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L344-2006 水利水电工程电缆设计规范.pdf
- 文档部分内容预览:
SL344-2006 水利水电工程电缆设计规范
3.5.6控制电缆金属屏蔽的接地方式,应符合
1计算机监控系统的模拟信号回路控制电缆屏蔽层,不应构成两点或多点接地,宜用集中式一点接地。 2除1款规定需要一点接地情况外的控制电缆屏蔽层,当电磁感应的干扰较大,宜采用两点接地;静 电感应的干扰较大,可用一点接地。双重屏蔽或复合式总屏蔽,宜对内、外屏蔽分用一点、两点接地。 3两点接地的选择,还宜考虑在暂态电流作用下屏蔽层不致被烧熔
4.1.1电缆持续运行时导体的最高允许温度,应符合表4.1.1所列允许值
4.1.1电缆持续运行时导体的最 应符合表4.1.1所列允许值。
卫生标准表4.1.1常用电力电缴铜导体的最高允许温度
4.2.1110kV及以上电缆的载流量,宜按附录A计算;110kV以下常用电缆的载流量,宜按附录B所列 值选择,并根据下列敷设条件按附录C进行载流量校正: 1环境温度差异。 2直埋敷设时土壤热阻系数差异。 3多根电缆并行敷设。 4户外无遮阳架空敷设时日照的影响。 5穿管敷设时。
1环境温度差异。 2直埋敷设时土壤热阻系数差异。 3多根电缆并行敷设。 4户外无遮阳架空敷设时日照的影响。 5穿管敷设时。 4.2.2不属于附录C规定的其他情况下敷设的电缆,确定电缆持续允许载流量时,应经过计算或经科学 试验,并应考虑下列影响因素予以校正: 135kV以上单芯电缆,金属护层交叉互联接地方式的三个区段长度不均等时,应考虑金属护层的附加 损耗的影响。 2电缆敷设于封闭槽盒中,应计入槽盒的材质、尺寸等因素对热阻的影响。 3施加在电缆上的防火涂料、包带等覆盖层的厚度大于1.5mm时,宜考虑热阻的影响。 4沟内电缆理砂且无经常性水分补充时,应按砂质情况选取大于2.0K·m/W的热阻系数计入影响, 4.2.3确定电缆持续允许载流量的环境温度,应按使用地区的气象温度多年平均值,并计入实际敷设环境 的温升影响。宜符合表4.2.3的规定
试验,并应考虑下列影响因素予以校正:
135kV以上单芯电缆,金属护层交叉互联接地方式的三个区段长度不均等时,应考金属护层的附加 损耗的影响。 2电缆敷设于封闭槽盒中,应计入槽盒的材质、尺寸等因素对热阻的影响。 3施加在电缆上的防火涂料、包带等覆盖层的厚度大于1.5mm时,宜考虑热阻的影响 4沟内电缆理砂且无经常性水分补充时,应按砂质情况选取大于2.0K·m/W的热阻系数计入影响。 .2.3确定电缆持续允许载流量的环境温度,应按使用地区的气象温度多年平均值,并计入实际敷设环境 的温升影响。宜符合表4.2.3的规定
表4.2.3电缴持续允许载流量的环境温度确定
缆路径中有几种不同的散热条件区段时,对重要回路的电缆,全长截面宜按其中散热最坏区段
1电缆在短路电流作用下,应能保持使用特性不变。对非熔断器保护的回路,应按公式(4.3.1) 最小导体截面
式中S一导体截面(mm"); I一短路允许电流(有效值A): t一 短路时间 (s)。
表4.3.1 电缆的C值
4.3.3电力电缆的金属屏蔽层的有效截面,应满足系统发生单相接地或不同地点两相同时发生故障时短 路容量的要求,
4.4中性线、保护接地线
4.4.1中性线导体截面应能承受线路最大不平衡电流,不宜小于50%的相导体截面 4.4.2保护接地线的截面应符合表4.4.2的规定,
4.4.1中性线导体截面应能承受线路最大不平衡电流,不宜小于50%的相导体截面
4.4.1中性线导体截面应能承受线路最大不平衡电流,不宜小于50%的相导体截面
