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L551-2012 土石坝安全监测技术规范.pdf
- 文档部分内容预览:
SL551-2012 土石坝安全监测技术规范.pdf
2.0.8 孔隙水压力
根据设计计算分析成果,并参考类似工程,给出的荷载或监 测效应量及其变化速率限值。
2.0.11 数据采集装置 dat
按某种数据采集方式进行数据采集的设备。
地震和爆破等引起的场地或工程结构的强烈震动瓦楞纸箱标准,以震 速度值表示。
3.1.1巡视检查分为日常巡视检查、年度巡视检查和特别巡视 检查三类。工程施工期、初蓄期和运行期均应进行巡视检查。 3.1.2巡视检查应根据工程的具体情况和特点,制定切实可行 的检查制度。应具体规定巡视的时间、部位、内容和方法,并确 定其路线和顺序,应由有经验的技术人员负责进行。 3.1.3日常巡视检查的频次见附录A表A.2,但遇特殊情况和 工程出现不安全征兆时,应增加测次。 3.1.4年度巡视检查应在每年的汛前汛后、冰冻较严重地区的 冰冻和融冰期,按规定的检查项目,对土石坝进行全面或专门的 巡视检查。检查次数,每年不应少于两次。 3.1.5特别巡视检查应在坝区遇到大洪水、大暴雨、有感地震
3.1.5特别巡视检查应在坝区遇到大洪水、大暴雨、有感地震、
3.2.1坝体检查应包括以下各项:
1项顶有无裂缝、异常变形、积水或植物滋生等现象;防 浪墙有无开裂、挤碎、架空、错断和倾斜等情况。 2迎水坡护面或护坡是否损坏;有无裂缝、剥落、滑动 隆起、塌坑、冲刷或植物滋生等现象;近坝水面有无冒泡、变 浑、漩涡和冬季不冻等异常现象。块石护坡有无块石翻起、松 动、塌陷、垫层流失、架空或风化变质等损坏现象。 3混凝土面板堆石坝应检查面板之间接缝的开合情况和缝 间止水设施的工作状况;面板表面有无不均匀沉陷,面板和趾板 接触处沉降、错动、张开情况;混凝土面板有无破损、裂缝,表
5出水口在放水期水流形态、流量是否正常;停水期是否 有水渗漏;出水口边坡见本条第2款规定。 6消能工有无冲刷、磨损、淘刷或砂石、杂物堆积等现象, 下游河床及岸坡有无异常冲刷、淤积和波浪冲击破坏等情况。 7工作桥是否有不均匀沉陷、裂缝、断裂等现象。 3.2.4溢洪道检查应包括以下各项: 1进水段(引渠)有无塌、崩岸、淤堵或其他阻水现象; 流态是否正常。 2内外侧边坡见3.2.6条规定。 3堰顶或闸室、闸墩、胸墙、边墙、溢流面、底板有无裂 缝、渗水、剥落、冲刷、磨损、空蚀等现象;伸缩缝、排水孔是 否完好。 4消能工及工作桥(或交通桥)见3.2.3条第6、第7款 规定。 3.2.5闸门及启闭机检查应包括以下各项: 1闸门有无变形、裂纹、脱焊、锈蚀及损坏现象;门槽有无 卡堵、气蚀等情况;启闭是否灵活;开度指示器是否清晰、准确; 止水设施是否完好;吊点结构是否牢固;栏杆、螺杆等有无锈蚀 裂缝、弯曲等现象。钢丝绳或节链有无锈蚀、断丝等现象。 2启闭机能否正常工作;制动、限位设备是否准确有效; 电源、传动、润滑等系统是否正常;启闭是否灵活可靠;备用电 源及手动启闭是否可靠。 3.2.6近坝岸坡检查应包括以下各项: 1岸坡有无冲刷、开裂、崩塌及滑移迹象。 2岸坡护面及支护结构有无变形、裂缝及位错。 3岸坡地下水露头有无异常,表面排水设施和排水孔工作 是否正常。
5出水口在放水期水流形态、流量是否正常;停水期是否 有水渗漏;出水口边坡见本条第2款规定。 6消能工有无冲刷、磨损、淘刷或砂石、杂物堆积等现象, 下游河床及岸坡有无异常冲刷、淤积和波浪冲击破坏等情况。 7工作桥是否有不均匀沉陷、裂缝、断裂等现象。 3.2.4溢洪道检查应包括以下各项: 1进水段(引渠)有无塌、崩岸、淤堵或其他阻水现象; 流态是否正常。 2内外侧边坡见3.2.6条规定。 3堰顶或闸室、闸墩、胸墙、边墙、溢流面、底板有无裂 缝、渗水、剥落、冲刷、磨损、空蚀等现象;伸缩缝、排水孔是 否完好。 4消能工及工作桥(或交通桥)见3.2.3条第6、第7款 规定。
3.2.5门及启闭机检查应包括以下各项:
1闸门有无变形、裂纹、脱焊、锈蚀及损坏现象;门槽有无 卡堵、气蚀等情况;启闭是否灵活;开度指示器是否清晰、准确; 正水设施是否完好;吊点结构是否牢固;栏杆、螺杆等有无锈蚀、 裂缝、弯曲等现象。钢丝绳或节链有无锈蚀、断丝等现象。 2启闭机能否正常工作;制动、限位设备是否准确有效; 电源、传动、润滑等系统是否正常;启闭是否灵活可靠;备用电 源及手动启闭是否可靠。 3.2.6近坝岸坡检查应包括以下各项: 1岸坡有无冲刷、开裂、崩塌及滑移迹象。 2岸坡护面及支护结构有无变形、裂缝及位错。 3岸坡地下水露头有无异常,表面排水设施和排水孔工作 是否正常。
岸坡有无冲刷、开裂、崩塌及滑移迹象。 2 岸坡护面及支护结构有无变形、裂缝及位错。 3岸坡地下水露头有无异常,表面排水设施和排水孔工 否正常。
3.1检查方法应符合以下规定
1常规检查方法主要为眼看、耳听、手摸、鼻嘎、脚踩等 直观方法,或辅以锤、针、钢卷尺、放大镜、石蕊试纸等简单工 具器材,对工程表面和异常现象进行检查。对安装了视频监控系 统的土石坝,可利用视频图像辅助检查。 2特殊检查方法可采用开挖探坑(或槽)、探井、钻孔取样 或孔内电视、向孔内注水试验、投放化学试剂、潜水员探摸或水 下电视、水下摄影或录像等方法,对工程内部、水下部位或坝基 进行检查。在有条件的地方,可采用水下多波束等设备对库底游 积、岸坡崩塌堆积体等进行检查。
