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B/T 10497-2021 水电工程水库塌岸与滑坡治理技术规程.pdf

  • NB/T 10497-2021  水电工程水库塌岸与滑坡治理技术规程.pdf为pdf格式
  • 文件大小:0.7 M
  • 下载速度:极速
  • 文件评级
  • 更新时间:2021-06-05
  • 发 布 人: 13648167612
  • 文档部分内容预览:
  • 4.2.1水库塌岸勘察应查明岸坡地形地貌特征、物质组成、土体结构,划分水库 塌岸类型。水库塌岸类型划分宜符合本规程附录A的规定。 4.2.2水库塌岸预测宜选取两种或两种以上方法进行预测结果对比分析。 4.2.3水库塌岸预测应包括下列内容: 1水库塌岸地形地质条件调查和库水动力条件分析。 2确定水库塌岸类型和塌岸预测所需的参数。

    1水库塌岸地形地质条件调查和库水动力条件分析。 2确定水库塌岸类型和塌岸预测所需的参数。 3确定最终塌岸范围与规模。

    4.3.1水库滑坡勘察应查明滑坡的边界与规模、物质组成与结构、滑面及滑带特 征,分析滑坡形成机制高速公路标准规范范本,确定滑坡类型、发育阶段,评价滑坡稳定性。水库滑坡 分类与发育阶段划分宜符合本规程附录B的规定。

    4.3.3大中型及以上水库滑坡应进行涌浪预测,并分析堵江的可能性,

    大中型及以上水库滑坡应进行涌浪预测,并分析堵江的可能性。

    4.4.1变形体勘察应主要查明变形边界与规模、地层岩性、结构特征、变形特征。 4.4.2变形体勘察应根据变形破坏特征分析变形体形成机制和失稳模式 4.4.3变形体勘察应分析变形演化趋势,评价变形体稳定性,

    4.4.1变形体勘察应主要查明变形边界与规模、地层岩性、结构特征、变形特征。 4.4.2变形体勘察应根据变形破坏特征分析变形体形成机制和失稳模式, 4.4.3变形体勘察应分析变形演化趋势,评价变形体稳定性,

    5水库岸坡治理分级与设计安全系数

    5.1水库岸坡治理分级

    5.1.1水库岸坡治理应根据塌岸、滑坡及变形体的危害程度及威胁人数进行分 级。

    5.1.2水库岸坡危害程度应按表5.1.2确定。

    表5.1.2水库岸坡危害程度

    注:1很严重指造成重大人员伤亡或财产损失; 2严重指可能造成人员伤亡或财产损失; 3不严重指可能造成财产损失。

    5.1.3水库岸坡治理工程分级应按表5.1.3确定

    表5.1.3水库岸坡治理工程分级

    注:根据危害程度和威胁人数就高的原则确定

    5.1.4当危害对象为交通、电力和水利设施等,水库岸坡治理工程等级应按相关 行业规范确定

    5.2治理设计安全标准

    5.2.1水库岸坡稳定分析应区分不同的作用组合或工况,采用极限平衡法进行计 算。当采用下限解法时,抗滑稳定设计安全系数应符合表5.2.1的规定。

    表5.2.1抗滑稳定设计安全系数

    注:对失稳后危害性大的滑坡或稳定分析中不确定因素较多的岸坡,设计安全系数 宜取本表大值,反之取小值。 5.2.2对于特别重要、失事后危害巨大或有变形极限要求的岸坡,应经专门论证 确定。 5.2.3影响对象为交通、电力和水利设施等,设计安全系数应按相关行业规范确 定。

    日不确定因素较多的岸坡,设计安全系数 宜取本表大值,反之取小值 5.2.2对于特别重要、失事后危害巨大或有变形极限要求的岸坡,应经专门论证 确定。 5.2.3影响对象为交通、电力和水利设施等,设计安全系数应按相关行业规范确 定

    6.1.1对于需要治理的水库岸坡,应确定治理工程分级与设计安全系数

    6.1.2在库水位变动范围内,水库岸坡治理工程设计应考虑岩土体类型、性质 岸坡结构、浪蚀高度和水位变动幅度的影响

    6.2.1自重作用的计算应符合下列要求

    1地下水位以上岩土体的自重应采用天然重度;地下水位以下岩土体的自重 应采用浮重度,同时在滑面上扣除自坡外水位起算的静水压力。降雨情况下的非 饱和岩土体的重度,可根据测试或估算确定。 2坡体上的建筑物及附属设施,应计入坡体自重。 6.2.2地下水作用的计算应符合下列规定: 1应采用地下水最高水位作为持久状态水位,以特大暴雨或久雨暂态高水位 作为短暂状态水位,持久与短暂状况水的作用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水电工程边 坡设计规范》NB/T10512的有关规定。 2岸坡治理设计暴雨强度重现期,1级治理工程应取50年一遇100年一遇: II级治理工程应取20年一遇~50年一遇;IⅢI级治理工程应取10年一遇~20年 遇。 3当岸坡存在地下水渗流时,应考虑渗透水压力作用。 4水库蓄水后岸坡内地下水位宜根据实测值确定;当无实测值时,可根据库 水位计算岸坡内地下水位。 5库水位骤降状况进行岸坡稳定分析时,渗透系数应采用小值平均值,地下 水位可按非稳定渗流估算。 6对于变形体,应考虑裂隙水压力作用。 6.2.3地震作用的计算应符合下列规定:

    6.2.2地下水作用的计算应符合下列规定

    1设计烈度为VI度的地区,可不进行地震作用计算;设计烈度VI度及以上的 地区,应进行地震作用计算。 2I级治理工程设计地震动参数可采用50年基准期超越概率5%地震动峰 值加速度;II级、III级治理工程设计地震动参数可采用50年基准期超越概率10% 也震动峰值加速度;特别重要的治理工程应进行专门研究。 3地震作用计算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水电工程边坡设计规范》NB/T10512 的有关规定。

