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L 228-2013 混凝土面板堆石坝设计规范.pdf
- 文档部分内容预览:
2.1.20混凝土面板
3.1.1坝轴线选择应根据坝址区的地形、地质条件,有利于趾 板和枢纽布置,并结合施工条件等,经技术经济综合比较后 选定。
3.1.2堆石坝体可建在密实的河床覆盖层上。当覆盖层内有粉
细砂层、黏性土层等地质条件时,应对坝体及覆盖层进行稳定和 变形分析,论证坝体建在河床覆盖层上的安全性和经济合理性
1趾板建基面宜置于坚硬的基岩上;风化岩石地基采取工 程措施后,也可作为趾板地基。 2趾板线宜选择有利的地形,使其尽可能平直和顺坡布置: 趾板线下游的岸坡不宜过陡。 3趾板线宜避开断裂发育、强烈风化、夹泥以及岩溶等不 利地质条件的地基,并使趾板地基的开挖和处理工作量较少。 4在深覆盖层上建坝布置趾板时,应根据地基地质特性进 行地基防渗结构及与趾板以及两岸连接的布置设计;对于深覆盖 层的地基防渗处理及趾板布置,经详细论证后也可采用混凝土防 墙防渗,将趾板置于覆盖层上。 5在施工初期,趾板地基覆盖层开挖后,可根据具体地形 地质条件进行二次定线,调整趾板线位置。 3.1.4坝址地形地质条件有缺陷时路桥工程表格,可用趾墙(挡墙)进行人 工改造,使趾墙与面板连接
当在项肩布直溢洪道时,应做好面板和溢洪道边墙或导
3.1.6混凝土面板堆石坝的泄水、放水建筑物布置,应考虑下 列要求:
1泄水建筑物应满足规定的使用条件和要求,建筑物运用 应灵活可靠;应具备安全泄放一般洪水、设计洪水和校核洪水的 能力。 2泄水建筑物的布置和型式应根据枢纽条件综合比较后 确定。在地形条件有利的坝址,宜以开散式溢洪道为主要泄水 建筑物。当布置开式溢洪道确有困难时,也可采用泄洪隧 洞,但宜采用开式进水口,下接泄洪洞。对于100m以上高 坝,采用单一泄洪隧洞应详细比较论证;当溢洪道紧邻混凝土 面板堆石坝布置时,应论证溢洪道泄洪时对坝体安全性的 影响。 3对于高坝、中坝和地震设计烈度为8度、9度的坝,不 应采用布置在软基上的项下理管型式。低坝采用软基上的项下理 管时,应有充分的技术论证。 4高坝、重要工程、地震设计烈度为8度、9度的混凝土 面板堆石坝,应设置放空设施。 5岸边溢洪道布置困难,河床基岩坚硬,泄洪单宽流量不 大的中、低混凝土面板堆石坝,经论证,可在坝顶设置溢洪道。 6大坝和坝肩溢洪道以及其他有关建筑物,其地基防渗结 构应相互连接,形成完整的防渗体系。 3.1.7混凝土面板堆石项工程,应分析研究枢纽建筑物布置与 开挖,尽可能为大坝提供料源,就开挖量和填筑量的平衡进行综 合比较。
3.2.1坝体应根据料源及对坝料强度、渗透性、压缩性、施工 方便和经济合理等要求进行分区,并相应确定填筑标准。从上游 向下游宜分为垫层区、过渡区、主堆石区、下游堆石区;宜在周 边缝下游侧设置特殊垫层区;100m以上高坝,宜在面板上游面 低部位设置上游铺盖区及盖重区。 各区坝料的渗透性宜从上游向下游增大,并应满足水力过渡
要求。下游干燥区的坝料可不受此限制, 3.2.2用硬岩堆石料填筑的坝体可按照图3.2.2进行分区。设 计中可结合枢纽建筑物开挖石料和近坝区可用料源,增加坝体其 他分区。 坝高150m以上的高坝,主堆石区与下游堆石区的分界面宜 倾向下游
要求。下游干燥区的坝料可不受此限制
3.2.4对渗透性不满足自由排水要求的砂砾石、软岩坝体,应 在坝体上游区内设置竖向排水区,并与坝底水平排水区连接,将 可能的渗水排至坝外,保持下游区坝体的干燥。竖向排水区也可 与过渡区结合。 必要时可设置下游坝趾大块石棱体,起到反滤排水作用
3.2.5坝基为砂砾石层,或岩基中有可冲蚀的夹层,且
材料的层间关系不满足反滤要求时,应在地基表面设置水平反滤 过渡层。
较确定。当采用汽车直接卸料,推土机平料的机械化施工时,垫 层水平宽度宜不小于3m。如采用反铲、装载机等及配合人工铺 料时,其水平宽度可适当减小,并相应增大过渡区宽度。垫层区 可采用上下等宽布置;垫层区宜沿基岩接触面向下游适当扩大, 延伸长度视岸坡地形、地质条件及坝高确定。应对垫层区的上游 坡面提出平整度要求。在周边缝下游侧应设置薄层碾压的特殊垫 层区,见图3.2.7