4.4.2保护接地线的截面应符合表4.4.2的规定
按热效应要求的保护接地线允许最小截面 单位:
接地中性线导体截面应符合:采用单芯电缆时,铜芯不小于10mm,铝芯不小于16mm;采用 ,其截面不小于4mm
f.4.3保护接地中性线导体截面应符合:采用单芯电缆时,铜芯不小于10mm,铝芯不小于1 多芯电缆时,其截面不小于4mm
5.1电缆终端及接头的选择
166kV及以上交联聚乙烯绝缘电缆与GIS直接相连时,应采用GIS终端。 266kV及以上交联聚乙烯绝缘电缆与变压器直接相连时,宜采用充油终端,也可采用GIS终端。 366kV及以上交联电缆与户内、户外导线相连时,宜采用空气终端。 435kV及以下交联聚乙烯绝缘电缆宜采用预制式、冷缩型终端,也可采用热缩型终端。 1.2电缆终端的构造型式应保证导体连接良好,绝缘可靠,有足够的机械强度,密封良好,防止潮气 入、防腐蚀,还应按安置环境、作业条件、满足工程所需可靠性和经济合理,并满足下列要求: 1GIS终端应符合下列规定: 1)GIS终端的导体与GIS(GⅡ)导体的连接处应有一可拆卸短段,以便于GIS(GIL)和电缆分 开进行各项试验。 2)GIS终端外壳与GIS(GIⅡL)外壳连接处应有一绝缘垫,绝缘垫的两侧应并联金属护层电压限制 器。绝缘垫的绝缘水平应与外护层的绝缘水平相一致。 3)GIS终端应有单独的绝缘气体检测装置。 4)挤包绝缘电缆GIS终端中存在绝缘填充剂时,绝缘填充剂应与应力锥材料相容,并对电缆绝缘 质无害。 2充油终端应符合下列规定: 1)充油终端的导体与变压器导体的连接处应有一可拆卸短段,以利于电缆和变压器分开进行各项 试验。 2)充油终端外壳与变压器外壳连接处应有一绝缘垫,绝缘垫两侧应并联金属护层电压限制器。绝 缘垫的绝缘水平应与电缆外护层的绝缘水平相一致。 3)挤包绝缘电缆充油终端应有防止绝缘油和电缆绝缘介质接触的措施。 3户外终端应符合下列规定: 1)户外终端应有使终端底座与终端支架相互绝缘的底座绝缘子,底座绝缘子的绝缘水平与电缆外 护层的绝缘水平要求一致。 2)户外终端的外绝缘最小公称爬电比距应满足安装地点环境条件的要求。 3)330kV及以上空气终端应有防晕罩或屏蔽环。 4)终端应能承受连接导体的拉力。 5)应符合工程设计地震烈度的要求。 6)在潮湿、污秽或盐雾的环境,特别是安装在空气中靠近山丘或需防坠落物的地方,宜采用复合 套终端。 1.3电缆终端的额定电压及其绝缘水平不应低于所连接电缆的额定电压及其绝缘水平
5.1.4电缆终端的布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支撑电缆终端的支架应能方便电缆穿入,便于电缆终端及其连接附件的安装。 2工作电流大于1500A时,钢结构支架应有防止横向磁路闭合等附加发热措施, 3金属护层接地连接箱宜布置在支架上,金属护层电压限制器应满足热效应的要求,其绝缘水平与外 护层相同,应布置在连接箱内或支架上人不能触及的位置,并应使同轴电缆最短。同轴电缆截面应满足热 效应要求,绝缘水平与外护层的绝缘水平相同。 4底座绝缘子的设计宜不吊出终端就可更换绝缘子。 535kV以上电缆终端、接买布置于户内时,应按试验要求在一侧留有足够的实验场地,并考患便于施 工和运输。 6电缆终端或接头旁配置穿芯式电流互感器时,应将电缆金属护层接地线同时穿过。 5.1.5电缆接头宜采用预制式接头
5.1.6电缆接头的装置类型应符合下列规定