    《库岸坡治理工程设计作用组合应符合表6

    表6.2.4水库岸坡治理工程设计作用组合

    .5设计状况作用组合的确定应符合下列

    6.2.5设计状况作用组合的确定应符合下列要求: 1持久状况为正常工况,应采用基本组合。 2短暂状况为运行期暴雨或久雨、排水设施短期失效形成的地下水位雍高以 及库水位骤降等工况,应采用基本组合。 3偶然状况为遭遇地震、校核洪水位等工况,应采用偶然组合。 6.2.6抗滑稳定性计算应符合下列要求: 1抗滑稳定性计算除采用刚体平面极限平衡法外,1级、Ⅱ级治理工程及地 质条件复杂的岸坡,可同时采用基于强度折减的数值分析方法进行验算。 2复合型滑动面宜采用摩根斯坦一普莱斯法或传递系数法进行计算;圆弧形 滑动面宜采用简化毕肖普法进行计算。 3具有多级滑面的滑坡,应分别计算沿不同滑面或滑面组合构成滑体的整体 稳定性和局部稳定性。 4对于滑面倾角变化较大的滑坡,当采用传递系数法进行稳定性评价和推力 计算时,宜采用隐式解。 5抗滑稳定性分析计算方法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水电工程边坡设计规范》 NB/T 10512 的有关规定。

    6.3水库岸坡治理方案选择

    6.3.1塌岸防护设计应根据库区工程地质条件,分析蓄水后塌岸范围及影响区、 危害程度,并划分和确定塌岸防护范围

    1冲刷强烈的库岸应采用坡脚和坡面相结合的防冲刷措施。 2护岸工程应能满足库水位升降变动的要求。 6.3.3水库塌岸防护方案宜符合本规程附录C的规定。

    6.3.4治理方案应采取削坡减载、压脚、截水、排水、支挡、锚固等其中一种或 多种措施组合使用,水库滑坡治理方案宜符合本规程附录D的规定。水库滑坡 治理应优先考虑地面防水、地下排水等降低地下水位的增稳措施。 6.3.5对规模较大的推移式滑坡,宜采用削坡减载、压脚的综合处理方案,辅以 支挡及加固等措施。对滑面较缓的推移式滑坡或前缘有平缓段的牵引式滑坡,宜 采用压脚措施。 6.3.6库区滑坡具有多层滑面时,应根据各滑动面的计算成果,取滑坡推力作用 最大值作为治理工程加固结构受力的设计值。 6.3.7抗滑桩可用于浅层、中厚层和有数层软弱夹层的滑坡;对变形较大的滑坡 体,不宜开挖大型抗滑桩孔,必须使用时不得连续开挖。 6.3.8预应力锚索锚固段应置于稳定岩土层内;腐蚀性环境中不宜采用预应力锚 索,必须使用时应采取严格的防腐措施, 6.3.9对表面岩土体易风化、剥落的滑坡,或有浅层崩滑和蠕滑的滑坡,以及需 要坡面绿化等生态治理的滑坡,可采用格构错固措施

    6.3.4治理方案应采取削坡减载、压脚、截水、排水、支挡、锚固等其中一种或 多种措施组合使用,水库滑坡治理方案宜符合本规程附录D的规定。水库滑坡 治理应优先考虑地面防水、地下排水等降低地下水位的增稳措施。 6.3.5对规模较大的推移式滑坡,宜采用削坡减载、压脚的综合处理方案,辅以 支挡及加固等措施。对滑面较缓的推移式滑坡或前缘有平缓段的牵引式滑坡,宜 采用压脚措施。 6.3.6库区滑坡具有多层滑面时,应根据各滑动面的计算成果,取滑坡推力作用

    6.3.10护坡作为辅助治理措施时应符合

    喷锚护坡宜用于岩质滑坡及密实、硬塑或坚硬状的土质滑坡。 4水下抛石护坡宜用于受水流冲刷和淘刷的滑坡

    6.3.11水库变形体治理宜考虑削坡减载、锚固、支挡及截排水等措施。当变形 体后缘存在裂隙水压力时,可首先采用截排水措施。 6.3.12水库变形体采用预应力锚索进行锚固治理时,不宜施加较大的预应力; 当变形较大,进行应急处理时,可采用不张拉锚索。 6.3.13变形体下部存在软弱岩带压缩变形时,可对下部进行支撑加固、置换混 疑土或灌浆加固等措施;变形体上部可根据岩体的完整性、稳定状态等条件选择 开挖、错固等措施

    7.1.1水库岸坡治理宜根据岸坡结构、岩土体特性、失稳模式、危害程度等综合 比选确定治理工程措施。 7.1.2对变形有要求的水库岸坡应采用能控制变形的治理措施。 7.1.3 由特殊性岩土形成的水库岸坡,应进行专门治理措施研究

    7.1.1水库岸坡治理宜根据岸坡结构、岩土体特性、失稳模式、危害程度等综合 比选确定治理工程措施,

    7.1.2对变形有要求的水库岸坡应采用能控制变形的治理措施,

    7.1.2对变形有要求的水库岸坡应采用能控制变形的治理措施 7.1.3由特殊性岩土形成的水库岸坡,应进行专门治理措施研究

    7.1.3由特殊性岩土形成的水库岸坡,应进行专门治理措施研究

    7.2.2削坡减载的高度和体积或压脚的厚度、长度应经岸坡局部稳定和整体稳定 计算确定。 7.2.3削坡减载平台宜倾向坡外,坡比不宜小于1%,并结合开挖后体型布置截 排水沟。 7.2.4压脚填料宜选用透水性较好的块碎石、砂卵砾石或砂土;水上压脚填料透 水性差时,应做好排水措施。 7.2.5库水位变动带压脚时,应设置反滤层和防冲刷护坡,寒冷地区应考虑防冰 冻措施。 7.2.6水下、库水位变动区等回填无法进行碾压和夯实处理时,可采用抛石护脚 并应满足下列要求: 1抛石可选用块石、石笼、混凝土预制块等,抛石护脚的最深部位应预投 定数量的备填体。 2抛石护脚的坡度应根据水深、流速和波浪强度、岸坡状况综合确定,不 应陡于所抛石料浸水后的天然休止角。 3石料粒径应满足抗冲流速要求;流速大、波浪高及水深大时,应采用较大

