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45T 2234-2020 湖库型饮用水水源地生态环境修复技术规程.pdf
- 文档部分内容预览:
5.2.2.1地形地貌调查应说明水源地的地貌类型,地势起伏状况、地形倾斜方向和走势、主要地形分 布和空间排列方式、海拨高度等。 5.2.2.2气候条件调查项目包括气压、气温、空气湿度、风向和风速、降水量、日照、蒸发量等。 5.2.2.3现状水系及水文特征调查应包括对所在水系或河流湖库自然属性的调查,如面积、长度、流 量、水位、水深、蓄水量等水文数据,其中水位观测宜采用立式水尺人工观测,流量调查可根据GB50179 测定。 5.2.2.4区划调查应包括水功能区划调查和水源地保护区划调查:水功能区的划分和管理执行GB 50594;水源地保护区划分应按照HJ338的要求执行,应明确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的水域保护范围、陆 域保护范围和总面积。
2.3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调查应包括自然增长率、地区人口总数、常住人口、流动人口、城镇人口和市区人口数量等人口结 购指标,还应包括地区国民生产总值(GDP)、GDP增长率、全年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城镇居民人 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产业结构等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指标。
螺钉标准5.2.4水土资源开发情况
5.2.4.1水源地供水特征调查指的是湖库的用水来源、供水用途、供水规模等。用水来源应重点考虑 雨水、水库来水和外源引水等综合来源,应调查的指标包括集水面积、年均降雨量等雨水指标,年均水 库本身来水量指标以及引水渠道长度、设计最大引水流量、控制集水面积等外源引水量指标;供水用 主要包括防洪、治涝、灌溉、供水、发电等。 5.2.4.2水源地管理和保护工程设施建设情况调查应包括管理机构、闸坝等水利工程设施、隔离设施 监控设施、自动监测设施等的建设情况。 5.2.4.3水源地土地利用调查应包括土地利用类型、土壤类型、主要农作物等,水源地土地利用类型 调查可根据GB/T21010一级类进行调查分类,土壤类型参照GB/T17296进行分类。
立包括点源污染、面源污染、内源污染和主要入
调查有无新建、改建、扩建与供水设施和保护水源无关的建设项目或者设施,有无违规增设排污口
DB45/T22342020
3.3.1调查有无新建、改建、扩建排放污染物建设项目或设施及其他可能污染饮用水水源的行 无违规设置排污口。 3.3.2调查农村生活污染、分散式畜禽养殖、农业面源污染等的污染物排放总量及污染负荷。
5.3.4.1调查有无对水体造成严重污染的建设项目、排污口等。 5.3.4.2点源污染调查包括排污口的污染排放情况,调查内容包括排污口名称、位置、污染源类型、 水质、水量等。 5.3.4.3面源污染调查包括生活污水及固体废弃物、地表径流、化肥农药使用、分散式畜禽养殖等污 染物排放总量及污染负荷。
5.3.5内源污染调查
包括湖库内航运、水产养殖、底泥释放、生物残体(蓝藻及水生动植物残体等)等,分析内源 荷情况。
5.3.6入湖(库)河流污染调查
包括河流水文、水质参数。水文参数包括流量、流速、水量等;水质参数包括pH、总溶解性 Dn、氨氮、硫酸盐、挥发酚、砷、汞、Cr、铁、锰、Cd、铅、大肠菌总数等主要指标的污染负荷
5.4陆域环境质量调查