3.3.2检查应符合如下要求:
1日常巡视检查人员应相对稳定,检查时应带好必要的辅 助工具和记录笔、薄以及照相机、录像机等设备。 2汛期高水位情况下对大坝表面(包括坝脚、镇压层)进 行巡查时,宜由数人列队进行拉网式检查,防止疏漏。 3年度巡视检查和特别巡视检查,均应制定详细的检查计 划并做好如下准备工作: 1)安排好水库调度,为检查输水、泄水建筑物或进行水 下检查创造条件。 2)做好电力安排,为检查工作提供必要的动力和照明。 3)排于检查部位的积水,清除检查部位的堆积物。 4)安装或搭设临时交通设施,便于检查人员行动和接近 检查部位。 5)采取安全防范措施,确保检查工作、设备及人身安全, 6)准备好工具、设备、车辆或船只,以及量测、记录、 绘草图、照相机、录像机等。
4.1记录和整理应符合以下规定:
每次巡视检查均应按附录B表B格式做好详细的现场 如发现异常情况,除应详细记述时间、部位、险情和绘出直
图外,必要时应测图、摄影或录像。对于有可疑迹象部位的记 录,应在现场就地对其进行校对,确定无误后才能离开现场。 2现场记录应及时整理,登记专项卡片,还应将本次巡视 检查结果与上次或历次巡视检查结果进行比较分析,如有异常现 象,应立即进行复查。
1日常巡视检查中发现异常现象时,应分析原因,及时上 报主管部门。 2年度巡视检查和特别巡视检查结束后,应提出简要报告。 对发现的问题,应结合设计、施工、运行等资料进行综合分析, 并及时向主管部门报告。 3各种巡视检查的记录、图件和报告的纸质文档和电子文 档等均应整理归档。
4.1.1变形监测项目主要包括坝体(基)的表面变形和P 形,防渗体变形,界面、接(裂)缝和脱空变形,近坝岸场 以及地下洞室围岩变形等。
4.1.3坝体及近坝岸坡表面监测点,其垂直位移与水平位移监 测精度相对于临近工作基点应不大于土3mm。对于特大型及具 有特殊性工程的表面监测点,其监测精度可依据具体情况确定。
4.1.3坝体及近坝岸坡表面监测点,其垂直位移与水平售
1表面垂直位移及水平位移监测,宜共用一个测墩,并兼 顾坝体内部变形监测断面布置。坝体内部垂直位移及水平位移监 测,宜在横向、纵向及垂向兼顾布置,相互配合。 2表面变形监测基准点应设在不受工程影响的稳定区域: 工作基点可布设在工程相对稳定位置,各类监测点应与坝体或岸 坡牢固结合。基准点、工作基点和监测点均应建有可靠的保护 设施。 3内部变形监测采用的沉降管、测斜管和多点位移计等线 性测量设备,底端应布设在相对稳定的部位,其延伸至表面的端 点宜设表面变形监测点。
4.1.5变形监测的正负号应符合以下规定:
1垂直位移:下沉为正,上升为负。 2水平位移:向下游为正,向左岸为正;反之为负。 3界面、接(裂)缝及脱空变形:张开(脱开)为正,闭 合为负。相对于稳定界面(如混凝土墙、趾板、基岩岸坡等)
沉为正,反之为负;向左岸或下游为正,反之为负。 面板挠度:沉陷为正,隆起为负。 5 岸坡变形:向坡外(下)为正,反之为负。 6地下洞室围岩变形:向洞内为正(拉伸),反之为负 (压缩)。
表面受形监测点布直应付营次下规定 1)表面变形监测点宜采用断面形式布置。断面分为垂直 坝轴线方向的监测横断面和平行坝轴线方向的监测纵 断面。 2)监测横断面应选在最大坝高或原河床处、合龙段、地 形突变处、地质条件复杂处以及坝内理管或可能异常 处,一般不少于3个。 3)监测纵断面一般不少于4个,在坝顶的上、下游两侧 应布设1~2个;在上游坝坡正常蓄水位以上应布设1 个,正常蓄水位以下可根据需要设置临时监测断面; 下游坝坡1/2坝高以上宜布设1~3个;1/2坝高以下 宜布设1~2个。对软基上的土石坝,还应在下游坝趾 外侧增设1~2个。当为心墙坝时,应在坝顶心墙轴线 布置监测纵断面。 4)监测横断面间距,当坝轴线长度小于300m时,宜取 20~50m;坝轴线长度大于300m时,宜取50 100m。 5)应在纵横监测断面交点部位布设监测点,对V形河谷 中的高坝和坝基地形变化陡峻坝段,靠近两岸部位的 纵向测点应适当加密。 水平位移监测网布置应符合以下规定:
1)水平位移监测网由基准点、工作基点及其他网点构成, 可采用三角网、GPS网、精密导线等建网方式,也可 将水平、垂直位移监测联合建立三维网。 2)基准点应选择在工程影响以外区域,一般布置在土石 坝下游地质条件良好、基础稳固、能长久保存的位置: 平面基准点数量不应少于3个。工作基点应选择在靠 近工程区、基础相对稳定、方便监测的位置,其数量 及分布应满足监测点对监测控制的需要。 3)依据拟定的监测方法:对基准点、工作基点及其他网 点组成的水平位移监测网,按构成图形进行精度估计 和可靠性、灵敏度指标分析,确定监测网监测方案。 4)经优化设计按最小二乘精度估算的最弱工作基点相对 于邻近基准点的点位中误差不应大于土2mm,为保证 其监测成果的可靠性,网的平均多余监测分量不应小 于0.3。 5)仅采用视准线法进行水平位移监测的土石坝工程,可 不建立水平位移监测网,但应在测线两岸延长线布置 工作基点和校核基点,详见附录C.1.1。 垂直位移监测网布置应符合以下规定: 1)垂直位移监测网由水准基点和水准工作基点组成,宜 布设由闭合环或附合线路构成的节点网,采用几何水 准方法监测。 2)水准基点应选择在土石坝下游不受工程变形影响的稳 定区域,设置数量要求不少于3座;每独立监测部 位均应设置1~2座水准工作基点,并将其全部纳入垂 直位移监测网。 3)依据水准基点和水准工作基点位置拟定垂直位移监测 网监测路线及图形,通过精度估计,确定水准测量的 仪器设备及施测等级,要求最弱水准工作基点相对于