1单芯高压电缆实行交叉互联接地的隔断金属护层连接部位,应采用绝缘接头。需按段监察绝缘的交 叉互联接地方式相邻单元的连接,也可采用绝缘接头; 2不同绝缘材料的电缆间的连接应采用过渡接头: 3三芯与单芯电缆相连接时,应采用转换接头: 4电缆金属护层需要直接连接时,宜采用直接接头: 5中压挤包绝缘电缆间的连接,宜采用冷缩型或预制式接头
满足工程所需的可靠性和经济性合理等因素确定,并符合下列规定: 1水下电缆的接头,应能维持钢铠层纵向连接,且有足够的机械强度,宜用软性连接。 3电缆接头的导体应连接良好,铜导体之间应采用压接相连。 4高压电缆接头应有密封性能良好的外罩,外罩应能承受一定的机械外力。 5.1.8电缆接头的绝缘水平应不小于所连接电缆的绝缘水平。 5.1.9电缆接头绝缘环两侧耐受电压,不应低于所连电缆护层绝缘水平的2倍,且应适合所用系统的运行 条件。 5.1.10电缆接头外壳应对地可靠绝缘,可采用绝缘保护罩或底座绝缘子,绝缘保护罩和底座绝缘子的绝 缘水平要求应与电缆外护层绝缘水平的要求一致。 5.1.11绝缘接头在外屏蔽层断开处的绝缘、金属保护罩的绝缘夹板及保护罩等绝缘水平应与电缆外护层 的要求一致
5.1.12电缆接头的布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厂支撑电缆接买的支架,应不妨碍电缆接买制作完成后能方便地吊装就位 2电缆接头的布置应满足安装维修所需的间距,以及电缆允许弯曲半径和伸缩节配置要求。 3金属护层接地连接箱宜布置在支架上,金属护层电压限制器应布置在连接箱内或支架上人不
的位置,布置应使同轴电缆最短。 4电缆接头底座绝缘子的设计,宜不吊起接头就能更换绝缘子。 5不应用铁磁材料作单相敷设电缆的接头保护盒。 6直理电缆接头盒外面应有防止机械损伤的保护盒(环氧树脂接头盒除外)。位于冻土层下的保护盒 为宜注以沥青。 7如电缆并排水困难,应把电缆并中的电缆接头用支架撑起。电缆接安置于可能有水侵入的场所, 应具有防水密封保护。 8接头两侧在电缆热伸缩的纵间受力较大时,需有刚性固定。 9绝缘接头和直通接头可以直埋或敷设在隧道或接头人孔井内。对于直埋敷设的接头,应有防水外壳 0邻近电气化交通线路等对电缆金属护层有侵蚀影响的地段,接头设置方式应便于监察维护
5.2.1金属护层一端接地应符合下列规定
5.2高压单芯电缆金属护层接地方式
1当电缆线路长度不长,能满足本标准5.2.9条2款的要求时,宜采用在线路一端直接接地的方式。 见图5.2.1。 2当单芯电缆两端所连电气设备不同,电缆金属护层的接地点应符合下列规定: 1)电缆一端连接变压器,另一端连接架空线路,金属护层的接地点应设在电缆与架空线连接的 端,并三相互联接地; 2)电缆一端连接GIS,另一端连接架空线路,金属护层的接地点应设在电缆与架空线连接的一端 并三相互联接地; 3)电缆一端连接GIS,另一端连接变压器,金属护层的接地点宜设在电缆与GIS连接的一端,并 三相互联接地,
2.1金属护层一端直接接圾
5.2.2金属护层中点接地应符合下列规定:
图5.2.2金属护层中点直接
当电缆线路有接头,能满足本标准5.2.9条2款的要求时,采用金属护层中点接地的方式,见图5 3金属护层两端接地应符合下列规定:
长,一段直接接地不能满足本标准5.2.9条2款的要求时,35kV以下线路、水下电缆或35kV以 较小的高压线路,可采取在线路两端直接接地的方式,见图5.2.3。
5.2.4金属护层交叉互联接地应符合下列规定
单芯电缆线路很长时,宜采用金属护层交叉互联接地方式。见图5.2.4。
图5.2.3金属护层两端直接接地(全接地】
图5.2.4金属护层交叉互联接地
5.2.5220kV以下单芯电缆线路,在下列情况下,应沿电缆线路并行配置均压线。