5.4.1调查内容包括植被覆盖现状、生物资源、水土流失现状以及湖滨带、消落带生态环境等。 5.4.2植被覆盖现状调查包括水源地陆域保护范围内的植物群落类型、分布位置、分布面积、代表性 植物群落以及森林植被种类和覆盖率等。 5.4.3生物资源调查包括陆生脊椎野生动物种类和数量,重点调查国家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和广西壮 族自治区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的种类和数量等。 5.4.4水土流失现状调查包括水源地周边采石场、裸地面积,坡耕地面积及其占耕地面积比例,水土 流失及治理面积、土壤侵蚀模数等参数,土壤侵蚀类型和土壤侵蚀强度应按照现行的国家标准S 190划分。 5.4.5湖滨带、消落带生态环境调查应包括湖库湖滨缓冲区、消落带的长度、宽度、高度,湖库体周 长,天然湖滨区面积,人工恢复面积等。
5.5水生态环境状况调查
5.5.1调查内容包括水质、水量、水生物现状。 5.5.2地表水饮用水水源一级保护区内的水质不低于GB3838规定I类标准,二级保护区、准保护区 内的水质不低于ⅢI类标准。 5.5.3地表水水质监测项目执行GB3838中规定的基本项目和补充监测项目,包括水温、pH值、溶解 氧、高锰酸指数、BOD5、氨氮、总磷、总氮、铜、锌、氟化物、硒、砷、汞、镉、六价铬、铅、氰 化物、阴离子表面活性剂、挥发酚、硫化物、粪大肠菌群指数、硫酸盐、硝酸盐、氯化物、铁、锰, 以及叶绿素a、藻类、透明度等30项。湖库型饮用水水源地除按照上述要求开展相关监测外,还应按 照SL395规定的项目开展营养状况监测。
DB45/T22342020
5.5.5湖库区水生物现状调查应包括浮游植物、浮游动物、鱼类和水生维管束植物等的种属、数量、 优势种群、种群结构多样性和分布情况。执行SL733、HJ710.7、HJ710.8和HJ710.12相关规定。
5.6.1包括问题诊断和现状评估。 5.6.2问题诊断应根据5.2~5.5的调查结果进行,主要包括水体污染程度、污染物来源、生物多样 性缺失原因、主要污染因素识别等内容。 5.6.3结合5.6.2问题诊断得出的结论,开展饮用水水源地现状评估,作为生态修复目标及技术选择 的依据,包括水质评价和湖泊、水库富营养化评价。水质评价标准执行GB3838进行,富营养化评价应 按“贫、中、富”三级进行评价。
6生态环境修复技术方案
6.2.2畜禽养殖污染控制技术
DB45/T22342020
6.2.2.1严禁在水源地保护区范围内进行集约化畜离养殖,对于二级保护区及准保护区,养殖规模在 存栏(以猪计)200头以下的分散式畜禽养殖,其废弃物优先推荐通过制取沼气、生产有机肥、回田、 养鱼等方式加以综合利用。 6.2.2.2当超出周边环境容量时,应根据养殖规模、粪污收集方式、养殖种类等对废弃物截污建池, 收运还田,可参照H厂497规定执行。
6.2. 3面源污染控制技术
6.2.4入湖库河流污染控制
6.2.4.1严格管控河流沿岸的污染汇入,入湖口水质应达到水功能区划水质要求。 6.2.4.2对于水质不达标河流,应在保证河道防洪、航运、灌溉等基本功能的前提下,根据入湖库河 流生态环境现状、流域污染负荷状况、水文水动力特点和环境功能等,进行修复工程方案设计 6.2.4.3入湖库河流污染控制工程主要包括河滨缓冲带建设、生态护岸建设、近河口强化净化生态系 统建设工程与管理、河口自然湿地保护工程、入湖河流底泥环保疏浚工程;工程建设可按GB50707的 相关规定执行。 6.2.4.4河流污染控制工程建设应保持自然河流婉蜓形态,以及急流、缓流、浅滩相间的格局,避免 因河道纵、横断面的几何规则化改变了河道深潭、浅滩交错的形态,导致河道生境的异质性降低,生物 群落多样性减少,河流系统退化
6.2.5内源污染控制技术
6.2.5.2采用清淤疏浚前应对底泥污染情况进行现场查勘,对淤泥进行污染物组成分析,评估底泥疏 浚必要性及有效性。 6.2.5.3实施过程可按SL17的相关规定执行。 6.2.5.4底泥应运输至缓冲区以外采用合理的方式进行底泥处置
6.3.1原位修复技术
6.3.1.3曝气增氧、生物膜技术及生态浮床可联合使用,生物填料的选择应满足附着力强、大比表面 积、水力学特性好和造价成本低等特点。生态浮床一般采用湿式有框浮床;浮床植物宜选择净污能力强、 生长快、生物量大、根系发达的植物,植物的搭配应充分考虑浮床整体的稳定性,
6.3.2藻华暴发控制技术
根据藻华发生规模、动态特征、生物毒性以及危害程度制定应急处理方案。应急技术设计要求可 30743和CJT32的相关规定执行。
6. 4. 1 水王保持