4.2.3监测设施及其安装理设应符合以下规定:
·蓝测设施发共女表理设应付口成规定 1监测网点应按设计坐标进行实地放样,结合现场地形、 地质条件可在20m范围内进行位置调整,否则应重新估计点位 精度,其结果仍应满足4.2.2条2款4)项和3款3)项要求。 2水平位移基准点、工作基点和监测点标型宜采用带有强 制对中基座的混凝土监测墩,基座的对中误差不超过土0.1mm, 基准点或工作基点位置应具有食好视线(对空)条件,视线高出 旁离)地面或障碍物距离应在1.5m(2.0m)以上,并远离高 玉线、变电站、发射台站等,避免强电磁场的于扰。要求监测点 旁离障碍物距离应在1.0m以上。 3水平位移基准点、工作基点建在基岩上的,可直接凿坑 浇筑混凝土理设,具体要求见附录C中图C.2.1a);建在土基上 的,应对基础进行加固处理,其体要求见附录C中图C.2.1b)。 水平、垂直位移监测点应与被监测部位牢固结合,能切实反映该 位置变形,其理设结构可依监测点布设位置独立设计。 4水准基点的基岩标、深埋双金属标和深埋钢管标,其标 石结构与理埋设要求见附录C中图C.2.2a)、图C.2.3、图 C.2.4。混凝土水准标石和浅埋钢管标石可作为水准工作基点: 其结构与理设要求见附录C中图C.2.2b)、图C.2.5。 5位于土基上的监测网点其底座理入土层深度不应小于 1.5m,在冰冻区应深入至冰冻线以下位置,使其牢固稳定而不 受其他外界因素影响。 6各类监测墩应保持立柱中心线铅直,顶部强制对中基座 水平,其倾斜度不应大于4。标点周围宜建立保护设施,防止 雨水冲刷和侵蚀、护坡石块挤压、机械车辆及人为的碰撞破坏。 7视准线监测墩对中基座中心与视准线的距离偏差不应大 于20mm;当采用小角法时,对中基座中心与工作基点构成的小 角角度不宜大于30”。 8监测设施安装理设后,应及时认真填写安装埋设考证表 表中各种信息均应精确测量,准确记录。监测仪器安装埋设考证
式见附录 K 中表 K. 2. 1~表 K
4.2.4监测方法与要求应符合以下规定:
1水平位移监测可采用视准线法、前方交会法、极坐标法 和GPS法进行,监测方法和要求见附录C.1.1~C.1.4。 2垂直位移监测可采用水准测量及三角高程测量,监测方 法和要求见附录C.1.5。 3原始监测数据应及时检查、整理,剔除粗差。监测网平 差计算可依据具体情况采用经典平差、秩号平差和拟稳平差进行 数据处理。宜采用方差分量估计方式定权,使各类监测量的先验 权与验后权相一致。平差后应对监测成果统计检验,评定成果 精度。
1.3坝体(基)内部变形
1坝体(基)内部变形监测断面应布置在最大坝高处、合龙 段、地质及地形复杂段、结构及施工薄弱部位。可设2~3个监测 横断面,每个横断面设置的垂线及测点数量由布置方式而定。 2坝体垂直位移和水平位移监测有垂向和水平分层布置方 式,这两种方式可结合布置,也可单独布置。 1)垂向布置方式,每个监测横断面可布置3~5条监测垂 线,其中一条应布设在坝轴线附近。垂线末端应深人 到坝基相对稳定部位,坝基面附近应设一个测点,顶 端应设表面变形监测点。坝体内每条垂线测点间距视 监测手段而有所不同,但测点总数不宜少于5个。监 测垂线的布置,应尽可能形成纵向监测断面。 2)水平分层布置方式,通常将垂向、水平位移测点布置 在同一部位,水平分层布设。每个监测横断面根据坝 高可分为3~5层,间距宜20~50m,最低监测高程宜
设置在距建基面10m以内。同一断面不同高程测点位 置在垂向应尽量保持一致,以形成垂向测线 3坝基垂直位移和水平位移监测,宜结合坝体监测断面布 置。可由坝体监测垂线向下延伸设置,也可在大坝建基面附近单 独设置测点。
4.3.3监测仪器设施及其安装埋设应符合以下规定:
1垂向布置方式宜采用沉降仪监测坝体的垂直位移;宜采 用测斜仪监测坝体的水平位移。沉降仪与测斜仪也可组合使用, 同时监测坝体垂直与水平位移。沉降仪的沉降环(板)和测斜仪 的测斜管在坝项体可随坝体填筑理设,也可在施工后期采用钻孔理 设。但在坝基仅充许钻孔理设。沉降管安装理设方法见附录 C.3;测斜管的安装埋设方法详见附录C.4。当测斜管理设深度 大于50m时,置采用测扭仪对测斜管导槽进行扭角检测。当导 槽扭角大于10°时,应对其每次的监测数据进行扭角修正。 2水平分层布置方式宜采用水管式沉降仪和引张线式水平 位移计组合理设,水管式沉降仪用于监测坝体垂直位移,引张线 式水平位移计用于监测坝体水平位移。水管式沉降仪的沉降头 管线和引张线式水平位移计的锚固板、管线等设施,应随坝体填 筑采用挖沟槽埋设,详见附录C.5。管(线)路基床坡度宜为 0.5%~3.0%,其不平整度充许偏差为士5mm。若单独布设引 张线式水平位移计(未布置水管式沉降仪),其引张钢丝与水平 线上倾量应为预估沉降量的一半。 3必要时,可采用水平固定式测斜仪监测坝体的垂直位移。 测斜管宜随坝体填筑挖槽水平铺设,其中一组导槽要垂直水平 面。测斜管不充许穿过大坝防渗体。 4坝基垂直位移监测,也可采用坝基沉降计,该仪器由位 移计与传递钢杆组成,通常采用钻孔埋设。坝基钻孔完成后,首 先将传递钢杆下人孔内,并将其底端用水泥灌浆固定在基岩或坝 基相对稳定部位,钢杆顶端与坝基面的位移传感器相接后埋入坝 基土体中,应采取保护措施,防止坝体填筑时损坏仪器。