1可能出现的工频或冲击感应电压超过电缆外护层绝缘和电压限制器的耐受强度时。 2防止单相接地时,地网接地电阻的电压降作用到电缆金属护层电压限制器上。 3需抑制电缆邻近的控制或通讯电缆的感应干扰强度时。 4在隧道或沟内敷设的电缆,沿线路并行配置均压线时,应充分考虑沿电缆支架设置接地线的作用
5.2.6均压线的配置应满足下列条件
电压。 2为使均压线充分发挥作用,均压线的泄漏电阻宜大于自身阻抗的30倍。 3均压线在三相电缆之间按“三七开”布置并两端接地,能有效地降低护层工频过电压。均压线的布 置见图5.2.6 如果电缆线路较短,经计算均压线布置在电缆外侧线中间,不换位也可能满足要求时,可不按“三七 开”布置。
图5.2.6均压线或回流线布置和电压限制器接线
5.2.7220kV及以上金属护层一端接地的单芯电缆线路,当线路长度较长,护套损耗大而且又无法采用 交叉互联方式时,宜专门敷设一根回流线。
5.2.8回流线的配置应满足下列条件:
1回流线应采用绝缘铜芯电缆。在三相电缆之间按“三七开”布置并两端接地 2当电缆通过对称短路或不对称短路电流时,回流线在电缆金属护层不接地端的感应电压较高,在安 装电压限制器处应采取安全措施。 3回流线的绝缘等级应采用10kV电压级或与金属护层绝缘相匹配,其截面积应满足短路电流热效应 的要求。 4回流线的阻抗及其两端接地电阻,宜与系统内最大零序电流和回流线上感应电压允许值相匹配。 5回流线的排列配置方式,宜使电缆正常工作时在回流线产生的损耗最小。 5.2.9交流单芯电缆的金属护层,应直接接地,并应符合下列要求:
1计算电缆金属护层工频过电压时,应考患“三七开”布置均压线或回流线。在任何条件下金 页过电压应低于外护层绝缘的工频耐压水平,安全系数取1.05
2在金属护层上任一点非接地处的正常感应电压,未采取不能任意接触金属护层的安全措施时,不应 大于50V;否则不应大于100V。 3长电缆护层交义互联并两端互联接地,只需计算一个分段金属护层的感应电压, 4电缆金属护层绝缘承受的雷电冲击过电压值,等于电压限制器的残压、电压限制器连接电缆的冲击 电感的压降及电压限制器接地电阻的压降三者之和。 5雷电冲击波进入电缆时,无论是否有均压线或回流线,金属护层不接地端均应装设金属护层电压限 制器。
5.2.11重要的交流单相高压电缆金属屏蔽层以一端直接接地或交叉互联接地时,该电缆线路宜设有护层 绝缘监察装置
5.2.11重要的交流单相高压电缆金属屏蔽层以一端直接接地或交叉互联接地时,该电缆线路宜设有护层
5.3护层电压限制器选择
5.3.1电缆护层电压限制器的选择应保证在使用环境下可靠、耐久,监视维护方便
5.3.1电缆护层电压限制器的选择应保证在便用环境下可靠、耐久,监视维护方便和利于安装,其参 选择应符合下列规定: 1护层电压限制器当最大雷电冲击电流通过时,不应损坏。按表5.3.2的通流容量20次不损坏, 2护层电压限制器在最大可能冲击电流下的残压不应高于电缆护层绝缘的冲击耐压除以1.4的数值 3护层电压限制器在最大可能工频过电压的作用下,应能耐受5s而不损坏。 5.3.2护层电压限制器接在电缆线路和架空线路的连接端处时,通过电压限制器的雷电冲击电流最大 应按此情况确定电压限制器的通流容量,见表5.3.2。
比情况确定电压限制器的通流容量,见表5.3.2
3护层电压限制器阀片的片数应根据限制器承受的工频过电压值与一片阀片2s工频耐压值之比 的整数为电压限制器的阀片片数
上限的整数为电压限制器的阀片片数