2A一垫层区;2B一特殊垫层区;3A一过渡区;T一混凝土趾板; F一混凝土面板;①一周边缝
图3.2.7特殊垫层区示意图
3.2.8过渡区的水平宽度不应小于3m,且不应小干括
3.2.8过渡区的水平宽度不应小于3m,且不应小于垫层区宽
度。对于砂砾石坝,当设计的垫层区和主堆石(砂砾石)区之间 满足水力过渡要求时,也可不设专门过渡区
4.1.1各种料物的料场勘察,应按照SL251进行,查明其储 量、质量及开采条件;当利用枢纽建筑物区的开挖石料时,应按 料场要求对开挖区进行建筑材料方面的勘察工作。筑坝材料应按 照SL264和SL237进行室内物理力学性质试验。 4.1.21级、2级坝的岩石室内试验,主要应包括相对密度、密 度、吸水率、抗压强度和弹性模量等;100m以上高坝,宜进行 岩石矿物成分和岩矿化学分析。 1级、2级高坝坝料的室内试验应包括级配、孔隙率、相对 密度、抗剪强度和压缩模量等;垫层、砂砾料还应进行渗透试验 和渗透变形试验。100m以上高坝或地震设计烈度为8度、9度 的高坝,还应进行应力应变本构模型参数试验。 应根据试验成果并结合工程类比,确定坝体各分区材料的物 理力学特性指标。
4.1.3应根据工程枢纽布置及对坝料料源和质量的要求,进
4.1.3应根据工程枢纽布置及对坝料料源和质量的要求,进行 开采石料(或砂砾料)及建筑物开挖石料的料场规划及填筑 规划。
4.1.4用于主堆石区的硬岩堆石料压实后应具有自由排水性能、
堆石料最大粒径不应超过压实层厚度,小于5mm颗粒含 不宜超过20%,小于0.075mm颗粒含量不宜超过5%。
4.1.5软岩堆石料压实后应具有较低的压缩性和一定的抗剪强
4.1.6砂砾石料压实后具有较高的抗剪强度和较低的压缩性
4.1.7下游堆石区在坝体底部下游水位以下部分,应采用能自由排水的、抗风化能力较强的石料填筑。150m以下的坝,下游水位以上部分采用与主堆石区相同的材料时,可适当降低压实标准,也可采用质量较差的堆石料。4.1.8过渡料要求级配连续,最大粒径不宜超过300mm,压实后应具有低压缩性和高抗剪强度,并具有自由排水性能。过渡区可采用专门开采的堆石料、经筛选加工的天然砂砾石料或洞挖石渣料等。4.1.9垫层料应具有连续级配,最大粒径为80~100mm,粒径小于5mm的颗粒含量宜为35%~55%,小于0.075mm的颗粒含量宜为4%~8%。压实后应具有内部渗透稳定性、低压缩性、高抗剪强度,并具有良好的施工特性。垫层料可采用经筛选加工的砂砾石、人工砂石料或其掺配料。人工砂石料应采用坚硬和抗风化能力强的岩石加工。在严寒和寒冷地区或抽水蓄能电站,垫层料应满足排水性能要求。4.1.10周边缝下游侧的特殊垫层区,宜采用最大粒径小于40mm且内部渗透稳定的细反滤料,薄层碾压密实,压实标准不低于垫层区,同时对缝顶粉细砂、粉煤灰等起到反滤作用。4.1.11混凝土面板上游铺盖区材料(1A)宜采用粉土、粉细砂、粉煤灰等低黏性料。上游盖重区(1B)可采用石渣料。4.1.12下游护坡采用块石护坡时,宜选用抗风化能力强的硬岩堆石。4.1.13坝体内排水体应选用耐风化和耐溶蚀的块石或砾石,并具有良好的排水能力。4.2填筑标准4.2.1垫层区、过渡区、主堆石区及下游堆石区材料的填筑标准应根据坝的等级、高度、河谷形状、地震烈度及坝料特性等因12
素,并参考同类工程经验,经分析论证后确定。
4.2.2坝体填料的填筑标准应同时规定孔隙率(或相对密度) 和碾压参数。 硬岩堆石料的孔隙率不应高于表4.2.2的要求;砂砾料的相 对密度不应低于表4.2.2的要求;软岩堆石料的设计指标和填筑 标准,应通过试验和工程类比确定。 周边缝下游侧的特殊垫层区,应适当提高填筑标准,以减少 周边缝的变形量,
表4.2.2硬岩堆石料或砂砾料填筑标准
