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L197-2013 水利水电工程测量规范.pdf

  • SL197-2013 水利水电工程测量规范.pdf为pdf格式
  • 文件大小:12.9 M
  • 下载速度:极速
  • 文件评级
  • 更新时间:2021-12-08
  • 发 布 人: 月光忆江南
  • 原始文件下载:
  • 立即下载

  • 文档部分内容预览:
  • SL197-2013 水利水电工程测量规范

    表4.1.2平面控制布设层次和精度要求

    4.1.3基本平面控制点均应埋设标志并绘制点之记,尺寸规格 与要求应符合附录A的规定。 4.1.+全站仪测图图根控制点的密度,应满足测图需要,不宜 小于表4.1.4的规定

    表4.1.4图根控制点密度

    表4.1.5平面控制测量内业计算数字取位要求

    民用航空标准4. 2 GNSS 测 量

    4.2.1GNSS测量控制网按精度可划分五个等级,各等级控制 网的相邻点间距及精度要求应按表4.2.1的规定执行

    4.2.1GNSS测量控制网按精度可划分五个等级,各等级控制

    GNSS测量控制网精度分级及相邻点间距规定

    1各等级GNSS网可布设成多边形或附合路线,其相邻点 最小距离不宜小于平均间距的1/3,最大距离不宜大于平均间距 的3倍。 2新建GNSS网与原有控制网联测时,其联测点数不宜少 于3点,分布宜均匀。在需用常规测量方法加密控制网的地区, GNSS网点应成对布设,对点间相互通视

    4.2.5GNSS测量作业时,应满足下列要求:

    1GNSS天线安置的对中允许误差为2mm,天线高的量取 应精确至1mm。 2观测中,应避免在天线周围使用无线电通信设备。 3作业过程中,应正确记录点名及编号、接收设备型号及 序号、天线高、观测时间等信息。 4.2.6GNSS测量相对定位成果应符合下列要求:

    式中n一一闭合环中的边数; W一环线全长闭合差,mm。 7同步环各坐标分量闭合差的限差值为异步环闭合差限差 值的1/2。 4.2.7观测数据不足或环闭合差不满足4.2.6条的规定,应重 测有关基线或同步图形

    Wx≤3ng W,≤3/ng W.≤3/n。 w=w+w,+w? W≤3V3ng

    Wx≤3ng W,≤3/ng W,≤3Vng w=w+w,+w? W≤3 V3n g

    4.2.8GNSS网的无约束平差,应符合下列规定

    2无约束平差的基线向量改正数的绝对值,不应超过相应 等级的基线长度允许中误差的3倍。 2.9GNSS网的约束平差,应符合下列规定: 1应在国家坐标系或地方坐标系中进行二维或三维约束 差。 2对于已知坐标、距离或方位,可强制约束,也可加权 为束。 3平差结果,应输出观测点在相应坐标系中的二维或三维 标、基线向量的改正数、基线长度、基线方位角等,以及相关 的精度信息。需要时,还应输出坐标转换参数及其精度信息。 4控制网约束平差的最弱边相对中误差,应满足表4.2. 1相应等级的规定。 2.10采用RTK方法进行平面控制测量时,应满足下列 求: 1坐标转换参数可直接应用测区GNSS网约束平差的计算 果,也可在测区的周边和中部均匀选择4个以上重合点求定转 英参数;当测区面积较大需要分区求解坐标转换参数时,相邻分 公共重合点不应少于2点。 2基准站应符合下列规定: 1)采用网络RTK时,基准站网点的设立应符合CH/T 2008的要求。 2)自设基准站如需长期和经常使用,宜埋设有强制对中 装置的观测墩。 3)自设基准站应设置在高一级控制点上。 4)用电台进行数据传输时,基准站置选择在测区相对较 高的位置;用移动通信进行数据传输时,基准站应选 择在测区有移动通信接收信号的位置。 5)选择无线电台通信方法时,应按约定的工作频率进行 数据链设置。