6.4.1.1针对保护区内水土流失问题,结合地貌特征、水土流失类型、强度、危害程度、治理难度、 防治责任、土地用途等,根据GB/T50434划定水土流失范围及防治分区,确定防治标准等级和目标。 6.4.1.2将重点治理与面上防治、植物措施与工程措施、治理措施与生态保护相结合,统筹布局各类 水土保持措施,形成完整的水土流失防治体系。 6.4.1.3水土保持措施以植物措施为主,工程措施为辅,执行SL575、GB50434相关规定。
6.4.2原有建设项目撤离后场地生态恢复
6.4.2.1针对水源地保护区内被侵占与破坏后恢复的湖滨带及陆域区域,应对其底质、植被进行适当 修复以恢复生境,恢复过程应以原有状态及其发育特征为参考,尽量减少工程措施。 6.4.2.2恢复初期,应首先筛选较大生态耐受范围及较宽生态位的先锋植物种类,以适应初期的生境 环境,补充缺失植物带,初步构建水生植物序列;筛选先锋种时应考虑水生植物生物学特性、耐污性、 对营养物质去除能力及生态系统演替规律。 6.4.2.3恢复中期,物种多样性不高,植物配置以填补空白生态位为主,对群落结构进行优化,使原 有群落逐渐稳定。 6.4.2.4恢复后期,应充分考虑动一植物整体生态系统的健康性、稳定性,全面恢复水鸟、鱼类、底 栖动物、水生植物等高级生态系统,保育和维护湖滨带生物多样性
6.4.3.1湖滨带生态保育时应重点考虑生物多样性保护功能。 6.4.3.2湖滨带自然化率不应低于85%~90%,同时湖滨带整体应保持高连通性,防止景观破碎化,中 断处应建设宽度大于30m的绿色连接廊道。 6.4.3.3对于部分土质陡坡湖滨带或由于堤防等建设,导致湖滨岸线长期受风浪、水流冲蚀影响,存 在岸坡土方塌或危及湖滨岸坡、大堤安全时,应结合风、浪、流、水文、地质等工程设计要素,进行 必要的护岸(坡)工程建设。一般情况下,宜首先考虑采用生态型护岸(坡)结构,工程建设可按GB 50286的相关规定执行。
6.4.4水源涵养林生态保育
6.4.4.1在水源涵养区进行植树造林,在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并确保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目标的前 提下实施退耕还林工程,提高水源涵养能力。 6.4.4.2注重公益林与水源涵养林的结合,提高其对湖泊及其湖库岸坡带生物多样性的保护能力,水 的照D年aat标
6.5生态系统结构优化配置
6.5.1植物群落优化配置
DB45/T22342020
6.5.1.1水生植物群落的配置应以植被的历史演变特征或相近健康湖滨带的群落结构为参考,配置多 种、多层、高效、稳定的植物群落,主要措施包括确定合适的物种数、进行合理的空间配置和季节性演 替节律匹配等。 6.5.1.2一般情况下,由沿岸向湖心方向依次配置由乔灌草、挺水植物、浮叶植物和沉水植物所组成 的植物系列,注意植物的节律匹配以保证植物群落生态环境功能的周年连续性。
6.5.2水生生物群落结构优化
6.5.2.1水生动物群落的修复应当遵循从低等向高等的进化缩影修复原则,避免系统不稳定性。当沉 水植物生态修复和多样性恢复后,开展水系现存物种调查,首先选择修复水生昆虫、螺类、贝类、杂食 性虾类和小型杂食性蟹类,待群落稳定后,可引入本地肉食性鱼类。 6.5.2.2通过一定的措施或生境干扰,调整各种生物组成的比例和数量、种群的平面布局,以优化种 群稳定性。主要措施包括生境控制、人工捕捞收割、引入竞争种等。 6.5.2.3通过栖息地生境营造、食物补充、人工招引和野化放归等措施,实现湖滨动物群落优化配置。 生境营造包括调整水位及水域面积、营造生境阻断、恢复自然驳岸、营造鱼洞和微生境等。
6.5.3湖滨特征物种恢复
施工建设应注重过程化动态管理,加强实施过程中的全程监管,强化工程质量控制,切实做到责任 月确、监管到位。工程实施过程中应及时组织开展制度建设、工程选址、工艺流程比选、工程建设、资 金筹措与使用、目标完成情况等方面的跟踪检查,
工程使用验收合格后,进入调试阶段。调试按照单体调试、局部调试和系统联合试运转三个步 。按图纸检查各构筑物的施工质量、设备、电器系统、仪表阀件等是否满足工艺要求。试车时重 所有动力设备及控制系统运行状态并 见的故障