5仪器设施安装埋设后,应及时填写安装埋设考证表,表 中各种信息均应精心测量,准确记录。监测仪器安装埋设考证表 格式见附录 K.2. 4~K.2.8。
各种信息均应精心测量,准确记录。监测仪器安装理设考证表 式见附录K.2.4~K.2.8。 3.4监测方法与要求应符合以下规定: 1垂直位移监测应符合以下规定: 1)电磁式或干簧管式沉降仪,系用测头自下而上逐点测 定,每测点应平行测读两次,其读数差不应大 于 2mm。 2)水管式沉降仪,应首先向连通水管充水排气,待测量 板上带刻度的玻璃管水位稳定后平行测读两次,其读 数差不应大于 2mm。 3)水平固定式测斜仪,由专用测读仪从固定端开始逐点 测读,监测精度应符合相关仪器要求。 4)项基沉降计,采用与沉降仪配套的读数仪进行测读 其监测精度应符合相关仪器要求。 2水平位移监测应符合以下规定: 1)引张线式水平位移计,每次测读前应先用码加重 待稳定后要平行测读两次,其读数差不应大于2mm 有条件时,可安装位移传感器进行测读。 2)对于垂向滑动式测斜仪,随项体理设测斜管时,应每 接长一节管进行一次测读,并进行深度修正;钻孔埋 设测斜管时,宜在测斜管安装埋设全部完成至少7d后 才可以开始正常测读。监测时应将仪器测头沿测斜管 主导槽下入孔底,自下而上每隔0.5m进行正、反两 个方向逐点测读,同一位置测点其读数正、反之和应 相对稳定于某一个数值;固定式测斜仪,采用专用测 读仪测读。监测精度应符合仪器厂家要求
4.3.4监测方法与要求应符合以下规定:
防渗体变形监测内容包括混凝土面板变形、防渗墙挠度
防渗体变形监测内容包括混凝土面板变形、防渗墙挠度
变形以及坝体心墙的水平位移及垂直位移。坝体斜墙可参照 执行。
4.4.2监测布置应符合以下规定: 1混凝土面板应符合以下规定: 1)面板顶端沿大坝轴线方向应布设一条表面变形测线 施工期根据需要,可在各期面板顶部设临时测线,每 条测线至少布设5个测点。 2)沿面板长度方向可布设1~3条测线,以监测面板挠度 变形。每条测线根据面板长度可设10~20个测点,顶 端应与表面变形测点相联系。 2坝基、坝体混凝士防渗墙挠度变形监测,可沿墙体轴线 设置一个监测纵断面,在断面上布置1~3条监测垂线,垂线位 置宜与坝体监测横断面一致,每条测线不应少于5个测点。 3黏土(沥青)心墙变形监测布置应与坝体统考虑,可 在心墙中间位置布置一个纵向变形监测断面,沿断面可设2~3 条监测垂线,每条垂线水平位移和垂直位移测点布置,可参见 4.3.2条2款1)项有关规定。 4.4.3监测仪器设施及其安装理埋设应符合以下规定: 1面板表面变形测点埋设要求可参见4.2.3条有关规定 布设于混凝土面板顶端的位移测墩高度,宜为1.2m。可采用全 站仪、水准仪或GPS等测量设备监测。 2面板挠度可采用斜向固定式测斜仪或电平器监测。 1)固定式测斜仪安装。首先将测斜管随混凝土面板浇筑 埋设在靠近垫层的面板内。待测斜管安装和面板混凝 土浇筑完成后,将仪器测头用金属杆成串连接下人测 斜管内预计深度,引出电缆后在管口固定即可,安装 埋设方法详见附录C.10。 2)电平器安装。首先在混凝土面板浇筑过程中预理埋电缆: 并弓引至坝顶。面板浇筑完成后将电平器预固定在面板 上,然后调整传感器的倾角使其置于水平状态。要求
1馄工面极应付合从下规定: 1)面板顶端沿大坝轴线方向应布设一条表面变形测线: 施工期根据需要,可在各期面板顶部设临时测线,每 条测线至少布设5个测点。 2)沿面板长度方向可布设1~3条测线,以监测面板挠度 变形。每条测线根据面板长度可设10~20个测点,顶 端应与表面变形测点相联系。 2坝基、坝体混凝土防渗墙挠度变形监测,可沿墙体轴线 设置一个监测纵断面,在断面上布置1~3条监测垂线,垂线位 置宜与坝体监测横断面一致,每条测线不应少于5个测点。 3黏土(沥青)心墙变形监测布置应与坝体统考虑,可 在心墙中间位置布置一个纵向变形监测断面,沿断面可设2~3 条监测垂线,每条垂线水平位移和垂直位移测点布置,可参见 4. 3. 2 条 2 款 1)项有关规定
4.4.3监测仪器设施及其安装埋设应符合以下规定:
1面板表面变形测点埋设要求可参见4.2.3条有关规定。 布设于混凝土面板顶端的位移测墩高度,宜为1.2m。可采用全 钻仪、水准仪或GPS等测量设备监测。 2面板挠度可采用斜向固定式测斜仪或电平器监测。 1)固定式测斜仪安装。首先将测斜管随混凝土面板浇筑 埋设在靠近垫层的面板内。待测斜管安装和面板混凝 土浇筑完成后,将仪器测头用金属杆成串连接下人测 斜管内预计深度,出电缆后在管口固定即可,安装 埋设方法详见附录C.10。 2)电平器安装。首先在混凝土面板浇筑过程中预埋电缆, 并引至坝顶。面板浇筑完成后将电平器预固定在面板 上,然后调整传感器的倾角使其置于水平状态。要求