    态的前提下进行动态测量 4RTK测量外业采集的数据应及时进行备份和内外业 检查。

    4.3.1三角形网测量按精度可划分为四个等级,各等级的主要 技术要求应满足表4.3.1的规定

    1相邻点间应通视 其视线路 得物的距离,二等不 宜小于2m,三等、四等不宜小于1.2m 等以下宜保证便于观 、以不受旁折光的影响为原则。 2测距边宜选在地面覆盖物相同的地段,不宜选在烟肉, 散热塔、散热池等发热体的上空。测线上不应有树枝、电线等障 碍物。测线应离开障碍物1.3m以上并避开高压线等强电磁场的 干扰,避开视线后方反射物体, 3测距边的测线倾角不宜过大。采用对向三角高程测定高 差时,高差应小于按式(4.3.2)计算的限值

    1水平方向观测宜采用方向观测法, 一测回操作程序、分 组观测按GB/T17942的有关规定执行。 2方向观测法的技术要求应符合表4.3.4的要求

    注:当观测方向的垂直角超过士3°范围时,该方向2C互差可按同方向相邻测回 进行比较。

    表4.3.4水平角方向观测法的技术要求

    限方向, 3)一测回中重测方向数超过总方向数的1/3时该测回 应全部重测。重测测回数超过全部测回总数的1/3时。 该点应全部重测

    测距仪的分类和精度等级划分应按下列规定执

    表4.3.5测距仪分级技术要求

    测距仪器的标称精度,按式(4.3.5)表示。 mn =± (a + bD)

    式中α一 一标称精度固定误差,mm; 6..标称精度比例误差系数,mm/km D—测量距离,km,以1km计。

    4.3.6三角形网距离测量应符合下列规定

    1测站对中充许误差和镜站对中允许误差为2mm。 2测距作业前,应正确安置仪器,量取仪器高和棱镜高至 毫米。四等及以上等级的三角形网边长测量时,应在测距前后各 量取仪器高和棱镜高一次,取平均值。 3测距宜选择最佳时间段观测,晴天作业时应给仪器和气 象仪表打伞避阳。 4气象数据的观测应满足表4.3.6的规定。 4.3.7三角形网距离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应满足表4.3.7的 规定

    象仪表打伞遮阳。 4气象数据的观测应满足表4.3.6的规定。 4.3.7三角形网距离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应满足表4.3.7的 规定。

    4.3.8测距成果的重测和取舍应符合下列规定

    凡超出表4.3.7限差的观测成果,均应进行重

    表4.3.6气象数据的观测要求

    2当一测回中读数较差超限时,可重测1个读数。重测超 限时,整测回应重新观测。 3测回间较差超限时,可重测2个测回,去掉大小孤立值 合格后取平均值。重测超限时,整测回应重新观测。 4往、返测或不同时间段较差超限时,应分析原因,重测

    式中D 高斯平面上的边长,m; 测距边两端点横坐标平均值,m; ym 测距边两端点横坐标之差,m; R.—参考椭球面上测距边中点的平均曲率半径,m。 4.3.12三角形网的测角中误差应按式(4.3.12)计算

    4.3.13三角形网平差时,观测角或观测方向、观测边均应视为 观测值参与平差,平差计算应采用严密平差法。平差后的精度评 定,应包括测角中误差、边长相对中误差、点位中误差或点位误 差椭圆参数。

    4.4.2导线的布设应符合下列要求

    1各级导线宜布设成直伸形状。 2导线控制用作加密网时可采用单一附合导线,附合导线 布设宜为等边直伸。

    3图根单定向角光电测距导线的长度应为同级附合导线长 度的0.8倍;图根无定向角光电测距导线的长度应为同级附合导 线长度的0.6倍。 4图根无定向角光电测距导线宜组成导线网;当为单一无 定向角导线时应有已知点检查;当已知点为高级点时,点位较差 或横向位移不应大于图上0.2mm;当已知点为同级点时,点位 较差或横向位移不应大于图上0.3mm。

    4.4.3导线网的选点可按4.3.2条

    4.4.3导线网的选点可按4.3.2条

    4.4.7图根导线水平角观测,采用D型仪器时可观测一个

    “半测回”;采用DJ6型仪器观测时可两个“半测回”,“半测回”

    mg=士 [△] 2n

    式中f一一附合导线(或闭合导线)的方位角闭合差,("); n计算fe时的测站数;

    N附合导线或闭合导线的个数

    4.4.12导线距离测量的精度评定应符合下列要求:

    4.4.12导线距离测量的精度评定应符合下列要求:

    mo=±入 Ldd ] 2n

    式中ma 对向观测一次测量的中误差,mm

    式中ma 对向观测一次测量的中误差,mm 4.4.13各等级导线及导线网计算宜采用严密平差法,精度评定 应包含单位权中误差、点位误差椭圆参数、相对点位误差椭圆参 数等精度信息。

