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T 20203-2017 管道输水灌溉工程技术规范.pdf

  • GB/T 20203-2017  管道输水灌溉工程技术规范.pdf为pdf格式
  • 文件大小:16.9 M
  • 下载速度:极速
  • 文件评级
  • 更新时间:2021-08-22
  • 发 布 人: 13648167612
  • 文档部分内容预览:
  • 4.4.1管道系统类型及管网布置形式应根据水源位置、地形、地貌和田间灌溉型式等合理确定;管道系 统结构类型应采用开散式管道输水灌溉系统、半封闭式管道输水灌溉系统或全封闭式管道输水灌溉 系统。 4.4.2管道系统宜采用单水源系统布置。当采用多水源汇流管道系统时,应经技术经济论证。 4.4.3管道布置宜平行于沟、渠、路,应避开填方区和可能产生滑坡或受山洪威胁的地带。当管道穿越 铁路、公路或构筑物时,应采取保护措施;当管道铺设在松软基础或有可能发生不均匀沉陷的地段时,应 对管道基础进行处理或增设支墩。 4.4.4管道级数应根据系统控制灌溉面积、地形条件等因素确定。土壤渗透性强的宜增设田间地面移 动管道;山丘区的田间地面移动管道宜布置在同一级梯田上。 4.4.5管道布置应与地形坡度相适应。在平坦地形区,干管或支管宜垂直于等高线布置;山丘区,干管 宜垂直于等高线布置,支管宜平行于等高线布置。当地形复杂需要改变管道纵坡时,管道最大纵坡不宜 超过1:1.5,且倾角应小于土壤的内摩擦角,并在其拐弯处或直管段长度超过30m时设置镇墩。 4.4.6管道布置宜总长度短、管线平直,并应减少折点和起伏;当转弯部分采用圆弧连接时,其弯曲半 径不宜小于130倍的管外径;当采用直线段渐近弯道时,每段水流的折转角不应大于5°,且渐近弯道半 轻不宜小于10倍的管外径。 4.4.7田间固定管道长度宜为90m/hm~180m/hm;山丘区可依据实际情况适当增加。 4.4.8支管走向宜平行于作物种植行方向。平原区支管间距宜为50m150m,单向灌水时取小值, 双向灌水时取大值;山丘区可依据实际情况适当减少。 4.4.9给水装置间距应根据哇田规格确定,宜为40m~80m;经济作物取小值,粮食作物取大值。 4.4.10管道系统首部及干支管进口应安装控制和量水设施;管道最高处、管道起伏的高处、顺坡管道 节制阀下游、逆坡管道节制阀上游、逆止阀的上游、压力池放水阀的下游以及可能出现负压的其他部位 应设置进排气阀;管道低处、管道起伏的低处应设置排水泄空装置;寒冷地区应采用防冻害措施。 4.4.11管道埋深应大于冻土层深度,且不应小于700mm

    5.1规划成果应包括规划报告、投资估算书及规划布置图等。 5.2灌溉面积大于或等于333hm的工程规划布置宜绘制在1/5000~1/10000的地形图上,面租 333hm的宜绘制在1/2000~1/5000的地形图上

    1.1.1设计灌溉定额应依据当地灌溉试验资料、水量平衡计算结果或地方相关定额标准确定。 1.1.2设计净灌水定额应按当地灌溉试验资料确定。无试验资料时,可参考邻近地区资料确定,也 式(1)或式(2)计算确定:

    GB/T 20203—2017

    式中: 计算灌水周期,单位为天(d); T 设计灌水周期,单位为天(d); Ed 灌溉控制区内作物最大日需水量,单位为毫米每天(mm/d)。 5.1.1.4 一个给水装置的灌水时间宜按式(4)计算: mab 1000qnt (4) 式中: 给水装置的灌水延续时间,单位为小时(h); a 支管布置间距,单位为米(m); 6 给水装置布置间距管接头标准,单位为米(m); q 给水装置设计流量,单位为立方米每小时(m/h); 7 田间灌溉水利用系数。 5.1.1.5 给水装置设计流量应与地面灌水技术要素相匹配。 5.1.1.6 给水装置一天工作的数量宜按式(5)计算: td nd= (5) 式中: nd 给水装置一天工作的数量,单位为个; td 系统日工作小时数,单位为小时每天(h/d)。 5.1.1.7 灌溉系统同时工作给水装置数宜按式(6)计算: Ng ng (6) naT 式中: ng 灌溉系统同时工作给水装置数,单位为个; N 灌溉系统布设的给水装置总数,单位为个。 5.1.1.8 灌溉系统宜采用轮灌方式进行灌溉,轮灌组划分宜符合下列规定: a) 同一轮灌组内作物种类和种植方式宜相同; 6

    式中: T。 计算灌水周期,单位为天(d); 设计灌水周期,单位为天(d); Ed 灌溉控制区内作物最大日需水量,单位为毫米每天(mm/d) 5.1.1.4 一个给水装置的灌水时间宜按式(4)计算

    式中: 给水装置的灌水延续时间,单位为小时(h); Q 支管布置间距,单位为米(m); 6 给水装置布置间距,单位为米(m); 给水装置设计流量,单位为立方米每小时(m/h); 7t 田间灌溉水利用系数。 5.1.1.5 给水装置设计流量应与地面灌水技术要素相匹配。 5.1.1.6 给水装置一天工作的数量宜按式(5)计算

    式中: nd 给水装置一天工作的数量,单位为个; td 系统日工作小时数,单位为小时每天(h/d)。 5.1.1.7 灌溉系统同时工作给水装置数宜按式(6)计算 N ng=

    ng 灌溉系统同时工作给水装置数,单位为个; N 灌溉系统布设的给水装置总数,单位为个。 5.1.1.8 灌溉系统宜采用轮灌方式进行灌溉,轮灌组划分宜符合下列规定: a)同一轮灌组内作物种类和种植方式宜相同:

    b)每个轮灌组内工作的管道宜集中; c)各个轮灌组的总流量宜接近,离水源较远的轮灌组总流量可小些,但变动幅度应平稳; d)地形地貌变化较大时,可将高程相近地块分在同一轮灌组,同组内压力宜相近; e)同一轮灌组内各给水装置出口压力宜相近; f)轮灌组数目应根据管网系统灌溉设计流量、给水装置的设计流量及整个系统的给水装置总数, 按式(7)计算确定:

    5.1.2.1灌溉系统的设计流量应由调整后的灌水率确定,或按式(8)计算:

    5.1.2.1灌溉系统的设计流量应由调整后的灌水率确定,或按式(8)计算

    Q0 灌溉系统设计流量,单位为立方米每小时(m/h); α 灌水高峰期第i种作物的种植比例; m 灌水高峰期第i种作物的灌水定额,单位为立方米每公项(m"/hm); T 灌水高峰期第i种作物的一次灌水延续时间,单位为天(d); A 设计灌溉面积,单位为公项(hm); 7 灌溉水利用系数; 灌水高峰期同时灌水的作物种类数,单位为个。 .1.2.2 树状管网各级管道或管段的设计流量,应按式(9)计算:

    Qij 某级管道的设计流量,单位为立方米每小时(m/h); n 管道控制范围内同时开启的给水装置个数,单位为个; 全系统同时开启的给水装置个数,单位为个(个)。 5.1.2.3环状管网管道流量应按式(10)计算

    N =int()+1

    Q: + >g; =C

    ..............10

    节点i的节点流量,单位为立方米每小时(m"/h); qi 连接节点i的第i管段流量(流人节点的流量为正,流出为负),单位为立方米每小时(m/h)。 5.1.2.4管道系统、各级管道或管段及给水装置的流量,应在管道布置及管径已定的条件下,通过水力 计算确定;水泵加压的管道系统,应通过水泵工作点计算确定。 5.1.2.5管网系统水力设计,应使同时工作各给水装置的流量满足式(11)的要求: Qmin≥0.75Qmx (11)