软岩料加水量,应根据其天然含水率、软化性能和碾压后的 渗透性综合确定。 严寒和寒冷地区冬季施工不能加水时,应采取措施减小湿化 的不利影响。 4.2.4填筑标准应通过生产性碾压试验复核和修正,并确定相 应的碾压参数。 4.2.5对重要的高坝,或性质特殊的筑坝材料,已有经验不能 派美如温甘共墙 进栏江然江
4.2.5对重要的高坝,或性质特殊的筑坝材料,已有经验不能
5.1.1坝顶宽度应根据运行需要、坝顶设施布置和施工要求确 定,宜为5~10m,高坝宜适当加宽。如坝顶有交通要求时,坝 顶宽度应遵照有关规定选用
5.1.1坝顶宽度应根据运行需要、坝项设施布置和施工要求确 定,宜为5~10m,高坝宜适当加宽。如坝顶有交通要求时,坝 顶宽度应遵照有关规定选用。 5.1.2坝顶和防浪墙顶高程的确定应符合SL274的规定。 5.1.3面板顶部高程不应低于正常运用的静水位。 5.1.4坝顶上游侧应设置混凝土防浪墙,墙高宜低于6.0m,墙 顶宜高出坝顶1.0~1.2m。防浪墙与面板连接的水平缝应设 止水。 防浪墙上游侧宜设置宽0.81.0m的检查小道。 5.1.5防浪墙应进行稳定和强度验算。防浪墙应设伸缩缝,其 让水应和面板的止水或面板与防浪墙间水平接缝的止水连接。 5.1.6项顶应预留沉降超高,其值应经计算并参考类似工程确 定。防浪墙施工宜安排在坝体沉降基本稳定后实施
5.1.5防浪墙应进行稳定和强度验算。防浪墙应设伸缩缝,其 止水应和面板的止水或面板与防浪墙间水平接缝的止水连接。 5.1.6坝顶应预留沉降超高,其值应经计算并参考类似工程确 定。防浪墙施工宜安排在坝体沉降基本稳定后实施。 5.1.7防浪墙底部高程以上的坝体,宜采用与过渡料级配相近 的堆石料填筑,并铺设路面。 5.1.8坝顶应布置排水和照明设施,下游侧应设置护栏或挡墙 等防护设施。
5.2.1当筑坝材料为硬岩堆石料时,上、下游坝坡可采用1: 1.3~1:1.4;软岩堆石体的坝坡宜适当放缓,并结合坝坡稳定 计算确定;当用质量良好的天然砂砾石料筑坝时,上、下游坝坡 可采用1:1.5~1:1.6。
5.2.3高坝的下游坝坡可用
5.2.3高坝的下游坝坡可用干砌石、大块石堆砌或摆石砌护, 并使坝体具有良好的外观。也可结合生态环境及美观需要采用其 他型式。
5.2.4施工期垫层区的上游坡面应及时做好固坡处理。
体情况选用碾压砂浆、喷乳化沥青、喷混凝土或砂浆、混凝土挤 压边墙等固坡措施。
稳定分析。当存在下列情况之一时,应进行相应的稳定分析: 1100m及以上高坝。 2 地震设计烈度为8度、9度的坝。 3 地形条件不利。 4 坝基有软弱夹层或坝基砂砾石层中存在细砂层、粉砂层 或黏性土夹层。 5坝体用软岩堆石料填筑。 6 施工期堆石坝体过水或堆石坝体临时断面挡水度汛时。 5.3.2高坝的坝体填料及坝基土体的抗剪强度宜采用三轴试验 测定。中、低坝的坝体填料及坝基土体的抗剪强度可由工程类比 确定。 试验用模拟料应能反映坝料的力学性质,试验条件应模拟实 际工况。 粗粒料的抗剪强度与法向应力呈非线性关系,确定其抗剪强
5.3.3坝体稳定计算方法及最小安全系数应按SL274执行。
.1100m及以上高坝或地形地质条件复杂的坝,坝体应力 变形宜用有限元计算。其他的坝,可用经验方法估算坝体
5.4.1100m及以上高坝或地形地质条件复杂的坝,坝
变形。 有限元计算参数宜由试验测定,并参照工程经验适当修正
应力和变形有限元计算。在有限元分析中,宜计入环境温度变化 对混凝土面板应力的影响
5.4.3在应力和变形有限元分析中,应反映坝体与混凝土面板 接触面及面板接缝的力学特性,模拟施工填筑和蓄水过程。 5.4.4大坝动力计算分析应按SL203的规定执行。
料及坝体安全监测资料及时分析、研究计算结果的合理性,校 核、修正计算模型及参数,必要时应修改设计。
时,排水区的排水能力应保证全部渗水自由地排出坝外,竖向排 水区的顶部高程宜高于水库正常运用的静水位,排水区与坝体间 应满足水力过渡要求。
5.5.3混凝士面板堆石坝存在下列情况之一时,应进行相应的
渗流计算分析,渗流计算分析应按SL274执行。 1坝体临时断面挡水度汛。
S 采用悬挂式防渗系统。