    7.2.3削坡减载平台宜倾向坡外,坡比不宜小于1%,并结合开挖后体型布置截、 排水沟

    7.2.4压脚填料宜选用透水性较好的块碎石、砂卵砾石或砂土;水上压脚填料透 水性差时,应做好排水措施。 7.2.5库水位变动带压脚时,应设置反滤层和防冲刷护坡,寒冷地区应考虑防冰 冻措施

    并应满足下列要求: 1抛石可选用块石、石笼、混凝土预制块等,抛石护脚的最深部位应预投 定数量的备填体。 2抛石护脚的坡度应根据水深、流速和波浪强度、岸坡状况综合确定,不 应陡于所抛石料浸水后的天然休止角。 3石料粒径应满足抗冲流速要求;流速大、波浪高及水深大时,应采用较大 块径的石料。

    7.3.1滑坡治理应根据所处位置、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因地制宜地进行截 水、排水系统设计。当滑坡体变形持续发展时,应提前实施截水、排水措施。 7.3.2当滑坡表面存在明显的开裂变形时,宜采用黏土、砂浆、混凝土、沥青等 填缝夯实,整平积水坑、洼地。 7.3.3截水沟、排水沟的布置,宜将地表水引至附近的冲沟或河流中,并避免形 成冲刷,可设置消能防冲设施。 7.3.4截水沟、排水沟宜采用梯形或矩形断面,可采用浆砌石或混凝土衬护,砂 浆强度等级不宜小于M7.5,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宜低于C20,护面厚度不宜小于 20mm~30mm。 7.3.5陡坡和缓坡段沟底及边墙应设伸缩缝,缝间距宜为10m~15m,伸缩缝 处的沟底应设齿前墙,伸缩缝内应设止水、反滤盲沟或同时采用。 7.3.6岸坡表层的喷锚支护、格构、挡土墙等均应配套有系统布置的排水孔。 水孔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排水孔宜采用梅花形布置,孔径不宜小于50mm,仰角不宜小于5°。 2排水孔应伸至地下水富集部位或潜在滑动面以下,孔深不宜小于4m, 并宜根据岸坡渗水情况成群分布。 3当排水孔设置于松散结构岸坡或穿过滑面时应设置排水花管,并做好反 滤保护。 7.3.7岩质滑坡体或变形体内地下水宜采用排水洞排出。排水洞的设计应符合下 列规定: 1排水洞应布置于潜在滑动面以下的稳定岩土体内,主洞走向与岸坡走向 宜一致或接近。 2排水支洞宜垂直岸坡方向布置,并穿过隔水软弱层带或滑带。 3对于大型滑坡或变形体,可设多层排水洞形成立体地下排水系统。

    7.3.7岩质滑坡体或变形体内地下水宜采用排水洞排出。排水洞的设计应符合下 列规定:

    7.3.7岩质滑坡体或变形体内地下水宜采用排水洞排出。排水洞的设计应符合下

    1排水洞应布置于潜在滑动面以下的稳定岩土体内,主洞走向与岸坡走 宜一致或接近。 2排水支洞宜垂直岸坡方向布置,并穿过隔水软弱层带或滑带。 3对于大型滑坡或变形体,可设多层排水洞形成立体地下排水系统。 4排水洞洞径宽×高不宜小于1.5m×2.0m,或采用施工经济断面,洞底坡 变不宜小于1%,可在迎水侧设排水沟。 5排水洞顶和洞壁宜设辐射状排水孔。排水洞之间宜设置排水幕

    7.3.8在滑坡体外相对稳定且地下水集中的区域,可用排水井降低地下水位,深 度宜为15m30m、竖井直径宜大于3.5m。 7.3.9土质岸坡或滑坡周边可采用渗沟截、排浅层地下水。渗沟应垂直嵌入岸坡 坡体,其基底宜设置在含水层以下较坚实的土层上;寒冷地区的渗沟出口应采取 防冻措施。 7.3.10运行期应定期对地表截水、排水系统进行巡视检查,发现损毁应及时修 复

    7.3.10运行期应定期对地表截水、排水系统进行巡视检查,发现损毁应及时修 复。

    7.4.1坡面防护措施应结合地形、地质、环境条件和环境保护要求,选择喷混凝 土、贴坡混凝土、模袋混凝土、钢筋笼、砌石、土工织物和植被覆盖等措施。 7.4.2对表面易风化、完整性差的岩质岸坡,可采取挂网喷护并结合表层锚固等 措施进行保护。 7.4.3喷护材料可采用砂浆或混凝土,素喷时防护厚度不宜小于50mm,喷射混 凝土防护厚度不宜小于100mm。喷射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低于C20,喷射混凝 土1d龄期的抗压强度设计值不应低于5MPa。 7.4.4挂钢筋网宜采用单层双向钢筋网,钢筋直径宜为6mm~8mm,间距宜为 150mm~250mm 7.4.5锚杆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锚杆倾角宜为10°~20°,可采用纵横行列式排列或菱形排列,宜采用全粘 结锚杆。 2锚杆长度和间距应根据岸坡岩土体条件及稳定性确定,间距宜为1.5m~3 m,且不应大于锚杆长度的一半。 3锚杆杆体与喷射混凝土层及锚头拉筋宜采用弯折连接,弯折长度不宜小于 15倍钢筋直径,杆体与拉筋绑扎或焊接。 4锚杆注浆固结体嵌入混凝土面层不宜小于30mm,并做好防腐处理, 7.4.6对于稳定性较好但表层有零星危岩或松动块石的高陡岸坡,可采取局部清 除、局部锚固和防护网、拦石沟、挡石墙等措施进行防护。高地震烈度区应加强 坡面防护措施