5.3.4护层电压限制器的配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采用一端互联接地方式的电缆线路,非接地端连接的三相电压限制器按Y。连接,见图5.2.6(a)。 2采用交义互联接地方式的电缆线路,绝缘接头处连接的三相电压限制器接Y连接,见图5.2.6(b) 5.3.5电缆金属护层与电压限制器间连接线的选择,应满足下列要求: 1电压限制器宜分相布置,连接导线宜采用同轴电缆,长度不宜超过5m。 2连接导线的截面应满足在通过最大可能电流时的热效应要求。 3连接导线的绝缘水平应与电缆外护层的绝缘水平一致。 4电压限制器应装有动作记录器。 5电压限制器及其连接组件的布置,应易于观察,不能任意接触,必要时装设防护遮栏或设置在箱内
6.1电缆路径及敷设方式选择
1应避免电缆遭受机械性外力、较强振动、水浸泡等损害, 2应便于敷设及维修。 3应避开可能挖掘施工的地方。 4在符合安全性要求下,电缆敷设路径应有利于降低电缆及其构筑物的综合投资, 5有利于电缆接头及终端的布置与施工。 6.1.2.电缆敷设场所及方式(如电缆夹层、隧道、沟、竖井、浅槽、架空、悬吊、穿管、排管、直理、 水下敷设等)选择的基本要求: 1控制室、继电保护室的下部,宜设有非散露的夹层或电缆室;电缆数量较少时,也可采用活动地板 构成电缆层。 2户外配电装置的主要电缆通道,宜采用电缆沟;当地下水位较高时,也可用浅槽;当电缆数量较多 时可用隧道。 3户内主要电缆通道宜采用隧道或电缆夹层,电缆较少时可利用厂房内通行廊道作电缆通道。 4厂区内电缆数量较少时,宜穿管埋地敷设;对于非重要电缆,也可采取直埋。 6垂直敷设的电缆宜沿墙沿柱明敷,数量较多或含有66kV及以上的高压电缆时,应设置竖并 7在可能发生爆炸、着火(如油库、油处理室)的场所,不应采取明敷,应穿金属管架空或理地敷设。 6.1.3电缆的计算长度,应包括实际路径长度与附加长度,附加长度宜计入高差、伸缩节、迁回备用、终 瑞或接头制作所需预留段和电缆引至设备等因素。35kV及以下终端或接头制作所需及电缆引至设备的附 加长度可按表6.1.3计,66kV及以上终端或接头制作所需及电缆引至设备的附加长度应根据现场情况确定。
表6.1.335kV及以下电缆敷设度量时的附加长度
6.3.1电缆直埋敷设时的要求:
1由电缆外皮至地下构筑物基础不应小于300mm;至地面的理深,不应小于700mm;穿越耕地、 行道的埋深,不应小于1000mm;直埋于冻土地区时,宜埋入冻土层以下,当电缆埋深未超过土壤冻结注 度时,应采用透水性好的回填土或其他措施以防止电缆受到损坏。 2沿直埋电缆的上侧、下侧,应铺以100mm厚的软土或砂层,并盖以混凝土保护板,板宽超出电终 两侧各50mm。 4不应将电缆平行敷设于地下管道的正上方或下侧。 6直埋电缆的地面上应设有明显的标志。 5电缆之间及与管道、道路、构筑物等相互间容许的最小距离应符合表6.3.1的规定。
5电缆之间及与管道、道路、构筑物等相互间容许的最小距离应符合表6.3.1的规定。
6.3.2电缆引入建(构)筑物的贯穿段或从地下引出在地坪上2000mm高的一段,应采取具有机械强度 的管或罩加以保护:对于只有电气人员活动的场所,引出地坪上的一段可不加保护
的管或罩加以保护:对于只有电气人员活动的场所,引出地坪上的一段可不加保护
6.3.3直理敷设的电缆与铁路、公路交义时,应穿保护管,且保护范围超出路基外2000mm 6.3.4直埋敷设电缆的接头配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6.3.4直埋敷设电缆的接头配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接头与邻近电缆的净距,不应小于250mm; 2并列电缆的接头位置宜相互错开,且不小于500mm的净距; 3处于斜坡地形处的接头,应呈水平状安置; 4对重要回路的电缆接头,宜在其两侧约1000mm开始的局部段,按留有备用量方式敷设电缆 6.3.535kV及以下电力电缆直埋时,同一通路不宜多于5根电缆