    式中md 对向观测一次测量的中误差,mm .4.13各等级导线及导线网计算宜采用严密平差法,精度评定

    4.5.1平面控制测量工作完成后,应对下列资料进行整理: 1技术设计书。 2埋石点点之记

    4.5.1平面控制测量工作完成后,应对下列资料进行整理: 1技术设计书。 2埋石点点之记

    控制网展点图。 4 原始记录资料。 5 平面控制计算资料和控制成果表。 6 各种测量仪器和工具的检验资料。 7 技术总结报告。 8 其他有关的资料。 4.5.2 项目完成后,应提交下列资料: 技术设计书。 2 埋石点点之记。 3 控制网展点图。 上 控制点成果表。 5 技术总结报告。

    5.1.1高程控制可分为基本高程控制、图根高程控制和测站点 高程控制,可采用水准测量、光电测距三角高程测量、GNSS高 程测量,其布设层次及精度要求应符合表5.11的规定。

    5.1.1高程控制可分为基本高程控制、图根高程控制和测站点 高程控制,可采用水准测量、光电测距三角高程测量、GNSS高 程测量,其布设层次及精度要求应符合表5.11的规定。

    5.1.2首级高程控制网的等级,应在已有高程控制网基础上, 根据工程规模、控制网用途和精度要求合理选择。首级网宜布设 成附合路线、闭合环、结点网。

    5.1.2首级高程控制网的等级,应在已有高程控制网基础上

    5.1.4自国家水准点上支测高程作为水利水电枢纽地区高程控 制的起算数据时,若支测路线长度大于80km,应采用不低于三 等水准测量精度施测;小于80km可采用四等水准精度施测。支 测应进行往返观测。

    1.5高程控制测量计算小数位的取位应符合表

    表5.1.5高程控制测量计算小数位的取位

    5.2.4高程控制点标石埋设后,应现场绘制点之记、采集概略

    5.2.4高程控制点标石埋设后,应现场绘制点之记、采集概略 坐标。 5.2.5四等及以上的水准路线,每隔4~8km宜埋设一座水准 标石,在工程枢纽区可缩短至2~4km;荒漠地区及水准支线可 放宽至10km。五等水准埋石间距可视需要确定,但不宜大 于4km。 5.2.6水准标石埋设应经一段时间的稳定期后方可进行高程控 制测量外业观测。一等、二等水准标志的稳定期,混凝土标石为 一个雨季或冻解期;岩石标为一个月。三~五等标石埋设后,观 测的开始时间应由作业单位根据路线土质和作业季节自行决定。

    5.3.1一~五等水准测量路线长度,不应超过表5.3.1的规定

    5.3.1一~五等水准测量路线长度,不应超过表5.3.1的规定

    表5.3.1水准测量路线长度要求

    注1:当路线组成节点时,起始点至起始点的路线长度不应大于表中规定的1.5 倍;起始点至节点和节点至节点的路线长度不应大于表中规定的0.7倍。 注2:困难地区和山区,一等、二等水准路线长度河按具体情况酌情放宽。 注3:当减少布设层次越级加密时,路线长度可适当放宽,但由此推算的高程 精度应满足表5.1.1的规定。 注4:h为基本等高距,m。

    注1:当路线组成节点时,起始点至起始点的路线长度不应大于表中规定的1.5 倍;起始点至节点和节点至节点的路线长度不应大于表中规定的0.7倍。 注2:困难地区和山区,一等、二等水准路线长度河按具体情况酌情放宽。 注3:当减少布设层次越级加密时,路线长度可适当放宽,但由此推算的高程 精度应满足表5.1.1的规定。 注4:h为基本等高距,m。

    5.3.2各等级水准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不应超过表5.3.2的

    5.3.2各等级水准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不应超过表5.3.2的

    5.3.2各等级水准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不应超过表5.3.2的 30

    表5.3.2各等级水准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单位。mm

    各等级水准测量的主要技术

    Mw分别为每干米高差中数偶然中误差和每千米高差中数全中误 差,mm。 注2:R为检测测段的长度,km;K为路线、区段或测段长度;km;L为附合 路线或环线长度,km;n为测站数。R<1km时按1km计,K<100m时 按100m计。 注3:“检测已测测段高差之差”的限差对单程检测和双程检测均适用。 注4:当每千米水准测量单程测站数n>16站,可按n计算高差不符值 注5:水准环线由不同等级路线构成时,环线闭合差的限差应按各等级路线长 度分别计算,然后取其平方和的平方根为限差。