    7.4.6对于稳定性较好但表层有零星危岩或松动块石的高陡岸坡,可采取局部清 除、局部锚固和防护网、拦石沟、挡石墙等措施进行防护。高地震烈度区应加强 坡面防护措施

    7.4.7对于表层松散的岸坡,可采取钢筋笼、砌石、土工织物、模袋混凝土等措 施进行保护,所有表层保护结构均应保证自身在坡面上的稳定性

    7.5.1挡土墙应根据坡体的地形、岩土层特征、土压力分布选择适宜的型式。松 软地基上可采用桩板式挡土墙:塌岸或滑坡前缘反压填土岸坡可采用扶壁式挡士 墙;地基承载力较低、受水流冲刷且防护工程基础不易处理的滑坡可用石笼式挡 土墙。对变形有严格要求或开挖可能影响稳定的岸坡、深层滑坡及地下水丰富的 岸坡,可采用桩板式挡土墙。 7.5.2挡土墙应布置在滑坡主滑地段的下部区域。当滑体长度大而厚度小时,宜 沿滑坡倾向设置多级挡土墙。 7.5.3当坡面无建筑物或其他用地,且地质和地形条件有利时,挡土墙宜设置为 向坡体上部凸出的弧形或折线形,提高整体稳定性。 7.5.4独立挡土墙应仅用于小型浅层滑坡。滑体厚度小于6m时,可采用重力式 挡土墙;滑体厚度超过6m时宜采用锚锭式挡土墙,

    7.5.5重力式挡土墙的结构要求应符合下

    1土质岸坡墙高不宜大于8m,岩质岸坡墙高不宜大于10m。对变形有严格 要求的岸坡和坡脚开挖危及稳定性的岸坡,不宜采用重力式挡土墙。 2挡土墙墙面坡度宜采用1:0.5~1:0.3;当墙高小于4.0m时,可采用直立墙 面;当地面较陡时,墙面坡度可采用1:0.2~1:0.3。 3墙背可设计为倾斜式、垂直式、台阶式,整体倾斜度不宜小于1:0.25。 4挡土墙基础宽度与墙高之比宜取0.5~0.7,基底宜设计为1:1.01:5.0的反 坡,土质地基宜取小值,岩质地基宜取大值。 5挡土墙地基表面纵坡大于5%时,应将基底设计为台阶式,且其最下一级 台阶底宽不宜小于1.0m。 6重力式挡土墙的伸缩缝间距,条石及块石挡土墙宜为20m~25m、混凝 土挡土墙宜为10m~15m;伸缩缝的缝宽宜为20mm~30mm,缝中应填塞防水 材料填寒深度不应小干150mm

    7当基础砌筑在坚硬完整的基岩斜坡上且不产生侧压力时,可将下部墙身切 割成台阶式,切割后应进行全墙稳定性验算。 7.5.6扶壁式挡土墙的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扶壁式挡土墙的基础应置于稳定的岩土层内。 2两扶壁之间的距离宜取挡土墙高度的1/3~1/2 3扶壁的厚度宜取扶壁间距的1/8~1/6,且不宜小于300mm 4立板顶端和底板的厚度不应小于200mm。 5立板在扶壁处的外伸长度,宜根据外伸悬臂固端弯矩与中间跨固端弯距 相等的原则确定,可取两扶壁净距的0.35倍。 7.5.7桩板式挡土墙的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桩板式挡土墙墙顶位移应小于悬臂段长度的1/100,且不宜大于100mm; 地面及滑动面处桩的水平位移不宜大于10mm 2桩应嵌固在稳定的地层中且不应产生新的深层滑动。悬臂式桩板挡土墙 桩长在岩质地基中嵌固深度不宜小于桩总长的1/4,土质地基中不宜小于1/3。 3用于安装预制挡土板的桩侧牛腿高度不宜小于400mm,宽度不宜小于 300mm。 4挡土板置于桩背时,挡土板与桩搭接长度不宜小于400mm。 5拱形挡土板不宜采用素混凝土,应沿径向和环向配置构造钢筋,间距不 宜大于250mm,直径不宜小于10mm。 7.5.8石笼式挡土墙的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石笼式挡土墙墙高不宜大于6m,当与土工格栅、钢丝网等加筋技术联 合使用时,可适当提高墙体高度。 2石笼式挡土墙不宜设置于水流流速大于5m/s的地段。 3填充料应使用重度大、浸水不崩解、坚硬且耐风化的岩石,平均重度不 应低于17kN/m3,且至少80%的石料粒径应大于网孔孔径。 4石笼层与层间砌体应丁顺交错,上下搭接,不应出现通缝。 7.5.9水下岸坡挡土墙设计应考虑水位升降变化引起的岸坡内不利水压力的作 用,宣研究设置挡墙内伽排水降压措施的必要性