仪器支撑板与混凝土面板连接稳固,并加罩保护。安 装埋设方法详见附录C.11。 3混凝土防渗墙挠度变形可采用测斜仪(滑动式或固定式) 监测。测斜管可随混凝土浇筑埋入墙内,或采用预留孔法(随混 凝土浇筑理埋管,待混凝土初凝后拨管成孔)埋设,测斜管内其中 一组导槽应垂直于坝轴线方向,安装埋设方法见附录C.4。固定 式测斜仪测头的安装方法可参见本条2款1)项。 4黏土(沥青)心墙水平位移可采用测斜仪(滑动式或固 定式)监测,垂直位移可采用电磁式或于簧管式沉降仪监测。测 斜管及沉降环可结合埋设,以便在一个测点同时测定水平和垂直 位移。测斜管和沉降环(板)可随坝体心墙填筑埋设,也可钻孔 埋设,安装埋设方法见4.3.3条1款。 5仪器设施安装埋设完成后,应及时填写安装埋设考证表 表中各种信息均应精心测量,准确记录。监测仪器安装埋设考证 表格式见附录K.2.4、K.2.7和K.2.8。 4.4.4监测方法与要求应符合以下规定: 1面板表面变形监测方法及要求,可参见4.2.4条有关规定。 2采用固定式测斜仪监测,可用专用测读仪逐点测读,并 司时测温,监测精度应符合相关仪器要求。 3采用电平器监测,宜对监测结果(面板坡向的倾角变化) 先用多项式拟合获得各测点沿测线的转角分布曲线,再根据其测 点间的距离计算出面板的挠度变形分布。 4采用测斜仪和沉降仪监测混凝土防渗墙、黏土(沥青) 心墙的水平位移(挠度)和垂直位移,监测方法及要求可参见 4.3.4条有关规定。
4.5界面、接(裂)缝及脱空变形
界面、接(裂)缝及脱空变形监测内容包括坝肩接缝、 贝与混凝土建筑物接缝、土坝心墙与过渡料接触带、面板接 周边缝、坝体裂缝,以及面板脱空等。
4.5.2监测布置应符合以下规
1在坝体与岸坡结合处、组合坝型的不同坝料交界处、土 石坝心墙与过渡料接触带、土石坝与混凝土建筑物连接处,以及 窄心墙及窄河谷拱效应突出处,宜布设界面变形监测点,测定界 面上两种不同介质相对的法向及切向位移。测线与测点应根据具 体情况与坝体变形监测结合布置。 2混凝土面板接缝、周边缝及脱空变形应符合以下规定: 1)明显受拉或受压面板的接缝处应布设测点,高程分布 宜与周边缝测点组成纵、横监测线。 2)周边缝测点应在最大坝高处布设1~2个点;在两岸近 1/3、1/2及2/3坝高处至少布设1个点;在岸坡较 陡、坡度突窦变及地质条件较差的部位也应酌情增加测 点数量。 3)面板与垫层间易发生脱空部位,应布设测点进行面板 脱空监测,监测内容应包括面板与垫层间的法向位移 (脱开、闭合),以及向坝下的切向位移。 3对已建坝的表面裂缝(非干缩、冰冻缝),凡缝宽大于 5mm,缝长大于5m,缝深大于2m的纵、横向缝,以及危及大 坝安全的裂缝,均应横跨裂缝布置表面裂缝测点,进行裂缝开合 度监测。
4.5.3监测仪器设施及其安装埋设应符合以下规定:
1界面法向及切向位移宜采用土体位移计监测,可以在表 面安装或挖坑埋设,根据需要可选择单支或多支成串安装,位移 计轴线应与项体位移方向一一致,安装埋设方法见附录C.6。 2混凝土面板接缝位移包括垂直于接缝的开合度及平行于 接缝的切向位移,对于接(裂)缝位移方向明确部位,可采用单 向杆式位移计(测缝计)监测,其安装埋设方法见附录C.7;对 于面板周边缝,可选用两向或三向测缝计监测,三向测缝计的安 装理设方法见附录C.8。 3混凝土面板脱空监测,可采用两支土体位移计和一个固
定底座构成的等边三角形布置,采用挖坑埋设,安装埋设方法见 附录 C. 9。 4对于土石坝表面裂缝,可在缝面两侧埋设简易测点 (桩),采用皮尺、钢尺等简单工具进行测量。对于深层裂缝,当 深度不超过20~25m时,宜采用探坑、竖井或配合物探等方法 检查,必要时也可埋设测缝计(位移计)进行监测。 5仪器设施安装埋设后,应及时填写安装埋设考证表,表 中各种信息均应精心测量,准确记录。监测仪器安装埋设考证表 格式见附录 K. 2. 9~K. 2. 14
4.5.4监测方法与要求应符合以下规定
1界面、接(裂)缝及面板脱空监测,应采用与测缝计 (土体位移计)配套的读数仪进行测读。其监测精度应符合相关 仪器要求。 2对于表面裂缝的长度及可见深度,若用钢尺在缝口测量, 应精确到5mm。对于裂缝的宽度变化,宜采用在裂缝两端设置 测点(桩)进行测量,应精确到0.5mm。裂缝的延伸走向,应 精确到1°。
4.6.1对大坝、厂房以及输泄水建筑物等安全有影响的近项岸 坡、新老塌滑体等潜在不稳定体,均应进行变形监测。岸坡变形 监测内容包括表面变形、内部变形、裂缝变化等。内部变形监测 仪器埋设钻孔应按地质要求取芯,也可采用钻孔电视,并绘制钻 孔岩芯地质柱状图
4.6.2监测布置应符合以下
1岸坡变形监测布置,以能控制岸坡潜在不稳定变形体范 围、揭示其内部可能滑动面及位移规律,确保工程施工和运行安 全为原则。宜在顺滑坡方向布设监测断面,断面数量应根据其规 模、特征确定。 2大中型(10万~100万m)滑坡,应在顺滑坡方向布置