6.4.1电缆保护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保护管应具有足够机械强度、内壁光滑和耐久特性。 2钢质保护管,不应用于交流系统中单芯电力电缆单根回路。 3每管宜只穿1根电缆,管内径与电缆外径之比不应小于1.5倍;排管管孔内径不宜小于75mm 4每管最多不宜超过3个弯头,直角弯不宜多于2个。 5明敷管的固定支持间距,不宜超过3000mm;并列管的净空隙距离,不宜小于20mm 6地中埋管,距地面深度不宜小于500m;与铁路公路交叉处距路基深度不宜小于1000mm。埋管 各伸出路基不应少于2000mm。 7申缆穿管敷设时容许最大管长的计算
2部分或全部露在空气中的电缆保护管选择,应
1防火或机械性要求高的场所,宜用钢质管,且应采取涂漆、镀锌等适合环境耐久要求的防腐处理。 2满足工程条件自熄性要求时,可用难燃型塑料管。部分埋入混凝土中等有冲击的使用场所,塑料管 应具备相应承压能力和可挠性。 6.4.3地中埋设的保护管,宜用具有相应承压能力的塑料管。通过不均匀沉降的回填土地段等受力较大的 场所,宜用钢管或可挠性金属管,
6.4.4混凝土中埋设的保护管,宜用钢管或可挠性金属管。
1同一通道的电缆数量较多时,宜用排管,并应留有一定量的备用管孔; 2布置上应按高中低压电力电缆、强电和弱电控制电缆的次序排列; 6.4.6较长电缆管路中的下列部位,应设有工作井:
2布置上应按高中低压电力电缆、强电和弱电控制电缆的次序排列; 4.6较长电缆管路中的下列部位,应设有工作井: 1电缆分支、接头处。 2电缆牵引张力限制的间距处。 3管路方向较大改变或敷设方式变更处。
坡度较大且需防止电缆滑落而必须加强固定处。
6.5敷设于电缆构筑物中
支架的层间垂直距离,应满足电缆能方便地敷设和固定,且在多根电缆同置于一层支架上时, 曾设任一电缆的可能,宜符合表6.5.1所列数值。
表6.5.1电缆支架层间垂直距离的最小允许值
6.5.2水平敷设电缆的最上层支架,距构筑物顶板或梁底的最小允许净距,宜在表6.5.1规定值基础上 再加80~150mm;并应满足电缆引接盘柜时允许弯曲半径的要求。 6.5.3电缆支架最低层距地坪、沟道底部的最小允许净距,宜不小于表6.5.3所列数值。
6.5.4厂房内电缆支架离管道或其他设备装置顶部的净空,不应小于300mm,否则应设耐火隔板 6.5.5电缆桥架与支撑立柱的净距宜大于20mm,并行桥架的水平净距不应小于50mm。 6.5.6普通支(吊)架的跨距、桥架组成中的梯形托架横撑间距,不宜大于表6.5.6所列数值。
表 6. 5. 6 普通支架、吊架、桥架的允许跨距
6.6.1电缆宜敷设在河床稳定、流速较缓、岸边不易被冲刷、少有沉锚和拖网渔船活动的水域,并应满 足电缆不易受机械性损伤、能实施可靠防护、敷设作业方便、经济合理等要求, 6.6.2水下电缆应埋设于水底。浅水区埋深不宜小于0.5m,深水航道的埋深不宜小于2m,并加以稳固覆 盖保护,在其两岸,应设有醒目的警告标志
3水下电缆相互间严禁交义、重叠,应接水的流速和电缆理深等因素确定安全间距,且应符
1主航道内,电缆相互间距不宜小于平均最大水深的1.2倍,引至岸边间距可适当缩小, 2在流速未超过1m/s的非通航河流中,同回路单芯电缆相互间距不应小于0.5m,不同回路电缆间 距不应小于5m。 6.6.4水下电缆引至岸上的区段,应采用保护管、沟槽敷设,必要时可设置工作井连接,并预留适当长 度的务用由