    7当基础砌筑在坚硬完整的基岩斜坡上且不产生侧压力时,可将下部墙身切 割成台阶式,切割后应进行全墙稳定性验算。 7.5.6扶壁式挡土墙的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扶壁式挡土墙的基础应置于稳定的岩土层内。 2两扶壁之间的距离宜取挡土墙高度的1/3~1/2 3扶壁的厚度宜取扶壁间距的1/8~1/6,且不宜小于300mm 4立板顶端和底板的厚度不应小于200mm。 5立板在扶壁处的外伸长度,宜根据外伸悬臂固端弯矩与中间跨固端弯距 相等的原则确定,可取两扶壁净距的0.35倍。 7.5.7桩板式挡土墙的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桩板式挡土墙墙顶位移应小于悬臂段长度的1/100,且不宜大于100mm; 地面及滑动面处桩的水平位移不宜大于10mm 2桩应嵌固在稳定的地层中且不应产生新的深层滑动。悬臂式桩板挡土墙 桩长在岩质地基中嵌固深度不宜小于桩总长的1/4,土质地基中不宜小于1/3。 3用于安装预制挡土板的桩侧牛腿高度不宜小于400mm,宽度不宜小于 300mm。 4挡土板置于桩背时,挡土板与桩搭接长度不宜小于400mm。 5拱形挡土板不宜采用素混凝土,应沿径向和环向配置构造钢筋,间距不 宜大于250mm,直径不宜小于10mm。 7.5.8石笼式挡土墙的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石笼式挡土墙墙高不宜大于6m,当与土工格栅、钢丝网等加筋技术联 合使用时,可适当提高墙体高度。 2石笼式挡土墙不宜设置于水流流速大于5m/s的地段。 3填充料应使用重度大、浸水不崩解、坚硬且耐风化的岩石,平均重度不 应低于17kN/m3,且至少80%的石料粒径应大于网孔孔径。 4石笼层与层间砌体应丁顺交错,上下搭接,不应出现通缝。 7.5.9水下岸坡挡土墙设计应考虑水位升降变化引起的岸坡内不利水压力的作 用,宜研究设置挡土墙内侧排水降压措施的必要性

    7.6.1当滑坡体为堆积层或土质滑坡,预应力锚固应与钢筋混凝土梁、格构或支 挡结构组合使用 7.6.2预应力锚索材料应采用低松弛高强钢绞线加工,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预 应力混凝土用钢绞线》GB/T5224的要求。 7.6.3预应力锚索锚固段应位于滑坡内部稳定完整的岩体内,内锚固段岩体的完 整性判断可采用取岩芯或孔内录像方法,必要时可对内锚固段进行灌浆处理。锚 固段位于地下水位以下时,宜先实施排水设施再进行锚固处理。 7.6.4当内锚固段岩体承载力低或预应力锚索设计吨位较大时,宜优先选择压力 分散型或拉力分散型无粘结锚索结构。 7.6.5预应力锚索的设计总锚固力应根据岸坡稳定分析和应力变形分析确定。预 应力锚固的布置及其设计参数应根据岩土体性状和施工条件研究确定。 7.6.6预应力锚固锁定吨位不宜小于设计吨位。当被加固岩土体结构松散,预计 锚索预应力损失较大时,应采用超张拉锁定;当被加固岩土体预计变形较大,或 锚索与抗滑桩协同作用时,应采用欠张拉锁定。 7.6.7预应力锚索布置间距宜为4m~10m;锚索间距小于4m时,应进行群锚效 应分析。预应力锚索长度不宜超过60m,单根锚索设计吨位不宜超过3000kN。 7.6.8相邻锚固体不宜等长设计,可根据岩体强度和完整性交错布置,长短差不 宜小于内锚固段长度的1/2。 7.6.9预应力锚索钻孔方向应根据岸坡可能滑动方向确定;钻孔设计倾角应根据 稳定分析并结合地形地质情况和施工条件分析确定。自由注浆锚索的钻孔宜向坡 内倾斜,倾角不宜小于10°,否则应增设止浆环进行压力注浆。 7.6.10预应力锚固设计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水电工程预应力锚固设计规范》 DL/T5176的有关规定。

    7.7.1抗滑桩宜用于浅层、中厚层岩质滑坡和土质滑坡、有数层软弱夹层的岩质 和土质滑坡。正在移动的滑坡,不宜开挖大型抗滑桩孔。

    7.7.2抗滑桩布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抗滑桩桩长不宜超过50m,应嵌固在滑动面以下的稳定岩土体中,嵌固 段长度应根据岩土强度与变形分析确定,可为桩长的1/4~2/5,在坚硬岩石中嵌 固深度宜为1/4桩长。 2抗滑桩宜设在岸坡前缘阻滑区或主滑段的前部,宜采用多排布置,单 桩间应成“品字型”错开布置,桩顶宜设置连系梁或板等构件。 3桩间距和断面尺寸应根据计算成果,结合施工条件、岩土体特性、桩体 结构等因素确定,间距宜为5m~10m,间隔开挖。 4抗滑桩截面形状为矩形时,其短边应与滑动方向垂直;当滑坡的滑动方 向多变或不确定时,可采用圆形截面。 7.7.3桩体宜采用细石混凝土,骨料粒径宜小于20mm,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低 于C25;桩体采用水泥砂浆时,宜采用二次注浆工艺灌注,砂浆的强度等级不应 低于M25。

    7.7.4抗滑桩设计计算应符合下列规定:

    1锚索抗滑桩的内力应按超静定体系分析,依据桩体和锚索或锚杆的变形协 周条件,进行锚索或锚杆和桩身设计。抗滑桩上预应力锚索或锚杆不应超张拉 锁固力不应大于设计锚固力的80%。 2对岩质滑坡,可假定作用于小口径组合抗滑桩的水平推力均匀分布于各排 桩,应按桩的抗剪断强度进行设计计算。 3对土质滑坡,应按水平推力不均匀系数确定各排桩的单桩桩径、桩间距 7.7.5抗滑桩的截面面积、混凝土强度等级、桩体配筋应根据抗滑桩所受的剪力 和弯矩按现行行业标准《水工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DL/T5057计算确定