    Qmx—同时工作各给水装置中的最大流量,单位为立方米每小时(m/h); Qmin 同时工作各给水装置中的最小流量,单位为立方米每小时(m"/h)。

    5.1.3.1管道系统的设计工作水头,应按式(12)计算。对于地形复杂的灌区,或同时开

    GB/T20203—2017

    装置的管道输水灌溉系统,参考点应通过计算比较确定

    式中: hf 管道沿程水头损失,单位为米(m); f 管材摩阻系数; Q 计算管段的设计流量,单位为立方米每小时(m"/h) D 管道内径,单位为毫米(mm); L 管长,单位为米(m); m 流量指数; 管径指数

    GB/T 20203—2017

    1.4.2等距等流量多口供水时,管道沿程水头损失宜按式(15)和式(16)计算: h=Fh

    h一一多口出流时管道沿程水头损失,单位为米(m); F 多口系数; N一同时出流的孔口数; X 多口管道首口位置系数。 5.1.4.3地面移动软管沿程水头损失可按硬塑料管计算公式计算后乘以一个系数,该系数宜根据软管 置的顺直程度及铺设地面的平整度取1.1~1.5。 5.1.4.4管道局部水头损失应按式(17)计算,规划阶段可按沿程水头损失的10%~15%估算

    5.1.4.4管道局部水头损失应按式(17)计算,规划阶段可按沿程水头损失的10%~15%估算

    式中: h; 管道局部水头损失,单位为米(m); S 局部损失系数; V 管内流速,单位为米每秒(m/s); 重力加速度,单位为米每二次方秒(m/s

    5.1.5允许设计流速

    .1.5.1允许设计流速宜根据管线、管材、管径、管网结构及管道投资、运行成本等因素综合考虑确定。 1.5.2允许设计流速确定宜满足下列要求: a 在设计流量下,管内最小流速不宜低于0.3m/s;当配水管网兼有施肥或施药任务时,管内最小 流速不宜低于0.6m/s; b) 自压管道输水灌溉系统设计流速不宜大于2.5m/s;当采用较大流速时,应对管道倾斜部位水 流惯性作用力和弯曲部位水流轴向推力进行分析; 机压管道输水灌溉系统设计流速不宜大于2.0m/s

    GB/T20203—2017

    5.1.5.3采用多泥沙水源时,管道输水灌溉系统的设计流速应大于管道临界不淤流速。管道临界不淤 流速宜通过试验确定;缺乏试验条件时,可按附录A规定的经验公式计算

    5.1.6管径与管道工作压力

    5.1.6.1管道系统各管段的直径,应通过技术经济分析计算确定;初选管径时,可按式(18)估算:

    5.1.6.2计算管径时,流速可采用经济流速。不同管材的经济流速可按表5确定

    .6.2计算管径时,流速可采用经济流速。不同管材的经济流速可按表5确定。

    一阀门前水的流速,单位为米每秒(m/s); C 一水击波传播速度,单位为米每秒(m/s)。 b)阀门关闭历时大于一个水击相时,瞬时关陷

    式中: H:间接水击压力,单位为米(m)

    H间接水击压力,单位为米(m):

    T,阀门关闭历时,单位为秒(S)

    门关闭历时,单位为秒(

    c)瞬时完全关闭管道末端(下游)阀门时,在阀前产生的最大压力水头可按式(22)计算

    Hmx—阀前产生的最大压力水头,单位为米(m); H 管道正常运行压力水头,单位为米(m)。 d)瞬时部分关闭管道末端(下游)阀门时,在阀前

    瞬时部分关闭阀门后管内产生的流速,单位为米每秒(m/s)。 缓慢关闭自压或恒压管道末端(下游)阀门时,在阀前产生的最大压力水头可按式(24)计算

    管道中水柱惰性时间常数:Tb=Lo/gH。 f)缓慢关闭水泵出口(即管道首端)处的阀门时,阀后产生的压力水头可按式(25)计算:

    5.1.7.3出现下列情况之一时,管道应采取相应的水击防护推 a)水击情况下,管道内压力超过管材公称压力; b)水击情况下,管内出现负压; c)水泵最高反转转速超过额定转速的1.25倍。 5.1.7.4当关阀历时符合式(26)时,可不验算关阀水击压力

    5.1.7.3出现下列情况之一时,管道应采取相应的水击防护措施:

    5.1.7.3出现下列情况之一时,管道应采取相应的水击防护措施:

    T,≥40L ...(26) Qw 1425 1425 +.....(27) KD D Et Cp

    aw 圆形管水击波传播速度,单位为米每秒(m/s); t 管壁厚度,单位为米(m); K 水的体积弹性模数,单位为帕(Pa),随水温和水压的增加而增大,2.5MPa大气压以下,水 温10C时K=2.06×10°Pa; α 水的弹性系数和管材弹性系数之比,α=K/E; Cp 管材系数,匀质管c=1,钢筋混凝土管c=1/(1十0.95a。); a 管壁环向含钢筋系数,a。=f/t; E 为管材纵向弹性模数,单位为帕(Pa),不同管材的α、E值可按表6选取

    GB/T 202032017

    性模数(E)及水的弹性系数和管材弹性系数之比

    5.2.1.1管道结构设计应与其埋设条件和运行工况相适应。 5.2.1.2柔性管应按柔性管理论进行设计,刚性管应按刚性管理论设计;管道刚、柔性判别方法应符合 GB50332的规定。 5.2.1.3作用在管道上的永久作用应包括结构自重、竖向和侧向土压力、预加应力和管道内的水重等。 5.2.1.4作用在管道上的可变作用应包括管道上的地面人畜荷载、地面车辆交通荷载、地面堆积荷载、 外水压力和内水压力等。 5.2.1.5永久作用和可变作用的计算应符合GB50332的规定

    5.2.2承载力极限状态验算

    5.2.2.1承载力极限状态验算应符合GB50332的规定

    管道的重要性系数,输水管可取1.1,配水管可取1.0;当输水管道设有调蓄设施时,可采用 1.0; S一一作用效应组合的设计值,单位为牛每平方毫米(N/mm); R。一管道结构抗力强度设计值,单位为牛每平方毫米(N/mm)。 5.2.2.3对埋设在地下的柔性管道,应根据各项作用的不利组合,计算管壁截面环向稳定性。计算时各 项作用均应取标准值,并应满足环向稳定性抗力系数不低于2.0。 5.2.2.4水位高于管道时,应计算管道抗浮稳定。管道抗浮稳定应按式(29)验算

    ZFck Ffuk ≥K

    T K: 一浮托力抗力系数,取1.1; F fw.k 浮托力标准值,单位为牛每平方毫米(N/mm)。 5.2.2.5管道失稳的临界压力标准值应按式(30)计算:

    式中: Fa.k 管壁截面失稳的临界压力标准值,单位为牛每平方毫米(N/mm); 管侧土的变形综合模量,单位为兆帕(MPa),应按GB50332一2002附录A确定; Sd 管材环刚度,单位为兆帕(MPa),采用GB/T9647规定的管材环钢度的测定方法计算出 的环钢度值,