5.6.1确定地震区坝的安全超高时,应包括地震涌浪高
5.6.1确定地震区坝的安全超高时,应包括地震涌浪高度。地 震设计烈度为8度、9度时,安全超高应计入坝体和地基在地震 作用下的附加沉降。 对库区内可能因地震引起的大体积塌岸和滑坡等而形成的涌 浪,应进行专门研究。 地震涌浪高度和地震附加沉降应按SL203执行。
5.6.2地震设计烈度为8度、9度时,应进行专门的抗震设计。 应包括以下抗震措施: 1应加大坝顶宽度,放缓坝坡或采用上缓下陡的下游坝坡, 在坝坡变化处设置马道。 2应在下游坝坡上部采取坡面防护和坝坡加固措施。 3 应加大垫层区及其与地基、岸坡接触带的宽度。 4 应降低防浪墙的高度。 5部分面板压性缝内应填塞沥青浸渍木板、橡胶板等具有 一定强度的可压缩填充材料。 6分期面板施工缝缝面应垂直于面板表面,并在施工缝上 下一定范围内布置双层钢筋。 7应提高坝体堆石料特别是地形突变部位的压实密度。 5.6.3坝体用砂砾石料填筑时,应增加排水区的排水能力。下 游坝坡以内一定区域宜采用堆石填筑。 5.6.4地震设计烈度为8度、9度时,应对建在覆盖层地基上 的面板堆石坝进行专门论证。
5.6.2地震设计烈度为8度、9度时,应进行专门的抗震设计。
6.1.1趾板地基开挖面应平顺,不应出现陡坎和反坡,必要时 可进行削坡和回填混凝土找平处理。 6.1.2高坝趾板建基面宜开挖到弱风化层上部,中、低坝可建 于强风化层下部。如因地形地质条件限制,只能建于风化破碎或 软弱岩层时,应进行专门论证,并采取相应加固处理措施。 6.1.3堆石坝体可置于风化、卸荷基岩上。趾板下游0.3~0.5 倍坝高范围内的坝体地基宜具备低压缩性。 6.1.4坝体地基砂砾石覆盖层是否需要挖除,应经勘察、试验 和论证后确定。 6.1.5趾板上游边坡应按永久边坡设计;趾板区下游建基面以 上的开挖坡度应不于面板底坡。 6.1.6堆石体地基在趾板下游0.3~0.5倍坝高范围内的岩质岸 坡,宜开挖成不陡于1:0.5的坡度;岸坡很陡时,可开挖成不 陡于1:0.25的稳定坡度或回填混凝土补坡,并设置低压缩堆石 区;坝轴线上游其余部位应将妨碍堆石压实的陡坎、倒悬体清 除,或用贫混凝土、浆砌石等补成平顺边坡。 坝轴线下游岸坡应按满足自身稳定条件确定。
坡,宜开挖成不陡于1:0.5的坡度;岸坡很陡时,可开挖成不 陡于1:0.25的稳定坡度或回填混凝土补坡,并设置低压缩堆石 区;坝轴线上游其余部位应将妨碍堆石压实的陡坎、倒悬体清 除,或用贫混凝土、浆砌石等补成平顺边坡。 项轴线下游岸坡应按满足自身稳定条件确定,
6.2.1坝基处理应做到减小地基变形,提高抗剪强度,防止渗 漏和地基冲蚀破坏,改善地基表面的平整度,使之符合大坝正常 运行和安全运行的要求。
6.2.2趾板的岩石地基应进行固结灌浆和惟幕灌浆处
6.2.3固结灌浆宜布置2~4排,深度应不小于5m
惟幕灌浆设计应按SL274的规定执行。 6.2.5灌浆压力的升幅、浆液配比、吸浆量等参数,应通过试 验确定。灌浆设计中应制定提高灌浆雌幕耐久性和表层基岩灌浆 压力的措施。 6.2.6趾板范围内的基岩如有断层、破碎带、软弱夹层等不良 地质条件时,应根据其产状、规模和组成物质,逐条进行认真处 理,可用混凝土塞作置换处理,延伸到下游一定距离,上部用反 滤料覆盖,并加强趾板部位的灌浆。 6.2.7当趾板位于岩溶地基时,应查明岩溶发育情况,并对防 渗处理措施进行专门论证。 6.2.8趾板地基如遇深厚风化破碎及软弱岩层,难以开挖到弱 风化岩层时,可采取如下处理措施: 1延长渗径,如加宽趾板、设下游防渗板、设混凝土截水 墙等。 2增设伸缩缝。 3下游铺设反滤料覆盖。 6.2.9砂砾石覆盖层处理可采用如下三种形式,并经技术经济 比较后选用。 1全部挖除砂砾石覆盖层,将趾板和坝体建于基岩面。 2将趾板及下游一定范围内的砂砾石层挖除,趾板建于基 岩面。 3采用混凝土防渗墙或其他垂直防渗措施对砂砾石层进行 防渗处理,趾板建于覆盖层上,用连接板将混凝土防渗墙与混凝 土趾板相连接。对高坝或深厚覆盖层情况,应进行专门论证