1~3个监测断面,宜采用表面变形和内部变形蓝测结合布置。 每个监测断面应布设不少于3条测线(点),每条测线应不少于 3个测点。 3浅层小型塌滑体,监测点可以系统布置,也可随机布置, 对于滑动面已明确,宜以表面变形监测为主。 4对于重要工程边坡,必要时可布置专门监测隧洞进行滑 波体变形及滑动面变位监测。 5塌滑体周边裂缝,应视其重要性进行裂缝开合度及切向 位移(错台)监测,测点布置宜与变形监测相结合。 4.6.3监测仪器设施及其安装理设应符合以下规定: 1表面变形监测设施及安装埋设要求参见4.2.3条有关 规定。 2内部水平位移采用测斜仪(滑动式或固定式),其测斜管 应穿过潜在滑动面。对于很深的滑动面,可采用固定式测斜仪 其测头在滑动面上、下附近应适当加密布置。测斜管安装理设见 附录C.4。 3多点位移计主要监测边坡拉张变形,宣埋设在倾倒变形 体或滑坡体后缘。多点位移计底端锚头埋设深度,应达到边坡相 对稳定部位。锚头数量和具体位置由所处地质条件确定。多点位 移计安装埋设方法见附录C.12。 4表面裂缝监测点,应布设在裂缝或可能破裂面的两侧。 可用钢尺量测,也可用大量程测缝计(或士体位移计)监测。 5有条件时,可采用地形微变远程监测雷达系统施测,以 连续获得整个边坡的实时变形图。 6仪器设施安装理设后,应及时认真填写安装理设考证表, 表中各种信息均应精心测量,准确记录,监测仪器安装理设考证 表格式见附录K.2有关条款。
监测方法与要求应符合以
东 4.5.4条中有关规定。测斜仪监测方法及要求参见4.3.4条有关
规定。多点位移计采用与位移传感器配套的读数仪测读,监测精 度应符合相关仪器要求。 2在岸坡出现不稳定等异常迹象,以及荷载、天气等外因 显著变化时,应加密监测,发现问题,及时上报。
4.7地下洞室围岩变形
4.7.1对于直径不小于10m的洞室或地质条件较差的洞段,应
4.7.1对于直径不小于10m的洞室或地质条件较差的洞段,应 进行变形监测。地下洞室围考变形监测内容包括输、泄水隧洞, 地下厂房等洞壁收敛变形及围岩内部变形。洞壁收敛变形监测主 要在施工期进行。
4.7.2监测布置应符合以下
1洞壁收敛变形监测断面的数量、间距、监测基线数量 (或点数)和方向等,应视洞室地质条件、围岩变形特点和洞室 形状及规模确定。 2围岩内部变形监测断面,应与洞壁收敛变形监测结合布 置。地下厂房每个断面宜布置5~8个测孔,输水隧洞每个断面 宜布置3~5个测孔。测孔位置、深度及方向,应视地质条件、 围岩变形特点和洞室形状及规模确定。每孔测点数量不应少于3 个,最深测点应布设在洞室围岩应力扰动区以外的稳定部位。 3收敛变形及内部变形监测断面的仪器设施埋设,在开挖 阶段宜靠近掌子面,其距离不宜大于2m。有条件时,围岩内部 变形监测设施可在洞室开挖前,由其周围支洞或地表,向洞室方 向钻孔超前预埋,以监测洞室围岩开挖过程的全变形。 4.7.3监测仪器设施及其安装埋设应符合以下规定
4.7.3监测仪器设施及其安装埋设应符合以下规定:
1洞壁收敛变形监测通常垂直洞壁钻孔埋设测桩,采用收 敛计监测;有条件时,可在洞壁埋设棱镜或反射靶,采用全站仪 进行全断面收敛变形监测。测点处应清除松动岩石,测桩或棱镜 理设要求稳固可靠、并设保护装置。 2围岩内部变形监测宜采用多点位移计,钻孔深度应大于 最深锚头0.5m,安装埋设方法见附录C.12。有条件时,可采用
滑动测微计进行监测。 3仪器设施安装埋设后,应及时填写安装埋设考证表,表 中各种信息均应精心测量,准确记录,监测仪器安装埋设考证表 格式见附录 K. 2. 15,
怡式见附求 4.7.4监测方法与要求应符合以下规定: 1在施工期洞室掌子面开挖前后应各测1次;在两倍开挖 洞径范围内,每天应至少监测1次;以后则根据工程需要和岩体 变形情况确定监测频次。 2洞壁收敛变形采用收敛计监测时,应保持恒定张力,平 行测读3次,其读数差不应大于仪器精度范围。每次监测时,应 同时量测洞室环境温度。 3洞室围岩内部位移采用多点位移计监测时,监测方法和 要求可参见4.6.4条1款有关规定。 4当洞室出现不稳定等异常迹象时,应加密监测,发现问 题,及时上报,
4.8.1监测记录应真实可靠,记录表格式见附录K.3.1~ K.3.10。每次监测工作完成后,应按9.3.1要求进行资料整理。 4.8.2应将检验合格的监测数据换算成变形监测物理量,计算 公式见附录J.1。 4.8.3应根据工程特点及要求,作出监测成果及特征值的统计 表,表格格式见附录K.4.1~K.4.9。 4.8.4在列表统计的基础上,应绘出表示各监测物理量的时间 和空间分布特征的各种图件。必要时,可绘出相关物理量与某些 量的相关图,如坝体填筑过程、蓄水过程等,见附录K.5.1。变 形监测主要成果和图件应包括以下各项: 1变形(位移、挠度、接缝开合度等)变化过程曲线。 2变形在横、纵向面的分布图。 3坝面垂直位移平面等值线图。
+ 变形与坝体填筑(库水位)等相关图。 5 混凝土面板、防渗墙等挠度变形分布图。 6 岸坡岩(土)体位移在不同深度分布图。 7 地下洞室围岩变形沿断面分布图等。
5.1.1渗流监测内容包括渗流压力、渗流量及水质