    5.2.3正常使用极限状态验算

    5.2.3.1正常使用极限状态验算应符合GB50332的规定。 5.2.3.2柔性管道的变形允许值应符合下列规定: a 采用水泥砂浆等刚性材料作为防腐内衬的金属管道,在组合作用下的最大竖向变形不应超过 管道计算直径的0.02~0.03倍; b 采用延性良好的防腐涂料作为内衬的金属管道,在组合作用下的最大竖向变形不应超过管道 计算直径的0.030.04倍; c 塑料管道,在组合作用下的最大竖向变形不应超过管道计算直径的0.05倍。 5.2.3.3对于刚性管道,其钢筋混凝土结构构件在组合作用下,计算截面的受力状态处于受弯、大偏心 受压或受拉时,截面允许出现的最大裂缝宽度不应大于0.2mm。 5.2.3.4对于刚性管道,其混凝土结构构件在组合作用下,计算截面的受力状态处于轴心受拉或小偏心 受拉时,截面设计应按不允许裂缝出现控制 5.2.3.5对柔性管道在组合作用下的变形,应按准永久组合作用计算,并应按式(31)计算其变形量

    .3.1正常使用极限状态验算应符合GB50332白

    K,r(Fw.k+2qr fD=D: E,I,+0.061Ear3

    fD 管道在组合作用下的最大竖向变形量,单位为毫米(mm); Kb 管道变形系数,应按管的敷设基础中心角确定;对土弧基础,当中心角为90°、120°时,分 别可采用0.096、0.089; r 圆管结构的计算半径,即自管中心至管壁中线的距离,单位为毫米(mm); Fsv.k 每延米管道上管顶的竖向土压力标准值,单位为千牛每毫米(N/mm); qvk 地面车辆轮压传递到管顶处的竖向压力标准值,单位为千牛每毫米(N/mm); 可变作用的准永久值系数,取0.5: D 变形滞后效应系数,可根据管道胸腔回填土压实程度取1.00~1.50; E 管材弹性模量,单位为兆帕(MPa); I, 管壁的单位长度截面惯性矩,单位为四次方毫米每毫米(mm*/mm)

    管道系统平面布置图; b) 管道纵、横断面图; c)典型连接安装图; d)主要建筑物结构设计图; e)典型田间工程布置图(1/1000~1/3000)。

    GB/T20203—2017

    GB/T20203—2017

    5.3.3说明书附表应包括下列主要附表

    a)工程量和材料量汇总表;

    )工程量和材料量汇总表; b)田间典型区工程量分析计算表; c)田间工程量汇总表。

    6.1.1管道输水灌溉工程所用管材应根据工程特性,通过技术经济比较进行选择 6.1.2同一区域宜选用同一种管材;管线复杂或前后段压力相差1倍时,可根据不同条件分段选择不 同材质的管材。 6.1.3当管径小于或等于400mm时,宜选用塑料管;当管径大于400mm时,宜选用混凝土管、钢筋混 凝土管、玻璃钢管、球墨铸铁管等。当不具备地埋条件而需要明铺时,宜选用球墨铸铁管、钢管或钢筋混 诞土管。 6.1.4选用的管材公称压力不应小于设计工作压力与残余水击压力之和。 6.1.5管材、管件以及附属设备之间的连接应方便可靠。 6.1.6连接件的公称压力不应小于所选管材的公称压力,且其规格尺寸及偏差应满足连接密封要求。 6.1.7当管道需埋设在硫酸盐浓度超过1%的土壤中时,不应选用混凝土管和金属管

    6.2.1管道输水灌溉工程所用硬聚氯乙稀管应符合GB/T10002.1、GB/T13664和QB/T1916的规 定,聚乙烯管应符合GB/T13663的规定,加筋聚乙烯管应符合GB/T23241的规定,涂塑软管应符合 JB/T8512的规定。 6.2.2当聚氯乙稀管直径小于200mm时,宜采用粘接剂承插连接;当直径大于或等于200mm时,宜 采用橡胶圈承插连接 6.2.3当聚氯乙稀管采用粘接剂连接时,粘接剂应由管材生产厂配套供应。粘接剂的固化时间应与施 工条件相适应,粘结强度应满足管道使用要求。 6.2.4当塑料管采用橡胶圈作为接口密封材料时,所用橡胶圈不应有气孔、裂缝或接缝,且其性能应符 合下列基本要求: a) 拉断强度大于或等于16MPa; b) 伸长率大于或等于500%; c) 邵氏硬度为45度~55度; d 永久变形率小于20%; e) 老化系数大于0.8(在70℃下,144h)。 6.2.5 由静荷载引起的塑料管径向变形率不应大于5%。 6.2.6 塑料管连接件应符合下列力学性能要求: a 1m高度自由坠落不破裂; b) 在20℃时,聚氯乙烯管件4.2倍公称压力保压1.0h不渗漏;聚乙烯管件3倍公称压力保压