验确定。灌浆设计中应制定提高灌浆雌幕耐久性和表层基岩灌浆 压力的措施。 6.2.6趾板范围内的基岩如有断层、破碎带、软弱夹层等不良 地质条件时,应根据其产状、规模和组成物质,逐条进行认真处 理,可用混凝土塞作置换处理,延伸到下游一定距离,上部用反 滤料覆盖,并加强趾板部位的灌浆。 6.2.7当趾板位于岩溶地基时,应查明岩溶发育情况,并对防 渗处理措施进行专门论证
风化岩层时,可采取如下处理措施: 1延长渗径,如加宽趾板、设下游防渗板、设混凝土截水 墙等。 2增设伸缩缝。 3 下游铺设反滤料覆盖
6.2.9砂砾石覆盖层处理可采用如下三种形式,并经技术经济 比较后选用。 1全部挖除砂砾石覆盖层,将趾板和坝体建于基岩面。 2将趾板及下游一定范围内的砂砾石层挖除,趾板建于基 岩面。 3采用混凝土防渗墙或其他垂直防渗措施对砂砾石层进行 防渗处理,趾板建于覆盖层上,用连接板将混凝土防渗墙与混凝 土趾板相连接。对高坝或深厚覆盖层情况,应进行专门论证。
7.0.1趾板布置可在以下三种方式中选用,宜优先选用第一种 方式: 趾板面等高线垂直于趾板基准线。 2 趾板面等高线垂直于坝轴线。 3趾板面等高线适应开挖以后的岩面
7.0.2位于基岩上的趾板,可结合地形、地质条件,设置必要
的伸缩缝,并和面板的垂直缝错开 趾板施工缝可根据施工条件设置
7.0.3趾板下岩石地基的容许水力梯度,应根据地基岩石的冲
蚀性及其存在的缺陷情况确定,可按表7.0.3选用。
7.0.4岩石地基上的趾板宽度应按容许水力梯度确定。高坝趾 板宜按水头大小分高程段采用不同宽度。趾板的宽度应满足灌浆 布置的要求,最小宽度不宜小于3m。 也可采用在趾板下游增设防渗板的方式满足趾板地基的水力 梯度要求。防渗板及其下游一定范围应采用反滤料覆盖。 7.0.5岩基上趾板厚度宜与其连接的面板厚度相当,最小设计 厚度应不小于0.3m,并可按高程分段采用不同厚度。 7.0.6周边缝底部止水距建基面的垂直高度宜为0.7~1.0m。 当采用高趾墙时,应在高趾墙附近设低压缩区
7.0.7超挖1.0m以上的趾板地基,在浇筑趾板前,宜先用混 凝土回填至趾板建基面。 7.0.8趾板混凝土性能应与8.3节的规定相同,趾板的防裂要 求应与8.5节的规定相同。 7.0.9基岩上趾板应采用单层双向配筋,每向配筋率宜按平板 段截面面积的0.3%采用。 非岩基上趾板宜采用顶、底双层双向配筋,每向配筋率宜采 用0.3%~0.4%。 趾板钢筋保护层厚度宜为1015cm。 7.0.10趾板应采用砂浆锚杆与基岩连接。趾板建基面附近有缓 倾角结构面存在时,锚杆参数应由稳定与抵抗灌浆压力确定。 7.0.11趾板厚度超过2m或采用趾墙时,应进行稳定计算和应 力分析。稳定计算可采用刚体极限平衡法,应力分析可采用材料 力学法,必要时应采用有限元法进行应力变形分析。 7.0.12位于砂砾石冲积层上的趾板和防渗墙,宜采用混凝土连 接板连接,混凝土连接板应在防渗墙及坝体部分面板完工后 施工。
8.1.1应根据面板应力和变形及施工条件进行面板分缝分块 垂直缝的间距可为8~16m,狭窄河谷两岸部位的垂直缝间距 减小。
8.1.2面板垂直缝应根据地形地质条件、有限元计算成
垂直缝在距周边缝法线方向1.0m左右,应垂直于周边缝 置成折线形式。
8.1.3对坝高150m以上的高坝,可结合面板应力变形分析
面板施工缝的设置应考虑施工条件,满足临时挡水或分期蓄 水的要求。面板钢筋应穿过缝面。 8.1.4分期浇筑的面板,其分期面板顶部应低于填筑体顶部高 程,高差按不同坝高宜为5~20m,坝高者取大值。 8.1.5后续面板混凝土浇筑之前,应对已浇面板进行脱空检查, 若产生脱空,应以低强度、低压缩性材料灌注密实
1应满足钢筋和止水布置要求,顶部厚度不应小于0.3m。 50m以上的高坝宜加大面板顶部厚度。 2控制渗透水力梯度不应超过200。 8.2.2面板厚度由顶部向底部逐渐增加在相应高度外的恒产
t=to+(0.002~0.0035)H 式中 t 面板厚度,m:
to一一面板顶部厚度,m; H一计算断面至面板顶部的垂直距离,m。 中低坝可采用0.3~0.4m等厚面板
5..1面权低工应具 农王H八王 并应满足下列要求: 1强度等级不应低于C25。 2抗渗等级不应低于W8。 3抗冻等级应按照GB/T50662的规定确定。 8.3.2面板混凝土宜采用42.5级中热硅酸盐水泥,也可采用 42.5级硅酸盐水泥或普通硅酸盐水泥。当采用其他水泥品种和 强度等级时,应通过试验确定。 8.3.3面板混凝土中宜掺用具有一定活性、较小干缩性的粉煤 灰或其他优质掺合料。采用掺合料的种类及掺量应根据料源并通 过试验确定。 粉煤灰品质应符合GB/T1596的规定,质量等级不宜低于 Ⅱ级,掺量宜为15%30%。 8.3.4面板混凝土应掺用引气剂和高效减水剂,混凝土的含气 量宜控制在4%~6%。根据需要,也可掺用调节混凝土凝结时 间的外加剂。 采用外加剂的种类及掺量应通过试验确定,各种外加剂间应 具有相容性。 8.3.5·面板混凝土应采用二级配骨料,石料最大粒径不应大于 40mm,面板混凝土所用原材料应满足SDJ207的要求。 8.3.6面板混凝土的水灰比,温和地区应小于0.50,严寒和寒 冷地区应小于0.45。 溜槽输送混凝土时,落度应满足施工要求,溜槽入口处的 落度宜控制在3~7cm。
8.4.1面板宜采用单层双向钢筋,钢筋可置于面板截面中部或 偏上位置,每向配筋率宜为0.3%~0.4%,水平向配筋率可小 于顺坡向配筋率。
8.4.2100m以上的高坝在拉应力区、周边缝附近、分期施工
高坝的压性垂直缝、周边缝及临近周边缝的垂直缝两侧宜配 置抗挤压钢筋。
8.4.3面板混凝土钢筋保护层厚度不应小于8cm
8.5.1面板建基面应平整,不应存在过大起伏差、局部深坑或
其28d抗压强度应控制在5MPa左右。
8.5.3面板混凝应优选外加剂和掺合料,降低水泥用量和用 水量,减少水化热温升和收缩变形,保证面板混凝土具有较高的 抗拉强度和极限拉伸值。有条件时,宜优先选用热膨胀系数较低 的骨料。必要时,可掺用纤维材料
8.5.3面板混凝王应优选外加剂和毯合料,降低水泥用量和用 水量,减少水化热温升和收缩变形,保证面板混凝土具有较高的 抗拉强度和极限拉伸值。有条件时,宜优先选用热膨胀系数较低 的骨料。必要时,可掺用纤维材料。 8.5.4面板压性缝顶部的V形切口深度不宜大于5cm,底部砂 浆垫不应侵占面板有效厚度,压性缝铜止水应降低鼻子高度。 8.5.5面板混凝土宜避开在高温或负温季节施工,并应根据需 要控制混凝土人仓温度。 8.5.6面板混凝土浇简时宜控 锁照道面巨面板
8.5.6面板混凝土浇筑时宜按8.1.4条规定预留填筑面与面板
为止,或至少90d,
为止,或至少90d。 8.5.8面板混凝土浇筑至坝顶后,宜至少间隔28d再浇筑防浪 墙混凝土;对于150m以上的高坝,间隔时间应延长。 8.5.9当面板裂缝宽度大于0.2mm或判定为贯穿性裂缝时, 应采取专门措施进行处理。严寒和寒冷地区及抽水蓄能电站的混 凝土面板堆石坝,宜提高裂缝处理标准
9.0.1周边缝应按坝高设置一道或多道止水,50m以下的坝应 设置底部一道止水;也可设顶、底部两道止水,顶部止水可适当 简化。50~150m的坝宜设底、顶部两道止水。150m以上的坝 应设底、顶部两道止水,也可设底、中、顶部三道止水。 底部止水应为金属止水,宜为铜片止水。 中部止水可选用金属止水、PVC止水等。 顶部止水可选用柔性止水、无黏性自愈性止水、或两者相结 合的型式。
9.0.1周边缝应按坝高设置一道或多道止水,50m
1面板垂直缝宜设顶、底两道止水。硬拼缝和中、低坝的 垂直缝顶部止水可适当简化。 2150m以下坝的面板压性缝可采用硬拼缝结构,地形地 质条件复杂或筑坝材料特殊时,应研究面板设置部分压缩缝的必 要性。 3150m以上坝的面板压性缝应设置部分压缩缝,其余可 设为硬拼缝。压缩缝数量应根据坝高、地形地质条件及有限元计 算成果确定。压缩缝内应设置具有一定强度、可压缩的填充板。 9.0.3趾板伸缩缝可采用铜片、PVC或橡胶片止水,并应与周 边缝止水构成封闭系统。 9.0.4防浪墙与面板的水平接缝,应设置底、顶部两道止水。 9.0.5各道止水应自成封闭的止水系统,周边缝顶部柔性填料 应与垂直缝的顶部柔性填料连接,或与垂直缝的底部止水连接。 9.0.6寒冷地区在水位变动区不应采用角钢、膨胀螺栓作为柔 性填料面膜的止水固定件,宜采用沉头螺栓方法加粘结方法 固定。 9.0.7混凝土防渗墙与连接板之间的连接,面板与其他混凝土