建立竣工验收制度,及时组织项目竣工验收,竣工验收的时间、程序和条件应按照相关管理规 术要求执行。
建立评估制度,工程整体验收 项目决策、项目管理、产出、 程实施对自然资源保护利用、生态 是升等方面的成效进行综合
DB45/T 22342020
8.1.1在湖库流域污染源控制及生态修复的同时,应加强全流域环境监管与综合管理,工程与非工程 措施相结合,有条件的地区,建立综合管理平台,从水质测报、过程监控、事故预警、应急处理指挥, 满足水源地实时无线自动监控,从而强化湖库流域生态环境监测、监察和环境污染事故应急能力建设, 完善湖库流域环境管理制度建设,以加强对湖库生态环境的保护。 3.1.2根据生态保护目标和标准,做好基础设施的运行和维护,积极探索智能化、信息化、专业化的 运营管护机制,提升服务能力。
明确责任单位和责任人,遂选专业运维管理单位,实施日常维护管理与应急运维管理,同时述选有 能力的第三方机构进行运维过程监督和效果评估。
8. 2. 2 管理制度
建立健全运行维护制度,落实设施维护责任制,完善人员管理培训,明确监管部门,定期进行运维 效果监督评价,加强宣传教育,引导公众参与。
8.2.3应急预案管理
件应急预案的科学性、实效性和 可操作性,依据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管理暂行办法编制相应的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
8.3.1生物多样性保护
选择湖滨坡度较缓、变幅带较宽的区域,湖滨地形变化丰富、湖湾发育度高的区域,以及水鸟、 栖和爬行动物类比较丰富的区域,划定水生生物、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区、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等 频危水生野生动植物,保护珍稀鱼类、两栖爬行动物栖息地、鱼类产卵场和洄游通道。
8.3.2 植物群落管理
8.3.2.1植物群落管理主要包括对生长较好区植物的保育,生长过于旺盛区植物的收割管理,枯死期 的植物收割移除,生长较差区的植物的补植,保护区外来物种的控制和清除,另外还包括植物病虫害的 防治。 8.3.2.2在水质净化功能区,对于植被生物量过大的局部区域,在生长旺盛期(7~8月)进行适当的 收割调整药品标准,保证水生植物有合适的现存量,起到抑制藻类生长,吸收、吸附和挡截营养盐及颗粒物的作 用;在植被枯死期(一般在10月~翌年2月),实施收割并将植物残体及时移出湖滨带。 8.3.2.3病虫害防治应以防为主,早观察、早发现,要防早、治小,将病虫害控制在发展初期。除了 尽早发现病虫害,还要慎重对待,科学防治,尽量采用生物控制的方法,利用虫害天敌等驱虫治病,减 少农药施用量,保护环境。 8.3.2.4加强外来物种管理,建立外来物种监控和预警机制,以维持湖库生态系统的健康和稳定。 8.3.2.5对于湖滨带内的死亡水生植物和枯枝败叶要及时清理,防止产生二次污染。
8.3.3工程设施维护管理
DB45/T22342020
对于工程区净化设施以及护岸(坡)建(构)筑物等工程设施要进行定期的检查维护,发现功 障碍或有损坏时,要及时进行清理和维护,发现严重问题时要及时报告相关管理部门并采取必要 措施。
8.3.4人为活动管理
8.3.5水土流失监控
应根据SL277,在水土流失范围内进行布点监测建筑常用表格,对监测范围内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变化、水土 态分析及水土保持防治措施实施效果等内容进行动态监测。
应对饮用水水源地实 输和分析处理能力,建立饮用水水源地水质水量安全管理信息系统;加强针对突发污染事件及藻 质异常现象的应急监测能力建设,具备预警能力、应急监测及处置能力。
中华人民共和国广西地方标准 湖库型饮用水水源地生态环境 修复技术规程 DB45/T22342020 广西壮族自治区市场监督管理局统一印刷 版权专有侵权必究
....- 饮用水标准 环境标准
- 相关专题: 生态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