6.7敷设于其他公用设施中
6.7.1桥梁上和交通隧洞中的电缆,应有防止电缆着火、避免外力损伤的可靠措施,
1桥梁上和交通隧洞中的电缆,应有防止电缆着火、避免外力损伤的可靠措施,且应符合下列
1电缆不应明敷在通行的路面上。 2隧洞中的电缆,应敷设于电缆沟中,也可敷设在难燃或不燃性的管、槽盒中。 3桥墩两端和伸缩处,电缆应充分松弛。当桥梁中有挠角部位时,宜设电缆迁回补偿装置。35kV以 上大截面电缆宜以蛇形敷设。
7.1.1电缆支架的基本技术要求:
1电缆支架的支架部分,应由不燃性材料制作;组成桥架的梯形托架或托盘,可为难燃性材料。 2应表面光滑无毛刺,具有足够的机械强度,并耐受使用环境的长期腐蚀。
7.1.6厂内主要电缆通道,宜采用桥架。35kV以上高压电缆以蛇形敷设时,也可用
.1.7桥架类型的选择
1需抑制干扰强度的控制电缆回路,应选用钢制封闭式托盘; 2多层桥架构成的电缆通道,底层宜选用托盘,其余宜选用梯架。 1.8桥架的直线段超过30m(钢制)、15m铝合金或玻璃钢制)时,应留有20mm伸终
1利用金属桥架作接地回路导体时,桥架的各段应有符合接地截面要求的可靠电气连接, 2采用非金属桥架时,应沿桥架全长另设专用接地线。 3沿桥架全长宜每隔10~20m处有一次可靠的接地
7.2.1固定电缆用的夹具、支托件和绑扎带,应有足够的机械强度,且具有表面光江 性;用于交流系统中单芯电力电缆时不应构成磁性闭合回路。 7.2.2夹具、绑扎带的选用原则
定电缆用的夹具、支托件和绑扎带,应有足够的机械强度,且具有表面光滑、耐久和安装简便 流系统中单芯电力电缆时不应构成磁性闭合回路
7.2.2夹具、绑扎带的选用原则:
2.2夹具、绑扎带的选
式中b一夹具厚度(mm); h一夹具宽度(mm); α一夹具材料允许拉应力(Pa),铝合金夹具=80×10°Pa .2.435kV以上高压电缆在水平或斜坡支架的层次位置变化段、接头盒两端等部位,宜在支架上设置支 托件,支托件支撑面应无棱角。 .2.535kV及以下电压电缆明敷时,应加以固定的部位如下: 1在电缆首末端和转弯处、接头两端、直线段约100m处。 2垂直敷设的上下端、中间适当数量支架处 3斜坡敷设视坡度情况在高位侧适当数量的支架处。 4交流系统用单芯电力电缆,按满足短路电动力确定的固定间距处。 5当电缆间需保持一定空隙时,在每隔约10m处, 6对水平敷设于支架上的全塑型电缆,在每隔约3m处。 .2.635kV以上高压电缆明敷时的固定方式,除应参照7.2.5条1~4款规定外,还应符合下列规定: 1在终端、接头、转弯处紧邻部位的电缆上,应有不少于1处的刚性固定。 2在垂直或斜坡敷设的高位侧,宜有不少于2处的刚性固定;对于高落差电缆,固定夹具还应把金属 中层夹住并能承受电缆自重等产生的拉力。 在蛇形敷设的每一节距,应采取挠性固定;蛇形与直线敷设的相接部位,宜采取刚性固定,
7.2.735kV以上高压电缆终端、接头与电缆连接部位的要求: 1终端与电缆连接部位,应有伸缩节。 2接头的两端宜有伸缩节,当未设伸缩节时,应在接头的两侧采取刚性固定或在适当长度内电缆实施 蛇形敷设。 3伸缩节应大于电缆允许弯曲半径。 7.2.8蛇形敷设的波幅与节距的选择,应使电缆轴向热应力不超过允许值,该允许值可按金属护层允许 应变、允许约束力或按导体与绝缘的基本特性无损害条件而定,
7.2.735kV以上高压电缆终端、接头与电缆连接部位的要求: 1终端与电缆连接部位建筑管理,应有伸缩节。 2接头的两端宜有伸缩节,当未设伸缩节时,应在接头的两侧采取刚性固定或在适当长度内电缆实施 蛇形敷设。 3伸缩节应大于电缆允许弯曲半径。 7.2.8蛇形敷设的波幅与节距的选择,应使电缆轴向热应力不超过允许值,该允许值可按金属护层允许 应变、允许约束力或按导体与绝缘的基本特性无损害条件而定,