建筑物的连接,其接缝止水应按周边缝止水设计。 9.0.8接缝止水的构造、材料要求与施工期保护要求应按DL/ T5115、DL/T949和DL/T5215的规定执行。
建筑物的连接,其接缝止水应按周边缝止水设计。 9.0.8‘接缝止水的构造、材料要求与施工期保护要求应按DL T5115、DL/T949和DL/T5215的规定执行。
10分期施工与已建坝加高
10.1.1应根据坝址的地形条件、施工进度、导流及度汛、水库 蓄水等要求,制定坝体填筑及面板浇筑的分期施工规划。 10.1.2堆石坝体分期填筑规划应遵循下述原则: 1垫层料、过渡料应和相邻部位的堆石料平起填筑。 2堆石料之间的接合坡度应不陡于1:1.3,天然砾石料应 不陡于1:1.5。 3可在堆石区内设置运输坝料用的临时坡道。 4坝体填筑宜平齐上升。采用临时断面挡水或度汛时,填 筑高差不宜大于40m。 5后续填筑时,应清除结合面的松散填料,避免大块石集 中,加强结合部位的碾压。 10.1.3坝体临时断面挡水度汛时,应满足抗滑稳定和渗透稳定 要求。垫层区的上游坡面应予保护。 10.1.4施工期堆石坝体表面过水度汛时,应满足抗滑稳定及渗 透稳定要求。坝体过流表面、下游坡面和坡脚应进行保护;保护 措施应根据过流面体型和水流流速、被保护材料性质等条件综合 确定,必要时应进行水力学模型试验。 10.1.5周边缝止水在施工期应设置保护措施。 10.1.6坝体内水位高于趾板建基面高程时,应复核垫层料的反 向渗透稳定,必要时应设置通向上游的临时排水系统,并适时 封堵。
10.2.1分期完建的混凝土面板堆石坝,应按最终规模的等级和 标准进行设计。
10.2.2后期建设的坝体采用从下游面加高的方式时,应分析后 期施工对已建坝体应力变形的影响,提出处理措施。 10.2.3分期建设的混凝土面板堆石坝,应统筹各分期施工阶段 的施工规划,后期无法实施或不易实施的部分,应在先期施工时 按最终规模实施。
10.3.1已建混凝土面板堆石坝加高设计中,应充分论证已建坝 体、坝基及防渗工程和已有止水系统的适应性,保证加高后坝体 的正常运行。 在坝体加高时,原混凝土面板与坝体之间如因坝体沉降而有 空隙时,应按8.1.5条的规定妥善处理,充填密实,保证其良好 结合。 10.3.2土质防渗体堆石坝采用混凝土面板堆石坝从下游面加高 时,应研究以下问题: 1对原坝基及坝体防渗设施的适应性及可靠性应进行论证 必要时应进行补强处理。 2对原土质防渗体与混凝土面板之间的连接和止水应进行 专门设计。 3对加高后的坝体应进行坝坡抗滑稳定分析。 10.3.3重力式混凝土坝或砌石坝可用混凝土面板堆石坝从下游 面加高时,应研究以下问题: 1对原坝基及项体防渗设施的适应性及可靠性应进行论证 必要时应进行补强处理。 2应考虑堆石压力和水压力,对原混凝土坝进行稳定和应 力分析,确定混凝土面板在原坝体上支撑点的高度。 3对原混凝土坝体与混凝土面板接合处周边缝的止水结构 应进行专门设计。
11.0.1混凝土面板堆石坝的安全监测应按SL551的有关规定 根据坝的等级、坝高、坝的结构型式及地形地质条件,遵循少而 精的原则设置必要的监测设备,对大坝施工期及运行期进行系统 监测。 11.0.2安全监测设计应满足施工期监测的需要,取得早期监测 资料,指导施工,优化设计。 11.0.3监测设施的选择应符合可靠、耐久、经济、实用的原 则,力求先进,有条件时宜实行监测自动化,严寒和寒冷地区监 测设施应采取防冻措施。监测设施应按下列原则布置: 1内部变形监测应与外部变形监测结合布置,全面反映大 坝的工作状态。 2外部表面位移观测点可按等距离布置。 