    GB/T202032017

    表7薄膜管规格尺寸及允许偏差

    b)管内外壁应光滑、色泽均匀、不应有气泡、分解变色线和1mm以上的杂质。1mm以下杂质, 1m长度内不应超过10个,且不应聚集成群; 薄膜管应按GB/T1040、QB/T1130测试力学性能。其拉伸强度应大于或等于17MPa,断裂 伸长率不应小于450%,直角撕裂强度应大于或等于80N/mm。 2.8薄膜管应按JB/T8512的规定进行水压试验,其破坏压力值不应小于其工作压力的3倍。 2.9薄膜闸管性能除应满足6.2.7和6.2.8要求外,其孔口间距还应与沟睦宽度相匹配,孔口大小应 满足人沟睦流量的要求,且闸阀不应渗漏。

    6.3混凝土管与连接件

    3.1混凝土管的外观、规格尺寸及力学性能应符合下列要求: 制管用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低于C20,强度检测应按GB11837的规定进行;管体的抗渗性能 检测应按GB4084的规定进行,试验水压应大于管道系统工作压力的2倍; b) 管内壁应光滑,内外壁应无裂缝;公称直径小于300mm的混凝土管内径允许偏差为士3mm, 壁厚允许偏差为士2mm;公称直径大于或等于300mm的混凝土管内径允许偏差为十6mm、 一8mm,壁厚允许偏差为十8mm、一3mm。 3.2当采用三点荷载试验数据确定管上的允许填土荷载时,安全系数不应小于1.25。 3.3混凝土管连接件应符合下列要求: a 连接件的内径应为连接管外径加上填料厚度; 连接件的壁厚应大于管壁厚度; ) 刚性连接时,水泥砂浆的强度等级应大于M10,柔性连接可采用塑料油膏; d 连接件应在承受管道的最大工作压力时不漏水,

    一8mm,壁厚允许偏差为十8mm、一3mm。

    6.4钢丝网混凝土管与连接件

    a)管内壁及承插口密封面应光滑,无凹槽、无凸块; b 辊射制作的外保护层应圆滑整齐,波纹起伏不应大于10mm,保护层最薄处厚度不应小于 20mm,保护层不应有空鼓、脱落和大于0.02mm宽度的裂缝; 管两端平面应垂直于管轴线。公称直径小于300mm管道的管端平面倾斜度应小于或等于 2mm;公称直径大于或等于300mm管道的管端平面倾斜度应小于或等于4mm;尺寸偏差 应符合表8的规定;

    表8钢丝网混凝士管主要尺寸偏差

    表9钢丝网混凝土管压力等级及检验压力

    )在3.2MPa试验压力下,应无渗漏现象

    6.5.1球墨铸铁管与连接件 6.5.1.1球墨铸铁管及管件的表面不应有裂纹、重皮,承、插口密封工作面不应有连续的轴向沟纹,不应 16

    1.1球墨铸铁管及管件的表面不应有裂纹、重皮,承、插口密封工作面不应有连续的轴向沟纹,不

    GB/T 20203—2017

    有影响产品性能的缺陷和表面损伤。 6.5.1.2密封面以外的不影响使用的表面局部缺陷应予验收。必要时,可对不影响整体壁厚的表面损 伤和局部缺陷进行修复。修复后的管和管件应符合GB/T13295要求。 6.5.1.3管道输水灌溉工程宜采用C25级或C20级的球墨铸铁管。 6.5.1.4球墨铸铁管宜采用承插式柔性接口,接口角度偏转能力应满足表11的要求。