下层之间、电力电缆层与控制电缆层之间,应装设耐火极限不低于0.5h的隔板进行分隔。 8.0.2电缆隧道和电缆沟道的下列部位应设防火封堵: 1穿越(入)电气设备室等处。 2穿越厂房外墙处。 3电缆隧道和电缆沟的进出口、分支处。 8.0.3电缆隧道每60m处、电缆沟每200m处、电缆室每300m宜设一个防火分隔物。防火分隔物应采 用耐火极限不低于1.0h的非燃烧材料。
3电缆隧道和电缆沟的进出口、分支处。 8.0.3电缆隧道每60m处、电缆沟每200m处、电缆室每300m宜设一个防火分隔物。防火分隔物应采 用耐火极限不低于1.0h的非燃烧材料。 在防火分隔物两侧各1m的电缆区段上,应有防止串火的措施。当在防火分隔物上设门时,应采用丙 级防火门
8.0.4电缆坚(斜)并的上、下两端可用防火网封堵、利于通风散热。电缆竖(斜)
当电缆竖(斜)井高度较大时,竖井中间每隔60m设一个封堵层,该封堵层应能承受检修人员的荷载。 8.0.5电缆穿越楼板、隔墙的孔洞和进出开关柜、配电盘、控制盘、自动装置盘和继电保护盘等的孔洞, 以及靠近充油电气设备的电缆沟道盖板缝隙处,应采用非燃烧材料封堵。 8.0.6大型电缆室、大型电缆隧道和电缆竖井宜装设固定式灭火系统。敷设110kV及以上交联聚乙烯电力 电缆的专用隧道或竖(斜)井,可不装设固定式灭火系统,但当隧道和竖(斜)并中敷设多回路电缆时, 不同回路之间应装设耐火极限不低于1.0h的隔板进行分隔。 8.0.7电缆隧道、夹层中不应敷设易燃油气管路,不应设置裸露电气设备
9.1.1申缆构筑物的排水防水应符合下列规定
9.1对水工结构的要求
1电缆沟、电缆廊道、电缆排管,应有良好的排水性,纵向排水坡度不应小于0.5%。 2电缆廊道通向户外部分应有防止户外水倒灌的措施。 3户内电缆沟与户外电缆沟接头处,户内电缆沟底应高于户外电缆沟底。 4电缆廊道内应设排水边沟,应沿排水方向适当距离设置集水并(坑)开实现有效排水 5电缆沟的底部低于地下水位车库设计规范和图纸,或电缆沟与水沟并行相近时,应采取有效的防水措施。 6电缆廊道或电缆沟与其他水管沟交叉时,电缆沟宜在其他水管沟上面通过,否则应采取妥善的防水 措施。 7户外电缆沟沟沿面和排管的人孔,宜高出地平面100mm;当与地面同高时,应采取防止场地水排入 电缆沟的措施。 9.1.2厂内的电缆廊道长度大于75m时,应设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出口;工作最远点到出口的距离应小于 60m。 9.1.3电缆排管应设人孔,相邻人孔间距不应大于60m,人孔距终端不宜超过5m,人孔直径不应小于 700mm 9.1.4电缆廊道、电缆沟等电缆构筑物在转直角弯处应满足电缆弯曲半径的要求。 9.1.5电缆竖并内应有通向地面或其他房间的足够数量的门或进人孔。周围无拆卸可能的电缆竖并,应使 竖井内有容纳供人上下的活动空间,视竖并高度情况宜符合下列规定: 1未超过5m高时,设置爬梯,且人孔允许最小尺寸为800mm×800mm。 2超过5m高时,设置楼梯,且每隔3m左右设楼梯平台。 3超过20m高且电缆数量多或重要性高时,还可设置电梯。 9.1.6高差地段的电缆隧道中通道不宜呈阶梯状,坡度不宜大于15°。 动
9.1.7电缆构筑物应符合下列规定
....- 水利标准 电缆标准
- 相关专题: 水利水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