::1渗流监测内容包拍流压力、修流量及顶力 力(应力)有关的孔隙水压力监测见6.2节。 5.1.2已建工程进行渗流监测设施更新改造时,应避免对工程 渗流安全造成不利影响。凡不能在工程竣工后补设的仪器(如铺 盖和斜墙底部的仪器),均应在工程施工期适时安设。
和浸润线位置的确定。 5.2.2监测布置应符合以下规定: 1坝体监测横断面宜选在最大坝高处、合龙段、地形地质 条件复杂坝段、坝体与穿坝建筑物接触部位、已建大坝渗流异常 部位等,不宜少于3个监测断面。 2监测横断面上的测线布置,应根据坝型结构、断面大小 和渗流场特征布设,不宜少于3条监测线。 1)均质坝的上游坝体、下游排水体前缘各1条,其间部 位至少1条。 2)斜墙(或面板)坝的斜墙下游侧底部、排水体前缘和 其间部位各1条。 3)宽塑性心墙坝,心墙体内可设1~2条,心墙下游侧和 排水体前缘各1条。窄塑性、刚性心墙坝或防渗墙: 心墙体外上下游侧各1条,排水体前缘1条,必要时 可在心墙体轴线处设1条。 3监测线上的测点布置,应根据坝高、填筑材料、防渗结 构、渗流场特征,并考虑能通过流网分析确定浸润线位置,沿不
5.2.2监测布置应符合以下规
同高程布点。 1)在浸润线缓变区,如均质坝横断面中部,心、斜墙坝 的强透水料区,每条线上可只设1个蓝测点,高程应 在预计最低浸润线之下。 2)在渗流进、出口段,渗流各向异性明显的土层中,以 及浸润线变幅较大处,应根据预计浸润线的最大变幅 沿不同高程布设测点,每条线上的测点数不宜少于 2个。 4需监测上游坝坡内渗压分布时,应在上游坡的正常高水 位与死水位之间适当设监测点。
工后、蓄水前用钻孔埋设。具体埋设安装方法详见附 录D.1。安装埋设后,应及时填写考证表,考证表格 式见附录K.2.16。随坝体填筑施工埋设时,应确保管 壁与周围土体结合良好和不因施工遭受破坏。 3孔隙水压力计安装埋设见附录D.2,考证表格式见附录 K. 2. 17、K. 2. 18
5.2.4监测方法与要求应符合以下规定
1测压管水位的监测,宜采用电测水位计。有条件的可采 用自记水位计或水压力计等。 1)测压管水位,每次应平行测读2次,其读数差不应大 于 1cm。 2)电测水位计的长度标记,应每隔3~6个月用钢尺 校正。 3)测压管的管口高程,在施工期和初蓄期应每隔3~6个 月校测1次;在运行期每两年至少校测1次,疑有变 化时随时校测。 2孔隙水压力计的监测,应测记稳定读数,其2次读数差 值不应大于2个读数单位。测值物理量宜用渗流压力水位表示。 在隧洞监测时,也可直接用渗压表示。 3当在开敞式渗流监测设施(如测压管等)中安装水压力 计监测水位时,有条件时宜同时监测记录坝址气压,以便进行气 压修正。
.3.1坝基渗流压力监测内容包括项基岩土体、防渗体和排
项基渗流压力监测内容包括项基岩土体、防渗体和排水 关键部位的渗流压力分及其分布情况。
1监测横断面布置,应根据坝基岩土特性、地质结构及其 渗透性确定,断面不宜少于3个,应与坝体渗流压力监测断面相 重合。坝基若有防渗体,可在横断面之间防渗体前后增设测点。
2监测横断面上的测点布置,应根据建筑物地下轮廓形状、 基地质结构、防渗和排水型式等确定,每个断面不宜少于3个 点。 1)均质透水坝基,除渗流出口内侧应设1个测点外,其 余视坝型而定。有铺盖的均质坝、斜墙坝和心墙坝: 应在铺盖未端底部设1个测点,其余部位适当布设测 点。有截渗墙(槽)的心墙坝、斜墙坝,应在墙(槽) 的上下游侧各设1个测点;当墙(槽)偏上游坝时: 可仅在下游侧设点,有刚性防渗墙与塑性心(斜)墙 相接时,可在结合部适当增设测点。 2)层状透水坝基,宜在强透水层中布置测点,位置宜在 横断面的中下游段和渗流出口附近。当有减压井(或 减压沟)等坝基排水设施时,还应在其上下游侧和井 间布设适量测点。 3)岩石坝基,当有贯穿上下游的断层、破碎带或其他透 水带时,应沿其走问,在与坝体的接触面、截渗墙 (槽)的上下游侧、或深层所需监视的部位布置2~3 个测点。
5.3.3监测仪器设施及其安装埋设,同5.2.3条的规定。
接触面处的测点选用测压管时,其透水段和回填反滤料的卡 小于1. 0m。
5.3.4监测方法与要求见5.2.4条规定。
5.4.1绕坝渗流监测内容包括两岸坝肩及部分山体、土石坝与 岸坡或混凝土建筑物接触面,以及防渗墙或灌浆惟幕与坝体或两 岸接合部等关键部位渗流情况。
5.4.2监测布置应符合以下规定:
1绕坝渗流监测布置,应根据左右两坝肩结构、水文地质 条件布设,宜沿流线方向或渗流较集中的透水层(带)布设1~
2个监测断面,每个断面上布设3~4条监测线(含渗流出口)。 如需分层监测,应做好层间隔水。 2坝体与刚性建筑物接合部的绕渗监测,应在接触轮廓线 的控制处设置监测线,沿接触面不同高程布设测点。 3在岸坡防渗齿槽和灌浆雌幕的上、下游侧应各设1个 测点。 5.4.3监测仪器设施及其安装埋设参见5.2.3条。绕坝渗流监 测透水段依据监测目的与坝肩渗透性确定。回填材料应与周围岩 体渗流特性相适应。若两坝肩岩体较完整,绕渗监测设施可直接 利用钻孔,不再下人测压管,但在孔口应设保护装置。 冬规定
5.5.2监测布置应符合以下规定:
1对坝体、坝基、绕渗及导渗(含减压井和减压沟)的渗 流量,应分区、分段进行监测(有条件的工程宜建截水墙或监测 廊道)。如条件允许,可利用分布式光纤温度测量反映大坝渗流 状况。所有集水和量水设施,均宜避免客水干扰。 2当下游有渗漏水出逸时,应在下游坝趾附近设导渗沟 (可分区、分段设置),在导渗沟出口或排水沟内设量水堰测其出 逸(明流)流量。 3当透水层深厚、渗流水位低于地面时,可在坝下游河床 中设渗流压力监测设施,通过监测渗流压力计算出渗透坡降和渗 流量。渗流压力测点沿顺水流方向宜布设2个,间距10~20m。 在垂直水流方向,应根据控制过水断面及其渗透性布设。 4对设有检查廊道的面板堆石坝等,可在廊道内分区、分 段设置量水设施。对减压井的渗流,宜进行单井流量、井组流量 和总汇流量的监测。 5渗漏水分析水样的采集,应在相对固定的渗流出口或堰
3监测仪器设施及其安装理设应符合以下规定: 1 应根据渗流量的大小和汇集条件,选用如下儿种方法和 : 1)当流量小于1L/s时宜采用容积法。 2)当流量在1~300L/s之间时宜采用量水堰法,量水堰 告构见附录D.3。 3)当流量大于300L/s或受落差限制不能设量水堰时, 渗漏水引人排水沟中,采用流速法。 2量水堰的设置和安装应符合以下要求: 1)量水堰应设在排水沟直线段的堰槽段。该段应采用矩 形断面,两侧墙应平行和铅直。槽底和侧墙应加砌护, 不充许渗水。 2)堰板应与堰槽两侧墙和来水流向垂直。堰板应平整、 水平,高度应大于5倍的堰上水头。 3)堰口水流形态应为自由式。 4)测读堰上水头的水尺、测针或量水堰计,应设在堰口 上游3~5倍堰上水头处。其零点高程与堰口高程之差 不应大于1mm。必要时,可在测读装置上游设栏栅, 以防杂物影响流态。 5)量水堰及堰上测读装置安装完毕后,应及时填写考证 表。考证表格式见附录K.2.19。 3流速法监测渗流量的测速沟槽应符合以下要求: 1)长度不小于15m的直线段。 2)断面一致,并保持一定纵坡。 4监测方法与要求应符合以下规定: 1 用容积法时,充水时间不应少于10s。平行2次测量的 差不应大于均值的5%。 2用量水堰监测渗流量时,水尺的水位读数应精确至 m,测针的水位读数应精确至0.1mm,堰上水头两次监测值
5.5.4监测方法与要求应符合以下规定:
1用容积法时,充水时间不应少于10s。平行2次测量的 流量差不应大于均值的5%。 2用量水堰监测渗流量时,水尺的水位读数应精确至 1mm,测针的水位读数应精确至0.1mm,堰上水头两次监测值
之差不应大于1mm。量水堰堰口高程及水尺、测针零点应定期 校测,每年至少1次。 3流速法的流速测量,可采用流速仪法或浮标法。2次流 量测值之差不应大于均值的10%。 4在监测渗流量的同时,应测记相应渗漏水的温度、透明 度和气温。温度应精确到0.5℃。透明度蓝测的2次测值之差不 应大于1cm。当为浑水时,应测出相应的含砂量。 5渗流水的水质分析,可根据需要进行全分析或简分析: 但置仅限于简分析。水质分析项目及取样要求,可参照有关专业 规定进行。当对坝体或坝基渗流水进行水质分析时,宜同时取库 水水样做相同项目的分析,以便对比。
.6.1近坝岸坡渗流监测主要针对岸坡潜在不稳定体,内容 舌地下水位、渗流压力和渗流量监测。
1岸坡监测断面选取,应根据岸坡规模、水文地质条件确 定,宜沿可能滑移方向或地下水流向布设,监测断面不应少于1 个,每个断面测点宜不少于3个,测点高程应伸人滑动面或最低 地下水位以下至少1m。 2岸坡有渗水点时,可按5.5.2条原则进行渗水量分区分 段布设监测。 5.6.3监测仪器设施及其安装埋设见5.4.3条和5.5.3条规定, 5.6. 4监测方法与要求凡 5.4. 4 条和5. 5. 4 条规定
6.3监测仪器设施及其安装埋设见5.4.3条和5.5.3条规
沥青路面标准规范范本5.7.1地下洞室渗流监测内容包括地下洞室外水压力、围岩渗 流压力和渗流量监测
5.7.2监测布置应符合以下为
洞室外水压力测点宜在洞顶、洞侧衬砌外与围岩界面处
布设。 2在渗水处或设排水孔处宜按分区、分段原则集中进 流量监测
5.7.3监测仪器设施及其安装埋设同5.4.3条和5.5.3条。对 上覆岩层浅的洞室,可从地表钻孔布设测压管监测。 5.7. 4监测方法与要求见, 5. 4. 4 条和 5. 5. 4 条规定
5.7.3监测仪器设施及其安装埋设同5.4.3条和5.5.3条。对
5.8.1监测记录应真实可靠角钢标准,记录表格式见附录K.3.11~ K.3.14。每次监测工作完成后,应按9.3.1条要求进行资料 整理。 5.8.2应将检验合格的监测数据换算成渗流监测物理量,计算 公式见附录J.2。 5.8.3应根据工程特点与要求,作出监测成果及特征值统计表, 表格格式见附录K.4.10、K.4.11。 5.8.4应绘制渗流监测物理量的过程线图、分布图和相关图等 制图格式见附录K.5.2。渗流监测主要成果和图件应包括以下 各项: 1渗流压力、渗流量过程线图。 2渗流压力、渗流量与库水位相关图。 3渗流压力断面分布图。 4渗流压力平面分布图等。
....- 安全标准
- 相关专题: 土石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