    表11铸铁、球墨铸铁管沿曲线安装接口的允许转角

    7.2.1给水装置宜由金属或工程塑料制成,且操作灵活、坚固耐用。 7.2.2给水装置宜采用外压止水或内水压力止水结构形式。 7.2.3给水装置采用外压止水时,密封压力不宜低于0.2MPa;采用内压止水时,最小密封压力不宜低 于0.01MPa。 7.2.4给水装置过流断面不宜小于结构断面的90%。 7.2.5 用于寒冷地区的给水装置和出水立管,应有防冻措施。 7.2.6 6给水装置防护设施宜采用装配式结构。 7.2.7当采用给水装置直接向田间配水时,其出口应设置防冲设施,且防冲设施宜采用预制混凝土构

    7.2.1给水装置宜由金属或工程塑料制成,且操作灵活、坚固耐用。 7.2.2给水装置宜采用外压止水或内水压力止水结构形式。 7.2.3给水装置采用外压止水时,密封压力不宜低于0.2MPa;采用内压止水时,最小密封压力不宜低 于0.01MPa。 7.2.4给水装置过流断面不宜小于结构断面的90%。 7.2.5用于寒冷地区的给水装置和出水立管,应有防冻措施。 7.2.6给水装置防护设施宜采用装配式结构。 乙.2.7当采用给水装置直接向田间配水时.其出口应设置防冲设施.且防冲设施宜采用预制混凝土构

    GB/T202032017

    件;当采用给水装置接地面移动管道配水时,移动管道的出口宜采用防冲措施

    7.3.1安全保护装置应结构合理、运转灵活、牢固耐用。 7.3.2对管线地形高差变化较大或管道直径较大的管网系统,可采用调压井、调压管等安全建筑物 调压井、调压管宜设在干管与支管连接处,可结合分水建筑物设置。调压井、调压管顶高程或溢流口高 程应根据管道的保护压力确定。 7.3.3在管道轴线起伏段的高处和顺流向下弯处,应设置进排气设施,且其通气孔直径应按式(32) 计算:

    式中: d。一一进排气阀通气孔直径,单位为毫米(mm); 排出空气流速,单位为米每秒(m/s),可取45m/s。 7.3.4在顺坡管道节制阀下游侧、逆坡管道节制阀上游侧,以及可能出现负压的其他部位,应设置负压 消除设施。 7.3.5安全阀的排放能力,在管道压力上升但未超过管材公称压力的1.5倍时,应达到管道的设计 流量。 7.3.6当采用地表水时,应在管道进口处设置拦污栅、拦污网等;当泥沙含量较大时,宜设置沉沙池、拦 沙坎等。

    7.4.1管道输水灌溉系统应设置量水设备,并应按产品说明书要求进行安装。 7.4.2 量水设备规格应与管道流量相匹配。 7.4.3 量水设备应水头损失小、牢固耐用、维修方便;量水计量精度不应低于3%。 固定量水设施应设防冻保护措施。

    7.4.1管道输水灌溉系统应设置量水设备,并应按产品说明书要求进行安装。

    7.5.1配水控制装置可采用闸门、闸阀等定型产品,亦可根据实际情况采用分水、配水建筑物。 7.5.2 配水控制装置应满足设计的压力和流量要求,且密封性好、安全可靠、操作维修方便、水流阻 力小。 7.5.3 对于较大管网系统应分级控制,干管、分干管和支管进口宜设置控制装置。 7.5.4 有条件地区宜采用电动阀、电磁阀等,进行自动控制

    7.5.1配水控制装置可采用闸门、闸阀等定型产品,亦可根据实际情况采用分水、配水建筑物。 7.5.2配水控制装置应满足设计的压力和流量要求,且密封性好、安全可靠、操作维修方便 力小。 7.5.3 对于较大管网系统应分级控制,干管、分干管和支管进口宜设置控制装置。 7.5.4有条件地区宜采用电动阀、电磁阀等,进行自动控制。