3内部监测至少应在最大坝高处布置一个监测横断面,1 级、2级坝应增加监测横断面,并宜布置沿坝轴线的监测纵 断面。 4内部监测设施宜避免施工干扰,并便于监测作业,保证 在恶劣气候条件下仍能进行必要项目的监测。 5应突出变形、渗流等监测内容,重点监测混凝土面板变 形、周边缝三向变位、坝体位移、渗流量等项目。 11.0.4应根据设计计算结果,并参照类似工程的监测成果,确 定监测值的预计范围,选择监测仪器的型式及量程范围。 1.0.51级、2级坝及100m以上高坝应设置下列监测项目, 其他的坝可适当简化。 1坝面垂直位移和水平位移。 2坝体内部垂直位移、顺河向水平位移和坝轴向水平位移。 3接缝位移。
面板变形、应变。 5 如果坝基有覆盖层时,应设置坝基覆盖层的沉降监测 项目。 6 渗流量。 11.0.6 必要时可增设下列监测项目: 坝基及坝体渗透压力、坝肩绕渗。 2 严寒和寒冷地区冰层对面板的推力。 3 混凝土面板裂缝监测。 4 土压力及接触压力。 5 混凝土防渗墙的监测。 6 趾墙或挡墙监测。 7 地震反应。 8 面板脱空监测。 9 面板温度和钢筋应力。
面板变形、应变。 如果坝基有覆盖层时水利施工组织设计 ,应设置坝基覆盖层的沉 项目。 渗流量。 11.0.6 必要时可增设下列监测项目: 坝基及坝体渗透压力、坝肩绕渗。 2 严寒和寒冷地区冰层对面板的推力。 3 混凝土面板裂缝监测。 4 土压力及接触压力。 5 混凝土防渗墙的监测。 6 趾墙或挡墙监测。 7 地震反应。 8 面板脱空监测。 9 面板温度和钢筋应力。
.7大坝监测资料的整编分析应按
日华人民共和国水利行业标
混凝土面板堆石坝设计规范
总贝 35 坝的布置和坝体分区… 37 筑坝材料和填筑标准. 46 坝体设计 52 坝基处理 63 混凝土趾板 68 混凝土面板 71 接缝止水…· 78 分期施工与已建坝加高 85 11 安全监测 89
1.0.1原标准于1998年颁布实施。近年来,随着中国水利水 电建设的发展,已兴建大量混凝土面板堆石坝,并建成一批 200m级的混凝土面板堆石坝,在混凝土面板堆石坝坝体布置、 筑坝材料、止水结构、混凝土面板与趾板设计、坝基处理、施 工方法、安全监测与质量控制等方面的关键技术都有了长足进 步。为及时反映新的建设经验和成熟的技术研究成果,按照 《水利技术标准编写规定》(SL1一2002)的要求,对原标准进 行修订。 本标准在修订的过程中,广泛征求各有关单位对原标准的意 见,总结了近年来混凝土面板堆石坝建设中的经验教训,对重要 问题开展了《面板堆石坝典型震害及抗震措施分析研究》、《面板 堆石项设计规范修编几个基本问题研究》、《高混凝土面板砂砾石 项设计及运行情况》、《混凝土面板堆石项中面板应力性状及其评 估模式分析研究》和《混凝土面板堆石坝主要设计技术进展》 (1999~2010年)五个专题研究。 为了不断推进技术进步,取得更好的安全经济效果,设计中 可根据坝址具体条件和坝的特点,对某些专题进行深人论证或试 验研究,提出成果,报上级主管部门审定后采用。 1.0.2混凝土面板堆石坝级别按《水利水电工程等级划分及洪 水标准》(SL252)进行划分。本标准主要是在总结国内外200m 级高度及以下同类坝经验的基础上编制的,主要适用于1级、2 级、3级及3级以下高项的设计;对于坝高200m以上的坝,已 经建成的国内仅有水布工程,其经验尚不足以涵盖各种地形地 质条件、筑项材料特性与施工条件。因此,对于200m以上高坝项 及特别重要和复杂的工程,仍应对坝料分区、面板的应变和堆石 坝体变形控制、面板混凝土的耐久性、接缝止水结构设计及坝基
处理等问题,依其特点专门论证。 1.0.6考虑到本标准所引用的标准都会修订,在列举引用标准 时删去了年号,保证所引用标准为最新版本医药标准,
理等问题,依其特点专门论证。 0.6考虑到本标准所引用的标准都会修订,在列举引用标准 删去了年号,保证所引用标准为最新版本。
....- 相关专题: 混凝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