    7.8 抗剪洞与锚固洞

    7.8.1滑动面位置明确,且滑动面上、下岩体相对完整时,抗剪洞轴线可沿滑动 面走向布置。 7.8.2滑动面倾角较陡或滑动面上部岩体破碎时,抗剪洞轴线可与滑动面走向垂 直或大角度相交布置。

    应穿过滑面,且嵌入上、下盘完整岩体深度不应小于3m。 7.8.4抗剪洞轴线与滑动面走向垂直或大角度相交时,宜布置成向坡内倾斜,在 稳定岩体的锚固长度宜大于洞径的2倍。 7.8.5滑动面倾角较陡、滑面上部岩体坚硬完整时,锚固洞轴线及预应力锚索宜 与滑面正交;宜布置成向坡内倾斜,嵌入稳定岩体内长度不宜小于2倍洞径。 7.8.6治理工程宜利用已有勘探洞、施工支洞或与排水洞等结合使用的锚固洞作 为加固措施,与其他加固措施共同参与抗滑稳定计算。 7.8.7抗剪洞与锚固洞的布置和数量、断面尺寸均应通过计算确定。 7.8.8抗剪洞与锚固洞设计断面应结合岸坡稳定计算确定,其回填钢筋混凝土计 算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水工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DL/T5057的有关规定。 7.8.9抗剪洞与锚固洞应验算岸坡沿次级滑面和混凝土与岩土体界面发生剪切 滑动的可能。 7.8.10抗剪洞与锚固洞设计应分析阻滑结构自身发生剪切破坏的可能性

    8.1.1水库岸坡治理的工程布置应与现状交通条件、施工场地条件以及施工强度等相适 应。削坡减载开挖料应就近用于坡脚压脚填筑,减少削坡弃渣。 8.1.2岸坡治理时机的选择宜避免水库水位变动、强降雨以及季节性冻融等不利时段。 8.1.3潜在塌岸或滑坡区不应堆载。岸坡治理施工时应做好施工区临时排水措施,临时 排水措施应满足地下水、暴雨和施工用水等的排放要求,宜结合工程的永久性排水措施 进行。

    8.2.1治理工程施工组织的主要依据应包括下列内容

    组统主安微缩: 1工程建设法规、建设要求及工程相关批件。 2治理工程区的自然条件、施工条件现状。 3治理工程所需各种原材料试验、混凝土配合比试验、岩土物理力学试验等成果 4治理工程有关工艺试验或生产性试验成果。 8.2.2治理工程施工组织应主要包括施工组织管理、施工准备、施工布置、施工方案、 施工进度计划、施工劳动力及主要设备配置、安全文明施工等内容。 8.2.3水库塌岸、滑坡及变形体治理的施工,应与库区移民工程、枢纽区工程等的施工统 筹规划。

    8.3削坡减载及压脚施工

    8.3.1削坡减载开挖前应对开挖线上部的危石岸坡进行清理、加固。 8.3.2开挖前应规划好开挖区域内外的临时性排水措施,并与截排水沟形成排水网络。 8.3.3开挖应自上而下进行,高度较大的岸坡,应按梯段或分层的高度,并根据开挖方 式、施工机械性能及开挖区布置等因素确定,开挖高度宜为10m~15m。 8.3.4采用爆破开挖应分析爆破振动对岸坡稳定的影响,爆破施工应满足下列要求:

    2当采用坡面防护治理措施时,宜采用光面爆破法。 3爆破施工技术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水电水利工程爆破施工技术规范》DL/T5135 的规定。 8.3.5在开挖过程中应对岸坡设计控制点、线和高程进行复测,并在岸坡上设置变形观 测点,及时观测岸坡变形情况。 8.3.6压脚填料宜优先选用透水性较好的块碎石、砂卵砾石或砂土,采用机械分层压实, 8.3.7填料宜采用自卸汽车运输,运输车辆应相对固定,并保持车厢、轮胎的清洁。 8.3.8填料开采、装料、运输、卸料、铺料及压实等工序应连贯进行。 8.3.9填料中不应夹草、木等杂物,卸料和铺筑时应避免粗细料分离和架空。 8.3.10靠近岸坡以及建筑物周边难以振动碾压的部位宜采用小型机具压实。 8.3.11抛石施工宜采用自卸汽车倒退自卸方式进行,并根据水深、流速和波浪强度及岸 坡状况保持一定的安全距离,

    8.4.1地表排水工程开挖前应规划好开挖区域内外的临时性排水措施。 8.4.2排水洞宜采用控制爆破、短进尺开挖。 8.4.3排水沟宜根据工程规模采用小型机械配人工修筑;浅层排水孔宜采用手风钻钻 孔,导入PVC管的方法,深层排水孔宜采用潜孔钻钻孔,导入PVC管的方法

    8.5.1坡面防护施工应满足下列要求:

    8.5.1坡面防护施工应满足下列要求: 1施工前应对岸坡进行修整,清除危石及松土。 2挖方岸坡防护工程应采用自上而下施工,开挖一级防护一级。 3坡面防护层应与坡面紧密贴合。 4坡面防护工程施工应采取有效截水、排水措施。 3.5.2喷射混凝土防护施工应符合下列规定: 1喷护前应对泉水、渗水进行处理,并按设计要求设置排水孔。 2施工作业前应进行试喷,选择合适的水灰比和喷射压力。

    喷射应自下而上进行。 4 喷射混凝土初凝后,应立即开始养护,养护期不应少于7d。 5应对混凝土层顶部进行封闭处理。 8.5.3砌体护坡工程施工应满足下列要求: 1砌体护坡施工前应将坡面整平,局部坑洞应采用混凝土或浆砌片石填平。 2浆砌块石、片石、卵石护坡应采取坐浆法施工,预制块应错缝砌筑,护坡面应平 顺,并与相邻坡面顺接。 3砂浆初凝后应及时进行养护。 8.5.4钢筋混凝土网格梁施工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水工混凝土施工规范》DL/T5144 的规定。