    5.3.3图根水准路线应起闭于基本高程控制点,布设成附合路 线、闭合环或节点网。图根水准视需要可用同等精度再发展一 次,两次路线长度及其高差闭合差应小于表5.3.3的规定。 5.3.4一等、二等、三等、四等水准测量的仪器设备及检校要 求、观测方法、观测限差、数据处理等按GB/T12897、GB/T 12898的相关规定执行。 5.3.5五等水准测量,观测顺序应为后一后一前一前。采用光 学水准仪中丝法观测时,可直读距离。五等水准附合或闭合路线 可采用单程观测,支线可采用往返观测或单程双转点观测。 5.3.6五等水准观测的视线长度、前后视距差、视线高度要求

    应符合表5.3.6的规定

    表5.3.3图根水准路线长度及精度要求

    表5.3.7五等水准测量的测站限差

    5.3.8五等水准按一般观测方法跨越江河时,最大视距长度不 应大于250m,变换仪器高度观测两次,所测高差互差不应大 于14mm。

    5.3.8五等水准按一般观测方法跨越江河时,最大视距长度不 应大于250m,变换仪器高度观测两次,所测高差互差不应大 于14mm。

    5.3.9当五等水准路线跨河视线长度超过一般观测方法的最大 视线长度时,其水准测量方法及适用的距离和观测测回数、限差 应符合表5.3.9的规定

    表5.3.9五等水准路线跨河测量 量方法、适用范围 和观测测回数、限差的规定

    方法 最大视线长度 半测观测 测高差互差 S (km) 单测回数 组数 (mm) 直接读尺法 0. 4 2 S24 微动靓板法 ≤60S 经纬仪倾角法或测距 ≤60V5 三角高程法 5.3.10 当五 300m的水流平缓河 段、静水湖泊 可采用静水面传递 高程法,并店 1水准 质直河段并与河 流保持垂直, 的河段。 2水准领 在跨度小,受外界 干扰少的地方。 3利用静水 平静无风时刻,并在 同一时间量出两岸水 的高差 4整个作业应进行两次,两次 结果的允许不符值为 30VL,其中L为两标石间的距离,km。 5.3.11图根水准测量应使用精度不低于DS10型水准仪和附有 圆水准器的双面标尺作业,按中丝读数法单程观测,估读至毫 米,测站观测的限差按表5.3.11的规定执行。 5.3.12除四等、五等单程水准路线及图根水准路线外,每完成 一条水准路线的测量,应进行往返测或左右路线的高差不符值及 每千米水准测量的偶然中误差M。的计算并应符合表5.3.2的规 定,小于100km或测段数不足20个的路线,可纳人相邻路线

    并计算。每千米水准测量的偶然中误差M可按式(5.3.12) 计算:

    式中△一一测段往返测(或左右路线)高差不符值,mm; R一测段长度,km; n一测段数。

    5.3.13每完成一条附合路线或闭合环线的测量,应对观测高差 进行水准标尺长度误差和正常水准面不平行改正,然后计算附合 路线或环线闭合差,并应符合5.3.2条和5.3.3条的规定。 5.3.14当构成水准网的水准环超过20个时,应按环线闭合差W 计算每千米高差中数的全中误差Mw,并应符合表5.3.2和表 5.3.3的规定。每千米高差中数的全中误差Mw可按式(5.3.14) 计算

    5.3.15水准网应进行严密平差并评定精度

    表5.3.11图根水准观测技术要求

    5.4光电测距三角高程测量

    5.4.1三等、四等、五等及图根光电测距三角高程测量宜与平 面控制测量结合布设和同时施测;也可单独布设成附(闭)合高 34

    5.4.2各等级光电测距三角高程路线应起止于高一级的水准点 或光电测距三角高程点。 5.4.3各等级光电测距三角高程测量的每一条边的长度及路线 全长,不应超过表5.4.3的规定

