力盒、液压式压力盒进行监测。长期监测 的锚杆数不少于总数的5%。 12.3.7压力盒用于抗滑桩受力和滑带承重阻滑受力监测,以了解滑坡体传递给支挡工程的压力。压 力传感器依据结构和测量原理区分,类型繁多稀土标准,使用中应考虑传感器的量程与精度、稳定性、抗震及抗冲 击性能、密封性等因素。 12.3.8监测数据的采集和处理建议尽可能采用自动化方式。建立监测数据库、数据和图形处理系统、 趋势预报模型、险情预警系统等。监测设计中应提出滑坡体险情预警标准,并在施工过程中逐步加以完 善。监测方应定期向建设单位、监理方、设计方和施工方提交监测报告,必要时应提供实时监测数据。

    ....
  • 相关专题: 滑坡防治  

相关下载

常用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