    8.5.5植物护坡施工应满足下列要求

    1种草施工的草籽应撒布均匀,并做好保护措施。 2灌木、树木应在适宜季节栽植

    8.6.1浆砌块石、条石挡土墙施工所用石材的表面宜平整,块石厚度不应小于250mm 表面应清洗干净。 8.6.2挡土墙应分层错缝砌筑,墙体砌筑时不应有垂直通缝;砂浆宜采用机械拌合,不 应灌浆法砌筑;外露面应采用砂浆勾缝。 8.6.3墙后填料应在砌体结构强度或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强度的75%后进行,并分层压 实。 8.6.4重力式挡土墙宜分段、跳仓施工;施工前应预先设置好排水系统,保持岸坡和基 坑坡面干燥。基坑开挖后,基坑内不应积水,并及时进行基础施工。 8.6.5扶壁式挡土墙扶壁间填土宜对称实施。 8.6.6悬臂式桩板挡土墙应先施工桩,后施工挡板。 8.6.7锚旋式桩板挡土墙应先施工桩,后施工锚索及挡板。 8.6.8板挡土墙桩板后2.m内不应使用大型碾压机械填筑

    8.7.1锚扎钻扎过程中遇若体破碎或地下水渗漏产重造成钻进受阻时,宜采用护壁及固 结灌浆等堵漏止水措施。 8.7.2采用跟管法钻孔时,应以低转速、低给进,反复进行排渣清孔。 8.7.3终孔后应使用压缩空气或压力水进行清洗,并排干孔内积水。 8.7.4锚孔经验收合格后,应及时安装锚索。 8.7.5岩锚内锚固段的进出浆管应按设计编入索体。靠近孔底的进浆管出口至锚索端部 距离不宜大于200mm。 8.7.6有防护套管的岩土体锚索,应先将套管与索体固定牢靠后再行安装,采取缓慢均 匀推进。 8.7.7在锚索张拉段安装隔离架,其间距宜为1.5m~2m,应拉直钢绞线,将隔离架平 面调整至与各钢绞线垂直,并将隔离架与各钢绞线扎紧,两隔离架间也应绑扎。 8.7.8锚索的外锚头防护、钢筋混凝土锚墩外形尺寸、铺垫板、螺旋筋和加强筋、锚墩 混凝土强度等级应满足设计要求。锚墩混凝土施工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水工混凝土施 工规范》DL/T5144的有关规定。 8.7.9预制钢筋混凝土锚墩所用钢筋、水泥、砂石骨料、外加剂、钢套管等材料及锚 外形尺寸、固定锚墩的插筋均应满足设计要求。 8.7.10锚索安装孔口临时封堵后,应进行锚墩建基面平整,清除浮土、碎石。 8.7.11预制锚墩接触的孔口岩面,应采用M35水泥砂浆找平,其平面应与孔道轴线垂直 且平整度应小于2mm。 8.7.12预应力锚索张拉应符合下列规定: 1锚索张拉至设计应力待压力表稳定后锁定,持荷稳压时间不得小于10min。 2锚索张拉每级加载后应同步量测其伸长值,锁定后应量测预应力钢绞线的内缩 量。 3锚索张拉完毕后48h内,如发现锚索锁定力低于设计张拉力的10%时,应进行补 偿张拉。 4锚索张拉锁定后夹片错牙不应大于2mm,否则应退锚重新张拉。

    8.7.12预应力锚索张拉应符合下列规定

    1锚索张拉至设计应力待压力表稳定后锁定,持荷稳压时间不得小于10min。 2锚索张拉每级加载后应同步量测其伸长值,锁定后应量测预应力钢绞线的内缩 量。 3锚索张拉完毕后48h内,如发现锚索锁定力低于设计张拉力的10%时,应进行补 尝张拉。 4锚索张拉锁定后夹片错牙不应大于2mm,否则应退锚重新张拉。 3.7.13封孔灌浆应在锚索张拉锁定后3d内进行。

    锚索安装完毕后,应对外露钢绞线进行临时防护

    锚索安装完毕后,应对外露钢绞线进行临时防护。

    8.8.1地质条件较好且埋深较浅时桩体宜采用明挖的方式;地质条件较差且埋深较深时 桩体宜采用泥浆固壁成孔方式;宜采用跳挖施工或跳仓浇筑施工工艺, 8.8.2箱型抗滑桩宜采用明挖、现浇的施工方式。 8.8.3桩身混凝土应连续灌注,不得形成水平施工缝。 8.8.4 当需加快施工进度时,宜采用速凝、早强混凝土。 8.8.5桩身纵筋的接头不得设在土石分界处和滑动面处

    8.9抗剪洞与锚固洞施工

    8.9.1抗剪洞、锚固洞施工方法与参数应根据抗剪洞与锚固洞的围岩类别及产状构造特 征确定。 8.9.2抗剪洞与锚固洞的断面型式及尺寸,应能满足小型施工机具作业的要求。 8.9.3采用钻爆法进行抗剪洞与锚固洞的开挖施工时,应根据洞室断面尺寸、地质条件 和适用施工设备性能,分析研究确定采用全断面开挖或分部分层开挖, 8.9.4出渣运输方式应根据洞室断面的大小、长度、工期要求和施工设备性能因素综合 分析确定。 8.9.5抗剪洞与锚固洞开挖施工后应及时进行洞室支护作业。初期支护宜采用锚喷支 护。当围岩条件差,锚喷支护难以满足安全施工时,应研究采用挂网喷混凝土、钢支撑 等不同组合的联合支护措施。对不良地质区,应及时锚喷支护进行封闭,必要时可加强 挂网或加钢支撑。 8.9.6洞内应设置通风、排水设施。 8.9.7抗剪洞与锚固洞混凝土回填施工应采用薄层短间歇浇筑,并振捣密实,混凝土浇 筑厚度控制在1.5m~2.5m。 8.9.8抗剪洞与锚固洞施工宜选用下列温控措施: 1优化混凝土配合比。 2控制混凝土浇筑温度。 3控制混凝土浇筑层厚及间歇期。