    表5.4.3 测量的边长及路线长度的要求

    5.4.4各等级光电测距三角高程测量的作业方法应按表5.4. 规定执行,气象数据的观测按4.3.6条执行

    5.4.4各等级光电测距三角高程测量的作业方法应按表5.4. 规定执行,气象数据的观测按4.3.6条执行

    表5.4.4光电测距三角高程测量的作业方法

    表5.4.13全站仪测量图根和测站级三角高程技术要求

    5.5.2GNSS拟合高程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应符合下列规定: 1GNSS拟合高程测量宜与GNSS平面控制测量同时进行, 也可单独进行。 2GNSS网应与四等或四等以上的水准点联测。联测的 40

    5.5.2GNSS拟合高程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应符合下列规定: 1GNSS拟合高程测量宜与GNSS平面控制测量同时进行, 也可单独进行。 2GNSS网应与四等或四等以上的水准点联测。联测的 40

    GVSS点,宜分布在测区的四周和中央。联测点数,宜大于选用 计算模型中未知参数个数的1.5倍,点间距宜小于10km。 3高差较大的地区,应按测区地形特征增加联测点数。 4地形趋势变化明显的大面积测区,宜采取分区拟合的方 法。各分区间应有2~3个重合点。 5GNSS拟合高程测量宜选用固定误差不超过10mm、比 例误差系数不超过2mm/km的双频接收机,观测技术应按第 4.2节的相应等级执行,观测时段数不应少于1.6,时段长度根 据测区实际情况适当延长;天线高应在观前后各量测一次,较

    M=± [d,d,]

    式中Mh 外符合高程中误差,cm; d 检测点水准高程与模型计算高程的差值,cm;

    小于全部拟合高程点的10%且不少于3个点;高差检验可采用 相应等级的水准测量方法或光电测距三角高程测量方法进行,其 高差允许较差五等为40Dmm,图根和测站级为50√Dmm, 其中D为检查路线的长度,单位km。

    1RTK高程控制点的埋设宜与GNSSRTK平面控制点同 步进行,标石可重合,重合时应采用圆头带十字的标志。 2RTK高程控制点测量主要技术要求应符合表5.5.5的 规定

    注2:网络RTK高程控制测量可不受流动站到基准站距离的限制船舶标准,但应在网络 有效服务范围内。

    3RTK高程控制点测量基准站和流动站的设置按4.2.10 条执行。 4每次作业开始前或重新架设基准站后,均应进行至少 个同等级或高等级已知点的检核,高程允许较差为10cm。 5RTK高程控制点测量设置高程允许收敛精度为3cm。 6各次测量的高程允许较差为1/10基本等高距,取其中数 作为最终结果。 7RTK高程控制点的测定,可通过流动站测得的大地高减 去流动站的高程异常获得

    表5.5.5RTK高程控制点测量主要技术要求

    3RTK高程控制点测量基准站和流动站的设置按4.2.10 条执行。 4每次作业开始前或重新架设基准站后,均应进行至少 个同等级或高等级已知点的检核,高程允许较差为10cm。 5RTK高程控制点测量设置高程允许收敛精度为3cm。 6各次测量的高程允许较差为1/10基本等高距,取其中数 作为最终结果。 7RTK高程控制点的测定,可通过流动站测得的大地高减 去流动站的高程异常获得,

    8流动站的高程异常可采用数学拟合方法、似大地水准面 精化模型的方法获取,拟合模型似大地水准的精度根据实际生产 需要确定。图根RTK流动站的高程异常也可在测区现场通过点 校正的方法获取。图根点的高程拟合允许残差为1/10基本等 高距。 5.5.6利用基于大地水准面精化模型的GVSS高程控制点测 量,应求出控制点之间的相对高差,并从高一级控制点上起算照度标准, 按附合水准路线进行计算,其路线闭合差应满足相应等级的精度 要求。 5.5.7采用GNSS进行跨河高程测量时,应按GB/T12897、 GB/T12898的相关要求执行

    5.6.17 高程控制测量工作完成后,应对下列资料进 / 技术设计书。 2 埋石点点之记。 3 高程控制网图。 4 原始记录资料。 5 高程控制计算资料和控制点成果表。 6 各种测量仪器和工具的检验资料。 7 技术总结报告。 8 其他有关的资料。 5.6.2 项目完成后,应提交下列资料: 技术设计书。 2 埋石点点之记。 3 高程控制网图。 控制点成果表。 5 技术总结报告。

    ....
  • 水利标准
  • 相关专题:

相关下载

常用软件