    交叉建筑物应具有稳定性和密封性, 当管道与铁路、公路、河渠、沟道等交叉时,应在充分考虑地形、地质条件以及安全、可靠和经 基础上,合理确定交叉建筑物的位置、形式等

    a)管内压力水头大于等于6m,且管轴线转角大于或等于15°; b)管内压力水头大于等于3m,且管轴线转角大于或等于30°

    c)管轴线转角大于或等于45°; d 管道末端、三通、弯头、出水口等重要管件连接处; e) 管道长度超过100m。 7.7.2管道有坡度时,应通过受力分析确定其镇墩的位置。 7.7.3镇墩应设在坚实的地基上,用混凝土构筑,管道与沟壁之间的空隙应用混凝土填充到管道外径

    c)管轴线转角大于或等于45°; d 管道末端、三通、弯头、出水口等重要管件连接处; 管道长度超过100m。 7.7.2管道有坡度时,应通过受力分析确定其镇墩的位置。 7.7.3镇墩应设在坚实的地基上,用混凝土构筑,管道与沟壁之间的空隙应用混凝土填充到管道外径

    水利施工组织设计 8水泵选型及动力机配套

    8.1.1水泵宜优先选用技术成熟、性能先进、高效节能的产品;水泵类型应根据灌区水源条件、动力资 源状况、地形条件及设计流量与扬程等因素,通过技术经济对比选择。 8.1.2水位埋深较大的地下水源宜选用潜水电泵,其额定流量不应大于井的设计出水量。 8.1.3潜水泵配套的出水管,在经济上合理的情况下可适当增大管径,但应不影响水泵的安装和运行。 8.1.4水位变幅不大的地表水源,扬程较低的可选择轴流泵,扬程较高的可选择离心泵或混流泵。 8.1.5抽取清水时,轴流泵站与混流泵站的装置效率宜为70%~75%;净扬程低于3m的泵站,装置效 率不宜低于60%;离心泵站的装置效率宜为65%~70%;新建泵站的装置效率应取高值。 8.1.6在平均扬程时,水泵应在高效区运行;在整个运行扬程范围内,水泵应能安全、稳定运行。 8.1.7多台并联运行的水泵扬程应相等或相近;多台串联运行的水泵流量应相等或相近。 8.1.8水泵台数应根据工程规模及管网类型进行技术经济比较确定;备用机组的台数,应根据工程的 重要性、运行条件及年运行小时数确定。工作台数39台时,宜设1台备用泵;多于9台时,宜设2台 备用泵

    8.2.1动力机的选型配套应根据当地的能源供应情况,结合工程实际选定。 8.2.2有可靠电源时,宜优先选配电动机;无电源时,宜优先选配柴油机;机泵需要频繁移动时,宜选择 小型柴油机或汽油机,也可选用移动式泵站。 8.2.3水泵配用电动机时,应根据电源容量大小、电压等级、水泵轴功率、转速、传动方式以及使用条件 来确定电动机的类型、容量、电压和转速等工作参数及绝缘等级。 8.2.4水泵配用柴油机时,应根据水泵的转速和功率选配柴油机速度特性曲线和水泵特性曲线相适应 的机型,并根据柴油机的相关特性曲线校核所选机型。 8.2.5动力机配套功率应按水泵运行可能出现的最大轴功率选配,并留有一定的储备,储备系数宜为 1.051.10。

    9.1.1管道施工前应提供下列文件:

    别墅图纸a)完整的设计文件及施工图样; b)批准的施工方案及施工组织设计; c)管道沿线工程地质勘察资料; d)管区填土材料分布与储量资料:

    GB/T20203—2017

    ....
  • 管道标准
  • 相关专题: 输水灌溉  

相关下载

常用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