    4通水冷却。 8.9.9回填混凝土与围岩之间,应进行回填灌浆。灌浆范围宜在顶拱中心角90°120° 以内。孔距和排距宜为2m~6m,灌浆压力宜为0.2MPa~0.3MPa,回填灌浆孔应深入 围岩0.1m

    4通水冷却。 8.9.9回填混凝土与围岩之间,应进行回填灌浆。灌浆范围宜在顶拱中心角90°~ 以内。孔距和排距宜为2m~6m,灌浆压力宜为0.2MPa~0.3MPa,回填灌浆孔应 围岩0.1m

    9.1.1水库岸坡治理工程安全监测应进行施工期安全监测、运行期安全监测。

    9.1.2安全监测应以整体稳定性为主,兼顾局部稳定监测,并对治理措施进行重点监测 9.1.3安全监测项目应根据水库岸坡治理工程等级、地质条件、变形与破坏的机理和失 稳风险综合确定。对重要的治理工程具备条件时宜采用自动化监测,监测仪器和传输设 备应考虑余设置。 9.1.4监测布置应统筹考虑施工期和运行期的衔接,保持监测资料的连续性和完整性 表部与深部监测宜相结合布置,应能反映水库岸坡治理工程的变形、受力性态。 9.1.5监测方法和监测精度应根据监测内容、变形特征、场地条件等综合确定,监测 次应按监测阶段分别要求。 9.1.6对于坡面陡峻,巡视检查有较大安全风险时,应布置安全、方便的巡视检查和监 测通道。

    9.1.7监测成果应及时整理、分析。

    9.2.1水库岸坡治理安全监测内容应包括仪器监测和巡视检查。 9.2.2水库岸坡治理工程监测项目应符合表9.2.2的规定。

    9.2.1水库岸坡治理安全监测内容应包括仪器监测和巡视检查

    9.2.2水库岸坡治理工程监测项目应符合表9.2.2的规定

    表9.2.2水库岸坡治理工程监测项目

    注:★为应设监测项目,★为可选监测项目

    9.2.3巡视检查应符合下列规定: 1施工期和运行期应进行日常巡视检查、年度巡视检查及特殊情况下巡视检查。 2巡视检查应重点检查岸坡及支挡、加固结构的裂缝、错动、塌、渗漏、变形 锈蚀、脱落等,并将历次检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 3巡视检查施工期宜每周进行1次,运行期可适当减少次数,但每月不宜少于1 次。 4遇暴雨、地震、变形异常等特殊情况时应加强巡视检查。

    9.2.4水库岸坡治理加固结构监测项目应符合表9.2.4规定

    表9.2.4水库岸坡治理加固结构监测项目

    注:★为应设监测项目,★可选监测项目

    9.2.5水库岸坡治理监测频次应符合表9.2.5的规定。

    建筑常用表格9.2.5水库岸坡治理监测频次应符合表9.2.5的规定。

    表9.2.5水库岸坡治理监测频次

    :1表中测次均为正常情况下人工监测的最低要求

    特殊时期,如暴雨、地震、施工期削坡减载进度快、水位变化较快、监测成果出现异常时,应增加测次 实现自动化监测的项目宜每天监测1次。

    9.3.1监测断面布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监测断面应覆盖塌岸及滑坡区域,并兼顾治理工程对周边建(构)筑物的影响范 围。 2纵向监测断面应沿变形方向布设;当存在两个或两个以上变形方向时,监测断面 宜沿变形方向呈扇形或放射状进行布设。 3横向监测断面宜垂直纵向监测断面布设, 4监测断面应充分利用勘探部面和稳定性计算部面布设。 51级治理工程不应小于2个监测断面,Ⅱ级、Ⅲ级治理工程不应少于1个监测断 面。 9.3.2监测点应布设在滑坡阻滑段、边界裂缝、剪出口、滑带等变形破坏关键位置,并 应符合下列规定: 1监测点应在监测断面上或附近5m范围内布设。 2每个监测断面上的表面位移测点不宜少于3个,其它监测项目的测点不宜少于 个。 3地下水位高的I级治理工程,每个断面的地下水位测点不宜少于3个。 4监测点的布置应充分利用已有钻孔、探井或探洞。 5表部位移、内部位移、地下水位等监测点应相对应或相结合布设。 6表部位移监测工作基点应布设在稳定区域 7测斜孔钻孔深度应穿过潜在滑面以下5m。 8多点位移计及岩石变位计钻孔应穿过断层、节理裂隙密集带、夹泥层或岩石破碎 带。钻孔底部测点应锚固在相对稳定的岩体内;当不能锚固在相对稳定的岩体内时,应 在孔口附近布置1个表部水平位移测点。 9地下水位监测孔孔底应深入原始地下水位以下5m。 9.3.3表部位移监测可采用全球导航卫星系统、雷达等监测方法;深部位移监测可采用 钻孔倾斜仪、多点位移计、岩石变位计、垂线系统监测等。 9.3.4预应力锚杆或锚索可采用测力计进行监测,其数量不应少于总根数的5%,且预 应力锚索监测数量不应少于3根

    9.3.5监测精度应符合表9.3.5的规定。

    水利水电标准规范范本表9.3.5监测精度

    主:1表中监测精度为最低要求,特殊情况下的监测精度要求,可根据实际情况确定。

    2表中表部水平位移、表部垂直位移监测精度指测点相对工作基点的测量中误差。

    ....
  • 相关专题: 水电工程  

相关下载

常用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